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56篇文章
< 1 2 1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1
作者 孟晓雪 赵晶 +2 位作者 江尕学 药素毓 白明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06-208,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建立情况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冠状动脉闭塞病变(ATOs)患者远端心肌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2月~2022年6月在我院住院诊断为AMI的ATOs患者92例,根据CCC建立情况分为CCC不良组(45例)和CCC良好...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建立情况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冠状动脉闭塞病变(ATOs)患者远端心肌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2月~2022年6月在我院住院诊断为AMI的ATOs患者92例,根据CCC建立情况分为CCC不良组(45例)和CCC良好组(47例),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心脏专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系统(D-SPECT)检查结果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MI患者负荷总缺血范围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CC建立情况对AMI患者负荷总缺血范围的预测价值。结果CCC良好组患者负荷总缺血范围、总计负荷得分及总计静息得分均低于CCC不良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CC建立良好是AMI患者负荷总缺血范围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3)。CCC预测AMI患者负荷总缺血范围<20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4(95%CI 0.49~0.80,P<0.05),敏感度为59%,特异度为70%。CCC预测AMI患者负荷总缺血范围<13的AUC为0.67(95%CI0.47~0.87,P<0.05),敏感度为71%,特异度为63%。结论AMI ATOs患者CCC建立良好的病变较CCC建立不良的病变负荷总缺血范围小,CCC建立良好是AMI患者负荷总缺血范围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对患者远期预后的预测指标。D-SPECT可以作为评估心肌灌注水平的可靠指标,具有较好的临床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急性心肌梗死 心脏专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系统 急性冠状动脉闭塞病变 心肌灌注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参数对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及与术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
2
作者 时建文 杨忠泽 刘森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2期42-44,共3页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I)参数对急性脑梗死(ACI)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及与术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1月-2023年2月收治的106例ACI患者,以数字血管造影(DSA)作为诊断“金标准”,将其分有侧支循环组(46例)与无侧支循环组(6...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I)参数对急性脑梗死(ACI)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及与术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1月-2023年2月收治的106例ACI患者,以数字血管造影(DSA)作为诊断“金标准”,将其分有侧支循环组(46例)与无侧支循环组(6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CTPI检查,对比两组受试者CTPI参数[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TPI参数对ACI侧支循环的预测价值;比较CTPI参数评估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侧支循环与DSA检查的一致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ACI患者的CTPI参数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g量表(m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有侧支循环组CBV、CBF均高于无侧支循环组(P<0.05),MTT、TTP均低于无侧支循环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BV、CBF、MTT、TTP及联合检测对ACI侧支循环均有预测效能(P<0.05),其AUC分别为0.793、0.705、0.841、0.669、0.879,单独检测中MTT效能最高,但仍低于联合检测效能。CTPI参数联合检查对ACI侧支循环的诊断灵敏性为84.78%、特异性为90.00%、准确率为87.74%、阳性预测值为86.67%、阴性预测值为88.52%、Kappa值为0.750。有侧支循环组NIHSS、mRS评分均低于无侧支循环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CBV、CBF与NIHSS、mRS评分呈负相关(P<0.05),MTT、TTP与NIHSS、mRS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ACI有侧支循环患者的CBV、CBF均较无侧支循环患者高,MTT、TTP均较无侧支循环患者低,CTPI参数用于评估ACI侧支循环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且有侧支循环患者近期预后较好,同时CBV、CBF、MTT、TTP与ACI患者近期预后均存在相关性,可通过检测CBV、CBF、MTT、TTP预测患者近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灌注成像 急性脑梗死 侧支循环 评估价值 近期预后 相关性
下载PDF
CT血管成像对ACI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的价值研究
3
