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40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纹理分析诊断肺结节的临床研究探讨
1
作者 耿加宏 万娟 周超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8期167-170,共4页
目的探讨与分析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纹理分析诊断肺结节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2年5月在江苏省金湖县中医院进行诊治的86例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86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为恶性结节18例(恶性组),良性结节68例(良性组)。所有... 目的探讨与分析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纹理分析诊断肺结节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2年5月在江苏省金湖县中医院进行诊治的86例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86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为恶性结节18例(恶性组),良性结节68例(良性组)。所有患者都给予常规CT与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纹理分析,记录影像学特征并定量纹理参数。结果所有患者图像均能显示4~6级分支,恶性组的CT图像质量评分与良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的分叶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支气管充气征等占比为88.89%、77.78%、72.22%、83.33%,显著高于良性组的32.35%、33.82%、27.94%、3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的肺动脉主干、肺叶动脉、肺段动脉与肺亚段动脉CT值与良性组相比都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的计算机体层摄影纹理分析相关参数——熵值、偏度、最大值与良性组相比都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86例患者中,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纹理分析诊断为恶性结节17例,良性结节69例,为此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纹理分析诊断肺结节的敏感度与特异度为88.89%(16/18)和98.52%(67/68)。结论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纹理在肺结节的应用能够提供肉眼无法观察的纹理特征,可定量评估肺结节,诊断肺结节良恶性具有很好的敏感度与特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纹理分析 肺结节 支气管充气征 CT值 熵值 偏度
下载PDF
基于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测量牙龈厚度 被引量:30
2
作者 曹洁 胡文杰 +2 位作者 张豪 柳登高 乐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5-139,共5页
目的:探索一种应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牙龈稳定显影的方法,并应用CBCT测量分析牙龈厚度与其覆盖骨厚度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可行性。方法:对受试者的上前牙区进行C... 目的:探索一种应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牙龈稳定显影的方法,并应用CBCT测量分析牙龈厚度与其覆盖骨厚度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可行性。方法:对受试者的上前牙区进行CBCT拍摄前准备:硅橡胶取初印,藻酸盐与造影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取终印;拍摄CBCT后应用配套软件对影像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处理,获得清晰牙龈图像,并测量目标位置的牙龈厚度,应用以上方法对15名研究对象的60颗上前牙进行CBCT拍摄,CBCT测量釉牙骨质界处的牙龈厚度,牙齿中央骨嵴顶下方2 mm处唇侧牙龈厚度及骨厚度,综合临床判断牙龈生物型,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应用CBCT显示牙龈外形并可结合软件测量目标位置的牙龈厚度,薄型、中间型与厚型3组间的牙龈平均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06,P=0.002);牙龈生物型与釉牙骨质界处牙龈厚度相关(r=0.449,P<0.05);上前牙唇侧中央骨嵴顶下2 mm处的牙龈厚度与骨厚度负相关(r=-0.31)。结论:通过印模技术结合造影使牙龈表面间接显影的方式,应用CBCT拍摄获得了清晰的上前牙区牙龈三维图像;CBCT测量牙龈厚度的结果与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结果较为一致,牙龈生物型与釉牙骨质界处牙龈厚度呈正相关,上前牙唇侧中央骨嵴顶下2 mm处的牙龈厚度与骨厚度呈轻度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牙龈 牙测量学
下载PDF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灌注成像研究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状态 被引量:9
3
