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01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对老年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心肌保护效应及术后转归的影响
1
作者 王岩英 刘海平 +2 位作者 王芳 刘晓宁 张光信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8期882-886,共5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对老年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患者血流动力学、心肌保护效应及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邯郸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10例非体外循环CABG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对老年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患者血流动力学、心肌保护效应及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邯郸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10例非体外循环CABG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麻醉诱导前15 min静滴0.6μg/kg,以0.2~0.4μg·kg^(-1)·h^(-1)持续泵注至手术结束),对照组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其余同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T_(0))、穿刺完毕5 min(T_(1))、手术结束即刻(T_(2))与手术后12 h(T_(3))的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氧饱和度(SpO_(2))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手术前、手术后24、48 h的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T(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手术前、手术后6、12、24 h的认知功能[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术后转归情况(气管拔管、ICU滞留、苏醒、定向力恢复与术后住院时间)及躁动发生率。结果T_(0)时,两组SpO_(2)、MAP、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T_(2)、T_(3)时,观察组SpO_(2)、MAP、心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24、48 h,观察组的cTnT和CK-M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6、12、24 h,观察组的MoCA评分分别为(26.65±1.41)、(27.58±1.11)、(28.69±1.15)分,均高于对照组[(25.31±1.22)、(26.47±1.23)、(27.11±1.2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气管拔管时间、ICU滞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5.86±3.36)h、(51.39±5.77)h、(11.39±2.48)d,均短于对照组[(19.75±3.41)h、(60.48±5.63)h、(13.65±2.6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6、24、48 h,观察组患者的躁动发生率分别为5.45%、3.64%、1.82%,均低于对照组(21.82%、16.36%、14.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在老年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中可稳定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减少心肌损害,改善患者早期认知功能,同时可促进患者术后转归,降低术后躁动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全身麻醉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 心肌保护 术后转归
下载PDF
改良Aldrete量表和DPART在全身麻醉术后复苏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2
作者 邵振莉 吴中义 +1 位作者 王宜庭 马千里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7-901,共5页
目的:探讨中文版DPART量表与改良Aldrete量表对全身麻醉病人术后复苏效果的评估效果。方法:以全身麻醉术后入麻醉复苏室(PACU)接受治疗的病人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日期先后顺序分为改良Aldrete组和DPART组。改良Aldrete组105例病人采用改良... 目的:探讨中文版DPART量表与改良Aldrete量表对全身麻醉病人术后复苏效果的评估效果。方法:以全身麻醉术后入麻醉复苏室(PACU)接受治疗的病人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日期先后顺序分为改良Aldrete组和DPART组。改良Aldrete组105例病人采用改良Aldrete作为出室评估工具,DPART组109例病人采用DPART作为出室评估工具,比较两组病人PACU停留时间、出室时疼痛评分、镇静躁动得分、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恶心呕吐评分和护士对于两种量表的可行性、实用性评价。结果:DPART组PACU停留时间长于改良Aldrete组(P<0.05),但出室时疼痛评分、恶心呕吐评分低于改良Aldrete组(P<0.05);两组出室时镇静躁动得分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PART组量表的可行性评分低于改良Aldrete组(P<0.05),实用性评分高于改良Aldrete组(P<0.05)。结论:应用中文版DPART量表评估PACU病人,病人PACU停留时间较使用改良Aldrete量表评估延长,但病人出室时各项体征表现较好,更有利于保障全身麻醉术后病人安全转出PAC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复苏室 改良Aldrete量表 中文版Discerning Post Anesthesia Readiness for Transition Tool 全身麻醉 护理安全 并发症
下载PDF
单次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对全身麻醉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情绪反应及恢复情况的影响
3
作者 宿明艳 张晓坤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05-108,共4页
目的研究单次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对全身麻醉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情绪反应及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4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120例全身麻醉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为观察对象,... 目的研究单次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对全身麻醉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情绪反应及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4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120例全身麻醉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n=60)与对照组(n=60)。