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5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秦儒道“人美学”思想及审美人生观建构
1
作者 孙思冰 柴文华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第3期8-12,共5页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人文化成”的人文主义。与此相连,先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美学是以“人哲学”为基础的,提出了丰富多彩的“人美学”思想。儒道两家都认为“内美”重于“外美”,但在对“内美”含义的理解上差别明显,...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人文化成”的人文主义。与此相连,先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美学是以“人哲学”为基础的,提出了丰富多彩的“人美学”思想。儒道两家都认为“内美”重于“外美”,但在对“内美”含义的理解上差别明显,儒家是“仁且知”,道家是“法自然”。在实现“内美”的路径上,两家又很相似,都主张向内的功夫。儒道两家的“人美学”思想对于审美人生观的建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中,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观,从超越功利、内外统一、情理交融、刚柔相济等方面去追求真善美统一的崇高人生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先秦道家 “人美学” “人哲学” 审美人生观
下载PDF
先秦时期生态文化述论
2
作者 马成俊 刘子平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7,共12页
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先民在中华大地上筚路蓝缕、开疆扩土、探索生态环境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早期阶段。在该阶段,中华大地优越的生境保证了先民的稳态延续,而先民在与纷繁的自然环境互动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生态文化。如钻木取火和... 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先民在中华大地上筚路蓝缕、开疆扩土、探索生态环境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早期阶段。在该阶段,中华大地优越的生境保证了先民的稳态延续,而先民在与纷繁的自然环境互动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生态文化。如钻木取火和刀耕火种提高了生计水平,治水保卫了生境安全,历法和节气提高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掌握,生态保护律法减小了对环境的破坏力度,专门的生态论著则使生态保护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等。而其中蕴含的敬畏自然、艰苦探索、遵德循礼、居安思危的生态理念维护了先秦时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些生态文化尽管历史久远,但是仍对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赋予了诸多参考和借鉴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生境 生态文化 生态思想
下载PDF
功能冲突论视域下先秦冲突的军事考古学观察
3
作者 赵丛苍 祁翔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2,共10页
科塞功能冲突论可为以古代军事遗存及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军事考古学研究,提供不同的视角和思路。在简要梳理其主要观点的基础上,从先秦冲突的原因、影响和调控诸方面切入,探讨其对军事考古学研究的启示,以期深化古史研究及认识当今面... 科塞功能冲突论可为以古代军事遗存及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军事考古学研究,提供不同的视角和思路。在简要梳理其主要观点的基础上,从先秦冲突的原因、影响和调控诸方面切入,探讨其对军事考古学研究的启示,以期深化古史研究及认识当今面临的问题。先秦冲突爆发的原因可主要分为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大类,其中物质性原因主要与各方对资源占有和(或)使用的规则存在异议有关,不同的异议可能会影响冲突的模式和新规则的制定,神权因素在早期社会和国家形态的冲突中也占有重要位置。先秦时期冲突和角逐对华夏文化圈、早期文化共同体以及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有着较显著的激发作用,但其形式上的暴力性、残酷性和复杂性也在日益增长,春秋战国以降尤其如此。冲突双方的会盟誓诅、和亲、质物交换等敌意替代、转移或释放机制可一定程度地调控冲突,但往往因未彻底解决核心矛盾难以取得稳定长效,特别在神权和王权逐渐淡出盟誓核心后。而一些对外冲突的原因中,不排除存在因统治者不愿或不敢直面自身内部矛盾,试图将敌对情绪转移至外部的可能,属于激进极端的敌意替代举措,未及矛盾根本。在军事考古学研究中,应始终坚持和平导向,以史为鉴,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学科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冲突论 军事考古学 先秦冲突 文明整合 和平导向
下载PDF
先秦时期北方地区民族交错地带的变迁及特点
4
