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壤侵蚀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碳储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
作者 李鹏 刘晓君 +5 位作者 刘苑秋 陶凌剑 付小斌 毛梦蕾 李文琴 汪晨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共10页
【目的】探讨江西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碳储量特征,为揭示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汇的影响机制和江西红壤侵蚀区生态修复及碳库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经过27 a植被恢复与重建后的6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马尾松... 【目的】探讨江西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碳储量特征,为揭示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汇的影响机制和江西红壤侵蚀区生态修复及碳库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经过27 a植被恢复与重建后的6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湿地松P.elliottii纯林、木荷Schima superba纯林、湿地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补植木荷林、湿地松补植木荷林)为研究对象,以未加人工干扰的自然恢复地为对照,比较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储量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①相较于对照,在0-20 cm土层中,6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均有显著增加(P<0.05);在20-30 cm土层中,除了马尾松纯林和湿地松纯林外,其余4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在30-40 cm土层中,仅有木荷纯林和湿地松-木荷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对照(P<0.05)。②研究区7种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均表现出较强的表聚效应,但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层间差异不同,其中木荷纯林最大,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30-40 cm土层相差33.26 g·kg^(-1),对照最小,仅相差4.90 g·kg^(-1)。③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规律与质量分数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是植被因子与土壤理化性状共同作用的结果。植被因子中凋落物氮质量分数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相关系数最大(r=0.322,P<0.01),土壤理化性状中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相关系数最大(r=0.932,P<0.01)。④土壤有机碳储量从高到低依次表现为木荷纯林、湿地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补植木荷林、湿地松补植木荷林、湿地松纯林、马尾松纯林,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50.12、42.73、38.20、33.03、26.93和20.85 Mg·hm^(-2),最大提升了2.46倍,最小提升了1.02倍。【结论】人工植被恢复与重建在红壤侵蚀区效果显著,在研究区今后的建设中可继续推广,以促进植物群落恢复,提高和维持土壤碳库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侵蚀区 植被恢复 碳密度 分布特征 土壤固碳
下载PDF
南方典型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立木生物量无人机遥感估测
2
作者 田上峰 刘健 +2 位作者 余坤勇 王瑞璠 赵文凯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4,共9页
以南方典型红壤侵蚀区长汀县河田镇为例,结合无人机与激光雷达产生的点云数据优势,通过局部最大值和分水岭算法反演单木树高(H)和冠层半径(R_(c)),拟合以H和R_(c)为变量组合的异速生长方程,得到以新冠层参数为底的马尾松立木生物量模型... 以南方典型红壤侵蚀区长汀县河田镇为例,结合无人机与激光雷达产生的点云数据优势,通过局部最大值和分水岭算法反演单木树高(H)和冠层半径(R_(c)),拟合以H和R_(c)为变量组合的异速生长方程,得到以新冠层参数为底的马尾松立木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提取树高的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93和0.49 m;计算冠层半径的R2和RMSE分别为0.88和0.64 m;估算立木生物量的R^(2)和RMSE分别为0.89和3.37 kg。本研究通过无人机遥感影像定量参数并构建的异速生长方程中,以组合(H+R_(c))为底的异速生长方程估测马尾松林立木生物量的精度较高,可以有效估测马尾松林立木生物量,可为南方典型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立木生物量准确估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红壤侵蚀区 立木生物量 生长方程 冠层半径 树高
