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0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ncRNA-PVT1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的相关性
1
作者 柳善伟 刘艳芬 +1 位作者 孟庆华 孙宪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4,共6页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浆细胞瘤变异易位1(lncRNA-PVT1)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64例ALL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儿按照CCLG-ALL-2015方案进行规范化治疗,随访患儿的总生存期(OS)...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浆细胞瘤变异易位1(lncRNA-PVT1)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64例ALL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儿按照CCLG-ALL-2015方案进行规范化治疗,随访患儿的总生存期(OS)。在首次确诊(T1)、早期强化治疗前(T2)、巩固治疗前(T3)、延迟强化治疗前(T4)、维持治疗前(T5)进行骨髓检查及lncRNA-PVT1检查。收集同期25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的骨髓样本作为对照组。比较ALL组和对照组的lncRNA-PVT1表达情况。将ALL患儿按照T3时的危险因素进行分层,分为高危组和非高危组,统计两组的lncRNA-PVT1表达变化。分析lncRNA-PVT1与患儿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ALL患儿的lncRNA-PVT1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ncRNA-PVT1诊断ALL的AUC为0.919(95%CI:0.863-0.975),最佳截断值为1.465,敏感度为87.50%,特异度为98.80%。根据lncRNA-PVT1的中位值2.18将64例ALL患儿分为低表达组(lncRNA-PVT1<2.18)和高表达组(lncRNA-PVT1≥2.18)。高表达组存在更高的Day 33 MRD,与低表达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在T3、T4、T5时,高危组的lncRNA-PVT1表达量明显高于非高危组(均P<0.01);高危组在5个时间点的lncRNA-PVT1表达量显著升高(P<0.001);非高危组在5个时间点的lncRNA-PVT1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表达组的中位OS为35(9-37)个月,高表达组为25(5-33)个月(P<0.01)。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均显示,Day 33 MRD(>10^(-2))、lncRNA-PVT1(≥2.18)是影响ALL患儿O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lncRNA-PVT1参与儿童ALL的发病,且与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浆细胞瘤变异易位1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预后 诊断价值 相关性分析
原文传递
初诊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预后价值
2
作者 宋丽丽 马平 +2 位作者 管玉洁 黄闪 刘炜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3期411-416,共6页
目的 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初诊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DFR)在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2013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化疗的306例ALL患儿的资料,按照随访结果将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并统... 目的 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初诊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DFR)在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2013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化疗的306例ALL患儿的资料,按照随访结果将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并统计无事件生存期(EFS)。统计患儿一般资料及初诊时的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乳酸脱氢酶(LDH)、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计算DFR。分析DFR与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预后价值,用约登指数确定最佳截断值。根据DFR最佳截断值将患儿分组,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其与无事件生存期(EFS)的相关性,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DFR是否为ALL患儿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DFR与WBC、LDH及TT具有正相关性(P<0.05);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相比,WBC、Fib、D-D及DF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FR诊断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689,最佳截断值为0.40,敏感度为86.54%,特异度为56.30%;根据最佳截断值分组,DFR≤0.40组患儿和DFR>0.40组患儿的EF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提示DFR>0.40是患儿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 初诊DFR对于ALL患儿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比值升高的患儿生存率明显降低,且预后评估价值优于单用Fib或D-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 凝血指标 预后
下载PDF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期间的特殊护理要点分析
3
