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果榕上黄猄蚁对传粉小蜂和非传粉小蜂后代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魏作东 彭艳琼 +1 位作者 徐磊 杨大荣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86-390,共5页
2003年12月—2004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对聚果榕(FicusracemosaLinn.)上活动的黄蚁进行了野外观测和隔离实验。预备观察到传粉小蜂钻入榕果内产卵;5种非传粉小蜂在果外用产卵器刺入果壁产卵,疤痕数量即为非传粉小蜂... 2003年12月—2004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对聚果榕(FicusracemosaLinn.)上活动的黄蚁进行了野外观测和隔离实验。预备观察到传粉小蜂钻入榕果内产卵;5种非传粉小蜂在果外用产卵器刺入果壁产卵,疤痕数量即为非传粉小蜂的产卵次数。在用粘鼠胶作隔离黄蚁的材料前,做了粘鼠胶对6种小蜂产卵的影响实验,发现粘鼠胶颜色气味等对其产卵无影响。随机选8株样树,在样树刚挂果时,在每株树上选取大小、位置、发育时期均相近的2个果枝(一组)。一枝在基部涂上粘鼠胶(处理),另一枝不作任何处理(对照)。当榕果变成橙色且变软时,将其采下单独分装,计数各单果内6种小蜂的数量。传粉小蜂在榕果的雌花期进入果内传粉和产卵,通常数秒内就能从果外的花托口钻入榕果,产卵受黄蚁干扰很小。而5种非传粉小蜂都是在榕果壁上将产卵器插入果内产卵,产卵持续的时间变化较大,从几分钟到几个钟头不等,因而其产卵受黄蚁干扰较大。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黄蚁对榕果内各种小蜂的数量百分数都有显著影响(n=82,F1,80>9,P<0.02)。隔离黄蚁后,传粉小蜂的后代数量占各种小蜂总数的百分率显著降低(2.14%);未隔离占73.02%;除P.agraensis外,隔离黄蚁后,其他4种非传粉小蜂后代百分率均提高。聚果榕上的黄蚁有利于传粉小蜂繁殖,不利于非传粉小蜂繁殖,从而间接有益于榕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猄蚁 榕树 传粉小蜂 传粉小蜂
下载PDF
对叶榕传粉小蜂性比率的调节和稳定 被引量:7
2
作者 彭艳琼 杨大荣 王秋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347-1351,共5页
传粉榕小蜂呈现偏雌的性比率,单双倍体性别决定系统、局域配偶竞争和近交效应被认为是调节偏雌性比率的3个主要机制。通过研究影响对叶榕传粉小蜂性比率的因素,结果表明传粉榕小蜂的偏雌性比率随局域配偶竞争强度的降低而增加;受母代雌... 传粉榕小蜂呈现偏雌的性比率,单双倍体性别决定系统、局域配偶竞争和近交效应被认为是调节偏雌性比率的3个主要机制。通过研究影响对叶榕传粉小蜂性比率的因素,结果表明传粉榕小蜂的偏雌性比率随局域配偶竞争强度的降低而增加;受母代雌蜂交配次数的影响,随着母代雌蜂交配次数的增加,子代的偏雌性比率逐渐降低,这一结果首次揭示了传粉榕小蜂的交配制次数对性比率的影响,并在个体水平上定量了性比率变异与雌蜂交配频次的关系。传粉小蜂的性比率与共生的非传粉小蜂的关系,非传粉小蜂的介入直接减少了传粉小蜂的数量,甚至对传粉小蜂的种群有显著影响,结果发现非传粉小蜂对传粉小蜂雌雄性的分配比率没有显著影响,传粉榕小蜂仍能正常地进行繁殖。传粉与非传粉者小蜂之间作用关系的确定,可为进一步理解两者的稳定共生的机制提供科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叶榕 传粉小蜂 传粉小蜂 性比率
下载PDF
聚果榕两种非传粉小蜂产卵与果实脱落的关系 被引量:6
3
作者 孙宝发 王瑞武 +1 位作者 胡忠 李耀堂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770-1776,共7页