下载PDF
南方红壤侵蚀区芒萁对聚乙二醇6000模拟干旱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2
3
作者 冯柳俊 陈志强 +2 位作者 陈志彪 罗立津 王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20期66-69,108,共5页
利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探讨了芒萁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结果显示,干旱胁迫显著提高了芒萁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脯氨酸(Pro)、相对电导率(REC)和丙二醛(MDA)水平。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10%PEG 6000浓度下显著提高,但在较... 利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探讨了芒萁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结果显示,干旱胁迫显著提高了芒萁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脯氨酸(Pro)、相对电导率(REC)和丙二醛(MDA)水平。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10%PEG 6000浓度下显著提高,但在较高浓度时下降。随着PEG 6000浓度的增加,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先降低后升高。通过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在30%PEG 6000浓度时芒萁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综上,较高的SOD和CAT活性以及较高的Pro浓度共同提高了芒萁的抗旱性,是协助芒萁抵御季节性土壤干旱的主要因子,而极端干旱仍会破坏芒萁的抗旱生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聚乙二醇6000 芒萁 水土流失 南方红壤侵蚀区
下载PDF
红壤侵蚀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磷垂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4
作者 梁晶晶 王淑真 +3 位作者 丘伟娟 王丽平 包明琢 周垂帆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8-217,共10页
为探讨红壤侵蚀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磷素有效性,选取福建长汀红壤丘陵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的裸地(CK)、针叶林(CF)、针阔混交林(CB)以及阔叶林(BF)4种植被类型,分别测定其铁氧化物、各级磷素形态,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解磷菌(... 为探讨红壤侵蚀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磷素有效性,选取福建长汀红壤丘陵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的裸地(CK)、针叶林(CF)、针阔混交林(CB)以及阔叶林(BF)4种植被类型,分别测定其铁氧化物、各级磷素形态,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解磷菌(PSM)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植被类型的转变,中等活性磷含量增加,低活性磷含量总体上减少,游离态氧化铁(Fed)含量逐渐减少。土壤中解磷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随植被类型的转变增加。在门分类水平上,优势类群主要有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异常球菌—栖热菌门(Deinococcus-Thermus)等。变形菌门和酸性磷酸酶的含量随植被类型的转变总体呈现出增加趋势,变形菌门与ACP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随着植被类型转变,稳定态磷逐渐向可利用态磷转化,土壤潜在磷源增加;游离态氧化铁含量的减少有利于有机磷的解吸和矿化,进而增加磷的有效性;解磷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变化会受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解磷微生物可通过分泌酸性磷酸酶的方式水解有机化合物并降解固定在土壤的无机磷,进而提高磷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侵蚀区 土壤剖面 磷素组分 铁氧化物 解磷菌
下载PDF
西藏尼洋河流域不同侵蚀区土壤理化性质差异
5
作者 梁万栋 王小姣 +1 位作者 高志康 喻武 《高原农业》 2023年第2期134-140,共7页
