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筑为媒: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元典传播偏向
1
作者 张婷 刘育铭 丁春锦 《新闻爱好者》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5-97,共3页
中华元典是中华文化的标志,中国古典建筑艺术是古代社会的重要媒介,建筑艺术既能承载元典,更能传播元典,表现为不同内容的元典传播偏向不同类型的建筑艺术呈现。元典传播内容在中国古典建筑中呈现为礼制、宗教、生活等三种艺术类型,元... 中华元典是中华文化的标志,中国古典建筑艺术是古代社会的重要媒介,建筑艺术既能承载元典,更能传播元典,表现为不同内容的元典传播偏向不同类型的建筑艺术呈现。元典传播内容在中国古典建筑中呈现为礼制、宗教、生活等三种艺术类型,元典传播效果在中国古典建筑中体现出事功、宇宙、美学、人本等四种价值观念,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具有内在关联。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由此成为元典传播的关键载体与重要媒介,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典传播 中国古典建筑艺术 传播偏向
下载PDF
论制度丛视野下的传播偏向形成与转换——基于区域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健强 刘师健 《文化与传播》 2013年第1期16-22,共7页
为探寻区域发展中的有效"传播—发展"机制,本文勾勒了治理调控、文化知识形态和传播偏向之间的关联,揭示了传播偏向形成的制度丛背景,探讨了纵向传播偏向转换成横向传播偏向的条件与策略。随着区域发展的复杂性等特质的增强,... 为探寻区域发展中的有效"传播—发展"机制,本文勾勒了治理调控、文化知识形态和传播偏向之间的关联,揭示了传播偏向形成的制度丛背景,探讨了纵向传播偏向转换成横向传播偏向的条件与策略。随着区域发展的复杂性等特质的增强,其传播体系需要从纵向传播偏向转换为横向传播偏向,这一转换与区域发展中的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传播自由化和文化现代化等是配套互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发展 传播偏向 横向传播偏向 纵向传播偏向 制度丛
下载PDF
抖音政务号的传播偏向
3
作者 申雪 常燕民 《新闻爱好者》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3-96,共4页
每种技术、媒介都会塑造环境,并形成一定的传播倾向。通过把飞瓜数据抖音视频政务类月榜单的前十名作为分析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样本短视频编码分析,结果表明,抖音政务号构建了多符号聚焦、表征性主导的感知环境;多感官延伸,多素材环... 每种技术、媒介都会塑造环境,并形成一定的传播倾向。通过把飞瓜数据抖音视频政务类月榜单的前十名作为分析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样本短视频编码分析,结果表明,抖音政务号构建了多符号聚焦、表征性主导的感知环境;多感官延伸,多素材环绕的符号环境;多媒介共行,新时代特色的社会环境。形成了空间、多感官延伸及场景融合方面的媒介偏向。准入门槛放低,群体边际延伸,信息传播更开放平等,但也造成了空间文化盛行,信息传播浅表化、碎片化、非线性化逻辑思维渐成典型,而缺乏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环境 抖音政务号 传播偏向
下载PDF
传播偏向与协同治理:社会化媒体背景下的体育舆情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劭强 曹伟 《湖北体育科技》 2023年第1期7-10,共4页
社会化媒体时代,技术赋权让“个体媒介”成为群体传播的节点。在体育舆情传播过程中,基于趣缘形成的体育迷群的“微表达”容易在移动互联空间形成圈层共鸣、情绪感染、群体偏见、全民狂欢,引发不同立场、观点群体之间的情感隔阂与意见对... 社会化媒体时代,技术赋权让“个体媒介”成为群体传播的节点。在体育舆情传播过程中,基于趣缘形成的体育迷群的“微表达”容易在移动互联空间形成圈层共鸣、情绪感染、群体偏见、全民狂欢,引发不同立场、观点群体之间的情感隔阂与意见对立,影响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外部舆论环境。面对社会化媒体背景下体育舆情的传播偏向,应通过多元主体的交流互动和协同合作实现全程引导与深度治理,为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劲舆论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化媒体 体育舆情 传播偏向 协同治理
下载PDF
技术革新背景下数字健身媒介的传播偏向——基于媒介环境的分析框架
5
作者 贾晨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2-128,共7页