研究组全身麻醉诱导之前给予0.3 mg/kg体重艾司氯胺酮一次性静脉推注,对照组正常麻醉;两组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手术过程中麻醉维持、手术完成之后静脉镇痛药物及方式一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与术后(24、48 h)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40)评分、术后(1、3、6、18、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24、48 h)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量表评分、术后苏醒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48 h,研究组患者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前后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48 h SAS、SDS评分分别为(44.21±4.58)、(41.26±5.09)分,均低于对照组[(52.84±5.69)、(51.03±6.4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24、48 h QOR40评分分别为(142.51±4.86)、(150.84±5.73)分,均高于对照组[(134.06±5.17)、(142.49±5.5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1、3、6、18、24 h VAS评分分别为(2.49±0.74)、(2.27±0.68)、(2.11±0.64)、(1.97±0.63)、(1.86±0.65)分,均低于对照组[(2.97±0.81)、(2.71±0.75)、(2.58±0.69)、(2.47±0.65)、(2.33±0.6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24、48 h MOAA/S评分分别为(141.42±14.51)、(150.28±14.86)分,均低于对照组[(133.19±13.18)、(142.22±13.4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下床时间分别为(39.01±4.73)、(33.31±4.57)h,均明显短于对照组[(43.86±5.25)、(37.65±5.19)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次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用于全身麻醉下结直肠癌根治术麻醉可有效缓解患者情绪反应,提升术后早期镇痛、镇静效果,缓解疼痛程度,提高术后恢复质量及速度,且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下结直肠癌根治术 艾司氯胺酮 麻醉剂量 焦虑 抑郁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4
作者 王鹏 邹丽丽 张晓娟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0期15-19,共5页
目的:探究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吴忠市人民医院进行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86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采用BI... 目的:探究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吴忠市人民医院进行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86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采用BIS监测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及观察组(采用BIS监测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各43例。对比两组不同时刻[麻醉前(T_(0))、气管插管即刻(T_(1))、切皮时(T_(2))、拔管时(T_(3))]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BIS值;对比两组麻醉苏醒后及术后2、12 h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肌力评分;对比两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T_(0)时,两组HR、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T_(2)、T_(3)时,观察组HR、MA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_(0)、T_(1)、T_(2)时,两组BI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_(3)时BI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苏醒后及术后6、12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肌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BIS监测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显著,可稳定血流动力学,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较轻,对肌力影响较小,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全身麻醉 肩关节镜手术 肌力评分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围术期行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其血糖的影响分析
5
作者 刘芹凤 刘兆勇 《糖尿病新世界》 2024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 在糖尿病患者围术期麻醉过程中,探讨采取硬膜外麻醉、全身麻醉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于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5月—2023年8月临朐县人民医院进行手术的5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 目的 在糖尿病患者围术期麻醉过程中,探讨采取硬膜外麻醉、全身麻醉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于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5月—2023年8月临朐县人民医院进行手术的5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手术采取全身麻醉,观察组手术采取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不同阶段血糖水平变化、生命体征变化及麻醉效果。结果 麻醉前,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结束时和术后3 h,观察组的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中使用的胰岛素剂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患者血压和心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麻醉有效率为96.00%,优于对照组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糖尿病患者手术中采用硬膜外麻醉,对患者血糖的影响明显优于全身麻醉,能够明显减小手术引起的血糖波动。同时有助于维持患者良好的生命体征情况,减少胰岛素用量,提高临床麻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围术期 全身麻醉 硬膜外麻醉 血糖水平
下载PDF
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肾癌患者手术中的应用
6
作者 张丽娜 张艳阁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1期136-140,共5页
