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节镜下全内技术半腱肌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分析
1
作者 周鸣 贺健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1期60-62,共3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全内技术半腱肌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3—9月于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行ACL重建术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行关节镜下传统技术重建ACL术,观察组行关...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全内技术半腱肌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3—9月于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行ACL重建术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行关节镜下传统技术重建ACL术,观察组行关节镜下全内技术半腱肌重建ACL术。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膝关节功能、膝关节稳定性。结果:两组术后均未发生关节感染、韧带再断裂。术前,两组Lysholm、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主观膝关节形态量表(IKD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Lysholm、IKDC评分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ysholm分级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阴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关节镜下全内技术半腱肌重建ACL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半肌腱重建 关节镜 全内技术
下载PDF
全内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余敏 丑克 李雨佳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2年第2期108-113,共6页
目的研究全内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在长沙市中心医院接受全内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20例为全内组,选取同期同组医师行自体腘绳肌单束重建的20例为对照组。排除膝关节外伤... 目的研究全内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在长沙市中心医院接受全内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20例为全内组,选取同期同组医师行自体腘绳肌单束重建的20例为对照组。排除膝关节外伤史、手术史、多发韧带损伤以及半月板撕裂者。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6~12)个月。两组患者伤口愈合良好,膝关节无明显肿胀。组内比较,术后6周及12周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运动评分(Tegner评分)及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00)。组间比较,术后6周及12周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及VAS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内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在症状改善及功能恢复方面与传统手术技术相似,都能获得满意的疗效,但全内技术的肌腱利用率高,手术方法更加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内技术 前交叉韧带 重建
下载PDF
全内技术腓骨长肌腱前半部重建ACL在不同年龄患者中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坤 谢国庆 +3 位作者 吴鹏 魏海清 陆金荣 任忠明 《浙江临床医学》 2020年第2期236-238,共3页
目的探讨全内技术腓骨长肌腱前半部(AHPLT)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在不同年龄患者间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ACL损伤患者46例,分为青年组(20~39岁)和中年组(40~59岁),所有患者均接受AHPLT重建ACL,术后1年随访时评估... 目的探讨全内技术腓骨长肌腱前半部(AHPLT)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在不同年龄患者间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ACL损伤患者46例,分为青年组(20~39岁)和中年组(40~59岁),所有患者均接受AHPLT重建ACL,术后1年随访时评估膝关节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关节活动度及Lysholm评分、IKDC评分等功能指标.结果38例患者获得1年有效随访,结果发现青年组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中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achman分级、轴移试验、关节活动度、IKDC评分在两组间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内技术AHPLT重建ACL可获得优良的早期临床疗效,在青年ACL损伤患者中或能更好恢复膝关节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内技术 腓骨长肌腱前半部 前交叉韧带 年龄
下载PDF
