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7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位一体、双创融合、校馆合作”的新时代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安康学院为例
1
作者 成党伟 《安康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5-108,127,共5页
高校美育承担着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新时代育人使命。推进符合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新时代公共艺术教育改革,是地方高校强化美育育人功能的重要路径。本文立足地方高校美育工作实际,围绕构建“三位一体、双创融合、校馆合作”... 高校美育承担着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新时代育人使命。推进符合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新时代公共艺术教育改革,是地方高校强化美育育人功能的重要路径。本文立足地方高校美育工作实际,围绕构建“三位一体、双创融合、校馆合作”多层次立体化公共艺术教育体系作了初步探讨,以期为提升地方高校美育育人质量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地方高校 公共艺术 教育体系 改革
下载PDF
高校公共艺术教学“立德树人”的实现机制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
2
作者 胡洋 《韶关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7-32,共6页
公共艺术教育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国内16所高校的多门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大纲、课件、教学视频,以扎根理论为研究路径,尝试对高校公共艺术教学中“立德树人”的建构逻辑进行研究。经过多次编码,... 公共艺术教育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国内16所高校的多门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大纲、课件、教学视频,以扎根理论为研究路径,尝试对高校公共艺术教学中“立德树人”的建构逻辑进行研究。经过多次编码,从原始资料中逐步抽象出22个初始概念,5个范畴,4个主范畴,构建了公共艺术教学中“立德树人”的建构模型。结构模型为学生在“鉴赏美—热爱美—创造美—升华美”的审美行为机制中形成“立知—立情—立行—立德”的“立德”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审美 公共艺术教学 立德树人 学生
下载PDF
乡村公共艺术设计策略探究
3
作者 吴静 《艺术科技》 2024年第2期62-64,共3页
目的:文章旨在探讨乡村公共艺术设计策略。方法:通过分析越后妻有和甘川洞文化村的案例,总结公共艺术在乡村空间中的作用与意义。分析乡村空间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公共艺术设计策略,包括社区参与、文化记忆、环境融合和可持续发... 目的:文章旨在探讨乡村公共艺术设计策略。方法:通过分析越后妻有和甘川洞文化村的案例,总结公共艺术在乡村空间中的作用与意义。分析乡村空间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公共艺术设计策略,包括社区参与、文化记忆、环境融合和可持续发展等。同时,讨论乡村公共艺术设计的实施和管理。结果:通过加强研究和实践,公共艺术可以为乡村带来美学享受,实现文化传承与价值提升,推动乡村振兴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结论:公共艺术介入乡村空间需要注重地方文化与创意的融合,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社区参与和合作。设计应充分考虑乡村的特点和环境,注重文化传承和环境融合,促进乡村社区的参与和合作,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要开展资金支持和维护工作,建立相关管理机构和制度,确保公共艺术的长期发展。研究公共艺术介入乡村空间的策略,可以进一步拓展乡村公共艺术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为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艺术 乡村空间 设计策略
下载PDF
功能、人文、生态:当代公共艺术设计的空间美学
4
作者 李明炅 《天工》 2024年第4期64-66,共3页
当代公共艺术呈现出鲜明的功能、人文、生态的空间审美特征和美学倾向。公共艺术促进设计物质属性和功能属性,社会文化和设计准则,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等多元空间感知、情感、品质的联系和交流;充分尊重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的地域环境,关... 当代公共艺术呈现出鲜明的功能、人文、生态的空间审美特征和美学倾向。公共艺术促进设计物质属性和功能属性,社会文化和设计准则,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等多元空间感知、情感、品质的联系和交流;充分尊重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的地域环境,关联公共条件、自然环境、地域文脉、历史传承等影响公共艺术和公共空间的辩证关系;突出节能特征和生态平衡,促进人们对生态环保观念和绿色循环利用理念的发展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艺术 空间美学 空间体验 生态美学
下载PDF
云南哈尼族长街宴的民俗公共艺术研究
5
作者 谢媛 《民风》 2024年第2期0104-0106,共3页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云南哈尼族长街宴的民俗公共艺术特性。通过分析其历史根源、文化表达和现代变迁,揭示长街宴作为一种独特文化现象的艺术和社会价值。长街宴不仅是哈尼族人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深厚文化传统的重要体现。...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云南哈尼族长街宴的民俗公共艺术特性。通过分析其历史根源、文化表达和现代变迁,揭示长街宴作为一种独特文化现象的艺术和社会价值。长街宴不仅是哈尼族人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深厚文化传统的重要体现。本文首先简述哈尼族的文化和社会结构,着重分析长街宴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随后,探讨长街宴作为公共艺术的特点,在哈尼族的日常生活中展现其独特艺术风格的方式,并促进公众参与。此外,本文还考察了长街宴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地位与影响,以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演变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哈尼族 长街宴 民俗艺术 公共艺术
下载PDF