作者 张凤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3期168-171,共4页
此次主要评估特殊护理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过程中的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3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为常规护理组,B组为常规护理加特殊护理组。在护理干预过程中,对两组家属满意度情况分析,统计出... 此次主要评估特殊护理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过程中的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3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为常规护理组,B组为常规护理加特殊护理组。在护理干预过程中,对两组家属满意度情况分析,统计出现不良反应的患儿,对小组生活质量综合评估。结果 通过本次组间调研表明,组间护理满意度均有提升,其中B组显著高于A组;对于不良反应的评估中,B组患儿症状明显减轻,相较于A组,B组患儿不良反应得到了更好的控制;在生活质量的改善方面,B组患儿的各指标均表现出更显著的改善(P<0.05)。此次调研表明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化疗期间,采用特殊护理的综合护理模式,能够显著提高患儿的护理满意度,缓解化疗引起的不适反应,并改善其生活质量,这充分说明特殊护理在提升患儿整体健康状况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化疗 特殊护理
下载PDF
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4
作者 贾明 胡波飞 +3 位作者 徐晓军 徐卫群 张晶樱 汤永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9-324,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特点、治疗反应及预后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7年11月于本院初诊的ALL患儿837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出E2A-P BX1阳性患儿48例,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分... 目的:探讨儿童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特点、治疗反应及预后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7年11月于本院初诊的ALL患儿837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出E2A-P BX1阳性患儿48例,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8例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患儿中男26例,女22例,发病年龄9个月-13岁。初诊低危、中危及高危分别为2例(4.2%)、32例(66.7%)和14例(29.1%)。初诊外周血白细胞数<50×10^(9)/L者25例(53.2%),(50-100)×10^(9)/L者11例(23.4%),≥100×10^(9)/L者11例(23.4%)。免疫表型主要是以common-B ALL为主(44例,占91.7%)。48例E2A-PBX1阳性患儿未检测到BCR-ABL1、MLL-AF4、TEL-AML1等其他白血病融合基因。所有患儿均接受中国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08方案治疗,其中,泼尼松反应不良者5例(10.4%)。48例患儿在诱导治疗结束后均获得完全缓解。至随访截止时间(2023年4月30日),共5例患儿出现复发,其中中危1例、高危4例,高危组患儿的复发率明显高于中、低危组(均P<0.05);绝大多数复发患儿初诊白细胞数较高,其中4例≥100×10^(9)/L,初诊白细胞数≥100×10^(9)/L组患儿的复发率明显高于<100×10^(9)/L组(P<0.01)。本组共有4例患儿死亡,其中因白血病复发导致死亡的患儿有3例。48例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患儿10年无事件生存率及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5%±4.8%、91.7%±4.0%。结论:在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ALL患儿中,初诊白细胞计数高及危险度分层较高的患儿更容易出现复发,复发是患儿的主要死亡原因,建议此类患儿接受更高强度的化疗或尽早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以进一步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2A-PBX1融合基因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复发 预后
原文传递
基于五运六气理论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规律
5
作者 孙云云 李亮 +6 位作者 储雷雷 杨珂 姜哲秀 刘甜 张建敏 潘健 陶燕芳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32-38,共7页
【目的】探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出生时间与发病时间的五运六气规律。【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2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877例ALL患儿,分析其出生时间、发病时间的五运六气分布情况,探究其关联性,揭示该病的素体... 【目的】探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出生时间与发病时间的五运六气规律。【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2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877例ALL患儿,分析其出生时间、发病时间的五运六气分布情况,探究其关联性,揭示该病的素体因素及后天邪气致病特点。【结果】出生在天干为丙、丁,地支为申、酉之年者最易罹患本病,出生之年客运加临主运大多为相逆;在天干为庚、辛,地支为子、丑,岁运为金运、水运,司天-在泉为少阴君火-阳明燥金、太阴湿土-太阳寒水,气运相合关系为天符、同天符、太乙天符、不和、小逆、天刑之年者最易发为本病。【结论】“金-燥”“水-寒”均为ALL的素体因素及致病因素;ALL患儿发病与五运六气中木火之气不足及被郁滞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五运六气 出生时间 发病时间 儿童
原文传递
CT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肺部真菌感染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6
作者 卜凡丹 向金峰 +2 位作者 白峰岩 张娴 张晗 《临床医学工程》 2025年第3期315-317,共3页
