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针灸介入时机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
1
作者 杨利 何晓宏 +2 位作者 王小慧 李梦雪 姚生荣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6-200,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针灸介入时机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8月收治的116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针灸介入时机分为两组。两组均进行静脉溶栓及常规... 目的观察不同针灸介入时机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8月收治的116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针灸介入时机分为两组。两组均进行静脉溶栓及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61例患者于发病72 h内给予针灸治疗,对照组55例患者于发病2周时给予针灸治疗。检测两组不同时间点侧支循环代偿情况、脑损伤标志物的水平,评估两组不同时间点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神经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中医症状评分的差异,统计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侧支循环代偿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和随访时,两组患侧大脑前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与对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比值(Ratio of the average flow ve⁃locity of the affected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to the average flow velocity of the contralateral middle cerebral artery,iVACA/cVM⁃CA)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同时间点较对照组更高(P<0.05);两组患侧大脑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与对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比值(Ratio of the average flow velocity of the affected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to the average flow velocity of the contralateral middle cerebral artery,iVPCA/cVMC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脑损伤标志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和随访时,两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同时间点较对照组更高(P<0.05);两组钙结合蛋白β(Calcium binding proteinβ,S100β)、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GFAP)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同时间点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前,两组Fugl-Meyer评分、中医症状评分等相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和随访时,两组MMSE评分、BI评分及上肢和下肢Fugl-Meyer评分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同时间点较对照组更高(P<0.05);两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中医症状评分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同时间点较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52%(54/61)高于对照组的72.73%(4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72h内采用针灸治疗可改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脑损伤标志物的表达,改善脑血流,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 急性脑梗死 脑损伤标志物 神经功能
原文传递
影响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恶性梗死患者预后的因素分析
2
作者 陈森 聂文 +2 位作者 叶林 刘娟 祁晓瑜 《中外医疗》 2024年第18期46-49,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恶性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2月—2023年4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胶州医院收治的64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恶性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情况分为两组,预后良好组31... 目的探讨影响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恶性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2月—2023年4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胶州医院收治的64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恶性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情况分为两组,预后良好组31例和预后不良组33例,比较两组是否接受溶栓治疗、是否存在中线移位、是否存在瞳孔不等大、发病至手术时间以及发病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风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情况,分析影响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恶性梗死效果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发病时存在中线移位(β=2.343,OR=1.710)、发病时存在瞳孔不等大(β=2.184,OR=1.832)以及发病至手术时间>5 h(β=1.859,OR=1.960)为影响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恶性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时接受溶栓治疗(β=-2.349,OR=0.819)为影响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恶性梗死预后良好的保护性因素。结论针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恶性梗死,发病时存在中线移位、瞳孔不等大及发病至手术时间>5 h者,实施去骨瓣减压术,患者预后不良较多,而及时进行溶栓治疗,则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骨瓣减压术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 恶性梗死 危险因素 保护性因素
