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在无神经症状胸腰段骨折畸形愈合继发后凸畸形矫形术中的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崔西龙 李贝贝 +4 位作者 张伟 张旭 郑国辉 于海洋 王宏亮 《颈腰痛杂志》 2021年第4期451-454,共4页
目的探讨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在无神经症状胸腰段骨折畸形愈合继发后凸畸形矫形术中的意义。方法回顾2016年12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14例无神经症状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临床资料,男1例,女13例;年龄47~73岁,平均(65.6±7.2)岁。... 目的探讨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在无神经症状胸腰段骨折畸形愈合继发后凸畸形矫形术中的意义。方法回顾2016年12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14例无神经症状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临床资料,男1例,女13例;年龄47~73岁,平均(65.6±7.2)岁。统计分析患者术前站立位、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局部后凸Cobb角(local kyphotic cobb angle,LKCA)、胸腰段后凸Cobb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VAS评分、ODI指数及截骨级别等数据。计算脊柱后凸柔韧性(spinal flexibility,SF)、矫正率。对术前站立位X线、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局部Cobb角、SF与截骨级别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验证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预测手术矫形效果能力。结果所有患者均行矫形手术并获随访,其中未截骨2例,I级截骨1例,II级截骨4例,Ⅲ级截骨3例,IV级截骨4例;随访时间23-42个月,平均(26.14±5.8)个月。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分别为(7.2±1.3)、(4.1±2.4)、(1.3±0.4)分,ODI指数为分别为(51.6±4.93)%、(30.2±2.76)%、(10.08±1.77)%,术后及末次随访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LKCA、TLK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矫正率49%~91%,平均(78.1±10.1)%,SF值为6.9%~60.61%。术前站立位LKCA及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LKCA与截骨级别相关系数分别为0.73、0.88,SF与截骨级别、畸形矫正率无关。回归分析显示: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LKCA、TLK与末次随访时LKCA、TLK呈线性关系,线性方程分别为:LKCA末次随访=0.22×LKCACT定位+2.3(r=0.64;P<0.05);TLK末次随访=0.2268×TLKCT定位+1.8696(r=0.735;P<0.05)。结论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测量的LKCA与截骨级别的选择显著相关,可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SF不能预测矫正率,但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可预测术后LKCA及胸腰段后凸Cobb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 脊柱后凸柔韧性 胸腰段骨折畸形愈合 后凸畸形 矫形术
下载PDF
俯卧位脊柱全长加压CT检查在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中重度后凸畸形中的作用 被引量:8
2
作者 张坤坤 于海洋 +6 位作者 梁成民 翟云雷 崔西龙 王伟 张伟 张旭 徐文强 《颈腰痛杂志》 2021年第3期313-317,共5页
目的探讨俯卧位脊柱全长加压CT检查在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中重度后凸畸形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9年6月在本院行后路脊柱畸形矫正术的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中重度后凸畸形患者34例,其中男5例,女29例;年龄5... 目的探讨俯卧位脊柱全长加压CT检查在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中重度后凸畸形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9年6月在本院行后路脊柱畸形矫正术的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中重度后凸畸形患者34例,其中男5例,女29例;年龄55~75岁,平均64.8岁。病程8~30个月,平均18.5个月。根据是否截骨,分为非截骨组9例,截骨组25例。