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2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评估-优化”的历史城区小微公共空间更新方法--以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1
作者 陶煜 刘宛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99,共9页
根据“安全、方便、舒适、美观”4个原则,构建基于“评估—优化”的历史城区小微公共空间更新方法。以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从“量”与“质”的维度对空间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进行评估,分析各社区在公共空间人口承载压力、机会空... 根据“安全、方便、舒适、美观”4个原则,构建基于“评估—优化”的历史城区小微公共空间更新方法。以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从“量”与“质”的维度对空间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进行评估,分析各社区在公共空间人口承载压力、机会空间潜力、空间质量等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据此分社区制定公共空间提升目标,从安全韧性、便捷利民、舒适健康和美观整洁等4个方面提出各自的重点提升方向。同时,根据评估结果,从总量提升的角度对街区内的潜在小微公共空间进行补充与筛选,并运用典型小微公共空间个体要素的提取和对比方法对小微公共空间的规模属性、空间设施属性及经营管理属性进行干预,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小微公共空间更新优化策略,以期从整体到个体系统地提升历史城区小微公共空间更新的综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 小微公共空间 历史城区 更新方法 北京什刹海地区
下载PDF
全龄友好社区视角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以南昌市梨园西社区为例
2
作者 李小云 张玉 陈长虹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114,共9页
当前,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供需矛盾突出,基于全龄友好社区视角,从广场公园、街道、宅间等3个层面提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全龄化更新策略,并以南昌市梨园西社区为例进行更新实践,通过环境品质提升,促进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代际互动与融合的实现,... 当前,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供需矛盾突出,基于全龄友好社区视角,从广场公园、街道、宅间等3个层面提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全龄化更新策略,并以南昌市梨园西社区为例进行更新实践,通过环境品质提升,促进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代际互动与融合的实现,为类似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龄友好社区 老旧社区 公共空间 更新策略
下载PDF
杭州地铁公共空间的视觉传达设计效果分析
3
作者 田梓林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I0024-I0025,共2页
地铁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也是城市空间向地下的延伸。视觉传达设计既能反映城市特色又具有个性,近些年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许多城市从地铁公共空间的视觉传达设计入手,从地铁标志、线路标识颜色、民族传统文化符号、地铁站文化墙... 地铁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也是城市空间向地下的延伸。视觉传达设计既能反映城市特色又具有个性,近些年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许多城市从地铁公共空间的视觉传达设计入手,从地铁标志、线路标识颜色、民族传统文化符号、地铁站文化墙等多个维度进行个性化、艺术性设计,以彰显城市特色。本文以杭州地铁为例,对其公共空间的视觉传达设计效果进行简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公共空间 视觉传达设计 杭州地铁 地铁站 传统文化符号 交通工具 效果分析 简要分析
下载PDF
山地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老年人社交活动特征与可持续更新思路:基于社会网络分析
4
作者 黄瓴 瞿欣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0,共9页
在人民城市理念背景下,针对山地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与老旧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的现实困境,需要更加长期、动态、准确地理解社区老人的社交需求与活动特征,进而结合地方自然、经济和人文特征,提出长效的可持续更新思路。运用社会网络... 在人民城市理念背景下,针对山地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与老旧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的现实困境,需要更加长期、动态、准确地理解社区老人的社交需求与活动特征,进而结合地方自然、经济和人文特征,提出长效的可持续更新思路。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和方法,选取山地城市老旧社区特征显著且老龄化严重的重庆市渝中区凉亭子社区为研究区域,以居住在该社区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期实地观察、访谈和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厘清各类社群关系下老年人的活动空间分布及活动类型特征,剖析老年社群—社交空间—社交活动的整体关系,进而明确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的问题与目标,提出因地制宜的可持续社区更新思路。对于突破山地城市老旧社区适老化更新的社区资产认知、持续改善和提升社区公共空间品质、整体构建和谐的社区社群关系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城市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 可持续更新 社会网络 老年人 社交活动
下载PDF
探究天津军粮城示范镇公共空间的发展及优化
5