关节镜下全内技术半腱肌重建前交叉韧带的近期临床随访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尹合勇 郭艾 +5 位作者 马立峰 刁乃成 李智尧 杨金江 杨波 喻飞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2年第11期1185-1188,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全内技术半腱肌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接受关节镜下全内技术,以自体半腱肌作为移植物,股骨和胫骨端可调节袢钢板双悬...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全内技术半腱肌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接受关节镜下全内技术,以自体半腱肌作为移植物,股骨和胫骨端可调节袢钢板双悬吊固定方式重建ACL的患者27例。通过随访术后相关并发症、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主观膝关节评分、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等评估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2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并获12~24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7.7个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未出现感染、韧带再断裂等并发症。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分别由术前的(55.93±14.47)分和(52.49±13.37)分恢复至末次随访的(88.63±5.37)分和(86.25±5.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chman试验术前均为阳性(Ⅱ度2例,Ⅲ度25例),末次随访时仅1例阳性(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轴移试验末次随访时阳性2例(Ⅰ级),显著少于术前的27例(Ⅰ级2例,Ⅱ级15例,Ⅲ级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全内技术半腱肌重建前交叉韧带可获得满意的近期临床疗效,显著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半肌腱重建 关节镜 全内技术 临床随访
下载PDF
全内技术与传统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康宇翔 赵谦 任志鹏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9年第4期281-284,共4页
背景:全内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是近年来的新技术之一,最主要特点是只需取一条腘绳肌腱。目的:比较全内技术与传统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对45例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 背景:全内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是近年来的新技术之一,最主要特点是只需取一条腘绳肌腱。目的:比较全内技术与传统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对45例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2例,女13例,年龄18~33岁,平均(24.2±3.3)岁。采用全内技术重建22例(全内组),传统技术重建23例(传统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距受伤时间、手术时长、术后VAS评分、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及Lysholm评分系统对临床疗效进行综合评估。结果:45例患者随访14~18个月,平均(15.4±1.3)个月,两组手术距受伤时间、手术时长、末次随访患膝的IKDC及Lysholm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VAS评分在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2周及1个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内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疗效与传统方法相当,但术后疼痛较传统方法轻,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全内技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关节镜下可调节袢钢板全内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曾浩 胡勇 +5 位作者 彭晋 肖瑜辉 刘中帆 裴泳榕 王靖 翁晓军 《中国内镜杂志》 2022年第3期1-7,共7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可调节袢钢板全内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7月湖南省人民医院集团澧县人民医院21例ACL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关节镜下可调节袢全内技术ACL重建。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4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可调节袢钢板全内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7月湖南省人民医院集团澧县人民医院21例ACL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关节镜下可调节袢全内技术ACL重建。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41~56岁,平均46岁,Lachman试验Ⅲ度阳性伴软性终止点18例,Lachman试验Ⅱ度阳性伴硬性终止点3例。观察移植物粗细、术前及术后影像学、术前及术后Lachman试验情况,比较术后健侧与患侧屈膝活动度以及术前、术后半年及术后2年的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评分和Larson评分等指标,以综合评估临床疗效。结果21例患者随访时间24个月。术前Lachman试验Ⅲ度阳性伴软性终止点和LachmanⅡ度阳性伴硬性终止点的病例,术中均证实ACL完全或大部分断裂。术后半年Lachman试验阳性0例,阴性21例。术中所使用的移植物平均直径(8.59±0.44)mm,术后三维CT测量股骨粗骨道长度(21.66±2.51)mm,移植物进入股骨骨道长度(19.82±2.29)mm,胫骨粗骨道长度(19.67±1.02)mm,移植物进入胫骨骨道长度(17.69±1.26)mm。术后半年MRI显示:移植物固定牢靠,与骨道贴合良好,信号均匀。术后末次随访,健侧、患侧最大屈膝角度分别为(131.42±3.59)°和(130.71±3.6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Lysholm评分、IKDC评分和Larson评分分别为(88.19±1.97)、(74.05±2.36)和(67.52±2.23)分,术后2年分别为(97.76±1.97)、(88.62±3.07)和(90.57±2.46)分,均较术前的(22.00±3.35)、(41.67±1.85)和(39.81±1.81)分明显提高,术后半年和术后2年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可调节袢钢板全内技术重建ACL,肌腱利用率高,稳定性好,中远期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 全内技术 可调节袢钢板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全内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杨冬冬 曾伟 刘荆陵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741-744,共4页