土壤作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态因子,在水平及垂直地带性上受到外界不同环境的影响,物理性质空间异质性明显。对青藏高原尼洋河流域不同侵蚀区的土壤进行理化性质测定,经研究发现:(1)冻融侵蚀区土壤有机质的变化范围在42.03~138.44 g/kg... 土壤作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态因子,在水平及垂直地带性上受到外界不同环境的影响,物理性质空间异质性明显。对青藏高原尼洋河流域不同侵蚀区的土壤进行理化性质测定,经研究发现:(1)冻融侵蚀区土壤有机质的变化范围在42.03~138.44 g/kg,其平均值和中值的相差较大,说明在冻融侵蚀区的有机质含量变异性较强;在该区域主要以粉砂质壤土和壤土为主。(2)水力侵蚀区土壤容重的变化范围在0.43~1.71 g/cm^(3);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范围在5.83~187.13 g/kg,并且平均值和中值的差异较大。且冻融水力侵蚀交错区土壤主要以砂质壤土和粉砂质壤土为主。(3)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冻融侵蚀区最高,水力侵蚀区含量最低;在土壤机械组成中,砂粒含量随着海拔的降低而逐渐增加;而粉粒含量随着海拔的降低而逐渐减少;粘粒含量在不同侵蚀区的变化不大。(4)海拔与容重和砂粒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与含水量、孔隙度、粉粒和粘粒呈正相关关系;海拔与土壤有机质呈正相关关系。此研究结果对建立尼洋河流域水土流失预测预报模型提供了依据,为该地区的水土保持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洋河流域 土壤理化性质 侵蚀区 海拔
下载PDF
南方典型红壤侵蚀区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因素及精准治理
6
作者 范政彬 吴予彦 +4 位作者 黄紫欣 陈青露 郑博瀚 林扬帆 陈志强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23年第3期1-5,共5页
以福建省长汀县朱溪流域为研究区,综合运用遥感、冷热点分析、灰度关联度法、神经网络模型,对研究区内不同因子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及土壤有机质的精准治理方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朱溪流域西部与东北部为土壤有机质的热点区,南部... 以福建省长汀县朱溪流域为研究区,综合运用遥感、冷热点分析、灰度关联度法、神经网络模型,对研究区内不同因子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及土壤有机质的精准治理方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朱溪流域西部与东北部为土壤有机质的热点区,南部与北部为冷点区;(2)各因子对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程度排序为:高程>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强度>坡度>水土保持措施耗费;(3)构建的ML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的正确率高达92.6%,利用模型预测在植被恢复、工程恢复、植被工程恢复三种治理措施下土壤有机质的恢复情况,通过精确定位,可实现生态恢复措施最优的空间分布,减少因治理空间错位造成的经济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生态修复 灰色关联度分析 神经网络预测 南方红壤侵蚀区
下载PDF
侵蚀区人工再塑地貌的水土保持效应分析
7
作者 方宗福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23年第5期115-118,共4页
为研究退化人工再塑地貌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本文对6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团聚体粒级分布及稳定性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湿地松纯林土壤表层pH值显著低于其他恢复模式(P<0.05),其中湿地松补植木荷林... 为研究退化人工再塑地貌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本文对6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团聚体粒级分布及稳定性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湿地松纯林土壤表层pH值显著低于其他恢复模式(P<0.05),其中湿地松补植木荷林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最高。(2)在0~10 cm表层土壤中粒级>2 mm的马尾松补植木荷林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木荷纯林(P<0.05),马尾松纯林的破坏率(PAD)大于其他恢复模式,混交林的平均重量直径、几何直径(GMD)显著大于纯林。(3)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WR0.25)与破坏率(PAD)和分形维数(D)呈负相关关系,与团聚体平均直径(MWD、GMD)呈正相关关系。混交林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的效果优于纯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再塑地貌 土壤理化性质 团聚体 水土保持 侵蚀区
下载PDF