以媒介环境为分析框架,从健身媒介的自身属性特征以及所建构的媒介环境分析其所衍生的媒介偏向,以探讨数字健身媒介在人们健身文化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发现:数字健身媒介在其独特的感知、符号和社会环境下,通过感官系统的延伸、多... 以媒介环境为分析框架,从健身媒介的自身属性特征以及所建构的媒介环境分析其所衍生的媒介偏向,以探讨数字健身媒介在人们健身文化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发现:数字健身媒介在其独特的感知、符号和社会环境下,通过感官系统的延伸、多重符号的卷入和运动社交的嵌套,具有了区别于其他健身媒介的大众化、具身化、平等化和聚合化偏向。把时间偏倚的单向体育知识传播转变为空间偏倚的双向健身资讯获取,使单一性的运动体验升级为感性的身体经验,将垄断性的精英式运动推向普适性的大众运动,令个人化的运动行为转变为聚合式的社交行动,从而在技术革新与关系重构的过程中开启了大众健身的新图景。然而我们在享有数字健身媒介带来的多元场景和便捷体验的同时,也要关注新技术可能导致的身体异化和运动虚化等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环境 数字健身媒介 传播偏向
下载PDF
代际错位:银发综艺的传播偏向研究
6
作者 施星星 《视听》 2023年第4期84-87,共4页
在积极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银发综艺节目频频出现。节目多以弥合代际鸿沟、展示老年生活为初心,可最终却难以逃脱“年轻化”的传播偏向。在代际观察类真人秀节目《屋檐之夏》中,互联网场域天然的年轻化偏向、技术更新的年轻化倾向、播... 在积极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银发综艺节目频频出现。节目多以弥合代际鸿沟、展示老年生活为初心,可最终却难以逃脱“年轻化”的传播偏向。在代际观察类真人秀节目《屋檐之夏》中,互联网场域天然的年轻化偏向、技术更新的年轻化倾向、播出平台的年轻化服务、空间塑造的年轻化叙事、拟态老年形象的年轻化审美等传播偏向客观存在。无论是受众,还是节目生产者,唯有对节目制作和传播中存在的传播偏向有所意识,才能规避受到传播偏向裹挟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发综艺 传播偏向 代际关系 《屋檐之夏》
下载PDF
移动网络视频传播偏向性的媒介影响与意义重构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长潇 任媛媛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33,共3页
移动网络视频具有视觉化与移动性的双重特性,其传播技术的内在符号和物质结构,对于人类社会发展以及媒介文化传播都有深远影响。本文基于"一切传播媒介都有偏向性"的理论观点,分析移动网络视频的传播偏向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媒... 移动网络视频具有视觉化与移动性的双重特性,其传播技术的内在符号和物质结构,对于人类社会发展以及媒介文化传播都有深远影响。本文基于"一切传播媒介都有偏向性"的理论观点,分析移动网络视频的传播偏向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媒介影响和意义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网络视频 传播偏向 意义重构
原文传递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偏向探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孙健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0-72,83,共4页
加拿大传播学者伊尼斯最早提出了传播偏向的理论,认为传播媒介存在偏向。文章依循其研究路径,探讨了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偏向,研究发现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偏向观较之以往已发生了变化,同时新媒体时代的时间与空间存在博弈,其总体上呈现出一... 加拿大传播学者伊尼斯最早提出了传播偏向的理论,认为传播媒介存在偏向。文章依循其研究路径,探讨了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偏向,研究发现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偏向观较之以往已发生了变化,同时新媒体时代的时间与空间存在博弈,其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失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传播偏向 时间 空间
下载PDF
意见的公共表达:公共争议的传播偏向与话语民主化 被引量:7
9
作者 陈刚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18-125,共8页