在聚果榕与其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fusciceps组成的互利共生系统中,与传粉榕小蜂共存的还有榕树的寄生性小蜂Platyneura testacea和Platyneura mayri。这些寄生性小蜂由于不能给榕树带来任何收益而只是利用榕树的种子或与传粉小蜂竞... 在聚果榕与其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fusciceps组成的互利共生系统中,与传粉榕小蜂共存的还有榕树的寄生性小蜂Platyneura testacea和Platyneura mayri。这些寄生性小蜂由于不能给榕树带来任何收益而只是利用榕树的种子或与传粉小蜂竞争植物的雌花资源,因而可能导致榕树与榕小蜂之间合作系统的崩溃。植物果实的脱落机制普遍被认为是维持系统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定量实验和野外观测发现P.mayri产卵并不会引起果实脱落,只有P.testacea产卵会使果实大量脱落。通过对3株样树进行比较发现:当产卵时的P.testacea数量越多时,它产生的瘿花数就越多,榕果发生脱落的比例越高。P.testacea的过度产卵是导致榕果选择性脱落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脱落机制并不能完全阻止非传粉小蜂的寄生,榕树只能选择性地脱落掉先于传粉小蜂产卵的榕果。这也同时表明维持榕树与榕小蜂互利共存的机制不仅仅只有榕果的脱落机制,可能还存在其它未被发现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利共生 聚果榕 传粉小蜂 脱落 产卵
下载PDF
钝叶榕(Ficus curtipes)非传粉小蜂交配行为 被引量:6
4
作者 宋波 彭艳琼 +1 位作者 杨赵雄 杨大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95-601,共7页
榕树及其传粉榕小蜂繁殖上相互依存,被认为是生物界中协同进化时间最悠久,相互关系最密切的一对生物;在大多数榕树种类的隐头花序内,除了传粉榕小蜂外,还共存着多种非传粉小蜂,它们的繁殖行为直接影响着榕树和传粉榕小蜂的繁殖和互惠稳... 榕树及其传粉榕小蜂繁殖上相互依存,被认为是生物界中协同进化时间最悠久,相互关系最密切的一对生物;在大多数榕树种类的隐头花序内,除了传粉榕小蜂外,还共存着多种非传粉小蜂,它们的繁殖行为直接影响着榕树和传粉榕小蜂的繁殖和互惠稳定。钝叶榕(Ficus curtipes Corner),是一种雌雄同株的绞杀性榕树。研究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里共收集钝叶榕100个隐头果内的榕小蜂,获得9493号标本;其中,包括1种传粉小蜂和5种非传粉小蜂,钝叶榕传粉小蜂Eupristinasp.占总数的44.66%,杨氏榕树金小蜂Diaziella yangi占46.13%,而其它4种非传粉小蜂(Lipothymussp.,Sycobiasp.,Philotrypesissp.和Sycoscoptersp.)仅占9.20%。前3种榕小蜂雌蜂进到果腔产卵,其余3种在果外产卵。观测23个钝叶榕榕果出蜂情况发现,6种榕小蜂在钝叶榕隐头花序内遵循严格的羽化出蜂顺序,首先是Sycobiasp.,次之是Lipothymussp.,再次之是杨氏榕树金小蜂,最后是钝叶榕传粉小蜂、Philotrypesissp.和Sycoscoptersp.。5种非传粉小蜂的交配场所与雄蜂翅型无关,雄蜂有翅型的杨氏榕树金小蜂大部分交配在果内完成,而且它们的雄蜂为争夺交配机会存在激烈的打斗行为;雄蜂无翅型的Lipothymussp.有部分雄蜂爬出隐头果,在果壁和附近的叶片背面交配;雄蜂有翅型的Sycobiasp.,其所有交配都发生在果外;Philotrypesissp.和Sycoscoptersp.雄蜂均无翅,它们的交配全发生在果内。局域配偶竞争使榕小蜂性比偏雌,杨氏榕树金小蜂雄蜂虽然有翅,但大部分交配发生在榕果内,这将影响其最佳的性比率。因此,依赖雄蜂翅型并不能很好地预测榕小蜂的交配场所和性比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叶榕 传粉小蜂 出蜂 打斗 交配
下载PDF
垂叶榕的雌花子房分层对榕树-传粉小蜂繁殖利益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尧金燕 赵南先 +3 位作者 陈贻竹 贾效成 邓源 于慧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6期271-274,共4页
雌雄同株榕树Ficus具有显著的雌花花柱异长现象并在花序腔内形成子房的不同层次的空间结构。在每个子房层里的每一朵雌花都可能产生一个种子或是一个小蜂后代。研究针对雌雄同株的子房分层现象,对榕亚属的垂叶榕F.benjaminasubgenusUros... 雌雄同株榕树Ficus具有显著的雌花花柱异长现象并在花序腔内形成子房的不同层次的空间结构。在每个子房层里的每一朵雌花都可能产生一个种子或是一个小蜂后代。研究针对雌雄同株的子房分层现象,对榕亚属的垂叶榕F.benjaminasubgenusUrostigma从雌花期到雄花期进行了跟踪调查。该种榕树雌花期的花序果可接收多于一只传粉小蜂E.koningsbergeri,说明小蜂间存在产卵竞争。雄花期产蜂雌花的子房层分布显示,在雌花期传粉小蜂间有产卵竞争的情况下,它们多将卵产在中间层的子房中。