亚热带典型红壤侵蚀区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及景观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徐凯健 曾宏达 +2 位作者 任婕 谢锦升 杨玉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6960-6968,共9页
福建省长汀县是中国南方最严重的水土流失区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初和2000年两次集中治理的推动下,当地生态环境已得到显著改善。基于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提取长汀县1975—2013年共6期植被覆盖度分布图,分析该区在不同时期植被覆盖度及... 福建省长汀县是中国南方最严重的水土流失区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初和2000年两次集中治理的推动下,当地生态环境已得到显著改善。基于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提取长汀县1975—2013年共6期植被覆盖度分布图,分析该区在不同时期植被覆盖度及其空间格局的时空动态,并探讨人类干扰与政策治理对植被覆盖度及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38年来,长汀县平均植被覆盖度由47.02%(1975)提升至71.47%(2013),在覆盖度结构上逐渐形成以中高和高植被覆盖度占主导的格局;县域中部河田盆地的植被覆盖度由30.83%(1975)提升至60.34%(2013)。(2)在景观格局上,研究期间长汀县极低、低和中低覆盖度斑块平均面积呈波动下降趋势、同时斑块密度增加,而中高、高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扩大,表明封禁、造林等治理措施导致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区域不断汇聚成片。(3)植被覆盖度的提升在空间上主要集中在海拔600 m和坡度25°以下区域,尤其在海拔400—600 m和坡度5°—15°区域最显著,表明植被的破坏和恢复过程与人类活动的联系密切。(4)空间分析表明,在距离农户居民地边缘1.2 km的范围内,越接近居民地中心的区域植被覆盖度越低、破碎度越大且恢复缓慢,但这种空间差异伴随治理进行正在逐步减弱。总体上看,长汀县生态治理和人类干扰的长期驱动影响,其恢复速度在不断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侵蚀区 长汀 植被覆盖度 生态恢复 人类活动
下载PDF
红壤侵蚀区恢复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9
作者 郑华 欧阳志云 +4 位作者 易自力 赵同谦 王效科 苗鸿 彭廷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37-141,共5页
研究了南方红壤丘陵区不同森林恢复类型下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并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探讨了10种土壤生物学指标对多样性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研究样地中物种多样性以天然次生林最高。不同土壤生物学指标对物种多样性变化的响应不尽相同... 研究了南方红壤丘陵区不同森林恢复类型下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并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探讨了10种土壤生物学指标对多样性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研究样地中物种多样性以天然次生林最高。不同土壤生物学指标对物种多样性变化的响应不尽相同,其中土壤有机质、微生物生物量碳、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微生物总数、脲酶、酸性磷酸酶等7个指标随着灌木物种多样性的增加而得到改善;细菌数量和酸性磷酸酶随乔木物种多样性的增加而增加;放线菌数量和多酚氧化酶随灌木个体数的增加而增加;真菌数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随乔木个体数的增加而减少;转化酶与物种多样性指数没有直接线性关系。最后建立了上述9个指标与物种多样性的相关数学模型。保护和提高南方红壤丘陵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能促进部分土壤生物学活性指标的改善和生态功能的恢复。灌木物种多样性的恢复在人工造林恢复植被过程中应予以重视,它对于土壤生物学肥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侵蚀区 植被恢复 森林群落 物种多样性 土壤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金沙江干热河谷元谋强侵蚀区土壤裂隙形成与侵蚀机制 被引量:21
10
作者 何毓蓉 沈南 +4 位作者 王艳强 唐家良 高庭艳 杨艳鲜 范月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3-36,42,共5页
根据金沙江干热河谷元谋地区红土层非常发育的裂隙现象,对该地区典型区土壤裂隙形成的环境和土壤剖面进行了调查,并采样进行相关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粘土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以及土壤微形态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旱季丰富的土壤裂隙形成... 根据金沙江干热河谷元谋地区红土层非常发育的裂隙现象,对该地区典型区土壤裂隙形成的环境和土壤剖面进行了调查,并采样进行相关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粘土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以及土壤微形态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旱季丰富的土壤裂隙形成与该区主要分布的第四系古红土层(QS)和第四系元谋组的黄棕色土层(QY)等红土母质特性有密切关系;(2)由于土壤裂隙非常发育,成为了边坡崩塌和直接产生重力侵蚀的成因,加剧了土壤侵蚀过程,导致了土柱和土林等强侵蚀景观形成。研究表明,土壤裂隙是金沙江干热河谷元谋地区强烈侵蚀和水土流失所特有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裂隙 侵蚀作用 土壤特性 土壤微形态 元谋强侵蚀区