作者 李飞 马新强 +3 位作者 耿云平 姜涛 米玉霞 张冉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分析、探究CT血管成像技术在ACI患者颈动脉狭窄、侧支循环等病情诊断方面的成效。方法对我院2021.3-2022.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一般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对CT血管成... 目的分析、探究CT血管成像技术在ACI患者颈动脉狭窄、侧支循环等病情诊断方面的成效。方法对我院2021.3-2022.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一般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对CT血管成像技术(CTA)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以临床出具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血管成像技术(CTA)在临床上的诊断价值,评估此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效能。结果与临床金标准相比,CTA诊断技术具有较高的临床评估价值[Kappa>0.8~1.0,曲线下面积(AUC)>0.9,P<0.01];CTA诊断技术在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等方面与临床金标准具有一定的一致性[Kappa>0.6~0.8,曲线下面积(AUC)>0.7~0.9,P<0.01];而在评估侧支循环临床诊断中,CTA诊断技术与临床金标准具有一致性,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Kappa>0.8~1.0,曲线下面积(AUC)>0.9,P<0.01]。结论以临床“金标准”的诊断结果为依据分析,CTA诊断技术能够对ACI患者出现病变的血管形态及侧支循环状态等进行全面的评估,CTA诊断结果可为治疗工作提供准确性相对较高且客观的医学依据,确实是评估ACI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侧支循环状态的可靠办法;而与DSA技术相比,CTA与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说明在病情发作早期为ACI患者实施CTA检查可获悉颈动脉的狭窄及侧支循环状态,有利于改善患者群体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ACI患者 颈动脉 狭窄程度 侧支循环 研究情况
下载PDF
不同侧支循环状态下直接取栓与桥接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4
作者 高宇 李子昂 +5 位作者 张健 刘韩鹏 张平 闫瑞芳 岳军艳 崔红凯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69-174,179,共7页
目的比较不同侧支循环下直接取栓与桥接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3年3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3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取栓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直接取... 目的比较不同侧支循环下直接取栓与桥接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3年3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3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取栓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直接取栓术组(n=47)和桥接取栓组(n=46);直接取栓术组患者采用血管内直接取栓术治疗,桥接取栓组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术。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行侧支循环Tan分级,依据Tan分级将患者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与侧支循环较差组。应用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评估血管再通;术后24~48 h行头颅平扫CT评估是否有出血转化;术后90 d行卒中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记录患者入院后影像学检查时间、股动脉穿刺时间、手术取栓血管再通时间,以及预后和自发非创伤性症状性脑出血(SICH)发生情况等。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线阿尔伯塔脑卒中计划早期诊断(ASPECT)评分、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合并高血压占比、合并糖尿病占比、合并心房颤动占比、基线收缩压、肌酐、基线血糖、血小板计数、闭塞部位、脑卒中病因、侧支循环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取栓组与桥接取栓组患者入院后影像学检查时间、股动脉穿刺时间、手术取栓血管再通时间、血管再通率、预后良好率、病死率、SICH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取栓组患者出血转化率显著低于桥接取栓组(P<0.05)。直接取栓组与桥接取栓组侧支循环良好和侧支循环较差患者的入院后影像学检查时间、股动脉穿刺时间、手术取栓血管再通时间、血管再通率、预后良好率、病死率、SICH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取栓组侧支循环良好和侧支循环较差患者的出血转化率显著低于桥接取栓组(P<0.05)。结论在不同侧支循环状态下,直接取栓与桥接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相似,但桥接取栓较直接取栓更易发生脑出血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侧支循环 直接取栓 桥接取栓
下载PDF
CTA和CTP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状态及与预后的关系
5
作者 刘芮 王汉 +2 位作者 陈艳 李毅 白萍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4期442-447,共6页
目的 探讨CT动脉血管成像(CTA)和CT灌注成像(CTP)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侧支循环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01—2023-06广元市中心医院96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均行CTA及CTP检查,基于CTA图像分为侧支循... 目的 探讨CT动脉血管成像(CTA)和CT灌注成像(CTP)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侧支循环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01—2023-06广元市中心医院96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均行CTA及CTP检查,基于CTA图像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和不良组,比较2组CTP参数值[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对比剂峰值时间(rTTP)、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侧支循环评分与CTP参数值的相关性。随访3个月,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96例患者CTA评估侧支循环良好组63例(65.63%),侧支循环不良组33例(34.37%)。侧支循环良好组rCBF、rCBV较侧支循环不良组高(P<0.05),rTTP、rMTT较侧支循环不良组低(P<0.05)。