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1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预防老年卧床患者压力性损伤的体位改变证据总结
1
作者 白舸 王砚丽 +3 位作者 刘瑞芳 邢唯杰 吴燕 张凤联 《护士进修杂志》 2024年第6期615-623,共9页
目的系统检索、评价并汇总预防老年卧床患者压力性损伤(PI)的体位改变相关证据。方法根据“6S”模型进行计算机检索,检索数据库包括BMJ最佳临床实践、UpToDate临床顾问、全球协作指南网、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苏格兰校际指南... 目的系统检索、评价并汇总预防老年卧床患者压力性损伤(PI)的体位改变相关证据。方法根据“6S”模型进行计算机检索,检索数据库包括BMJ最佳临床实践、UpToDate临床顾问、全球协作指南网、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苏格兰校际指南网、JBI EBP、Cochrane图书馆等网站中,所有关于预防老年卧床患者PI的临床实践指南、临床决策、推荐实践、证据总结、系统评价、meta分析、专家共识,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5月31日,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对证据进行提取、分类和汇总。结果共纳入12篇证据,包括2篇指南、7篇系统评价、3篇证据总结。从风险评估、间隔时间、角度和姿势、辅助和指导4个方面汇总了12个证据主题,40条最佳证据。结论护理人员应遵循最佳证据,规范老年卧床患者的体位改变管理,预防P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卧床患者 压力性损伤 体位改变 证据总结 循证护理
下载PDF
体位改变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肠息肉中的应用
2
作者 刘喜庆 李伟伟 +1 位作者 水楠楠 高喜伟 《临床研究》 2024年第4期54-57,共4页
目的分析体位改变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肠息肉中的应用。方法将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结肠息肉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区间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 目的分析体位改变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肠息肉中的应用。方法将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结肠息肉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区间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手术期间采用常规体位,术中不改变体位;研究组患者术中进行体位改变。比较两组治疗手术时间、围术期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前、术后血清炎性指标。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短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住院、术后排气、胃肠道功能恢复与对照组相比更短,手术出血量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2.33%、13.33%;术前组间各炎性因子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均较术前上升,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息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开展体位改变可提升手术质量,降低手术创伤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位改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结肠息肉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后外侧手术入路联合体位改变在三踝骨折患者内固定手术中的治疗效果
3
作者 勒世海 邓玲 许琴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4期82-85,共4页
目的分析后外侧手术入路联合体位改变在三踝骨折患者内固定手术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8月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三踝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n=30)及联合组(n=30),常规组行仰卧位传统... 目的分析后外侧手术入路联合体位改变在三踝骨折患者内固定手术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8月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三踝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n=30)及联合组(n=30),常规组行仰卧位传统入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联合组行后外侧手术入路联合术中体位改变进行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术后骨性愈合时间、Bia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负重下床时间短于常规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骨性愈合时间水平短于常规组,Bia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优良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外侧手术入路联合术中体位改变进行内固定可提高手术效率,帮助患者快速恢复,术后治疗效果较好,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外侧手术入路 体位改变 三踝骨折 内固定手术 治疗效果