目的 探讨CT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肺部真菌感染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7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根据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真菌检测结果分为未感染组和感染组。记录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类型,对比X线、 CT对肺部真菌感染的... 目的 探讨CT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肺部真菌感染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7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根据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真菌检测结果分为未感染组和感染组。记录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类型,对比X线、 CT对肺部真菌感染的阳性检出率,分析患儿的CT图像特征。结果 感染组患儿以白色念珠菌、曲霉菌及热带念珠菌为主要感染真菌。CT对肺部真菌感染的阳性检出率为71.05%,高于X线的21.05%(P <0.05)。感染组的CT晕征、空气新月征占比均高于未感染组,肺叶段实变、支气管血管束占比均低于未感染组(P <0.05)。结论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化疗后,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复杂;当CT示多肺段、多叶、多形、多灶病变时,应高度怀疑真菌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肺部真菌感染 风险评估
下载PDF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期间的心电图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7
作者 位静波 刘春丽 周东民 《海南医学》 2025年第2期247-251,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期间的心电图表现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6月30日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11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临床和心电图检查资料。在化疗前期、早期强化治疗期和缓解后...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期间的心电图表现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6月30日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11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临床和心电图检查资料。在化疗前期、早期强化治疗期和缓解后巩固治疗期,分析患儿的心电图表现,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ST改变、ST-T改变、T波改变、Q-T间期延长、房性前期收缩和室性前期收缩指标变化;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患儿化疗期间心电图参数变化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缓解后巩固治疗期患儿窦性心动过速、ST改变、T波改变的发生率均高于化疗前期及早期强化治疗期的患儿,且早期强化治疗期患儿的上述各项指标高于化疗前期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后巩固治疗期及早期强化治疗期患儿的ST-T改变、Q-T间期延长、房性前期收缩及室性前期收缩发生率明显低于化疗前期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缓解后巩固治疗期与早期强化治疗期患儿的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疾病危险度为中危的患儿心电图参数异常率明显低于疾病危险度为高危的患儿,化疗后患儿的心电图参数异常率明显高于化疗前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疾病危险程度及化疗时间是心电图参数出现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治疗前后心电图异常存在,且异常的发生与患儿疾病危险度及化疗时间有关,需通过心电图严密检测分析心脏损伤情况以及时有效的措施降低心脏毒性,以确保化疗效果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化疗 心电图 心脏毒性
下载PDF
NUDT15 c.415C>T和TPMT*3C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期6-巯基嘌呤耐受性相关性研究
8
作者 杜成成 韩蕊 +7 位作者 王媛 孔庆玲 王楠 刘璐 王岩 王磊 徐淑梅 安琪 《安徽医药》 2025年第3期591-595,共5页
目的探讨核苷二磷酸连接的X成份型基元15(NUDT15)c.415C>T rs116855232和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3C rs1142345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病儿6-巯基嘌呤(6-MP)耐受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2年11月在徐州市... 目的探讨核苷二磷酸连接的X成份型基元15(NUDT15)c.415C>T rs116855232和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3C rs1142345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病儿6-巯基嘌呤(6-MP)耐受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2年11月在徐州市儿童医院确诊54例ALL病儿为研究对象,所有病儿均进行TPMT*3C和NUDT15 c.415C>T多态性的基因分型。结合临床资料,分析TPMT和NUDT15基因多态性对儿童ALL诱导期治疗中6-MP耐受性的影响。结果54例病儿中B细胞(B)-ALL 47例(87.04%)、T细胞(T)-ALL 7例(12.96%)。通过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确定的基因型分布为:NUDT15 rs116855232位点包括CC野生型45例(83.3%),CT杂合型7例(13.0%),TT纯合型2例(3.7%),等位基因变异频率为10.2%;TPMT*3C rs1142345位点包括AA野生型51例(94.4%),AG杂合型3例(5.6%),等位基因变异频率为2.8%。NUDT15 rs116855232突变组(CT+TT型)白细胞计数<1×10^(9)/L的持续时间长于野生型组(CC型)(P=0.001);突变型组血小板的输注量10(0,20)U多于野生组0(0,10)U(P=0.022);突变型组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5×10^(9)/L的持续时间9(4,17)d长于野生型组6(3,9)d(P=0.036)。结论NUDT15 rs116855232基因多态性可以影响儿童ALL病儿对6-MP的耐受性。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病儿进行治疗前的NUDT15基因型检测,优化6-MP使用剂量,有助于减少严重骨髓抑制持续时间和血液制品输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核苷二磷酸 X成份型基元15 硫嘌呤甲基转移酶 基因多态性 6-巯基嘌呤 儿童
