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混合多位移模式的非连续变形分析法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马永政 蔡可键 郑宏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67-874,共8页
传统的非连续变形分析法(DDA)法采用简单的线性位移模式计算效率高,描述大块体的高阶多项式位移模式在一定程度保留了该特点,并提高了计算精度。近年来流行的耦合有限元、自然单元的DDA法实质上是引入相应的插值形函数构成块体位移函数... 传统的非连续变形分析法(DDA)法采用简单的线性位移模式计算效率高,描述大块体的高阶多项式位移模式在一定程度保留了该特点,并提高了计算精度。近年来流行的耦合有限元、自然单元的DDA法实质上是引入相应的插值形函数构成块体位移函数,计算相对低效,但具有计算更精细、更容易施加边界条件等优点。为结合传统DDA法与DDA耦合法各自的优点,建立了一种同时利用传统DDA法线性位移模式与耦合型DDA法非线性位移模式的混合法。该方法非线性模式主要针对大块体,采用了自然单元插值,缘于其具有一定无网格特征,且效率比有限元高。建立了混合模式下的整体矩阵并推导出接触等因素刚度子矩阵和荷载子向量的具体表达式。该方法建模更加方便合理,计算精度、效率介于线性模式的传统DDA法和非线性位移模式的耦合法之间。通过基本算例验证了混合法的有效性,并给出了节理围岩-隧道衬砌整体分析模型的计算结果,体现了新方法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DA 线性位移模式 自然单元法 非线性位移模式 耦合
原文传递
活动断裂错动位移模式对隧洞变形与内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周光新 崔臻 +2 位作者 盛谦 吴海斌 付兴伟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23-1330,1349,共9页
在考虑多种断层错动位移模式的基础上,建立穿越活动断裂带的隧洞数值模型,进行跨活断裂隧洞断层错动的数值计算,开展不同断层错动位移模式对隧洞衬砌的变形与内力的影响研究。选择断层带中隧洞结构变形的最可能的模式——固支梁支座垂... 在考虑多种断层错动位移模式的基础上,建立穿越活动断裂带的隧洞数值模型,进行跨活断裂隧洞断层错动的数值计算,开展不同断层错动位移模式对隧洞衬砌的变形与内力的影响研究。选择断层带中隧洞结构变形的最可能的模式——固支梁支座垂直位移时梁的结构变形作为断层带错动位移模式,即为"S"型错动位移模式。考虑"S"型与"直线型"两种位移模式对铰接设计隧洞结构变形与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断层带错动位移模式下,错动作用时衬砌受影响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断层破碎带附近,衬砌内力峰值出现在断层带与上下盘交界处;断层错动位移模式不同,断层错动时衬砌变形以及所受内力的分布规律基本相同。但衬砌拱顶垂直位移曲线、衬砌所受内力在断层带剧变程度以及峰值大小相差较大;"S"型位移模式相对于"直线型"在对铰接衬砌的变形以及受力上有较大的差异。在进一步研究断层错动位移模式时,可对跨断层隧洞的影响研究上考虑"S"型位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洞 活动断裂带 断层错动位移模式 衬砌变形 “S”型位移模式
原文传递
基于修正翘曲位移模式的薄壁箱梁剪力滞效应分析 被引量:64
3
作者 张元海 胡玉茹 林丽霞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4-50,共7页
选取剪力滞效应引起的附加挠度作为描述剪力滞变形状态的广义位移,在合理构造剪力滞翘曲位移函数的多参数修正模式基础上,提出薄壁箱梁剪力滞效应的分离解析理论,避免了已有文献中将剪力滞变形状态与初等梁挠曲变形状态联合在一起分析... 选取剪力滞效应引起的附加挠度作为描述剪力滞变形状态的广义位移,在合理构造剪力滞翘曲位移函数的多参数修正模式基础上,提出薄壁箱梁剪力滞效应的分离解析理论,避免了已有文献中将剪力滞变形状态与初等梁挠曲变形状态联合在一起分析时的复杂性。用基于最小势能原理的变分法建立关于附加挠度的控制微分方程及边界条件。通过对箱形截面引入两个整体修正系数,使剪力滞翘曲应力在箱梁横截面上不合成轴力和弯矩,以充分反映剪力滞翘曲应力的自平衡性质。对悬臂翼缘板引入边界约束修正系数,以便反映悬臂翼缘板与顶板的不同边界约束对剪力滞翘曲模式的影响。根据空间有限元计算的翼缘板应力结果,确定悬臂板边界约束修正系数的具体数值。简支箱梁及连续箱梁数值算例表明,按本方法计算的翼缘板应力与空间有限元计算结果吻合良好,从而验证了本分析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壁箱梁 剪力滞效应 修正翘曲位移模式 附加挠度 边界约束条件