这一现象说明,小蜂间为竞争产卵位置使其有增加在外层子房中产卵的趋势。同时,对雄花期产种子的雌花子房分布调查表明,产种子的雌花花柱显著长于产蜂的雌花,即明显向子房外层分布方向增加。另外,还发现在少数果中只有种子产生。与正常即产种子又产小蜂的花序果相比,在短花柱雌花的子房中产生的种子明显增加,这些种子多集中于中层子房花中。雄花期调查结果还表明,最终种子的产出显著大于传粉小蜂后代的产出,表现出明显的种子产出优势。产蜂与产种子的子房的空间分层分布与榕树雄花期的种子和小蜂产出之间的差异均表明,榕树的雌花子房分层现象是调节榕树与传粉小蜂利益冲突的关键因素。榕树具有明显的种子优势可能也与雌花的子房分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叶榕 传粉小蜂 雌花子房分层 繁殖利益冲突
下载PDF
西双版纳鸡嗉果榕内一种非传粉小蜂的性比调节 被引量:5
6
作者 宋波 彭艳琼 +2 位作者 管俊明 杨培 杨大荣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88-592,共5页
对西双版纳广泛分布的鸡嗉果榕(Ficus semicordata)雄树上寄生的一种非传粉榕小蜂Apocryptophagus sp.进行控制梯度放蜂实验,结合产卵行为、交配行为观察,定量研究了该种非传粉榕小蜂的性比率.结果表明:Apocryptophagus sp.雌蜂在传粉... 对西双版纳广泛分布的鸡嗉果榕(Ficus semicordata)雄树上寄生的一种非传粉榕小蜂Apocryptophagus sp.进行控制梯度放蜂实验,结合产卵行为、交配行为观察,定量研究了该种非传粉榕小蜂的性比率.结果表明:Apocryptophagus sp.雌蜂在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gravelyi)产卵后的第3天开始访问榕果,从果外完成产卵,产卵时间持续2d左右.发育成熟以后,其雄蜂几乎与传粉榕小蜂雄蜂同时羽化,雄蜂咬开寄生有其雌蜂的瘿花并进行交配,雌蜂交配后从瘿花内羽化出来离开榕果,去寻找新的处于接受期的榕果,而雄蜂一直留在其寄生的榕果内直至死亡.后代性比与局域配偶竞争理论预测一致:性比偏雌,随着在同一榕果产卵的繁殖雌蜂数量的增加,后代性比上升;同时,单个榕果内的后代数量也上升,而平均后代数量却显著下降.在个体水平上,当1头雌蜂在榕果上产卵时,后代性比与后代数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粉小蜂 鸡嗉果榕 局域配偶竞争 性比
下载PDF
福建省6种榕树及其传粉小蜂共生体系的比较 被引量:4
7
作者 陈勇 李宏庆 马炜梁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1期20-25,共6页
榕树(Ficusspp.)和榕小蜂共生体系是由宿主和共生者之间的生殖配合维系的.采用隐头花序解剖、对比观察的方法研究了福建省东北部6种榕树及其共生昆虫传粉体系的种间差异.结果表明:6种榕树花的性别分离成雌花、瘿花、雄花和两性花,植株... 榕树(Ficusspp.)和榕小蜂共生体系是由宿主和共生者之间的生殖配合维系的.采用隐头花序解剖、对比观察的方法研究了福建省东北部6种榕树及其共生昆虫传粉体系的种间差异.结果表明:6种榕树花的性别分离成雌花、瘿花、雄花和两性花,植株的性表达有雌雄同株和雌性两性异株的区别,雌、瘿花有或无花柄(子房柄)单层或双层排列,雄花有散生、半集中和集中着生的分布方式,花序大小、花的数量、苞片数目、孔道苞片功能分区、出飞孔形成方式均有差异并与榕小蜂的行为相对应,每种榕树通常仅有1种传粉昆虫,6种榕树及其共生小蜂分别形成各自独立的传粉体系.显然,这种传粉体系存在丰富的种间差异性,各共生体系对传粉生物学的性状有不同的进化选择,体现了共生双方进化适合度和共生对策,维护了共生体系的稳定性和独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榕树 传粉小蜂 共生体系 生殖配合维系 种间差异 传粉体系 传粉生物学
下载PDF
歪叶榕非传粉小蜂的繁殖策略及其对榕-蜂共生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石章红 杨大荣 彭艳琼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50-655,共6页