下载PDF
血清IL-6 IL-17及IL-35水平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情及化疗疗效的研究
9
作者 高丽娟 高凤娟 +2 位作者 郭建新 瞿梦婷 海力其古丽·努日丁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11期1830-1834,共5页
目的:分析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7(IL-17)及白介素-35(IL-35)水平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同病情及化疗疗效中的变化。方法:将2018年10月至2023年10月本院收治的95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依据入院检查病情严重程度分为... 目的:分析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7(IL-17)及白介素-35(IL-35)水平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同病情及化疗疗效中的变化。方法:将2018年10月至2023年10月本院收治的95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依据入院检查病情严重程度分为初始期组(n=45)和进展期组(n=50),依据化疗1个周期后的疗效分为缓解组(n=70)和未缓解组(n=25)。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IL-6、IL-17及IL-35水平,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构建以血清IL-6、IL-17及IL-35水平为变量的评估模型,以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ROC)分析血清IL-6、IL-17及IL-35水平对患儿病情的评估价值。结果:进展期组的血清IL-6、IL-17、IL-35水平高于初始期组(P<0.05);未缓解组的血清IL-6、IL-17、IL-35水平高于缓解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6、IL-17及IL-35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评估模型为logit(P)=-7.052+0.206×IL-6+0.238×IL-17+0.406×IL-35。ROC曲线显示,血清IL-6、IL-17、IL-35水平联合评估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情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8,灵敏度为80.00%,特异性为95.56%,优于各指标单独评估(P<0.05)。结论:血清IL-6、IL-17、IL-35水平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同病情及化疗疗效中存在明显差异,早期检测血清IL-6、IL-17、IL-35水平可为白血病病情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白介素-6 白介素-17 白介素-35 化疗疗效
下载PDF
CCCG-ALL-2015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霞 雷小英 +5 位作者 管贤敏 窦颖 温贤浩 郭玉霞 高惠琴 于洁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01-707,共7页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经中国儿童肿瘤协作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15方案(Chinese Children's Cancer Group ALL-2015 protocol,CCCG-ALL-2015)治疗后的累积复发率(cumulative incidenc...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经中国儿童肿瘤协作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15方案(Chinese Children's Cancer Group ALL-2015 protocol,CCCG-ALL-2015)治疗后的累积复发率(cumulative incidence of relapse,CIR),并探讨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接受CCCG-ALL-2015方案治疗的85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计算CIR并分析影响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852例ALL患儿中,146例(17.1%)发生复发,8年CIR为(19.8±1.6)%。B-ALL与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8年CI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6例复发患儿中,复发时间主要集中于极早期(62例,42.5%)和早期(46例,31.5%),极早期单纯骨髓复发42例(28.8%),早期单纯骨髓复发27例(18.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融合基因MLLr阳性(HR=4.177,95%CI:2.086~8.364,P<0.001)和第46天微小残留病≥0.01%(HR=2.013,95%CI:1.163~3.483,P=0.012)是B-ALL患儿经CCCG-ALL-2015方案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ALL经CCCG-ALL-2015方案治疗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以极早期和早期单纯骨髓复发常见;第46天微小残留病≥0.01%、融合基因MLLr阳性与B-ALL复发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中国儿童肿瘤协作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15方案 复发 危险因素 儿童
下载PDF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期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3例并文献复习
11
作者 杜立安 杨晓梅 +3 位作者 郭庆伟 黄志伟 王亚屏 李府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19-122,共4页