作者 唐维国 何松彬 +3 位作者 王和平 孙茂军 朱永礼 吴阿淼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09-211,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超早期脑梗死区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灌注成像变化,分析超早期脑梗死区域脑血流动力学状态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7例突发偏瘫或失语、发病时间少于6 h、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常规扫描阴性的患者,立即行灌注成像检查。分析灌注成... 目的通过观察超早期脑梗死区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灌注成像变化,分析超早期脑梗死区域脑血流动力学状态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7例突发偏瘫或失语、发病时间少于6 h、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常规扫描阴性的患者,立即行灌注成像检查。分析灌注成像相关数据,并且与20例正常人群进行比较。结果6 h内脑梗死患者患侧灰质及白质脑血流量、脑血流容积明显低于对侧,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脑梗死组对侧与对照组比较,灰质区域的脑血流量下降、脑血流容积上升、达峰时间上升,白质区域的脑血流量上升、达峰时间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5);发病年龄与病灶侧脑血流动力学状态呈显著性相关(脑血流量r=-0.707、脑血流容积r=-0.658)(P<0.05)。结论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灌注成像不仅有病灶侧大脑血流动力学改变,而且还有对侧大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患者年龄也是影响病灶侧大脑血流动力学状态相关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学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灌注成像 脑梗死 脑血流动力学 脑血流量 脑血流容积
下载PDF
氟-18-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对胸部恶性肿瘤诊断价值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3
4
作者 田丰 韩勇 +3 位作者 赵正源 杨晔 陈连宏 程庆书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310-312,共3页
背景与目的氟-18-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1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18F-FDG PET)被认为是除病理诊断之外对胸部恶性肿瘤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之一。然而在临床工作中,18F-FDG PET诊断同病理诊断不... 背景与目的氟-18-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1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18F-FDG PET)被认为是除病理诊断之外对胸部恶性肿瘤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之一。然而在临床工作中,18F-FDG PET诊断同病理诊断不符的病例并不罕见。本研究的目的是对18F-FDG PET在胸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作初步评价。方法收集在西安地区行18F-FDG PET检查,并通过手术、经皮穿刺活检、经支气管镜活检、胸水涂片等方法获得病理诊断的胸部肿瘤患者51例。对比其18F-FDG PET诊断及最终病理诊断的结果,并计算PET对胸部恶性肿瘤诊断的功效率、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预示值、阴性预示值。结果18F-FDG PET诊断与最终病理诊断相符合者共34例,其中真阳性31例,真阴性3例。不符者共有17例,其中假阳性11例,病理诊断分别为:结节病2例,肺结核病6例,肺内炎性假瘤2例,肺隐球菌病1例;假阴性6例。计算得出其各项评价指标分别为:功效率66.67%,敏感性83.78%,特异性21.43%,假阳性率78.57%,假阴性率16.22%,阳性预示值73.81%,阴性预示值33.33%。结论18F-FDG PET仍然是目前诊断胸部恶性肿瘤的较为先进的无创检查技术,但其对某些代谢状态较为活跃的良性疾病如结核等,难以与恶性肿瘤相鉴别。因此临床医生必须将PET诊断结果与临床实际相结合,才能最大程度发挥18F-FDG PET在胸部恶性肿瘤诊断方面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 胸部恶性肿瘤 诊断
下载PDF
低代谢肺肿瘤209例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回顾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淑侠 徐卫平 +3 位作者 李东江 侯庆仪 乔穗宪 唐安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305-306,共2页
目的:分析肺肿瘤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FD G-PE T)低摄取特征。方法:病理确诊肺肿瘤,回顾性分析PE T代谢表现,以SU V m ax<2.5为低代谢标准,综合分析病例分布特点。结果:21例肺肿瘤低FD G摄取,17例为腺癌。高分化腺癌呈低... 目的:分析肺肿瘤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FD G-PE T)低摄取特征。方法:病理确诊肺肿瘤,回顾性分析PE T代谢表现,以SU V m ax<2.5为低代谢标准,综合分析病例分布特点。结果:21例肺肿瘤低FD G摄取,17例为腺癌。高分化腺癌呈低摄取最多,占高分化腺癌病例的40%。结论:低代谢由肿瘤的组织特性决定,多见于腺癌。PE T肺内低代谢病灶解析,要注意排除分化较好的腺癌可能,结合C T病灶特征,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FDG-PET 低代谢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 代谢 高分化腺癌 病例分布 病灶特征 脱氧葡萄糖 回顾性分析
下载PDF
^(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体层摄影术显像诊断鼻咽癌放疗后残留病灶的价值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洋 张宁 +1 位作者 冯彦林 张国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7期969-970,共2页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型体层摄影术(PET)在鼻咽癌放疗后残留病灶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在本院治疗的36例鼻咽癌患者。所有患者放疗后行PET或MRI/CT检查,依据病理或随访结果对残留病灶进行...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型体层摄影术(PET)在鼻咽癌放疗后残留病灶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在本院治疗的36例鼻咽癌患者。所有患者放疗后行PET或MRI/CT检查,依据病理或随访结果对残留病灶进行定性评价。结果:36例患者中,PET显示异常浓聚、诊断为病灶残留的有23例,而MRI/CT为18例,PET诊断病灶残留的灵敏度和假阳性率分别为91.5%和8.7%,而MRI/CT分别为77.3%和22.2%。结论:18F-FDG-PET对鼻咽癌放疗后残留病灶的判断较MRI/CT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残留病灶