前交叉韧带断裂多由剧烈运动、交通事故等因素导致。关节镜下全内技术重建通过使用可伸缩的逆行钻头独立地钻取骨隧道,将由四股半腱肌腱折叠制作的移植物拉入骨隧道后,在胫骨侧和股骨侧两端均使用Tightrope袢钢板进行悬吊固定。本文从... 前交叉韧带断裂多由剧烈运动、交通事故等因素导致。关节镜下全内技术重建通过使用可伸缩的逆行钻头独立地钻取骨隧道,将由四股半腱肌腱折叠制作的移植物拉入骨隧道后,在胫骨侧和股骨侧两端均使用Tightrope袢钢板进行悬吊固定。本文从全内技术的发展、重建特点、临床疗效、不足之处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内技术 前交叉韧带 重建
下载PDF
全内技术双悬吊固定在军人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鲍宏玮 王黎平 +1 位作者 林洁 徐卫东 《海军医学杂志》 2020年第6期652-654,共3页
目的探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手术方式,分析比较全内技术单根半腱肌移植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关节镜下重建军人ACL断裂45例,其中传统技术组22例,全内技术组23例。对2组手术时间、移植物直径、术后疼痛... 目的探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手术方式,分析比较全内技术单根半腱肌移植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关节镜下重建军人ACL断裂45例,其中传统技术组22例,全内技术组23例。对2组手术时间、移植物直径、术后疼痛、1年随访时膝关节功能评分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随访1年,2组手术时间及术后疼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尽管2组移植物直径存在差异,但从术后1年随访时膝关节主观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来看,2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内技术双悬吊固定是行之有效的ACL重建方法,切取单根半腱肌既能满足重建的需求,又能保留部分腘绳肌功能,适合于对重返运动有一定要求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全内技术 军人
下载PDF
全内保残技术与标准化重建技术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疗效比较
9
作者 金文铭 李宝 +2 位作者 赵根 李涵 刘欣伟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期45-50,共6页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全内保残技术的疗效和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56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病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全内重建组和标准胫骨隧道组,全内重建组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20~48...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全内保残技术的疗效和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56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病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全内重建组和标准胫骨隧道组,全内重建组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20~48(35.6±6.7)岁;标准胫骨隧道组35例,男26例,女9例,年龄22~51(33.7±9.6)岁。术前查体Lachman试验阳性,磁共振均提示前交叉韧带断裂。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编织后移植肌腱的长度及直径,术后1、2年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和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4~30(26.9±3.4)个月。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末次随访时未出现失效或关节感染病例。两组手术时间、韧带直径、韧带长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1、2年IKDC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年IKDC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结论: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采用保残全内技术和标准化重建技术都能获得相似的术后功能及膝关节稳定性,但是相比于标准化重建方式,保残全内组只取半腱肌,保留股薄肌,更大地保留胫骨侧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全内重建技术 标准重建技术 保残重建 膝关节镜
下载PDF
全镜下前交叉韧带保残全内重建技术治疗训练致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近期疗效
10
