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14篇文章
< 1 2 1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古峰庄地区三叠系延长组裂缝特征及其对低渗透油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郭惠 赵红格 +7 位作者 陈江萌 邵晓州 刘池洋 王建强 雷琳琳 李俊 汪建 黄雷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8,共16页
[研究目的]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古峰庄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属于低渗透储层,天然裂缝较为发育,以往对裂缝特征研究较少,开展天然裂缝特征和形成时期研究对低渗透油藏勘探开发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方法]文章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成像测井、... [研究目的]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古峰庄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属于低渗透储层,天然裂缝较为发育,以往对裂缝特征研究较少,开展天然裂缝特征和形成时期研究对低渗透油藏勘探开发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方法]文章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成像测井、扫描电镜裂缝识别和流体包裹体、断裂活动、构造应力分析等方法展开了古峰庄地区延长组天然裂缝特征和控藏作用研究。[研究结果]延长组各段天然裂缝均发育,以长7段最为发育,其次为长8、长6段;裂缝以高角度裂缝和垂直裂缝为主,走向以NEE向为主,NE向次之,少量NW和NWW向;裂缝面可见方解石充填和明显过油痕迹。天然裂缝发育程度与岩层厚度、断裂活动密切相关。裂缝形成时期具有多期性,主要为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结论]延长组天然裂缝的发育改善了研究区低渗透储层的孔渗能力和储集空间,为低渗透油藏运移、储集和富集提供了良好条件,其发育程度与形成时期影响着低渗透油藏的成藏和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 裂缝特征 形成期次 低渗透油藏 古峰庄地区 油气地质 油气勘查工程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注CO_(2)混相驱及CO_(2)埋存评价
2
作者 侯大力 龚凤鸣 +3 位作者 陈涛 孙雷 赵锐 苏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7,共9页
注CO_(2)开发低渗透油藏不仅能增加原油采收率,还能将CO_(2)埋存在地下,实现双赢。为了明确X低渗透油藏注CO_(2)混相驱油机理、CO_(2)在地层中的运移规律以及埋存机理,利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从注CO_(2)混相特征、注CO_(2)参... 注CO_(2)开发低渗透油藏不仅能增加原油采收率,还能将CO_(2)埋存在地下,实现双赢。为了明确X低渗透油藏注CO_(2)混相驱油机理、CO_(2)在地层中的运移规律以及埋存机理,利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从注CO_(2)混相特征、注CO_(2)参数优化和CO_(2)埋存评价3方面对X低渗透油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层原油注CO_(2)最小混相压力为26.03 MPa,CO_(2)有降低原油黏度和密度的作用;通过参数优化确定的推荐注采方案与衰竭开采相比,累计增油量为96.21×10^(4)t,主力开发层系X4⁃2、X4⁃3提高采收率分别为9.37百分点、6.02百分点;CO_(2)注入地层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平面上不断向四周扩散,在纵向上受重力分异的作用向上运移;评价区块注CO_(2)驱推荐方案预计CO_(2)埋存量为68.08×10^(4)t,其中构造埋存量、束缚埋存量、溶解埋存量和矿化埋存量分别为42.20×10^(4)、17.79×10^(4)、6.24×10^(4)和1.85×10^(4)t。研究成果为低渗透油藏注CO_(2)驱及CO_(2)埋存提供了实验和理论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CO_(2)驱油与埋存 方案设计 参数优化 埋存评价
下载PDF
浅谈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研究
3
作者 韩波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24年第6期88-90,共3页
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研究是石油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针对低渗透油藏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文章通过深入分析低渗透油藏的地质特征、储层性质以及开发条件,探讨了一系列有效的开发技术。首先,介绍了低渗透油藏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然后,重点讨... 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研究是石油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针对低渗透油藏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文章通过深入分析低渗透油藏的地质特征、储层性质以及开发条件,探讨了一系列有效的开发技术。首先,介绍了低渗透油藏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然后,重点讨论了常规采收率提高技术、增产技术、次生采收率提高技术以及水驱、聚合物驱等EOR技术在低渗透油藏中的应用。最后,本研究总结了不同技术在低渗透油藏开发中的优缺点,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为低渗透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开发技术 采收率提高 EOR技术 储层性质
