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全局主成分分析法的长江上游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综合评价 被引量:10
1
作者 孙畅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2016年第5期50-56,共7页
演构建了长江上游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全局主成分分析法, 利用2005~2013年的面板数据, 对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及演进趋势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长江上游地区商贸流通业总体发展趋势向好, 但地区间非均衡性特... 演构建了长江上游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全局主成分分析法, 利用2005~2013年的面板数据, 对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及演进趋势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长江上游地区商贸流通业总体发展趋势向好, 但地区间非均衡性特征明显.下-步, 各省市要完善跨省市商贸流通业合作机制, 加强流通业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区域商贸流通网络, 从而带动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局主成分分析法 长江上游地区 商贸流通业 综合评价
下载PDF
基于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的中国稀土行业投资价值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毓萍 夏洋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57-62,共6页
基于中国稀土行业产业整合的背景,将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引入中国稀土行业投资价值评价,构建了中国稀土行业投资价值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体系;选取16家稀土行业上市公司2011-2015年期间披露的年报数据,运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 基于中国稀土行业产业整合的背景,将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引入中国稀土行业投资价值评价,构建了中国稀土行业投资价值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体系;选取16家稀土行业上市公司2011-2015年期间披露的年报数据,运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与评价中国稀土行业投资价值;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稀土行业近五年的投资价值的大幅度提升与稀土行业集中度提升呈正相关,中色股份、包钢稀土、厦门钨业、五矿发展以及辰州矿业投资价值明显高于其他稀土上市公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稀土行业 上市公司 投资价值 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
下载PDF
全局主成分分析法用于中药上市企业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赫玉芳 于露 +3 位作者 刘金萍 崔严尹 宁春雪 夏昉 《中国药业》 CAS 2020年第22期10-13,共4页
目的提高中药上市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方法基于68家中药上市企业2014年至2018年的平行面板数据,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其综合竞争力。结果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是评价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中药上市企业整体综... 目的提高中药上市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方法基于68家中药上市企业2014年至2018年的平行面板数据,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其综合竞争力。结果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是评价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中药上市企业整体综合竞争力可观,但各方面的能力发展不均衡且企业间差距显著。结论中药上市企业应通过优化资产结构以改善偿债能力,推动中药研发以提高盈利营运能力,协调竞争力指标以提高整体能力,推进医药电商及品牌影响力等途径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局主成分分析法 中药上市企业 综合竞争力
下载PDF
浙江省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时序变化和空间差异分析——基于全局主成分分析法
4
作者 薛圣杨 《商情》 2022年第5期46-48,共3页
为探究浙江省金融生态环境的运行质量及发展规律,本文借助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建立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度量浙江省 11个地级市的金融生态环境 07-15年的时序变化和空间差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浙北地区由于杭州市的溢出作用,金融生态环... 为探究浙江省金融生态环境的运行质量及发展规律,本文借助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建立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度量浙江省 11个地级市的金融生态环境 07-15年的时序变化和空间差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浙北地区由于杭州市的溢出作用,金融生态环境质量普遍高于浙南地区;浙江省金融生态环境质量呈“M”形发展;大部分城市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据此,提出了在浙南地区寻找优秀标杆;政府不要过分干预市场;城市间互补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生态环境质量 全局主成分分析法 浙江省 11地级市
下载PDF
基于全局主成分分析法的中国流通产业区域竞争力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刘根荣 《中国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9-89,共11页
本文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十一五"期间我国31个省份流通产业的规模竞争力、结构竞争力、效率竞争力以及综合竞争力进行测评、排序、划类,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多数东部省份的流通产业处于富有竞争力区间;多数中部... 本文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十一五"期间我国31个省份流通产业的规模竞争力、结构竞争力、效率竞争力以及综合竞争力进行测评、排序、划类,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多数东部省份的流通产业处于富有竞争力区间;多数中部省份流通产业处于中等竞争力区间;多数西部省份的流通产业处于缺乏竞争力区间。流通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有利于正确认识各区域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及其竞争力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流通产业区域竞争力,实现流通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局主成分分析法 流通产业 竞争力
原文传递
我国区域流通创新水平评价——基于全局主成分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陈玉梅 李新英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43-53,共11页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现代流通体系不仅是国内大循环的基础骨架,更是国内国际双循环必须借助的市场接口,依靠流通创新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成为当前的一项战略任务。推动流通创新离不开流通业跨区...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现代流通体系不仅是国内大循环的基础骨架,更是国内国际双循环必须借助的市场接口,依靠流通创新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成为当前的一项战略任务。推动流通创新离不开流通业跨区域的均衡发展,经济水平差异造成我国流通创新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距,导致我国流通体系出现痛点和堵点。基于此,文章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2015—2018年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流通创新水平进行测评,利用ArcGIS绘制出各省流通创新水平综合得分分布图,发现我国流通创新发展状况虽总体在改善但区域差距明显。其中,高水平区主要为东部临海经济发达省份,中高水平区主要为东部和中部经济较发达省份,中低水平区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低水平区为西北五省。而且发现影响各个区域流通创新发展水平的因素也不同,文章最后对各个区域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流通体系 全局主成分分析法 区域差距 流通创新水平