作者 金莹 王达 《河南建材》 2024年第1期94-97,共4页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处于城市郊区的各类基础服务设施逐渐变成工商业区、居住区等。这些区域与乡村接壤,形成了城乡结合部。城市与乡村属于不同的地域类型,经济要素构成、活动主体、经济脉络与空间组织等均具有...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处于城市郊区的各类基础服务设施逐渐变成工商业区、居住区等。这些区域与乡村接壤,形成了城乡结合部。城市与乡村属于不同的地域类型,经济要素构成、活动主体、经济脉络与空间组织等均具有显著差异,因此城乡结合部具有城市和乡村的双重属性。文章对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公共空间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旨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基础上建设独具特色的城乡公共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 公共空间 空间优化 军粮城
下载PDF
基于空间三元论的播客公共空间革新——以小宇宙播客平台为例
6
作者 赖黎捷 王棋 《视听》 2024年第5期126-129,共4页
播客一直以来被作为一种公共空间的理想实践,但由于之前技术机制未能参与到空间的塑造中,使得它并不能称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公共空间。以往的播客空间是闭塞、单向的。小宇宙播客平台将技术机制实践于播客,通过亲密化实践使空间的主体... 播客一直以来被作为一种公共空间的理想实践,但由于之前技术机制未能参与到空间的塑造中,使得它并不能称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公共空间。以往的播客空间是闭塞、单向的。小宇宙播客平台将技术机制实践于播客,通过亲密化实践使空间的主体转变为一个更加紧密联结的社会组织群体,并重新塑造了播客公共空间。从空间三元论的视角来看,播客在技术机制下改变了物理与技术空间、人际空间、社会空间,从而完成了对公共空间的重新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三元论 播客 小宇宙 公共空间 技术机制
下载PDF
基于类型学的山地老旧小区公共空间优化研究
7
作者 齐伟民 朱荔嘉 《美与时代(城市)》 2024年第3期53-55,共3页
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存量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一些研究方法提供了普适性描述措施,但这些方法难以应用于山地城市。因此,尝试引入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对山地老旧小区公共空间进行分类与归纳,通过研究各类空间的特征,针对性地优化和重... 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存量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一些研究方法提供了普适性描述措施,但这些方法难以应用于山地城市。因此,尝试引入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对山地老旧小区公共空间进行分类与归纳,通过研究各类空间的特征,针对性地优化和重新规划这些区域,并提出可行的改造实施策略,使山地老旧小区的公共空间改造更符合居民需求,为后续山地老旧小区的更新提供一种思路和探索途径,也为社区的空间特征和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城市 老旧小区 公共空间 类型学
下载PDF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营造策略探析
8
作者 齐伟民 林荣佳 《建设科技》 2024年第6期24-26,共3页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促进乡村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村落中的公共空间作为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乡村文明振兴的灵魂所在。本文以传统村落公...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促进乡村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村落中的公共空间作为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乡村文明振兴的灵魂所在。本文以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为基础,从宏观角度对村落公共空间的整体布局进行物质形态研究,同时总结归纳传统村落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最后从“点、线、面”三个层面提出合理的营造策略,进而将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乡村建设 传统村落 公共空间 整体布局
下载PDF
从私人领域到公共空间——近年来法国女导演电影创作研究
9
作者 路春艳 田佳悦 《视听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2期39-46,共8页
近年来,法国电影界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导演,她们的作品囊括了诸多题材,涉及不同的电影类型,呈现出多元化的影像风格,成为当代法国电影创作中令人瞩目的力量。她们用具身化的表达完成对女性身体与生命的哲思,以凝视场域中的关系设置完... 近年来,法国电影界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导演,她们的作品囊括了诸多题材,涉及不同的电影类型,呈现出多元化的影像风格,成为当代法国电影创作中令人瞩目的力量。她们用具身化的表达完成对女性身体与生命的哲思,以凝视场域中的关系设置完成对女性主体身份的建构,并在对更广阔的社会议题的关注中实现女性意识的深化。其电影创作既有对女性电影的开拓,也不乏对当代社会议题的介入与思考,呈现出从私人领域向公共空间延伸的创作趋势,在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中走向更广阔的表达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电影 女性导演 私人领域 公共空间 女性意识
原文传递
基于传统文化的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
10