下载PDF
体位改变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导尿效果的影响
4
作者 马莉 汤梦 +1 位作者 李冰 陈莉 《齐鲁护理杂志》 2024年第1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体位改变对脊髓损伤(SCI)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导尿效果的影响。方法:以2017年10月1日~2022年9月30日收治的80例SCI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目的:探讨体位改变对脊髓损伤(SCI)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导尿效果的影响。方法:以2017年10月1日~2022年9月30日收治的80例SCI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给予改进式体位;比较两组入院时、住院14 d后尿流动力学指标、膀胱功能及肢体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结果:住院14 d后,两组单次平均排尿量多于入院时(P<0.05),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漏尿次数均少于入院时(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自主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住院14 d后,两组排尿膀胱压力、膀胱最大容量、最大排尿量大于入院时(P<0.05),残余尿量少于入院时(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住院14 d后,两组MBI评分高于入院时(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前(P<0.01)。结论:体位改变能有效提高SCI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膀胱功能,促进尿流动力学改变的同时提高肢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位改变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 脊髓损伤
下载PDF
重症患者PICC置管后体位改变对IC-ECG定位中P/R振幅的影响
5
作者 陈哲 李明慧 +3 位作者 邹会敏 代明 李竹 宋锐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3年第5期14-17,共4页
目的:探讨重症患者上臂置入PICC时,体位改变对IC-ECG中P/R振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期间在本院重症医学科因病情需要置入PICC导管的105例患者,采取自身对照方法,心腔内电图下PICC导管尖端定位时,置管侧手臂外展90°... 目的:探讨重症患者上臂置入PICC时,体位改变对IC-ECG中P/R振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期间在本院重症医学科因病情需要置入PICC导管的105例患者,采取自身对照方法,心腔内电图下PICC导管尖端定位时,置管侧手臂外展90°为对照组,置管侧手臂内收身体两侧为观察组。心腔内电图出现正向最高P波后回撤导管,使P波略低于R波视为导管尖端到达上腔静脉最佳位置,观察患者平卧手臂摆放角度由外展90°转换内收身体两侧时,心腔内电图P/R振幅及导管留置长度。结果:对照组P/R振幅由80%变为负正双向波形,观察组P/R振幅由30%~50%增高至80%~100%,P波波幅明显增高、导管尖端平均向右心房方向移动2~3cm;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P<0.001)。结论:心腔内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的过程中,患者置管侧手臂内收于身体侧位时,P波振幅明显高于置管标准体位,手臂外展90°定位的P/R振幅为80%~100%时,应再拔出导管2~3cm,使P波振幅为R波振幅的30%~50%,以保证携带导管患者手臂平时处于内收于躯体侧体位时,导管始终处于安全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患者 体位改变 PICC 超声引导 心腔内电图定位
下载PDF
人文护理联合体位改变改善疤痕子宫阴道分娩及分娩率的影响
6
作者 陈春燕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8期0149-0151,共3页