rCBF、rCBV均与CTA侧支循环评分呈正相关(r=0.472、0.518,P<0.01),rTTP、rMTT均与CTA侧支循环评分呈负相关(r=-0.502、-0.496,P<0.01)。预后良好组60例(62.50%),预后不良组36例(37.50%)。预后不良组NIHSS评分、合并冠心病比例、合并房颤比例、核心梗死体积、侧支循环不良比例、rTTP及rMTT值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rCBF、rCBV值均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合并房颤、核心梗死体积、侧支循环不良、rTTP及rMTT值均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rCBF、rCBV值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 CTA能直观显示AIS患者侧支循环状态,CTP参数与侧支循环评分表现出相关性,能间接反映患者侧支循环状态,CTA、CTP检查均可为患者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急性期 CT动脉血管成像 CT灌注成像 侧支循环 预后
下载PDF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otch1水平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6
作者 罗仪山 刘震 +3 位作者 陈璐珊 陈平安 潘艺朝 李韶南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otch1水平与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2019年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SAP患者100例,患者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证实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otch1水平与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2019年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SAP患者100例,患者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证实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至少1支血管存在≥90%狭窄。根据Rentrop分级将入选患者分为CCC良好组(Rentrop分级2~3级)56例和CCC不良组(Rentrop分级0~1级)44例,并选择同期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检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otch1水平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分析Notch1,VEGF水平与患者CCC的关系及Notch1与VEGF的相关性。结果:CCC良好组SA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otch1相对表达量[(5.92±0.91)]、血清VEGF水平[(342.47±60.53)ng/L]显著高于CCC不良组[(4.82±0.92)、(273.75±61.44)ng/L]及对照组[(3.92±0.78)(257.32±52.63)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CC良好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otch1水平与血清VEGF水平呈正相关(r=0.637,P<0.05);CCC不良组患者中两者无显著相关性(r=0.20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otch1与血清VEGF水平均是SAP患者CCC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SA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otch1水平及血清VEGF水平与患者CCC形成良好相关,Notch1信号通路调控VEGF表达可能是影响患者CCC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TCH1 侧支循环 冠状动脉疾病
下载PDF
影像学方法评估后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王蓉 范伟女 吴允钦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期105-110,共6页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其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与前循环AIS相比,后循环AIS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再通无效率更高、预后更差。研究证实良好的侧支循环与病变体积减少、预后改善存在一定的相关...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其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与前循环AIS相比,后循环AIS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再通无效率更高、预后更差。研究证实良好的侧支循环与病变体积减少、预后改善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文就后循环AIS侧支循环的重要性及影像学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侧支循环 影像学评估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在评估脑血管侧支循环中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胥海洋 孙雨蒙 +1 位作者 李璐 于薇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20-323,共4页
脑血管疾病指的是因多种脑血管问题导致的脑部损伤,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脑栓塞、动静脉畸形等。此外,颅内动脉炎是导致年轻女性出现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1]。一旦发生脑血管疾病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很大损害,引起生活质量下降,甚至... 脑血管疾病指的是因多种脑血管问题导致的脑部损伤,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脑栓塞、动静脉畸形等。此外,颅内动脉炎是导致年轻女性出现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1]。一旦发生脑血管疾病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很大损害,引起生活质量下降,甚至致死、致残。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症状为脑出血和脑缺血引发的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如头痛、失语和偏瘫等,主要病因是血管破裂和堵塞,但其背后的脑侧支循环与症状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决定着治疗方式和临床结局,这就是脑血管的代偿与适应机制[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自旋标记技术 磁共振成像 脑卒中 脑血管侧支循环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侧支循环评估中采用多模式MRI技术的价值
