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系pH值对利福霉素噁嗪环合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董亚梅 陈葵 朱家文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46-648,共3页
基于利福平合成反应中间体利福霉素噁嗪的环合反应机制,考察反应体系的pH值对噁嗪纯度的影响,以及调节反应体系的pH值对环合反应的温度、时间、合成利福霉素噁嗪和终产品利福平纯度和收率的影响,确定环合反应体系最佳pH值范围。
关键词 利福霉素噁嗪 环合反应机制 反应体系ph值
下载PDF
体系pH值对利福霉素恶嗪环合反应的影响
2
作者 黄莉 李丽华 +3 位作者 赵小峰 刘巍 孙明 王铁娜 《辽宁化工》 CAS 2009年第10期707-708,720,共3页
基于利福平合成反应中间体利福霉素恶嗪的环合反应机制,考察反应体系的pH值对利福霉素恶嗪纯度的影响,以及调节反应体现的pH值对环合反应的温度、时间、合成利福霉素恶嗪和终产品利福平纯度和收率的影响,确定环合反应体系最佳pH值范围在... 基于利福平合成反应中间体利福霉素恶嗪的环合反应机制,考察反应体系的pH值对利福霉素恶嗪纯度的影响,以及调节反应体现的pH值对环合反应的温度、时间、合成利福霉素恶嗪和终产品利福平纯度和收率的影响,确定环合反应体系最佳pH值范围在5-7范围时,可以使环合反应的温度从60℃降低到55℃,反应时间由2 h缩短到1.5 h,并可以抑制副反应的发生,提高利福霉素恶嗪和终产品利福平的纯度和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福霉素恶嗪 环合反应机制 反应体系ph值
下载PDF
Gd_(2)SiO_(5)纳米粉体的并流化学共沉淀法合成 被引量:1
3
作者 刘蓉 王雅雷 +3 位作者 武囡囡 刘怀菲 刘如铁 程慧聪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9-97,共9页
以Gd_(2)O_(3)和正硅酸乙酯(TEOS)为原材料,采用并流化学共沉淀法合成Gd_(2)SiO_(5)粉体材料。研究Gd_(2)SiO_(5)前驱体的热响应特征、Gd_(2)SiO_(5)粉体的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并对Gd_(2)SiO_(5)粉体的合成机理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以Gd_(2)O_(3)和正硅酸乙酯(TEOS)为原材料,采用并流化学共沉淀法合成Gd_(2)SiO_(5)粉体材料。研究Gd_(2)SiO_(5)前驱体的热响应特征、Gd_(2)SiO_(5)粉体的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并对Gd_(2)SiO_(5)粉体的合成机理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前驱体的低Gd/Si摩尔比和反应体系的高pH值会导致Gd_(2)SiO_(5)粉体生成Gd_(9.33)(SiO_(4))_(6)O_(2)杂质相,相反则会导致生成Gd2O3杂质相。当Gd/Si摩尔比为20∶11、pH值为9~10、合成温度为1000~1300℃时,合成的粉体纯度较高,Gd_(2)SiO_(5)颗粒呈不规则形貌特征,平均粒度为100~200 nm。Gd_(2)SiO_(5)合成过程中,前驱体以一种—[Si—O—Gd]—网络结构存在,在煅烧过程中逐渐转化为Gd_(2)SiO_(5)晶体以及Gd_(9.33)(SiO_(4))_(6)O_(2)和Gd_(2)O_(3)杂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_(2)SiO_(5)粉体 并流共沉淀法 Gd/Si摩尔比 反应体系ph值 合成机理
下载PDF
酸性高砷废水处理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文辉 唐业梅 《湖南有色金属》 CAS 2001年第6期40-41,48,共3页
探讨了含砷废水的几种处理方法,着重介绍了一种适合中、小型有色金属冶炼厂的高砷废水处理流程;低值铁砷体系氧化共沉法。
关键词 化学沉淀 ph铁砷体系氧化共沉 高砷废水
下载PDF
纳氏试剂光度法测定氨氮过程中影响因素的探讨 被引量:6
5
作者 胡裕明 《治淮》 2007年第12期32-33,共2页
目前水质检测中氨氮的测定多采用纳氏试剂光度法(GB/T7479-1987)。该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多种因素影响测定结果,本文对纳氏试剂光度法测定氨氮过程的影响因素做了探讨。
关键词 纳氏试剂 体系ph值 色度干扰 氨氮测定
下载PDF
Removal of Different Dyes by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6
作者 Sewgil Saaduldeen Anwer Sawan Merkhan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 2013年第1期51-56,共6页
The effluents of textile dyes are highly colored, and disposal of the wastes into receiving waters cause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therefore dyes removal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this research, removal of Orange II... The effluents of textile dyes are highly colored, and disposal of the wastes into receiving waters cause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therefore dyes removal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this research, removal of Orange II, Remazol Blue, Methyl red, Malachite green and Safranin dyes by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was studied in batch system as function of temperature, pH and initial dye concentration. The rate of removal dyes was studied by using pectrophotometer. The optimum value was determined as pH 7 for all dyes tested about 87.8-72.7%, and optimum temperature for removal of all tested dyes was 30℃ about 86.6-60.8%. Higher removal of dyes observed at 25 mL for all tested dyes about 91.9-72,7%. In general, the increase in dye concentration inhibited the growth of bacteria. Pseudomonasfluorescens showed higher removal of Orange II among the dyes tes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xtile dyes Pseudomonasfluorescens ph TEMPERATURE initial dye concentr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