探讨人文护理联合体位改变应用在疤痕子宫产妇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研究的病例从2022年1月开始选取,截止到2022年12月,共有80例,均为疤痕子宫产妇,在我院进行分娩,随机分组,其中有40例产妇收治在对照组,给予人文护理;另外40例产妇收治在... 探讨人文护理联合体位改变应用在疤痕子宫产妇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研究的病例从2022年1月开始选取,截止到2022年12月,共有80例,均为疤痕子宫产妇,在我院进行分娩,随机分组,其中有40例产妇收治在对照组,给予人文护理;另外40例产妇收治在研究组,在人文护理上实施体位改变,对比妊娠结局以及产妇的预后。结果 研究组心理状态评分低,产程时间短,产后出血量少,新生儿阿氏评分高,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阴道分娩成功率较高,产妇及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 在疤痕子宫再妊娠阴道分娩中实施人文护理联合体位改变干预可缓解不良心理状态,缩短产程时间,改善分娩结局,建议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疤痕子宫 阴道分娩 人文护理 体位改变 分娩结局
下载PDF
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对人体立位耐力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吴斌 由广兴 +3 位作者 吴萍 刘兴华 薛月英 宿双宁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26-328,共3页
目的验证反复体位改变训练提高人体立位耐力的有效性 ,并探讨其机理。方法 6名被试者经受了为期 1 1d共 9次的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在训练前和训练后利用头高位倾斜检查立位耐力。结果训练后 ,被试者在立位耐力检查中的反应得到改善 ,表... 目的验证反复体位改变训练提高人体立位耐力的有效性 ,并探讨其机理。方法 6名被试者经受了为期 1 1d共 9次的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在训练前和训练后利用头高位倾斜检查立位耐力。结果训练后 ,被试者在立位耐力检查中的反应得到改善 ,表现为与训练前相比立位中不良症状明显减轻 (症状得分 4.5 0± 1 .0 5vs .2 .83± 1 .60 ,P <0 .0 5 ) ,心率的增量明显降低 [( 2 9.3± 4.3)bpmvs .( 1 3.5± 7.5 )bpm ,P <0 .0 1 ],平均动脉压的增量明显增加 [( 4 .8± 4.4)mmHgvs.( 9.0± 3.0 )mmHg ,P <0 .0 5 ],心血管反应指数明显减小 ( 34.42± 5 .0 0vs.2 2 .33± 8.2 7,P <0 .0 1 )。结论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可提高人体立位耐力。该训练有望在飞行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位改变 立位耐力 训练 心率 血压
下载PDF
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可提高人体头低位耐力 被引量:12
8
作者 吴斌 吴萍 +3 位作者 薛月英 刘兴华 王焰磊 姜世忠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6-120,共5页
目的:检验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可提高人体头低位耐力的假设是否正确。方法:6名青年男性被试者经受了为期11 d、共9次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在训练前、后分别评价被试者对-30°/30 min头低位倾斜(head-down tilt,HDT)的反应,记录症状、心... 目的:检验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可提高人体头低位耐力的假设是否正确。方法:6名青年男性被试者经受了为期11 d、共9次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在训练前、后分别评价被试者对-30°/30 min头低位倾斜(head-down tilt,HDT)的反应,记录症状、心率、血压、颈部血流等主客观指标。结果:①训练后,被试者在HDT中的反应得到了改善,表现为与训练前相比,HDT中的不良症状明显减轻(症状得分1.00±0.63vs6.00±3.79,P<0.05),心率降低的幅度明显增加(-4.4±3.6vs-0.6±2.5,P<0.01);②训练前,被试者在HDT中,颈内静脉血流与仰卧位比较明显减少(P<0.01),初期颈内动脉血流明显增加(P<0.01),颈总动脉血流呈现增加的趋势;训练后,被试者在HDT中,颈内静脉血流与仰卧位比较无显著差别,颈内动脉血流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颈总动脉血流呈现降低的趋势。结论: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可提高人体头低位耐力;血液头向转移得到抑制是反复体位改变训练提高头低位耐力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体位改变 训练 头低位 耐力 颈动脉 颈内静脉 血流
下载PDF
体位改变对腰椎前斜入路通道影响的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帆 马晓生 +3 位作者 夏新雷 王洪立 吕飞舟 姜建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10-315,共6页