目的探讨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肾癌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118例肾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9例。2组患者均行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对照组实施全身麻醉,观察组实施弓状韧带... 目的探讨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肾癌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118例肾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9例。2组患者均行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对照组实施全身麻醉,观察组实施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比较2组术中血流动力学(心率、平均动脉压)、苏醒后疼痛程度[采用疼痛强度数字分级法(NRS)评估]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使用量及术后24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记录2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T_(0)时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T_(1)、T_(2)、T_(3)时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均低于T_(0)时,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_(1)、T_(2)、T_(3)时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T_(1)、T_(2)、T_(3)时心率及平均动脉压波动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苏醒后2、6、12 h NRS评分均呈上升趋势,至苏醒后24 h均呈下降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各时点NRS评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丙泊酚及瑞芬太尼使用量较少,术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较长,术后24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全身麻醉相比,肾癌手术患者术中使用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可达到更好的麻醉效果,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减轻术后疼痛,延长术后镇痛时间,减少镇痛药物使用量,并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癌 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 全身麻醉
下载PDF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耳鼻喉小儿全身麻醉手术的效果研究
7
作者 朱艳 鲁艳 +1 位作者 翁梅 张燕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192-0195,共4页
探究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耳鼻喉小儿全身麻醉手术的效果。方法 选取小儿全身麻醉手术患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采取个性化护理干预。结果 试验组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 探究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耳鼻喉小儿全身麻醉手术的效果。方法 选取小儿全身麻醉手术患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采取个性化护理干预。结果 试验组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儿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组麻醉诱导期合作量表评分、改良耶鲁焦虑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儿恢复室停留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 耳鼻喉小儿全身麻醉手术患儿实施个性化护理,能够改善焦虑状态,提高麻醉诱导配合程度,稳定生命体征,减少并发症发,提高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鼻喉 全身麻醉手术 小儿 个性化护理
下载PDF
椎管内麻醉与全身麻醉下手术的下肢骨折老年患者LDVT发生率比较
8
作者 许哲 李灿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比较椎管内麻醉与全身麻醉下手术对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永城市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0例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将全部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全身麻醉)与... 目的:比较椎管内麻醉与全身麻醉下手术对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永城市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0例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将全部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全身麻醉)与观察组(椎管内麻醉),各4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麻醉情况、术中生命体征、术后48 h运动功能状态,统计术后LDVT与麻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床旁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生效时间、术后睁眼时间、语言陈述恢复时间、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后10 min(T1)、术毕即刻(T2)时心率、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48 h的运动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183,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LDVT发生率与麻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管内麻醉与全身麻醉相比,能够有效降低下肢骨折老年患者术后LDVT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骨折 椎管内麻醉 全身麻醉 下肢深静脉血栓 老年人
下载PDF
复合保温措施对全身麻醉下腹部手术患儿围术期体温及并发症影响
9
作者 李珊 宣炜嘉 杭岚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3期125-127,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复合保温措施对全身麻醉下腹部手术患儿围术期体温及并发症影响。方法: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儿童医院2020年12月—2022年11月间收治的全麻下腹部手术患儿中抽取11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抛硬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59例)与研... 目的:探讨分析复合保温措施对全身麻醉下腹部手术患儿围术期体温及并发症影响。方法: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儿童医院2020年12月—2022年11月间收治的全麻下腹部手术患儿中抽取11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抛硬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59例)与研究组(5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保温护理,研究组给予复合保温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围术期体温变化及低体温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进入手术室后(T_(0))、麻醉后15 min(T_(1))、切皮时(T_(2))、切皮后30 min(T_(3)),两组患儿核心温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皮后60 min(T_(4)),对照组核心温度明显降低,并持续至切皮后120 min(T_(6))(P<0.05);研究组围术期不同时间节点核心温度无明显变化(P>0.05);术中低体温、术中发热、术后寒战发生率(3.4%、0.0%、0.0%)均低于对照组(22.0%、6.8%、13.6%)(P<0.05)。结论:复合保温措施可有效维持全身麻醉下腹部手术患儿围术期核心温度稳定,降低低体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保温措施 全身麻醉 下腹部手术 围术期体温 并发症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收肌管阻滞辅助全身麻醉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