作者 李春梅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0-136,共7页
先秦时期,长城以南、黄河中下游以北地区是北方各族与华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发生地。这一区域具有开放包容、丰富多元的文化样态及其文化积淀,并呈现出局部稳定和整体波动的变迁过程。近两千年的交往互动,使各民族及其文化发展都... 先秦时期,长城以南、黄河中下游以北地区是北方各族与华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发生地。这一区域具有开放包容、丰富多元的文化样态及其文化积淀,并呈现出局部稳定和整体波动的变迁过程。近两千年的交往互动,使各民族及其文化发展都得到了相应的回报,为更大规模、更大范围、更多民族的融合奠定了深厚的经济、政治、人文基础。到战国中后期,秦赵燕长城修筑后,该区域皆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北方地区 民族交错地带
下载PDF
先秦法家法治观与大学生党员法治观念塑造
5
作者 周生虎 金蕊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4年第3期22-25,共4页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不忘本来,面向未来。以奉法强国观、法治利民观、变法改革观、公正执法观、法治人才观等为代表的先秦法家法治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党员法治观念塑造应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同时不断从...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不忘本来,面向未来。以奉法强国观、法治利民观、变法改革观、公正执法观、法治人才观等为代表的先秦法家法治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党员法治观念塑造应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同时不断从传统法治文化中汲取给养,实现从治乱到治世、从利民到人民至上、从变法改革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从刑无等级到严格执法等六个方面的继承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法家 法治观 习近平法治思想 大学生党员 法治观念
下载PDF
先秦时期婚姻中媒人谫论
6
作者 朱彦民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2期58-66,共9页
媒人在古代婚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在先秦时期奠定的基础。最早的媒人,当出现于人类进入族外婚的史前时代。每个部族的女性祖先,应该就是该部族祭祀的负责人口繁衍与男女婚姻的女神“高禖”(高媒),比如夏人的涂山氏、商人的简狄、周... 媒人在古代婚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在先秦时期奠定的基础。最早的媒人,当出现于人类进入族外婚的史前时代。每个部族的女性祖先,应该就是该部族祭祀的负责人口繁衍与男女婚姻的女神“高禖”(高媒),比如夏人的涂山氏、商人的简狄、周人的姜嫄等。《周礼》中的“媒氏”,是周代官方的婚姻媒介组织,负责婚姻男女的统计与管理工作,实施劝导早婚多育,为适龄单身男女提供组成婚姻家庭的机会,其最高长官应是由颇有生育管理经验的老年女性担任。《仪礼·士昏礼》中的“使者”“使”“宾”,应该是在贵族婚姻过程中担任说合任务的媒人。《左传》记载了一些诸侯国君之间的跨国婚姻,媒人级别也比较高,一般由该国的执政大臣或宰相担任。《诗经》“国风”中反映家庭、婚姻、爱情的诗篇,多有平民阶层婚姻的媒人,应是当时社会主要的媒人群体。作为一个古老且重要的社会角色,媒人需要有较高的职业修养和语言能力,非一般人所能胜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婚姻 媒人
下载PDF
沈长云先生在先秦史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
7
作者 李禹阶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先秦史研究领域进入一个思想解放、鼎故革新的阶段。沈长云先生伴随这一历程,通过求实创新的治学精神、独具一格的学术视野和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对先秦历史的诸多重要问题提出了颇为深刻的学术观点,为先秦史研究做... 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先秦史研究领域进入一个思想解放、鼎故革新的阶段。沈长云先生伴随这一历程,通过求实创新的治学精神、独具一格的学术视野和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对先秦历史的诸多重要问题提出了颇为深刻的学术观点,为先秦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家起源等重要问题上,沈先生既遵循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主张理论与实际结合,同时还结合塞维斯“酋邦”理论和最新考古发现。作为中国古代“无奴派”早期代表性学者,沈先生提出中国古代不同于希腊、罗马,虽存在一定数量的奴隶制经济,但并非以奴隶制为主。相比五种社会形态说,中国古代社会演进道路更接近亚细亚生产方式。我国直接由血缘氏族组织进入早期国家形态,是氏族、部落首领由“公仆”蜕变为统治阶层,这种“家国同构”的权力结构成为帝制时代的君主专制主义的基础。在三代族源考索方面,沈先生坚持认为夏代是存在的,且夏族兴起于古河济地区,商族起源于晋中地区,周人、夏人没有族属方面的传承关系,周族起源于白狄。沈长云先生注重古典文献的考订、甄别,他参与点校的《国语集解》是海内外学者研究春秋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长云 先秦 求实创新 重要贡献