2004年8月至2005年8月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通过广泛收集歪叶榕榕小蜂标本、非传粉小蜂产卵行为学观察和阻止传粉者入果等实验方法,研究了我国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下的一种榕树———歪叶榕Ficuscyrtophylla的榕小蜂群落组成结构、非传... 2004年8月至2005年8月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通过广泛收集歪叶榕榕小蜂标本、非传粉小蜂产卵行为学观察和阻止传粉者入果等实验方法,研究了我国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下的一种榕树———歪叶榕Ficuscyrtophylla的榕小蜂群落组成结构、非传粉小蜂的繁殖策略以及它们对榕蜂共生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歪叶榕中除了具有唯一传粉榕小蜂Blastophagasp.以外,还具有3种非传粉小蜂Platyneurasp.、Philotrypesissp.和Sycoscaptersp.。在歪叶榕榕小蜂群落中,传粉榕小蜂占整个群落总数的92.21%,是群落的最主要组成者;主要的非传粉小蜂是Sycoscaptersp.,占5.78%;其次是Philotrypesissp.,占1.84%,而Platyneurasp.仅占群落总数的0.17%。歪叶榕中的非传粉小蜂通过各自产卵时间和食性分化的策略来利用榕果中的资源繁殖后代。非传粉小蜂寄生使传粉榕小蜂的总数和其雌蜂数量都显著地降低,但是对传粉小蜂雄蜂数量没有显著影响,从而导致传粉榕小蜂的雄性性比显著地增加。这说明非传粉小蜂在选择寄居宿主时具有明显的倾向性,而且更多地将卵产于含有雌性传粉小蜂的瘿花之中。因此,非传粉小蜂通过减少雌性传粉小蜂的数量而降低了榕树的雄性适合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榕蜂共生系统的稳定存在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歪叶榕 小蜂 传粉小蜂 繁殖策略 榕-蜂共生系统 传粉
下载PDF
高山榕传粉小蜂的出飞形式 被引量:1
9
作者 叶海燕 吴文珊 +2 位作者 陈友铃 刘爱萍 黄伟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9730-9731,共2页
[目的]为榕树-榕小蜂协同进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高山榕传粉小蜂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对其出飞通道进行比较。[结果]高山榕传粉小蜂的雄蜂既能撕咬苞口苞片开掘苞口通道,也能在果壁上开掘非苞口通道。它是小峰出飞通道的开掘者。[... [目的]为榕树-榕小蜂协同进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高山榕传粉小蜂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对其出飞通道进行比较。[结果]高山榕传粉小蜂的雄蜂既能撕咬苞口苞片开掘苞口通道,也能在果壁上开掘非苞口通道。它是小峰出飞通道的开掘者。[结论]非苞口通道的形成有利于雌蜂出飞,避免了出现通道堵塞雌蜂大量死于果内的现象,非苞口通道是榕-蜂协同进化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榕 传粉小蜂 出飞通道
下载PDF
非传粉小蜂对榕-蜂共生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法健 陈国华 +2 位作者 彭艳琼 谢晓波 杨大荣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69-975,共7页
榕-蜂共生系统是桑科榕属(Ficus)植物与传粉榕小蜂专一互惠形成的生态学关系。但是,也有一些非传粉的小蜂出现在这个系统中,对榕-蜂共生系统可能产生较大的影响。西双版纳的聚果榕(Ficus racemosa)树上主要有5种非传粉小蜂,分别在榕果... 榕-蜂共生系统是桑科榕属(Ficus)植物与传粉榕小蜂专一互惠形成的生态学关系。但是,也有一些非传粉的小蜂出现在这个系统中,对榕-蜂共生系统可能产生较大的影响。西双版纳的聚果榕(Ficus racemosa)树上主要有5种非传粉小蜂,分别在榕果发育的不同阶段从果外向果内产卵。在传粉榕小蜂进果之前的花前期,Platyneuratestace、Apocryptasp.和P.mayri这3种非传粉小蜂先后到果外产卵繁殖后代,对榕-蜂共生系统造成显著影响,尤其是影响传粉榕小蜂的繁殖。在传粉榕小蜂进果之后的间花期,P.mayri、A.westwoodi和P.agraensis这3种非传粉小蜂相继到果外产卵,它们虽然能减少种子形成和传粉榕小蜂繁殖的数量,但最终没有对榕-蜂共生系统造成显著的影响。造瘿类的P.mayri可在花前期和间花期产卵繁殖,在花前期产卵时它主要是影响传粉榕小蜂的繁殖,而在间花期产卵时它则更多地是影响种子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果榕 传粉小蜂 传粉小蜂 榕-蜂共生系统