下载PDF
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7
作者 刘弯弯 N.A.M.Naseem 郑敏钰 《河南科技》 2025年第3期155-158,共4页
【目的】分析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提出促进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方法】基于2013—2022年河南省1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评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构建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索... 【目的】分析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提出促进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方法】基于2013—2022年河南省1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评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构建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索各驱动因素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影响。【结果】①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呈“指数持续增长、增速逐渐放缓”的发展态势,空间结构由“单一中心”向“中心-外围”演化。②技术进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要素,但其边际效应逐渐减弱;市场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等制度因素正逐渐成为新的推动力量。③各驱动因素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结论】建议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优化资本效率、深化市场化改革、提升人力资本、优化开放结构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举措,进一步提升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时空演化 驱动因素 全局主成分分析法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下载PDF
中国县域城市蔓延的多维测度及聚类分析
8
作者 陈莉媛 董会和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61-65,共5页
县域城市处于我国城镇体系的末端,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主要着力点。及时、准确地识别县域城市的蔓延程度有利于精准调控,对于推进以县域城市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现县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章构建县域城市蔓延... 县域城市处于我国城镇体系的末端,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主要着力点。及时、准确地识别县域城市的蔓延程度有利于精准调控,对于推进以县域城市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现县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章构建县域城市蔓延多维测度指标体系,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测度我国县域城市2006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城市蔓延指数,并对各维度及综合城市蔓延指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县域城市普遍存在蔓延,效率维主成分对综合蔓延指数影响最大(43.048%),密度维主成分次之(21.035%),结构维主成分最小(17.332%),且我国县域城市蔓延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城市 城市蔓延 全局主成分分析法 聚类分析
下载PDF
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贺武 刘平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97-99,共3页
文章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评价服务外包承接地竞争能力的指标体系,并以此对20个示范城市的服务外包竞争力的做出定量评估。结果表明在20个示范城市中:示范城市的发展速度逐年加快;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为优势突出型城市,杭州、... 文章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评价服务外包承接地竞争能力的指标体系,并以此对20个示范城市的服务外包竞争力的做出定量评估。结果表明在20个示范城市中:示范城市的发展速度逐年加快;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为优势突出型城市,杭州、苏州、天津、大连、西安和南京为后发优势型城市,武汉、成都、济南、哈尔滨、无锡和重庆为外包潜力型城市,长沙、南昌、大庆和合肥为成本优势型城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塘的区域产业集群优势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综合竞争优势有着重要影响。错位发展、形成区域一体化的产业集群是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根本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外包 全局主成分分析法 城市竞争力评价
下载PDF
北上广深经济增长质量测度和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军超 杨文宇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3-151,共9页
本文根据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从结构优化、稳健有效、民生共享、资源环境和创新素质等五个维度构建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GPCA)对2000-2013年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城的经济增长质量时序变化进行量化考... 本文根据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从结构优化、稳健有效、民生共享、资源环境和创新素质等五个维度构建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GPCA)对2000-2013年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城的经济增长质量时序变化进行量化考察。测度结果表明,新世纪以来四城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均有大幅提升,四城间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存在明显的梯度性差异,但这种差距呈持续缩小的趋势。各城市应因城制宜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在关键着力点上各有侧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质量 经济增长质量指数 全局主成分分析法
下载PDF
我国银行贷款促进宏观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分析
11
作者 郑兰祥 何源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5期59-60,共2页