下载PDF
同时累及同侧颈内动脉及大脑后动脉供血区的大面积脑梗死2例报告 被引量:3
3
作者 金枫 刘旭 +3 位作者 邓淑敏 李蕾 郝悦含 何志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61-362,共2页
同时累及同侧颈内动脉及大脑后动脉供血区的大面积脑梗死在临床上较为罕见,病因多为同侧颈内动脉狭窄伴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变异。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同时累及同侧颈内动脉及大脑后动脉供血区的大面积脑梗死报道如下。
关键词 动脉供血区 颈内动脉 右侧大脑半球 低密度病灶 性脑卒中 基底动脉 临床资料 神经系统查体 大片状 胚胎型
下载PDF
孤立脑桥旁中央动脉供血区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妙雄 石炎川 +4 位作者 陈跃鸿 巫超鑫 吴宗忠 陈柏龄 张梅芳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5年第11期70-72,共3页
目的探讨孤立脑桥旁中央动脉供血区不同类型梗死主要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对新发孤立脑桥旁中央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62例进行颅脑磁共振+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影像学显示脑桥梗死灶达到脑桥腹侧基底表面36例为A组,影像学显示脑桥梗死... 目的探讨孤立脑桥旁中央动脉供血区不同类型梗死主要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对新发孤立脑桥旁中央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62例进行颅脑磁共振+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影像学显示脑桥梗死灶达到脑桥腹侧基底表面36例为A组,影像学显示脑桥梗死灶在脑桥深部未及脑桥腹侧表面26例为B组,对比两组患者主要危险因素、梗死灶水平面基底动脉管壁病变、基底动脉与颈内动脉管径的比值及病情进展预后。结果两组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差异无显著性。A组NIHSS评分为4.14分,B组为3.85分;出院30天进行MRS评分,A组MRS评分均值为1.72分,B组为1.23分,差异无显著性。行CE-MRA检查后测量基底动脉最窄处与颈内动脉C4段的比值,差异无显著性。T2成像梗死灶水平的基底动脉均发现偏心斑块,提示发现脑桥梗死灶水平基底动脉管壁腹侧偏心斑块,应高度警惕病情进展的可能。结论孤立脑桥旁中央动脉供血区梗死的预后较好,基底动脉脑桥腹侧管壁偏心斑块可能是病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桥 旁中央动脉供血区梗死 颅脑磁共振+增强磁共振管成像
下载PDF
颅内动脉狭窄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形态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茅翼亭 韩翔 +3 位作者 方堃 丁宏岩 陈淑芬 董强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08年第6期383-385,共3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的梗死形态与颅内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连续的急性MCA区域梗死且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重度ICA病变更多表现为穿支动脉伴皮质支梗死(5/16,P<0.05),而重度MCA病变则好...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的梗死形态与颅内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连续的急性MCA区域梗死且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重度ICA病变更多表现为穿支动脉伴皮质支梗死(5/16,P<0.05),而重度MCA病变则好发穿支动脉伴分水岭(4/30,P<0.05)及穿支动脉伴皮质支和分水岭的梗死(6/30,P<0.05)。结论:颅内动脉狭窄的程度与梗死形态亦存在一定关联,可能与多种机制有关,其中分水岭梗死可能提示灌注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 梗死形态 动脉狭窄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早期脑梗死的CT影像表现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赵蓓 夏皓 +1 位作者 王荣 楼存诚 《浙江医学》 CAS 2006年第8期681-682,共2页
关键词 早期脑梗死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 CT影像表现 临床特点 脑梗死患者 人类健康 致残率高 早期诊断 检查资料 头部CT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的MRI表现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振湖 周建春 钱伟新 《上海医学影像》 1999年第3期128-129,共2页
目的 提高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IMCA)MRI影像学认识。方法 对37例IMCA的MRI特点、原因及随访进行分类、总结。结果 37例IMCA依据形态可分为二型:大范围型IMCA为31例(81%,31/37);小范围型6例(19%,6/31)。颈内动脉血栓形成和高脂高蛋... 目的 提高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IMCA)MRI影像学认识。方法 对37例IMCA的MRI特点、原因及随访进行分类、总结。结果 37例IMCA依据形态可分为二型:大范围型IMCA为31例(81%,31/37);小范围型6例(19%,6/31)。颈内动脉血栓形成和高脂高蛋白饮食史分别是这二类IMCA的最常见原因。结论 IMCA在形态上有特征性。小范围型IMCA可以是大范围型IMCA的先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 IMCA 影像学 诊断 神经科
下载PDF
合并椎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或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的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MRA特征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郭伟 徐凯 +3 位作者 严金明 徐艳中 张辉 秦波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30期58-60,共3页
