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5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良法何以善治:依宪治国的治理逻辑之辨
1
作者 朱海波 《岭南学刊》 2023年第4期92-100,共9页
依法治国要求构建法律治下的“善”与“正当”的国家和社会秩序。法治思维中的“善”需要同时满足法的实质与形式合法性。制宪权和宪法内容的双重根本性使宪法得以在实质与形式合法性两个角度对国家法治体系实现授权和监督的双重调整,... 依法治国要求构建法律治下的“善”与“正当”的国家和社会秩序。法治思维中的“善”需要同时满足法的实质与形式合法性。制宪权和宪法内容的双重根本性使宪法得以在实质与形式合法性两个角度对国家法治体系实现授权和监督的双重调整,确保国家治权由始至终反映国家主权意志,法律体系由始至终不悖离人民主权和人民民主原则。所以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蕴含党领导人民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智慧,彰显中国共产党对宪法制度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法 善治 制宪权 依宪治国 合法性 治理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依宪治国思想的百年经验与启示
2
作者 张放 《人大研究》 2023年第6期4-10,共7页
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用“法律的准绳”[1]来强调宪法在国家治理中的根本法地位。这一重要论断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中得到有效实践,形成了极为丰富的依宪治国思想,充分适应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需要,表现出以宪法创制和实施推进... 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用“法律的准绳”[1]来强调宪法在国家治理中的根本法地位。这一重要论断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中得到有效实践,形成了极为丰富的依宪治国思想,充分适应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需要,表现出以宪法创制和实施推进立国、富国和强国事业的鲜明问题意识,有力地指导并推动了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宪治国 根本法 革命导师 有效实践 经验与启示 实施推进 新中国宪法 宪法创制
下载PDF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时代内涵与实践指向 被引量:3
3
作者 苗连营 陈建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8-148,共11页
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鲜明的实践指向,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具有内在一致性。党的领导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根本保证,人民至上是依宪治... 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鲜明的实践指向,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具有内在一致性。党的领导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根本保证,人民至上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核心要义,依法治国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重要抓手,有机统一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内在逻辑,而“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则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提供了法治化、规范化的路径与依托,使其所蕴含的政治导向、价值理念、为民情怀和时代特征,通过宪法全面实施而得以充分彰显和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依宪治国 依宪执政 “三统一” 宪法实施
下载PDF
中国依宪治国和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特色 被引量:20
4
作者 姜明安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16,共15页
中国的依宪治国和法治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国家的宪政和法治,其特色主要有六个方面。其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宪制、法治的统一,既强调宪制和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又强调党的领导必须依靠宪制和法治。其二,突出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保障... 中国的依宪治国和法治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国家的宪政和法治,其特色主要有六个方面。其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宪制、法治的统一,既强调宪制和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又强调党的领导必须依靠宪制和法治。其二,突出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保障人民政治权利,更强调保障人民社会经济权利。其三,突出对公权力的制约规范,既强调控制公权力,把公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又强调激励公权力,充分发挥公权力治国理政,为民办事的积极作用。其四,特别强调正确处理权力与权利的关系,既强调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权利制约权力,也重视国家权力的相互分工、以权力制约权力。其五,特别强调正确处理国法与党规、硬法与软法的关系,既强调充分发挥作为硬法的国法的作用,也重视发挥党规和其他软法的作用。其六,特别强调正确处理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的关系,既强调形式法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也重视实质法治,追求良法善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宪治国 法治政府 宪制 法治
下载PDF
依宪治国需要发挥宪法的潜能 被引量:17
5
作者 林来梵 《理论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0-53,共4页
“依宪治国”是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时明确提出的一个口号,具有厚重的内涵与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如何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买行“依宪治国”,目前我们在认识上还比较模糊,在实践上也还没有... “依宪治国”是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时明确提出的一个口号,具有厚重的内涵与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如何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买行“依宪治国”,目前我们在认识上还比较模糊,在实践上也还没有找到切实的抓手,已经有的也只是两个举措:一个是国家宪法日;另一个就是宪法宣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宪治国 宪法 潜能
下载PDF
深刻把握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被引量:8
6
