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胞免疫辅助恩度、介入栓塞对中晚期肝癌患者中长期生存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武振明 史素梅 +2 位作者 董久兴 王帅兵 刘琪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8年第23期3800-3804,共5页
目的:分析细胞免疫辅助恩度、介入栓塞对中晚期肝癌患者中长期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7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中晚期肝癌患者纳入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筛选恩度联合介入栓塞治疗的3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在此基础上... 目的:分析细胞免疫辅助恩度、介入栓塞对中晚期肝癌患者中长期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7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中晚期肝癌患者纳入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筛选恩度联合介入栓塞治疗的3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在此基础上予以细胞免疫辅助治疗的3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T淋巴细胞及NK细胞水平、肝癌特异性生化指标甲胎蛋白(AFP)水平、生存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中晚期肝癌患者中,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 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 00%;且经治疗后,观察组T淋巴细胞CD3^+、CD4^+、CD4^+/CD8^+及NK细胞均有显著上升且高于对照组,CD8^+、调节性T细胞(Treg)及AFP水平均显著下降且低于对照组,对照组仅CD4^+、CD8^+、CD4^+/CD8^+及AFP等指标水平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 <0. 05),其他均无统计学差异(P> 0. 05);同时,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20. 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6. 67%,其中生存时间> 1年患者占比53. 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6. 67%;疾病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均较对照组长,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细胞免疫辅助恩度、介入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能获取更长的生存时间,并能增加患者治疗的耐受性,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免疫辅助恩度 介入栓塞 中晚期肝癌 中长期生存时间
下载PDF
免疫细胞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4
2
作者 陈发国 易传勋 《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147-148,共2页
关键词 免疫细胞 病理性瘢痕形成 增生性瘢痕 瘢痕疙瘩 免疫活性细胞 免疫辅助细胞
下载PDF
脑梗塞患者T辅助细胞的免疫应答方式
3
作者 程晓玲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6年第26期47-,共1页
目的探讨脑梗塞患者外周血T辅助淋巴细胞亚群功能失衡及意义。方法取观察组(脑梗塞组)及正常对照组(健康者)静脉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并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72h,分离上清,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INF-γ/IL10含量,计算INF-γ/IL10的比值... 目的探讨脑梗塞患者外周血T辅助淋巴细胞亚群功能失衡及意义。方法取观察组(脑梗塞组)及正常对照组(健康者)静脉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并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72h,分离上清,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INF-γ/IL10含量,计算INF-γ/IL10的比值。结果观察组INF-γ/IL10的比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脑梗塞患者存在T细胞亚群功能失衡,主要表现为Th1细胞功能亢进,其可能是脑梗塞患者免疫异常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T辅助细胞免疫应答 T细胞亚群功能失衡
下载PDF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尖锐湿疣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及与皮损局部辅助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2免疫失衡的相关性 被引量:1
4
作者 马文文 王玉珍 《中国性科学》 2022年第7期138-142,共5页
目的探讨尖锐湿疣(CA)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及与皮损局部辅助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2(Th1/Th2)免疫失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收治的224例C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1年,统计复发率,并根据复发情... 目的探讨尖锐湿疣(CA)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及与皮损局部辅助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2(Th1/Th2)免疫失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收治的224例C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1年,统计复发率,并根据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Th1细胞因子[白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Th2细胞因子[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水平。