作者 李宝 林欣其 +5 位作者 刘铭 刘松波 李灏坤 张桐赫 刘欣伟 沈阳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167-171,共5页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保残全内重建技术治疗训练致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4月经北部战区总医院诊治的28例训练致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军人,男性23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26.3±6.4)岁。均于北部...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保残全内重建技术治疗训练致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4月经北部战区总医院诊治的28例训练致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军人,男性23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26.3±6.4)岁。均于北部战区总医院行韧带保残全内重建手术。比较术前及术后6、12个月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和VAS,综上评估保残全内重建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结果全部病例术后随访13.2~14.6(平均13.6)个月。术后6、12个月Lysholm评分(分,术前vs.术后6个月vs.术后12个月:64.6±3.2 vs.82.1±6.7 vs.90.0±10.1)、IKDC评分(分,67.6±3.9 vs.80.3±7.3 vs.88.9±9.0)、膝关节ROM(99.0°±7.3°vs.113.3°±9.5°vs.120.0°±6.8°)、VAS(分,4.5±1.0 vs.1.9±0.8 vs.0.8±0.7)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手术相关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保残全内重建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临床疗效满意,短期(术后1年)膝关节疼痛及功能改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训练伤 前交叉韧带损伤 关节镜 全内重建技术 膝关节
下载PDF
关节镜下全内免打结锚钉和高强度缝线技术修复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效果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水 丁德刚 +1 位作者 戴晓峰 朱余龙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23期49-52,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全内免打结锚钉和高强度纤维缝线技术修复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18例A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全内免打结锚钉和高强度纤维缝线技术治疗。通过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全内免打结锚钉和高强度纤维缝线技术修复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18例A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全内免打结锚钉和高强度纤维缝线技术治疗。通过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Tegner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Lachman试验、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ROM)评价膝关节稳定性和活动度。结果术后随访显示,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无术后关节内感染、内固定失效等情况。Lachman试验结果呈阴性,Lysholm评分、IKDC评分、Tegner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全内免打结锚钉和高强度纤维缝线技术修复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效果显著,具有创伤小,固定牢,可早期进行膝关节康复锻炼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 撕脱骨折 免打结锚钉 高强度缝线 全内技术
下载PDF
微创后内侧取腱结合“全内”技术在老年膝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应用
12
作者 王玉聪 徐涛 +2 位作者 顾春晓 方镇洙 李中正 《老年医学与保健》 2023年第6期1338-1342,1373,共6页
目的探讨微创后内侧取腱结合“全内(All-inside)”重建技术治疗老年患者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的临床结果,为老年ACL重建提供更好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2022年8月宁波市第九医院收治的5... 目的探讨微创后内侧取腱结合“全内(All-inside)”重建技术治疗老年患者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的临床结果,为老年ACL重建提供更好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2022年8月宁波市第九医院收治的50例老年ACL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n=26)和对照组(n=24)。观察组采用微创后内侧切口取半腱肌肌腱,股骨和胫骨侧均使用TightRope可调节袢钢板固定的“全内”技术重建ACL;对照组采用传统前内侧切口鹅足部位取半腱肌肌腱+股薄肌肌腱,股骨侧使用Endobutton固定、胫骨侧使用界面挤压螺钉固定的传统技术重建ACL。观察并比较2组术中取腱切口长度、手术时间、胫骨隧道粗骨道长度(胫骨骨道丢失骨量)、术后VAS评分、最大屈曲角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术前后比较2组患者Tegner评分、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综合评价2组临床结果。结果术后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6±1.9)个月。观察组术中取腱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胫骨骨道丢失骨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内各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1年时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Tegner评分、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均高于同组术前(P<0.05),但2组患者术后Tegner评分、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均未出现关节感染、隐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采用微创后内侧取腱结合“全内”技术重建老年ACL的手术方式,可能具有更微创、骨量丢失少及操作更简单的优势,术后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结果,比传统术式具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前交叉韧带重建 半腱肌肌腱 膝关节镜 全内技术