9
作者 杨荣强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3期88-90,共3页
目的:探析多模式MRI技术应用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侧支循环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中山市中医院2022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开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以DSA结果作为金标准,将研究... 目的:探析多模式MRI技术应用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侧支循环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中山市中医院2022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开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以DSA结果作为金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有侧支循环组(n=26)和无侧支循环组(n=36)。比较两组患者的脑组织血流灌注指标水平,分析多模式MRI技术评估结果与DSA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有侧支循环组患者的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和脑血容量(CBV)分别为(4.52±1.12) s、(16.97±2.02) s和(2.51±0.12) mL/100 g,均低于无侧支循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侧支循环组患者的脑血流量(CBF)为(58.36±4.12) mL/(100 g·min),高于无侧支循环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SA病理诊断结果显示,多模式MRI技术诊断准确率为95.16%(59/62),诊断结果具有较高一致性。多模式MRI诊断的灵敏度为92.59%(25/27)、特异度为97.14%(34/3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侧支循环评估中采用多模式MRI技术具有较高准确率,与DSA诊断结果相比一致性较高,因此,多模式MRI技术应用在脑梗死预后中具有显著效果,可临床评估中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侧支循环 多模式MRI技术 准确率 敏感度
下载PDF
低剂量多时相CTA联合CTP在大脑中动脉狭窄脑卒中侧支循环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10
作者 席伟 张俊玮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4期94-96,99,共4页
目的:探究低剂量多时相CT血管成像(CTA)联合CT灌注(CTP)在大脑中动脉狭窄脑卒中侧支循环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3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多时相CTA、CTP检查,以数字减影... 目的:探究低剂量多时相CT血管成像(CTA)联合CT灌注(CTP)在大脑中动脉狭窄脑卒中侧支循环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3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多时相CTA、CTP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多时相CTA、多时相CTA联合CTP对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的诊断效能,比较不同侧支循环状态患者多时相CTA图像中血管狭窄程度差异,并比较不同侧支循环状态患者的灌注参数[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最大峰值时间(rTTP)]和预后结局差异。结果:DSA检查结果显示,侧支循环不良35例,侧支循环良好45例;多时相CTA对侧支循环的评估结果与DSA诊断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值=0.588);多时相CTA联合CTP对侧支循环的评估结果与DSA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值=0.846);多时相CTA联合CTP评估侧支循环的准确率高于多时相C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循环不良组的血管狭窄程度与侧支循环良好组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循环不良组的rCBF、rCBV均低于侧支循环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rMTT、rT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侧支循环不良组的预后不良占比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多时相CTA联合CTP在大脑中动脉狭窄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评估中具备较高的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在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状态和预后结局的评估中具备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多时相CT血管成像 CT灌注成像 侧支循环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临床特征分析
11
作者 李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031-0033,共3页
通过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医院在2022年1年中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10例,均经过冠脉造影确诊。按照Werner侧支分级标准划分为CC0、CC1、CC2三组,患者分别有65例,30例,15例... 通过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医院在2022年1年中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10例,均经过冠脉造影确诊。按照Werner侧支分级标准划分为CC0、CC1、CC2三组,患者分别有65例,30例,15例。对比分析三组的临床指标检测、24动态心电图分析结果等,总结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临床特点。结果 三组间冠脉狭窄程度Gensini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CC2组、CC1组的冠脉狭窄程度显著高于CC0组(P<0.05);CC2组冠脉狭窄程度亦显著高于CC1组(P<0.05)。CC2组、CC1组冠脉完全闭塞率显著高于CC0组(P<0.05),次全闭塞率、病变血管支数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不同闭塞情况的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是影响侧支循环形成的主要因素,但与病变血管支数无关,而且侧支循环的开放依赖冠状动脉完全或次全闭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 临床特征
