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列腺病变免疫组化双染检测专家共识 被引量:1
1
作者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良性前列腺增生体外诊断专家共识编写小组 北京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 +3 位作者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编辑委员会 王琼 彭薇 张春燕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3年第5期724-728,共5页
前列腺疾病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疾病,种类繁多、临床症状相似。前列腺病变组织病理形态复杂多样,病理医师常遇见难以判别良、恶性的异型腺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已成为助力前列腺疾病诊疗的重要辅助手段。近年来,随着鸡尾酒抗体甲基酰基辅酶... 前列腺疾病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疾病,种类繁多、临床症状相似。前列腺病变组织病理形态复杂多样,病理医师常遇见难以判别良、恶性的异型腺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已成为助力前列腺疾病诊疗的重要辅助手段。近年来,随着鸡尾酒抗体甲基酰基辅酶A消旋酶(AMACR)、高分子量角蛋白(HMWCK)和p63对前列腺组织进行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应用的推广,明确双染鸡尾酒抗体免疫组化检测在前列腺疾病中的临床意义、建立规范化和标准化检测流程有助于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降低室间差异性,使患者获益更大。结合相关文献、专家经验和委员会内部讨论最终达成本共识,以期为临床医师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疾病 免疫组化双染检测 良性前列腺增生 共识
下载PDF
免疫组化双染法分析非桥本背景甲状腺乳头状癌免疫细胞浸润特征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文超 郑波 +4 位作者 胡春芳 窦夷远 祝心怡 刘杰 鲁海珍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97-801,共5页
目的通过免疫组化双染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组织中的应用,建立人工判读标准并探索该标准应用的可行性;分析非桥本背景PTC组织中T、B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B细胞)的浸润特征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目的通过免疫组化双染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组织中的应用,建立人工判读标准并探索该标准应用的可行性;分析非桥本背景PTC组织中T、B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B细胞)的浸润特征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A组选择16例PTC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双染和多重免疫荧光染色,分别进行人工判读和机器软件判读;通过Kappa值对比分析人工判读和机器判读结果的一致性。B组选择27例非桥本背景PTC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双染,采用人工判读肿瘤组织中T、B细胞表达水平。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进行无瘤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分析。结果免疫组化双染人工判读与多重免疫荧光染色机器判读结果达到中等一致性(T细胞Kappa=0.508,B细胞Kappa=0.538),与免疫组化双染机器判读结果达到高度及中等一致性(T细胞Kappa=0.754,B细胞Kappa=0.418)。T细胞表达与各项临床病理特征均无相关性(P>0.05)。B细胞表达仅与淋巴结转移癌被膜侵犯、N分期有相关性(P<0.05)。生存分析显示,B细胞表达与患者DFS无相关性(P>0.05)。结论免疫组化双染人工判读标准用于肿瘤免疫细胞浸润的研究具有一定可行性。非桥本背景PTC中B细胞表达高低与淋巴结转移及N分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癌 免疫组化双染 多重免疫荧光 人工判读
下载PDF
FEN1/PCNA免疫组化双染在老年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晓梅 顾丽 李明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5199-5202,共4页
目的分析人皮瓣内功酶(FEN)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老年人结直肠癌细胞中的定位、表达及邻近正常组织中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利用组织芯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方法检测68例结直肠癌细胞中FEN1、PCNA蛋白的准确定... 目的分析人皮瓣内功酶(FEN)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老年人结直肠癌细胞中的定位、表达及邻近正常组织中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利用组织芯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方法检测68例结直肠癌细胞中FEN1、PCNA蛋白的准确定位及双表达;11例邻近正常组织中FEN1、PCNA蛋白的双表达,同时分析二者及FEN1、PCNA表达与其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FEN1、PCNA蛋白表达定位明确、直观,只要有PCNA细胞核阳性表达的均有FEN1的阳性表达;只存在FEN1蛋白单独表达而没有PCNA蛋白单独表达。结直肠癌组织中FEN1、PCNA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FEN1、PCNA表达与患者性别、肿瘤直径、肿瘤大体分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手术方式等均无关(P>0.05),而与肿瘤淋巴结转移、肿瘤组织学分级(仅FEN1)显著相关(P<0.05);Spearman分析显示:FEN1与PCNA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356,P=0.003)。FEN1/PCNA蛋白表达K-M分析显示与患者预后无关。结论FEN1/PCNA在老年人结直肠癌同一细胞中表达定位明确并高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皮瓣内功酶(FEN)1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结直肠癌 免疫组化双染