下载PDF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全内重建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钟秋文 王贵清 +2 位作者 江长青 张文涛 李伟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1年第9期793-798,共6页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全内重建技术作为一种更具解剖性、更少侵入及拥有更快恢复潜力的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和分析前交叉韧带全内重建技术的发展过程、移植物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优势、局限,展望该技术...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全内重建技术作为一种更具解剖性、更少侵入及拥有更快恢复潜力的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和分析前交叉韧带全内重建技术的发展过程、移植物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优势、局限,展望该技术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全内技术 重建
下载PDF
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全内技术重建后交叉韧带的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4
作者 石伟 程治铭 刘清宇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1年第10期1078-1080,共3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腓骨长肌腱全内技术重建后交叉韧带的临床应用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10—2018-11采用关节镜下全内技术治疗的24例后交叉韧带损伤,取自体腓骨长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合并后外侧角损伤者予以重建,合并半...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腓骨长肌腱全内技术重建后交叉韧带的临床应用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10—2018-11采用关节镜下全内技术治疗的24例后交叉韧带损伤,取自体腓骨长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合并后外侧角损伤者予以重建,合并半月板损伤者进行半月板成形。结果 24例均获得至少12个月随访。术后12个月随访复查13例后抽屉试验阴性,11例后抽屉试验1+;15例胫骨后沉试验阴性,9例胫骨后沉试验1+。术后所有患者膝关节稳定性恢复满意,复查X线片及MRI可见重建的后交叉韧带位置及张力良好。末次随访时膝关节IKDC评分为(87.21±2.54)分,较术前(50.96±2.91)明显提高;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为(90.75±2.77)分,较术前(44.38±3.05)分明显提高。结论关节镜下自体腓骨长肌腱全内技术重建后交叉韧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近期疗效满意。术后患者主观及客观评价结果良好,并且恢复了接近于正常的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后交叉韧带损伤 关节镜手术 全内技术 腓骨长肌腱 移植
原文传递
全内短腱技术行单束保残重建后交叉韧带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启 陈鸿 +3 位作者 罗廷虎 舒嵩华 李超 郭艳 《临床骨科杂志》 2019年第4期446-449,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采用全内短腱技术利用5~6股腘绳肌腱单束保残重建后交叉韧带(PCL)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8例单纯PCL断裂患者取同侧自体腘绳肌腱于关节镜下采用全内短腱技术单束重建PCL,保留PCL残端,移植韧带两端利用带可调节袢悬吊钛...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采用全内短腱技术利用5~6股腘绳肌腱单束保残重建后交叉韧带(PCL)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8例单纯PCL断裂患者取同侧自体腘绳肌腱于关节镜下采用全内短腱技术单束重建PCL,保留PCL残端,移植韧带两端利用带可调节袢悬吊钛板固定。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分级评价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2年。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均恢复至正常范围;Lysholm膝关节评分80~97(89.0±8.0)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32,P=0.01);根据IKDC评级标准:A级12例,B级6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57,P=0.001)。结论关节镜下全内短腱技术行PCL重建术安全可靠,移植肌腱长度短,肌腱需求量少,骨量保留较多,固定稳定,有利于愈合,近期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内短腱技术 保残 后交叉韧带重建术 自体材料
下载PDF
大鼠原代脂肪细胞中单个GLUT4囊泡的成像——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成像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许迎科 李届悦 +1 位作者 许科帝 郑筱祥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112-2116,共5页