目的基于MRA观测合并椎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或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的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患者基底动脉宽度、长度、分叉高度、偏移度及椎动脉颅内段长度。方法经头颅MRI和MRA诊断为VBD合并后循环梗死的患者39例,根据梗死部位和责... 目的基于MRA观测合并椎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或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的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患者基底动脉宽度、长度、分叉高度、偏移度及椎动脉颅内段长度。方法经头颅MRI和MRA诊断为VBD合并后循环梗死的患者39例,根据梗死部位和责任血管不同,分为椎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组19例和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组2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底动脉(BA)宽度、BA长度、BA分叉高度分级、BA偏移度分级、椎动脉颅内段长度等影像学特征。结果椎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组BA宽度为(5.854±0.454)mm,BA长度为(33.449±2.201)mm,BA分叉高度分级1级4例、2级11例、3级4例,BA偏移度分级1级5例、2级11例、3级3例,椎动脉颅内段长度为(25.908±0.746)mm;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组BA宽度为(5.830±0.687)mm,BA长度为(32.799±1.672)mm,BA分叉高度分级1级1例、2级5例、3级14例,BA偏移度分级1级5例、2级12例、3级3例,椎动脉颅内段长度为(25.547±0.668)mm;其中椎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组BA分叉高度分级与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组相比,P<0.05。结论与合并椎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的VBD患者相比,合并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的VBD患者在头颅MRA检查中的BA分叉高度分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后循环梗死 椎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 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管造影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表现 被引量:1
9
作者 青科 赵振国 隋海晶 《上海医学影像》 2005年第3期179-180,188,共3页
目的提高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诊断。方法本文对46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发病6h内)的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超急性期CT表现为MCA高密度征、点状征及MCA供血区早期缺血梗死的表现:... 目的提高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诊断。方法本文对46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发病6h内)的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超急性期CT表现为MCA高密度征、点状征及MCA供血区早期缺血梗死的表现:如豆状核边缘模糊,密度减低;岛叶密度减低,相应侧裂池变窄;颞叶灰质密度减低,脑沟变窄或消失,灰白质界限不清。结论MCA供血区脑梗死的超急性期CT表现特别对最早出现的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有助于其超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大脑中动脉 体层摄影术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 超急性期脑梗死 CT表现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超早期诊断 MCA CT诊断
下载PDF
特定DWI病损形式预测MCA供血区域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预后 被引量:2
10
作者 Bang O.Y. Lee P.H. +1 位作者 Heo K.G. 周永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 2005年第12期41-42,共2页
Background: Apart from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 lesion volume and diffusion-perfusion mismatching, there is limited information about neuroradiological predictors of early prognosis after an ischaemic stroke.... Background: Apart from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 lesion volume and diffusion-perfusion mismatching, there is limited information about neuroradiological predictors of early prognosis after an ischaemic stroke. This study sought to identify specific DWI lesion patterns that would help prediction of early prognosis of three different endpoints: unstable hospital course, recurrence of stroke, and poor neurological outcome at 90 days after ischaemic stroke. Methods: A total of 426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s within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territory were prospectively studied. Using the DWI data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six groups (territorial, other cortical, small superficial, internal border zone, small deep, and other deep infarcts), and any recurrent strokes and prognosis over the following 90 days were recorded. Results: DWI lesion pattern was a stronger and more consistent independent outcome predictor than DWI lesion volume. The specific DWI lesion patterns associated with each endpoint differed. An unstable hospital course was frequently observed in patients with internal border zone infarcts, whereas recurrent strokes after the index stroke were commoner in those who had small superficial infarcts (p < 0.05 in both cases). Similarly, poor outcome after stroke was associated with older age, severe neurological deficits at admission, and a DWI lesion pattern showing internal border zone infarcts.