下载PDF
母代雌蜂数、进果时间及非传粉小蜂对传粉榕小蜂后代数量及性比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媛 彭艳琼 杨大荣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87-593,共7页
【目的】对性比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自然界生物的选择压力及其所产生的原因和结果,榕树和榕小蜂之间的互惠共生关系以及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使其成为研究性比和局域配偶竞争模型(local mate competition)的理想材料。本研究旨在探明榕... 【目的】对性比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自然界生物的选择压力及其所产生的原因和结果,榕树和榕小蜂之间的互惠共生关系以及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使其成为研究性比和局域配偶竞争模型(local mate competition)的理想材料。本研究旨在探明榕小蜂性比调节和进化机制。【方法】对分布于西双版纳地区的鸡嗉子榕Ficus semicordata进行了人工控制性放蜂实验。测定了母代雌蜂数量及其进果时间间隔、非传粉小蜂Sycoscapter trifemmensis数量对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gravelyi后代数量(成蜂数量)和性比的影响,并分析了小蜂后代数量和性比的相关性。【结果】在榕果发育期一致的前提下,随着母代雌蜂数量的增加,每头雌蜂的平均后代数量明显下降(P<0.001),后代性比显著升高(P<0.001),后代数量和性比呈显著负相关(P<0.05);随着雌蜂进果间隔的延长,后代数量亦呈现下降趋势,且性比增大,放2头雌蜂和3头雌蜂的处理呈同样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0.87;P=0.49),小蜂后代数量与性比无显著相关性(P=0.86)。此外,非传粉小蜂数量与传粉小蜂后代数量呈显著负相关(P<0.001),与传粉小蜂性比呈正相关(P<0.001),小蜂后代数量和性比同样呈现显著负相关(P<0.001)。【结论】本实验模拟了自然界中榕-蜂的相互作用,所得结果有助于我们理解自然状态下榕小蜂性比调节模式和机制,以及榕-蜂互利共生系统的进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粉小蜂 互利共生 局域配偶竞争 后代数量 性比
原文传递
聚果榕非传粉小蜂产卵行为及其食性研究
12
作者 徐法健 杨大荣 +2 位作者 彭艳琼 徐磊 陈国华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36-41,共6页
对聚果榕五种非传粉小蜂的产卵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并对金小蜂Apocrypta westwoodi和长尾小蜂Platyneura agarensis的食性进行了深入研究。聚果榕上的5种非传粉小蜂的产卵顺序依次为,P.testeace,Apoc-ryptasp.,P.mayri,A.westwoodi,P.... 对聚果榕五种非传粉小蜂的产卵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并对金小蜂Apocrypta westwoodi和长尾小蜂Platyneura agarensis的食性进行了深入研究。聚果榕上的5种非传粉小蜂的产卵顺序依次为,P.testeace,Apoc-ryptasp.,P.mayri,A.westwoodi,P.agraensis。在榕果的生长发育期内适合P.testeace,P.mayri和P.agraensis产卵的时间分别约为6 d,11 d,22 d。Apocryptasp.和A.westwoodi分别紧随其寄主P.testeace和P.mayri产卵,适合这两种小蜂产卵的时间依次约为6 d,33 d。Platyneura属的3种长尾小蜂的产卵姿势比较相似,Apocrypta属的2种金小蜂产卵姿势也是相似的。金小蜂A.westwoodi仅寄生于长尾小蜂P.mayri,并不寄生于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fusciceps。长尾小蜂P.agraensis是传粉榕小蜂的寄生者,并非植食性造瘿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果榕 传粉小蜂 传粉小蜂 榕-蜂互惠共生系统