下载PDF
试论出土先秦简帛文献的“牛”
8
作者 吴红松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23-131,共9页
出土先秦简帛文献记有的农业资料是先秦农业及其相关研究的重要参考,但并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结合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献记载,搜集整理出土先秦简帛文献所记的牛的资料,具体分析其中疑难文字的形音义,逐一探讨“■”“戠牛”“■”“■”... 出土先秦简帛文献记有的农业资料是先秦农业及其相关研究的重要参考,但并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结合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献记载,搜集整理出土先秦简帛文献所记的牛的资料,具体分析其中疑难文字的形音义,逐一探讨“■”“戠牛”“■”“■”等不同称法的牛,阐释总结牛的社会功用,以期为出土先秦简帛文献、先秦农业史和先秦农业科技史等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文献 先秦 简帛
下载PDF
从“氏族之人”到“编户齐民”——试论先秦时期社会成员身份的变迁
9
作者 晁福林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夏商西周时期,社会上几乎所有的人都生活于“族”之中。这些族,夏商时期称为“氏族”,西周时期则多称为“宗族”。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人”“民”多混用无别,但两者的使用却出现了有所侧重的情况。“民”能够以地域为称,但并不以族为称... 夏商西周时期,社会上几乎所有的人都生活于“族”之中。这些族,夏商时期称为“氏族”,西周时期则多称为“宗族”。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人”“民”多混用无别,但两者的使用却出现了有所侧重的情况。“民”能够以地域为称,但并不以族为称,它所表现的是社会成员的地域特征,而“人”则可以表现其作为某族的血缘关系特征。社会成员间血缘关系的影响在削弱,而国家地域关系的影响在增强。社会成员身份的巨大变化是由氏族(宗族)之人,变成了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编户齐民”肇端于战国时期诸国授田制度的实施,到秦代则成为国家控制天下民众的最主要的制度。这种居民身份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氏族之人” “编户齐民” 土地制度改革 居民身份变化
下载PDF
寻找上古诗歌发展的依据——《礼俗仪式与先秦诗歌演变》序
10
作者 赵逵夫 《甘肃高师学报》 2024年第1期6-7,共2页
《礼俗仪式与先秦诗歌演变》一书从历史文化等理论方面对先秦文学尤其是诗歌研究进行了总结。通过礼俗仪式探索、考察上古诗歌的发展,可以看到更早的诗歌存在、演进的情形,亦可了解从春秋前期至战国之末我国诗歌发展中缺环一段的大体状况。
关键词 上古诗歌 《礼俗仪式与先秦诗歌演变》 发展依据
下载PDF
先秦农家思想对《黄帝内经》理论建构的作用及其意义
11
作者 张登本 《中医药通报》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先秦农家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学术流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其学术思想与《黄帝内经》缔造的中医药知识体系同根、同源、同宗,而且农家学术的某些内容作为中医药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元素,尤其是先秦农家“水崇拜”... 先秦农家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学术流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其学术思想与《黄帝内经》缔造的中医药知识体系同根、同源、同宗,而且农家学术的某些内容作为中医药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元素,尤其是先秦农家“水崇拜”“土崇拜”、重视历法知识指导农耕活动以及农耕生产生活经验(如疏浚水道、对农作物的深刻认识)等方面内容,都成为中医理论产生的文化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农家 《黄帝内经》 理论建构
下载PDF
先秦时期城市形态研究
12
作者 王发堂 张增云 《华中建筑》 2024年第2期143-147,共5页
中国传统城市模式具有深刻的哲学底色和文化内涵,但随着对营城建制的不断关注,主要的研究成果却集中在秦汉及之后的王朝时期,先秦时期城市发展尚未得到重视。该文将先秦城市作为研究目标,致力于探究先秦城市形态发展的整体趋势。先秦城... 中国传统城市模式具有深刻的哲学底色和文化内涵,但随着对营城建制的不断关注,主要的研究成果却集中在秦汉及之后的王朝时期,先秦时期城市发展尚未得到重视。该文将先秦城市作为研究目标,致力于探究先秦城市形态发展的整体趋势。先秦城市形态分为对称式和非对称式两种,并分别辨析不同形态出现的具体原因,继而指出两种形态间的关联系时代变化下城市职能转变所致。最后通过对现有城市遗址归纳整理,得出先秦城市形态以对称式为主,非对称式为辅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城市 城市形态 对称性
下载PDF
2021年度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先秦两汉遗存考古调查简报
13
作者 李万涛 王蔚 +1 位作者 李会(绘图) 杨炳珍(绘图)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8-93,共6页