构建预测复发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模型及Th1/Th2细胞因子的预测价值。结果文化程度、IL-2、IFN-γ、TNF-α是复发的保护因素,饮酒、性伴侣数量、性伴侣伴有CA、经常熬夜、IL-4、IL-6、IL-10是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42;IL-2、IFN-γ、TNF-α、IL-4、IL-6、IL-10联合预测复发的AUC为0.890。结论文化程度、饮酒、性伴侣数量、性伴侣伴有CA、经常熬夜及皮损局部Th1/Th2免疫失衡均与CA复发有关,联合检测皮损局部Th1/Th2细胞因子有望成为量化预测CA复发的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复发 影响因素 辅助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2免疫失衡 相关性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免疫细胞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
5
作者 陈发国 易传勋 《皮肤病与性病》 2003年第3期7-9,共3页
本文叙述了免疫活性细胞和免疫辅助细胞与瘢痕形成的作用。
关键词 病理性瘢痕形成 免疫活性细胞 免疫辅助细胞 变态反应 免疫应答
下载PDF
HBsAgT细胞位点变异株不能被免疫个体特异性辅助T细胞所识别
6
《传染病网络动态》 2002年第5期16-17,共2页
关键词 细胞免疫反应 T细胞抗原 免疫逃疫 HBsAgT细胞位点变异株 免疫个体特异性辅助T细胞
下载PDF
新辅助抗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后手术治疗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7
作者 周瑜 《大医生》 2022年第24期7-9,共3页
目的研究新辅助抗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免疫疗法联合化疗后手术治疗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5月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 目的研究新辅助抗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免疫疗法联合化疗后手术治疗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5月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化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化疗方法结合新辅助抗PD-1免疫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肿瘤标志物水平[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癌胚抗原(CEA)];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D3^(+)、CD4^(+)、CD8^(+)、CD4^(+)/CD8^(+)水平;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血清丙二醛(MDA)水平;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骨髓移植、蛋白尿、恶心呕吐、脱发)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两项肿瘤标志物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且观察组患者的两项肿瘤标志物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细胞亚群水平均有所改善,具体来讲,观察组患者的CD3^(+)、CD4^(+)、CD4^(+)/CD8^(+)、CD8^(+)水平均较对照组更优(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OD、MD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血清SOD、MD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通过新辅助抗PD-1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后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病情并增强患者免疫功能,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抗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免疫疗法 化疗 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
下载PDF
CCR7基因修饰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耐受 被引量:2
8
作者 周琨 高晓唯 +4 位作者 蔡岩 李文静 胡裕坤 田丽丽 付燕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02-908,共7页
背景 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高危角膜移植.延长高危角膜移植术植片的存活时间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 研究趋化因子受体7 (CCR7)基因重组腺病毒(Ad)体外转染供体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 背景 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高危角膜移植.延长高危角膜移植术植片的存活时间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 研究趋化因子受体7 (CCR7)基因重组腺病毒(Ad)体外转染供体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s)对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取1只雄性Wistar供体大鼠股骨骨髓分离和培养骨髓源imDCs,用携带大鼠CCR7基因的重组Ad转染imDCs,收集1&#215;107个imDCs重悬于500μl含体积分数1%胎牛血清的PBS中.将60只受体SD大鼠以角膜碱烧伤法建立高危角膜移植模型,并用30只Wistar大鼠角膜作为供体进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SD大鼠分为PBS组、未修饰imDCs组、imDCs+ Ad空载体组和imDCs+ Ad-CCR7组,每组15只,按照分组不同分别于术前7d和术后3d经尾静脉注射相应溶液.