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38篇文章
< 1 2 2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猪轮状病毒VP8截短蛋白-铁蛋白纳米颗粒的制备与免疫原性分析
1
作者 彭凤巧 李博硕 +1 位作者 杜恩岐 周宏超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65,共7页
在铁蛋白纳米颗粒骨架上集中展示猪轮状病毒(PoRV)VP8截短蛋白,制备一种以铁蛋白(Ferritin)为载体的PoRV纳米颗粒亚单位疫苗并评估其免疫原性。将PoRV VP8截短蛋白和铁蛋白利用SpyCatcher/SpyTag系统连接形成PoRV VP8-Ferritin,通过透... 在铁蛋白纳米颗粒骨架上集中展示猪轮状病毒(PoRV)VP8截短蛋白,制备一种以铁蛋白(Ferritin)为载体的PoRV纳米颗粒亚单位疫苗并评估其免疫原性。将PoRV VP8截短蛋白和铁蛋白利用SpyCatcher/SpyTag系统连接形成PoRV VP8-Ferritin,通过透射电镜(TEM)、高效液相色谱(HPLC)、动态光散射(DLS)对纳米颗粒进行表征分析,并配伍佐剂制备亚单位疫苗免疫小鼠。对免疫后各时间点小鼠血清的特异性IgG抗体和35 d的特异性IgG抗体进行分型(IgG2a和IgG1)检测。结果显示,VP8-Ferritin能较好地在体外组装形成平均粒径为15.56 nm的颗粒结构,组装效率可达85%。免疫后14 d VP8-Ferritin免疫组和VP8免疫组均能在小鼠血清中检测到特异性IgG抗体,OD 450值分别为0.521和0.229;免疫后42 d各免疫组的特异性IgG抗体水平达到峰值,OD 450值分别为1.197和0.531。免疫后的VP8-Ferritin亚单位疫苗能够诱导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特异性IgG抗体,其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极显著高于VP8亚单位疫苗(P<0.01);VP8-Ferritin免疫组IgG2a/IgG1比值为2.564,显著高于VP8免疫组的IgG2a/IgG1比值1.791(P<0.05)。结果表明VP8-Ferritin纳米颗粒亚单位疫苗增强了VP8抗原的免疫原性,主要表现TH1型免疫反应,该结果为猪轮状病毒亚单位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轮状病毒 VP8蛋白 纳米颗粒 免疫原性
下载PDF
非洲猪瘟病毒H108R蛋白的制备及其免疫原性评价
2
作者 张越 茹毅 +7 位作者 郝荣增 杨锐 赵陇和 李亚军 杨洋 张荣 蒋成辉 郑海学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44-1354,共11页
本研究旨在制备ASFV H108R蛋白,通过免疫小鼠评价该蛋白的免疫原性,为该蛋白作为疫苗候选抗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H108R蛋白的结构及基本理化性质,选择编码蛋白33~108 AA的基因序列串联融合到原核表达载体,转化... 本研究旨在制备ASFV H108R蛋白,通过免疫小鼠评价该蛋白的免疫原性,为该蛋白作为疫苗候选抗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H108R蛋白的结构及基本理化性质,选择编码蛋白33~108 AA的基因序列串联融合到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后经IPTG诱导表达,用镍亲和层析纯化目标蛋白质。免疫小鼠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活化的CD4^(+)和CD8^(+)T淋巴细胞,分离小鼠血清测定特异性抗体滴度,利用Western blot和IFA鉴定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并用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将血清与ASFV-GFP病毒孵育评估抗体是否能抑制病毒的复制。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H108R蛋白为亲水性蛋白质,有跨膜区,无信号肽,蛋白二三级结构中存在较多α-螺旋。SDS-PAGE、Western blot显示IPTG诱导后,成功表达纯化H108R蛋白。蛋白免疫小鼠后能够诱导小鼠脾脏T细胞的活化,刺激机体产生更高水平的细胞因子。免疫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128000,能与ASFV-GFP病毒特异性结合,与病毒孵育后能明显抑制病毒的复制。本研究成功表达制备了ASFV H108R蛋白,免疫能够诱导脾脏T淋巴细胞活化,引起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能够明显抑制病毒的复制,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为深入研究H108R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疫苗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病毒(ASFV) H108R蛋白 多克隆抗体 免疫原性
下载PDF
低温等离子体诱导黑色素瘤细胞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的研究
3
作者 王香妮 刘进仁 +6 位作者 崔怡馨 鹿佳佳 何芷柔 许玉琳 李荣荣 石兴民 吴喜利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7,共8页