从文化传承视角探析陶瓷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6
作者 侯梦伟 《陶瓷》 CAS 2024年第3期56-59,共4页
公共艺术设计作品是文化的载体,担负着传播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大责任[1]。随着陶瓷艺术的发展,传统陶瓷走出了室内,但并不单纯地走出,而是结合公共空间环境再次发展,设计制作出更好的作品,在公共艺术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从文化传承的... 公共艺术设计作品是文化的载体,担负着传播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大责任[1]。随着陶瓷艺术的发展,传统陶瓷走出了室内,但并不单纯地走出,而是结合公共空间环境再次发展,设计制作出更好的作品,在公共艺术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着重分析陶瓷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如何在公共艺术设计中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公共陶艺作品的文化价值和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 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设计 文化传承
下载PDF
美育视域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实诉求与创新思路
7
作者 仲容 《河北画报》 2024年第2期224-226,共3页
美育视域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实诉求是拓展学生的审美素养、提升文化素养、弘扬人文精神和推动创新创造。为了满足这些诉求,高校可以采取创新思路,包括引入跨学科教学、提供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强调实践与实验以及注重个性化教学等... 美育视域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实诉求是拓展学生的审美素养、提升文化素养、弘扬人文精神和推动创新创造。为了满足这些诉求,高校可以采取创新思路,包括引入跨学科教学、提供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强调实践与实验以及注重个性化教学等,通过这些创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提升其艺术修养和创造力,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并且可以持续发展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环境和学习体验,推动艺术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视域 公共艺术教育 个性化教学 跨学科教学
下载PDF
美育视域下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8
作者 李芷萱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6期126-128,共3页
长期以来,高校美育工作如何开展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问题。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作为高校美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在学生个体审美素养提升、文化自信培育、创新创造活力激发等方面应发挥更大的价值。该文审视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之于美育的价值实现,... 长期以来,高校美育工作如何开展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问题。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作为高校美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在学生个体审美素养提升、文化自信培育、创新创造活力激发等方面应发挥更大的价值。该文审视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之于美育的价值实现,分析美育视域下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现实困境,提出新形势、新要求下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通过在动画赏析与实践课程中开展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公共艺术课程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公共艺术课程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公共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创新理论分析
9
作者 马晶照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4年第7期99-99,共1页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使得二者融合创新具有可能性与可行性。由吴长锦著、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一书,以思政教育协同创新为核心,系统阐述了其基本理论、思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使得二者融合创新具有可能性与可行性。由吴长锦著、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一书,以思政教育协同创新为核心,系统阐述了其基本理论、思想脉络、内在机理和时代内容,分析了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的基本理论范式,深入探讨了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的思想脉络,并结合时代背景详细论述了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的时代内容,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创新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 协同创新 融合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教育 思想脉络 内在机理
原文传递
民族地区孝庄河博物馆聚落的公共艺术化
10
作者 白羽 于涵 韩嘉 《丝网印刷》 2024年第7期64-67,共4页
以民族地区博物馆建筑的公共艺术化为重点进行阐述,通过对“通辽市孝庄河博物馆聚落”的研究,梳理民族地区博物馆建筑公共艺术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并分析其现实意义与发展道路。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孝庄河博物馆聚落 公共艺术
下载PDF
