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9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m^(3+)掺杂Ba_(0.85)Ca_(0.15)Ti_(0.90)Zr_(0.10)O_(3)无铅多功能铁电陶瓷的储能和光致发光性能
1
作者 郑明 张怡笑 +2 位作者 杨健 关朋飞 李秀东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6-692,共7页
通过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Ba_(0.85)Ca_(0.15)Ti_(0.90)Zr_(0.10)O_(3)∶xSm^(3+)(BCTZ∶xSm^(3+),x=0.0%、0.2%、0.4%、0.6%、0.8%、1.0%,物质的量分数)陶瓷,系统研究了其微观形貌、铁电性能、储能性能和光致发光性能。研究表明,Sm^(3+... 通过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Ba_(0.85)Ca_(0.15)Ti_(0.90)Zr_(0.10)O_(3)∶xSm^(3+)(BCTZ∶xSm^(3+),x=0.0%、0.2%、0.4%、0.6%、0.8%、1.0%,物质的量分数)陶瓷,系统研究了其微观形貌、铁电性能、储能性能和光致发光性能。研究表明,Sm^(3+)掺入后,陶瓷平均晶粒大小明显下降,致密度显著提高。所有陶瓷均表现出典型的铁电性。BCTZ∶xSm^(3+)陶瓷放电储能密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BCTZ∶1.0%Sm^(3+)陶瓷放电储能密度较纯BCTZ陶瓷可提高约49.0%。此外,在408 nm光的激发下,BCTZ∶xSm^(3+)陶瓷在596 nm左右表现出强烈的橙红色发光,且发光强度相对可调性可达4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_(0.85)Ca_(0.15)Ti_(0.90)Zr_(0.10)O_(3) Sm^(3+) 铁电 储能 光致发光
下载PDF
基于(PEA)_(2)PbBr_(4)单晶的光致发光防伪织物标贴制备与性能
2
作者 胡晓亭 徐磊 李楠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90,共10页
为制备高效轻质的荧光防伪织物标贴,采用反溶剂气相辅助结晶法生长不同尺寸和密度的苯乙胺溴化铅((PEA)_(2)PbBr_(4))单晶,并将其旋涂封装于PVC薄膜内,与织物热轧复合,得到具有光致发光防伪功能的织物标贴;通过XRD、SEM、紫外可见光度... 为制备高效轻质的荧光防伪织物标贴,采用反溶剂气相辅助结晶法生长不同尺寸和密度的苯乙胺溴化铅((PEA)_(2)PbBr_(4))单晶,并将其旋涂封装于PVC薄膜内,与织物热轧复合,得到具有光致发光防伪功能的织物标贴;通过XRD、SEM、紫外可见光度计和瞬态荧光光谱仪等测试对单晶的结构、复合膜与织物标贴的发光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简单温和的工艺即可有效制备晶体并调控其尺寸和密度,制作具有防伪功能的织物标贴。尺寸为5~10μm的二维结构单晶,其厚度约200 nm;通过调节邻二氯苯与N,N-二甲基甲酰胺的溶剂比例能够有效控制(PEA)_(2)PbBr_(4)单晶尺寸。当单晶尺寸约为5μm时,其分布状态、结晶性和发光性能最为优异,其复合膜的吸收峰和发射峰分别位于391 nm和414 nm处。采用超微量的单晶防伪标贴即可在365 nm紫外光的激发下发出强烈均匀的蓝紫色光,并且,用于织物防伪能够达到洗可穿及耐磨标准,实现有效的防伪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胺溴化铅 二维钙钛矿单晶 光致发光 荧光防伪 织物标贴 纺织品防伪
下载PDF
原子掺杂对不同配体中碳点光致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谭超 汪克威 胡永俊 《材料研究与应用》 CAS 2024年第2期350-356,共7页
