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打印人工椎体在颈椎脊索瘤全脊椎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华 王仁吉 +4 位作者 刘忠军 刘晓光 吴奉梁 党礌 韦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4-148,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颈椎脊索瘤全脊椎切除术后3D打印人工椎体和钛网下沉率的差异,探讨3D打印人工椎体重建前方椎体能否减少术后内植物的下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9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全脊椎切除术的24例颈椎脊索瘤患者资料... 目的:通过比较颈椎脊索瘤全脊椎切除术后3D打印人工椎体和钛网下沉率的差异,探讨3D打印人工椎体重建前方椎体能否减少术后内植物的下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9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全脊椎切除术的24例颈椎脊索瘤患者资料,其中采用3D打印人工椎体重建颈椎前方椎体(3D椎体组)有9例,采用钛网重建(钛网组)有15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椎体CT值、手术信息(手术节段、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术后内植物下沉等随访资料,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椎体CT值、手术节段、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随访内植物下沉显示,3D椎体组有8例椎体高度下降<1 mm(无内植物下沉),1例椎体高度下降>1 mm(轻度内植物下沉);钛网组有5例椎体高度下降<1 mm(无内植物下沉),8例椎体高度下沉>1 mm(轻度内植物下沉),2例缺失术后3个月的影像学资料,两组3个月内植物下沉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随访内植物下沉显示,3D椎体组有8例椎体高度下降<1 mm(无内植物下沉),1例椎体高度下沉>3 mm(重度内植物下沉);钛网组有4例椎体高度下降<1 mm(无内植物下沉),2例椎体高度下沉>1 mm(轻度内植物下沉),9例椎体高度下沉>3 mm(重度内植物下沉),两组12个月内植物下沉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的重度内植物下沉率(椎体高度下沉>3 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随访内植物下沉显示,3D椎体组死亡1例,7例椎体高度下降<1 mm(无内植物下沉),1例椎体高度下沉>3 mm(重度内植物下沉);钛网组死亡1例,失访1例,1例椎体高度下降<1 mm(无内植物下沉),1例椎体高度下沉>1 mm(轻度内植物下沉),11例椎体高度下沉>3 mm(重度内植物下沉),两组24个月内植物下沉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的重度内植物下沉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颈椎脊索瘤的全脊椎切除术中,3D打印人工椎体可提供可靠的即刻和中远期的颈椎稳定性,与钛网重建相比,能够减少术后内植物下沉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脊索瘤 全脊椎切除术 3D打印人工椎体 钛网 内植物下沉
下载PDF
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术后不同时期钛网下沉与上下位椎体CT值的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周华 唐彦超 +4 位作者 翟书珩 胡攀攀 刘晓光 刘忠军 韦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1-258,共8页
目的:测量腰椎肿瘤的上下位椎体的术前CT值,参照骨质疏松的CT值标准分组,判断分析术前CT值与术后不同随访时期的钛网下沉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8年5月在我院行全脊椎切除钛网重建术的29例腰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 目的:测量腰椎肿瘤的上下位椎体的术前CT值,参照骨质疏松的CT值标准分组,判断分析术前CT值与术后不同随访时期的钛网下沉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8年5月在我院行全脊椎切除钛网重建术的29例腰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17例;年龄42.4±14.5岁(23~69岁);随访时间121.2个月(48~175个月).在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时通过腰椎CT测量钛网的上位椎体和下位椎体的椎体间高度,将椎体间高度较出院时下降超过1mm纳入下沉组,未超过1mm纳入无下沉组.收集两组人数、性别、年龄(依照中位年龄分组)、肿瘤发生部位和术后是否辅助放疗等资料;测量肿瘤节段的上、下位腰椎椎体的术前CT值,并参照骨质疏松的CT值标准分为低CT值和正常CT值.比较术后不同时间点下沉组和无下沉组的临床参数的差异,并采用ROC分析判断术前上下位椎体CT值在钛网下沉预测中的价值.结果:术后3个月钛网下沉组3例,无下沉组26例;术后6个月钛网下沉组11例,无下沉组18例;术后12个月钛网下沉组18例,无下沉组11例;术后24个月钛网下沉组22例,无下沉组7例.