下载PDF
高含水期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差异化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4
作者 陆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4年第1期0072-0076,共5页
低渗油藏作为采油厂一段时期内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阵地,如何有效提升其开发效率对于采油厂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然而由于低渗透油藏的特殊性,如笼统的采取常规手段进行措施应用不仅难以实现低渗透油藏的高效开发,而且会对含油储层... 低渗油藏作为采油厂一段时期内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阵地,如何有效提升其开发效率对于采油厂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然而由于低渗透油藏的特殊性,如笼统的采取常规手段进行措施应用不仅难以实现低渗透油藏的高效开发,而且会对含油储层造成破坏,因此,必须针对低渗透油藏的具体特性,分区块分层系进行差异化的技术创新与配套,这也是实现效益化提升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关键。基于此,文章以胜利油田某采油厂低渗透油藏的高效开发为例,在明确采油厂低渗透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存在的难点基础上,并分别从明确调整潜力,建立适配井网,形成有效驱替及注采提质增效四个方面开发了基于提升低渗透油藏开发效率的差异化配套技术系列,真正实现了高含水期低渗透油藏的均衡驱替、有效驱替和效益驱替,并为全油田不同类型油藏的差异化高效开发提供了相应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高效开发 差异化开发 配套技术 胜利油田
下载PDF
Y油田低渗透油藏高含水阶段提高采收率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徐培富 辛显康 +4 位作者 喻高明 倪明成 龚玉刚 赵梦楠 雷泽萱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141-147,共7页
低渗透砂岩油藏储量丰富,约占全国储量的2/3以上,开发潜力巨大。该类油藏具有孔渗条件差、储层非均质性强、吸水能力差等特点,开发后期油藏进入高含水阶段,存在水驱效果差、开发难度大、采收率较低等问题,因此亟需探究提高采收率的有效... 低渗透砂岩油藏储量丰富,约占全国储量的2/3以上,开发潜力巨大。该类油藏具有孔渗条件差、储层非均质性强、吸水能力差等特点,开发后期油藏进入高含水阶段,存在水驱效果差、开发难度大、采收率较低等问题,因此亟需探究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以Y油田低渗透油藏为例,在地质模型和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通过生产动态分析和剩余油表征,针对全区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低、油井含水高、注采井网不完善的问题,提出了精细注水、注气和水气交替等措施。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比不同措施的开发效果,优选最佳方案,预测实施调整方案15年后,全区采收率提高12%。该研究成果可为低渗透砂岩油藏高含水期的高效开发提供参考依据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砂岩油藏 精细油藏描述 剩余油表征 数值模拟 方案优化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水凝胶调驱剂的制备及封堵性能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吴天江 鄢长灏 +1 位作者 赵海峰 高雨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1-55,67,共6页
为了提升低渗透油藏调驱剂的注入性和封堵性,开发了一种水凝胶体系,以成胶强度为指标优选了水凝胶配方及制备条件,并评价了其封堵性能和调驱性能。优化的水凝胶配方如下:丙烯酸用量为20 g/L、丙烯酰胺用量为5 g/L、过硫酸铵用量为0.07 ... 为了提升低渗透油藏调驱剂的注入性和封堵性,开发了一种水凝胶体系,以成胶强度为指标优选了水凝胶配方及制备条件,并评价了其封堵性能和调驱性能。优化的水凝胶配方如下:丙烯酸用量为20 g/L、丙烯酰胺用量为5 g/L、过硫酸铵用量为0.07 g/L、改性淀粉用量为5 g/L、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用量为0.08 g/L,最佳合成条件为中和度75%、反应温度9℃,所生成水凝胶的成胶强度为35~37 Pa·s。通过机械剪切、烘干得到微米级粒径的水凝胶调驱剂。封堵实验表明,质量浓度为0.1~0.7 g/L的水凝胶调驱剂对渗透率为1600×10^(-3)~1900×10^(-3)μm^(2)的填砂管的封堵率在92%以上,随着水凝胶质量浓度的增大,阻力系数增大,注入压力爬升较快,但残余阻力系数和封堵率变化较小。水凝胶作为驱油剂使用建议采用低浓度注入,在水驱基础上可提高采收率10%左右。低浓度微颗粒水凝胶调驱剂可有效解决低渗透油藏调驱注入性和封堵性的矛盾。综合考虑注入性、封堵性和驱油性能,推荐水凝胶水溶液现场应用的质量浓度为0.1~0.3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凝胶 成胶强度 体系筛选 封堵性能 低渗透油藏