本文以我国近年相关数据为样本,通过对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得到与银行信贷波动相关的12个宏观经济指标的无量纲指标,并采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指标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得到我国1990年以来各年银行贷款对促进宏观经济发展的有效... 本文以我国近年相关数据为样本,通过对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得到与银行信贷波动相关的12个宏观经济指标的无量纲指标,并采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指标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得到我国1990年以来各年银行贷款对促进宏观经济发展的有效性的综合排名。在此基础上提取了影响贷款促进经济发展有效性的两个指标,分别是"宏观经济环境与结构因子"和"利率与通胀因子",并对有效性较大和较小年份的经济指标和货币政策做了进一步的分析,由此给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行信贷 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 宏观经济发展
下载PDF
山东省制造业细分产业竞争力分析——基于新旧动能转换视角 被引量:24
12
作者 金芳 苏倩 梁益琳 《经济与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2-164,共13页
制造业是山东工业经济的主体,如何提升其细分产业竞争力、破解制造业发展快速下行的局面,是山东省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从价值形成角度构建了山东省制造业细分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东省2009-2017年... 制造业是山东工业经济的主体,如何提升其细分产业竞争力、破解制造业发展快速下行的局面,是山东省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从价值形成角度构建了山东省制造业细分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东省2009-2017年制造业细分产业结构特征和细分产业竞争力变化状况进行测度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山东省制造业细分产业竞争力主要表现为获利能力,而研发投入等创新能力对竞争力的贡献不明显;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传统制造业仍是山东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细分产业竞争力排名中居前;新兴产业的竞争力较弱,不足以支撑山东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因此,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两者均衡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在传统产业中激发新的增长点成为山东经济新旧动能转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竞争力 制造业 细分产业 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
下载PDF
“双循环”视域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交易效率测度与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龚燕玲 张禹书 张应良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49-62,共14页
基于“双循环”视域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交易效率,对于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内循环”视域构建交易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全国31个省(市、区)交易效率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交易效率。... 基于“双循环”视域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交易效率,对于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内循环”视域构建交易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全国31个省(市、区)交易效率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交易效率。结果表明:交易效率由市场经济治理水平、交通通信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三个维度构成,且呈现“东高西低、中部居中”的空间格局,其中,四川省的交易效率在全国位于第七名,重庆市的交易效率在全国位于第十七名。进一步研究发现:2012—2020年重庆市三大片区和四川省15个市的交易效率综合得分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其中,重庆市中心城区和成都市的交易效率稳居前两位。从“外循环”视域运用引力模型测算成渝地区与贸易合作国家及地区的交易效率,结果显示成渝地区与美国、欧盟、澳大利亚、东盟等联系密切,交易效率得分较高。基于此,提出要增强区域整体“硬实力”、提升协同发展“软实力”、稳中提质“四环”贸易圈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易效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全局主成分分析法 引力模型
下载PDF
城市空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践 被引量:29
14
作者 刁星 程文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0-115,共6页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区域中心城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其空间发展质量及空间使用效率有待考评。文章以空间绩效为视角,在辨析其内涵的基础上,尝试构建空间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包含经济绩效系统、社会结构绩效系统、资源环境绩效系统、...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区域中心城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其空间发展质量及空间使用效率有待考评。文章以空间绩效为视角,在辨析其内涵的基础上,尝试构建空间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包含经济绩效系统、社会结构绩效系统、资源环境绩效系统、空间形态绩效系统和制度创新绩效系统5个子系统,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5个主要城市的空间绩效进行综合评价,重点探析各中心城市空间绩效的变化趋势、影响要素及动力机制。结果显示,我国35个中心城市的空间绩效可归纳为4个层级:东部地区城市的空间绩效平均得分最高;东北地区城市的层级划分明显,发展差距较大;中部地区城市的平均发展速度最为缓慢;西部地区城市的空间绩效水平最低,但提升幅度最大。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实施分层级差异化发展路径、提高空间结构及土地效率、建立规划考评及干预机制3个方面提出调控策略,以提升空间绩效水平及推动各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局主成分分析法 指标体系 空间绩效 中心城市
下载PDF
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竞争力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 被引量:12
15
作者 崔卫华 胡玉坤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6-112,共7页
本文基于竞争优势理论,构建包含32个基础指标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竞争力指数,采用两步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2005—2014年中国不同层面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竞争力进行测度,并从时序变化和地区差异两个角度分析测度结果。研究表明:流通效率是提升... 本文基于竞争优势理论,构建包含32个基础指标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竞争力指数,采用两步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2005—2014年中国不同层面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竞争力进行测度,并从时序变化和地区差异两个角度分析测度结果。研究表明:流通效率是提升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流通现代化和流通环境的影响力次之,是提升农产品流通体系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流通规模对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竞争力产生较小的负面影响。时序变化上,2005—2014年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竞争力指数整体上呈现显著上升态势,四大区域指数均呈现平稳上升态势,各省份指数均呈现波动中上升态势。地区差异上,2005—2014年中国省际农产品流通体系竞争力水平差异较大,但呈现显著收敛态势,较大的省际差异主要来自东部地区内部省际差异和四大地区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流通体系 时序变化 地区差异 两步全局主成分分析法
