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艺术化生存的淡化与侗族歌师的精神皈依——侗歌艺术传承研究系列(七)
被引量:
2
1
作者
张泽忠
韦芳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4-140,共7页
在社会转型期,侗族社会以歌唱为重要乐生手段的艺术化生存方式发生了日趋淡化的变化,因而,侗歌艺术传承场域如何实现现代性转型,有侗歌"活态"仓库之称的歌师为此担当着重任。然而,当下传统型歌师、民间新型歌师、学者型歌师...
在社会转型期,侗族社会以歌唱为重要乐生手段的艺术化生存方式发生了日趋淡化的变化,因而,侗歌艺术传承场域如何实现现代性转型,有侗歌"活态"仓库之称的歌师为此担当着重任。然而,当下传统型歌师、民间新型歌师、学者型歌师等类型歌师的概念内涵、外延已发生了变化,歌师日常生活状态由于文化市场化操作、利益最大化等诱因的影响亦悄然发生了改变,侗歌艺术传承场域模式也发生了颇具现代性特征的衍化。因此,呼吁传统型、民间新型、学者型等类型歌师重拾歌师精神,皈依侗歌"养心"论的经典性和神圣性,即提请"最受人尊重的歌师"①如何实现"专注于以歌‘养心’②"的歌师精神的崇高性、神圣性和价值归位,为转型期侗歌艺术传承场域的健康发展继续发挥主体性作用,这乃是一个关乎"祛魅"与"复魅"③的抉择性的问题及具有现代性启示意义的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歌艺术
审美化生存
价值归位
歌师精神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侗歌艺术的标定性表演与程式化创作
被引量:
3
2
作者
张泽忠
米舜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4期31-34,共4页
田野个案表明,作为口头表演的侗歌艺术,传承场域中表演者的标定性表演与程式化创作值得探讨。分析认为,侗歌艺术的标定性表演与程式化创作自有其特殊性本质。然而固有的经验认为,作为传统携带的表演者,其"标定性表演"仅是一...
田野个案表明,作为口头表演的侗歌艺术,传承场域中表演者的标定性表演与程式化创作值得探讨。分析认为,侗歌艺术的标定性表演与程式化创作自有其特殊性本质。然而固有的经验认为,作为传统携带的表演者,其"标定性表演"仅是一种程式化的复制,创造性甚少。"帕里—洛德"口头程式理论指出"这种经验已经欺骗了我们","剥夺了真正的口头诗人作为独创性的创作者的声誉";侗歌艺术的表演者在表演、展演过程中对"特殊的套语"、"求诸传统"等既定性与结构性语言的巧妙运用即证明了"帕里—洛德"诗学理论的针对性意义。譬如《创世款》中"特殊的套语"的运用,表演者借助套语的传统性和密传性,旨在引发受众的参与和"唤起一种合作的期待"以及增强表演技巧与魅力。这说明"对口头诗人来说,创作的那一刻就是表演"和"创造传统"。据此,结论认为,实践过程中惟有发掘、发见文化遗存基因的创造活力及其特殊性本质,"文化环保"意义上的尊重传统和创造性继承才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歌艺术
标定性表演
创生传统
特殊性本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侗歌艺术历史分期“背离”模式说
被引量:
1
3
作者
张泽忠
韦芳
《百色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22-29,共8页
侗族歌谣艺术源远流长。在分期断代问题上,《侗族文学史》的划分方法顾及了文明进程的时间性则疏离或简略了空间性,即仅倚重历时性(时间性)意义上的"蒙昧→文明"认识套路与思维定势,在编写体例、书写模式、价值理性的把握上,...