作者 张文显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24,共22页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在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周年之际,深入学习和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倍感其真理光辉和实践伟力。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揭示了依宪治国、依宪...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在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周年之际,深入学习和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倍感其真理光辉和实践伟力。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揭示了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全面论述了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科学内涵与核心要义,系统阐明了与时俱进加强宪法建设、不断增强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制度供给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方法,原创性、独创性、集成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宪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党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夯实了思想根基和政治定力,为全面实施宪法、充分发挥宪法在经国序民、治国安邦、治国理政、民族复兴中的重大作用提供了科学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 依宪治国 依宪执政 宪法建设
下载PDF
依宪治国的基础及构建 被引量:2
7
作者 武秀英 刘惊海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1-35,共5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依宪治国是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是政治文明的标志。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依法治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依宪治国是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是政治文明的标志。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性资源,宪法、宪政、宪政精神的不断发展与深入是依法治国的价值源泉。宪法的生命力和活力来源于良好的宪法秩序、忠实于宪法的理念和社会整体的宪法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宪治国 宪法 宪法秩序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民主政治
下载PDF
以宪法修改为契机全面推进依宪治国 被引量:9
8
作者 莫纪宏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5-45,共11页
在详细介绍了现行宪法第五次修改工作的全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此次修宪相对于现行宪法前四次修改所具有的特征,指出现行宪法的第五次修改工作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早于党的十九大启动,同时在宪法修改过程中结合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并把党的... 在详细介绍了现行宪法第五次修改工作的全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此次修宪相对于现行宪法前四次修改所具有的特征,指出现行宪法的第五次修改工作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早于党的十九大启动,同时在宪法修改过程中结合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并把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宪法,使得党章规定的指导思想通过宪法修改转变为宪法所肯定的国家指导思想,保证了执政党执政理念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此次宪法修改还完善了五项宪法制度,其中国家主席任期制度和宪法实施监督制度都是原来就有的,通过这次宪法修改进一步加以完善;宪法宣誓制度、国家监察制度和设区的市享有地方立法权制度是通过宪法修改在宪法中新增设的制度。通过上述修改使得现行宪法能够始终与执政党的大政方针保持价值理念和制度逻辑上的一致性,确保宪法与社会现实相适应,充分体现了现行宪法与时俱进的品格。最后,分析了此次宪法修改所体现的执政党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决心、信心和行动力,指出现行宪法的第五次修改强调了宪法的规范指引作用,弘扬了宪法权威,有助于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各项法治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也为践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宪法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修改 宪法修正案 十九大精神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宪法原则 宪法规范 依宪治国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未来长期执政之基——宪法共识下的依宪执政、依宪治国 被引量:14
9
作者 秦前红 《学术前沿》 2013年第15期37-43,共7页
宪法乃一国之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依宪治国是新中国民主、法治发展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改革、开放的现实必然。依宪治国的最基本意涵就是完整、严格地实施现行宪法,其意涵的合逻辑延伸就是赖以实施的宪法必须是一部优良的宪... 宪法乃一国之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依宪治国是新中国民主、法治发展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改革、开放的现实必然。依宪治国的最基本意涵就是完整、严格地实施现行宪法,其意涵的合逻辑延伸就是赖以实施的宪法必须是一部优良的宪法。依照宪法治国能制约权力专横,防止权力腐败,凝聚全民共识,坚定人民对法治发展的信心,给予人民关于未来的良好预期,为执政党提供最坚实的合法性基础。要实现依宪治国,当下最急需的是执政党依法执政、提高人大的地位、尊重司法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宪治国 依法执政 人大地位 司法规律
下载PDF
依宪治国:法治的灵魂 被引量:7
10
作者 秦前红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2-25,共4页