统计分析所有患者年龄、性别、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固定节段、截骨级别等资料,并采用俯卧位脊柱全长加压CT片测量局部后凸Cobb角(local kyphosis cobb Angle,LKCA)、脊柱后凸柔韧性(kyphosis flexibility,KF),采用站立位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测量局部后凸Cobb角、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局部后凸Cobb角,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评测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采用相关性分析探讨脊柱后凸柔韧性与矫形率(correction rate,CR)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年龄、性别构成、术前站立位LKCA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前俯卧位LKCA、K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骨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固定节段数高于非截骨组(P<0.05);两组术后2周站立位LKCA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无明显矫形丢失;末次随访VAS评分和ODI指数较术前明显著改善。非截骨组的KF、CR分别为(0.47±0.05)、(0.65±0.09),KF与CR明显相关(r=-0.685,P<0.05);截骨组KF、CR分别为(0.34±0.10)、(0.61±0.13),两者无相关性(r=0.330,P>0.05)。结论术前俯卧位脊柱全长加压CT检查可指导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中重度后凸矫形手术方案的选择,对于非截骨组可根据脊柱柔韧性预测术后矫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卧脊柱全长加压ct检查 脊柱后凸柔韧性 矫形率 局部后凸Cobb角
下载PDF
上腹部俯卧位CT术前定位法在经皮肾镜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杨俊 何问理 +1 位作者 曾顺生 宋少辉 《海南医学》 CAS 2013年第23期3548-3549,共2页
目的探讨上腹部俯卧位CT术前定位法在经皮肾镜穿刺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根据患者术前上腹部俯卧位CT平扫及IVP检查,提前设计穿刺通道、角度和深度,术中膀胱镜逆行放置输尿管导管后,接生理盐水点滴灌注或人工加压灌注造成人工肾积水... 目的探讨上腹部俯卧位CT术前定位法在经皮肾镜穿刺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根据患者术前上腹部俯卧位CT平扫及IVP检查,提前设计穿刺通道、角度和深度,术中膀胱镜逆行放置输尿管导管后,接生理盐水点滴灌注或人工加压灌注造成人工肾积水,患者俯卧位,再根据术前设计穿刺道、角度和深度,刺入穿刺针,拔出针芯见尿液流出说明穿刺成功,即可切开皮肤,行筋膜扩张,放入F18~20标准通道套管,利用气压弹道行经皮肾镜碎石术。结果 450例患者均穿刺成功,碎石时间35~150 mim,平均90 mim,一期结石清除率为70%,Ⅱ期清石率为85%,残余结石采用ESWL治疗,所有患者未发生气胸、腹腔内脏器损伤、严重感染、高热,有3例患者术后出现假性动脉瘤、大出血,经行介入治疗后治愈,1例术后肾周脓肿,经切开引流后治愈。结论利用CT术前定位技术行经皮肾镜穿刺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患者胸膜、腹腔脏器损伤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尿路结石 上腹部俯卧ct 定位 经皮肾镜术
下载PDF
俯卧位螺旋CT定位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中的应用
4
作者 丰仕华 刘晓宇 《贵州医药》 CAS 2011年第11期1014-1015,共2页
目前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已成为治疗肾结石和输尿管上段结石的首选方法,其穿刺成功与否是治疗成功的关键。现常规用X线、B超和CT定位,但X线和B超定位均为二维图像,对穿刺者的要求高,穿刺难度也较大,
关键词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 螺旋ct定位 俯卧 输尿管上段结石 应用 B超定位 二维图像 肾结石
下载PDF
俯卧位头颅冠状面CT扫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5
作者 刘禄明 杨天金 +1 位作者 冯进 邓雪平 《世界今日医学杂志》 2001年第2期145-145,共1页
常规头颅冠状面CT扫描为患者仰卧于扫描床上,头颅过伸位固定于冠状头托内。该体位在扫描过程中存在较多缺点,改换头托繁琐,患者体位不适,易出现头晕、头胀、恶心、脸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且对于高血压及冠心病患者视... 常规头颅冠状面CT扫描为患者仰卧于扫描床上,头颅过伸位固定于冠状头托内。该体位在扫描过程中存在较多缺点,改换头托繁琐,患者体位不适,易出现头晕、头胀、恶心、脸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且对于高血压及冠心病患者视为禁忌。我们在CT扫描工作中自行设计出一种俯卧位头颅冠状面CT扫描技术,经实际应用可弥补以上不足,且简便实用,应用范围广泛,对于头颅疾病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与治疗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颅 临床应用 俯卧 ct扫描技术 治疗 头晕 脸色 实际 定位 过程