植物仿生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11
作者 张凯 郭静姝 黄腾龙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93-99,共7页
植物作为自然界的杰作之一,具有独特的形态和功能,通过植物仿生进行设计能够为艺术创作者提供更多设计灵感。结合植物仿生设计的理论基础、优秀设计案例,深入研究植物仿生设计在公共艺术创作中应用的具体方法;探讨植物仿生公共艺术的应... 植物作为自然界的杰作之一,具有独特的形态和功能,通过植物仿生进行设计能够为艺术创作者提供更多设计灵感。结合植物仿生设计的理论基础、优秀设计案例,深入研究植物仿生设计在公共艺术创作中应用的具体方法;探讨植物仿生公共艺术的应用价值;最终结合研究内容进行实际的设计创作。期望通过植物仿生设计,将自然界中的美妙景观融入到公共艺术作品创作中,为城市环境增添艺术和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仿生 公共艺术 应用价值 设计实践
下载PDF
城市更新视角下城市传统中心区再中心化与公共艺术介入
12
作者 刘朝晖 李丽 《湖南包装》 2024年第1期102-106,共5页
国内的城市化历经20多年的高速推进,大多数城市普遍呈现出物质要素增量见顶而人文要素增量停滞的局面。随着全球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心逐渐向文化积累厚重的城市转移,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取代传统制造业成为城市经济结构中的主导产业后,造... 国内的城市化历经20多年的高速推进,大多数城市普遍呈现出物质要素增量见顶而人文要素增量停滞的局面。随着全球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心逐渐向文化积累厚重的城市转移,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取代传统制造业成为城市经济结构中的主导产业后,造成城市产业空间发生空间移位,呈现新的分布特征,引发城市空间结构的深刻转变,城市传统中心区域已再度成为重要的空间资源,再中心化趋势明显。文章结合“城市产业转型中的传统中心区复兴”与“公共艺术介入”两条主线的贯穿交织,提出通过艺术城建方式修复因过度追求“空间形式的乌托邦理想”所形成的城市空间的“意义荒漠”,促进城市更新的基本问题、理论工具及行动路径,探索产城共生趋势下城市传统中心区域再中心化的艺术介入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老旧社区 再中心化 公共艺术
下载PDF
景区广场公共艺术装置设计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以黄梅挑花为例
13
作者 裴磊 张添硕 《艺术科技》 2024年第7期213-216,共4页
目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物质条件的改善使人们更加渴望获得精神和情感上的支持。为了适应人们多元化的需求,公共艺术应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在设计和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更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方法:21世纪以来,国家... 目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物质条件的改善使人们更加渴望获得精神和情感上的支持。为了适应人们多元化的需求,公共艺术应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在设计和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更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方法:21世纪以来,国家对传统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湖北省黄梅县的黄梅挑花收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久以来,黄梅挑花以别具一格的样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其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能反映出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彰显普罗大众的匠心和才干,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展望。文章通过对黄梅挑花的深入研究,提炼出黄梅挑花的符号语言和样式,从公共艺术的角度分析其艺术特点,总结出黄梅挑花在公共艺术设施中的应用,探索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路径。结果:文章深入探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评价的背景和意义,并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和专家的研究成果,以期揭示其发展趋势。基于对公共艺术品的深入研究,文章提出了一种综合性的设计评价模型,它将感性工学和层次分析法有机结合,以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估其设计价值。结论:根据对目标受众审美偏好的调查,按照设计方案中的指导原则设计公共艺术品,并给出详细的设计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艺术 装置设计 评价体系 层次分析法 黄梅挑花
下载PDF
竹艺在公共艺术中的创新应用
14
作者 刘一墨 赵昆伦 《世界竹藤通讯》 2024年第2期72-80,共9页
传统工艺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既具备视觉文化属性又饱含丰富社会价值、人文价值的意识形态,已经成为解决空间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及倡导绿色发... 传统工艺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既具备视觉文化属性又饱含丰富社会价值、人文价值的意识形态,已经成为解决空间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及倡导绿色发展理念的当下,对公共艺术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竹材因其文化属性和材料属性而成为公共艺术承担时代责任的优秀载体。文章通过案例分析了竹工艺在公共艺术中应用的优势,总结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公共艺术创新提供新路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工艺 公共艺术 传统文化 竹文化 创造性转化
下载PDF
美国费城公共艺术政策运行对中国公共艺术的启示
15
作者 康漕杨 梁勇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1期273-276,共4页