下载PDF
第四纪红壤侵蚀区优良水土保持草本植物的选择与评价 被引量:21
11
作者 王昭艳 左长清 +2 位作者 杨洁 喻荣岗 李小强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5期87-91,共5页
在江西德安的第四纪红壤侵蚀区选择10种草本植物进行3年的定位试验,通过对出苗率、成活率、平均分蘖数、覆盖度、地上部分浸水容重、根系鲜质量、地上部分生物鲜质量、有机质等指标进行观测,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对试验品种... 在江西德安的第四纪红壤侵蚀区选择10种草本植物进行3年的定位试验,通过对出苗率、成活率、平均分蘖数、覆盖度、地上部分浸水容重、根系鲜质量、地上部分生物鲜质量、有机质等指标进行观测,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对试验品种进行评价,从中优选出生长良好的百喜草Palspalum notatum、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黑麦草Lolium perenne、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假俭草Eremochloa ophiuroides、宽叶雀稗Paspalum wettsteinit和苏丹草Sorghum sudauense7种草本植物,适合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红壤侵蚀区 水土保持 选择 评价
下载PDF
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研究综述 被引量:22
12
作者 吕仕洪 向悟生 +1 位作者 李先琨 唐润琴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3-89,共7页
植被恢复是红壤侵蚀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有效途径。二十多年来,红壤侵蚀区的植被恢复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不少学者对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的关键、原则、途径、步骤、模式及生态过程和机理等内容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在实际应用中... 植被恢复是红壤侵蚀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有效途径。二十多年来,红壤侵蚀区的植被恢复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不少学者对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的关键、原则、途径、步骤、模式及生态过程和机理等内容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亚热带 红壤侵蚀区 植被恢复 综述
下载PDF
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碳储量估算的遥感植被指数选择——以长汀河田地区为例 被引量:10
13
作者 曾宏达 徐涵秋 +2 位作者 谢锦升 黄绍霖 陈文惠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70-875,共6页
以福建省长汀县河田地区为研究区,在野外样方生物量调查和典型植被光谱测定基础上,对比分析SPOT5影像8种植被指数与马尾松林(Pinus massoniana)碳储量关系,估算区域尺度马尾松林碳储量。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冠层与林下植被芒萁(Dicranopte... 以福建省长汀县河田地区为研究区,在野外样方生物量调查和典型植被光谱测定基础上,对比分析SPOT5影像8种植被指数与马尾松林(Pinus massoniana)碳储量关系,估算区域尺度马尾松林碳储量。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冠层与林下植被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在短波红外波段(SWIR)反射率区分明显。加入SWIR的修正的归一化植被指数(MNDVI)与森林碳储量回归决定系数最高,并有较小的均方根误差,同时可减少林下植被覆盖对马尾松林碳储量估算影响。生态恢复驱动下研究区平均碳储量增加到30.37 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侵蚀区 长汀河田地 碳储量 马尾松 遥感植被指数
原文传递
南方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下植被恢复限制因子与改造技术 被引量:14
14
作者 何圣嘉 谢锦升 +3 位作者 周艳翔 胥超 吕茂奎 杨玉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8-124,共7页