术后每日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植片存活情况,术后14d每组任意处死6只大鼠,取角膜植片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辅助性T细胞1(Th1)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PBS组、未修饰imDCs组、imDCs+Ad空载体组和imDCs+Ad-CCR7组角膜植片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10.44±1.88)、(16.00±2.18)、(15.11±2.03)和(23.67±2.83)d,4个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005,P=0.000);与PBS组比较,未修饰imDCs组、imDCs+ Ad空载体组和imDCs+ Ad-CCR7组角膜植片的平均存活时间均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20、4.385、12.423,均P=0.000);imDCs+Ad-CCR7组植片的平均存活时间较未修饰imDCs组和imDCs+Ad空载体组均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04、8.039,均P=0.000).RT-PCR结果显示,与PBS组相比,未修饰imDCs组、imDCs+Ad空载体组、imDCs+Ad-CCR7组大鼠IFN-γ mRNA和IL-2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而IL-4 mRNA和IL-10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未修饰imDCs组和imDCs+Ad空载体组比较,imDCs+Ad-CCR7组IFN-γ mRNA和IL-2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而IL-4 mRNA和IL-10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结论 尾静脉注射CCR7基因修饰的imDCs可以明显延长大鼠高危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抑制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可能与CCR7基因修饰的imDCs诱导的Th1/Th2功能偏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移植 植片存活/免疫 免疫耐受 辅助T淋巴细胞/免疫 树突状细胞/免疫 受体 趋化因子受体7/代谢
下载PDF
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miR-338-3p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Th17细胞活化的影响
9
作者 杨超 韦燕凯 +1 位作者 魏瑞华 粘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33-939,共7页
目的探讨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s)中微小RNA-338-3p(miR-338-3p)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光感受器细胞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20(IRBP 1-20)特异性Th17细胞的调控。方法分离野生型C57BL/6小鼠股骨和胫骨,冲洗骨髓腔得到骨髓细... 目的探讨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s)中微小RNA-338-3p(miR-338-3p)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光感受器细胞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20(IRBP 1-20)特异性Th17细胞的调控。方法分离野生型C57BL/6小鼠股骨和胫骨,冲洗骨髓腔得到骨髓细胞,利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IL)-4定向诱导分化为BMDCs。诱导培养第5天,将未成熟的BMDCs分为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和拟似物阴性对照组,分别转染miR-338-3p拟似物和拟似物阴性对照。转染后24 h,加入100 ng/ml脂多糖刺激BMDCs成熟。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MDCs中miR-338-3p及IL-6、IL-23、IL-1βmRNA表达。采用IRBP 1-20、弗氏不完全佐剂(IFA)及结核分枝杆菌H37Ra主动免疫小鼠诱导EAU模型,免疫后第13天,分离EAU小鼠脾脏及淋巴结T细胞,分别将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和拟似物阴性对照组BMDCs与T细胞在含有IRBP 1-20的培养基中共培养,Th17细胞条件诱导,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共培养上清液中IL-17质量浓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共培养细胞中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RORγt)、IL-17 mRNA相对表达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共培养细胞中IL-17+细胞比率。此外,为进一步验证BMDCs中miR-338-3p对Th17细胞的调控作用,分别将miR-338-3p抑制剂或抑制剂阴性对照转染的BMDCs与EAU小鼠脾脏及淋巴结T细胞共培养,ELISA法检测共培养上清液中IL-17质量浓度。结果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BMDCs中miR-338-3p相对表达量较拟似物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61,P=0.002)。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共培养细胞中RORγt、IL-17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4±0.16和1.33±0.16,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的1.00±0.01和1.0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32,P=0.022;t=3.681,P=0.021);ELISA检测结果显示,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共培养上清液中IL-17质量浓度为(5941.00±452.40)pg/ml,明显高于拟似物阴性对照组的(4299.00±348.3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79,P=0.008),miR-338-3p抑制剂转染组共培养上清液中IL-17质量浓度为(3092.00±200.90)pg/ml,明显低于抑制剂阴性对照组的(4063.00±131.5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05,P=0.002);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共培养细胞中IL-17+细胞比例为(8.03±1.35)%,明显高于拟似物阴性对照组的(4.52±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68,P=0.017)。