10
作者 王丽丽 王振雷 张继珂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3期87-90,共4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收肌管阻滞辅助全身麻醉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于该院行TKA治疗的110例膝关节病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在全...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收肌管阻滞辅助全身麻醉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于该院行TKA治疗的110例膝关节病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在全身麻醉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罗哌卡因行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观察组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行收肌管阻滞。比较两组神经阻滞效果[感觉阻滞起效时间(OTSB)、运动阻滞起效时间(OTMB)、感觉阻滞持续时间(DSB)、运动阻滞持续时间(DMB)]、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麻醉诱导完成后(T_(0))、切皮时(T_(1))、手术开始后30 min(T_(2))、术毕时(T_(3))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水平、术后疼痛[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麻醉药物用量、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OTSB、OTM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SB、DMB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1)、T_(2)、T_(3)时,观察组MAP、心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24、48 h时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丙泊酚、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用量及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收肌管阻滞辅助全身麻醉用于TKA患者可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延长神经阻滞持续时间,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高术后疼痛效果,减少术中及术后麻醉药物用量,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肌管阻滞 外周神经阻滞 罗哌卡因 右美托咪定 全膝关节置换术 全身麻醉
下载PDF
分析纳布啡预防羟考酮全身麻醉诱导引发咳嗽的效果
11
作者 赵志辉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2期0147-0150,共4页
由于使用羟考酮进行全身麻醉诱导的患者,容易引发咳嗽,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为了减少此类情况的发生,本文对纳布啡在降低患者咳嗽的不良反应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详细分析。方法 本研究随机选择了70例于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在我院进行全... 由于使用羟考酮进行全身麻醉诱导的患者,容易引发咳嗽,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为了减少此类情况的发生,本文对纳布啡在降低患者咳嗽的不良反应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详细分析。方法 本研究随机选择了70例于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在我院进行全麻的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进行研究。前者于麻醉前注射生理盐水,后者注射纳布啡。对比两组应用效果。结果 由插管前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以及引发咳嗽率分析,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较大(P<0.05)。结论 纳布啡能有效预防羟考酮全身麻醉诱导引发的咳嗽,减轻患者的不适,且安全性良好。纳布啡可作为临床预防全身麻醉诱导咳嗽的有效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布啡 羟考酮 全身麻醉 咳嗽 应用效果
原文传递
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在小儿心血管封堵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2
作者 刘新燕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2期0055-0058,共4页
研析小儿心血管封堵手术中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干预作用。方法 选取60例笔者所在医院小儿心血管封堵手术患者,时间为2021年1月到2023年1月,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两组,命名为参照组和观察组,通过针对分组后的病人采用不同的麻醉方法(... 研析小儿心血管封堵手术中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干预作用。方法 选取60例笔者所在医院小儿心血管封堵手术患者,时间为2021年1月到2023年1月,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两组,命名为参照组和观察组,通过针对分组后的病人采用不同的麻醉方法(全静脉麻醉、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对相关指标进行分析(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与拔管时间,麻醉前、诱导后、术后12h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针对小儿心血管封堵手术患者的麻醉方法进行干预,实验结果发现,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全静脉麻醉方法P<0.05。结论 对小儿心血管封堵手术患者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后,对小儿心血管封堵手术病人的临床指标等有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吸复合全身麻醉 并发症 小儿心血管封堵手术 平均动脉压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对男性全身麻醉术后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的影响
13