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DWI lesion pattern may help in recognition of the likely differences in the early prognostic endpoints after ischaemic stroke, and DWI analysis may guide targeted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negative outco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性卒中 DWI MCA供血区 供血区 大脑中动脉 首次卒中 急性脑梗死 深部梗死 弥散加权成像 边缘带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不同梗死部位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叶晓峰 李康增 +2 位作者 郑建明 郑志雄 游平弟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2年第12期5-7,共3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不同部位梗死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梗死病例,根据梗死部位的不同分为脉络膜前动脉组、分水岭组、中央支组和主干组。梗死后4~16个月电话随访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和日常生活能...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不同部位梗死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梗死病例,根据梗死部位的不同分为脉络膜前动脉组、分水岭组、中央支组和主干组。梗死后4~16个月电话随访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比较各组间MRS和ADL评分及高血压、糖尿病和胆固醇等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差异。根据MRS评分,将病例分成预后好组与预后差组,逐步判别分析筛查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入组88例,其中大脑中动脉中央支组22例,大脑中动脉主干组15例,脉络膜前动脉组40例,分水岭组11例。四组之间的MRS和ADL评分比较,分水岭组ADL评分最高,MRS评分最低,脉络膜前动脉组ADL评分最低,MRS评分最高(P〈0.05)。48例预后好,40例预后差。年龄和梗死部位两项指标进入判别方程。结论:不同梗死部位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预后有影响,分水岭区梗死预后较好,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梗死的预后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供血区 梗死部位 预后
下载PDF
针刺治疗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40例临床观察
12
作者 茅利玉 《浙江中医杂志》 2015年第6期436-437,共2页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再此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患者大...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再此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患者大脑中动脉流速,Barthel指数以及Fugl-Meyer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变化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由于对照组(P<0.05);患者生活能力及患侧肢体均有所改善,但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疗法可增大患者大脑中动脉流速,促进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的恢复,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 急性脑梗死 临床观察
下载PDF
脑白质疏松及颅内责任斑块与深部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范然 卜玮艺 +3 位作者 包翠萍 杨筠 李一鸣 刘筠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90-395,共6页
目的探究脑白质疏松及颅内责任血管斑块与深部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行常规颅脑MRI、MR血管成像(MRA)及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R-VWI)的穿支动脉供血区急性梗死的病人44例,包括男35例,女9例,平均年龄(64.16±9... 目的探究脑白质疏松及颅内责任血管斑块与深部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行常规颅脑MRI、MR血管成像(MRA)及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R-VWI)的穿支动脉供血区急性梗死的病人44例,包括男35例,女9例,平均年龄(64.16±9.87)岁。根据梗死灶径线大小将病人分为非腔隙性梗死组(NLI组,16例)和腔隙性梗死组(LI组,28例)。在HR-VWI影像的垂直于血管长轴的层面上进行斑块测量和计算,包括斑块处及邻近正常参照血管的血管外壁面积(OWA)、管腔面积(LA)、斑块处管壁面积(WA)、血管狭窄率、斑块重构率(RR)、管壁面积指数以及斑块负荷。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NLI组和LI组间的临床资料、脑白质疏松程度及是否具有颅内责任血管斑块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风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进一步比较2组间颅内责任血管斑块特点的差异。结果NLI组中的中重度脑白质疏松病人的比例[62.50%(10/16例)]高于LI组[28.57%(8/28例)],P<0.05;有责任斑块的病人比例[68.75%(11/16例)]高于LI组[32.14%(9/28例)],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脑白质疏松和具有责任斑块的病人发生非腔隙性梗死的风险更高,优势比(OR)值分别为5.747(95%CI:1.275~25.900)及6.300(95%CI:1.392~28.514),AUC分别为0.670(95%CI:0.499~0.840)和0.683(95%CI:0.516~0.850)。2组间斑块测量参数比较,NLI组LA小于LI组,而WA、血管狭窄率、管壁面积指数、正性重构例数及斑块负荷均大于LI组(均P<0.05)。结论深部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的严重程度与病人脑白质疏松程度及是否具有责任斑块相关;伴有中重度脑白质疏松或具有责任血管斑块时,穿支动脉供血区出现的梗死灶都相对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 高分辨管壁成像 磁共振成像 脑白质疏松 斑块
下载PDF