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BMDCs中IL-6、IL-23和IL-1β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23±0.21、2.21±0.56和2.32±0.43,明显高于拟似物阴性对照组的1.00±0.06、1.00±0.07和1.01±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290,P=0.001;t=3.747,P=0.020;t=5.280,P=0.006)。结论miR-338-3p过表达可以增强BMDCs中Th17细胞极化相关因子IL-6、IL-23和IL-1β的表达,促进IRBP 1-20特异性Th17细胞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性T细胞17 免疫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 微小RNA 338-3p 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
下载PDF
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途径调节树突状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宏伟 陆江阳 《感染.炎症.修复》 2009年第4期236-238,共3页
树突状细胞(DC)广泛分布于机体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组织中,是目前已知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DC能够启动初次免疫应答,同时也是重要的免疫辅助细胞,对建立T细胞特异性免疫应答和调控免疫反应起关键作用。核转录因子-κB(... 树突状细胞(DC)广泛分布于机体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组织中,是目前已知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DC能够启动初次免疫应答,同时也是重要的免疫辅助细胞,对建立T细胞特异性免疫应答和调控免疫反应起关键作用。核转录因子-κB(NF-κB)在DC的分化、发育、成熟及调节其免疫功能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基于NF-κB信号通路的DC免疫治疗逐渐受到关注。现对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转录因子-ΚB 树突状细胞 细胞功能 信号途径 调节 特异性免疫应答 抗原提呈细胞 免疫辅助细胞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33/ST2信号通路调控辅助T细胞/调节性T细胞免疫平衡参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制分析
11
作者 唐斌 童波 +5 位作者 李凡 吴海凤 李东东 凌友亮 聂秀秀 黄丹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10期16-21,共6页
目的探究基于白细胞介素-33(IL-33)/ST2信号通路激活树突状细胞(DCs)成熟,调控辅助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免疫平衡参与小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的临床机制。方法选择36只SPF级C57BL/6健康小鼠,随机选取12只作为健康对... 目的探究基于白细胞介素-33(IL-33)/ST2信号通路激活树突状细胞(DCs)成熟,调控辅助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免疫平衡参与小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的临床机制。方法选择36只SPF级C57BL/6健康小鼠,随机选取12只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余小鼠用于制作COPD模型,采用香烟烟雾刺激和气道内注入脂多糖的方式建立COPD模型,以小鼠肺部压力-容积曲线移动或弹性程度降低为造模成功,将模型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OPD组(n=12)和IL-33抗体干预组(n=12)。于造模开始第3周时为IL-33抗体组小鼠腹腔注射IL-33抗体,健康对照组和COPD组小鼠注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于造模开始第28天在小鼠清醒状态下采集三组小鼠的内眦静脉从血液,使用PBS液冲洗三组小鼠右肺组织并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比较三组小鼠外周血、BALF中DCs、IL-33表达情况差异,采集肺组织甲醛固定后染色处理,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COPD组小鼠外周血、BALF中Th17/Treg比值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和IL-33抗体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小鼠外周血、BALF中DCs成熟标志物CD80、CD86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和IL-33抗体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低于健康对照组和IL-33抗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分析显示,COPD组小鼠IL-33灰度值高于健康对照组和IL-33抗体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小鼠气道炎症病理差异较大。结论调控IL-33/ST2信号通路可以激活DCs细胞成熟,恢复COPD小鼠Th17/Treg平衡,改善COPD小鼠炎症指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介素-33/ST2信号通路 树突状细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辅助T细胞/调节性T细胞免疫平衡 发病机制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22在大鼠角膜移植术后角膜中的动态表达及其与排斥反应的关系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萍萍 吴京 +2 位作者 马明 于健 王博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81-886,共6页