下载PDF
薜荔榕果挥发物对薜荔传粉小蜂的吸引机制
13
作者 李璇 《农业灾害研究》 2021年第7期186-187,189,共3页
在薜荔与薜荔传粉小蜂的共生体系中,化学信号通讯是维持二者共生关系的重要枢纽。薜荔传粉小蜂对薜荔雌、雄果不同花期所释放的挥发物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在雌、雄花接受期所释放的挥发物对小蜂具有显著的吸引作用,而成熟期雌果和雄... 在薜荔与薜荔传粉小蜂的共生体系中,化学信号通讯是维持二者共生关系的重要枢纽。薜荔传粉小蜂对薜荔雌、雄果不同花期所释放的挥发物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在雌、雄花接受期所释放的挥发物对小蜂具有显著的吸引作用,而成熟期雌果和雄花期雄果挥发物对小蜂有极显著的趋避作用,小蜂对其他时期的雌、雄果挥发物均不表现出偏向性。薜荔花序挥发物的组成并非是单一化合物,而是多种化合物以特定的浓度和比例混合而成的特有成分,这是小蜂能够专一识别薜荔的重要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薜荔 传粉小蜂 挥发物 成分 反应
下载PDF
基于集合种群理论框架的榕树-榕小蜂互惠系统动力学模型
14
作者 尚元正 刘彦平 +1 位作者 王瑞武 张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621-5628,共8页
互惠共生指双方物种都能通过对方增加适合度的种间关系。榕树与榕小蜂的传粉关系是自然界中典型的互惠共生系统,这种互惠关系发生在榕果中,也就是榕果是种间作用的场所,榕小蜂在其中传粉和产卵。由此,可以把榕果看作榕小蜂的生境斑块,... 互惠共生指双方物种都能通过对方增加适合度的种间关系。榕树与榕小蜂的传粉关系是自然界中典型的互惠共生系统,这种互惠关系发生在榕果中,也就是榕果是种间作用的场所,榕小蜂在其中传粉和产卵。由此,可以把榕果看作榕小蜂的生境斑块,利用集合种群理论框架构建榕树与榕小蜂互惠关系的动力学模型,研究这个互惠系统的稳定性和续存条件。由于这里的生境斑块(榕果)的动态变化性(榕果产生和掉落),模型不同于传统的生境斑块固定不变的集合种群模型,增加了描述生境动态的维度。模型表明:(1)榕果产生率足够大(大于一个阈值)是榕树与榕小蜂互惠系统能够续存的必要条件;(2)榕树和榕小蜂互惠系统存在双稳态现象(Allee效应),这个互惠系统续存需要种群大小超过一个阈值,换言之,种群大小低于这个阈值时,系统必然灭绝;(3)榕果产生率增加使榕小蜂种群增加,但不会影响未被占据的榕果数量。我们的模型不但可用来研究榕树与榕小蜂互惠系统的动力学性质,而且也是集合种群理论斑块动态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树 传粉小蜂 互惠共生 榕果 集合种群理论
下载PDF
苹果榕传粉小蜂雌性触角感器及其生态学意义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宗波 杨培 +1 位作者 彭艳琼 杨大荣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41-950,共10页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苹果榕传粉小蜂Ceratosolen sp.雌性触角感器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苹果榕传粉小蜂雌性触角呈膝形,分布着7类13种类型的感器,包括毛型感器、多孔的板型感器、锥型感器(2种类型)、栓锥型乳突状感器、刺型感器(4种类型...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苹果榕传粉小蜂Ceratosolen sp.雌性触角感器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苹果榕传粉小蜂雌性触角呈膝形,分布着7类13种类型的感器,包括毛型感器、多孔的板型感器、锥型感器(2种类型)、栓锥型乳突状感器、刺型感器(4种类型)、腔锥型感器(3种类型)和一种专一性的角锥型感器。对各感器的形态、数量、分布进行描述,并结合感器的选择性染色(Ag+染色)、传粉小蜂行为及其榕/蜂互惠共生系统,对不同类型感器的功能和生态学意义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榕传粉小蜂 触角 感器 选择性染色
原文传递
薜荔传粉小蜂对薜荔榕果挥发物和合成信息素的行为反应 被引量:3
16
作者 严菊媛 郑翠芳 +3 位作者 杨升 刘燕 陈友铃 吴文珊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7-84,共8页