目的:探讨体位变化对L1-L5腰椎前斜入路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通道大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4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在仰卧位及右侧卧位进行L1-L5 MRI扫描。在位于椎间盘中点的图像内定义椎间盘中心点为... 目的:探讨体位变化对L1-L5腰椎前斜入路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通道大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4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在仰卧位及右侧卧位进行L1-L5 MRI扫描。在位于椎间盘中点的图像内定义椎间盘中心点为O;A(平卧位)/A′(右侧卧位)点以及B(平卧位)/B′(右侧卧位)点为∠AOB(∠A′OB′)达到最小值时主动脉(或髂血管)左侧壁以及腰大肌前内侧壁上的点,记录各节段AB及A′B′的距离,并在各节段将AB与A′B′比较;将L1-L5各节段的A′B′进行节段间比较,并探讨其与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腰大肌截面积(relative psoas cross-sectional area,PCSA)之间的关系。结果 :40例志愿者的BMI值为18.4-26.5,6例存在主动脉高分叉现象;各节段AB和A′B′(mm):L1/2为14.80±3.89和12.37±3.62,L2/3为12.85±4.16和9.96±3.37,L3/4为12.24±4.10和10.85±3.30,L4/5为9.78±4.69和9.72±4.37;主动脉高分叉者L4/5为7.72±3.56和6.71±2.86。在L1/2、L2/3、L3/4节段A′B′值显著小于AB(P=0.005,0.003,0.020);L4/5节段无论是否存在主动脉高分叉现象均无统计学差异(P=0.946,0.097);不同节段间A′B′值存在显著差异(P=0.046),通道大小趋势为L1/2〉L3/4〉L2/3〉L4/5〉主动脉高分叉者L4/5(其中L1/2显著〉主动脉高分叉者L4/5,P=0.003);男女性间A′B′在各节段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BMI与PCSA在L3/4与A′B′呈负线性相关(P=0.015,0.000),而PCSA在L1/2也与A′B′呈负线性相关(P=0.024)。结论 :右侧卧位时,OLIF通道解剖空间在L1/2、L2/3、L3/4水平显著减少,平卧位MRI对通道空间评估价值有限;而且OLIF通道大小与腰椎节段水平有关,并且受BMI值和腰大肌横截面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前斜入路 体位改变 解剖学特点
原文传递
反复体位改变对人体心电图节律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吴斌 吴萍 +3 位作者 王跃 谷志明 黄伟芬 刘兴华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0-93,共4页
目的观察和分析反复体位改变对人体心电图节律的影响。方法 150名志愿者在电动立位转床上进行反复体位改变实验,部分志愿者进行头高位倾斜(head-up tilt,HUT)实验、头低位倾斜(head-downtilt,HDT)实验、下体负压实验、低压缺氧检查、运... 目的观察和分析反复体位改变对人体心电图节律的影响。方法 150名志愿者在电动立位转床上进行反复体位改变实验,部分志愿者进行头高位倾斜(head-up tilt,HUT)实验、头低位倾斜(head-downtilt,HDT)实验、下体负压实验、低压缺氧检查、运动心肺功能检查,连续监测和记录心电图,统计并比较不同负荷实验中心电图节律失常的百分数。结果在反复体位改变实验中,23.33%(35/150)的志愿者心电图出现了节律失常,其中7.33%(11/150)出现了房室传导阻滞或阵发性室上速的典型节律改变。反复体位改变实验中心电图节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HUT实验、HDT实验、下体负压实验、低压缺氧检查和运动心肺功能检查(P<0.01),出现典型节律失常的志愿者在其它5项实验或检查中均未出现。结论一定模式的反复体位改变可引起健康志愿者心电图较高频率的节律失常,并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或阵发性室上速的典型节律改变。这提示反复体位改变实验有可能在航天员和飞行员医学选拔或医学鉴定中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体位改变 心脏节律 心电图 房室传导阻滞 阵发性室上速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体位改变的镇痛效应 被引量:15
11
作者 刘艳芳 陈建平 +2 位作者 韩世祺 李红伟 李平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2期1523-1525,共3页
目的探讨术前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体位改变的镇痛效应。方法选择10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麻醉风险评分(ASA)Ⅱ级或Ⅲ级,随机分为髂筋膜间隙阻滞组(F组)和静脉注射喷他佐辛组(D组),每... 目的探讨术前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体位改变的镇痛效应。方法选择10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麻醉风险评分(ASA)Ⅱ级或Ⅲ级,随机分为髂筋膜间隙阻滞组(F组)和静脉注射喷他佐辛组(D组),每组50例。于入室前30 min,F组以0. 25%罗哌卡因40 ml在超声引导下行髂筋膜间隙阻滞,D组以喷他佐辛注射液10 mg静脉注射。