下载PDF
宫颈细胞块Ki-67/P16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在ASC-US分流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景城 林建龙 胡洁 《系统医学》 2017年第18期13-16,共4页
目的探究宫颈细胞块Ki-67/P16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在ASC-US分流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5年10月—2017年1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省二医院)接受宫颈细胞学检查TCT检查的患者,采用免疫组化双染技术,检测192例患者宫颈细胞中P16、... 目的探究宫颈细胞块Ki-67/P16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在ASC-US分流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5年10月—2017年1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省二医院)接受宫颈细胞学检查TCT检查的患者,采用免疫组化双染技术,检测192例患者宫颈细胞中P16、ki-67的表达。结果在细胞块中检测宫颈细胞Ki-67、P16的表达,免疫组化双染技术检测出慢性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阳性表达分别为24.0%、69.2%、85.7%、100.0%。慢性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阴性表达分别为76.0%、30.8%、14.3%、0.0%。结论 Ki-67/P16免疫组化双染技术有助于ASC-US患者分流管理,能提高ASC-US判读的准确性,降低高级别宫颈病变的漏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细胞 Ki-67/P16 免疫组化双染 ASC-US
下载PDF
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在淋巴瘤亚型检测中的应用
5
作者 司成 曾智 占承志 《中国民康医学》 2017年第21期79-81,共3页
目的:观察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在淋巴瘤亚型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3例淋巴瘤患者和12例淋巴增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取患者淋巴组织,经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化双染技术,检测CD3、CD20/CD45RO、CD79a表达水平,并比较其在淋巴瘤和淋巴增... 目的:观察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在淋巴瘤亚型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3例淋巴瘤患者和12例淋巴增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取患者淋巴组织,经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化双染技术,检测CD3、CD20/CD45RO、CD79a表达水平,并比较其在淋巴瘤和淋巴增生患者的表达阳性率。结果:B细胞的CD20阳性显红色、CA79a阳性显棕色;T细胞的CD3阳性显棕色、CD45RO阳性显红色。淋巴瘤患者CD3、CD20/CD45RO、CD79a检测阳性率为82.61%(19/23),明显高于淋巴增生患者的25.00%(3/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组化双染技术用于淋巴瘤患者CD3、CD20/CD45RO、CD79a检测的阳性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亚型 免疫组化双染技术 B细胞 T细胞
下载PDF
MUM1/CD38双染在诊断慢性子宫内膜炎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6
作者 郑捷 陈培琼 涂金花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8年第4期316-317,共2页
慢性子宫内膜炎是妇科常见疾病,是导致不孕和流产的重要原因。该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情易反复,需进行诊断性刮宫术联合组织内膜病理检查方可确诊。慢性子宫内膜炎的病理诊断依据是在子宫内膜间质中发现异常浆细胞浸润。本文采用免疫... 慢性子宫内膜炎是妇科常见疾病,是导致不孕和流产的重要原因。该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情易反复,需进行诊断性刮宫术联合组织内膜病理检查方可确诊。慢性子宫内膜炎的病理诊断依据是在子宫内膜间质中发现异常浆细胞浸润。本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对子宫内膜组织分别进行CD38、CD138及MUM1/CD38标记,通过比较CD38和CD138免疫组化染色法与MUM1/CD38双染技术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子宫内膜炎 免疫组化双染技术 MUM1 CD38
原文传递
SMA/CK双染技术在鉴别乳腺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程志姝 赵蒙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1年第S1期53-54,共2页