公共争议是世界性的社会现象与文化存在。公共争议传播中,"去公共性"的叙事偏向与话语困境,背离公共争议公共性的诉求。公共争议传播中,意见的公共表达,需要大众媒介以公共性的诉求为主导,透过对话解释性叙事以及话语的民主化... 公共争议是世界性的社会现象与文化存在。公共争议传播中,"去公共性"的叙事偏向与话语困境,背离公共争议公共性的诉求。公共争议传播中,意见的公共表达,需要大众媒介以公共性的诉求为主导,透过对话解释性叙事以及话语的民主化,动员社会资源,走向公共参与,回归公共争议传播公共性的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争议 传播偏向 公共性 话语民主化 公共参与
下载PDF
互联网时代的艺术传播偏向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一川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6年第3期5-14,共10页
互联网时代艺术在传播偏向中出现网络型艺术、倚网型艺术和疏网型艺术三层面,呈现出近网热而远网冷的特点。看起来中国艺术界似已出现网民观众拉动艺术主潮的新格局,但他们其实难以形成相对清晰而又统一的思想指向,从而不足以成为互联... 互联网时代艺术在传播偏向中出现网络型艺术、倚网型艺术和疏网型艺术三层面,呈现出近网热而远网冷的特点。看起来中国艺术界似已出现网民观众拉动艺术主潮的新格局,但他们其实难以形成相对清晰而又统一的思想指向,从而不足以成为互联网时代艺术传播的真正主导元素。与机械印刷媒介时代艺术的识字者和电子媒介时代艺术的识图者两种主体身份都为真实的社会身份相比,互联网时代艺术中的网民因隐匿真实身份而改以虚拟身份或以面具笼罩身份,难免不出现身份分离并承受他者导向的困扰。网络型艺术、倚网型艺术和疏网型艺术分别从互联网中获取本体性创生、借力性补强和致命性挤压。生活在变,艺术也在变,互联网时代的生活和艺术都不可能有不变的永恒物。未来疏网型艺术会分离出两种美学力量:继续自身的精英艺术前沿探索或冒风险打入网络型艺术或倚网型艺术内部;网络型艺术与倚网型艺术会通过强势扩张而压制疏网型艺术的强势或弱势反弹,同时还会衍生出自反性力量,导致出现某种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艺术 艺术传播偏向 网络型艺术 倚网型艺术 疏网型艺术 他者导向
下载PDF
微博的传播偏向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胡昌龙 郭峘 张思源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2年第6期47-49,共3页
就伊尼斯"传播的偏向理论",从内容和关系维度对微博的传播偏向进行重新的解读。提出了在当下的微博环境以及信息的传播偏向中,仰视关系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 微博 信息分享 传播偏向
下载PDF
传播偏向、污名化与专业理性——关于疫情危机中的全球传播景观的讨论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毓强 纪莉 +1 位作者 单波 吴飞 《对外传播》 2020年第4期60-63,共4页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构成了一种特殊的世界交流景观。21世纪频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中,国际信息传播曲线从疾病信息开始,逐步蔓延到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全方位信息传播。与此同时,国内对于信息高度秩序化需求既受到了自媒体的挑战,也...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构成了一种特殊的世界交流景观。21世纪频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中,国际信息传播曲线从疾病信息开始,逐步蔓延到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全方位信息传播。与此同时,国内对于信息高度秩序化需求既受到了自媒体的挑战,也在传言处置逻辑中出现若干的翻转。这种翻转通过大量信息的对冲现象逐步让事态的发展获得受众更多的理解与共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传播 种族主义 污名化 传播偏向 疫情信息
下载PDF
“异乡”与“故乡”:粤剧在新加坡的传播偏向研究(1842-1912)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露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22年第1期67-73,共7页