下载PDF
胜利油田高89地区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非线性渗流规律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杨勇 曹小朋 +3 位作者 韩文成 张东 张庆云 王艺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6-43,共8页
特低渗透油藏储层物性差,流体流动困难,常表现出非线性渗流特征。以往非线性渗流规律的研究以水驱为主,对CO_(2)驱的研究较少。针对胜利油田高89地区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非线性渗流规律认识不足的问题,开展了渗流规律实验研究,揭示了CO... 特低渗透油藏储层物性差,流体流动困难,常表现出非线性渗流特征。以往非线性渗流规律的研究以水驱为主,对CO_(2)驱的研究较少。针对胜利油田高89地区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非线性渗流规律认识不足的问题,开展了渗流规律实验研究,揭示了CO_(2)与原油相互作用对原油渗流特征的影响规律,建立了不同渗透率下CO_(2)驱最小启动压力梯度计算公式及CO_(2)驱非线性渗流规律表征模型。结果表明: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存在启动压力,原油最小启动压力梯度与流度呈良好的幂函数关系,随着流度的增加,启动压力梯度显著降低;CO_(2)驱渗流曲线呈现“曲线段+直线段”的两段式特征,直线段的流速与压力梯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曲线段的流速与压力梯度呈良好的二次函数关系;CO_(2)溶于原油后有显著的膨胀降黏效果,使得原油最小启动压力梯度明显降低,原油渗流能力增强,渗流曲线非线性段变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CO_(2)驱 非线性渗流 启动压力 流度
下载PDF
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压驱开发技术实践与认识
8
作者 杨勇 张世明 +5 位作者 曹小朋 吕琦 王建 刘海成 于春磊 孙红霞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1-71,共11页
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资源量丰富,已动用地质储量9.4×10^(8)t,采出程度为13.3%,未动用储量2.1×10^(8)t,提高采收率及效益动用面临注不进、驱不动、波及差等诸多难题。为了提高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胜利油田攻关创新压驱技术。综... 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资源量丰富,已动用地质储量9.4×10^(8)t,采出程度为13.3%,未动用储量2.1×10^(8)t,提高采收率及效益动用面临注不进、驱不动、波及差等诸多难题。为了提高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胜利油田攻关创新压驱技术。综合运用地质学、渗流力学和油藏工程等理论和方法,采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形成了压驱油藏适应性评价标准、室内实验技术体系、油藏工程方案优化设计方法等技术系列,配套了分层压驱、组合缝网体积压裂、调驱等工艺技术。矿场试验表明,压驱能够快速补充地层能量,大幅度提高油井产能及采收率,2020年3月以来,低渗透油藏累积实施450个井组,累积注水量为1384×10^(4)m^(3),累积增油量为55.7×10^(4)t,压驱开发技术正逐步成为低渗透油藏主导开发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提高注水能力 压驱开发技术 能量补充 高压注水 压裂裂缝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五点法井网见水时间计算方法研究
9
作者 李承龙 孙鹏鹏 +1 位作者 王一飞 杨桂南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7-76,共10页
针对低渗透油藏储层发育特征、流体渗流规律及五点法井网特点划分流动单元,建立了考虑压敏效应、变启动压力梯度、排距井距、裂缝与井排角度、裂缝长度及非均质性等因素的见水时间计算模型,分析了不同因素对见水时间的影响规律。与已有... 针对低渗透油藏储层发育特征、流体渗流规律及五点法井网特点划分流动单元,建立了考虑压敏效应、变启动压力梯度、排距井距、裂缝与井排角度、裂缝长度及非均质性等因素的见水时间计算模型,分析了不同因素对见水时间的影响规律。与已有成果相比,所建立见水时间计算模型考虑因素更加全面,更趋于矿场实际情况。分析结果表明,井距与排距之比越大、非均质性越强、裂缝长度越大、启动压力梯度越小、原始地层压力越小,见水时间越早;随着裂缝与井排夹角的增大,见水时间呈波动性变化;原始含水饱和度在0.4~0.5,见水时间早。研究成果可为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开发调整方案编制提供理论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井距排距 裂缝与井排角度 压敏效应 非均质性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晓宇 《石化技术》 CAS 2023年第4期176-178,共3页