1 病例资料病例1:女,3岁8个月,因“反复发热半月,发现面黄1周”于2023年5月入院。入院前查血常规示三系异常,入院后根据MICM分型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骨髓形态示ALL;免疫分型示Pre B-ALL;染色体核型59,XX,+X,+X,+4,+5,+6,+8,+10... 1 病例资料病例1:女,3岁8个月,因“反复发热半月,发现面黄1周”于2023年5月入院。入院前查血常规示三系异常,入院后根据MICM分型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骨髓形态示ALL;免疫分型示Pre B-ALL;染色体核型59,XX,+X,+X,+4,+5,+6,+8,+10,+10,+13,+17,+18,+21,+22^([2]);融合基因阴性。初评入低危组,按照CCCG-ALL-2020方案予诱导缓解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面黄 病例资料 MICM分型 骨髓形态 诱导期 入院前
下载PDF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真菌性关节炎1例
12
作者 陈芷妍 李毓 +1 位作者 罗学群 张晓莉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89-290,294,共3页
1临床资料男,9岁,因“发热伴三系减少6天”于2020年9月10日住院。既往无糖尿病、外伤病史。入院查体:T 36.8℃,P 100次/分,营养一般,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无皮疹、鹅口疮;心肺听诊无特殊,腹平软,未扪及腹部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 1临床资料男,9岁,因“发热伴三系减少6天”于2020年9月10日住院。既往无糖尿病、外伤病史。入院查体:T 36.8℃,P 100次/分,营养一般,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无皮疹、鹅口疮;心肺听诊无特殊,腹平软,未扪及腹部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入院后经骨髓细胞学、免疫学和遗传分子学检查确诊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2020年9月11日开始按华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协作组2016方案(SCCLG-ALL 2016)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外伤病史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腹部包块 骨髓细胞 心肺听诊 免疫学 浅表淋巴
下载PDF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代谢组学及外显子组学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翔 徐煜皓 +1 位作者 孙宇 陆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7-204,234,共9页
目的:探究儿童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基因改变及代谢产物的变化。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5月首次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就诊的初发且未经治疗的儿童ALL患儿4例为实验组,选取同期在... 目的:探究儿童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基因改变及代谢产物的变化。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5月首次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就诊的初发且未经治疗的儿童ALL患儿4例为实验组,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正常儿童4例为对照组。留取临床资料,收集血清样本,利用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其血清代谢物水平,利用外显子测序技术分析基因变化。结果:代谢组学揭示了61种代谢物有差异变化,ALL中37种表达上升,表达量上升最显著的差异代谢物是对甲酚和脱氧胆酸等,24种表达下降,表达量下降最显著的差异代谢物是1⁃吡咯啉⁃5⁃羧酸和5⁃羟色胺等,外显子组学揭示了蛋白互作数量排名前10的基因有MUC17等。结论:ALL患儿与对照组血清的代谢物存在明显差异,涉及多种代谢通路改变,鉴定出的差异代谢物对ALL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外显子测序提示MUC17等基因可能对ALL的发生产生一定作用,可为研究ALL及临床用药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代谢组学 差异代谢物 外显子组学
原文传递
TEL-AML1融合基因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对其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14
作者 陈静 史利欢 +2 位作者 谢昕 范鹏凯 许哲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6期891-894,共4页
目的探讨TEL-AML1融合基因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对其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06例,应用巢式PCR技术检测TEL-AML1基因表达,根据TEL-AML1基因是否表达,分为TEL/AML1+组、TEL/AML1-组。结果两组... 目的探讨TEL-AML1融合基因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对其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06例,应用巢式PCR技术检测TEL-AML1基因表达,根据TEL-AML1基因是否表达,分为TEL/AML1+组、TEL/AML1-组。结果两组患儿年龄、发热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其他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L/AML1+组与TEL/AML1-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617,P=0.022)。第12周MRD水平可能为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生存率更高,第12周MRD水平可能是影响患儿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TEL-AML1融合基因 疗效 预后
下载PDF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15