背景 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仍然是导致角膜移植失败的首要原因,其免疫机制非常复杂.研究证实,辅助性T细胞17(Th17)及其主要效应分子之一白细胞介素-22(IL-22)对心脏、肝脏及骨髓等器官移植方面产生影响,但其在角膜移植排斥反... 背景 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仍然是导致角膜移植失败的首要原因,其免疫机制非常复杂.研究证实,辅助性T细胞17(Th17)及其主要效应分子之一白细胞介素-22(IL-22)对心脏、肝脏及骨髓等器官移植方面产生影响,但其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尚不确定.目的 探讨IL-22在大鼠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SPF级雌性SD大鼠24只,SPF级雌性Wistar大鼠76只,体质量180 ~220 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受体大鼠随机分为自体角膜移植组、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抗排斥组,另取4只健康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24只SD大鼠作为供体,48只Wistar大鼠作为受体,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24只Wistar大鼠行自体角膜移植术.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抗排斥组大鼠术后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2周.术后每日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角膜植片情况,参照Larkin等的排斥反应评分标准判断角膜植片的存活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比较各组角膜植片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于术后第5天、第14天任意取3只大鼠角膜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于相应时间点任意取各组5只大鼠角膜植片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计算并比较各组大鼠角膜组织中IL-22 mRNA和配体激活转录因子芳香烃受体(AhR)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角膜植片的平均存活时间为10 d,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抗排斥组为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442,P=0.000).术后不同时间点正常对照组、自体角膜移植组、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抗排斥组大鼠角膜中IL-22 mRNA的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5 d:F=2.44,P=0.00;术后14 d:F=267.92,P=0.00),其中术后5d和14 d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角膜中IL-22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抗排斥组(术后5 d:9.70±0.35比0.46±0.21;术后14 d:23.12±1.89比3.14±0.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4个组大鼠角膜中AhR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不同,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5 d:F=395.73,P=0.00;术后14 d:F=942.37,P=0.00),其中术后5d和14 d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角膜中AhR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抗排斥组(术后5 d:2.52±0.32比1.89±0.10;术后14 d:7.20±0.25比2.60±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L-22在发生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大鼠角膜中呈高表达,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可通过下调IL-22的表达而抑制免疫排斥反应,AhR对IL-22在角膜植片中的表达发挥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移植 植片排斥/免疫 辅助T淋巴细胞/免疫 细胞介素-22 芳香烃受体 妥布霉 素地塞米松滴眼液 生物模型 Wistar大鼠
下载PDF
新型免疫调节肽佐剂CEL-1000
13
作者 刘艳青 毛旭虎 邹全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261-262,266,共3页
CEL-1000是一种新型的免疫调节肽,它在抗疟疾、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IV)、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和肿瘤疫苗的研制方面具有潜在的佐剂活性,能促进1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型免疫应答。
关键词 CEL-1000肽 佐剂 1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
下载PDF
过敏性哮喘中Th2免疫反应的作用和相关机制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希 姜晓峰 《医学综述》 2020年第16期3178-3183,共6页
哮喘是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气流阻塞,一般可自行或通过治疗逆转。过敏性哮喘主要是由辅助性T细胞2(Th2)介导的免疫反应。当变应原进入机体后,免疫细胞被激活,导致多种细胞因子募集和释放。由细胞... 哮喘是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气流阻塞,一般可自行或通过治疗逆转。过敏性哮喘主要是由辅助性T细胞2(Th2)介导的免疫反应。当变应原进入机体后,免疫细胞被激活,导致多种细胞因子募集和释放。由细胞因子导致的免疫功能紊乱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细胞因子基因剔除或过表达,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明确Th2免疫反应机制在过敏性哮喘中的作用,可为过敏性哮喘的诊断和针对Th2细胞信号转导开发治疗过敏性哮喘的新药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哮喘 辅助性T细胞2免疫反应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对EAU大鼠抗原特异性T细胞和抗原递呈细胞功能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白伶伶 张灵君 +4 位作者 郑慧 王梅艳 东莉洁 李筱荣 张晓敏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70-875,共6页