碳点具有光学性质可调及光稳定性好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领域,特别是光致发光领域。碳点的光致发光与碳源的分子结构密切相关,其中碳点自身分散性会影响发光强度。为研究碳点在不同配体中的光致发光性能,采用掺杂合成-溶液透析法... 碳点具有光学性质可调及光稳定性好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领域,特别是光致发光领域。碳点的光致发光与碳源的分子结构密切相关,其中碳点自身分散性会影响发光强度。为研究碳点在不同配体中的光致发光性能,采用掺杂合成-溶液透析法,制备了3种分子结构的碳点材料,掺杂碳点NCDs、共掺杂碳点NSCDs及混合碳点NCDs+NSCDs。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表征了其显微形貌,利用紫外可见光谱仪测试了其吸光强度,配置了乙醇、有机溶液进行紫外和自然光照射发光测试,研究了3种碳点的分散性及发光性能。研究结果表明,NCDs呈二维细片状形貌,NSCDs的掺杂原子负载在其表面,而NCDs+NSCDs的掺杂原子团具有强的单分散性。3种碳点均为均匀分布的纳米颗粒,尺寸大小约1.8 nm。以NCDs的碳特征峰为初始位置基准,NSCDs的特征峰明显向左发生了偏移,NCDs+NSCDs的特征峰也发生了向左偏移,但显著程度低于NSCDs。其主要原因是掺杂原子团的引入使晶面间距发生变化,影响了碳点晶面间距的大小,表明掺杂原子已引入碳点中。3种碳点在自然光照射下均发出绿色荧光,且随着激发波长越长偏向蓝移,其中NCDs+NSCDs荧光发光颜色最深,表明其具有更强的亲水性和分散性。分散性的增强会使碳点的发光强度增强,NCDs+NSCDs在不同配体中的发光强度最强,表明其分散性强,增强了其光致发光性能。本研究为碳点发光性能在光致发光及其他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点 原子掺杂 光致发光性能 表面修饰 分散性 配体 发光强度 荧光发光
下载PDF
新型硅酸盐型荧光粉K_(3)(Y_(0.88)Yb_(0.10)Ho_(0.02))Si_(2)O_(7)的上转换光致发光及光学测温性能研究
4
作者 滕雨含 王建通 +3 位作者 龚长帅 王渤文 薛绪岩 王雪娇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22,共8页
本文采用普适的固相法合成一种新型硅酸盐K_(3)(Y_(0.88)Yb_(0.10)Ho_(0.02))Si_(2)O_(7)荧光粉,并系统研究样品的上转换光致发光和光学测温性能。研究表明,在980 nm激发下,K_(3)(Y_(0.88)Yb_(0.10)Ho_(0.02))Si_(2)O_(7)荧光粉表现出... 本文采用普适的固相法合成一种新型硅酸盐K_(3)(Y_(0.88)Yb_(0.10)Ho_(0.02))Si_(2)O_(7)荧光粉,并系统研究样品的上转换光致发光和光学测温性能。研究表明,在980 nm激发下,K_(3)(Y_(0.88)Yb_(0.10)Ho_(0.02))Si_(2)O_(7)荧光粉表现出红光发射,主发射峰位于665 nm,归属于Ho^(3+)的^(5)F_(5)→^(5)I_(8)跃迁。通过对发光强度和激发功率的对数变换,研究荧光粉的上转换机制和可能导致的上转换的光子反应,证明(5S4,5F2)→5I8跃迁上转换发光机制为三光子机制,^(5)F_(5)→^(5)I_(8)跃迁则为双光子机制。K_(3)(Y_(0.88)Yb_(0.10)Ho_(0.02))Si_(2)O_(7)荧光粉的^(5)F_(5)/(^(5)F_(4),^(5)S_(2))的非热耦合能级的荧光强度比结果表现出其良好的光学测温潜力,经计算其最大灵敏度约为0.17 K^(-1)(423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转换 硅酸盐 光学测温 稀土发光 光致发光 固相法
下载PDF
Cr^(3+)掺杂Y_(3)Al_(5)O_(12)-Al_(2)O_(3)的光致发光和温度传感特性研究
5
作者 徐伟 姚淼 《燕山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1-180,共10页
为了开发具有高发光效率和高测温灵敏度的光学温度传感材料,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一系列Cr^(3+)掺杂Y_(3)Al_(5)O_(12)-xAl_(2)O_(3)(x=0,0.5,1.25,2,2.75,3.5)固熔体。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稳态激发和发射... 为了开发具有高发光效率和高测温灵敏度的光学温度传感材料,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一系列Cr^(3+)掺杂Y_(3)Al_(5)O_(12)-xAl_(2)O_(3)(x=0,0.5,1.25,2,2.75,3.5)固熔体。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稳态激发和发射光谱表征,详细研究了Y_(3)Al_(5)O_(12)中Al_(2)O_(3)的掺杂浓度对其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提高Al_(2)O_(3)掺杂量可以增加固熔体中的八面体配位,同时削弱了晶体场强度,有利于Cr^(3+)的发光。