原文传递
跨活断层深埋隧道轴线错动位移模式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刘小岩 张传庆 +5 位作者 史铁勇 周辉 胡大伟 朱国金 朱勇 王超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04-1312,共9页
活断层蠕滑错动会导致穿越其中的隧道轴线方向岩体发生变形,引起轴线弯曲甚至岩体破坏,沿轴向岩体的位移模式是隧道结构设计与安全运行的重要依据,特别是深埋隧道段,穿越活断层地质分区、错动方式及破碎带内的三维应力场是决定隧道沿轴... 活断层蠕滑错动会导致穿越其中的隧道轴线方向岩体发生变形,引起轴线弯曲甚至岩体破坏,沿轴向岩体的位移模式是隧道结构设计与安全运行的重要依据,特别是深埋隧道段,穿越活断层地质分区、错动方式及破碎带内的三维应力场是决定隧道沿轴线岩体变形破坏的关键因素,而现有物理模拟试验多用于研究浅埋隧道、地铁等工程受断层错动的影响,不适于深埋隧道条件的模拟。为此,考虑上述关键因素,采用自主研发的一套用于模拟三维应力作用下断层蠕滑错动的试验装置,以跨活断层凤凰山隧道为依托,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蠕滑错动量级下深埋隧洞轴线的位移模式,结果表明:断层蠕滑错动位移模式呈"S"形;小错动量下变形由错动盘向破碎带连续传递,而大错动量下错动盘与破碎带交界面发生滑动;破碎带内变形曲线呈"坡面线"形,带内错动位移传播宽度约为20 m。研究成果为穿断层隧道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模拟 活断层 三向加载 柔性加载 蠕滑错动 位移模式
原文传递
不同位移模式刚性挡墙主动土压力研究 被引量:30
5
作者 彭述权 刘爱华 樊玲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2-35,共4页
假定挡墙后填土沿墙高任一点处侧压力与其水平位移成线性关系,将土体看作是一系列弹簧和理想刚塑体的组合体。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挡墙位移模式,改进了Coulomb理论,提出了不同位移模式下刚性挡墙主动土压力非线性分布计算方法。该方法计... 假定挡墙后填土沿墙高任一点处侧压力与其水平位移成线性关系,将土体看作是一系列弹簧和理想刚塑体的组合体。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挡墙位移模式,改进了Coulomb理论,提出了不同位移模式下刚性挡墙主动土压力非线性分布计算方法。该方法计算合力大小和Coulomb理论计算相等,主动土压力分布和合力作用点位置随挡墙位移模式变化而不同,计算结果和实测结果吻合较好。该方法对刚性挡墙土压力计算具有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性挡墙 主动土压力 非线性分布 位移模式
原文传递
土工袋柔性挡墙位移模式及土压力研究 被引量:24
6
作者 刘斯宏 薛向华 +1 位作者 樊科伟 徐思远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267-2273,共7页
用土工袋构筑而成的挡土墙具有一定的柔性,在墙后土压力作用下,墙体能够发生一定的变形,墙后土压力分布及大小与刚性挡土墙大不相同。设计并进行了土工袋柔性挡土墙模型试验,通过试验观测了墙体的位移模式和墙后填土的破坏模式,研究了... 用土工袋构筑而成的挡土墙具有一定的柔性,在墙后土压力作用下,墙体能够发生一定的变形,墙后土压力分布及大小与刚性挡土墙大不相同。设计并进行了土工袋柔性挡土墙模型试验,通过试验观测了墙体的位移模式和墙后填土的破坏模式,研究了土压力沿墙体高度方向及墙体水平方向的分布;运用水平微分单元法推导了主动平衡状态下土工袋柔性挡土墙土压力的计算公式,土压力理论计算值与模型试验实测值基本吻合;进行了模型试验用土工袋层间摩擦试验,建立了土压力与土工袋层间摩擦力的平衡关系式,分析了土压力沿土工袋墙体水平方向的传递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工袋 挡土墙 位移模式 土压力 模型试验
原文传递