目的 比较低温等离子体(low-temperature plasma, LTP)直接处理和等离子体活化液(plasma-activated medium, PAM)处理对黑色素瘤细胞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 ICD)的诱导作用。方法 LTP直接处理和PAM处理黑色素瘤细胞B... 目的 比较低温等离子体(low-temperature plasma, LTP)直接处理和等离子体活化液(plasma-activated medium, PAM)处理对黑色素瘤细胞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 ICD)的诱导作用。方法 LTP直接处理和PAM处理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细胞24 h后,通过MTT检测细胞活力,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表面钙网蛋白(calreticulin, CRT)的表达情况,用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检测试剂盒检测培养液中ATP含量,使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mobility group box 1, HMGB1)含量;用LTP处理的B16F10与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DC2.4细胞系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分子(CD80和CD86)。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两种处理方式均能导致B16F10细胞活力下降,细胞凋亡率增加,细胞内活性氧(ROS)增多,CRT表达升高、ATP和HMGB1分泌含量增加(P<0.05)。在相同处理时间下,LTP直接处理的B16F10细胞CRT表达和ATP释放高于PAM处理(P<0.05)。与DC2.4组相比,DC细胞成熟标志分子CD80在LTP-120s组、LTP-180s组、PAM-120s组、PAM-180s组表达比例升高,DC细胞成熟标志分子CD86在LTP-120s组、LTP-180s组、PAM-180s组的表达比例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TP直接处理和PAM处理均可诱导黑色素瘤细胞发生ICD,LTP直接处理诱导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等离子体(LTP)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 树突状细胞(DC)
下载PDF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OmpD、LppB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
4
作者 曾焱 欧祥龙 +2 位作者 闫晓阳 刘灿 廖永洪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3-352,共10页
本研究旨在评价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OmpD和LppB蛋白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通过同源性分析,发现19个血清型的APP均含有ompD和lppB基因,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8.2%~100%和99.3%~100%。利用基因工程大肠杆菌表达纯化了1型菌株的rOmpD和rL... 本研究旨在评价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OmpD和LppB蛋白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通过同源性分析,发现19个血清型的APP均含有ompD和lppB基因,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8.2%~100%和99.3%~100%。利用基因工程大肠杆菌表达纯化了1型菌株的rOmpD和rLppB蛋白,并进行了免疫原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种蛋白均能有效表达,与猪康复血清反应明显。小鼠免疫rOmpD、rLppB蛋白后,ELISA抗体水平显著提高,对国内流行的1型、7型菌株攻毒保护率为70%~80%。进一步制备含rOmpD和rLppB的油乳剂,免疫仔猪后,ELISA抗体水平显著提高,对1型、7型菌株攻毒具有部分保护作用和交叉保护能力,但未能完全阻止感染和死亡。因此OmpD、LppB有作为APP亚单位疫苗开发候选抗原的潜力,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具有良好交叉保护效果的疫苗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OmpD LppB 免疫原性 免疫效果
下载PDF
婴幼儿配方全羊乳蛋白消化多肽肽谱及其免疫原性
5
作者 连严慧 孟毅 +3 位作者 贺宝元 谈雅琳 韩晶晶 薛海燕 《现代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3,共10页