目的:免疫组化双染技术是指在一张切片上同时显示两种不同的抗原,为病理诊断和科研提供了更加直观和详实的依据。探讨平滑肌肌动蛋白/角蛋白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在乳腺疾病诊断以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乳腺正常组织、良性病变、原位... 目的:免疫组化双染技术是指在一张切片上同时显示两种不同的抗原,为病理诊断和科研提供了更加直观和详实的依据。探讨平滑肌肌动蛋白/角蛋白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在乳腺疾病诊断以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乳腺正常组织、良性病变、原位癌、乳腺癌早期浸润以及浸润性癌共30例进行标记。结果:乳腺正常组织、良性病变和叶状囊肉瘤中腺上皮细胞呈鲜红色,肌上皮细胞连续性围绕并形成棕色花冠样;原位癌癌巢周围肌上皮细胞数目减少,呈细绳样连续或不连续围绕;乳腺癌早期浸润中早期浸润灶及浸润性癌癌巢周围肌上皮细胞大部分消失或无肌上皮细胞围绕。结论:从乳腺正常组织、良性病变到原位癌、早期浸润癌以及浸润性癌,肌上皮细胞的消失是一逐渐发展的过程,SMA/CK免疫组化双染技术有助于乳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疾病 免疫组化双染技术 SMA CK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致癌蛋白1与多配体蛋白聚糖-1在反复移植失败患者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8
作者 曾鸿 徐见兴 +1 位作者 李胜远 果海娜 《中外医药研究》 2023年第15期131-133,共3页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致癌蛋白1(MUM1)与多配体蛋白聚糖-1(CD138)在反复移植失败(RIF)患者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1年10月就诊于东莞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的RIF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子宫...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致癌蛋白1(MUM1)与多配体蛋白聚糖-1(CD138)在反复移植失败(RIF)患者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1年10月就诊于东莞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的RIF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子宫内膜组织分别进行HE染色、CD138免疫组化单染及MUM1/CD138免疫组化双染。比较阳性率、MUM1/CD138双染阳性患者临床抗生素治疗情况;比较治疗组与未治疗组临床妊娠率。结果:MUM1/CD138双染阳性率、CD138单染阳性率与HE染色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UM1/CD138双染阳性率与CD138单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UM1/CD138双染阳性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治疗组临床妊娠率高于未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IF患者子宫内膜可见≥1个MUM1/CD138免疫组化双染阳性的浆细胞,临床抗生素治疗后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妊娠率,改善其妊娠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种植失败 慢性子宫内膜炎 免疫组化双染 CD138 MUM1
下载PDF
胃癌骨髓微转移细胞数量与增殖性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陈一丁 刘福坤 +1 位作者 祁晓平 黎介寿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1年第4期297-298,共3页
目的 :检测胃癌患者骨髓微转移 (BMM)细胞数量和增殖性 ,观察根治手术和术后化疗对其影响。 方法 :以 CK- 18作为 BMM细胞标记抗原 ,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作为细胞增殖性标记抗原 ,采用免疫组化双染法同时定量检测胃癌患者 BMM与增殖... 目的 :检测胃癌患者骨髓微转移 (BMM)细胞数量和增殖性 ,观察根治手术和术后化疗对其影响。 方法 :以 CK- 18作为 BMM细胞标记抗原 ,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作为细胞增殖性标记抗原 ,采用免疫组化双染法同时定量检测胃癌患者 BMM与增殖性 ,分析根治术后微转移细胞数量和增殖性的变化。 结果 :BMM细胞检出率、BMM细胞数及 BMM增殖率均与术后 TNM分期 (p TNM)相关。手术 +化疗组 BMM细胞数量和 BMM增殖率治疗后明显下降。 结论 :检测胃癌 BMM对确定肿瘤分期、预测复发及指导辅助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骨髓微转移 增殖细胞核抗原 免疫组化双染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神经侵犯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晓琴 何欣 +6 位作者 宋丽娟 康雅琼 罗雁 王登科 李晓梅 刘芳 尚立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29-332,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神经侵犯的相关临床病理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44例未经新辅助化疗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神经侵犯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54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神经侵犯阳性125例、阴性419例...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神经侵犯的相关临床病理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44例未经新辅助化疗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神经侵犯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54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神经侵犯阳性125例、阴性419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神经侵犯与淋巴结转移数目、Ki-67增殖指数、ER及HER-2表达有关;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腋下淋巴结是否转移、TNM分期、脉管侵犯、分子分型、组织学分级和PR水平均无关。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神经侵犯个数与患者年龄、腋下淋巴结是否转移、淋巴结转移个数及ER水平有关;与肿瘤直径、TNM分期、脉管侵犯、分子分型、组织学分级、Ki-67、PR及HER-2表达无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淋巴结转移数目、ER、HER-2和Ki-67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神经侵犯的危险因素。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神经侵犯与淋巴结转移数目、Ki-67增殖指数、ER及HER-2表达有关,且神经侵犯个数与患者年龄、腋下淋巴结是否转移、淋巴结转移个数及ER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神经侵犯 危险因素 免疫组化双染