下载PDF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侧支循环的建立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
12
作者 胡司淦 程增为 +3 位作者 李敏 高世毅 高大胜 康品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4期780-786,共7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建立影响的调节机制。方法87例经冠脉造影确诊至少1支血管为CTO的冠心病患者,根据Cohen-Rentrop分级标准将侧支循环建立水平分为2组,0~1级为侧支循环水平低患者42例,2~3级...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建立影响的调节机制。方法87例经冠脉造影确诊至少1支血管为CTO的冠心病患者,根据Cohen-Rentrop分级标准将侧支循环建立水平分为2组,0~1级为侧支循环水平低患者42例,2~3级为侧支循环水平高患者45例,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别比较胰岛素抵抗(IR)水平。应用数学模型稳态模式评估法计算IR指数(HOMA-IR)。22例患者介入术中获得侧支循环及外周血标本,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比较侧支循环与外周血代谢物差异。结果两组在NT-proBNP(P<0.05)和LVEF(P<0.01)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非糖尿病CTO患者中,侧支循环水平0~1级组胰岛素抵抗水平高于2~3级组(P<0.01)。CTO伴糖尿病与CTO非糖尿病患者相比,侧支循环及外周血中存在明显差异性代谢物,在侧支循环中,上调代谢物63种,下调48种;外周血中,上调代谢物23种,下调14种。侧支循环中差异性代谢物显著相关的富集通路为芳香化合物降解,脂肪酸生物合成,类固醇降解通路;在外周血中差异代谢物富集通路为戊糖磷酸代谢,细菌趋化性,己内酰胺降解,甘油磷脂代谢,赖氨酸降解通路。结论CTO非糖尿病患者中侧支循环建立水平较低者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芳香化合物的降解,脂肪酸生物合成,类固醇降解通路与侧支循环形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胰岛素抵抗 侧支循环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代谢组学
下载PDF
结合外周血微RNA-181b表达水平探讨急性脑梗死病人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
13
作者 刘相城 付宏 +7 位作者 刘春柏 张爽 胡姣月 鲍金 赵增霞 罗翰 符鹏程 刘淑云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602-607,共6页
目的 结合外周血微RNA(miR)-181b表达水平探讨急性脑梗死病人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5年6月至2019年5月在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ACI病人175例,采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按3∶1的比例将纳入病人分为训练集(129例)和... 目的 结合外周血微RNA(miR)-181b表达水平探讨急性脑梗死病人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5年6月至2019年5月在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ACI病人175例,采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按3∶1的比例将纳入病人分为训练集(129例)和测试集(46例),其中129例训练集病人根据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分为两组,其中侧支循环良好组病人90例,侧支循环不良组病人39例,采用定量逆转录PCR(RT-qPCR)检测血清miR-181b表达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ACI病人血清miR-181b表达与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ACI病人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 侧支循环良好组病人血清miR-181b表达1.92±0.19显著高于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1.48±0.26(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血清miR-181b表达与侧支循环形成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77,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病史高血压史、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后循环病变均为ACI病人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miR-181b表达水平和脑血管狭窄程度为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保护因素(P<0.05)。基于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模型:预测值=EXP[0.491-1.914(高血压史)-1.409(Hcy)+2.145(miR-181b相对表达量)-1.286(后循环病变)+0.594(脑血管狭窄程度)]/1+EXP[0.491-1.914(高血压史)-1.409(Hcy)+2.145(miR-181b相对表达量)-1.286(后循环病变)-0.594(脑血管狭窄)]。结论侧支循环良好ACI病人外周血血清miR-181b表达水平较高,脑血管狭窄程度轻和高水平miR-181b为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保护因素,而高血压史、Hcy、后循环病变均为ACI病人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微RNA-181b 侧支循环 血同型半胱氨酸 循环病变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双能CT在评估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闫景伟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4期176-179,共4页