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钛网下沉组和无下沉组患者的年龄、肿瘤发生部位、术后辅助放疗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钛网下沉组和无下沉组的上位椎体、下位椎体的低CT值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钛网下沉组和无下沉组的下位椎体的低CT值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术后3个月和24个月,两组的上、下位椎体的低CT值率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面积在0.7~0.9之间,术前上、下位椎体低CT值对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钛网下沉的预测准确性为中等.结论:术前肿瘤累及椎体的上下位椎体的低CT值可能与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术后重建钛网早期下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肿瘤 骨巨细胞瘤 CT值 全脊椎切除术 内置物下沉
原文传递
3D打印人工椎体在脊柱肿瘤全脊椎切除术脊柱重建中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徐铖菡 柴旭斌 +5 位作者 禚汉杰 王彦金 陈勤 朱俊 王寅 周英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22-330,共9页
目的:系统分析3D打印人工椎体在脊柱肿瘤全脊椎切除术(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y,TES)脊柱重建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 目的:系统分析3D打印人工椎体在脊柱肿瘤全脊椎切除术(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y,TES)脊柱重建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系列数据库,收集各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8月有关脊柱肿瘤TES中应用3D打印人工椎体脊柱重建的文献,研究类型为非随机对照试验,包括双臂试验(依据置入物不同分为3D组与钛网组)和单臂试验,采用非随机研究方法学指数(methodological index for non-randomized studies,MINORS)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纳入研究的结局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椎体融合率、内置物沉降率、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E级分别计分1~5分)。使用Stata 14.0软件对相关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13篇相关文献被纳入,8项研究为临床单臂试验,文献评分为12~13分,均为中等质量研究,总样本量为140例;5项研究为临床双臂试验,文献评分为19~20分,均为高质量研究,3D组的总样本量为115例,钛网组总样本量为12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双臂试验示3D组的手术时间(MD=-287.14,95%CI-391.30~-182.99,P=0.00)、术中出血量(MD=-2.87,95%CI-5.11~-0.63,P=0.01)低于钛网组;单臂试验示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3%(95%CI 0.16~0.31),双臂试验示两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RR=0.56,95%CI 0.32~1.00,P=0.05)无显著性差异;单臂试验示术后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较术前获得约1个等级的改善(MD=1.04,95%CI 0.32~1.76,P=0.03),双臂试验结果示两组术后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无显著性差异(MD=-0.13,95%CI-0.45~0.19,P=0.42);单臂试验示与相邻椎体的融合率为93%(95%CI 0.79~1.00),双臂试验仅1篇文献报告了融合率,故未进行Meta分析;单臂试验示置入物沉降率为4%(95%CI 0.01~0.07),双臂试验示3D组置入物沉降率低于钛网组(RR=0.15,95%CI 0.05~0.45,P=0.001)。结论:3D打印人工椎体在脊柱肿瘤TES脊柱重建中应用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与相邻椎体融合率高,置入物沉降率低等优势,术后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好,疗效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肿瘤 3D打印 人工椎体 全脊椎切除术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上颈椎原发肿瘤全脊椎切除术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被引量:18
4
作者 韦峰 刘忠军 +6 位作者 刘晓光 姜亮 党耕町 于淼 吴奉梁 党礌 周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7-233,共7页