下载PDF
干细胞样细胞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数量与分布 被引量:1
11
作者 吕新全 索振河 +3 位作者 马长路 赵阿红 宋一民 李惠翔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28-431,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上皮干细胞样细胞(stem-like cells,SLC)在乳腺部分良恶性病变中的数量及分布。方法使用免疫组化双染法检测了89例乳腺良性病变及3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中SLC的密度及分布部位。结果①SLC在... 目的探讨乳腺上皮干细胞样细胞(stem-like cells,SLC)在乳腺部分良恶性病变中的数量及分布。方法使用免疫组化双染法检测了89例乳腺良性病变及3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中SLC的密度及分布部位。结果①SLC在良性病变中主要分布于乳腺腺管的腔面顶层上皮和肌上皮细胞之间;②在实质增生区SLC密度多于纤维腺瘤及实质减少区(P<0.05);③MUC-/ESA+细胞在IDC中数量差异较大。结论SLC的数量及分布随病变不同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上皮干细胞 乳腺良性病变 乳腺肿瘤浸润性导管癌 免疫组化双染
下载PDF
脑胶质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情况的探讨 被引量:2
12
作者 解晶心 王东林 +1 位作者 鄂群 施公胜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年第3期177-180,共4页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胶质瘤中表达,并探讨其与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胶质瘤中VEGF和PCNA蛋白的表达,并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VEGF基因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双...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胶质瘤中表达,并探讨其与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胶质瘤中VEGF和PCNA蛋白的表达,并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VEGF基因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双标双染法检测VEGF与PCNA同时表达情况。结果:(1)免疫组化检测结果:VEGF蛋白定位于肿瘤细胞的细胞质,阳性率为76.67%,且表达随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增强;PCNA蛋白定位于肿瘤细胞的细胞核,阳性率为78.33%,且表达随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增强。PCNA与VEGF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n=0.6664,P<0.05)。(2)原位杂交结果:VEGF mRNA定位于肿瘤细胞的细胞质,表达率为70.00%,不同级别胶质瘤之间的表达有差异(P<0.05)。(3)免疫组化单染与双染检测VEGF和PCNA蛋白表达的结果有差别(P<0.05),单染的双阳性率为71.67%,高于双染的双阳性率及联合阳性率65.00%。结论:(1)VEGF与胶质瘤的病理分级密切相关,PCNA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2)免疫组化双标双染方法可在原位观察两种抗体分布的相关性,但不能替代常规免疫组化单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增殖细胞核抗原 原位杂交 免疫组化
下载PDF
整合素β1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分化增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桂兰 陈莉 《南通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404-405,408,共3页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中整合素β1(CD2 9)的表达特征 ,探讨其对 PHC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双标双染 (Dou S-P)法检测 90例 PHC中整合素β1、增殖细胞核抗原...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中整合素β1(CD2 9)的表达特征 ,探讨其对 PHC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双标双染 (Dou S-P)法检测 90例 PHC中整合素β1、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结果 :(1)整合素β1在癌旁血管强表达 ,癌血管表达减少。(2 )癌中整合素β1与 PCNA同时分别表达于癌血管与癌细胞 ;癌细胞表达 PCNA的同时 ,其细胞膜可同时表达整合素β1。结论 :整合素β1在 PHC发生早期有促癌血管形成作用 ,可能促进 PHC的发生发展。双标双染提示增殖状态的癌细胞有直接形成癌血管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细胞癌 整合素Β1 免疫组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