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党历史上首次以“法治”为主题的中央全会,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180多项对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举措,并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 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党历史上首次以“法治”为主题的中央全会,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180多项对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举措,并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而依宪治国不仅是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依法治国的灵魂所在。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的至上权威,不仅体现在其作为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的根本活动准则,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更依附于宪法“活化”的实施环节。全会提出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的部署,为推进依宪治国指明了基本方向。中国语境下的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需要遵循法治的普遍要求、价值共性和精神实质,充分尊重宪法法律的权威、严格奉行宪法法律的统治,更需要根植中国现实、探寻中国道路、解决中国问题。在这一路征程中,中国宪法学人上下求索,贡献了诸多智识。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之际,我们约请四位宪法学者围绕依宪治国与宪法实施的主题,就依宪治国的内涵、理念和实现路径等问题进行笔谈。我们在此以专栏刊出,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实施 依宪治国 最高法律效力 依法治国 国家根本法 中国语境 “法治” 中央全会
下载PDF
依宪治国的关键是推进宪法适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谢维雁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15,共2页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宣布:中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毫无疑问,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关键词是“法治”,而这个关键词的灵魂和核心元素是“宪法”。因为...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宣布:中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毫无疑问,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关键词是“法治”,而这个关键词的灵魂和核心元素是“宪法”。因为.“法治”是围绕“宪法”而展开的。全会不仅突显出宪法在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在强调“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的基础上,提出了“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的论断:而且还将“加强宪法实施”设定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六项重大任务中的第一项。宪法能否树立起应有的权威、能否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适用 依宪治国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依法治国 中国特色 “法治” 法律权威 宪法实施
下载PDF
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生成的历史基础考察——写在“依宪治国”之际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兵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7-138,共12页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依宪治国首先要尊重宪法权威,有效推动宪法实施,宪法的生命即在于实施。美国司法审查制度作为一种宪法实施方式,虽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其他国家并未能按照其模式建立适宜本国国情的宪法实施机...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依宪治国首先要尊重宪法权威,有效推动宪法实施,宪法的生命即在于实施。美国司法审查制度作为一种宪法实施方式,虽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其他国家并未能按照其模式建立适宜本国国情的宪法实施机制。通过考察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生成的自然法思想基础、宪法政治基础以及司法实践基础,认为司法审查制度作为美国的宪法实施方法和机制,是美国宪法政治制度与人文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源于并适于美国国家和社会特有的一种制度安排和价值选择。我国在推动宪法实施的过程中,可通过重点关注和解决宪法实施的文化传统、宪法实施的政治基础以及宪法实施的法治经验三个方面的问题,有效建立和发展适合本国国情的宪法实施方法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审查 历史基础 依宪治国 政治基础 法治经验
下载PDF
论习近平依宪治国理政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2
13
作者 祝福恩 孙立惺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1-4,共4页
习近平在其治国理政的理念和实践中,把依法治国界定为依宪治国,并切实付诸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这既深化了依法治国的理论,又创新了依法治国的实践。习近平履职以本,依宪治国已悄悄改变了中国,使中国进入新时代。
关键词 依宪治国 理论创新 实践突破
下载PDF
依宪治国背景下人民民主专政形态的创新性建构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光森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8-45,共8页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现行的宪法从阶级属性、人民民主属性、社会主义属性等维度对人民民主专政本质及其特点作了深刻揭示。依宪治国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基于人民主体地位的变迁,人民民主专政的表现形态如阶级专...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现行的宪法从阶级属性、人民民主属性、社会主义属性等维度对人民民主专政本质及其特点作了深刻揭示。依宪治国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基于人民主体地位的变迁,人民民主专政的表现形态如阶级专政、民主专政、依法专政等,既有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正当性,也因而有其时代局限性。在当前依宪治国的背景下,宪法专政理应成为当下人民民主专政的创新性形态。作为维护宪法秩序、维护人民主体地位的根本手段,宪法专政的直接目的在于结束危机、恢复依宪治国的治理常态。为此,要确保宪法专政有效运行,宪法的权威性和人民的主体性绝不应当被悬置,必须落实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宪治国 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主体地位 宪法专政
下载PDF
迈向依宪治国的新台阶——对四中全会《决定》的几点法理思考 被引量:3
15
作者 郭道晖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18,共4页
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并强调: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四中全会的决定所构想的中国... 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并强调: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四中全会的决定所构想的中国梦——法治梦,为我们学界拓宽了研讨法治理论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法治 党的领导 依宪治国 依宪执政
下载PDF