目的:总结上颈椎原发肿瘤全脊椎切除术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方法:2005年3月~2013年7月采用分块全脊椎切除术治疗上颈椎原发肿瘤23例,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17~70岁,平均39岁。病变节段:C2 11例,C1、C2 2例,C2、C3 10例。21例... 目的:总结上颈椎原发肿瘤全脊椎切除术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方法:2005年3月~2013年7月采用分块全脊椎切除术治疗上颈椎原发肿瘤23例,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17~70岁,平均39岁。病变节段:C2 11例,C1、C2 2例,C2、C3 10例。21例患者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相符,其中脊索瘤10例,软骨肉瘤2例,骨巨细胞瘤7例,恶性周围神经鞘瘤1例,骨母细胞瘤1例。2例患者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不符,其中1例术前穿刺活检提示为骨母细胞瘤,术后病理确诊为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术前病理检查提示为骨巨细胞瘤,术后病理诊断为低度恶性梭形细胞肿瘤。均行分块全脊椎切除术,手术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前路分颌下、经口或劈下颌骨入路三种方式;后方重建方式为枕颈固定,前方为钛板和自体髂骨块、钛板和钛网或单独异形钛网固定。术后辅助Halo架外固定。19例患者于围手术期行放射治疗,其中术前放疗8例,术后放疗11例。统计术中与术后并发症。结果:8例患者出现术中并发症,包括一侧椎动脉损伤5例、脊髓损伤1例、硬膜撕裂2例、喉上神经损伤2例。12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钛网前移压迫气管引起气道梗阻死亡和口咽粘膜感染大出血死亡各1例,迟发性椎动脉破裂出血1例,深部伤口感染6例,咽后壁粘膜延迟愈合6例、不愈合2例,肺炎4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内固定失败3例,植骨吸收内固定松动5例,植骨融合于倾斜的位置3例。结论:上颈椎原发肿瘤全脊椎切除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主要并发症为术中椎动脉损伤、术后咽后壁伤口感染及后期内固定移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肿瘤 全脊椎切除术 并发症 上颈椎 入路
原文传递
全脊椎切除术后三种不同重建方法的稳定性比较 被引量:10
5
作者 毛宁方 石志才 +2 位作者 朱晓东 张晔 章筛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46-449,共4页
目的:评价全脊椎切除术后应用三种不同重建方式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用6具新鲜尸体T9~L3脊柱标本,建立T12全脊椎切除模型.进行三种不同的前后方重建:(1)前方人工椎体+后方椎弓根螺钉固定;(2)前方人工椎体、钢板+后... 目的:评价全脊椎切除术后应用三种不同重建方式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用6具新鲜尸体T9~L3脊柱标本,建立T12全脊椎切除模型.进行三种不同的前后方重建:(1)前方人工椎体+后方椎弓根螺钉固定;(2)前方人工椎体、钢板+后方椎弓根螺钉固定;(3)前方骨水泥-螺钉复合体+后方椎弓根螺钉固定。采用非损伤性加载对完整标本和三种重建方式下的每个脊柱标本的稳定性进行测试。结果:三种方法重建术后在4N载荷下T11~Ll各运动方向的平均运动范围均较完整标本小(P〈0.001),三种重建方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脊椎切除术后三种重建方式均可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全脊椎切除术 重建 稳定性
原文传递
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的围手术期非神经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迎松 解京明 +6 位作者 赵智 张颖 李韬 毕尼 施志约 蒋文斌 彭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5-61,共7页
目的:分析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患者围手术期主要非神经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13年12月来自单中心的105例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患者,均接受了一期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 目的:分析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患者围手术期主要非神经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13年12月来自单中心的105例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患者,均接受了一期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对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信息,围手术期及末次随访影像学资料,和围手术期非神经并发症进行统计并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患者手术时平均年龄18.9±8.1岁。