作者 吴林举 凌勇 +2 位作者 邓纯勇 周飞仁 涂发平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75-79,共5页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对男性全身麻醉患者术后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CRBD)的影响,探究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对预防CRBD的适宜浓度。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在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经尿道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对男性全身麻醉患者术后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CRBD)的影响,探究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对预防CRBD的适宜浓度。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在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经尿道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术全身麻醉的12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R1组(给予0.375%罗哌卡因骶管阻滞,n=43)、R2组(给予0.500%罗哌卡因骶管阻滞,n=43)和对照组C组(放置尿管前给予丁卡因胶浆尿道表面麻醉,n=43)。比较患者在麻醉复苏后0.5、2、4、6、12 h时CRBD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和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并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CRBD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R2组低于R1组和C组,R1组低于C组;患者复苏后0.5、2、4、6、12 h时,Bromage评分R1组低于R2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0.375%、0.500%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均可以降低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的用量和麻醉苏醒后30 min时的CRBD发生率、严重程度,并减少术后CRBD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0.375%罗哌卡因骶管阻滞的Bromage评分、VAS评分低,患者满意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罗哌卡因 骶管阻滞 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 超声引导
下载PDF
全身麻醉气管插管病人术后咽喉疼痛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洪博洋 陈红 +2 位作者 余遥 刘尚昆 邹诗敏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2-836,共5页
对国内外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术后咽喉疼痛危险因素进行综述,总结术后咽喉疼痛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病人自身因素、气管导管因素、麻醉因素和手术因素,旨在为围术期气道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加强临床护士对术后咽喉疼痛的重视程度,提高对高危病... 对国内外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术后咽喉疼痛危险因素进行综述,总结术后咽喉疼痛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病人自身因素、气管导管因素、麻醉因素和手术因素,旨在为围术期气道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加强临床护士对术后咽喉疼痛的重视程度,提高对高危病人的识别能力,降低术后咽喉疼痛发生率,促使病人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气管插管 咽喉疼痛 危险因素 综述
下载PDF
局部麻醉与全身麻醉下行STN-DBS治疗帕金森病临床效果对比观察
15
作者 陈玮 李锦汶 +3 位作者 郑初蕾 陆军 章文斌 李冰冰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3期21-25,共5页
目的对比观察局部麻醉与全身麻醉下行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帕金森病患者63例,在局部麻醉下行STN-DBS治疗30例(局麻组)、在全身麻醉下行STN-DBS治疗33例(全麻组)。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采用... 目的对比观察局部麻醉与全身麻醉下行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帕金森病患者63例,在局部麻醉下行STN-DBS治疗30例(局麻组)、在全身麻醉下行STN-DBS治疗33例(全麻组)。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Ⅲ(UPDRS-Ⅲ)评分评估运动功能。术中微电极记录STN放电频率;根据放电活动判断STN与微电极的相对位置,计算定位记录长度;术后接受磁共振成像检查,探查计划位置坐标与电极实际植入位置,计算坐标误差。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评估认知功能,测量立位与卧位血压、搏动指数(PI)、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Vm),计算立位与卧位平均动脉压差值(ΔMAP)、PI差值(ΔPI)、Vm差值(ΔVm)。记录围手术期麻醉、刺激、硬件相关并发症。结果两组治疗后开期和关期UPDRS-Ⅲ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两组治疗后开期和关期UPDRS-Ⅲ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全麻组STN放电频率、定位记录长度均低于局麻组(P均<0.05),而两组坐标误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oCA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两组治疗后MoCA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局麻组治疗后ΔMAP、ΔPI、ΔVm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全麻组治疗前后ΔMAP、ΔPI、ΔV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全麻组治疗后ΔMAP、ΔPI、ΔVm均高于局麻组治疗后(P均<0.05)。局麻组手术当日出现脑出血2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两组均未发生其他麻醉、刺激、硬件相关并发症。结论全身麻醉与局部麻醉下行STN-DBS对于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的临床效果相当,但全身麻醉下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稳定,有利于准确定位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 局部麻醉 全身麻醉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辅助镇静对全身麻醉患者手术后睡眠质量的影响
16
作者 董伟华 陈晓梅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269-271,共3页
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定进行辅助镇静对全身麻醉患者手术后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9月福建福州市第二医院麻醉科收治的全身麻醉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进行常... 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定进行辅助镇静对全身麻醉患者手术后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9月福建福州市第二医院麻醉科收治的全身麻醉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全身麻醉,观察组进行右美托咪定辅助镇静全身麻醉,比较2组效果。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采用右美托咪定辅助镇静能够使全身麻醉患者手术后的睡眠质量得到改善,具有良好的镇静的疗效,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质量 手术后 全身麻醉 辅助镇静 右美托咪定