不同位移模式下衡重式路肩墙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李浩 罗强 +2 位作者 张良 蒋良潍 张家国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75-682,共8页
以某山区公路旧路拓宽改造工程中新建的衡重式路肩挡土墙为原型,设计了墙体在平移(T)、绕墙趾转动(RB)、绕墙顶转动(RT)以及平移与绕墙趾转动复合形式(T+RB)4种位移模式的土工离心模型试验,讨论了挡墙位移模式对墙背土压力和路基填土变... 以某山区公路旧路拓宽改造工程中新建的衡重式路肩挡土墙为原型,设计了墙体在平移(T)、绕墙趾转动(RB)、绕墙顶转动(RT)以及平移与绕墙趾转动复合形式(T+RB)4种位移模式的土工离心模型试验,讨论了挡墙位移模式对墙背土压力和路基填土变形的影响,分析了墙后不同深度土体进入主动状态的进程,试验表明:1位移模式对上墙土压力大小及分布形态基本无影响,但上墙浅层土体在挡墙位移与墙高比值小于0.3%~0.5%时,存在墙–土摩擦引起的土拱效应,使水平土压力系数增大;2由于衡重台的存在,对下墙距衡重台约1/3下墙高度范围的土压力有遮蔽作用,其结果是降低了土压力合力作用点位置;3位移模式对填土沉降有明显影响,在墙体位移最大值相同时,T位移模式的填土沉降明显大于RB和RT位移模式,而RT位移模式,衡重台向下偏转,促进了填土下沉,最终使其填土沉降大于相同位移面积的RB位移模式,也更容易使上墙出现第二破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衡重式路肩墙 土工离心模型试验 位移模式 土压力 路基沉降 土拱效应
原文传递
任意位移模式刚性挡土墙土压力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卢坤林 朱大勇 杨扬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370-375,共6页
改进了水平层分析法,用于计算任意位移模式的土压力分布。对不同位移模式下水平微分单元进行受力分析,认为位移模式只影响了层间等效内摩擦角。根据前人提出的内摩擦角逐渐发挥的概念,将层间等效内摩擦角与挡土墙位移模式联系起来,并应... 改进了水平层分析法,用于计算任意位移模式的土压力分布。对不同位移模式下水平微分单元进行受力分析,认为位移模式只影响了层间等效内摩擦角。根据前人提出的内摩擦角逐渐发挥的概念,将层间等效内摩擦角与挡土墙位移模式联系起来,并应用到水平层分析法中,实现了能够定量反映位移模式的土压力计算方法。分析表明:随位移模式变化,土压力合力大小始终保持不变且与库仑理论计算结果相一致,土压力分布和合力作用点则变化显著。试验数据验证了方法的合理性和可靠性。研究成果可供刚性挡土墙土压力计算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挡土墙 土压力 位移模式 水平层分析法 等效内摩擦角
原文传递
基于有限元位移模式的含裂纹梁结构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兆军 龙慧 +1 位作者 刘洋 邱旻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563-1566,共4页
针对裂纹的存在将降低梁的刚度的实际情形,首先根据断裂力学理论,引入裂纹梁因裂纹扩展而释放的应变能表达式,然后根据金属材料的特点,运用有限元位移法建立裂纹梁单元的动力学模型,再在梁单元模型的基础上应用有限元位移法建立裂纹梁... 针对裂纹的存在将降低梁的刚度的实际情形,首先根据断裂力学理论,引入裂纹梁因裂纹扩展而释放的应变能表达式,然后根据金属材料的特点,运用有限元位移法建立裂纹梁单元的动力学模型,再在梁单元模型的基础上应用有限元位移法建立裂纹梁结构的动力学方程。研究表明:基于有限元位移模式所建立的动力学方程较好地体现了裂纹梁动态性能与其结构参数和裂纹参数之间的内在关系,反映了裂纹的位置及长度对含裂纹梁结构动态性能的影响,为建立含裂纹梁结构动力学模型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最后通过实例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纹梁 有限元 位移模式 动力学方程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挡土墙位移模式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文畅平 杨果林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502-1512,共11页