我国第二个百年计划已拉开序幕,在新时期的发展与建设背景下我国对石油资源的需求呈现出了阶梯式的增长趋势,相应的油田的开发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技术能够增强油田的产能,对石油行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为实... 我国第二个百年计划已拉开序幕,在新时期的发展与建设背景下我国对石油资源的需求呈现出了阶梯式的增长趋势,相应的油田的开发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技术能够增强油田的产能,对石油行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为实现充分发挥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技术价值、助力油田产能升级的目标,需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挖掘与合理化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优化、解决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 油田产能 井网优化
下载PDF
基于非线性渗流的低渗透油藏极限注采井距计算方法
11
作者 张祝新 夏国朝 +5 位作者 陈洪艳 李翠平 刘东成 杨龙文 汤勇 宋俊杰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9-65,共7页
注水已成为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的重要方式之一,原油在低渗储层中渗流时存在启动压力梯度以及压敏效应的影响,导致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差。为了明确注采井之间压力分布、确定合理注采井距,基于油水两相渗流理论,建立了注水井与生产井... 注水已成为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的重要方式之一,原油在低渗储层中渗流时存在启动压力梯度以及压敏效应的影响,导致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差。为了明确注采井之间压力分布、确定合理注采井距,基于油水两相渗流理论,建立了注水井与生产井(压裂直井)之间的压力分布计算模型,并根据注采井间压力分布计算了低渗透油藏极限注采井距。以DG油田Z区块为例开展了实例应用,分析了启动压力梯度、渗透率、注采压差、原油黏度以及压敏效应对极限注采井距的影响,验证了极限井距与启动压力梯度、原油黏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渗透率、注采压差和压敏效应呈正相关关系。应用该方法计算的一注一采条件下的极限井距与实际生产相符合,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该方法为低渗透油藏布置合理的注采井距以及实现效益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极限井距 油水两相 启动压力梯度 应力敏感
下载PDF
油田低渗透油藏综合治理措施
12
作者 汤灵芝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23年第2期45-47,共3页
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中需要通过注水的方式提升开采效率,针对低渗透油藏特点进行分析,从注水技术、注采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实现对注采井网的调整,以及低渗透油藏的综合治理,合理控制油井含水量,提升油田产量。通过分析低渗透油藏治理难... 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中需要通过注水的方式提升开采效率,针对低渗透油藏特点进行分析,从注水技术、注采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实现对注采井网的调整,以及低渗透油藏的综合治理,合理控制油井含水量,提升油田产量。通过分析低渗透油藏治理难点,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低渗透油藏 综合治理 现状 措施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乳化调驱体系适应性实验
13
作者 王昊宇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3年第4期66-71,共6页
低渗透油藏采用常规的注水开发,效果并不理想,乳化调驱技术为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室内实验,探究了储层渗透率、体系浓度、注入时机、注入量、注入方式等因素对乳化调驱体系驱油效果的影响,同时结合微观可视化等实验... 低渗透油藏采用常规的注水开发,效果并不理想,乳化调驱技术为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室内实验,探究了储层渗透率、体系浓度、注入时机、注入量、注入方式等因素对乳化调驱体系驱油效果的影响,同时结合微观可视化等实验手段明确了乳化调驱体系提高采收率机理。实验结果表明,乳化调驱体系提高采收率的本质是通过改变储层的润湿性,使微观孔隙中的各类残余油得到有效动用;随着油田开发指标逐年变差,乳化体系驱油效果具有小幅提升;相比于笼统段塞注入,采用段塞交替注入的方式驱油效果更好;当储层含水较高时,乳化调驱体系的驱油能力将会受到抑制。总之,对于注水开发效果不佳的低渗透油藏,乳化调驱体系能更好地驱替细小孔隙中的残余油,研究成果为乳化调驱体系的现场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乳化剂 乳化调驱 润湿性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地质及开发方式研究
14
作者 曾晓武 陈战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23年第9期184-186,共3页