下载PDF
经皮肾镜取石术术前CT定位的意义
6
作者 吴石萍 王小勇 +1 位作者 赖炳旺 廖鹏 《当代医学》 2013年第29期61-62,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术前模拟术中俯卧位行CT定位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97例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术前模拟术中俯卧位行CT标记定位,根据CT结果确定术中穿刺部位、方向、角度及深度。结果 97例患者中有57例术前假定的穿刺点及方向和角...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术前模拟术中俯卧位行CT定位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97例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术前模拟术中俯卧位行CT标记定位,根据CT结果确定术中穿刺部位、方向、角度及深度。结果 97例患者中有57例术前假定的穿刺点及方向和角度与CT确定的相符;28例患者术前假定的穿刺点与CT确定的相符,但穿刺方向和角度须做调整;12例患者需重新确定穿刺点,其中4例患者须采取10肋间高位穿刺才能达到目标肾盏。并发现如采用术前假定的穿刺点穿刺则很有可能损伤肠管的有2例,可能损伤肝脏的有1例,可能损伤脾脏的有1例。本研究根据CT结果确定理想的穿刺部位、方向、角度及深度,结果 97例患者全部穿刺成功,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模拟术中俯卧位术前行CT标记定位,能够为经皮肾镜取石术提供良好的穿刺参数,有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卧 ct定位 经皮肾镜取石术 穿刺
下载PDF
非同步俯卧位螺旋CT辅助定位在微创经皮肾镜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蒋立城 王学庭 +2 位作者 程玉峰 丁吉阳 王洪同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51-751,共1页
2006年3月至9月,我们在经皮肾术中采用俯卧位螺旋CT辅助定位建立通道,并与X线C臂定位进行比较,探讨俯卧位CT定位在经皮肾穿刺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微创经皮肾镜 辅助定位 螺旋ct 俯卧 手术中 非同步 经皮肾穿刺 ct定位
原文传递
保乳患者术前诊断MRI与术后俯卧位定位CT基于形变配准的靶区比较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于婷 李建彬 +4 位作者 王玮 徐敏 邵倩 张英杰 刘希军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499-504,共6页
目的 基于形变配准比较保乳患者术前诊断MRI与术后俯卧位定位CT相应靶区间体积和位置的关联与差异。方法 18例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拟行俯卧位部分乳腺外照射(EB-PBI)患者入组,所有患者保乳术前均行俯卧位诊断MRI扫描并行术后俯卧位定... 目的 基于形变配准比较保乳患者术前诊断MRI与术后俯卧位定位CT相应靶区间体积和位置的关联与差异。方法 18例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拟行俯卧位部分乳腺外照射(EB-PBI)患者入组,所有患者保乳术前均行俯卧位诊断MRI扫描并行术后俯卧位定位CT扫描。基于术前MRI勾画肿瘤靶区(GTVMRI),边界外扩10和20 mm构建CTVMRI+1和CTVMRI+2,边界外扩15和25 mm构建PTVMRI+1和PTVMRI+2,勾画患侧全乳靶区CTVBreast-MRI;在定位CT图像上,基于术腔金属夹勾画瘤床GTV(GTVTB),边界外扩10和15 mm构建CTVTB和PTVTB,勾画患侧全乳靶区CTVBreast-CI。在MIM系统中,将MRI与CT图像进行形变配准。结果 基于术后定位CT所得GTVTB、CTVTB、PTVTB分别大于基于术前诊断MRI所得GTVMRI、CTVMRI+1、PTVMRI+1 (Z=-3.593、-3.593、-2.983, P〈0.05)。基于GTVTB与GTVMRI靶区中心点形变配准时GTVTB-GTVMRI、GTVTB-CTVMRI+1、CTVTB-GTVMRI、CTVTB-GTVMRI+1的适形指数(CI)和包含度(DI)较基于胸廓形变配准有所改善(Z=-3.724、-3.724、-2.591、-3.593, P〈0.05;Z=-3.724、-3.724、-3.201、-3.724,P〈0.05)。结论 对早期乳腺癌患者,基于术前俯卧位MRI所得EB-PBI靶区体积显著小于基于术后俯卧位CT所得EB-PBI靶区体积,但对应靶区体积间呈正相关。即使采用形变配准,术前MRI与术后定位CT间,无论全乳靶区间还是肿瘤靶区与瘤床靶区间的空间对应性仍然较差,因此,基于术前MRI与术后瘤床进行俯卧位EB-PBI靶区融合性勾画是不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前诊断磁共振 术后俯卧定位ct 形变配准 靶区比较 部分乳腺外照射
原文传递
蝶鞍区冠状薄层CT增强扫描探讨
9
作者 陈瑞棠 《学会》 1999年第12期44-44,共1页
关键词 ct增强扫描 蝶鞍区 造影剂 薄层扫描 俯卧 定位 快速扫描 横断扫描 垂体腺瘤 海绵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