在303~773 K温度范围内,利用该材料中Cr^(3+)荧光寿命以及热耦合能级荧光强度比的温度依赖特性进行测温研究,两种方法的相对测温灵敏度分别在500 K时达到最大值0.802%K^(-1),在303 K时达到最大值0.977%K^(-1)。除此之外,本文首次提出利用激光强度与荧光强度之比作为测温参数的比率型测温方法,在773 K时取得最大相对测温灵敏度为1.036%K^(-1)。上述研究结果表明,Cr^(3+)掺杂Y_(3)Al_(5)O_(12)-xAl_(2)O_(3)固熔体材料具有良好的光学温度传感特性,三种不同模式的测温方法为该材料在发光测温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测量 Cr^(3+)离子 固熔体 光致发光 光学温度传感
下载PDF
纳米线二聚体对单层WSe_(2)光致发光光谱的增强研究
6
作者 王慧 尤卿章 王培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297-298,共2页
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物(two-dimensional transition-metal dichalcogenides,2D-TMDs)是一种直接带隙半导体,表现出显著的光学特性,成为各种光电探测器、光伏和发光二级管等光电器件的理想材料。然而,由于原子级厚度的限制,TMDs的本征光... 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物(two-dimensional transition-metal dichalcogenides,2D-TMDs)是一种直接带隙半导体,表现出显著的光学特性,成为各种光电探测器、光伏和发光二级管等光电器件的理想材料。然而,由于原子级厚度的限制,TMDs的本征光吸收率和发射率非常低,限制了光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严重阻碍了其在电子学和光子学中的应用。而等离子体纳米结构可以将光限制在纳米尺度,极大增强局域电场强度,从而显著增强光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在这里,构建了由单层WSe_(2)和银纳米线二聚体(nanowire dimer,NWD)组成的复合体系,研究了单层WSe_(2)激子与NWD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相比于原始单层WSe_(2),在NWD/WSe_(2)复合体系中荧光强度初步实现了1.2倍增强。理论模拟揭示这里荧光增强源于NWD的高辐射效率、purcell效应和激发增强,理论分析很好的解释了实验结果,证明了该体系可以有效地增强单层WSe_(2)的荧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层二硒化钨 纳米线二聚体 光致发光光谱 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下载PDF
Sm^(3+)掺杂0.96Na_(0.5)Bi_(0.5)TiO_(3)-0.04CaTiO_(3)陶瓷的制备及光致发光性能研究
7
作者 马春林 王梓珩 +2 位作者 范雨香 胡颖 胡亚洲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09-1515,共7页
采用固相烧结法制备了一系列Sm^(3+)掺杂0.96Na_(0.5)Bi_(0.5)TiO_(3)-0.04CaTiO_(3)(NBT-0.04CT∶xSm^(3+),0.002≤x≤0.020)无铅陶瓷。通过X射线衍射仪表征样品的物相结构,所有样品均呈现单一钙钛矿结构。用荧光光谱仪测量样品的发光... 采用固相烧结法制备了一系列Sm^(3+)掺杂0.96Na_(0.5)Bi_(0.5)TiO_(3)-0.04CaTiO_(3)(NBT-0.04CT∶xSm^(3+),0.002≤x≤0.020)无铅陶瓷。通过X射线衍射仪表征样品的物相结构,所有样品均呈现单一钙钛矿结构。用荧光光谱仪测量样品的发光性能,样品在479 nm处激发峰最强,可与白光LED合成中使用的蓝色LED芯片相匹配。发射主峰位于597 nm(^(4)G_(5/2)→^(6)H_(7/9)),呈现强橙红色发光。NBT-0.04CT∶0.010Sm^(3+)陶瓷在Sm^(3+)掺杂NBT-0.04CT陶瓷中的发光性能最佳,且在278~473 K陶瓷样品的发光性能呈现良好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NBT-0.04CT∶xSm^(3+)陶瓷在白光LED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铅陶瓷 0.96Na_(0.5)Bi_(0.5)TiO_(3)-0.04CaTiO_(3) Sm^(3+)掺杂 光致发光 热稳定性