设计并完成2个比尺1∶8的边坡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通过水平向(X向)、竖直向(Z向)和水平竖直双向(XZ双向)3种激振方式,研究汶川波地震作用下重力式挡墙、桩板式挡墙、锚杆格构式框架和预应力锚索格构式框架护坡位移模式及变化特性,并且... 设计并完成2个比尺1∶8的边坡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通过水平向(X向)、竖直向(Z向)和水平竖直双向(XZ双向)3种激振方式,研究汶川波地震作用下重力式挡墙、桩板式挡墙、锚杆格构式框架和预应力锚索格构式框架护坡位移模式及变化特性,并且分析各支挡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表明:(1)X向或XZ双向激振下,重力式挡墙和桩板式挡墙在激振加速度峰值AXmax≤0.4 g时的永久位移,以及Z向激振下桩板式挡墙和预应力锚索框架护坡的永久位移可忽略不计;(2)X向激振下,当激振加速度峰值AXmax>0.4 g时,重力式挡墙位移模式为向土体方向滑动和绕墙踵向土体方向转动的耦合,且以滑动为主,而桩板式挡墙位移模式为向土体方向滑动。Z向激振下,当激振加速度峰值AZmax>0.267 g时,重力式挡墙位移模式为向土体方向滑动和绕墙踵向土体方向转动的耦合。XZ双向激振下,AXmax>0.4 g和AZmax>0.267 g时,重力式挡墙位移模式为向土体方向滑动与绕墙趾向土体外侧转动的耦合,且以转动为主,而桩板式挡墙位移模式则为离开土体向外侧滑动与绕基础向土体外侧转动的耦合,且以滑动为主;(3)X向和XZ双向激振下,预应力锚索框架和锚杆框架的位移模式相同,都是沿坡体向土体外侧及边坡下端移动。Z向激振下,当激振加速度峰值AZmax>0.267 g时,锚杆格构式框架护坡位移模式为向土体外侧和边坡上端移动逐渐转变为向土体方向和边坡上端移动;(4)X向或Z向激振下,桩板式挡墙抗震性能优于重力式挡墙,而XZ双向激振下,重力式挡墙抗震性能优于桩板式挡墙。无论哪种激振方式,预应力锚索格构式框架护坡抗震性能优于锚杆格构式框架护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工程 挡土墙 地震位移模式 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 地震永久位移
下载PDF
格构式框架护坡地震动位移模式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27
11
作者 文畅平 杨果林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076-2083,共8页
通过1个比尺1:8的边坡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锚杆格构式框架护坡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模式及其变化特性。模型试验以汶川波作为设计输入地震波,采用水平(X)向、竖直(Z)向和水平竖直(XZ)双向等3种激振方式。研究结果表明:(1)X向单向激振... 通过1个比尺1:8的边坡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锚杆格构式框架护坡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模式及其变化特性。模型试验以汶川波作为设计输入地震波,采用水平(X)向、竖直(Z)向和水平竖直(XZ)双向等3种激振方式。研究结果表明:(1)X向单向激振时,支挡结构的动位移模式为:当激振加速度峰值AXmax≤0.4 g时,离开土体向外侧平移;当AXmax=0.6 g时,绕支挡结构的下端向土体方向或边坡下方转动;当AXmax≥0.8 g时,挤向边坡土体方向移动,同时向边坡下方移动与绕支挡结构下端向土体方向转动的耦合。(2)Z向单向激振时,支挡结构的动位移模式为:当AZmax≤0.267 g时,离开土体向外侧移动,同时发生向边坡下方移动与绕结构下端向土体方向转动的耦合;当AZmax≥0.400 g时,挤向边坡土体方向平移与绕结构下端向土体方向转动的耦合。(3)XZ双向激振时,支挡结构的动位移模式为:离开土体向外侧平移,与绕结构下端向土体方向或边坡下方转动的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格构式框架护坡 地震动位移模式 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 地震永久位移
下载PDF