侗族歌谣艺术源远流长。在分期断代问题上,《侗族文学史》的划分方法顾及了文明进程的时间性则疏离或简略了空间性,即仅倚重历时性(时间性)意义上的"蒙昧→文明"认识套路与思维定势,在编写体例、书写模式、价值理性的把握上,强调民族艺术与主流艺术的对接与保持一致,留下了民族性诉求及"原生性"地缘体认特征得不到凸显甚或缺失的遗憾。这篇文章则以具有民间"诗史"和"诗论"品格特征的"养心"论的形成轨迹为依据,即依据"工具性功能→伦理性功能→审美性功能"的形成过程,把侗族歌谣艺术的历史源流与演进轨迹分为"原始文化时期、古代文化时期和泛历史文化时期"三个阶段,并作了相应的描述与梳理。依据的立足点在于认为一个民族的原生性文化存在,有如人类学家怀特所说的乃是一种"空间—时间实在过程","受着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制约。"由于持论的逻辑基点不同,结论自然"背离"了《侗族文学史》的分期断代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歌艺术
历史分期
三段模式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转型期侗歌传承场域的多维走向与价值位移
被引量:
1
4
作者
张泽忠
韦芳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6-153,共8页
田野调查发现,传统意义上的侗歌艺术传承场域聚合要素的规整性特征,一是离不开"民间性",二是彰显"神圣性";而转型期由于传承渠道的多样性,传承活动中的聚合要素发生了趋势性变化:一是对传统意义上所持守的"民...
田野调查发现,传统意义上的侗歌艺术传承场域聚合要素的规整性特征,一是离不开"民间性",二是彰显"神圣性";而转型期由于传承渠道的多样性,传承活动中的聚合要素发生了趋势性变化:一是对传统意义上所持守的"民间性"及"神圣性"若即若离,二是急迫地向现代性"精英化"与"世俗化"演进。文章从"民间性与精英性"、"神圣性与世俗性"和"民间精英化与神圣世俗化"等维度,对"同质叠加与异质同构"、"超越性与诗意性的追求衍化为对现实性与世俗性的关注"和"衍化模式的交叉性与互渗性"等传承模式特征进行梳理,分析认为:其一,衍化模式的多维走向,使处于本体性源头、具有规整侗歌品质与品格特质的经典性歌论"饭养身/歌养心"发生了价值位移;其二,这是一个颇具现代性变化特征的"场所化"与"去场所化"(Non—places)转换过程所带来的演变和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歌艺术
传承模式
“养心”论
场所化
去场所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侗歌表演场域的情境性行为与结构性法则
5
作者
张泽忠
韦芳
《怀化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1-4,共4页
作为口耳相传的侗歌艺术,其表演、展演的既定性框架与情境性行为等口头程式的生成、形成,与族群社区的文化表演结构法则有着模式性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在程式片语、施事话语、元交流维度上产生意义。一者封装着那些"无法用主流文...
作为口耳相传的侗歌艺术,其表演、展演的既定性框架与情境性行为等口头程式的生成、形成,与族群社区的文化表演结构法则有着模式性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在程式片语、施事话语、元交流维度上产生意义。一者封装着那些"无法用主流文化来证实或表达的经验、意义或价值",即一个民族"值得关注的文化信息";二者表明了这些被称为民间古俗的传统残留物在"既是文化的也是社会的基础上存活着,并且被实践着",而且以新生性文化的姿态为自己正名:"新的意义与价值、新的实践、新的意味与经验正在被不断地创造出来"。我们正是在传统、实践与新生性这一联结点上发现了口头程式模式与族群社区的表演结构规则在惯常性、创造性的相互作用中共同酿就侗歌艺术的创生性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歌艺术
口头程式
族群社区
表演结构规则
新生性特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艺术化生存的淡化与侗族歌师的精神皈依——侗歌艺术传承研究系列(七)
被引量:
2
1
作者
张泽忠
韦芳
机构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广西钦州学院
出处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4-140,共7页