本研究采用高斯拟合算法与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技术(TIRFM),通过实时动态的单粒子追踪拍摄来分析原代培养大鼠脂肪细胞基础条件及胰岛素刺激下细胞膜附近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GLUT4囊泡的运动变化.使用高斯拟合来消除光学成像系统中发... 本研究采用高斯拟合算法与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技术(TIRFM),通过实时动态的单粒子追踪拍摄来分析原代培养大鼠脂肪细胞基础条件及胰岛素刺激下细胞膜附近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GLUT4囊泡的运动变化.使用高斯拟合来消除光学成像系统中发生的原始样品中单像素点荧光强度值的污染,重建出囊泡真实的中心点荧光强度值.通过对序列图像中的囊泡点应用高斯拟合和相应的搜索算法,得到所有囊泡的高斯中心点荧光强度值序列,继而描绘出囊泡的动态转运路径.结果表明,基础条件下膜附近的多数GLUT4囊泡处于沿同一路径的快速长距离转运状态;胰岛素刺激后,长距离转运的GLUT4囊泡数量减少,多数GLUT4囊泡固定成团或者在原地摆动呈限制性的运动.当GLUT4囊泡锚定至膜上后,即迅速与膜融合.说明高斯拟合算法及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技术的结合可以很好地实现囊泡纳米尺度的三维实时追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细胞 GLUT4囊泡 胞吐 单粒子追踪 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技术
下载PDF
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技术实时观察人偏肺病毒感染
17
作者 谭彬 易勤 赵耀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92-696,共5页
目的利用显微成像技术拍摄并分析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的入胞过程,以探讨hMPV的感染免疫方式。方法使用全内反射荧光技术(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fluorescence,TIRF)连续拍摄带有绿色荧光蛋白的病毒影像,并逐帧... 目的利用显微成像技术拍摄并分析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的入胞过程,以探讨hMPV的感染免疫方式。方法使用全内反射荧光技术(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fluorescence,TIRF)连续拍摄带有绿色荧光蛋白的病毒影像,并逐帧分析病毒的感染过程。结果感染开始后邻近培养介质的细胞膜上hMPV数量缓慢增多并在15~20 min时大量进入细胞。黏附于细胞上的病毒大部分做小振幅的无规律运动,偶见快速移动。感染12 h后hMPV在细胞膜阴影处、两细胞交界面大量聚集。结论本研究探讨了使用TIRF实时观察病毒入胞的可行性,结果表明TIRF技术能够连续观察病毒的运动规律和分布状况,为进一步揭示hMPV的感染免疫机制以及疫苗研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内反射荧光技术 人偏肺病毒 病毒感染免疫
原文传递
关节镜下“一针一线”全内缝合技术在半月板损伤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18
作者 谢荣辉 龚时国 +1 位作者 汪建样 刘牧子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9期0236-0240,共5页
观察分析在运用“一针一线”全内缝合技术联合关节镜在临床手术治疗半月板损伤中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7月l来我院治疗的半月板损伤的病人60例,将60例病人按照治疗意愿分成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最终对治疗效果进行回顾... 观察分析在运用“一针一线”全内缝合技术联合关节镜在临床手术治疗半月板损伤中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7月l来我院治疗的半月板损伤的病人60例,将60例病人按照治疗意愿分成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最终对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治疗区别在于仅缝合技术不同,其中对研究组中的病人采用“一针一线”全内缝合技术进行治疗,对对照组组病人采用采取传统的缝合技术进行治疗。研究结束后,分别对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评分,评分指标包括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VAS)评分、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以及膝关节活动范围评分。结果 研究发现,研究组中患者的VA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范围评分均表现为优于对照组(P<0.01);而在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观察中发现,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未发生术后并发症。结论 采用关节镜下的“一针一线”全内缝合技术治疗半月板损伤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可予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一针一线”全内缝合技术 半月板损伤 治疗效果
下载PDF
全内反射测速技术(TIRV)中界面隐失波基准光强I_0的确定 被引量:1
19
作者 史飞 郑旭 +1 位作者 陈荣前 李战华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0-85,共6页
基于隐失波全内反射的测速技术TIRV(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velocimetry)是微纳流动中测量壁面附近几百纳米范围内速度的有效方法。隐失波的光强分布I(z)随离开壁面的高度z指数衰减。若荧光粒子位于光强分布中,其亮度也将符合此指... 基于隐失波全内反射的测速技术TIRV(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velocimetry)是微纳流动中测量壁面附近几百纳米范围内速度的有效方法。隐失波的光强分布I(z)随离开壁面的高度z指数衰减。若荧光粒子位于光强分布中,其亮度也将符合此指数关系,通过测量粒子亮度可确定粒子的垂向位置z,而确定隐失波的基准光强I0是该技术的关键之一。基于粒子近壁Boltzmann浓度分布、粒子粒径不均匀性和隐失波光强公式,给出了粒子亮度概率密度分布的数值解。实验测量粒子统计亮度分布后,依据实验和理论分布相同原则可定量确定基准光强I0。采用100nm和250nm荧光粒子验证此方法并定量分析了粒径分散性对确定I0的影响。进一步采用100nm粒子进行近壁速度测量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内反射测速技术(TIRV) 隐失波 基准光强 纳米粒子 亮度分布
下载PDF
膜片钳技术结合全内反射荧光成像技术在单细胞胞吐活动研究中的应用
20
作者 维力斯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2年第19期96-98,共3页
介绍了膜片钳和全内反射荧光成像的工作原理、实验技术,以及这两种技术的结合在单细胞胞吐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生物物理学 膜片钳技术 全内反射荧光成像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