基于位移模式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琪 顾荣蓉 +1 位作者 缪志伟 王德信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88-691,共4页
在基于位移抗震设计中,运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分析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性能.采用基于水平位移模式分析方法,克服基于水平力模式分析方法中的理论不足,反映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位移特征,其稳定性优于水平力模式,便于确定结构... 在基于位移抗震设计中,运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分析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性能.采用基于水平位移模式分析方法,克服基于水平力模式分析方法中的理论不足,反映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位移特征,其稳定性优于水平力模式,便于确定结构层间位移和各构件的弹塑性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力弹塑性分析 等效单自由度 水平力模式 水平位移模式
下载PDF
绕墙顶转动位移模式下黏性土挡土墙的被动土压力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涛 钱明 +2 位作者 赵琦 孙薇薇 刘德稳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5-38,共4页
以黏性土为研究对象,针对挡土墙在绕墙顶转动下的土拱效应进行研究。根据土拱曲线的土体应力状态,给出黏性土条件下的侧向被动土压力系数及层间摩擦系数求解公式。在上述两大系数基础上提出了变换方法,将其运用到薄层微分法中,给出了绕... 以黏性土为研究对象,针对挡土墙在绕墙顶转动下的土拱效应进行研究。根据土拱曲线的土体应力状态,给出黏性土条件下的侧向被动土压力系数及层间摩擦系数求解公式。在上述两大系数基础上提出了变换方法,将其运用到薄层微分法中,给出了绕墙顶转动下的挡土墙被动土压力分布解。试验结果表明,绕墙顶转动位移模式下挡土墙被动土压力与绕墙顶转动位移模式类似,也呈凹形曲线。随着土拱效应δ/φ的增大,被动土压力非线性分布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性土挡土墙 被动土压力 绕墙顶转动位移模式 变换方法
下载PDF
利用断层位移模式确定断层发育史的一种方法 被引量:4
14
作者 单业华 李志安 林舸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93-96,共4页
断层位移是断层多次滑动的累积产物,包含着断层成核、扩展和连接的信息。该文提出利用断层位移模式从观测的断层位移数据中分析断层发育史。以大港油田滩海区张东断层为例,计算结果表明,各沉积期的断层位移量自上而下出现小—大—小—... 断层位移是断层多次滑动的累积产物,包含着断层成核、扩展和连接的信息。该文提出利用断层位移模式从观测的断层位移数据中分析断层发育史。以大港油田滩海区张东断层为例,计算结果表明,各沉积期的断层位移量自上而下出现小—大—小—次大的变化趋势,在中新统馆陶组沉积期达到最小,代表着构造相对宁静的转折期;新第三纪的断层扩展参数接近1,明显要比老第三纪的小,表明从所处盆地老第三纪强烈的断陷阶段到新第三纪以来超大范围的坳陷阶段,断层活动强度明显减弱;渐新统东营组沉积期是造成张东断层现今累积位移量侧向变化的主要时期,断层位移量达到最大,而同期的位移量侧向变化也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位移模式 断层发育史 方法 张东断层 大港油田
下载PDF
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中位移模式的确定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琪 顾荣蓉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5年第2期65-69,共5页
根据地震强度、地震波、结构层数与跨度、强柱弱梁系数等影响水平位移模式的主要因素,通过大量算例分析,提出了确定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中水平位移模式的方法.