下载PDF
扇形束在线高能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引导下食管癌的摆位误差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陈培培 段诗苗 +5 位作者 江浩 吴云来 张雷 徐全敬 申建 赵家成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2期1634-1636,1642,共4页
目的:利用扇形束在线高能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MVCT)获取的数据分析食管癌的摆位误差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医生在临床靶区-计划靶区外放间距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行螺旋断层放射治疗(tomotherapy,TOMO)治疗的食管癌病人,将治疗前行MVCT扫... 目的:利用扇形束在线高能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MVCT)获取的数据分析食管癌的摆位误差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医生在临床靶区-计划靶区外放间距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行螺旋断层放射治疗(tomotherapy,TOMO)治疗的食管癌病人,将治疗前行MVCT扫描获取的图像与模拟CT的图像进行配准,记录X(左右)、Y(头脚)、Z(腹背)和ROLL(沿横截面旋转)四个方向的误差并对其分析。结果:≥70岁病人在X、Z和ROLL三个方位的摆位误差均大于<70岁病人(P<0.01),在Y方向上两年龄组摆位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方向的摆位误差显示,X轴和Y轴方向的摆位误差主要集中在0~3 mm,Z轴方向的主要集中在3.1~6 mm;横断面旋转误差分布在区间0°~、1.1°~和2.1°~的分别为537(88.2%)、62(10.2%)和10(1.6%)。体膜固定与颈胸膜固定病人的摆位误差在X轴方向和Z轴方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Y轴方向和ROLL轴方向上采用体膜固定方式病人的摆位误差大于颈胸膜(P<0.01)。在Y轴方向上女性摆位误差大于男性(P<0.05),X、Z和ROLL方向不同性别间摆位误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固定方式治疗食管各有优点与缺点,临床医生在勾画靶区外放距离时应考虑病人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年龄、性别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疗法 摆位误差 螺旋断层放射治疗 在线高能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食管肿瘤
下载PDF
小儿颈部包块的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诊断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红丽 廖承德 +2 位作者 张渝华 石浩 张林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15-316,共2页
目的总结小儿颈部包块的临床及影像诊断经验,分析评价CT在诊断小儿颈部包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6年6月本院颈部包块26例的临床、病理诊断资料及CT检测颈部包块起源的位置、密度、边缘情况和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CT... 目的总结小儿颈部包块的临床及影像诊断经验,分析评价CT在诊断小儿颈部包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6年6月本院颈部包块26例的临床、病理诊断资料及CT检测颈部包块起源的位置、密度、边缘情况和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CT诊断颈部包块发生于颈前区7例、颈外侧区13例、其他部位及不能明确者6例。低密度者8例,等密度、高密度者各2例,混杂密度14例;炎症性包块13例,先天性包块11例;甲状腺炎性包块1例;口咽部纤维、脂肪组织瘤样增生1例。结论CT检查是诊断小儿颈部包块的较佳方法,结合病史及体检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包块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儿童
下载PDF
应用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评价颅颌面的不对称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晓芸 许天民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6-161,共6页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也可以称为锥束容积断层(conebeamvolumetrictomography,CBVT),与传统医学CT不同之处在于,其使用锥束射线单次旋转一次即可获得扫描对象的三维影像信息;而传统医学cT...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也可以称为锥束容积断层(conebeamvolumetrictomography,CBVT),与传统医学CT不同之处在于,其使用锥束射线单次旋转一次即可获得扫描对象的三维影像信息;而传统医学cT扫描方式是层扫描,即扇形射线束在一个层面内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面部不对称 颅骨
下载PDF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脑血流灌注显像在脑性瘫痪患儿运动障碍中的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唐亮 王子才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1452-1453,1469,共3页