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举足轻重。在我国经济腾飞,决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促进石油行业的发展,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可谓是重中之重。在我国石油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低渗透油藏资源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举足轻重。在我国经济腾飞,决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促进石油行业的发展,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可谓是重中之重。在我国石油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低渗透油藏资源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其资源丰富,储存量和可供开采的总量较大,因而拥有较高的开采价值和开发前景;另一方面,低渗透油藏资源不同于其他油藏资源,其地质特点较为特殊,单井开发的产能偏少等。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研究低渗透油藏开发地质工作就显得尤为关键。基于此,就低渗透油藏展开分析,就其地质研究及开发方式展开以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地质研究 开发方式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哲 曹广胜 +2 位作者 白玉杰 王培伦 王鑫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3,共13页
低渗透油藏储量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但其具有孔渗条件差、储层非均质性强、吸水能力差等特点,开发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难度较高。针对该问题,通过调研,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进行了论述。研究结果表明:低渗透储层(10.0~50.0 mD)... 低渗透油藏储量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但其具有孔渗条件差、储层非均质性强、吸水能力差等特点,开发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难度较高。针对该问题,通过调研,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进行了论述。研究结果表明:低渗透储层(10.0~50.0 mD)主要通过聚合物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驱、微生物驱及深部调驱的方式进行开发;特低渗透储层(1.0~10.0 mD)主要通过表面活性剂驱、泡沫驱和纳米材料驱等方式进行开发;超低渗透储层(0.1~1.0 mD)主要通过渗吸法、CO_(2)驱、N_(2)驱及空气驱等方式进行开发。逐步完善驱替介质的驱油机理,研发低成本、高效的环保型驱油体系并推进其在矿场实践中的应用,将一直是中国低渗透油藏开发的发展趋势。该研究可为低渗透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化学驱 气驱 提高采收率 碳达峰 碳中和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开发管理方法现状及实践
16
作者 刘晓宇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23年第2期158-160,共3页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管理,对石油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油田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中,低渗透油藏资源丰富、具有开发潜力大,但因储量丰度低、产量低、成本大等,增加开发与管理的现实难度。基于此,以XX油田为研究对象,从技术层面...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管理,对石油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油田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中,低渗透油藏资源丰富、具有开发潜力大,但因储量丰度低、产量低、成本大等,增加开发与管理的现实难度。基于此,以XX油田为研究对象,从技术层面出发,探讨低渗透油藏开发管理方法,结合当前运行现状,提出一些实践探索经验及优化建议,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开发管理方法 现状
下载PDF
考虑应力敏感的低渗透油藏分段压裂水平井三维不稳定渗流模型 被引量:2
17
作者 任宗孝 李旭飞 +3 位作者 蒋海岩 袁士宝 夏玉轩 朱敏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16,32,共8页
为了明确低渗透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储层应力敏感效应对分段压裂水平井流入动态的影响,首先应用半解析法推导了无限大储层考虑应力敏感的点源函数,之后通过摄动变换、拉氏变换、叠加原理等方法,构建了低渗透油藏衰竭开发过程中分段压裂水... 为了明确低渗透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储层应力敏感效应对分段压裂水平井流入动态的影响,首先应用半解析法推导了无限大储层考虑应力敏感的点源函数,之后通过摄动变换、拉氏变换、叠加原理等方法,构建了低渗透油藏衰竭开发过程中分段压裂水平井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最后利用KAPPA试井软件在同一水平上检验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随着生产时间的增加,储层应力敏感增强,在流动后期试井曲线出现明显上翘,且上翘时间提前。并对裂缝几何参数及油藏边界尺寸进行了敏感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应力敏感 源函数 分段压裂