费城公共艺术政策实施至今,对其中运行实践的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研究费城如何成功地将各种公共艺术类型纳入其城市结构,探讨费城的公共艺术政策对中国公共艺术的启发。从研究中发现,费城的公共艺术政策在促进文化活力和提高居民生活质... 费城公共艺术政策实施至今,对其中运行实践的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研究费城如何成功地将各种公共艺术类型纳入其城市结构,探讨费城的公共艺术政策对中国公共艺术的启发。从研究中发现,费城的公共艺术政策在促进文化活力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费城公共艺术政策的发展,提取中国可以从中汲取的公共艺术启示,以加强自身的公共艺术多样性并促进城市发展,丰富社会内涵和人文精神,通过公共艺术连接公众与城市之间的情感,凝聚城市文化,凸显城市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艺术政策 城市发展 公众参与 城市文化
下载PDF
生生美学视角下公共艺术介入城市街道的设计研究
16
作者 刘海玲 罗曼 《艺术科技》 2024年第2期46-48,51,共4页
目的:随着经济社会与城市规模的高速发展和扩大,现代城市的发展进入增量建设向存量品质提升过渡的新时代,这表明城市更新进入一个关键阶段。研究如何提升城市街道空间的环境品质,并激发公众的广泛社会参与意识,将成为未来城市更新的重... 目的:随着经济社会与城市规模的高速发展和扩大,现代城市的发展进入增量建设向存量品质提升过渡的新时代,这表明城市更新进入一个关键阶段。研究如何提升城市街道空间的环境品质,并激发公众的广泛社会参与意识,将成为未来城市更新的重要课题。新时期城市的不断发展将带来全新的城市文化需求。公共艺术不仅是城市文化最直接、最鲜明的载体,也是城市文化追求的显性表达。公共艺术一直在探索自己的定位,寻求与文化的融合,并寻找与公众交流和互动的方式。方法:文章以生生美学视角为切入点,将城市街道中公共艺术作为研究对象,以创新融合现代之转化应用的生生美学理念为研究内容,探讨生生美学与城市街道公共艺术之间的融合,以及应用于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设计原则和表达方法。结果:文章提出构建具有生生美学特色的城市街道公共艺术设计策略,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传承和发展探索新的途径。结论:加强城市设计至关重要,其中城市街道设计被视为主要的切入点,可以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激发城市活力,塑造城市文化精神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生美学 公共艺术 街道空间
下载PDF
地域文化在数字公共艺术中的应用分析
17
作者 弯悦 来思渊 《时尚设计与工程》 2024年第1期51-53,共3页
近年来,公共艺术在数字赋能下成为展示城市魅力,传承地域文化,拉动经济的重要途径。数字公共艺术在文旅升级,休闲娱乐等产业中大放异彩,具有积极的发展前景。主要介绍了地域文化和数字公共艺术的特征,通过国内外的数字公共艺术案例分析... 近年来,公共艺术在数字赋能下成为展示城市魅力,传承地域文化,拉动经济的重要途径。数字公共艺术在文旅升级,休闲娱乐等产业中大放异彩,具有积极的发展前景。主要介绍了地域文化和数字公共艺术的特征,通过国内外的数字公共艺术案例分析了地域文化的应用优势,并提出地域文化在数字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策略,为数字时代下的公共艺术、城市发展和文化资源的有机结合提供创新路径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 数字公共艺术 应用 策略
下载PDF
基于游戏化思维的城市公共艺术互动体验设计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羽琪 《Design(汉斯)》 2024年第1期197-205,共9页
文章基于公共艺术与大众连接弱化,参与度低等问题,将游戏化思维中的互动体验应用于公共艺术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可行性进行梳理。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定性归纳,总结游戏化思维的良好用户体验机制以及其与公共艺术之间的联系,推... 文章基于公共艺术与大众连接弱化,参与度低等问题,将游戏化思维中的互动体验应用于公共艺术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可行性进行梳理。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定性归纳,总结游戏化思维的良好用户体验机制以及其与公共艺术之间的联系,推演游戏化应用于公共艺术的构建路径与设计流程。基于游戏化思维的公共艺术利用过程引导、机制激励,多感官沉浸体验来吸引观众自主参与,旨在满足其身心需求的同时为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注入新的活力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艺术 互动体验 游戏化思维 游戏情境 参与性
下载PDF
基于AHP法与SBE法的滁州市农歌会广场景观中公共艺术接受机制调查研究
19
作者 刘怡然 朱兴雨 王萍 《现代园艺》 2024年第8期6-8,共3页
为科学合理地评价滁州市农歌会广场的公共艺术景观,促进公共艺术的群众满意度,选择农歌会广场10项代表性公共艺术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美景度评价法(SBE)对其进行景观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评价方法对公共艺术侧重角度... 为科学合理地评价滁州市农歌会广场的公共艺术景观,促进公共艺术的群众满意度,选择农歌会广场10项代表性公共艺术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美景度评价法(SBE)对其进行景观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评价方法对公共艺术侧重角度不同,但最终结果排序有着较高的一致性,两者在景观评价过程中互相补充使用,可以更好地评价出滁州市农歌会广场本身的公共艺术景观公众接受程度,也为其改造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景观 公共艺术 公众接受机制 文化自信
下载PDF
陶瓷材料在公共艺术雕塑设计中的运用探索
20
作者 刘昕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年第1期133-135,共3页
在城市文化发展中,公共艺术雕塑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达形式,不仅为城市增色添彩,更承载着城市历史、文化和精神的象征。在这一背景下,陶瓷材料的引入为公共艺术雕塑注入了新的生机。文章深入探讨了陶瓷材料在公共艺术雕塑中的运用,从... 在城市文化发展中,公共艺术雕塑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达形式,不仅为城市增色添彩,更承载着城市历史、文化和精神的象征。在这一背景下,陶瓷材料的引入为公共艺术雕塑注入了新的生机。文章深入探讨了陶瓷材料在公共艺术雕塑中的运用,从陶瓷材料在公共艺术雕塑中的运用价值入手,分析了陶瓷材料在公共艺术雕塑中的运用优劣势,从运用理念与运用措施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运用形式,以期能给相关机构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为公共艺术雕塑的多样化发展添砖加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材料 公共艺术 雕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