背景 我们前期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MSCs)可以有效治疗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减轻组织损害,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在研究中.目的 研究MSCs对大鼠EAU模型中T细胞亚群和抗原递呈细胞(APCs)的影响.方法 收集6只清洁级4~... 背景 我们前期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MSCs)可以有效治疗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减轻组织损害,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在研究中.目的 研究MSCs对大鼠EAU模型中T细胞亚群和抗原递呈细胞(APCs)的影响.方法 收集6只清洁级4~6周龄Wistar雄性大鼠双侧股骨、胫骨骨髓,采用贴壁培养法纯化Wistar大鼠骨髓MSCs.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只清洁级Lewis雌性大鼠分为MSCs组和PBS组,每组6只.于Lewis大鼠单后足及背部皮下注射200μl含30μg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 1177-1191多肽片段R16及完全弗氏佐剂(CFA)的乳化液以建立EAU模型,造模后于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大鼠眼部炎症表现.造模后9~11d,MSCs组大鼠每日经尾静脉注射密度为5×106/ml的MSCs悬液1 ml;PBS组大鼠以同样的方法注射等容积的PBS.造模后15d,分离各组大鼠脾脏和引流淋巴结中的T细胞及APCs,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大鼠脾脏和引流淋巴结中γ干扰素(IFN-γ)阳性CD4+T细胞、白细胞介素-17(IL-17)阳性CD4+T细胞和叉头状螺旋转录因子p3(Foxp3)阳性CD4+T细胞的比例,以评估辅助性T细胞1(Th1)、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亚群的作用;依据各组T细胞与APCs共培养的方式不同分为PBS共培养组、PBS-MSCs交叉培养组、MSCs-PBS培养组和MSCs共培养组,分别加入不同质量浓度(0.3、1.0、10.0 μg/ml)的R16抗原进行刺激,无R16抗原刺激的细胞作为空白对照,采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法测定各组大鼠T细胞吸光度(A)值,计算T细胞增生指数.结果 造模后11、12、13和14d,MSCs组大鼠眼前节炎症评分均明显低于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25、5.100、4.250、3.400,均P<0.05).与PBS组大鼠比较,MSCs组大鼠脾脏和淋巴结中IFN-γ+ CD4+T细胞比例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51、4.376,均P<0.05);MSCs组大鼠脾脏和引流淋巴结中IL-17+CD4+T细胞比例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00、4.925,均P<0.05),Foxp3+ CD4+T细胞的比例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72、-2.825,均P<0.05).PBS共培养组大鼠脾脏T细胞增生指数随着R16抗原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在各自质量浓度(0.3、1.0和10.0 μg/ml)R16刺激条件下,MSCs共培养组T细胞增生指数较PBS共培养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7、0.000、0.000);在R16质量浓度为1.0 μg/ml和10.0 μg/ml条件下,MSCs-PBS交叉培养组和PBS-MSCs交叉培养组T细胞增生指数均明显低于PBS共培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0μg/ml R16:P=0.001、0.000;10.0μg/ml R16:P=0.000、0.000).结论 MSCs可通过同时抑制EAU大鼠体内抗原特异性T细胞和APCs的功能以及上调Treg细胞比例来发挥对大鼠EAU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自身免疫性疾病/化学方法诱导 葡萄膜炎/预防和控制 辅助性T细胞1/ 免疫 辅助性T细胞17/免疫 调节性T淋巴细胞/免疫 抗原递呈细胞 动物模型
下载PDF
营养支持疗法治疗在肿瘤重症患者的护理探析
16
作者 李申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9期0136-0140,共5页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评估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肿瘤切除术后的重症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山西省肿瘤医院肿瘤科30例食管癌切除术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7人,女性3人。将患者...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评估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肿瘤切除术后的重症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山西省肿瘤医院肿瘤科30例食管癌切除术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7人,女性3人。将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术后第1天开始使用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在术后的三个时间点即第1、3和7天,测量了患者的白蛋白、c反应蛋白以及辅助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2的免疫平衡指标。结果 所有的患者都完成了这项研究。肠外营养组有6例患者发生吻合口漏,肠内营养组有7例患者发生吻合口漏。白蛋白、辅助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2的免疫平衡和c反应蛋白在两组之间均无差异。无论术前有没有治疗或并发症如何,辅助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2免疫平衡指标均无差异。结论 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与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在免疫功能、营养状态或炎症反应方面均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营养支持 肿瘤 重症 辅助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2免疫平衡