基金
国家民委科研项目"转型期侗族歌谣艺术传承场域衍化模式研究"(批准号:07GX06)阶段性成果
文摘
在社会转型期,侗族社会以歌唱为重要乐生手段的艺术化生存方式发生了日趋淡化的变化,因而,侗歌艺术传承场域如何实现现代性转型,有侗歌"活态"仓库之称的歌师为此担当着重任。然而,当下传统型歌师、民间新型歌师、学者型歌师等类型歌师的概念内涵、外延已发生了变化,歌师日常生活状态由于文化市场化操作、利益最大化等诱因的影响亦悄然发生了改变,侗歌艺术传承场域模式也发生了颇具现代性特征的衍化。因此,呼吁传统型、民间新型、学者型等类型歌师重拾歌师精神,皈依侗歌"养心"论的经典性和神圣性,即提请"最受人尊重的歌师"①如何实现"专注于以歌‘养心’②"的歌师精神的崇高性、神圣性和价值归位,为转型期侗歌艺术传承场域的健康发展继续发挥主体性作用,这乃是一个关乎"祛魅"与"复魅"③的抉择性的问题及具有现代性启示意义的话题。
关键词
侗歌艺术
审美化生存
价值归位
歌师精神
Keywords
Art of the Dong song
aesthetic survival
value homing
regain the spirit of the singing masters
分类号
G05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侗歌艺术的标定性表演与程式化创作
被引量:
3
2
作者
张泽忠
米舜
机构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怀化学院工商管理系
出处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4期31-34,共4页
基金
国家民委科研项目"转型期侗族歌谣艺术传承场域衍化模式研究"(项目编号:07GX06)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侗族古俗文化的生态存在论研究"(项目编号:11YBA251)
文摘
田野个案表明,作为口头表演的侗歌艺术,传承场域中表演者的标定性表演与程式化创作值得探讨。分析认为,侗歌艺术的标定性表演与程式化创作自有其特殊性本质。然而固有的经验认为,作为传统携带的表演者,其"标定性表演"仅是一种程式化的复制,创造性甚少。"帕里—洛德"口头程式理论指出"这种经验已经欺骗了我们","剥夺了真正的口头诗人作为独创性的创作者的声誉";侗歌艺术的表演者在表演、展演过程中对"特殊的套语"、"求诸传统"等既定性与结构性语言的巧妙运用即证明了"帕里—洛德"诗学理论的针对性意义。譬如《创世款》中"特殊的套语"的运用,表演者借助套语的传统性和密传性,旨在引发受众的参与和"唤起一种合作的期待"以及增强表演技巧与魅力。这说明"对口头诗人来说,创作的那一刻就是表演"和"创造传统"。据此,结论认为,实践过程中惟有发掘、发见文化遗存基因的创造活力及其特殊性本质,"文化环保"意义上的尊重传统和创造性继承才成为可能。
关键词
侗歌艺术
标定性表演
创生传统
特殊性本质
分类号
J607 [艺术—音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侗歌艺术历史分期“背离”模式说
被引量:
1
3
作者
张泽忠
韦芳
机构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广西民族大学
钦州学院
出处
《百色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22-29,共8页
基金
国家民委科研项目"转型期侗族歌谣艺术传承场域衍化模式研究"(批准号:07GX06)阶段性成果系侗歌艺术传承研究系列之一
文摘
侗族歌谣艺术源远流长。在分期断代问题上,《侗族文学史》的划分方法顾及了文明进程的时间性则疏离或简略了空间性,即仅倚重历时性(时间性)意义上的"蒙昧→文明"认识套路与思维定势,在编写体例、书写模式、价值理性的把握上,强调民族艺术与主流艺术的对接与保持一致,留下了民族性诉求及"原生性"地缘体认特征得不到凸显甚或缺失的遗憾。这篇文章则以具有民间"诗史"和"诗论"品格特征的"养心"论的形成轨迹为依据,即依据"工具性功能→伦理性功能→审美性功能"的形成过程,把侗族歌谣艺术的历史源流与演进轨迹分为"原始文化时期、古代文化时期和泛历史文化时期"三个阶段,并作了相应的描述与梳理。依据的立足点在于认为一个民族的原生性文化存在,有如人类学家怀特所说的乃是一种"空间—时间实在过程","受着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制约。"由于持论的逻辑基点不同,结论自然"背离"了《侗族文学史》的分期断代说。
关键词
侗歌艺术
历史分期
三段模式说
Keywords
the Dongs' art
historical phasing
three-phase model theory
分类号