记录第1次过床(T1)、第2次过床(T2)、麻醉体位摆放(T3)时被动活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局麻药毒性反应情况及喷他佐辛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F组T1、T2、T3的VAS评分分别为(4. 4±1. 4)分、(3. 7±1. 2)分、(3. 6±0. 7)分,明显低于D组各时间点VAS评分(7. 8±1. 2)分、(7. 6±0. 8)分、(7. 1±1. 1)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F组无局麻药中毒发生; D组在静脉注射喷他佐辛30 min内,恶心3例(6%),头晕2例(4%)。结论术前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体位的摆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髂筋膜间隙阻滞 全髋关节置换术 体位改变 镇痛
下载PDF
体位改变对SPECT心肌显像中左室下壁衰减校正的价值 被引量:5
12
作者 石洪成 陈绍亮 +3 位作者 李文罡 姚之丰 朱玮珉 刘文官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2-84,共3页
目的 探讨右侧卧位 (RL)和俯卧位采集对99Tcm 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MIBI)心肌显像左室下壁衰减校正的价值。方法 对 31例正常者进行了仰卧位、RL和俯卧位99Tcm MIBI静息心肌显像。在靶心图上测定各区域像素平均计数 ,在断面图上对下壁... 目的 探讨右侧卧位 (RL)和俯卧位采集对99Tcm 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MIBI)心肌显像左室下壁衰减校正的价值。方法 对 31例正常者进行了仰卧位、RL和俯卧位99Tcm MIBI静息心肌显像。在靶心图上测定各区域像素平均计数 ,在断面图上对下壁显示断层形态和扫描过程中位移情况进行分级 ,在不同体位间进行比较。结果 ①仰卧位有 5 8.1%的下壁显示不全 ,体位变化后 88.9%有不同程度的改善。②俯卧位和RL对于下壁的形态显示和计数均优于仰卧位。③各种体位间位移差异并无显著性。结论 俯卧位和RL可使下壁衰减得以校正 ,计数和断层明显改善 ,且前者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位改变 SPECT 心肌显像 左室下壁 衰减校正
下载PDF
无痛导乐仪、导乐陪伴分娩、孕产妇体位改变联合应用对分娩方式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韩桂芹 藤平 +2 位作者 祝倩 康红 吴帅 《医学综述》 2012年第20期3510-3512,共3页
目的探讨无痛导乐仪、导乐陪伴分娩、产妇体位改变联合应用对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孕产妇宫口2~3 cm时,经阴道检查、肛查或B超检查为枕后位或枕横位的孕产妇367例,行无痛导乐仪、导乐陪伴分娩、产时体位改变模式的为试验组;同期选... 目的探讨无痛导乐仪、导乐陪伴分娩、产妇体位改变联合应用对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孕产妇宫口2~3 cm时,经阴道检查、肛查或B超检查为枕后位或枕横位的孕产妇367例,行无痛导乐仪、导乐陪伴分娩、产时体位改变模式的为试验组;同期选择相同条件的孕产妇分娩的268例,取自由体位与传统模式助产的为对照组。对两组经阴道分娩率、剖宫产率、难产率、产时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经阴道分娩率为77.11%,对照组经阴道分娩率为50.00%,试验组比对照组阴道分娩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剖宫产及难产率分别为9.26%、0.0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新生儿窒息率为2.45%,与对照组的5.22%相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比对照组经阴道分娩率显著升高(P<0.05),剖宫产及难产率下降,产时、产后出血率和新生儿窒息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痛导乐仪、导乐陪伴分娩、产时体位改变联合应用能提高顺产率,新生儿窒息率下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痛导乐仪 导乐陪伴分娩 产时体位改变 分娩方式
下载PDF
反复体位改变对人体头低位耐力影响及其时效性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宫献文 刘敏 +3 位作者 吴萍 吴斌 孙洪义 黄伟芬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1-215,共5页
目的研究连续5天反复体位改变对人体头低位耐力的影响及持续时间。方法 17名健康男性进行连续5天的HDT/HUT模式反复体位改变训练,训练前1天,训练后第1,7,14,28天分别进行头低位耐力检查,监测受试者主观感觉与体征、血压、心功能、外周... 目的研究连续5天反复体位改变对人体头低位耐力的影响及持续时间。方法 17名健康男性进行连续5天的HDT/HUT模式反复体位改变训练,训练前1天,训练后第1,7,14,28天分别进行头低位耐力检查,监测受试者主观感觉与体征、血压、心功能、外周循环阻力(total peripheral resistance,TPR)和唾液皮质醇变化情况。结果与实验前1天相比,实验后第1,7,14,28天头低位耐力检查头低位主观感觉与体征评分均有提高,但无显著性。历次检查平卧位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BP)和TPR均无显著变化。