作者 马艳萍 夏永辉 +2 位作者 洪海波 王文皓 朱国庆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1期005-008,共4页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自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初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儿童135例(病例组),对比其化疗前后和85例健康对照组儿童(对照组)的血清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素(F4)、...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自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初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儿童135例(病例组),对比其化疗前后和85例健康对照组儿童(对照组)的血清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素(F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3)、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以评价疾病本身和化疗对患儿甲状腺功能的影响。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初诊时T4、F4水平明显升高,T3、F3水平则明显降低,P均<0.05;病例组化疗后T4、T3、F3、F4、TSH水平均明显低于化疗前(P<0.05),其中以T4水平变化尤为显著(P<0.01)。结论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本身就对患者甲状腺功能产生一定影响,治疗过程中化疗药物的应用也会导致甲状腺功能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化疗治疗 甲状腺功能
原文传递
定期监测微小残留病变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价值 被引量:1
16
作者 顿建新 丁玉亭 +3 位作者 张艾 王雅琴 刘爱国 胡群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9-182,共4页
背景微小残留病变(MRD)用于监测和评估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治疗反应,并根据MRD水平进行危险度分层。目的探讨ALL患儿化疗期间及结束化疗后定期监测MRD对复发的预后价值。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2月华... 背景微小残留病变(MRD)用于监测和评估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治疗反应,并根据MRD水平进行危险度分层。目的探讨ALL患儿化疗期间及结束化疗后定期监测MRD对复发的预后价值。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我院)接受CCCG-ALL 2015方案化疗的初诊ALL连续病例的临床资料,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RD。分析定期监测MRD与早期预测复发之间的关系。主要结局指标无复发生存期(RFS)。结果224例患儿纳入本文分析,男134例,女90例,中位年龄4.8岁。①诱导缓解第19天(D19)MRD阳性104例(46.4%),第46天(D46)MRD阳性23例(10.3%)。从诱导缓解后(16周)至结束化疗(125周)MRD均阴性145例。结束化疗后随访期间(152~287周),13例MRD阳性,其中11例(84.6%)复发。②28例患儿复发,中位复发时间33月,14例存活,12例死亡,2例失访;20例骨髓复发,其中2例合并睾丸复发,1例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复发(CNSL);8例单纯CNSL。③224例患儿随访时间52(IQR:36.5~69.5)月,5年RFS(84.5±2.8)%。D46 MRD≥0.01%与<0.01%、诱导缓解后至结束化疗期间MRD均阴性与MRD至少1次阳性患儿的5年RF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46 MRD≥0.01%及诱导缓解后至结束化疗期间MRD至少1次阳性的患儿预后较差。化疗过程中定期监测MRD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微小残留病变 复发
下载PDF
不同来源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230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预后的比较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晨唯 赵夏莹 +7 位作者 卢俊 肖佩芳 李捷 李泊涵 程生钦 吴水燕 胡绍燕 凌婧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09-113,共5页
目的 比较四种造血干细胞来源的移植,即亲缘单倍体HSCT(Haplo-HSCT)、脐血HSCT(UCB-HSCT)、同胞全相合HSCT(MSD-HSCT)和无关全相合HSCT(MUD-HSCT)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后造血重建以及预后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 目的 比较四种造血干细胞来源的移植,即亲缘单倍体HSCT(Haplo-HSCT)、脐血HSCT(UCB-HSCT)、同胞全相合HSCT(MSD-HSCT)和无关全相合HSCT(MUD-HSCT)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后造血重建以及预后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22年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的230例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比较不同移植方式患者移植后造血重建的差异,预后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230例患者中,228例获得中性粒细胞植入,植入时间为13(9-33)d, 208例血小板植入成功,植入时间为16(3-93)d。接受UCB-HSCT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为16(10-33)d,血小板植入时间为34(15-93)d,均显著长于其他移植方式(P<0.05)。接受UCB-HSCT的患者血小板植入率为76%,显著低于其他移植方式(P<0.05)。接受Haplo-HSCT、UCB-HSCT、MSD-HSCT和MUD-HSCT的患者5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75.6%、68%、70.6%和7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Haplo-HSCT、UCB-HSCT和MUD-HSCT的患者累计复发率(RR)没有显著差异(P>0.05),接受MSD-HSCT的患者累计RR显著高于其他三种移植方式(P<0.05)。结论 UCB-HSCT虽然造血重建时间和造血重建率显著低于其他移植方式,但是总体预后没有明显差异。Haplo-HSCT治疗ALL的疗效不劣于MSD-HSCT和MUD-HSCT,UCB-HSCT和Haplo-HSCT可作为ALL重要的替代供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造血重建 预后