作者 杨震 《美与时代(城市)》 2024年第2期55-57,共3页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同时,人们对于工作、生活所需的空间环境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是为人们提供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所需的公共使用空间,具有公共性和开放性,其与所处的地理环境、民族文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同时,人们对于工作、生活所需的空间环境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是为人们提供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所需的公共使用空间,具有公共性和开放性,其与所处的地理环境、民族文化、自然生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近年来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成为人们在新时代追求幸福生活和高质量生活的载体,同时也是吸收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文化载体,更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生活幸福指数的关键点。为了改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效果,加大对城市文化的建设,深入分析传统文化与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结合,希望能够加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文化性和艺术性,将传统文化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帮助居民提高文化认同感,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审美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元素 城市公共空间 艺术设计
下载PDF
全民健身理念下城市小微空间营造策略研究——以武汉市洪山区微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为例
11
作者 陈铭 段楚明 《华中建筑》 2024年第3期81-86,共6页
随着城市发展由增量转存量优化,借助城市碎片空间打造非正式的体育场所,有望为我国人均体育面积不足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在武汉运动型口袋公园中,存在着使用者实际需求与空间布局不协调、器材和空间利用效率低下、场地健身氛围欠... 随着城市发展由增量转存量优化,借助城市碎片空间打造非正式的体育场所,有望为我国人均体育面积不足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在武汉运动型口袋公园中,存在着使用者实际需求与空间布局不协调、器材和空间利用效率低下、场地健身氛围欠缺等多重现实问题。此外,针对小微空间的差异化营造研究还有待加强。该文基于武汉洪山区某地块的设计实践,提出由体育项目为主导转变为由人体活动为主导的设计思维,从用户画像—运动项目空间改进、弹性使用—提升空间可供性、增权赋能—运动空间再生产三个方面的改造设计策略,为全民健身背景下的城市更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微空间 口袋公园 城市公共空间 全民健身 体育公园
下载PDF
基于空间句法的广府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形态认知研究——以广州深井古村为例
12
作者 陈建华 宋英玉 《华中建筑》 2024年第3期102-108,共7页
广府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是村落自然环境和村民生活变迁的镜像,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但随着城市化发展,曾经充满活力的村落公共空间日渐式微,面临一系列凋亡、重构危机。村落公共空间形态的认知和特征分析是其活力提升的前提和基础。该... 广府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是村落自然环境和村民生活变迁的镜像,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但随着城市化发展,曾经充满活力的村落公共空间日渐式微,面临一系列凋亡、重构危机。村落公共空间形态的认知和特征分析是其活力提升的前提和基础。该文通过对广府传统村落深井古村的实地调研,借助空间句法的语言途径,通过地图模型对该村的公共空间进行整合度、街网密度、选择度等要素计算,详细剖析其背后的空间特征与句法意义,最后针对以上分析结果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句法 公共空间形态 深井古村
下载PDF
数字化背景下农村网络公共空间治理研究
13
作者 许欢科 韦琳霄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公共空间的“双刃剑”属性日益明显,加强对网络公共空间的治理成为数字化背景下实现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农村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数字化背景下网络公共空间对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效能、推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公共空间的“双刃剑”属性日益明显,加强对网络公共空间的治理成为数字化背景下实现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农村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数字化背景下网络公共空间对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效能、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价值功能。研究认为,网络治理主体弱化、农村网络信息管理强度不高、个别乡村干部网络治理能力不足和农村“原子化”趋势等问题,制约了当前农村网络公共空间现代化治理高质量发展。因此,文章提出提升村民的治理主体力量、规范相关行业和完善法律法规、提升村干部的网络治理能力和消除农村“原子化”等措施,为促进数字化背景下农村网络公共空间发展与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网络公共空间治理 农村网络公共空间 数字化 社会治理 现代化治理
下载PDF
乡村公共空间的建构--文化展示需求下的建造设计方法探究
14
作者 吴迪 孙海婷 《华中建筑》 2024年第4期29-32,共4页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支撑,乡村公共空间则是村民集体活动的重要实物载体,却未能利用其优势承担文化展示责任。该文针对乡村公共空间的建造设计方法,选择三组案例进行分析,从建筑形式、材料知觉感受、建造技艺角度分析乡村...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支撑,乡村公共空间则是村民集体活动的重要实物载体,却未能利用其优势承担文化展示责任。该文针对乡村公共空间的建造设计方法,选择三组案例进行分析,从建筑形式、材料知觉感受、建造技艺角度分析乡村公共空间的文化展示方式,总结建筑师在乡村公共空间中文化展示的多种倾向,从建构角度为乡村公共空间的文化展示设计提供方法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公共空间 文化展示 建造 材料
下载PDF
基于数字化感知工具的公共空间行为“博弈”初探
15
作者 闫超 李特 《新建筑》 2024年第1期22-27,共6页
文章对公共空间中行为博弈的多重机制进行解析,揭示了人群行为作为空间形态要素的本质,分析了人群所构成的社会空间形态对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原理。结合课程教学中运用数字化感知工具开展的行为研究案例,阐述了基于空间占位和感官刺激... 文章对公共空间中行为博弈的多重机制进行解析,揭示了人群行为作为空间形态要素的本质,分析了人群所构成的社会空间形态对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原理。结合课程教学中运用数字化感知工具开展的行为研究案例,阐述了基于空间占位和感官刺激的两种行为博弈模式,并将这两种模式拓展到人与物体、人与城市动物、人与智能机器三个不同的范畴,拓展了基于“空间-行为”的设计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学 公共空间 数字感知工具 具身性 行为博弈