目的了解脑性瘫痪(CP)患儿是否存在局部脑血流异常,以及这种异常与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对30例痉挛型四肢瘫或偏瘫CP患儿进行头颅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检查,结合临床表现,研究其头颅SPECT的脑... 目的了解脑性瘫痪(CP)患儿是否存在局部脑血流异常,以及这种异常与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对30例痉挛型四肢瘫或偏瘫CP患儿进行头颅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检查,结合临床表现,研究其头颅SPECT的脑血流灌注异常与脑损伤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30例CP患儿中头颅SPECT异常者28例。其中双侧大脑弥散性放射性减低6例,大脑局限性放射性减低22例。四肢瘫患儿头颅SPECT典型表现为双侧大脑顶叶放射性减低,以下依次为额叶、基底核、颞叶和枕叶。偏瘫患儿头颅SPECT典型表现为患肢对侧大脑顶叶放射性减低,以下依次为患肢对侧额叶、颞叶和基底核;四肢瘫患儿左右两侧病变部位构成无统计学差异(P>0.05),左偏瘫患儿左右两侧顶叶病变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肢瘫、偏瘫的顶叶与额叶比较病变概率增加(Pa<0.05)。结论CP患儿存在相应部位脑供血方面异常,头颅SPECT的脑血流灌注异常与脑损伤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之间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局部脑血流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脑功能显像在脑卒中患者治疗和预后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跃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1期138-139,共2页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PECT)脑功能显像能测定局部脑血流量(regioncerebralbloodflow,rCBF),反映局部脑功能变化和代谢状态,在脑卒中的诊断、治疗方法选择及预后评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临床意义。SPECT对急性脑卒中诊断阳性率达...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PECT)脑功能显像能测定局部脑血流量(regioncerebralbloodflow,rCBF),反映局部脑功能变化和代谢状态,在脑卒中的诊断、治疗方法选择及预后评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临床意义。SPECT对急性脑卒中诊断阳性率达95%~100%;能正确反映颈动脉阻塞引起脑低灌注的程度;能区分脑半暗带组织与梗死组织。脑SPECT灌注功能显像能预测脑卒中出血发生,指导选择治疗最佳时机和治疗方法,明显提高患者康复效果。CBF值越大应给予积极治疗,CBF值越小为溶栓治疗的禁忌证。急性脑卒中发作早期脑SPECT灌注功能显像能对近、远期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SPECT 脑功能显像 脑卒中 治疗 手术
下载PDF
采用体层摄影术和磁共振成像进行肝体积测量准确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龙淼淼 李艳艳 +3 位作者 牟玲 于文娟 刘铁 沈文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15年第2期102-107,共6页
目的比较采用体层摄影术(CT)、磁共振成像(MRI)图像进行肝体积影像学测量的准确性。方法电子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中英文文摘数据库(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和期刊全文数据库(Springer、OVID、Sciencedirect、Ebsco、... 目的比较采用体层摄影术(CT)、磁共振成像(MRI)图像进行肝体积影像学测量的准确性。方法电子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中英文文摘数据库(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和期刊全文数据库(Springer、OVID、Sciencedirect、Ebsco、CNKI、万方、维普等),获得利用CT或MRI设备测量全肝体积的中英文文献,根据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诊断试验纳入标准筛选文献,根据CT、MRI成像设备分组后进行质量评价,采用基于统计分析软件R的循证医学软件包Meta对纳入文献提取信息进行异质性检验,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恰当的效应量合并模型进行荟萃分析,分别对纳入的CT和MRI研究进行加权合并及组间比较,合并效应量为影像学测量肝体积和实际肝体积的加权平均差,最后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性偏倚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17篇文献报道了37项研究,包括351例患者。异质性检验显示CT组(I^2=0%,Q=4.93,P=0.999 8)和MRI组(I^2=0%,Q=0.92,P=1)纳入研究均不具异质性。各组效应量合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CT和MRI组影像学测量肝体积和实际肝体积的加权均数差值分别为21.706 3 ml〔95%可信区间(95%CI)=-8.015 4~51.464 0 ml〕和20.951 8 ml(95%CI=-60.436 0~102.339 5 ml)。两组的影像学测量肝体积和实际肝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T组:Z=1.429 7,P=0.152 8;MRI组:Z=0.504 6,P=0.613 9),两组的汇总结果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Q=0,P=1)。各组汇总结果稳定性好,敏感性分析中逐一排除纳入研究或改变效应量合并模型时,合并结果无明显变化,各纳入研究不存在发表性偏倚,漏斗图各纳入研究对称分布,Deeks线性回归分析不存在显著性(CT组:t=-1.882 0,P=0.075 2;MRI组:t=0.001 5,P=0.998 9)。结论采用CT和MRI图像都可以进行准确的肝体积影像学测量,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患者利益的图像采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体积 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META分析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CT诊断恶性肿瘤腹腔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13