2021年9月至10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西藏民族大学、巴塘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对巴塘县境内的金沙江干流及昌波曲流域的先秦两汉时期遗存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调查复查了扎金顶石棺墓群和架炮顶石棺墓群;同时新发现... 2021年9月至10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西藏民族大学、巴塘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对巴塘县境内的金沙江干流及昌波曲流域的先秦两汉时期遗存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调查复查了扎金顶石棺墓群和架炮顶石棺墓群;同时新发现了锐哇村石棺墓群、纳交遗址、夏贡村遗址等10处文物点,采集了一批典型陶器、骨器、石器标本,对研究金沙江上游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的先秦两汉时期遗存及石棺葬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上游 巴塘县 先秦两汉时期 石棺葬文化
下载PDF
宰夫与匠人--从隐喻看先秦政治思想转变
14
作者 匡钊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119,共10页
先秦经典对于政治治理者形象的隐喻表达,从时间先后上看可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出现在较早典籍,如《左传》中的“宰夫”形象;二是广泛出现在诸子书中的“匠人”形象。对于前者,先秦哲人言说较少,其体现的功能也较为单一;对于后者,言说则极... 先秦经典对于政治治理者形象的隐喻表达,从时间先后上看可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出现在较早典籍,如《左传》中的“宰夫”形象;二是广泛出现在诸子书中的“匠人”形象。对于前者,先秦哲人言说较少,其体现的功能也较为单一;对于后者,言说则极为丰富,同时也承载了更多的信息。至于庄子著名的“庖丁”之喻,实际上也应被归为“匠人”隐喻的类型。庖人被用来隐喻政治治理活动的“和”,表达了贵族政治间必要的调和与妥协精神以及实际操作,而匠人则被用来隐喻政治治理活动中新出现的若干要素,如遵循规则、尚贤任能,甚至制度创造等。这些表述提供了中国哲学如何以隐喻的方式传递观点的说理实例,亦揭示了早期政治治理思想演变的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隐喻 政治治理 “和” 宰夫 匠人
下载PDF
中国先秦儒家与古希腊思想家的法律思想比较
15
作者 丁璐 《文化产业》 2024年第6期28-30,共3页
中国先秦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与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分别代表中西法律文化的思想源头,因其生活时代大致相当,故其法律思想具有可比性。孔子和孟子的主要思想体现为对“德治”“仁政”以及“民本至上”的高度推... 中国先秦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与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分别代表中西法律文化的思想源头,因其生活时代大致相当,故其法律思想具有可比性。孔子和孟子的主要思想体现为对“德治”“仁政”以及“民本至上”的高度推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表现为对“正义”的重视与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法律文化 古希腊思想家 思想源头 先秦儒家 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 人治 民本至上
下载PDF
以“人”为视角:先秦天人范畴的形成
16
作者 王振红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43-57,123,共16页
先秦时期,天人范畴伴随着人的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发生发展而形成。原始社会早期人神杂糅,人与万物浑然一体,天人不分,天与人的观念自然无法产生;原始社会末期至夏朝,人对神灵、自然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天人初步分离,人的自我意识与对象... 先秦时期,天人范畴伴随着人的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发生发展而形成。原始社会早期人神杂糅,人与万物浑然一体,天人不分,天与人的观念自然无法产生;原始社会末期至夏朝,人对神灵、自然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天人初步分离,人的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开始建立,这为天人范畴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殷人率民以事神,以各种方式与手段沟通神灵,无比虔诚地祭祀上帝、自然神、祖先神;殷人对上帝神灵的虔诚既有迷信的成分,又包含着探索外在世界的积极态度,殷人的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殷周之际至西周时期,周人将天、天命与政权的合法性紧密结合起来,认为纯正的道德是获得天命的必要条件;同时,周人认为“德”亦是人的本质规定性,并通过礼乐制度将道德熔铸于人的行为之中。至此,天与人的内涵有了明确的规定性,天人范畴因此而定型,成为塑造中国古代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的基本形态与发展方向的核心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天命 王权 天人范畴
下载PDF