I276.29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转型期侗歌传承场域的多维走向与价值位移
被引量:
1
4
作者
张泽忠
韦芳
机构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广西钦州学院
出处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6-153,共8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三批)"黔湘桂边区汉字记录少数民族语言文献分类搜集整理研究"(12&ZD181)子课题"汉字记录民族语民歌
白话类民间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
文摘
田野调查发现,传统意义上的侗歌艺术传承场域聚合要素的规整性特征,一是离不开"民间性",二是彰显"神圣性";而转型期由于传承渠道的多样性,传承活动中的聚合要素发生了趋势性变化:一是对传统意义上所持守的"民间性"及"神圣性"若即若离,二是急迫地向现代性"精英化"与"世俗化"演进。文章从"民间性与精英性"、"神圣性与世俗性"和"民间精英化与神圣世俗化"等维度,对"同质叠加与异质同构"、"超越性与诗意性的追求衍化为对现实性与世俗性的关注"和"衍化模式的交叉性与互渗性"等传承模式特征进行梳理,分析认为:其一,衍化模式的多维走向,使处于本体性源头、具有规整侗歌品质与品格特质的经典性歌论"饭养身/歌养心"发生了价值位移;其二,这是一个颇具现代性变化特征的"场所化"与"去场所化"(Non—places)转换过程所带来的演变和改变。
关键词
侗歌艺术
传承模式
“养心”论
场所化
去场所化
Keywords
the inheritance model of the Dong Chorus Art
the displacement
places
non - places
分类号
C953 [社会学—民族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侗歌表演场域的情境性行为与结构性法则
5
作者
张泽忠
韦芳
机构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系
钦州学院音乐系
出处
《怀化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1-4,共4页
基金
国家民委科研项目"转型期侗族歌谣艺术传承场域衍化模式研究""侗歌艺术传承研究"系列之四
项目编号::07GX06
文摘
作为口耳相传的侗歌艺术,其表演、展演的既定性框架与情境性行为等口头程式的生成、形成,与族群社区的文化表演结构法则有着模式性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在程式片语、施事话语、元交流维度上产生意义。一者封装着那些"无法用主流文化来证实或表达的经验、意义或价值",即一个民族"值得关注的文化信息";二者表明了这些被称为民间古俗的传统残留物在"既是文化的也是社会的基础上存活着,并且被实践着",而且以新生性文化的姿态为自己正名:"新的意义与价值、新的实践、新的意味与经验正在被不断地创造出来"。我们正是在传统、实践与新生性这一联结点上发现了口头程式模式与族群社区的表演结构规则在惯常性、创造性的相互作用中共同酿就侗歌艺术的创生性特质。
关键词
侗歌艺术
口头程式
族群社区
表演结构规则
新生性特质
Keywords
Dong Folk Songs art
Oral-Formulaic model
performing structure rules
genesis idiosyncracy
分类号
C95 [社会学—民族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艺术化生存的淡化与侗族歌师的精神皈依——侗歌艺术传承研究系列(七)
张泽忠
韦芳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侗歌艺术的标定性表演与程式化创作
张泽忠
米舜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侗歌艺术历史分期“背离”模式说
张泽忠
韦芳
《百色学院学报》
201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转型期侗歌传承场域的多维走向与价值位移
张泽忠
韦芳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侗歌表演场域的情境性行为与结构性法则
张泽忠
韦芳
《怀化学院学报》
201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