急性脑梗死具有病发时间短、治疗效率较低、死亡率较高、后遗症强等典型特征,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良好的侧支循环可以缩小梗死体积,降低脑梗死的复发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有效建立侧支循环不仅可以减少神经损伤的发生,还可以... 急性脑梗死具有病发时间短、治疗效率较低、死亡率较高、后遗症强等典型特征,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良好的侧支循环可以缩小梗死体积,降低脑梗死的复发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有效建立侧支循环不仅可以减少神经损伤的发生,还可以降低二次脑梗死发生风险。双能CT可以利用钙化分布图来区分颅内出血灶和钙化灶,可以辅助急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后早期颅内出血的诊断。探讨双能CT评估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对患者的临床决策以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对双能CT在评估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CT 急性脑梗死 侧支循环
下载PDF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核因子E2相关因子2和激活素A表达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15
作者 郑婉 杨珊珊 +1 位作者 颜亚妮 张园园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1期79-83,共5页
目的探究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激活素A表达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到2023年4月期间住院治疗的8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造影检查冠状动脉为慢性完全闭塞(CTO... 目的探究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激活素A表达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到2023年4月期间住院治疗的8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造影检查冠状动脉为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照Rentrop分级分为侧支循环形成的不良组(n=34)、良好组(n=46)。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NRF2与激活素A表达水平,Gensisi评分与患者血清NRF2、激活素A表达水平的关系用Spearman法分析,ROC曲线分析血清NRF2、激活素A水平对患者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不良组血清NRF2、激活素A表达水平及Gensini评分均显著高于良好组[(2.28±0.42)ng/ml比(1.46±0.37)ng/ml、(583.67±61.25)pg/ml比(472.12±54.26)pg/ml、(45.36±5.81)分比(28.49±4.33)分,t=9.251、8.605、14.889,P<0.05];患者血清NRF2、激活素A表达水平与Gensini评分均呈正相关性(均P<0.05);血清NRF2、激活素A联合预测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74,优于血清NRF2、激活素A各自单独诊断(Z二者联合-NRF2=2.345、Z二者联合-激活素A=2.639,P=0.019、P=0.008)。结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NRF2、激活素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且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两者联合对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激活素A 稳定型心绞痛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相关性
下载PDF
探讨CTP联合dCTA评估AIS患者侧支循环状态与梗死核心增长率的相关性
16
作者 许甜甜 徐峰 +3 位作者 胡春峰 陈建秋 刘路路 时士伟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2期25-27,共3页
目的利用CTP联合dCTA探讨AIS患者侧支循环状态与梗死核心增长率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2022年8月-2023年5月经我院收治的AIS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24小时内行头颅CTP检查。记录所有患者发病至其做CTP的总时长。将ASITN/SIR侧支评... 目的利用CTP联合dCTA探讨AIS患者侧支循环状态与梗死核心增长率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2022年8月-2023年5月经我院收治的AIS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24小时内行头颅CTP检查。记录所有患者发病至其做CTP的总时长。将ASITN/SIR侧支评分0~2分定为侧支循环不良组,3~4分定为侧支循环良好组。根据CTP原始数据可得出梗死核心体积,梗死核心增长率=梗死核心体积/发病至其做CTP的总时长。比较不同侧支循环状态下梗死核心增长率的变化。结果侧支循环不良组患者的梗死核心体积、梗死核心增长率、rTmax大于良好组,rCBF、rCBV及不匹配率小于侧支循环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CBF、rCBV及不匹配率与侧支循环评分呈正相关,梗死核心体积、梗死核心体积增长率及rTmax与侧支循环评分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支循环差的患者可能有着更快的梗死核心增长率,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对患者的进一步处理提供指导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动态CT血管成像 CT灌注成像 梗死核心增长率 侧支循环
下载PDF
定量CT-MPI检查在冠状动脉CTO病人心肌灌注及侧支循环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17
作者 林淑梅 尹伊君 +1 位作者 周戈 陈妙虹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4期715-719,共5页