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以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为视角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广辉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7-91,共5页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在国家的治理体系中居于核心和关键地位,在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要实现依宪治国,就必须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为基础,并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发展和健全人大的会议及工作制度、落...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在国家的治理体系中居于核心和关键地位,在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要实现依宪治国,就必须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为基础,并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发展和健全人大的会议及工作制度、落实宪法监督制度、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在实现依宪执政方面,则必须以尊重和维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权威为前提,使党的组织和党员个人树立牢固的宪法权威意识,即对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国家治理体系的认同意识;并使党的决策和制定的方针政策符合宪法确立的以人民代表大会制为核心的人民民主制度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社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依宪治国 依宪执政
下载PDF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笔谈之二 依宪治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茂林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13,共4页
1999年依法治国方略正式在宪法中确立,标志着我国国家治理方式的重大转变。自此,依法治国成为我国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依宪治国作为依法治国的核心,在国家治理中无疑占据重要地位。从依宪治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来看,无论是国家治... 1999年依法治国方略正式在宪法中确立,标志着我国国家治理方式的重大转变。自此,依法治国成为我国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依宪治国作为依法治国的核心,在国家治理中无疑占据重要地位。从依宪治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来看,无论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提出,还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手段,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都与依宪治国密切相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是宪法实施的重要举措,本身就是依宪治国的产物。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离不开宪法的规范和保障,依宪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准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法治国方略 现代化建设 国家治理 依宪治国 宪法实施 治理方式 标的 准绳
下载PDF
论依宪治国的理论建构及其实现路径 被引量:2
18
作者 唐忠民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8-192,共5页
依宪治国是党和国家在选择治国理政方法上的一次重大决定。实现依宪治国,必须具备良好的宪法、健全的宪法实施机制以及坚定的宪法信仰。我国目前存在宪法信仰缺失、宪法权威不足、宪法实施不力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的桎梏... 依宪治国是党和国家在选择治国理政方法上的一次重大决定。实现依宪治国,必须具备良好的宪法、健全的宪法实施机制以及坚定的宪法信仰。我国目前存在宪法信仰缺失、宪法权威不足、宪法实施不力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的桎梏,宪法教育的不力,宪法作用空间的缺失,其他权力的干扰和阻碍以及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必然发展阶段。由此我国的违宪审查机关要依宪追究违宪行为,我国的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以及行政机关要在现行宪政体制下履行宪法实施职责,执政党要依宪执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普通民众要增强宪法信仰,这样才能促进依宪治国战略目标的充分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宪治国 依宪执政 宪法实施 宪法监督 宪法信仰
下载PDF
重启特赦让依宪治国更具魅力 被引量:2
19
作者 何虎生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7-7,共1页
新中国成立后,依据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先后实施过七次特赦。这七次特赦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不仅是落实1954年《宪法》条文的具体体现,而且在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推进国家统一大业等方面... 新中国成立后,依据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先后实施过七次特赦。这七次特赦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不仅是落实1954年《宪法》条文的具体体现,而且在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推进国家统一大业等方面起到了很好作用,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时隔40年后,特赦条款又被重新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宪治国 社会效果 国家主权 社会关怀 风险指数
下载PDF
依宪治国语境下社会权立法化进路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汤闳淼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3-116,共4页
依宪治国语境下社会权的立法化包括两条进路:在宪法层面,通过落实制度保障性义务、组织和程序上的义务、立法机关的立法义务,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的保护义务。在部门法层面,只纳入最低限度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社会权,赋予权利主体的诉权,同... 依宪治国语境下社会权的立法化包括两条进路:在宪法层面,通过落实制度保障性义务、组织和程序上的义务、立法机关的立法义务,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的保护义务。在部门法层面,只纳入最低限度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社会权,赋予权利主体的诉权,同时通过社会立法积极赋予相应主体合理的主观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宪治国 社会权 立法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