主弯侧凸Cobb角术前为108.9°±25.5°,末次随访时为37.2°±16.8°;节段性后凸术前为89.8°±31.1°,末次随访时为30.4°±15.3°。手术平均切除1.31个椎节,固定涉及13.6±2.8个节段。至末次随访时,冠状面平衡矫正70.9%,矢状面平衡矫正53.4%。共24例患者(22.9%)发生了31例次非神经并发症事件:13例患者发生16例次呼吸系统并发症;7例患者发生9例次心血管不良事件;1例恶性高热;1例单眼失明;3例创口感染;1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术后1d死亡。早期进行手术的患者(14/49),以及切除T6或者以上节段椎体的患者(4/10),显示了较多的非神经并发症的趋势。此外,非特发性畸形,超过150°的极度重度脊柱侧凸,术前用力肺活量和第一秒用力呼气量低于预计值40%,以及术中失血量超过5000ml是非神经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经后路全脊椎切除矫形的患者,围手术期中非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并与患者肺功能状况不佳及术中失血量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 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 并发症
原文传递
胸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术后的重建方式 被引量:8
7
作者 韦峰 刘忠军 +3 位作者 党耕町 马庆军 刘晓光 姜亮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1期807-811,共5页
目的:探讨胸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术后脊柱稳定性的重建方式。方法:1993 ̄2003年我院治疗各类胸腰椎(T5 ̄L5)肿瘤患者72例,其中全脊椎切除、随访2年以上、没有肿瘤复发和转移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者12例,骨巨细胞瘤9例,单发浆细胞性骨髓瘤2... 目的:探讨胸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术后脊柱稳定性的重建方式。方法:1993 ̄2003年我院治疗各类胸腰椎(T5 ̄L5)肿瘤患者72例,其中全脊椎切除、随访2年以上、没有肿瘤复发和转移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者12例,骨巨细胞瘤9例,单发浆细胞性骨髓瘤2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1例。一期前后路联合全脊椎切除11例,次全脊椎切除1例,以5种不同方式重建,分别为前路内固定加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ASP)5例、前路内固定加后路多节段Luque环内固定(AMP)4例、单纯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SP)1例、单纯后路多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MP)1例、单纯前路内固定(A)1例。观察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矢状面Cobb角度变化、植骨融合情况、有无植骨骨折及下沉等并发症。结果:随访2.5 ̄13年,平均6.6年。ASP方式重建的5例患者矢状面Cobb角丢失0°~7°,平均2.4°,植骨全部融合,无植骨骨折,1例因术中损伤终板而出现人工椎体轻度下沉。AMP方式重建的4例患者矢状面Cobb角丢失0°~9°,平均5°,植骨全部融合,无植骨骨折或下沉;其中1例术后1.5年植骨融合后取出后方固定,仅保留前方固定,出现植骨骨折及后凸畸形。SP或MP方式重建的2例患者矢状面Cobb角分别丢失12°和13°,植骨块均骨折。次全脊椎切除A方式重建的1例患者矢状面Cobb角无丢失,植骨融合且无植骨骨折及下沉。结论:本组病例较少,但初步可以看出ASP和AMP是全脊椎切除后坚强的重建方式,能够使植骨顺利融合,防止Cobb角度丢失。但ASP能够减少固定节段、保留运动单元,是更好的固定方式。SP和A不宜单独应用于全脊椎切除后稳定性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肿瘤 全脊椎切除术 脊柱融合 内固定
原文传递
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儿童脊柱后凸畸形(附10例报告) 被引量:5
8
作者 曹光彪 李明 +4 位作者 刘传康 康权 罗聪 郑超 杨琼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97-301,共5页
目的总结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儿童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经验、技术要点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1年8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接受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重建治疗的10例脊柱后凸畸形患儿的病例资料,其中男3例,女7... 目的总结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儿童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经验、技术要点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1年8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接受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重建治疗的10例脊柱后凸畸形患儿的病例资料,其中男3例,女7例,年龄6~15岁,平均11岁,术前脊柱后凸Cobb角76°~112°,平均97.8°。