该研究通过体外模拟成人与婴幼儿胃肠道消化,比较羊乳酪蛋白(Casein, CN)、乳清蛋白(Whey Protein, WP)以及最接近母乳比例(40:60, m/m)的CN与WP的混合蛋白的消化特性。结果显示,在模拟成人与婴幼儿体外消化过程中,四种蛋白的消化率逐... 该研究通过体外模拟成人与婴幼儿胃肠道消化,比较羊乳酪蛋白(Casein, CN)、乳清蛋白(Whey Protein, WP)以及最接近母乳比例(40:60, m/m)的CN与WP的混合蛋白的消化特性。结果显示,在模拟成人与婴幼儿体外消化过程中,四种蛋白的消化率逐渐增加,其中婴幼儿胃消化120 min后混合蛋白的消化率达到最大值20.28%,显著高于羊乳(P<0.05),表明混合蛋白提高CN的比例后更易于被消化。在胃肠联合消化中,婴幼儿混合蛋白在胃肠联合消化30 min时肽含量释放最多为58.0 mg/mL,且在婴幼儿胃肠联合消化终点中对二肽基肽酶-4(Dipeptidyl Peptidase-4, DPP-IV)抑制活性相对较强,而CN在婴幼儿胃肠联合消化中表现出最高的抗氧化活性为34.11%。免疫原性分析表明,混合蛋白在婴幼儿胃肠消化中均呈现最低的免疫原性,其更不易引起过敏反应。可见,接近母乳比例的CN与WP混合蛋白有更好的消化性、更多的肽含量和较低的免疫原性,且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这些发现为优化婴幼儿配方全羊乳粉的蛋白质来源和比例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配方全羊乳 模拟消化 多肽肽谱 免疫原性
下载PDF
线性DNA疫苗的合成开发及免疫原性初步研究
6
作者 佟莹莹 陈阳 +6 位作者 刘阳 孙杰 王华 李财新 王希良 程晋霞 杨光华 《广东化工》 2025年第2期63-65,共3页
DNA从头合成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生物药物、病毒疫苗等研制开发。为探讨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受体结合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RBD)为靶抗原的线性DNA疫苗... DNA从头合成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生物药物、病毒疫苗等研制开发。为探讨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受体结合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RBD)为靶抗原的线性DNA疫苗的免疫原性,本文基于DNA补丁寡核苷酸合成法(patcholigodeoxynucleotidesynthesis,POS)合成专利技术(CN200610148058.6),在体外无病毒基因模板的条件下合成启动子(cytomegalovirus,CMV)、目标抗原RBD和多聚腺苷酸(polyadenylic acid,ployA)的完整表达框序列,转染人胚肾293T细胞并验证。采用微量中和实验检测各组小鼠血清的病毒中和抗体效价;并在第二次免疫后采用攻毒保护实验检测线性DNA疫苗对各组小鼠的保护率。结果显示我们利用一步法快速合成了含RBD基因的线性DNA疫苗,优化序列的表达量高于原序列38%,免疫实验显示以RBD为靶抗原的SARS-CoV-2线性DNA疫苗能诱导一定的中和抗体,提供一定的保护性。为线性DNA疫苗的合成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受体结合区域(RBD) 线性DNA疫苗 免疫原性
下载PDF
结合批量和单细胞测序数据构建基于机器学习的肝癌免疫原性细胞死亡预后模型
7
作者 杜亚楠 王艺璇 +1 位作者 谢丽 李茹恬 《现代肿瘤医学》 2025年第4期557-566,共10页
目的: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开发一种新的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相关特征(immunogenic cell death related signatures,ICDRS)预后模型。方法:分别从TCGA、GEO和ICGC数据库下载RNA-seq表达数据和临床数据。使用AddMod... 目的: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开发一种新的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相关特征(immunogenic cell death related signatures,ICDRS)预后模型。方法:分别从TCGA、GEO和ICGC数据库下载RNA-seq表达数据和临床数据。使用AddModuleScore、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ingle-sample 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ssGSEA)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筛选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ICD)相关基因。基于ICD相关基因使用10种机器学习算法、79种组合构建一致的ICDRS预后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预后模型,并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判断ICDRS的独立预后价值。同时评估不同风险组的基因组变异格局、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al burden,TMB)、免疫细胞浸润、免疫逃避能力。最后评估不同风险组对药物的敏感性。结果:通过一系列分析,我们构建了含有6种ICD相关基因(包括YWHAB、EHD1、TUBA4A、SRI、SLC16A3、FYN)的ICDRS模型。模型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或低风险组,而且通过分析得出高风险组患者的预后比低风险组差。