先秦时期“礼乐器”的历时性嬗变
17
作者 姚学洲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8,共6页
先秦时期“礼乐器”承自“八音”的器乐规范传统,历朝历代皆沿袭之,民国时仍有复礼端倪。礼乐制度下的器乐文化在先秦时期礼乐文明体系中历经“前礼乐时期”“制礼作乐时期”“礼崩乐坏时期”三个发展阶段。由于社会阶层的差异,其代表... 先秦时期“礼乐器”承自“八音”的器乐规范传统,历朝历代皆沿袭之,民国时仍有复礼端倪。礼乐制度下的器乐文化在先秦时期礼乐文明体系中历经“前礼乐时期”“制礼作乐时期”“礼崩乐坏时期”三个发展阶段。由于社会阶层的差异,其代表性乐器石磬与琴器的质料、技术、形制等特征反映出不同阶段“乐”的基本面貌。先秦时期“礼乐器”承担着以“德音”为表征的伦理教化功能,在“天德”“文王之德”“精神之德”的秩序演化过程中阐释着器乐文化的象征意义与功能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礼乐文明 石磬 琴瑟 德音
下载PDF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文化特征——基于“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生态理念的启示
18
作者 章诚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6-88,共13页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作为古代华夏农业文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理论样态,基本保留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特征,蕴含着“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有异于工业文明倡导的天人相分、天人相争的思维模式。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坚持...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作为古代华夏农业文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理论样态,基本保留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特征,蕴含着“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有异于工业文明倡导的天人相分、天人相争的思维模式。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坚持“以德配天”的价值理念,通过类比外推的建构方法将此理念延展出去,逐渐形成了“畏义而节”的教化规约与行为规范,在实践进路上体现为成己成物的生态职责观念。深入理解这些文化特征对于我们反思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应然”关系,对解决生态环境伦理问题、培养公民生态情感和实现个体生态美德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有助于我们找到解决当代生态问题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生态伦理 生态理念 文化特征
下载PDF
前四史先秦两汉人物自立自信自强人格品质研究
19
作者 姜徐淇 丁敢真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4年第2期98-102,共5页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记载先秦两汉众多人物自立自信自强人格品质。修身自立的先秦两汉人物既有优秀的帝王也有崛起自平民中的优秀分子。修心自信的品质主要表现为“自恃自知,知人善用”“不惧磨难,自知坚毅”。修业自...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记载先秦两汉众多人物自立自信自强人格品质。修身自立的先秦两汉人物既有优秀的帝王也有崛起自平民中的优秀分子。修心自信的品质主要表现为“自恃自知,知人善用”“不惧磨难,自知坚毅”。修业自强的品质主要表现为“坚韧不拔,意志坚定”“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折而不挠,终成大业”。发掘和弘扬自立自信自强品质,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成长,有助于家庭教育不断改进,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立 自信 自强 前四史 先秦两汉
下载PDF
先秦儒家时间观论析——基于《论语》文本的考察
20
作者 张晓明 刘甲敏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1-58,共8页
《论语》时代自然时间观已经成熟,《论语》时间本质上是社会时间,主要分现实时间与历史时间两类,极少直接称说未来时间。现实时间多为社会人生时间,较多集中在人文教育领域;历史时间则表现为王年、人物时间。《论语》中时间长度价值受... 《论语》时代自然时间观已经成熟,《论语》时间本质上是社会时间,主要分现实时间与历史时间两类,极少直接称说未来时间。现实时间多为社会人生时间,较多集中在人文教育领域;历史时间则表现为王年、人物时间。《论语》中时间长度价值受到重视,重在解决时间长度与价值的矛盾问题,“孝悌忠义”是人伦方案,也是社会方案,“温故知新”具有方法论意义。《论语》时间观是儒家社会时间观,在理性特色、精神特色、整体特色与易简特色方面表现出鲜明特征,它们互相促进与制约,形成长期稳定的社会时间观运行机制。这种长效全面机制带有鲜明的传统特色与优势特征,与其他诸子时间观形成区别。探究儒家时间观及其对民族思维、民俗性格的影响,是深入认识传统文化的必经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时间观 先秦 儒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