利用Y型嗅觉仪生物测定法分别测定了Wiebesia pumilae雌蜂对不同发育时期薜荔雌、雄榕果挥发物以及合成信息素的行为反应差异.结果表明:W.pumilae雌蜂对薜荔雌花期雌、雄果挥发物具极显著的趋向行为,对成熟期雌果和雄花期雄果挥发物具... 利用Y型嗅觉仪生物测定法分别测定了Wiebesia pumilae雌蜂对不同发育时期薜荔雌、雄榕果挥发物以及合成信息素的行为反应差异.结果表明:W.pumilae雌蜂对薜荔雌花期雌、雄果挥发物具极显著的趋向行为,对成熟期雌果和雄花期雄果挥发物具极显著的驱避行为,而对其他发育期的雌、雄果挥发物表现为无选择偏向性行为反应,表明不同发育阶段薜荔榕果所释放的挥发物成分和配比存在差异.W.pumilae雌蜂对薜荔相同发育期雌、雄果挥发物表现为无选择偏向性行为反应,表明雌、雄果释放的挥发物组分存在相似性.合成信息素芳樟醇、苯乙烯,以及二者的混合信息素对W.pumilae雌蜂的选择行为影响显著,表明芳樟醇、苯乙烯可能是榕果挥发物中的主成分;混合信息素A2B2C1和A2B2C2组合对W.pumilae雌蜂具极显著吸引作用,而A1B2C2组合对W.pumilae雌蜂具极显著驱避作用,表明混合信息素的交互作用明显,其交互作用既可能表现为增效作用,也可能表现为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薜荔 薜荔传粉小蜂 挥发物 行为反应
原文传递
对叶榕隐头果内佩妃延腹小蜂属两种非传粉榕小蜂的繁殖特点 被引量:1
17
作者 翟树伟 杨大荣 +2 位作者 彭艳琼 石章红 白莉芬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89-394,共6页
2005年8-11月,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对寄生对叶榕的佩妃延腹小蜂的产卵行为进行了观察,并解剖雄花前期的隐头果观察小蜂利用瘿花资源情况;对不同年份(2003、2004、2005),不同批次的隐头果内榕小蜂数量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对叶榕Ficus ... 2005年8-11月,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对寄生对叶榕的佩妃延腹小蜂的产卵行为进行了观察,并解剖雄花前期的隐头果观察小蜂利用瘿花资源情况;对不同年份(2003、2004、2005),不同批次的隐头果内榕小蜂数量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对叶榕Ficus hispida隐头果内寄生的佩妃延腹小蜂属Philotrypesis的两种榕小蜂---短尾佩妃延腹小蜂P.pilosa和长尾佩妃延腹小蜂Philotrypesis sp.,都是在果外利用长的产卵器刺穿隐头果果壁将卵产于果中雌花子房内。它们不能为寄主榕树传粉,为非传粉小蜂。短尾佩妃延腹小蜂的产卵时间与传粉榕小蜂接近,几乎与传粉榕小蜂同时到达隐头果产卵,该时期隐头果可供其产卵2天;而长尾佩妃延腹小蜂的产卵时间较晚,在传粉榕小蜂产卵后的第6天开始到果外产卵,并可持续产卵约一周时间。对叶榕雄花期雄果中的瘿花子房由于花梗长度不同而明显分为3层:果壁层(具短花梗),中间层和果腔层(具长花梗)。短尾佩妃延腹小蜂和长尾佩妃延腹小蜂在紧靠果壁的子房果壁层中分布最多,而很少存在于果腔层的瘿花子房内。在自然情况下,短尾佩妃延腹小蜂和长尾佩妃延腹小蜂寄生榕果的比率因季节和植株个体不同而变化。但无论是对榕果的寄生比率还是单果内寄生的数量,长尾佩妃延腹小蜂一般均比短尾佩妃延腹小蜂高,这可能与长尾佩妃延腹小蜂群体在隐头果上产卵时间比后者更长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叶榕 传粉小蜂 佩妃延腹小蜂 繁殖策略 产卵
下载PDF
传粉榕小蜂与榕树的繁衍 被引量:13
18
作者 甄文全 朱朝东 +1 位作者 杨大荣 黄大卫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9-105,共7页
榕树传粉现象被广泛地作为研究协同进化特别是互惠共生的重要模式之一。本文总结了榕果与传粉榕小蜂的有关研究 ,试图解释其形态结构之间的相互适应 ,总结传粉榕小蜂的传粉行为 ,探讨传粉榕小蜂在雌雄同株及雌雄异株榕树上的传粉模式 ,... 榕树传粉现象被广泛地作为研究协同进化特别是互惠共生的重要模式之一。本文总结了榕果与传粉榕小蜂的有关研究 ,试图解释其形态结构之间的相互适应 ,总结传粉榕小蜂的传粉行为 ,探讨传粉榕小蜂在雌雄同株及雌雄异株榕树上的传粉模式 ,讨论传粉榕小蜂的寄主专一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粉小蜂 榕树 传粉 协同进化 互惠共生
下载PDF
西双版纳鸡嗉果榕小蜂繁殖和传粉行为 被引量:21