不同病因分型的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翠翠 李文君 刘俊艳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4期333-338,共6页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诊断穿支动脉疾病及载体动脉斑块堵塞穿支动脉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比较不同病因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录豆纹动脉及脑桥旁正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中国缺血性...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诊断穿支动脉疾病及载体动脉斑块堵塞穿支动脉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比较不同病因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录豆纹动脉及脑桥旁正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诊断(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型标准排除心源性、其他病因及原因未明性卒中,对所有入组患者的载体动脉行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检查,将载体动脉存在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定义为载体动脉斑块堵塞穿支动脉(parent artery plaque occluding penetrating artery,POPA)组,载体动脉无异常者定义为穿支动脉疾病(penetration artery disease,PAD)组,比较不同病因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结果本研究共连续纳入64例穿支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48例(75%)为POPA患者,且其中21例患者常规血管影像学检查难以发现载体动脉管壁病变,经HR-MRI明确诊断。比较两组不同病因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POPA组中吸烟患者比例显著高于PA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POPA组中26例为基底节区或侧脑室旁梗死,22例为脑桥梗死。POPA组患者影像学表现特点为病灶相对较大、呈多灶或簇状分布,脑桥梗死患者病灶多累及脑桥基底部呈脑桥旁正中梗死,且POPA组患者运动功能缺损易进展;而PAD患者病变部位多位于脑桥深部近背侧,小灶性改变。结论本研究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中75%属于POPA,HR-MRI提高了卒中病因分型的准确性。POPA型卒中患者的病因、病灶体积、形态及预后不同于单纯穿支病变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卒中病因分型
下载PDF
MRI检查FLAIR序列远端高信号血管征对MCA供血区域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5
作者 国云波 赵鹏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第10期175-176,共2页
目的分析MRI检查FLAIR序列HVS对MCA供血区域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45例M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MRI检查的诊断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并分析出院前、后NIHSS评分、mRS评分。结果阴性HVS... 目的分析MRI检查FLAIR序列HVS对MCA供血区域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45例M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MRI检查的诊断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并分析出院前、后NIHSS评分、mRS评分。结果阴性HVS有17例,阳性HVS有28例。轻度狭窄8例,中度狭窄10例,重度狭窄13例,闭塞14例;阴性HVS组患者NIHSS评分、梗死面积显著高于阳性HVS组,阴性HVS组患者出院30天的mRS评分低于阳性HVS组患者(P<0.05)。结论各位置HVS具有一定意义,通过对患者MRI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其临床特征可有效诊断M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快速液体衰减反转恢复 远端高信号管征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 脑梗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92例临床分析
16
作者 王青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4期242-242,共1页
关键词 大脑 动脉供血区 脑梗死 临床分析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面积梗死92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青 《人民军医》 2002年第10期588-589,共2页
关键词 脑梗死 临床表现 治疗 大脑 动脉供血区
下载PDF
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卒中时的岛叶皮质梗死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宏建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5年第7期512-512,共1页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 岛叶皮质 梗死 卒中 CEREBRAL 急性 ARTERY 管病 CT征象
下载PDF
手术减压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有效,证据不足,还是对传统思维的挑战?
19
作者 苏克江 高宗恩 安荣彪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5年第8期630-632,共3页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后的高死亡率,很大程度上与恶性脑水肿引起的占位效应导致的颅内压升高和脑疝有关。内科保守治疗的结局总是很差。手术减压虽然已经进行了70多年的尝试,但对其疗效始终存在争论。
关键词 脑水肿 手术减压 大脑中动脉 颅内压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 手术减压治疗 恶性 梗死 证据 内科保守治疗 高死亡率 占位效应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42例临床分析
20
作者 肖利春 《中原医刊》 2005年第10期29-29,共1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表现为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5例,神志恍惚5例,嗜睡6例,昏迷13例,侧视麻痹17例,失语10例,偏瘫42例,抽搐6...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表现为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5例,神志恍惚5例,嗜睡6例,昏迷13例,侧视麻痹17例,失语10例,偏瘫42例,抽搐6例;行开颅减压术5例,术后存活3例,死亡2列,本组患者1个月内共死亡(包括术后死亡)9例。结论大脑中动脉闭塞所致脑梗死病情重,致残率高,死亡率高,死亡原因为脑水肿、脑疝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手术减压治疗是挽救生命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 临床分析 短暂性脑缺发作 大脑中动脉闭塞 多脏器功能衰竭 手术减压治疗 脑梗死患者 回顾性分析 诊断及治疗 开颅减压术 临床特点 临床资料 侧视麻痹 术后死亡 致残率高 死亡原因 挽救生命 死亡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