该模型在预测HCC预后和临床转化方面具有较好的性能,且ICDRS是HCC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此外,两组TM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较高风险组而言,低风险组患者具有更丰富的免疫细胞浸润和较低的TIDE评分,表明低风险组可能对免疫治疗的反应更好。我们还发现高风险组对奥沙利铂、米托蒽醌和索拉菲尼等药物敏感性更高,而低风险组从西地尼布、长春新碱和多西他赛等药物中获益更多。结论:该研究结合了ICD相关基因,使用生物信息学和机器学习构建了HCC的预后特征。可帮助临床医生为不同风险的HCC患者选择个性化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机器学习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 预后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下载PDF
截短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gE融合分子内佐剂的原核表达及其免疫原性
8
作者 刘晓菲 孙苓苓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3期290-294,共5页
目的原核表达水痘带状疱疹病毒gE融合分子内佐剂的融合蛋白,并评价其免疫原性。方法以pET28-a质粒为载体,构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蛋白E(glycoprotein E,gE)融合破伤风毒素(tetanus toxoid,TT)通用表位P2基因,并将其转化至大肠杆菌中,经IPT... 目的原核表达水痘带状疱疹病毒gE融合分子内佐剂的融合蛋白,并评价其免疫原性。方法以pET28-a质粒为载体,构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蛋白E(glycoprotein E,gE)融合破伤风毒素(tetanus toxoid,TT)通用表位P2基因,并将其转化至大肠杆菌中,经IPTG诱导表达,亲和色谱纯化,获得纯度较高的gE-TT蛋白。将gE-TT蛋白免疫小鼠,检测小鼠的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评价其免疫原性。结果构建的重组大肠杆菌工程菌经IPTG诱导能稳定的表达gE-TT蛋白,经分离纯化后,获得分子量约为62 kD的gE-TT蛋白,并能与anti-VZV gE抗体特异性结合;ELISA检测显示小鼠血清产生了较强的gE-TT特异性IgG抗体。结论本研究已在大肠杆菌系统中成功表达了重组gE-TT蛋白,该蛋白可有效引起小鼠的体液免疫反应,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实验室研究和疫苗制备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gE-TT抗原 原核表达 免疫原性
原文传递
猪圆环病毒2型毒株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小鼠的免疫原性分析
9
作者 孙瑶 韩伟 +5 位作者 赵辉 杨小蓉 常昊天 付秀花 吴珊珊 王贵华 《中国动物检疫》 2025年第1期103-110,共8页
为获得猪圆环病毒2型(PCV2)候选疫苗株,对疑似PCV2感染猪的淋巴结、脾脏等组织病料进行检测,对阳性病料进行PCV2分离纯化、鉴定、全基因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并制成PCV2灭活疫苗,进行小鼠免疫原性分析。结果显示;从PCV2阳性病料中成功分... 为获得猪圆环病毒2型(PCV2)候选疫苗株,对疑似PCV2感染猪的淋巴结、脾脏等组织病料进行检测,对阳性病料进行PCV2分离纯化、鉴定、全基因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并制成PCV2灭活疫苗,进行小鼠免疫原性分析。结果显示;从PCV2阳性病料中成功分离得到1株PCV2毒株,病毒含量不低于10^(6.0) FAID_(50)/mL,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可见绿色荧光;该毒株基因全长约1767 bp,全基因核酸序列与PCV2参考序列ON012565.1、KU960933.1同源性最高为99.9%,与PCV3参考序列PP566974.1同源性最低为45.9%,与多数PCV2参考毒株序列同源性在92%以上,经进化树分析属于PCV2d基因亚型;用该分离毒株制成灭活疫苗免疫小鼠后,测得特异性抗体,且效价较高。结果说明,该分离株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作为PCV2疫苗研发的候选毒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2型 遗传变异 免疫原性分析 疫苗研发
下载PDF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10