下载PDF
稀土光致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应用 被引量:14
8
作者 孙家跃 肖昂 +1 位作者 杜海燕 刘洁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4期5-10,共6页
本文就稀土光致发光材料进行了分类 ,对其发光特性作了简要介绍 ,综述了其开发与应用的历史与现状 ,并介绍了其目前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产品 .
关键词 稀土光致发光材料 无机光致发光材料 有机光致发光材料 荧光灯 长余辉材料 发光特性
下载PDF
辐射光致发光材料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9
作者 李乾利 黎乃鑫 +6 位作者 李育成 刘慎业 程帅 杨光 任宽 王峰 赵景泰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31-749,共19页
随着我国核辐射技术的进步,辐射探测在近些年也得到了高速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辐射安全监测、放射性医学诊疗、X射线安监系统、工业无损探伤以及微观粒子轨迹探测等诸多领域。辐射光致发光(Radio-photoluminescence,RPL)是一种在电离辐... 随着我国核辐射技术的进步,辐射探测在近些年也得到了高速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辐射安全监测、放射性医学诊疗、X射线安监系统、工业无损探伤以及微观粒子轨迹探测等诸多领域。辐射光致发光(Radio-photoluminescence,RPL)是一种在电离辐射作用下,材料内部产生新的发光中心,并被紫外光激发进而发光的现象,可作为一种新型辐射探测手段。RPL材料通常具有存储辐射信息、信息几乎不衰减、剂量线性响应好、均匀稳定的高辐射灵敏度、能量依赖性小和可重复读数等特点,弥补了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和热释光(Therm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TSL)材料在存储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等方面的不足。自RPL现象被报道以来,RPL材料层出不穷,如传统的Ag掺杂磷酸盐玻璃、Al2O3:C,Mg和LiF,再到新型的Cu离子掺杂体系、Sm离子掺杂体系以及无掺杂体系材料等。同时,RPL应用也被不断发掘,目前它已成为辐射探测领域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基于此,本文概述了RPL材料的最新进展,重点梳理了传统和新型RPL材料的发光原理、性能特点及其应用,特别对比了不同RPL材料在辐射探测性能方面的差异。最后,本文对RPL材料的优势及其不足之处进行了归纳分析,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光致发光 辐射探测 剂量监测 Ag掺杂磷酸盐玻璃 X射线成像 综述
下载PDF
具有界面依赖光致发光的双层WS_(2)/Ga_(2)O_(3)异质结的能带工程
10
作者 杨万丽 黄田田 +6 位作者 张乐鹏 徐沛然 姜聪 李天信 陈志民 陈鑫 戴宁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2-168,共7页
利用垂直WS_(2)/Ga_(2)O_(3)异质结构中异质界面诱导了反常的光致发光(PL)发射。垂直堆栈的WS_(2)/Ga_(2)O_(3)异质界面使其形成了II型能带结构,导致与Ga_(2)O_(3)层接触的底层WS_(2)的PL强度下降。而异质界面的强耦合作用也影响了双层W... 利用垂直WS_(2)/Ga_(2)O_(3)异质结构中异质界面诱导了反常的光致发光(PL)发射。垂直堆栈的WS_(2)/Ga_(2)O_(3)异质界面使其形成了II型能带结构,导致与Ga_(2)O_(3)层接触的底层WS_(2)的PL强度下降。而异质界面的强耦合作用也影响了双层WS_(2)中的同质层间相互作用,使得上层WS_(2)出现反常的PL增强。这种堆栈新型二维异质结构为定制目标能带结构并控制其光子和电子行为提供一种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硫化钨 氧化镓 异质结 界面 光致发光