作者 贾鹏 贾支俊 李爱梅 《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 CAS 2011年第9期914-915,共2页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CT诊断腹部淋巴结疾病方面,将组织生化及代谢改变与解剖信息结合在一起,能够更为精确地对肿瘤淋巴结转移做出定性和定位诊断[1-4]。本研究收集了2006年12月至2010年11月39例行PET/CT检查并最终确诊病例,结...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CT诊断腹部淋巴结疾病方面,将组织生化及代谢改变与解剖信息结合在一起,能够更为精确地对肿瘤淋巴结转移做出定性和定位诊断[1-4]。本研究收集了2006年12月至2010年11月39例行PET/CT检查并最终确诊病例,结合手术、病理、影像学和随访等资料研究探讨PET/CT在诊断腹盆腔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 盆腔淋巴结转移 CT诊断 临床价值 恶性肿瘤 腹腔 PET/CT 肿瘤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强迫症患者脑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珏 肖泽萍 +6 位作者 李培勇 张明岛 徐勇 邹政 严和駸 王振 江旭峰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4年第2期109-111,共3页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局部脑血流量(rCBF)特点。方法:对13例强迫症患者、19名正常对照者进行脑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体(SPECT)检查,并比较检查结果。结果:强迫症患者左颞枕叶SPECT放射性计数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轻、...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局部脑血流量(rCBF)特点。方法:对13例强迫症患者、19名正常对照者进行脑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体(SPECT)检查,并比较检查结果。结果:强迫症患者左颞枕叶SPECT放射性计数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轻、重度强迫症患者左右两侧尾状核SPECT放射性计数比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强迫症患者大脑皮层前额叶、额颞叶、颞前叶、颞枕叶、枕前叶等部位,左侧脑血流灌注低于右侧(P<0.01或P<0.05)。结论:强迫症患者可能存在颞叶、尾状核功能障碍,大脑皮层脑血流灌注明显不对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症 脑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诊断 局部脑血流量
下载PDF
^(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在头颈部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金高 邬蒙 《实用癌症杂志》 2003年第5期549-552,共4页
关键词 ^18F-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 头颈部肿瘤 临床应用
下载PDF
采集时间、注射药量与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图像质量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新强 于彤 +4 位作者 川玲 赵文锐 方庭正 王升 梁英魁 《海军总医院学报》 2010年第1期3-4,共2页
目的通过对患者体内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剂量、采集持续时间和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图像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深入了解获得高质量诊断图像的必要条件,指导图像采集工作。方法采用GE公司Discovery ST型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 目的通过对患者体内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剂量、采集持续时间和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图像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深入了解获得高质量诊断图像的必要条件,指导图像采集工作。方法采用GE公司Discovery ST型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计算机体层摄影术(PET/CT)仪对9例患者进行容积成像协议(VIP)3D采集。使用VIP程序提取2、2.5、3 min原始数据序列进行图像重建,使用CT对PET图象进行衰减校正。两位有经验的核医学科医生通过视觉判断法对图像质量进行分级。选择没有肝脏病变的PET图像,将感兴趣区(ROI)置于肝脏面积较大的横断面和冠状面图层的肝区,计算ROI内的放射性计数、标准摄取值(SUV)。使用SPSS 10.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采集9例患者的VIP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得到Ⅰ级图像11个,Ⅱ级图像13个,Ⅲ级图像3个。放射性计数中位值:Ⅰ级图像5 308个,Ⅱ级图像3 683个,Ⅲ级图像3 245个。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肝区计数与图像质量分级间呈负相关,r=-0.769,P=0.001(2-tailed)。结论受检者体内足够的放射性计数以及适当的图像采集时间是获得高质量PET图像的前提和保证,且两者相辅相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 图像质量 注射剂量 采集时间
下载PDF
16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
17