林下植被匮乏是南方红壤丘陵区退化马尾松林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恢复退化马尾松群落的林下植被对于扭转该地区低效马尾松林的逆向演替,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马尾松林下植被匮乏的主要成因,并从土壤养分、... 林下植被匮乏是南方红壤丘陵区退化马尾松林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恢复退化马尾松群落的林下植被对于扭转该地区低效马尾松林的逆向演替,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马尾松林下植被匮乏的主要成因,并从土壤养分、土壤物理性状、夏季高温和季节性干旱、土壤酸化和人为干扰等方面综合探讨了林下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从如何控制林地水土流失,改良退化林地土壤及减少人为干扰3个方面提出了退化马尾松林下植被恢复的对策。总结了到目前为止林下植被恢复较为成功的几种模式,以期为今后南方红壤侵蚀区退化马尾松林的改造和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侵蚀区 马尾松 林下植被
下载PDF
黄土高原侵蚀区生物结皮的人工培育及其水土保持效应 被引量:41
15
作者 肖波 赵允格 邵明安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28-33,共6页
探讨生物结皮的人工培育技术,并对其发育初期的水保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撒播粉碎后的自然生物结皮,培育1个雨季即可形成盖度高达30%~60%的人工生物结皮,其主成分不变;人工生物结皮具有较好的水保效应,其中室内培育的生物... 探讨生物结皮的人工培育技术,并对其发育初期的水保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撒播粉碎后的自然生物结皮,培育1个雨季即可形成盖度高达30%~60%的人工生物结皮,其主成分不变;人工生物结皮具有较好的水保效应,其中室内培育的生物结皮在坡度5°、雨强46.8mm·h^-1、历时1h的模拟降雨条件下可减少49%~64%的径流,消除土壤侵蚀;同条件下野外培育的生物结皮在无植被时对径流影响不明显,但全年可减少26%的土壤侵蚀,有柠条植被时全年可减少11%的径流和39%的土壤侵蚀;在黄土高原侵蚀区以人工生物结皮进行大规模的水保治理成本较低,切实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结皮 人工培育 水土保持 黄土高原侵蚀区
下载PDF
桂林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被引量:12
16
作者 陆树华 李先琨 +5 位作者 吕仕洪 向悟生 欧祖兰 覃家科 王晓英 叶文培 《广西科学》 CAS 2006年第1期52-57,共6页
在广西桂林兴安县红壤侵蚀区人工设置4种植被恢复模式(阔叶树区、药材区、果树区和毛竹杉木区),研究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模式下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与变化趋势,并与桂林灵川县境内自然植被演替过程的草丛阶段、灌丛阶段、针阔混交林阶段和... 在广西桂林兴安县红壤侵蚀区人工设置4种植被恢复模式(阔叶树区、药材区、果树区和毛竹杉木区),研究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模式下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与变化趋势,并与桂林灵川县境内自然植被演替过程的草丛阶段、灌丛阶段、针阔混交林阶段和常绿阔叶林阶段的土壤理化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下的土壤容重明显降低,含水量明显增加,与自然演替4个阶段的土壤容重和含水量变化一致。植被恢复过程中人工恢复模式和外套自然演替的土壤pH值均趋向增加,有机质含量和氮素含量均呈现增加趋势,但是土壤钾素含量与磷素含量都偏低,需要通过施肥加以缓解。在红壤侵蚀区通过人工手段进行植被恢复,能够改良土壤,提高土壤保肥培肥功能,对加速侵蚀区植被恢复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侵蚀区 特性 植被
下载PDF
紫色土侵蚀区柑橘园套种印度豇豆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被引量:13
17
作者 钟珍梅 詹杰 +1 位作者 李振武 应朝阳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940-1944,共5页
本研究针对紫色土侵蚀区山地果园开发易造成土壤结构破坏、肥力下降等问题,引进豆科牧草印度豇豆(Vigna sinensis)套种于柑橘(Citrus reticulata)园,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状和水稳性团聚体百分含量,评价印度豇豆对柑橘园土壤肥力及水... 本研究针对紫色土侵蚀区山地果园开发易造成土壤结构破坏、肥力下降等问题,引进豆科牧草印度豇豆(Vigna sinensis)套种于柑橘(Citrus reticulata)园,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状和水稳性团聚体百分含量,评价印度豇豆对柑橘园土壤肥力及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清耕相比,印度豇豆套种有利于提高紫色土的土壤肥力,使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63.64%、20.90%、93.43%和166.57%(P〈0.05)。与清耕相比,果园套种印度豇豆还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其中土壤团聚体以〉0.25 mm粒级为主(56.31%),还能促进〉5和2-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形成,显著提高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使水稳性团聚体比例(R(0.25))和平均重量直径分别显著提高了25.22%和35.90%(P〈0.05),几何分形维数显著降低了5.17%(P〈0.05)。研究结果表明,紫色土侵蚀区柑橘园套种印度豇豆可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是一种可持续山地农业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生草 紫色土侵蚀区 水稳性团聚体 土壤肥力