下载PDF
InPBi禁带下红外光致发光效率的Bi组分依赖研究
11
作者 杨自力 王嫚 +3 位作者 余灯广 朱亮清 邵军 陈熙仁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31-736,共6页
稀Bi半导体InPBi的光致发光(Photoluminescence,PL)主要来自缺陷能级跃迁过程,具有红外长波长、大线宽和高辐射强度等特点,因而引发广泛兴趣。针对InPBi的红外发光效率问题,本文研究了不同Bi组分InPBi的激发功率依赖红外PL光谱演化规律... 稀Bi半导体InPBi的光致发光(Photoluminescence,PL)主要来自缺陷能级跃迁过程,具有红外长波长、大线宽和高辐射强度等特点,因而引发广泛兴趣。针对InPBi的红外发光效率问题,本文研究了不同Bi组分InPBi的激发功率依赖红外PL光谱演化规律。实验发现,随着Bi组分增大,PL线型发生显著变化,导致发光波长总体红移;同时激发功率依赖的PL积分强度演化分析表明,发光效率随Bi组分先增大然后下降,在0.5%组分时发光效率达到峰值。发光效率增大一方面归因于Bi捕获空穴降低非辐射复合,另一方面来自Bi的表面活性剂效应;而高Bi组分引入过多缺陷从而抑制了Bi的优势,导致发光效率下降。这些结果或有助于理解InPBi的红外发射性能,表明InPBi具有红外光电子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激发功率 InPBi 光致发光效率
下载PDF
Sm^(2+)掺杂AlN纳米线的制备、光致发光及磁性分析
12
作者 杨莉 张玲 王秋实 《电子元件与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02-1307,共6页
采用直流电弧放电法,以Al和Sm_(2)O_(3)的混合粉体与氮气直接反应,成功制备出Sm^(2+)掺杂AlN纳米线。通过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能量色散光谱仪(ED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 采用直流电弧放电法,以Al和Sm_(2)O_(3)的混合粉体与氮气直接反应,成功制备出Sm^(2+)掺杂AlN纳米线。通过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能量色散光谱仪(ED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纳米线的组成和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纳米线的直径为50~200 nm,Sm^(2+)离子以二价形式成功掺入AlN晶格而不改变AlN晶格结构。Sm^(2+)掺杂AlN纳米线表现出与Sm^(2+)离子4f能级的跃迁相对应的发射峰和室温铁磁性,表明其在光电子和自旋电子微/纳米器件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铝 掺杂 光致发光 室温铁磁性 直流电弧
下载PDF
Sm^(3+)掺杂0.94Bi_(0.5)Na_(0.5)TiO_(3)-0.06BaTiO_(3)无机多功能陶瓷的储能行为和光致发光性质
13
作者 郑明 杨健 +3 位作者 张怡笑 关朋飞 程奥 范贺良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328-334,共7页
近年来,无机多功能材料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掺杂稀土的铁电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无机多功能材料具有很大的潜力.本文系统地研究了Sm^(3+)掺杂的0.94Bi_(0.5)Na_(0.5)TiO_(3)-0.06BaTiO_(3)(BNTBT)陶瓷的铁电、储能行为和光致发光... 近年来,无机多功能材料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掺杂稀土的铁电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无机多功能材料具有很大的潜力.本文系统地研究了Sm^(3+)掺杂的0.94Bi_(0.5)Na_(0.5)TiO_(3)-0.06BaTiO_(3)(BNTBT)陶瓷的铁电、储能行为和光致发光性能.结果表明,Sm^(3+)的引入有效地抑制了BNTBT的晶粒生长,导致剩余极化(P_(r))和矫顽场(E_(c))明显下降.在60 kV/cm的外加电场下,当Sm^(3+)掺杂浓度为0.6%时,W_(rec)达到最大值0.27 J/cm^(3).