目的:探讨定量CT-心肌灌注成像(MPI)检查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CTO)病人心肌灌注及侧支循环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进行定量CT-MPI检查的冠状动脉CTO病人42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者均行定量CT... 目的:探讨定量CT-心肌灌注成像(MPI)检查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CTO)病人心肌灌注及侧支循环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进行定量CT-MPI检查的冠状动脉CTO病人42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者均行定量CT-MPI检查,根据有无灌注异常和缺血程度分组,记录一般资料和CT-MPI定量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定量CT-MPI检查用于冠状动脉CTO心肌灌注异常及心肌梗死的诊断效能,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CT-MPI定量指标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Rentrop分级间的相关性。结果:灌注异常组心肌节段的心肌血流量、心肌血流量比值、心肌血容量、流量提取乘积、灌注毛细血管血容量及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均低于非灌注异常组心肌节段(P<0.05);灌注异常组心肌节段的开始时间和达峰时间均高于非灌注异常组心肌节段(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心肌血流量用于冠状动脉CTO心肌灌注异常的ROC曲线下面积(AUC)高于其他指标,最佳截断值为73.56 mL/(100 mL·min),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和87%。不同缺血程度分组心肌节段的心肌血流量和心肌血流量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心肌缺血程度加重,病人上述指标水平显著下降(r=-0.420,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心肌血流量和心肌血流量比值均可用于冠状动脉CTO心肌梗死诊断,其中心肌血流量比值诊断效能AUC高于心肌血流量。侧支循环良好组心肌血流量、心肌血容量、流量提取乘积均显著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P<0.05)。心肌血流量、心肌血容量、流量提取乘积及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均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Rentrop分级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量CT-MPI检查用于冠状动脉CTO病人心肌灌注异常及心肌梗死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能,但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情况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 侧支循环 定量CT-心肌灌注成像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溶栓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对患者侧支循环、脑血流及预后影响研究
18
作者 马赛男 聂兆波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013-0016,共4页
观察急性脑梗死(AIS)治疗中应用丁苯酞+阿替普酶的预后效果。方法 研究共纳入80例样本,均来自北京市顺义区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AIS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自愿参与。以随机数表法和分组隐匿原则分为对照组(n=40,... 观察急性脑梗死(AIS)治疗中应用丁苯酞+阿替普酶的预后效果。方法 研究共纳入80例样本,均来自北京市顺义区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AIS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自愿参与。以随机数表法和分组隐匿原则分为对照组(n=40,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和联合组(n=40,阿替普酶溶栓+丁苯酞静脉滴注)。对比两组患者预后效果,并比较治疗前后侧支循环和脑血流速度,以及用药安全。结果 治疗后7d、治疗后14d,联合组的多期相CT血管造影(mCTA)侧支循环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中动脉(MCA)、前动脉(ACA)、后动脉(PCA)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P<0.05);治疗14d后,联合组的巴塞尔指数(BI)高于对照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皮肤过敏、胃肠道症状、头晕头痛等不用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大(P>0.05)。结论 采用丁苯酞静脉滴注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促进患者侧支循环建立,对改善脑血流有重要帮助,有利于提升预后效果,且药物安全性有保障,临床可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阿替普酶溶栓 急性脑梗死 侧支循环 脑血流
下载PDF
脑侧支循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的影响分析
19
作者 程飞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3期0068-0071,共4页
研究调查显示因急性脑梗死发生死亡的患者达到15%左右,幸存患者致残病患占比约50%,所以,要加强此类疾病防治力度,此次围绕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后,脑侧支循环影响方面深度调研。方法 主要以2019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接收的急性脑梗死病... 研究调查显示因急性脑梗死发生死亡的患者达到15%左右,幸存患者致残病患占比约50%,所以,要加强此类疾病防治力度,此次围绕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后,脑侧支循环影响方面深度调研。方法 主要以2019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接收的急性脑梗死病患为此次调查目标,全部119例均是机械取栓术干预,以脑侧支循环特性完成分组,有脑侧支循环是59例,剩余60例为无脑侧支循环,对此次患者的NIHSS评分进行调研,观察患者干预后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比较各小组外周血HIF-1α、VEGF、miRNAs情况。结果 对小组病患入院时的NIHSS评分对比,有侧支循环组重度占比较少,对患者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干预后,患者的NIHSS评分有显著的改善,相对来讲,无侧支循环组评分稍高;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分析,其中有侧支循环组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评分稍高,血流外周阻力相对偏低;观察小组患者血清HIF-1α、VEGF情况,无侧支循环组较突出;实施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mRNA-210、mRNA-126、mRNA-132、mRNA-92a为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脑侧支循环建立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机械取栓干预期间,有侧支循环病患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较轻,预后更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支循环 急性脑梗死 机械取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