2例术前有神经系统症状,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1例。所有患儿均行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经椎弓根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所有患儿手术顺利,手术时间240~560min,平均373min;出血量550~2200ml,平均1115ml;术后后凸Cobb角10°~43°,平均29.3°,矫正率70.0%;患儿的躯干和双肩失平衡均得到显著改善,腰背部疼痛有明显缓解;术前有神经系统症状的2例患儿术后Frankel分级均恢复到E级。结论后路全脊椎切除+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矫正儿童脊柱后凸畸形安全有效,并可达到稳定的短节段内固定及优良的融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凸 儿童 后路全脊椎切除术 植骨融合
下载PDF
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脊柱转移癌 被引量:5
9
作者 马忠泰 施学东 栗怀广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45-652,共8页
目的 :评价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脊柱转移癌的价值。方法 :对 1995年 12月~ 1998年 4月 4例 5次全脊椎切除术的临床表现、影像资料、手术综合治疗、随访等全面分析、总结。结果 :1例术后 5 5年无瘤生存 ,1例术后6 5年局部复发、再次手术... 目的 :评价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脊柱转移癌的价值。方法 :对 1995年 12月~ 1998年 4月 4例 5次全脊椎切除术的临床表现、影像资料、手术综合治疗、随访等全面分析、总结。结果 :1例术后 5 5年无瘤生存 ,1例术后6 5年局部复发、再次手术、观察中 ;2例分别于术后 2年 1个月和 1 5年死亡。结论 :若适应证选择恰当 ,此手术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癌 全脊椎切除术 疗效
下载PDF
后路全脊椎切除术后脊柱畸形患者主弯各段Cobb角变化及其对主弯矫形的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韬 解京明 +3 位作者 王迎松 赵智 张颖 毕尼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92-995,1005,共5页
目的:探讨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VC)后脊柱畸形患者主弯各段Cobb角变化、对主弯矫形的意义及主弯置钉情况对矫形效果的影响。方法:对应用PVC治疗的46例严重僵硬性脊柱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前及术后所摄标准脊柱全长前后位X线... 目的:探讨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VC)后脊柱畸形患者主弯各段Cobb角变化、对主弯矫形的意义及主弯置钉情况对矫形效果的影响。方法:对应用PVC治疗的46例严重僵硬性脊柱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前及术后所摄标准脊柱全长前后位X线片,在冠状面将畸形主弯划分为主弯上段、主弯中段及主弯下段。采用标准Cobb角测量方法分别对术前、术后主弯及主弯各分段Cobb角进行测量。比较主弯及主弯各分段Cobb角的变化、计算主弯各分段对主弯矫形的贡献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观察主弯段椎弓根置钉情况及切除椎紧邻上下椎体的置钉情况与矫形率的关系。结果:患者术前主弯Cobb角平均为110.1°±18.1°,术后平均减小59.1°±16.4°(P<0.05),主弯矫形率为(54.1±12.2)%。其中,主弯中段平均减小28.1°±14.7°(P<0.05),对主弯矫形的贡献率为(49.1±27.3)%,主弯上段平均减小15.7°±13.1°(P<0.05),对主弯矫形贡献率为(25.2±16.6)%,主弯下段平均减小15.3°±12.4°(P<0.05),对主弯的矫形贡献率为(26.3±22.6)%。主弯上、下两段的矫形度数及矫形贡献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切除椎的相邻的上下椎体至少各置入一枚椎弓根螺钉的患者有22例,该组患者主弯中段的矫形度要明显优于上、下椎体无钉的24例患者(P<0.05)。同时发现主弯节段置钉比率与主弯矫形率密切相关(r=0.82,P<0.05)。结论:主弯中段对主弯矫形的贡献率最大,主弯内椎弓根螺钉置钉数对矫形起重要作用,尤其在切除椎的邻近椎体置钉对脊柱矫形及重建更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畸形 后路全脊椎切除术 主弯 COBB角
原文传递
18例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脊柱肿瘤的护理 被引量:4
11
作者 史淑芳 王丽燕 宋佳璐 《全科护理》 2015年第15期1437-1438,共2页