作者 孙志乾 李敏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25年第2期195-201,共7页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作为一种特殊的调节性细胞死亡方式,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本综述着重阐述了ICD的经典途径,包括免疫原性凋亡和坏死。对目前已在临床中应用的抗癌ICD诱导剂以及处于试验阶段的抗癌ICD诱导剂进行了深入的...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作为一种特殊的调节性细胞死亡方式,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本综述着重阐述了ICD的经典途径,包括免疫原性凋亡和坏死。对目前已在临床中应用的抗癌ICD诱导剂以及处于试验阶段的抗癌ICD诱导剂进行了深入的文献分析,从多个维度总结出理想的ICD诱导剂应当具备的特性。同时,深入探讨了肿瘤微环境中ICD激活树突状细胞成熟并引发T淋巴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的分子信号通路,明确了活性氧(ROS)在其中的关键作用。肿瘤内在机制对肿瘤微环境、肿瘤发展及治疗反应影响重大,而ICD为恢复“冷”肿瘤免疫原性带来了希望。深入研究ICD有助于推动肿瘤治疗新策略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 肿瘤微环境 肿瘤治疗方案
下载PDF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S、N基因DNA疫苗载体构建及其免疫原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成伟伟 容维中 +5 位作者 杨明 李元新 赵子惠 陈伯祥 王佳 周瑶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35-1043,共9页
【目的】构建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S、N基因的DNA疫苗载体,并进行免疫原性试验,为猪传染性胃肠炎(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TGE)的防控和DNA疫苗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和基础数据。【方法】扩... 【目的】构建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S、N基因的DNA疫苗载体,并进行免疫原性试验,为猪传染性胃肠炎(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TGE)的防控和DNA疫苗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和基础数据。【方法】扩增S基因的A位点、D位点和N基因,并将N基因(单独)、A位点和D位点(融合)克隆至pCDNA3.1-His-C构建重组疫苗载体,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分析S(A-D)蛋白、N蛋白二级结构组成、三级构像、亚细胞定位和优势B细胞抗原表位。将构建成功的重组载体分别转染至PK-15细胞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运用共聚焦检测重组蛋白的表达分布情况。将重组疫苗载体单独或联合免疫小鼠,运用间接ELISA检测IgG抗体水平。【结果】扩增出S基因的A位点、D位点和N基因,大小分别为498、606、1149 bp。构建了A位点与D位点(融合)、N基因(单独)的DNA疫苗重组载体p-S(A-D)-His和p-N-His。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分析发现TGEV感染宿主细胞时N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和线粒体,S(A-D)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线粒体,S(A-D)蛋白具有7个优势B细胞抗原表位,N蛋白具有8个优势B细胞抗原表位。重组载体p-S(A-D)-His和p-N-His均在PK-15细胞内成功表达,且S(A-D)-His和N-His在PK-15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分布。重组疫苗载体免疫小鼠后,免疫效果由高至低依次为p-N-His>p-S(A-D)-His+p-N-His>p-S(A-D)-His。【结论】本研究构建了TGEV的S、N基因的DNA疫苗载体,免疫小鼠后均产生了较强的特异性抗体,为TGEV的核酸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基础材料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S基因 N基因 载体构建 免疫原性
下载PDF
密码子优化的RHDV2双VP60基因重组杆状病毒构建及表达蛋白免疫原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于吉锋 谢晶 +8 位作者 黄勇 肖璐 林毅 曹冶 叶勇刚 魏勇 吴学婧 李江凌 康润敏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68-677,共10页
[目的]试验旨在优化兔出血症病毒2型(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2,RHDV2)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 VLP)疫苗的制备策略,探究RHDV2 VLP疫苗对家兔的免疫原性,为低成本、高产量RHDV2新型疫苗研发提供新思路。[方法]根据... [目的]试验旨在优化兔出血症病毒2型(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2,RHDV2)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 VLP)疫苗的制备策略,探究RHDV2 VLP疫苗对家兔的免疫原性,为低成本、高产量RHDV2新型疫苗研发提供新思路。