1842—1912年粤剧在新加坡的传播是西方现代文明扩张传播与华夏传统文明传承发展的一次碰撞。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传播具有空间偏向,粤剧的海外传播是近代西方文明扩张的间接产物。航海技术是西方现代文明发展的媒介体现,是具有空间偏向的... 1842—1912年粤剧在新加坡的传播是西方现代文明扩张传播与华夏传统文明传承发展的一次碰撞。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传播具有空间偏向,粤剧的海外传播是近代西方文明扩张的间接产物。航海技术是西方现代文明发展的媒介体现,是具有空间偏向的传播媒介。粤剧作为航海运输工具的“内容”,实现了空间传播。而作为媒介的粤剧本身具有口头传播偏向和时间偏向,消解了西方文明传播的空间偏向,实现华夏传统文明的异域传承。粤剧口头传播偏向限制了粤剧仪式的传播范围,将参与群体划定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内,不利于华人社群的扩大。但与此同时,作为地方剧种,粤剧的口头传播偏向强化了华人社群内部的一致性,在有限的地理空间内强化华人社群的集体意识。粤剧是华夏传统文明的组成部分,具有华夏传统文明传播文明时间偏向特质,表现为对神缘和地缘关系的倚重。粤剧在以方言(地域)为单位的华人社群进行展演,延续了祖籍地的地方特色,传承了祖籍地的历史脉络。西方现代文明传播的空间偏向形成了粤剧的“传播通道”,华夏传统文明传播的时间偏向孕育了粤剧的“传承脉络”,二者相互交织,形成粤剧在新加坡的传播时空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剧 新加坡 跨文化传播 传播偏向 传承 西方现代文明 华夏传统文明
下载PDF
西藏宗教文化传播偏向问题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袁爱中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36-41,共6页
西藏宗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传播的影响,但宗教又对传播具有深远的影响,甚至造成传播的偏向。在西藏,宗教是传统文化的灵魂。西藏的宗教造就了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观念、传播符号、效果的偏向,这种偏向带来深远的社会、经济、政... 西藏宗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传播的影响,但宗教又对传播具有深远的影响,甚至造成传播的偏向。在西藏,宗教是传统文化的灵魂。西藏的宗教造就了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观念、传播符号、效果的偏向,这种偏向带来深远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宗教传播 传播偏向 现实效应
下载PDF
公众危机意识、媒体传播偏向与舆论的回归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宏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6-147,共12页
公众危机意识不断提升,是有效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与公共危机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前提,同时也是当前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中较为显著的短板。在以互联网为传播介质的传播主体极端多元化的时代,公众危机意识正变得越来越难以跟上... 公众危机意识不断提升,是有效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与公共危机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前提,同时也是当前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中较为显著的短板。在以互联网为传播介质的传播主体极端多元化的时代,公众危机意识正变得越来越难以跟上整体形势的发展要求,时常呈现出一种亦步亦趋和应接不暇的状态。从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特征的角度,结合公众与传播媒介之间的互动,除了受自身认知固有局限性的影响,无疑也应认识并特别关注“传播”对公众危机意识的影响问题。因为持续的媒体和传播偏向,既是对其“修补社会秩序裂缝机制”角色的背离,同时也可能会导致公众危机意识的零散结构和胶着状态,而公众在风险识别与危机预防方面的“跟随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危机意识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媒体与传播的偏向可能会重新定义、遏制或重构公众危机意识,并在展示出局部风险“社会放大”效应的同时,也完成了对整体社会风险的全面解构和持续缩小。为此,须要通过政府的主导与引领、媒体的预警与教育,以及公众的辨识与参与,来打破公众危机意识与媒体和传播偏向之间的不良互动与恶性循环,并促成局部乃至整体社会舆论生态平衡,进而实现公众危机意识的有效改善与持续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危机意识 应急管理 媒体与传播偏向 舆论生态
原文传递
微出版的传播偏向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郑达威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0-23,共4页