下载PDF
大剂量甲氨蝶呤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中不良反应及清除延迟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银娟 赵芳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化疗的相关不良反应及清除延迟的影响因素,保证患儿用药的合理性及安全性,提高远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儿科住院,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且接受HD-MTX化疗患儿的相关资...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化疗的相关不良反应及清除延迟的影响因素,保证患儿用药的合理性及安全性,提高远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儿科住院,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且接受HD-MTX化疗患儿的相关资料,分析患儿在HD-MTX化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清除延迟的影响因素。结果:3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共接受128例次HD-MTX化疗,化疗不良反应以骨髓抑制最常见,占46.9%,其次为肝功能损害,占25.8%。年龄越小,HD-MTX化疗胃肠道紊乱发生率越高。危险度越高(中高危组),骨髓抑制的发生率越高。MTX的清除延迟会增加黏膜损害、肝损害、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清除延迟时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应及时监测及解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大剂量甲氨蝶呤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门冬酰胺酶相关胰腺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19
作者 顿建新 张艾 +3 位作者 王雅琴 王瑶 刘爱国 胡群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47-551,共5页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治疗过程中发生门冬酰胺酶(asparaginase,ASP)相关胰腺炎(asparaginase-associated pancreatitis,AAP)的临床特点以及影响AAP的危险因素,探讨AAP后ASP再暴露情况及AA...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治疗过程中发生门冬酰胺酶(asparaginase,ASP)相关胰腺炎(asparaginase-associated pancreatitis,AAP)的临床特点以及影响AAP的危险因素,探讨AAP后ASP再暴露情况及AAP对ALL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初诊252例ALL患儿临床资料,分析AAP临床特点。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AAP的危险因素,预后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252例ALL患儿中,23例AAP发生率为9.1%。19例(82.6%)患儿AAP发生在诱导缓解期,末次ASP至胰腺炎发生的中位时间为12 d。初诊时总胆固醇≥3.5 mmol/L是A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6例AAP患儿在AAP治愈后进行ASP再暴露,3例发生二次AAP。AAP组患儿5年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为(78.3±8.6)%,非AAP组患儿5年OS为(90.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止组患儿5年OS为(77.8±9.8)%,未中止组患儿5年OS为(90.1±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末次ASP至胰腺炎发生的中位时间为12 d。AAP患儿较非AAP患儿5年OS低。ASP再暴露有发生二次AAP的风险,但完成化疗方案ASP有助于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冬酰胺酶 胰腺炎 儿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下载PDF
贝林妥欧单抗治疗40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短期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20
作者 黄思颖 张观梅 +6 位作者 余莉华 林丹娜 黄露露 吴莉 赖肖蓉 张亚芥 杨丽华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356-363,共8页
目的 分析贝林妥欧单抗治疗微小残留病(MRD)复发和初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的短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以2022年1月—2023年9月接受贝林妥欧单抗治疗的40例B-ALL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儿临床研究数据。结果 40例患... 目的 分析贝林妥欧单抗治疗微小残留病(MRD)复发和初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的短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以2022年1月—2023年9月接受贝林妥欧单抗治疗的40例B-ALL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儿临床研究数据。结果 40例患儿中,11例为MRD复发患儿,29例为初治患儿。18例贝林妥欧单抗治疗前MRD阳性患儿中,88.89%获得了MRD应答(<0.01%)。MRD<0.1%患儿应答率高于MRD≥0.1%患儿(100.00%vs.84.62%);初治患儿应答率高于MRD复发患儿(100.00%vs.80.00%)。贝林妥欧单抗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2.50%(29/40)。治疗前MRD≥20%是CRS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且对治疗前MRD阳性/MRD阴性患儿来说,当IL-6/IL-10在治疗过程中升高3.65倍/1.75倍时对CRS的发生有最佳的预测效度(P<0.05,敏感性:88.2%/76.9%,特异性:71.1%/84.4%)。结论 贝林妥欧单抗对MRD复发和初治B-ALL患儿均有较好的疗效,且贝林妥欧单抗总体安全性良好。长期疗效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贝林妥欧单抗 安全性 短期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