[方法]根据昆虫细胞的密码子偏好性优化合成RHDV2 VP60全基因,将双VP60基因插入真核载体pFastBacTMDual,转化携带Bacmid质粒的大肠杆菌DH10Bac感受态细胞,构建含双VP60基因的重组杆粒Bacmid-VP60-VP60,转染Sf9昆虫细胞,通过Western blotting、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及透射电镜对重组杆状病毒Bacmid-VP60-VP60进行表达验证;将优化策略制备的重组蛋白抗原与氢氧化铝佐剂按照9∶1比例制备VLP灭活疫苗,通过安全性检验、最小免疫剂量、免疫持续期等评估优化策略制备的RHDV2 VLP疫苗的保护效果。[结果]试验成功构建重组杆粒Bacmid-VP60-VP60。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显示,重组杆状病毒转染Sf9细胞表达出大小约60 ku的RHDV2 VP60蛋白。IFA鉴定结果显示,感染重组杆状病毒的Sf9细胞产生了大量的黄绿色荧光,表明重组杆状病毒在Sf9细胞中大量表达VP60蛋白。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VP60蛋白折叠成VLP,大小为40 nm左右,呈现球形结构,表面光滑。优化策略制备的RHDV2 VLP疫苗对家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最小免疫剂量为0.5 mL/只,免疫持续期可达210 d以上。[结论]试验构建了含有密码子优化的双VP60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并在昆虫细胞中成功表达RHDV2 VP60蛋白,该蛋白制备的VLP疫苗对家兔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出血症病毒2型(RHDV2) 病毒样颗粒(VLP) 密码子偏好性 重组杆状病毒 免疫原性
下载PDF
非洲猪瘟病毒p30蛋白与CRM197的融合表达及对小鼠的免疫原性评价
13
作者 张琦 董宁宁 +9 位作者 谈晓梅 石正旺 李娜 朱雯琪 汤傲星 李传锋 朱杰 刘光清 苏艳 孟春春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230-5237,共8页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传染性和致死性的传染病,对猪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安全有效的疫苗和有效治疗药物的缺乏给非洲猪瘟防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者尝试设计一种融合蛋白以改善非洲猪瘟病毒p30的免疫原性。...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传染性和致死性的传染病,对猪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安全有效的疫苗和有效治疗药物的缺乏给非洲猪瘟防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者尝试设计一种融合蛋白以改善非洲猪瘟病毒p30的免疫原性。白喉毒素的无毒突变体CRM197已被成功地用作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的载体蛋白,以增强多糖的免疫原性。本研究构建p30与CRM197催化结构域(A片段)的融合表达质粒,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和单独p30分别使用小鼠评价了其免疫原性。结果显示:通过原核表达与亲和层析纯化得到融合蛋白p30-CRM197(A)免疫小鼠后,较单独表达的p30其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激发起高水平针对p30的特异性IgG,并且在初次免疫后56 d后还能维持较高水平的淋巴细胞免疫活力。本研究结果表明,CRM197的A片段作为载体蛋白显著增强原核表达p30蛋白的免疫原性,其可作为非洲猪瘟亚单位疫苗的候选分子内佐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 CRM197 P30 免疫原性
下载PDF
重组人血白蛋白在食蟹猴体内的免疫原性评价
14
作者 潘东升 杨淑涵 +5 位作者 刘丽 于敏 王晓霞 李芊芊 李波 周晓冰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49-555,共7页
目的:考察重组人血白蛋白(rHSA)在食蟹猴体内产生的抗药抗体(ADA)特征,并比较rHSA和人血浆来源白蛋白(pHSA)诱导食蟹猴产生ADA特征的差异。方法:单次给药实验共使用24只食蟹猴,设置4组:pHSA组(1 g·kg^(-1))与rHSA低、中、高剂量组(... 目的:考察重组人血白蛋白(rHSA)在食蟹猴体内产生的抗药抗体(ADA)特征,并比较rHSA和人血浆来源白蛋白(pHSA)诱导食蟹猴产生ADA特征的差异。方法:单次给药实验共使用24只食蟹猴,设置4组:pHSA组(1 g·kg^(-1))与rHSA低、中、高剂量组(0.3,1,2 g·kg^(-1)),每组6只动物,共给药1次。重复给药实验使用12只食蟹猴,设置pHSA组与rHSA组,每组6只动物,给药剂量均为1 g·kg^(-1),连续静脉输注给药6 d。实验均在给药前和给药后14,21,28,42,56 d进行ADA检测。结果:2个实验中各组动物均出现ADA阳性反应。单次给药实验中,pHSA组14 d可检测到抗体(阳性率为50%),28 d的ADA阳性率达到峰值(83%),部分动物抗体持续到56 d。rHSA的3个剂量组均在14 d可检测到抗体,28 d时ADA阳性率达到峰值(阳性率最高达100%),随后ADA阳性率开始下降。重复给药实验中,pHSA组和rHSA组均在14 d可检测到抗体(阳性率均为83%)且ADA阳性率达到峰值,至42 d的ADA阳性率开始下降。单次给予等剂量(1 g·kg^(-1))的pHSA和rHSA后,rHSA组ADA阳性率小于pHSA组。重复给予等剂量(1 g·kg^(-1))pHSA和rHSA后,二者的ADA阳性率相同,但rHSA组ADA阳性率降低较快。结论:rHSA与pHSA均可诱导食蟹猴产生体液免疫应答,产生相应抗体,重复给药可诱导更强的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血白蛋白 免疫原性 抗药抗体 食蟹猴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原文传递