储能效率(η)随着电场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掺杂浓度大于0.6%时稳定在45%附近.此外,在408 nm的近紫外光的激发下,所有Sm^(3+)掺杂的样品都表现出可见光的输出,当Sm^(3+)的掺杂量为1.0%时发光强度达到最大,在701 nm处(^(4)G_(5/2)→^(6)H_(11/2))发光强度的相对变化(ΔI/I)达到700%.本文制备了一种同时具有储能和光致发光特性的新型陶瓷,为无机多功能材料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有希望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铁电 储能 光致发光
下载PDF
新型橙红色荧光粉Ba_(3-x)S_(r)Nb_(2)O_(9):xSm^(3+)光致发光研究
14
作者 王明明 许英朝 +4 位作者 孟宪国 周琼 吴盼盼 陆逸 鹿晨东 《激光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49,共6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类新型橙红荧光粉Ba_(3-x)S_(r)Nb_(2)O_(9):xSm^(3+),通过XRD图谱鉴定了样品的纯相结构。根据激发发射光谱,紫外激发406 nm下,该荧光粉在596 nm处呈现出明亮的橙红光发射,Sm3+的猝灭浓度为0.04。结合变温光谱,...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类新型橙红荧光粉Ba_(3-x)S_(r)Nb_(2)O_(9):xSm^(3+),通过XRD图谱鉴定了样品的纯相结构。根据激发发射光谱,紫外激发406 nm下,该荧光粉在596 nm处呈现出明亮的橙红光发射,Sm3+的猝灭浓度为0.04。结合变温光谱,分析得出在高温453 K下,其PL发射强度仍保持在室温下的76.5%,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此外,通过将样品与蓝色LED芯片简易封装,在激发电流160 mA下,Sm^(3+)掺杂荧光粉在色坐标(0.3314,0.3381)下发出明亮的白光,接近理想白光(x=0.33,y=0.33),显色指数高达93.3。结果表明,作为新型铌酸锶钡基质的荧光粉,在掺杂稀土Sm3+后,在紫外白光发光二极管(UV-WLEDs)中具有极高的应用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掺杂 Sm^(3+) WLEDs 橙红色荧光粉 光致发光
原文传递
甲基胺溴化铅晶体粉末的温度依赖光致发光
15
作者 于海龙 吴文智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52-156,共5页
采用稳态光致发光(PL)光谱技术,结合光谱学分析方法,对CH_(3)NH_(3)PbBr_(3)(MAPbBr_(3))晶体粉末的功率密度和温度相关的光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在405 nm连续激光激发下,PL发射峰位在560 nm,半高全宽为123 meV。光谱实验结果表明,通过... 采用稳态光致发光(PL)光谱技术,结合光谱学分析方法,对CH_(3)NH_(3)PbBr_(3)(MAPbBr_(3))晶体粉末的功率密度和温度相关的光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在405 nm连续激光激发下,PL发射峰位在560 nm,半高全宽为123 meV。光谱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对功率密度与PL强度进行拟合,其斜率为1.10,这很好地证明了单光子吸收的存在。在80~310 K温度范围内,MAPbBr_(3)晶体粉末的荧光峰位表现出不同的温度依赖行为。随着温度的升高,激子-声子相互作用的增强,峰宽均匀展宽,积分强度逐渐减小。PL发射峰位在80~145 K出现蓝移。在150 K附近PL发射峰出现跳跃,而当温度超过150 K时,光谱的峰位几乎保持不变。这些温度相关的PL行为主要是由于在150 K左右发生了从正交相到四方相的结构相变。此外,从温度相关的PL实验数据拟合得到激子结合能约为49.8 meV和纵向光学声子能量约为60.4 me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 MAPbBr3 晶体粉末 温度依赖 光致发光
下载PDF
化学掺杂对于单层二硫化钨光致发光的影响
16