[目的]总结应用全脊椎切除术治疗18例脊柱肿瘤病人的护理体会。[方法]术前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和心理支持,做好呼吸道准备及营养支持,提高机体抵抗力,保证以最佳状态应对手术;术后应密切观察引流液颜色、性状和量,保持引流管通畅,采取积... [目的]总结应用全脊椎切除术治疗18例脊柱肿瘤病人的护理体会。[方法]术前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和心理支持,做好呼吸道准备及营养支持,提高机体抵抗力,保证以最佳状态应对手术;术后应密切观察引流液颜色、性状和量,保持引流管通畅,采取积极措施,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结果]18例病人整体护理效果满意。平均住院14d后治愈出院。[结论]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脊柱肿瘤难度大、风险高。完善、规范、有效的护理措施为提高手术疗效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肿瘤 全脊椎切除术 护理
下载PDF
对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体会 被引量:2
12
作者 吕国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53-254,共2页
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是严重的脊柱三维畸形。广泛前后柱结构的僵硬,以及脊柱冠状面和矢状面的严重失衡。使得单纯传统后路内固定矫形或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技术不能获得满意矫正效果,并具有较高的脊髓神经损伤风险。虽然常用于强直... 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是严重的脊柱三维畸形。广泛前后柱结构的僵硬,以及脊柱冠状面和矢状面的严重失衡。使得单纯传统后路内固定矫形或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技术不能获得满意矫正效果,并具有较高的脊髓神经损伤风险。虽然常用于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治疗的后路脊椎截骨术(spinal osteotomy)(经关节突“V”型截骨或经椎弓根椎体截骨)在轻、中度成人僵硬侧凸或脊柱侧凸翻修手术中取得成功,但对于重度、僵硬的脊柱侧后凸畸形,由于截骨范围有限,该两种方法均不能取得畸形的满意矫正和躯干平衡恢复。基于先天性脊柱侧凸半椎体切除和脊柱恶性肿瘤后路全脊椎切除的经验,全脊椎切除术(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VCR)主要适应证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后凸畸形 后路内固定 全脊椎切除术 治疗 先天性脊柱侧凸 胸腰椎后凸畸形 后路脊椎切除 脊椎截骨
原文传递
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胸腰椎恶性肿瘤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葛挺 贾学文 +1 位作者 胡佰文 王毳 《现代实用医学》 2016年第10期1284-1285,F0003,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胸腰段恶性脊柱肿瘤的疗效。方法 5例单节段胸腰椎脊柱肿瘤患者,均采取经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术,其中人工椎体重建2例,钛网重建3例,观察其疗效。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23-360 min,出血量... 目的探讨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胸腰段恶性脊柱肿瘤的疗效。方法 5例单节段胸腰椎脊柱肿瘤患者,均采取经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术,其中人工椎体重建2例,钛网重建3例,观察其疗效。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23-360 min,出血量900-2500 ml。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38个月,其中肺癌骨转移患者因肺癌脑转移于术后15个月死亡,其余肿瘤未见明显局部复发,至末次随访时未见钉棒断裂、松动。结论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治疗胸腰段恶性肿瘤具有肿瘤切除彻底、重建稳定性好及局部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肿瘤 全脊椎切除术
下载PDF
全脊椎截骨或全脊椎切除术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注意事项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以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52-253,共2页
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由于柔韧性差,躯干往往明显失平衡,患者的心肺功能也常常受到影响,甚至还存在神经功能缺陷。既往的后路器械矫形固定或前、后路器械矫形固定等方法矫形有限。1987年Bradford等报告了应用椎体切除术治... 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由于柔韧性差,躯干往往明显失平衡,患者的心肺功能也常常受到影响,甚至还存在神经功能缺陷。既往的后路器械矫形固定或前、后路器械矫形固定等方法矫形有限。1987年Bradford等报告了应用椎体切除术治疗16例此类畸形患者,随后又报告了前路和后路全脊椎切除矫形内固定治疗技术。此后,全脊椎切除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矫形效果满意,但并发症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脊椎切除术 脊椎截骨 脊柱侧后凸畸形 后路脊椎切除 注意事 内固定治疗 器械矫形