关键词 抗震设计 静力弹塑性分析 水平位移模式
下载PDF
基于翘曲切向位移模式的矩形箱梁剪力滞效应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玉元 张元海 张慧 《铁道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57-162,共6页
为了研究框架切向位移对矩形箱梁剪力滞效应的影响,在绘制横截面切向位移分布图的基础上,采用广义坐标法定义了箱梁的翘曲切向位移模式及其箱室沿中面的分布函数,选取剪力滞效应引起的附加挠度为广义位移,运用能量变分法建立考虑切向位... 为了研究框架切向位移对矩形箱梁剪力滞效应的影响,在绘制横截面切向位移分布图的基础上,采用广义坐标法定义了箱梁的翘曲切向位移模式及其箱室沿中面的分布函数,选取剪力滞效应引起的附加挠度为广义位移,运用能量变分法建立考虑切向位移影响的矩形箱梁剪力滞效应解析理论。均布荷载作用下简支和悬臂箱梁算例分析表明:考虑切向位移的计算结果与有限元数值解吻合更好;考虑切向位移时简支和悬臂箱梁跨中截面顶板肋处的剪力滞系数计算精度增加了6.03%和7.31%,简支箱梁跨中截面和悬臂箱梁自由端处的附加挠度减小了57.78%和55.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箱梁 剪力滞效应 切向位移模式 广义坐标法 能量变分法
下载PDF
基于高阶位移模式的层合板自由振动问题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加明 盛佳 孙超 《力学季刊》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09-316,共8页
本文利用高阶位移模式,确定了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正应变和切应变。根据本构关系得到了相应的应力,给出了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应变能和动能表达式。基于Hamilton原理分别对位移分量求变分,推导出了5个振动控制方程,求出了简支角铺矩形层合板... 本文利用高阶位移模式,确定了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正应变和切应变。根据本构关系得到了相应的应力,给出了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应变能和动能表达式。基于Hamilton原理分别对位移分量求变分,推导出了5个振动控制方程,求出了简支角铺矩形层合板的各阶固有频率。以[0°/90°/90°/0°]正交对称铺设简支板为算例,分别讨论了跨厚比、主轴弹性模量比及长宽比对无量纲固有频率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当跨厚比小于20时,无量纲固有频率变化较大;无量纲固有频率与主弹性模量比之间几乎成线性变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阶位移模式 复合材料层合板 固有频率 自由振动 HAMILTON原理
原文传递
8结点等参位移模式在数字散斑相关方法上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艳玲 何龙 +1 位作者 张青 赵东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9-113,117,共6页
在分析国内外数字散斑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引入近年来有限元、数字图像、数值分析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提出了根据物体的实际变形假设的新的位移模式,即8结点等参位移模式。针对这一位移模式,首次开发出适合木材变形的数字散斑相关测试软件... 在分析国内外数字散斑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引入近年来有限元、数字图像、数值分析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提出了根据物体的实际变形假设的新的位移模式,即8结点等参位移模式。针对这一位移模式,首次开发出适合木材变形的数字散斑相关测试软件,并将用8结点等参位移模式的数字散斑相关方法得到的结果与Ansys有限元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8结点等参位移模式的数字散斑相关方法,在复杂应力、应变场的测试中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结点等参位移模式 数字散斑相关方法 断裂力学 木材
下载PDF
无单元法位移模式及断裂问题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孟闻远 卓家寿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828-831,共4页
研究了无单元法中一些严重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问题,诸如本质边界条件处理,太多的求逆矩阵运算等。借着有限覆盖技术,利用shepard插值及Taylor展开理论,构造出了新的形函数,解决了上述问题并分析了有关断裂及岩土工程问题。
关键词 无单元法 移动插值技术 位移模式
下载PDF
边坡条件对重力式挡墙地震位移模式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文畅平 江学良 +1 位作者 杨慧 孙广臣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63-768,共6页
基于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边坡条件对重力式挡墙地震位移模式及其变化方式的影响。振动台模型试验采用2个比尺1∶8的基覆边坡和顺层边坡模型,支挡结构为重力式挡墙与格构式锚杆框架二级组合式结构,地震波选用大瑞人工波和Kobe波。研... 基于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边坡条件对重力式挡墙地震位移模式及其变化方式的影响。振动台模型试验采用2个比尺1∶8的基覆边坡和顺层边坡模型,支挡结构为重力式挡墙与格构式锚杆框架二级组合式结构,地震波选用大瑞人工波和Kobe波。研究表明,基覆边坡中重力式挡墙地震位移模式主要有4类,即绕墙趾向边坡外侧转动、以滑动为主的向边坡外侧滑动与绕墙趾向边坡外侧转动的耦合、以转动为主的绕墙趾向边坡外侧转动与向边坡外侧滑动的耦合以及以滑动为主的向边坡外侧滑动与绕墙踵向边坡方向转动的耦合。顺层边坡中重力式挡墙地震位移模式主要有2类:绕墙趾向边坡外侧转动,绕墙趾向边坡外侧转动与离开边坡土体向外侧滑动的耦合。当地震烈度大于VII度时,重力式挡墙才产生动位移模式。边坡条件、地震波类型及烈度对重力式挡墙地震位移模式及其变化方式的影响较大,对相对位移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式挡墙 边坡条件 地震位移模式 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 地震永久位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