微出版是印刷技术发展至今的最新出版形式,表现出碎片化、娱乐化、商业化的传播特征。为深入研究微出版的传播规律,文章引入媒介环境学的研究逻辑及其核心概念"传播偏向",以此探索微出版与历史上其他印刷技术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关键词 微出版 传播偏向 非线性关系
下载PDF
解读标签化下的传播偏向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红 涂江浩 《新闻世界》 2013年第12期68-69,共2页
传播视域下的"标签化"无形中产生传播的偏向,一定程度上失去事实的客观性。本文除了论述"标签化"是传播偏向产生的一个基本因素,还分别从顺标签化传播的奖与罚和逆标签化传播的是与非,四个方面分别阐释标签化传播... 传播视域下的"标签化"无形中产生传播的偏向,一定程度上失去事实的客观性。本文除了论述"标签化"是传播偏向产生的一个基本因素,还分别从顺标签化传播的奖与罚和逆标签化传播的是与非,四个方面分别阐释标签化传播的种种偏向。当然,标签是双面的,一方面向人们传播虚拟的"群体影像",扭曲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另一方面又是一个个体自嘲和情绪疏导的阀门,是对认识社会的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签化 传播偏向 刻板成见
下载PDF
从典籍到报章:晚清媒介转型中知识文本的传播偏向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褚金勇 《文化与传播》 2018年第4期7-14,共8页
典籍媒介时代,书写与阅读都是小众化的文化行为,易于培养士人个体独立化的自我认同,同时建构了士人群体以"典籍阅读"为中心的纵向"知识共同体"。但报章媒介的空间化传播,使得信息在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群体中传播... 典籍媒介时代,书写与阅读都是小众化的文化行为,易于培养士人个体独立化的自我认同,同时建构了士人群体以"典籍阅读"为中心的纵向"知识共同体"。但报章媒介的空间化传播,使得信息在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群体中传播共享,整个社会被拉入了一个横向的"信息共同体"中。从典籍阅读到报章阅读,此中不但牵涉到中国人日常阅读习惯的变化,而且还牵涉到中国社会知识体系的变化,牵涉到中国士人书写观念的转型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籍文化 报章文化 传播偏向 媒介转型
下载PDF
论媒介竞争下的传播偏向
19
作者 尹亚辉 陈燕 《采写编》 2004年第5期33-34,共2页
转型期的中国,大众传媒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某些传媒偏向于社会的某一特定阶层忽略或遗忘其他阶层,这些被遗忘的边缘人很少有机会占据媒体话语的中心,他们成为大众传媒的缺席者.这种传播偏向会造成信息社会的不平等... 转型期的中国,大众传媒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某些传媒偏向于社会的某一特定阶层忽略或遗忘其他阶层,这些被遗忘的边缘人很少有机会占据媒体话语的中心,他们成为大众传媒的缺席者.这种传播偏向会造成信息社会的不平等,导致信息鸿沟的扩大,不仅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严重后果,而且也会影响媒体自身的良性发展.本文旨在揭示分析这一现象及其产生的影响并且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竞争 传播偏向 大众传媒 读者定位 人文关怀
下载PDF
基于传播偏向理论的广播融媒矩阵传播创新
20
作者 卜彦芳 吴居嫦 《中国广播》 2021年第10期2-7,共6页
媒介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使得广播媒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单向、线性传播模式被融媒体矩阵的复合式传播所取代,矩阵传播呈现出时空融合、感官延伸、关系网络推送等传播新偏向。本文认为,广播融媒体矩阵传播需要注重新技术的研发和应... 媒介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使得广播媒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单向、线性传播模式被融媒体矩阵的复合式传播所取代,矩阵传播呈现出时空融合、感官延伸、关系网络推送等传播新偏向。本文认为,广播融媒体矩阵传播需要注重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进一步推动智能化与数字化建设;注重用户导向型的内容生产,利用平台数据构建关系网络,实现个性化内容推送;推动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协同联动,打造音频大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偏向 广播融媒体 矩阵传播 创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