下载PDF
人因工程学视角下的高校科研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16
作者 阎波 庞思迈 《当代建筑》 2024年第2期34-37,共4页
在工业5.0时代,科研教育向多学科交叉、产学研融合方向发展,高校科研建筑公共空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研究根据人因工程学与建筑设计的关联,结合高校科研建筑公共空间的建设需要,建立人因要素系统框架,并以实现人、建筑、环境三者的最... 在工业5.0时代,科研教育向多学科交叉、产学研融合方向发展,高校科研建筑公共空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研究根据人因工程学与建筑设计的关联,结合高校科研建筑公共空间的建设需要,建立人因要素系统框架,并以实现人、建筑、环境三者的最佳匹配为目标,提出人性化设计、高效智能空间营造、舒适和谐环境塑造的设计策略,以期为创设安全高效、健康舒适的高校科研建筑公共空间提供设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因工程学 高校科研建筑 公共空间 设计研究
下载PDF
基于学生公共空间意识培育的“五位”发展实践研究
17
作者 曾海娟 唐鹏伟 《教师博览(下旬刊)》 2024年第1期11-13,共3页
公共空间意识是一种“成人”意识,是学生成人的前提和基础。基于生活育人理念,学校首创了包含学位、餐位、寝位、工位、岗位五个场景的“五位”学生发展模式,通过“五位”发展中的公共空间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责任... 公共空间意识是一种“成人”意识,是学生成人的前提和基础。基于生活育人理念,学校首创了包含学位、餐位、寝位、工位、岗位五个场景的“五位”学生发展模式,通过“五位”发展中的公共空间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育人 公共空间意识 “五位”发展 实践
下载PDF
行为模式引导下的青少年宫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18
作者 寿劲秋 唐丽娜 林师弘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4期23-26,共4页
在综合素质教育的理念背景下,青少年宫逐渐成为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重要场所。而长期以来青少年宫建筑倾向于关注功能内容的选择配置,公共空间作为建筑中重要的互动交往场所与空间活力纽带的功能内涵往往被忽视,缺乏以青少年的行为视角去... 在综合素质教育的理念背景下,青少年宫逐渐成为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重要场所。而长期以来青少年宫建筑倾向于关注功能内容的选择配置,公共空间作为建筑中重要的互动交往场所与空间活力纽带的功能内涵往往被忽视,缺乏以青少年的行为视角去理解公共空间的价值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宫建筑作为青少年专属场所的职能发挥。文章以青少年的行为模式为研究切入点,力求探寻适宜青少年行为模式的青少年宫建筑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与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宫 公共空间 行为模式 设计策略
下载PDF
社会包容性视域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可及性设计研究
19
作者 徐莉 张国强 +1 位作者 王晓璇 孔峥 《Design(汉斯)》 2024年第1期917-922,共6页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一个社会包容性的视角,强调可及性的重要性。通过本研究提出的设计策略,我们希望能够激发城市设计者对社会包容性和可及性的关注,促使他们在实际设计中更加注重多元化需求,创造一个更加...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一个社会包容性的视角,强调可及性的重要性。通过本研究提出的设计策略,我们希望能够激发城市设计者对社会包容性和可及性的关注,促使他们在实际设计中更加注重多元化需求,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可及的城市公共空间。方法:研究的方法包括文献综述、案例分析。通过综合这些方法,我们发现了一些成功的可及性设计实践,例如在城市公园、市中心广场和交通枢纽等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这些案例提供了有关如何将社会包容性原则融入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宝贵经验。结果:本研究探讨了多种策略和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公共交通的改善、文化敏感性的设计、社会参与的鼓励以及公共空间的多功能性规划。这些策略的综合运用可以促进城市公共空间的可及性,同时提升社会包容性,使城市更加平等和包容。结论:可及性不仅仅是建筑物和设施的位置,更是一个社会共同体的参与和使用的便利程度。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可以创造更具包容性的城市环境,让不同群体都能平等享受公共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包容性 可及性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 多元文化
下载PDF
既有住区户外公共空间活动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深圳桃源村为例
20
作者 陈珊 苏涵超 +1 位作者 曾庆友 孙越上 《住区》 2024年第1期46-57,共12页
既有住区户外空间闲置与不足并存。如何提高户外空间使用效率与品质,是既有住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980~1990年代建设的大型福利住宅区是深圳既有住区主要类型之一。本文以桃源村为典型案例,记录13个组团级户外公共空间居民活动行为数... 既有住区户外空间闲置与不足并存。如何提高户外空间使用效率与品质,是既有住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980~1990年代建设的大型福利住宅区是深圳既有住区主要类型之一。本文以桃源村为典型案例,记录13个组团级户外公共空间居民活动行为数据,总结居民活动分布特征;并从空间构成、空间可达性、活动设施以及景观环境等四个方面构建环境因素指标群。分析影响不同时段、不同年龄居民活动的建成环境影响因素。从时间复合、功能复合及人群复合维度,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环境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既有住区 公共空间 活动分布 相关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