嵌合流行毒株G-H环基因重组口蹄疫病毒的拯救及其免疫原性分析
15
作者 李平花 黄书伦 +11 位作者 张克强 刘锋 孙普 李冬 包慧芳 曹轶梅 白兴文 马雪青 李坤 袁红 刘在新 卢曾军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222-5229,共8页
为了研究能有效免疫防控当前流行的O型3个拓扑型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的疫苗候选株,本研究利用FMDV反向遗传操作技术,通过基因替换,构建同时含当前流行的O型三个拓扑型病毒株结构蛋白基因的重组全长克隆,转染... 为了研究能有效免疫防控当前流行的O型3个拓扑型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的疫苗候选株,本研究利用FMDV反向遗传操作技术,通过基因替换,构建同时含当前流行的O型三个拓扑型病毒株结构蛋白基因的重组全长克隆,转染表达T7RNA聚合酶的细胞后拯救重组FMDV,分析结构蛋白基因的重构对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拯救病毒制备灭活疫苗,免疫猪和牛,用体外中和试验初步研究其作为O型FMD疫苗候选株的潜力。结果表明FMD流行毒株结构蛋白VP1 G-H环基因的替换没有明显影响重组病毒的噬斑表型和复制能力,但不同FMDV G-H环抗原表位对猪诱导机体产生交叉中和抗体水平影响较大,对牛诱导机体产生交叉中和抗体的影响较小,表明FMDV G-H抗原表位是猪免疫优势的表位。本研究为未来FMDV疫苗的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H环 重组口蹄疫病毒 拯救 免疫原性分析
下载PDF
Ⅰ群4型禽腺病毒Y17215-1株体外增殖规律及免疫原性研究
16
作者 李秀丽 王利丽 +6 位作者 李富强 田向学 路超 任卫科 江珊 张莉 鄢明华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26,共6页
为探讨禽腺病毒4型分离株Y17215-1的体外增殖特性和免疫原性,本研究以LMH细胞为模型,摸索Y17215-1株最佳接种剂量和收获时间;通过活毒滴鼻接种和灭活疫苗肌肉注射的方式免疫SPF鸡,测定其免疫原性。结果显示:Y17215-1株0.1 MOI接种LMH细... 为探讨禽腺病毒4型分离株Y17215-1的体外增殖特性和免疫原性,本研究以LMH细胞为模型,摸索Y17215-1株最佳接种剂量和收获时间;通过活毒滴鼻接种和灭活疫苗肌肉注射的方式免疫SPF鸡,测定其免疫原性。结果显示:Y17215-1株0.1 MOI接种LMH细胞,培养48~72 h病毒滴度达到峰值108.625 TCID_(50)/mL。该病毒经肌肉注射对42日龄SPF鸡具有较强致病性,LD_(50)为103.000 TCID_(50)/0.2 mL。以10^(7.676) TCID_(50)的Y17215-1株滴鼻免疫21日龄SPF鸡,免疫后7 d 100%试验鸡产生中和抗体,14 d达到高峰。以Y17215-1株制备灭活疫苗肌肉注射免疫21日龄SPF鸡(10^(7.676) TCID_(50)/羽),免疫后7 d 70%试验鸡产生中和抗体,21 d达到高峰。在免疫后21 d用1000LD_(50)的Y17215-1株进行攻毒,活毒和灭活疫苗的保护率均为100%。以上结果表明:Y17215-1株具有很好的体外增殖特性和免疫原性,可以作为候选疫苗毒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腺病毒4型 LMH细胞 增殖规律 免疫原性
下载PDF
紫草素诱导宫颈癌细胞凋亡及免疫原性死亡的机制研究
17
作者 姚亮 王丽君 肖仲清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26期9-15,共7页
目的探究紫草素作用下的宫颈癌细胞凋亡及其免疫原性死亡相关分子表达变化。方法通过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及WGCNA方法从分子层面探究紫草素诱导宫颈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CTD数据库获取紫草素的作用靶点;GEO数据库及WGCNA分析宫颈癌... 目的探究紫草素作用下的宫颈癌细胞凋亡及其免疫原性死亡相关分子表达变化。方法通过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及WGCNA方法从分子层面探究紫草素诱导宫颈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CTD数据库获取紫草素的作用靶点;GEO数据库及WGCNA分析宫颈癌的差异基因,取交集后得到疾病靶点,与药物靶点相互映射后得到治疗靶点;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体外实验中,采用5~80μmol/L紫草素处理人宫颈癌SiHa细胞,48 h后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SiHa细胞经10μmol/L紫草素(低浓度组)和20μmol/L紫草素(高浓度组)处理48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及其免疫原性死亡相关分子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并以20 ng/μl的5-氟尿嘧啶作为阳性对照组,不加紫草素为空白对照组。