实验后第1天头低位SBP、DBP和MBP在各时段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第7天SBP在第1个10 s,DBP和MBP在第1,2,3个10 s仍有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实验后第1、7和28天平卧位SV显著降低(P<0.05),其他心功能各指标变化不显著。实验后第1天头低位各时段TPR均显著降低(P<0.05);第7天头低位TPR仅在第2个10 s时低于实验前(P<0.05),第14天TPR较实验前已无显著性改变,第28天头低位TPR在第2个10 s显著升高(P<0.05)。各次皮质醇均无显著差别。结论连续5天HDT/HUT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可以改善受试者头低位主观感受和体征,能通过降低血压改善机体头低位耐力水平;可能是通过降低外周循环阻力来降低头低位耐力时血压,效果可维持1周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体位改变 头低位 头高位 时效性
原文传递
三维重建结合手术体位改变在老年脑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正明 卜向飞 +2 位作者 刘骥 金孝东 丁涟沭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研究三维重建结合手术体位改变于老年脑动脉肿瘤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0例经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60岁以上患者做为研究对象,股动脉插管后行造影,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对患者采集的原始影像学资料进行... 目的研究三维重建结合手术体位改变于老年脑动脉肿瘤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0例经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60岁以上患者做为研究对象,股动脉插管后行造影,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对患者采集的原始影像学资料进行三维重建结合,并使用advantage workstation工作站进行后期处理得到3D图像。在工作站重建处理同时,将超过DSA系统C臂机架患者使用头颅固定架保证透视图像中患者头颅为正位。结果 30例患者中15例经动脉造影可清晰显示动脉瘤,12例患者瘤体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显示不甚清楚,进行三维重建,清晰显示患者动脉瘤体及其周围血管间的关系。另外3例患者DSA系统无法显示正位头颅图像,通过使用头颅固定架旋转适宜角度,可清晰显示脑动脉瘤。结论老年脑动脉瘤患者基础疾病较多,脑动脉瘤血管充盈不充分或角度投射不当,血管走行重叠等,造成手术中动脉瘤的显示不清楚,可以通过DSA检查结合血管三维重建并进行手术中体位的适当改变可以弥补因机械无法达到的体位,使具体操作更加清晰地显示瘤体与载瘤动脉间的关系,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技术 脑动脉瘤 老年患者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体位改变
下载PDF
SUP/HUT反复体位改变对心血管反应和脑血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敏 宫献文 +4 位作者 吴萍 李赢 谷志明 吴斌 黄伟芬 《载人航天》 CSCD 2016年第6期720-726,共7页
反复体位改变是航天员立位耐力的测试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为找到平卧位/头高位(SUP/HUT)反复体位改变对立位耐力有显著提高的相对较短时长,15名健康志愿者在旋转床上进行SUP/HUT(0°,2 min→+75°,2 min;重复10次)模式的实验,研... 反复体位改变是航天员立位耐力的测试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为找到平卧位/头高位(SUP/HUT)反复体位改变对立位耐力有显著提高的相对较短时长,15名健康志愿者在旋转床上进行SUP/HUT(0°,2 min→+75°,2 min;重复10次)模式的实验,研究该模式反复体位改变对心血管功能和脑血氧的影响。研究发现:第10次倾斜平卧位和头高位SBP、DBP、MAP和TPR均分别显著高于第1次倾斜时的平卧位和头高位(*P<0.05);第5、10次倾斜时头高位的O2Hb和t Hb显著高于第1次(*P<0.05);实验前后SST结果表明,SBP、DBP和MAP在实验后蹲位和站立的20 s和30 s内的值明显高于实验前(*P<0.05)。此研究表明(0°,2 min→+75°,2 min;重复10次)实验可显著提高人体立位耐力,是相对较短时长的、能够提高立位耐力的SUP/HUT模式,可用于提高航天员训练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体位改变 航天员训练 较短时长 立位耐力 心血管反应 脑血氧 心率变异性
下载PDF
体位改变在行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检查患者的应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华敏 王芳军 +2 位作者 杨燕娟 刘晓玉 孙芳 《护理学报》 2018年第8期42-44,共3页