下载PDF
芜湖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时序变化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费罗成 程久苗 +1 位作者 吕军 范树平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8年第4期22-26,共5页
在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全局主成分法评价了1990-2005年芜湖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同时通过时间序列法预测2010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定量揭示其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结果表明:芜湖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尚不高,但潜力... 在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全局主成分法评价了1990-2005年芜湖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同时通过时间序列法预测2010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定量揭示其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结果表明:芜湖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尚不高,但潜力较大,总体呈上升态势;其制约因素主要是工业污染和较低的工业产出。为此提出芜湖市土地集约利用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集约利用 全局主成分分析法 时间序列预测 芜湖市
下载PDF
西部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状态判断与类型划分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江燕 白永秀 王舒傲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3-50,共8页
本文构建了包含35个基础指标的城乡发展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两步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西部地区11个省份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西部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平稳增长,内部省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差异显著且... 本文构建了包含35个基础指标的城乡发展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两步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西部地区11个省份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西部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平稳增长,内部省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差异显著且呈"两极分化"趋势;西部地区省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可以划分为四类地区,每类地区呈现不同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特征。因此,应从西部各省的自然禀赋、经济实力、社会发展、生态承载力等实际出发,制定富有弹性的、分类指导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政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 全局主成分分析法 状态判断 类型划分
下载PDF
中国高校协同创新能力评价及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美霞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7-73,共7页
根据高校协同创新能力内涵,从协同创新投入、协同创新产出、协同创新转化、协同创新合作、协同创新支撑5个方面构建高校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2006-2015年中国30个省份的高校协同创新能力,并对其空间格... 根据高校协同创新能力内涵,从协同创新投入、协同创新产出、协同创新转化、协同创新合作、协同创新支撑5个方面构建高校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2006-2015年中国30个省份的高校协同创新能力,并对其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的高校协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东部省份的高校协同创新能力要显著强于中西部省份。高校协同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基本保持稳定,只有辽宁、福建等个别省份变化幅度较大。省域高校协同创新能力存在正向的空间相关性,高校协同创新能力接近的省份在地理空间上集聚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协同创新能力 空间格局 全局主成分分析法
下载PDF
经济科技与高等教育发展演化实证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樊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1-185,共5页
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模型,对1998—2002年时序立体数据进行处理,发现我国经济科技和高等教育同步演化,地区间差距不断扩大,没有收敛迹象。统计分析表明,经济科技与高等教育发展密切相关,二者相互正影响。统筹协调经济科技与高等教... 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模型,对1998—2002年时序立体数据进行处理,发现我国经济科技和高等教育同步演化,地区间差距不断扩大,没有收敛迹象。统计分析表明,经济科技与高等教育发展密切相关,二者相互正影响。统筹协调经济科技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创新体制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是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科技 高等教育 全局主成分分析法(GPCA)
下载PDF
中国省际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 被引量:6
20
作者 罗华艳 《世界农业》 2018年第4期55-61,196,共8页
本研究以中国31个省际城市为研究区,从土地人口承载力、土地经济承载力、土地社会承载力及土地生态承载力4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与均方差权值法的综合确权法提高研究结果的精确度,对2014—2016年中国31个省际城市... 本研究以中国31个省际城市为研究区,从土地人口承载力、土地经济承载力、土地社会承载力及土地生态承载力4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与均方差权值法的综合确权法提高研究结果的精确度,对2014—2016年中国31个省际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14—2016年中国省际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水平呈逐步上升趋势,其中2015—2016年上升趋势较快,2016年达到顶峰,81%的省份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呈较高水平。(2)北京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发展水平遥遥领先,整体来看,北京、天津、重庆和上海直辖市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强于山东、河北、江苏、湖北等中东部城市,内蒙古、青海、新疆和西藏等西部边缘型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水平较低。(3)综合分析土地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经济因素、生态因素、人口因素与社会因素均起到一定作用,地均GDP、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影响中国省际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 综合评价 全局主成分分析法 均方差权值 空间特征分析 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