19
作者 王秋艳 杨大荣 彭艳琼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7-34,共8页
鸡嗉果榕FicussemicordataBuch Ham .exJ.E .Sm .是西双版纳地区常见的榕属植物 ,它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类先锋树种 ,当热带雨林被破坏后 ,它最先在林缘、沟谷和路边迅速生长起来 ,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初期一类重... 鸡嗉果榕FicussemicordataBuch Ham .exJ.E .Sm .是西双版纳地区常见的榕属植物 ,它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类先锋树种 ,当热带雨林被破坏后 ,它最先在林缘、沟谷和路边迅速生长起来 ,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初期一类重要物种。在西双版纳通过不同样地定树、定期生态学观察和室内剖查不同生长时期的鸡嗉果榕隐头果的方法 ,对榕小蜂繁殖和传粉行为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鸡嗉果榕雌雄异株 ,在西双版纳一年结 2~ 3次隐头果 ,雌株隐头果内小花由榕小蜂传粉后产生种子。雄株则产生雄花和中性小花 ,中性小花专门供给传粉小蜂产卵繁殖后代。鸡嗉果榕小蜂Cerato solengravelyiGrandi是鸡嗉果榕唯一的传粉昆虫。传粉小蜂的雄蜂比雌蜂早羽化 30~ 90min ,一部分雄虫羽化后 ,在虫瘿上爬动寻找雌蜂寄生的瘿花 ,一找到雌蜂寄生的瘿花 ,就咬破虫瘿的一个小口 ,把生殖器伸进瘿花与雌蜂交配 ,一部分雄蜂则在果肉上咬出蜂口。雌蜂交配后 ,顶大交配孔出蜂爬到雄花区采集花粉 ,然后 ,飞出寻找鸡嗉果榕雌花期的嫩隐头果传粉和繁殖后代。到鸡嗉果榕雌株传粉的小蜂能飞翔 30 0~ 5 0 0m ,进果腔传粉行为长达 5~ 2 7h ,传完粉 3~ 5h在果腔内死亡。到雄株上繁殖的小蜂一般飞翔在 2 0~ 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鸡嗉果榕 先锋树种 传粉小蜂 繁殖和传粉行为
下载PDF
木瓜榕传粉榕小蜂雌蜂触角感器的分布和超微形态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宗波 杨培 +1 位作者 彭艳琼 杨大荣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72-1281,共10页
为探索木瓜榕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emarginatus寄主定位机制,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其雌蜂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和超微形态。结果显示:木瓜榕传粉榕小蜂雌蜂触角呈膝状,由柄节、梗节和11个鞭小节组成的鞭节组成,第3鞭小节着生... 为探索木瓜榕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emarginatus寄主定位机制,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其雌蜂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和超微形态。结果显示:木瓜榕传粉榕小蜂雌蜂触角呈膝状,由柄节、梗节和11个鞭小节组成的鞭节组成,第3鞭小节着生一坚固的脊骨突。触角上共发现7类11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包括单孔形和多孔形)、多孔板形感器(包括长形和圆形)、腔锥形感器(分为3种类型)、栓锥形乳突状感器、角锥形感器。结合表面特征和内部结构,锥形感器、多孔板形感器、栓锥形乳突状感器和腔锥形感器类型1为有孔型,为化学感器;无孔型的毛形感器和刺形感器是机械感器,但腔锥形感器类型2和3为本体感器或湿热压力感器;最为特异的为角锥形感器,其厚壁无孔,逆向触角主轴,为该科昆虫所特有,推测可防止传粉榕小蜂进入榕果时滑脱。这些结果将有助于理解木瓜榕传粉榕小蜂特异性行为,并为下一步开展电生理研究,揭示其信息化学物质利用和分配模式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瓜榕传粉小蜂 传粉 寄主定位 触角 感器 超微形态 超微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