作者 李海文 肖传实 +2 位作者 杨志明 王新文 郭伟民 《临床医药实践》 2005年第4期256-260,共5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以下简称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应用和临床价值。方法:2 0 0例临床诊断或可疑冠心病的患者(2 9例行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做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回顾性心... 目的:探讨16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以下简称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应用和临床价值。方法:2 0 0例临床诊断或可疑冠心病的患者(2 9例行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做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回顾性心电门控,0 .5 S螺旋扫描) ,分析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的显示能力,并分析管壁钙化和软性斑块,评价16层螺旋CT预测冠心病危险性的价值。结果:在2 1例患者的15 2个节段(血管直径≥2 m m)中,CT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的136节段(占83.9% )。对于CT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的冠状动脉节段,16层螺旋CT显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0 % (2 7/ 31)和96 .2 % (10 1/ 10 5 )。若将不能满足诊断要求的14个节段包括在内,则16层螺旋CT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为80 .0 % (2 7/ 35 )。此外,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钙化和软性斑块显示良好,对支架显示良好。结论:在冠状动脉中高度狭窄的诊断上,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性诊断方法,可良好的显示冠状动脉软斑块和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心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16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肺扫描后双算法成像技术的探讨
18
作者 姜丽 张燕群 +7 位作者 郭勇 梁英魁 王占宇 李小娟 张永文 钱明珠 谢雁 胡剑锋 《海军总医院学报》 2006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肺扫描后双算法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3117例肺扫描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分成五组拍片,进行效果对比分析。结果五组中,只有第5组采用两种算法,即标准算法和肺算法,重建出的两个序列图像既能... 目的探讨16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肺扫描后双算法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3117例肺扫描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分成五组拍片,进行效果对比分析。结果五组中,只有第5组采用两种算法,即标准算法和肺算法,重建出的两个序列图像既能拍出清晰的肺的轴位图像,又能拍出清晰的纵隔图像。结论在肺的扫描中根据16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机器所特有的软件功能,同时进行双算法成像,可得到所需要的高质量图像,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算法
下载PDF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在常见精神疾病中的应用概况
19
作者 苏亮 施慎逊 《四川精神卫生》 2006年第2期I0002-I0004,共3页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症
下载PDF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显像视觉判定和定量分析评估癫痫病灶局部脑血流量的比较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建平 李志刚 +1 位作者 杨谦 张维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7期120-121,共2页
目的:根据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PECT)所测局部脑血流量值的变化,比较视觉判定法和定量分析法对癫痫病灶的评估作用。方法:选择1998-10/2000-06在陕西省人民医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患者。纳入标准:临床确诊的原发性癫痫患者。排除... 目的:根据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PECT)所测局部脑血流量值的变化,比较视觉判定法和定量分析法对癫痫病灶的评估作用。方法:选择1998-10/2000-06在陕西省人民医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患者。纳入标准:临床确诊的原发性癫痫患者。排除标准:患其他心脑血管疾病者。符合以上纳入标准者共54例作为癫痫组,男33例,女21例,年龄7~64岁。另外选择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男13例,女7例,年龄22~55岁。两组均知情同意。对54例癫痫患者进行发作间期SPECT脑显像测定,用自编软件定量测定其局部脑血流量。视觉判定法由两位有经验的医师同时对断层图像进行阅片,其中一位不知情,至少在连续两个层面或不同轴向切面的相应部位出现异常灌注,比对侧相应部位低或高两个色阶者,为血流灌注减低或增加;定量分析法将由程序所测得的患者各部位局部脑血流量测量值与正常志愿者所测得的正常值进行比较,若测量值比正常值高20%或低20%,则该部位为血流灌注增加或减低。得出结果后比较两种方法的检出阳性率。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分别为54和20例。原发性癫痫患者致痫灶局部脑血流量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平均下降29.3%。定量分析法阳性率高于视觉判定法犤79.6%,63.0%,(χ2=3.665,P<0.05)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脑血管循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