结果WGCNA共筛选宫颈癌1989个差异基因;通过DAVID数据库共筛选得到91个KEGG富集条目,884个生物学过程、81个分子功能、21个细胞组分;PPI网络显示,紫草素与宫颈癌细胞中的TP53和CASP3等靶点密切相关;紫草素干预宫颈癌核心靶点主要作用于细胞凋亡蛋白通路,免疫系统过程的负调节通路,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活化、细胞凋亡执行期的调控通路等。紫草素对SiHa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IC50值为29.62μmol/L;低、高浓度组的细胞凋亡率,caspase-3、caspase-9、CRT、HSP70、PD-L1、Galectin9表达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高浓度组细胞凋亡率,caspase-3、caspase-9、CRT、HSP70、PD-L1、Galectin9表达水平高于低浓度组(P<0.05)。结论紫草素作用于TP53、CASP3等靶点诱导宫颈癌细胞发生凋亡的同时,对细胞发生免疫原性死亡也具有诱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草素 宫颈癌 网络药理学 免疫原性死亡 免疫检测点
下载PDF
光动力治疗与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
18
作者 袁士翔 周正南 +1 位作者 罗成 方昱栋 《广东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413-418,共6页
抗癌治疗的成功依赖于免疫系统介导的长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而近年来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ICD)被认为是诱发机体产生这种反应的重要方式。光动力疗法(PDT)已被证实可引发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ICD的核心是垂死癌细胞表达或释放... 抗癌治疗的成功依赖于免疫系统介导的长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而近年来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ICD)被认为是诱发机体产生这种反应的重要方式。光动力疗法(PDT)已被证实可引发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ICD的核心是垂死癌细胞表达或释放危险相关分子模式(DAMPs),这些DAMPs对激活树突状细胞(DC)和激活T细胞适应性免疫反应至关重要,并导致长期免疫记忆的形成。本文将介绍ICD的研究进展以及通过改善肿瘤微环境缺氧和光敏剂的亚细胞定位增强PDT诱导ICD的能力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治疗 光敏剂 免疫原性死亡 损伤相关的分子模式 亚细胞定位
下载PDF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诱导剂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新进展
19
作者 孙志强 陈谦学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12期756-760,共5页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即使采用手术联合术后同步放化疗等综合治疗,疗效扔较差。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为一种新发现的调节性细胞死亡,可以被多种化学药物、物理刺激和生物制剂诱导,引起细胞释放多类损害相关...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即使采用手术联合术后同步放化疗等综合治疗,疗效扔较差。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为一种新发现的调节性细胞死亡,可以被多种化学药物、物理刺激和生物制剂诱导,引起细胞释放多类损害相关分子模式,从而募集与激活多种免疫细胞,产生针对特定抗原的适应性免疫应答。ICD也被广泛用于诱导脑胶质瘤的抗肿瘤免疫治疗。本文简要概括ICD及其相关诱导剂的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诱导剂 损伤相关分子模式
下载PDF
1株兔源A型产气荚膜梭菌毒力和免疫原性测定
20
作者 贾华强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4年第5期59-61,共3页
在兔场中发现一只疑似感染了产气荚膜梭菌病兔,从该兔的病理组织中分离到1株兔源产气荚膜梭菌,对分离株进行血清学分型。毒力以及免疫原性检测。结果表明:该分离株血清型为A型,该分离株肉肝胃酶消化汤培养液的无菌毒素对小鼠和家兔均有... 在兔场中发现一只疑似感染了产气荚膜梭菌病兔,从该兔的病理组织中分离到1株兔源产气荚膜梭菌,对分离株进行血清学分型。毒力以及免疫原性检测。结果表明:该分离株血清型为A型,该分离株肉肝胃酶消化汤培养液的无菌毒素对小鼠和家兔均有毒力、对小白鼠的最小致死量为0.05 m L/只,对家兔的最小致死量为1.5 m L/只。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兽用生物制品规程》(以下简《规程》)方法制备疫苗进行效力检验,免疫保护率不低于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气荚膜梭菌 A型 毒力 免疫原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