下载PDF
草原工程侵蚀区植被恢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 被引量:11
18
作者 荣浩 珊丹 +1 位作者 刘艳萍 梁占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4-28,共5页
以内蒙古草原大型露天煤矿开采形成的人工再塑地貌为研究对象,针对水土流失特点,结合自然气候、立地条件等因素,以快速恢复工程侵蚀区受损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为目的,通过水土保持措施组合配置试验,研究草原工程侵蚀区人工再塑地貌不同... 以内蒙古草原大型露天煤矿开采形成的人工再塑地貌为研究对象,针对水土流失特点,结合自然气候、立地条件等因素,以快速恢复工程侵蚀区受损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为目的,通过水土保持措施组合配置试验,研究草原工程侵蚀区人工再塑地貌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结果表明:人工再塑地貌平台植被恢复采用"栽植灌木+种草"的措施配置灌木保存率为85.4%,草本植物盖度76%,土壤风蚀量比其他样区减少30%~85%;边坡植被恢复采用"栽植灌木+种草"模式和"生物笆+灌木"模式植物盖度达60%以上,抗蚀保土能力较强;通过秩和比法进行综合效益评价,"生态袋+种草"和"栽植灌木+种草"两种模式在治理投资成本与水土保持效益方面结合较好,水土流失防控效果明显,可在草原工程侵蚀区人工再塑地貌边坡水土流失治理中优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 水土保持 措施配置 工程侵蚀区
下载PDF
红壤侵蚀区几种水土保持林水文效应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喻荣岗 左长清 +3 位作者 杨洁 谢颂华 李小强 王昭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94-198,共5页
水土保持林对天然降雨起着截流、吸收的作用。系统研究了试验区内马尾松林、湿地松林、板栗林以及马尾松+板栗混交林的冠层、枯落物层及土壤层的水文效应。结果发现,不同林分在这3个方面均表现出差异。(1)林冠层截留量针叶林大于阔叶林... 水土保持林对天然降雨起着截流、吸收的作用。系统研究了试验区内马尾松林、湿地松林、板栗林以及马尾松+板栗混交林的冠层、枯落物层及土壤层的水文效应。结果发现,不同林分在这3个方面均表现出差异。(1)林冠层截留量针叶林大于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居中,其顺序为:湿地松林>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板栗林。(2)林下枯落物层有效拦蓄量和土壤蓄水功能阔叶林大于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居中,其顺序为:板栗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湿地松林。通过3个层次水文效应研究,揭示出营造和经营管理水土保持林时,应促使3个水文层次功能的同时优化,尽量营造针阔混交林,增加植被层次结构的复杂性,既要发挥针叶林林冠层截留效应,又要发挥阔叶林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涵养水源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侵蚀区 水土保持林 水文效应
下载PDF
红壤侵蚀区不同生态修复措施对凋落物量及其养分归还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刘文飞 樊后保 +2 位作者 黄荣珍 李凤 肖龙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8-61,共4页
通过野外定位监测和取样分析,探讨在红壤侵蚀区采取4种生态修复模式(马尾松林、修沟种草马尾松林、修竹节沟马尾松林和封禁马尾松林)27年后,其林分凋落物量及其养分归还动态。结果表明,4种修复措施林分的年凋落物总量分别为3 267.30,3 5... 通过野外定位监测和取样分析,探讨在红壤侵蚀区采取4种生态修复模式(马尾松林、修沟种草马尾松林、修竹节沟马尾松林和封禁马尾松林)27年后,其林分凋落物量及其养分归还动态。结果表明,4种修复措施林分的年凋落物总量分别为3 267.30,3 530.58,3 937.67,4 997.88kg/hm2,说明封禁处理对于提高林分凋落物量效果显著。各修复措施凋落物量呈现明显的季节动态,全年凋落物呈现单峰型,峰值均出现在8月份。4种修复措施(马尾松林、修沟种草、修竹节沟和封禁)凋落物的5种元素(N、P、K、Ca、Mg)归还总量分别33.83,38.90,48.39,64.40kg/hm2,大小顺序为:封禁>修竹节沟>修沟种草>强干扰马尾林,其中N元素的年通量变化为23.33~47.60kg/hm2,P为0.50~0.96kg/hm2,K为5.40~8.62kg/hm2,Ca为4.02~6.33kg/hm2,Mg为0.58~0.89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侵蚀区 马尾松 凋落物量 养分归还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