作者 尚源 尤卿章 王培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299-300,共2页
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TMDs)因其显著的光学和电学特性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其块状材料为间接带隙半导体,而单层材料则具有直接带隙半导体的特性。对于单层半导体材料,其拥有原子级别的厚度,容易引入外界... 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TMDs)因其显著的光学和电学特性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其块状材料为间接带隙半导体,而单层材料则具有直接带隙半导体的特性。对于单层半导体材料,其拥有原子级别的厚度,容易引入外界环境掺杂,从而影响其发光特性。本文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合成高质量,大面积的单层及少数层N-型二硫化钨(WS_(2))材料。使用拉曼进行表征,通过其特征声子振动模式所对应的频率差,来确定材料层数。在此基础上,对比了材料中心和边缘的光致发光(Photoluminescence,PL)。相比于中心位置,边缘位置的荧光强度更强,且峰位也发生红移。这是由于生长过程中造成的缺陷密度不同。基于此,使用掺杂剂对材料进行处理,来改变其缺陷密度。处理后发现,边缘和中心位置峰位均发生蓝移,强度减弱,同时中性激子发射占据了主导。该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本文生长的单层WS_(2)为N-型半导体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硫化钨 电荷转移 掺杂剂 光致发光
下载PDF
分子自组装薄膜调控MoS_(2)/TiO_(2)的光致发光性质的研究
17
作者 查何辰宇 邢月 +1 位作者 项苗苗 邵翔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9-46,I0006,I0010,共10页
自组装薄膜是一种修饰材料表面、使之功能化的有效方法。本文初步探讨了10,12-二十五二炔酸(PCDA)自组装薄膜对生长在金红石型二氧化钛(r-TiO_(2))(110)单晶表面的单层二硫化钼(MoS_(2))光学性能的调节作用。我们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 自组装薄膜是一种修饰材料表面、使之功能化的有效方法。本文初步探讨了10,12-二十五二炔酸(PCDA)自组装薄膜对生长在金红石型二氧化钛(r-TiO_(2))(110)单晶表面的单层二硫化钼(MoS_(2))光学性能的调节作用。我们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发现,PCDA分子在MoS_(2)/TiO_(2)表面自组装成与在纯MoS_(2)表面相同的片状结构,并在紫外光(UV)照射下进一步聚合成共轭的导电聚二乙炔(PDA)链。在光致发光(PL)测量中观察到,PCDA组装薄膜的添加及其进一步光致聚合,会导致MoS_(2)中的负A激子(A−)发光逐步增加,而总发光强度逐渐下降,表明PCDA的组装及其聚合产物相对于MoS_(2)具有不同的电子给予性。这些结果加深了我们对多组分系统中界面相互作用的理解,同时也证明了自组装薄膜是调整二维材料复合体系的电子与光学特性的一种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 12-二十五二炔酸 MoS_(2)/TiO_(2) 自组装 光致聚合 光致发光
下载PDF
颜色可调CsLa(WO_(4))_(2):Pr^(3+)荧光粉的光致发光和温度传感特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芳芳 郑庆华 +5 位作者 宋明君 李荣青 夏峥嵘 童悦 周薇薇 赵旺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70-1580,共11页