目的观察改变体位在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检查前准备中的效果,以提高胃镜检查效率。方法将行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检查患者112例,按就诊顺序单双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6例。对照组检查前给予常规准备,干预组在常规准备... 目的观察改变体位在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检查前准备中的效果,以提高胃镜检查效率。方法将行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检查患者112例,按就诊顺序单双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6例。对照组检查前给予常规准备,干预组在常规准备的基础上进行体位改变。结果干预组胃镜下视野清晰度等级、检查耗时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改变法可以提高放大胃镜检查患者胃镜下视野清晰度,缩短检查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胃镜检查 检查准备 体位改变
下载PDF
人文护理联合体位改变对疤痕子宫阴道分娩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白军 许韶荣 +2 位作者 贺韩臻 唐华贵 邓宇傲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5年第3期72-75,共4页
目的探讨人文护理联合体位改变对疤痕子宫阴道分娩的影响。方法随机把200例合并疤痕子宫孕妇在阴道试产中出现胎位异常的患者分为研究组120例和对照组80例,研究组实施人文护理联合体位改变,对照组实施体位改变。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 目的探讨人文护理联合体位改变对疤痕子宫阴道分娩的影响。方法随机把200例合并疤痕子宫孕妇在阴道试产中出现胎位异常的患者分为研究组120例和对照组80例,研究组实施人文护理联合体位改变,对照组实施体位改变。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来评估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精神因素变化;对比分析分娩中产程出血量、产程时间、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率、阴道分娩率、产钳助产率;对比分析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施人文护理干预后,研究组分娩过程中人际关系敏化、焦虑、抑郁症状明显降低(P<0.05);阴道分娩率、Apgar评分明显增高(P<0.05),产程时间、产程出血量、产钳助产率显著降低(P<0.05);产褥病率、产后感染、产后出血明显降低(P<0.01)。结论人文护理联合体位改变能显著降低疤痕子宫孕妇出现胎方位异常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提高阴道分娩率,降低阴道助产率,减少产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护理 疤痕子宫 胎方位异常 体位改变 阴道分娩
下载PDF
依从体位改变实现联合入路在程序化腹腔镜脾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宋康颉 凌新建 +2 位作者 郑小超 沈剑涛 昝建宝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202-206,共5页
目的总结依从体位改变实现联合入路用于程序化腹腔镜脾切除术(LS)的效果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7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普外科行LS共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采用两次调床,依从体位改变实现联合入路,完成程序化... 目的总结依从体位改变实现联合入路用于程序化腹腔镜脾切除术(LS)的效果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7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普外科行LS共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采用两次调床,依从体位改变实现联合入路,完成程序化的三步主要操作。结果 46例患者在全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1例行辅助小切口手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1.49±11.96)min,术中出血(279.89±102.44)mL,未发生不可控制的大出血。术后胃肠道恢复通气时间(2.13±0.21)d,拔除引流管时间(4.77±1.52)d,术后未出现胰漏和腹腔内出血等并发症,反应性胸腔积液7例,术后住院时间(7.79±1.28)d。术后随访1~35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结论依从体位改变实现联合入路行程序化LS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术后恢复快,易于基层医院学习掌握,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脾切除术 标准化程序 体位改变 联合入路
下载PDF
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术后早期体位改变及下床活动时间的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魏芙蓉 罗晓 李林 《护理研究(下旬版)》 2007年第8期2212-2213,共2页
关键词 体位改变 介入手术 下床活动时间 经股动脉穿刺 术后早期 护理专业人员 心脑血管 老年病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