原文传递
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脊柱肿瘤及稳定性重建 被引量:2
15
作者 郑燕平 王韶进 李建民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2001年第3期256-257,共2页
目的 :探讨全脊椎切除、融合及稳定性重建术在治疗全脊椎肿瘤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 11例全脊椎肿瘤的患者行后路或联合前、后路Ⅰ期全脊椎切除、脊髓减压 ,并进行椎间植骨融及后路植骨融合、固定的手术。结果 :术后随访 3个月... 目的 :探讨全脊椎切除、融合及稳定性重建术在治疗全脊椎肿瘤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 11例全脊椎肿瘤的患者行后路或联合前、后路Ⅰ期全脊椎切除、脊髓减压 ,并进行椎间植骨融及后路植骨融合、固定的手术。结果 :术后随访 3个月~ 2年 ,7例神经功能丧失者 ,6例完全恢复 ,1例部分恢复 ,所有患者局部疼痛皆消失。 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瘫痪加重。术后平均植骨融合时间为 3个月。 1例神经鞘瘤患者 1年后复发并恶变。结论 :颈部全脊椎肿瘤 ,联合前、后路手术 (肿瘤切除、植骨、内固定 )可以彻底切除全脊椎肿瘤及稳定性重建 ;对胸、腰段脊椎肿瘤仅行后路手术便可彻底切除全脊椎肿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重建 脊椎肿瘤 全脊椎切除术
下载PDF
下颈椎全脊椎切除术后两种内固定重建方法的有限元分析
16
作者 王晨曦 赵改平 +5 位作者 柏磊磊 陈楠心 陈二云 赵庆华 马童 凃意辉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4-201,共8页
研究下颈椎C5椎体全脊椎切除术(TS)之后,前后路不同联合内固定重建方法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基于CT图像建立下颈椎C3-C7节段完整无损模型,在无损模型基础上,建立C5全脊椎切除术后两种内固定重建模型:一为钛网重建+前路钢板+后路单节段... 研究下颈椎C5椎体全脊椎切除术(TS)之后,前后路不同联合内固定重建方法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基于CT图像建立下颈椎C3-C7节段完整无损模型,在无损模型基础上,建立C5全脊椎切除术后两种内固定重建模型:一为钛网重建+前路钢板+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模型(TM+AP+SPS);二为钛网重建+前路钢板+后路双节段椎弓根螺钉模型(TM+AP+DPS)。对模型分别施加0.5、1.0、1.5、2.0 N·m的扭矩,分析两种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扭转等工况下的关节活动度(ROM)以及钛网、钢板、椎弓根螺钉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重建节段ROM随着扭矩的增大而增加,呈现出非线性的趋势,TM+AP+SPS模型的增加幅度较大。1.0 N·m工况下,两种模型重建节段ROM均减少83%以上;TM+AP+SPS模型在后伸、侧弯和扭转时,邻近节段的ROM均增加11%以上,C6-C7节段的ROM在扭转时增加41.79%,TM+AP+DPS模型的邻近节段ROM则显著降低。TM+AP+SPS模型和TM+AP+DPS模型中钛网应力分别集中于受压侧和后方。TM+AP+SPS模型的邻近节段有较大的代偿活动,TM+AP+DPS模型各节段ROM均大幅度减小,TM+AP+DPS模型的稳定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 全脊椎切除术 内固定重建 有限元分析 力学特性
下载PDF
关于全脊椎切除术(蛋壳技术)
17
作者 王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51-252,共2页
全脊椎切除是矫治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术式之一,早在1922年即由Mac-Lennan提出,当时他采用全脊椎切除配合外支架的治疗方法矫正严重的脊柱侧凸畸形,但是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多数患者手术后出现了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治疗效果... 全脊椎切除是矫治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术式之一,早在1922年即由Mac-Lennan提出,当时他采用全脊椎切除配合外支架的治疗方法矫正严重的脊柱侧凸畸形,但是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多数患者手术后出现了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治疗效果不理想。以后陆续有几位学者进行了少量全脊椎切除术的报道,但一直没有进行系统性的规范。1987年Bradford报告了采用前后路联合的方式进行全脊椎切除,矫正严重僵硬的脊柱侧凸患者16例,具体的方式包括:前方经胸或经胸腹联合入路,于侧凸顶椎处骨膜下剥离,咬骨钳直视下咬除前方椎体,直到后纵韧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脊椎切除术 脊柱侧凸畸形 脊柱侧后凸畸形 蛋壳 前后路联合 脊柱侧凸患 骨膜下剥离 治疗方法
原文传递