下载PDF
氟马西尼在全身麻醉术后高龄患者催醒方面的作用分析
17
作者 吴祥 陈世新 +1 位作者 伍青青 桂江华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7期900-902,906,共4页
目的分析氟马西尼在全身麻醉(简称全麻)术后高龄患者催醒方面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该院收治的60例全麻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催醒采用生理盐水,观察组患者催... 目的分析氟马西尼在全身麻醉(简称全麻)术后高龄患者催醒方面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该院收治的60例全麻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催醒采用生理盐水,观察组患者催醒采用氟马西尼,比较两组患者注射后神经敏感程度、清醒程度、不良反应、催醒效果。结果两组注射后0~<10 min的神经敏感程度及清醒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注射10、20、30 min后神经功能敏感程度与清醒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催醒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马西尼在高龄患者全麻术后的应用,可以提高其神经功能敏感程度,使其更快清醒,未增加不良反应,具有显著的催醒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术后 氟马西尼 高龄 催醒
下载PDF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肺癌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及术后肺部功能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野 杨洁昀 汪露露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1期70-74,共5页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肺癌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及术后肺部功能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收治的20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肺癌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及术后肺部功能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收治的20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观察组给予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麻醉苏醒情况和住院时间,术前以及术后24 h的免疫功能指标、炎症因子水平、肺功能,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的CD3+、CD4+、CD4+/CD8+均降低,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的白介素-1、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的残气量/总肺容量升高,每分钟最大自主通气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每分钟最大自主通气量-每分钟通气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观察组患者的残气量/总肺容量低于对照组,每分钟最大自主通气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每分钟最大自主通气量-每分钟通气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可有效缩短肺癌患者的术后苏醒时间,减轻免疫功能抑制和炎症反应,显著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全身麻醉 硬膜外麻醉 肺功能
下载PDF
围术期体温保护对全身麻醉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和恢复质量的影响
19
作者 倪伟 梁浩 +4 位作者 王静妍 梁妍 王泽广 邵新峰 高美娜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9期5-8,共4页
目的:探析围术期体温保护对全身麻醉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和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者选取2023年1月至12月迁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行手术全麻老年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将全部入选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基础护理)与观察组(基础护理+围... 目的:探析围术期体温保护对全身麻醉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和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者选取2023年1月至12月迁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行手术全麻老年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将全部入选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基础护理)与观察组(基础护理+围术期体温保护),探讨其干预成效。结果:干预前,两组SDS和SA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低,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术前认知功能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3~5天和术后1个月(电话评估),在认知功能评分上,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拔管时间较对照组短,对比数据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各项恢复指标优于对照组,对比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围手术期体温保护可有效改善全身麻醉老年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改善不良心态和早期认知功能,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围术期体温保护 术后早期认知功能 恢复质量
下载PDF
中枢和外周病理状态下全身麻醉敏感性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王飒 徐赛红 +1 位作者 俞卫锋 焦英甫 《现代实用医学》 2024年第2期141-145,共5页
临床实践中常通过微量调整麻醉药物剂量应对个体敏感性差异,以保持稳定、安全的全身麻醉效果。但部分病理状态下麻醉敏感性的改变往往超越年龄、遗传等常见个体敏感性因素影响,令麻醉医师难以忽视。病理状态下的麻醉敏感性是在疾病自身... 临床实践中常通过微量调整麻醉药物剂量应对个体敏感性差异,以保持稳定、安全的全身麻醉效果。但部分病理状态下麻醉敏感性的改变往往超越年龄、遗传等常见个体敏感性因素影响,令麻醉医师难以忽视。病理状态下的麻醉敏感性是在疾病自身病理生理学的基础上复合麻醉药物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的综合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 麻醉医师 全身麻醉 药代动力学 病理状态 复合麻醉 临床实践 麻醉药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