原文传递
白色念珠菌感染与口腔癌的关系 被引量:4
17
作者 时洋洋 周学东 +1 位作者 程磊 任彪 《口腔疾病防治》 2021年第2期119-123,共5页
口腔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生活水平。白色念珠菌是口腔中最常见的机会性致病真菌,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表现出致病性,容易引起念珠菌感染。近年来研究发现白色念珠菌感染与口腔癌关系密切,本文对口腔癌患... 口腔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生活水平。白色念珠菌是口腔中最常见的机会性致病真菌,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表现出致病性,容易引起念珠菌感染。近年来研究发现白色念珠菌感染与口腔癌关系密切,本文对口腔癌患者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白色念珠菌感染对口腔癌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进行综述。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发现:口腔癌患者白色念珠菌感染风险增加,白色念珠菌感染可能通过损伤口腔上皮、产生致癌物质、触发慢性炎症及辅助性T细胞17免疫反应等机制促进口腔癌的发生发展。然而目前这些机制的研究仍比较表浅,缺乏充足的直接证据,未来仍需进行大量研究,以期进一步明确白色念珠菌的促癌机制,为防治口腔癌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念珠菌 口腔癌 口腔上皮损伤 亚硝胺 乙醛 慢性炎症 辅助性T细胞17免疫反应
下载PDF
白色念珠菌影响口腔黏膜癌变的机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文书琼 郭君怡 +2 位作者 戴文晓 王迪侃 王智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6期705-710,共6页
微生物感染是癌症发生的重要因素,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这样的观点:机会性白色念珠菌通过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增加患者患癌的概率和肿瘤转移的风险。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白色念珠菌可能通过以下几种机制来促进癌症发生:产生致癌副产... 微生物感染是癌症发生的重要因素,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这样的观点:机会性白色念珠菌通过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增加患者患癌的概率和肿瘤转移的风险。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白色念珠菌可能通过以下几种机制来促进癌症发生:产生致癌副产物、引发炎症以及诱导辅助性T细胞17反应。本文就白色念珠菌影响口腔黏膜癌变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能够进一步阐明白色念珠菌和癌症发生之间的关系,有望为预防和治疗口腔黏膜癌变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念珠菌 致癌物质 癌变 炎症 辅助性T细胞17免疫反应
下载PDF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陆江阳 李志宏 +2 位作者 王晓虹 杨毅 李玲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27-428,共2页
关键词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树突状细胞 病理学观察 小鼠脾脏 免疫辅助细胞 细胞免疫功能 免疫应答反应 免疫功能紊乱 MODS 发病机制 免疫系统 系统损伤 始动因素 免疫抑制 病变特点
原文传递
强脊补肾汤联合西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及对血清IL-23、IL-17、Th17/Treg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芳宏 王涛 +3 位作者 曹向辉 韩志杰 商振国 孙建威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2年第11期1550-1553,共4页
目的观察强脊补肾汤联合西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免疫炎症指标的调节作用。方法将2020年3月—2021年3月于华北医疗健康集团峰峰总医院治疗的84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柳氮磺吡啶片+美洛昔... 目的观察强脊补肾汤联合西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免疫炎症指标的调节作用。方法将2020年3月—2021年3月于华北医疗健康集团峰峰总医院治疗的84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柳氮磺吡啶片+美洛昔康分散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强脊补肾汤治疗,2组均治疗12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巴氏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指数(BASDAI)、巴氏功能活动指数(BASFI)、免疫炎症指标[血清白细胞介素-23(IL-23)、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及辅助性17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比率],统计2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BASDAI评分、BASFI评分及血清IL-23、IL-17水平和Th17细胞比率均显著降低(P均<0.05),Treg细胞比率均显著升高(P均<0.05);治疗后研究组中医症状积分、BASDAI评分、BASFI评分及血清IL-23、IL-17水平和Th17细胞比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Treg细胞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5%(38/42),对照组为73.8%(31/42),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强脊补肾汤联合常规西药可有效缓解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活动功能,其可能通过抑制IL-23/IL-17炎症轴激活,调节患者Th17/Treg免疫失衡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强脊补肾汤 细胞介素-23 细胞介素-17 辅助性17细胞/调节性T细胞免疫失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