下载PDF
CO_(2)驱油与封存安全监测体系的构建及实践——以黄土塬地区特低渗透油藏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瑛 王香增 +6 位作者 杨红 梁全胜 沈振振 王伟 王维波 郑晶 康元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4-152,共9页
黄土塬地区地表条件复杂,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井网密度大、注入压力高、易气窜以及为减缓气窜以水气交替开发为主的特点造成CO_(2)泄漏点源多、强度高,以致该区域CO_(2)监测点位布局和监测精度要求高,现有安全监测体系难以适应。通过... 黄土塬地区地表条件复杂,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井网密度大、注入压力高、易气窜以及为减缓气窜以水气交替开发为主的特点造成CO_(2)泄漏点源多、强度高,以致该区域CO_(2)监测点位布局和监测精度要求高,现有安全监测体系难以适应。通过对黄土塬地区特低渗透油藏CO_(2)泄漏风险进行识别,分析CO_(2)在地质体的空间运移特征,构建了涵盖盖层、井筒、深层和浅层地下水、地表土壤、地表水和大气的立体化多指标CO_(2)安全监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矿场CO_(2)安全监测实践,进一步建立了CO_(2)封存安全评价体系。安全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CO_(2)注入后各指标未出现异常,试验区未发生CO_(2)地质泄漏,CO_(2)封存安全等级为Ⅰ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体系 CO_(2)封存 低渗透油藏 安全评价体系 黄土塬地区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CO_(2)驱注采参数优化研究与应用——以胜利油田A区块为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何厚锋 胡旭辉 +5 位作者 庄永涛 刘鹏程 马雨宁 武威 韩昀 房昶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2-121,共10页
随着“双碳”政策的大力推行,围绕着碳捕集、碳利用和碳埋存的相关产业飞速发展,长远来看CO_(2)驱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低渗透/超低渗透油藏储层具有复杂的孔隙空间结构,常规水驱开发均面临注水困难和采收率低的问题,而CO_(2)驱具有... 随着“双碳”政策的大力推行,围绕着碳捕集、碳利用和碳埋存的相关产业飞速发展,长远来看CO_(2)驱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低渗透/超低渗透油藏储层具有复杂的孔隙空间结构,常规水驱开发均面临注水困难和采收率低的问题,而CO_(2)驱具有多种驱油机理,能较好地解决水驱开发困难的问题。针对胜利油田A区块的低孔低渗透油藏条件,基于原油组分信息和恒组成膨胀实验数据进行了PVT拟合并建立了具有7个拟组分的组分模型,得出初次混相压力为30.1 MPa,多次接触混相压力为26.6 MPa。首次提出了以气窜为限制条件的CO_(2)驱注气速度计算经验公式。基于均质组分模型针对A区块进行了CO_(2)驱油藏工程参数优化,确定了以五点法井网、井距为250 m、注气速度为20.0 t/d、生产压力为26.0 MPa的最佳注采参数;同时,以衰竭式开发、水驱、CO_(2)吞吐、连续注CO_(2)、气水交替(WAG)等不同开发方式进行了注采参数优化,将优化后不同开发方式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连续注气具有一定优势;最后,选取A区块的西南方向优势物性区作为开发试验区,进行了基于优化结果的1个井组的连续注气开发方案预测,结果表明井组10 a采出程度为15.1%,20 a采出程度为2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CO_(2)驱 CO_(2)吞吐 气水交替 参数优化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渗吸采油机理及技术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柯 范洪富 +1 位作者 闫飚 伍国栋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2-190,共9页
渗吸作用是国内绝大数低渗透油藏的主要采油机理。渗吸采油的效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储层特征、采油制度、表面活性剂的物理化学性质等,其作用机理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首先回顾了渗吸作用的机理,包括毛细管渗吸的力学分析;接着介绍... 渗吸作用是国内绝大数低渗透油藏的主要采油机理。渗吸采油的效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储层特征、采油制度、表面活性剂的物理化学性质等,其作用机理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首先回顾了渗吸作用的机理,包括毛细管渗吸的力学分析;接着介绍了有关渗吸实验方法的技术进展;并总结了影响渗吸作用的控制因素,包括岩心和流体的性质以及温度和压力的影响。着重介绍了渗吸剂属性对渗吸提高采收率的影响,对渗吸用表面活性剂的优化筛选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指出了渗吸采油存在的问题和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渗吸 提高采收率 润湿性 毛管压力 表面活性剂 低渗透油藏 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