利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Pr^(3+)掺杂浓度的CsLa(WO_(4))_(2)荧光粉,测试了X射线衍射(XRD)、漫反射光谱、激发光谱、发射光谱与荧光衰减曲线,讨论了光致发光光谱与浓度、温度的联系,并基于荧光强度比(FIR)技术计算得出温度传感... 利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Pr^(3+)掺杂浓度的CsLa(WO_(4))_(2)荧光粉,测试了X射线衍射(XRD)、漫反射光谱、激发光谱、发射光谱与荧光衰减曲线,讨论了光致发光光谱与浓度、温度的联系,并基于荧光强度比(FIR)技术计算得出温度传感相关参数。CsLa(WO_(4))2∶Pr^(3+)主要呈现源自3P_(0)和1D_(2)能级的发射,对应的最佳掺杂浓度分别为0.03和0.01,经证实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导致了浓度猝灭。3P_(0)与1D_(2)能级的发射随温度变化趋势不同,这主要归因于Pr^(3+)‐W^(6+)的价间电荷迁移(IVCT)、交叉弛豫(CR)和多声子弛豫(MPR)等过程的综合作用。由于上述发射表现出不同的浓度和温度依赖特性,实现了颜色可调谐发光。基于3P_(1)→3H_(5)/3P_(0)→3H4热耦合能级对和1D_(2)→3H_(4)/3P_(0)→3H_(4)非热耦合能级对的FIR,计算得到相对灵敏度分别为586.01/T^(2)K^(-1)和1071.78/T^(2)K^(-1),表明该材料在温度传感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3+) CsLa(WO_(4))_(2) 光致发光 温度传感 荧光强度比(FIR)
下载PDF
Ca_(2-x)Sr_(x)MgSi_(2)O_(7):Eu^(3+)荧光粉的制备及光致发光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亢小红 马科学 +2 位作者 苗波波 毕胜军 蒋娟梅 《当代化工》 CAS 2023年第8期1844-1847,1852,共5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Ca_(2-x)Sr_(x)MgSi_(2)O_(7):Eu^(3+)红色荧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仪、荧光光谱仪等对样品进行分析表征,探究Eu^(3+)掺杂于Ca_(2-x)Sr_(x)MgSi_(2)O_(7)基质的光致发光性能。结果表明:Eu^(3+)的掺杂没有改变Ca_(2-x)S...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Ca_(2-x)Sr_(x)MgSi_(2)O_(7):Eu^(3+)红色荧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仪、荧光光谱仪等对样品进行分析表征,探究Eu^(3+)掺杂于Ca_(2-x)Sr_(x)MgSi_(2)O_(7)基质的光致发光性能。结果表明:Eu^(3+)的掺杂没有改变Ca_(2-x)Sr_(x)MgSi_(2)O_(7)基体的晶体结构,Ca_(2-x)Sr_(x)MgSi_(2)O_(7):Eu^(3+)荧光粉在410nm光激发下最强发射峰位于580nm的红光,Eu^(3+)掺杂量为4%时发光强度最高,Ca_(2-x)Sr_(x)MgSi_(2)O_(7):Eu^(3+)荧光粉可用于补充白光LED所需要的红色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_(2-x)Sr_(x)MgSi_(2)O_(7):Eu^(3+) 光致发光 红色荧光粉 白光LED
下载PDF
蓝色光致发光钙钛矿量子点制备及光致发光性能研究
20
作者 刘湘 李准 +7 位作者 高玉华 周自成 余大伟 刘瑾 马贞 匡晶晶 许坤 丁淑芳 《湘南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06-110,共5页
本文利用热注入法制备了蓝光CsPbBr_(3)钙钛矿量子点,研究探索了反应温度、钕掺杂和HBr刻蚀对量子点光致发光(photoluminescence,PL)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量子点的PL峰值波长发生红移,因而可合理利用反应温度调控Cs... 本文利用热注入法制备了蓝光CsPbBr_(3)钙钛矿量子点,研究探索了反应温度、钕掺杂和HBr刻蚀对量子点光致发光(photoluminescence,PL)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量子点的PL峰值波长发生红移,因而可合理利用反应温度调控CsPbBr_(3)量子点的PL峰值波长。利用HBr对量子点进行蚀刻,刻蚀后的量子点,PL峰值波长发生蓝移,半峰宽变窄。钕掺杂的CsPbBr_(3)量子点PL峰值波长发生蓝移,时间稳定性、热稳定性、水稳定性都得到了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光 钙钛矿 量子点 光致发光 钕掺杂 HBr刻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