脊柱转移瘤全脊椎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杨立 伦登兴 +5 位作者 张浩 王丰 杨雄刚 于秀淳 张国川 胡永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72-780,共9页
目的 :探讨脊柱转移瘤行全脊椎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复发率及临床疗效。方法 :多中心回顾性收集2004年1月~2016年12月入院的共481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本研究纳入其中采用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的32例患者,整块切除14例,分块切除18例;男性21例,女... 目的 :探讨脊柱转移瘤行全脊椎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复发率及临床疗效。方法 :多中心回顾性收集2004年1月~2016年12月入院的共481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本研究纳入其中采用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的32例患者,整块切除14例,分块切除18例;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18~71岁,平均53.4±12.4岁。肿瘤原发灶:肺癌10例,乳腺癌3例,肾癌3例,前列腺癌2例,甲状腺癌2例,宫颈癌2例,胃肠道来源3例,神经系统来源(脑膜瘤、神经母细胞瘤)2例,肝癌1例,未知来源4例。随访并分析手术一般情况,术前、术后VAS评分和Frankel分级,以及术后并发症、复发、转移和生存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56.9±77.1min(130~40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160.0±1174.3ml(600~5000ml)。总体生存时间17.4±3.0个月(2~60个月),3个月生存率为96.8%,6个月生存率为73.3%,12个月生存率为44.8%。整块切除患者中位生存时间长于分块切除者(P<0.05)。术后1个月VAS评分由术前6.0±1.3分降至0.9±1.0分(P<0.05),疼痛缓解率达100%。25例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后改善率为96%(24/25)。3例(9.4%)分别于术后4个月、6个月、12个月复发。6例(18.8%)术后1年内远处转移。9例(28.1%)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3例内固定失败,2例术后感染(伤口处),2例脑脊液漏,1例胸腔积液伴肺不张,1例吸入性肺炎,均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后好转。结论:全脊椎切除术能明显改善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神经功能并缓解患者疼痛,同时能有效控制肿瘤复发,但其仍是一种高风险、高难度、高手术并发症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全脊椎切除术 局部复发 远处转移 生存获益
原文传递
全脊椎切除术在脊柱转移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耀 贺增良 《海南医学》 CAS 2017年第1期146-148,共3页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6年3月我科收治的8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疼痛,脊髓损伤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4例,D级3例,所有患者...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6年3月我科收治的8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疼痛,脊髓损伤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4例,D级3例,所有患者均行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椎弓根螺钉加椎间钛网自体骨固定,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指标,术后随访3~24个月,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VAS评分、脊髓损伤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10~600 min,平均438 min;术中出血量800~7 500 m L,平均3 000 m L;VAS评分由术前(8.56±0.77)分下降至末次(4.12±0.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例因选择性肿瘤动脉栓塞发生截瘫,术后双下肢肌力0级,只能佩戴支具坐轮椅;;Frankel级别从D级跌至A级,余均获得改善;术中发生1例硬脊膜撕裂伴脑脊液漏,予以缝合修补,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未发生中枢系统感染;还有1例神经根牵拉损伤,术后通过营养神经等对症处理已恢复。结论全脊椎切除术在脊柱转移瘤的应用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期,是一种积极的外科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全脊椎切除术 围手期并发症 外科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