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伊迪斯·华顿《欢乐之家》中的共同体形塑
1
作者 赵欣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24-30,共7页
伊迪斯·华顿在《欢乐之家》中对共同体的理解不仅隐含于小说的标题之中,也反映在小说交错并置的三种共同体之中。老纽约共同体充斥着两性问题、种族歧视、拜金至上三大离心力;精神共和国共同体表面绚丽繁华,实则虚幻排外,两者都未... 伊迪斯·华顿在《欢乐之家》中对共同体的理解不仅隐含于小说的标题之中,也反映在小说交错并置的三种共同体之中。老纽约共同体充斥着两性问题、种族歧视、拜金至上三大离心力;精神共和国共同体表面绚丽繁华,实则虚幻排外,两者都未能脱离狭隘的伪共同体本质。女工共同体互爱互信互帮互助,但其作为资本运作的齿轮,无法供养毫无生存能力的莉莉。对三大共同体的讨论和反思展现了华顿在理想社会构建方面的探索和思考,以及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和体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迪斯·华顿 《欢乐之家》 共同体形塑
下载PDF
《德伯家的苔丝》与哈代的“共同体形塑”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智敏 吴亭静 《晋阳学刊》 CSSCI 2018年第2期134-137,共4页
哈代参与了19世纪英国教育思想大辩论。从《德伯家的苔丝》可以看出他对以阿诺德为代表的古典教育论核心词汇的消解,对以达尔文为代表的科学主义的参照,进而得出哈代式共同体的前提:在两希文化的博弈中,应压制"英国性"中"... 哈代参与了19世纪英国教育思想大辩论。从《德伯家的苔丝》可以看出他对以阿诺德为代表的古典教育论核心词汇的消解,对以达尔文为代表的科学主义的参照,进而得出哈代式共同体的前提:在两希文化的博弈中,应压制"英国性"中"理性克制"的希伯来精神,发扬"自发感性"的希腊精神,具有宏大视野,才能达致"和谐"共同体。同时,哈代对阿诺德关于乡村阶层的论述作了回应,他对这一共同体主体的选择也进行了达尔文式解读。基于此,他发掘了"乡土气息"的核心部分,即"最原始的热情",这是组成有机共同体的关键,亦即卡莱尔所说的"工作福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伯家的苔丝》 共同体形塑 阿诺德主义 达尔文主义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中的共同体形塑研究
3
作者 刘枫艳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第8期83-85,共3页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是美国小说家安东尼·多尔(Anthony Doerr)最负盛名的一部作品。小说包含战争、科技、人性和成长等诸多主题。作家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人类共同命运和前途的关注,并积极探讨破解人类发展困境的方法。本文从构...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是美国小说家安东尼·多尔(Anthony Doerr)最负盛名的一部作品。小说包含战争、科技、人性和成长等诸多主题。作家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人类共同命运和前途的关注,并积极探讨破解人类发展困境的方法。本文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角度出发,以公共空间、创伤理论和生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探讨小说中的共同体形塑。作家在小说中通过音乐、创伤和生态无意识构建的共同体彰显了他的全人类视野普世化情怀以及对共筑人类理性和谐的美好未来之路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 共同体形塑 音乐 生态无意识
下载PDF
乡村建设行动中治理共同体的生成过程及运行机制——以Q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杨磊 孙瑗敏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3,共12页
乡村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现实目标,要求其向一种“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共同体模式转变。治理共同体依托于乡土社会长期孕育的共同情感,是一种富有弹性、可依情境变化而被灵活建构的治理样态。对Q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案例研究发现,乡村建... 乡村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现实目标,要求其向一种“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共同体模式转变。治理共同体依托于乡土社会长期孕育的共同情感,是一种富有弹性、可依情境变化而被灵活建构的治理样态。对Q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案例研究发现,乡村建设行动中治理共同体的生成遵循着“激活-形塑-行动”的整体过程。需求与资源两种要素的双向耦合刺激“共同意识”的生成,而通过共识汇集、规则筛选和约束吸纳三重维度,治理共同体得以形塑和明确行动边界。在具体行动中,民主协商、核心领导、行动激励和风险包容等四项机制保证了治理共同体的有序运行和效能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行动 人居环境整治 治理共同 共同体形塑 基层治理
原文传递
乌托邦中的转型迷思与想象共同体——从《埃瑞璜》到《重返埃瑞璜》
5
作者 赵海虹 《探索与批评》 2020年第1期52-66,共15页
塞缪尔·巴特勒的《埃瑞璜》一直被视为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讽刺小说或“讽刺乌托邦”小说。笔者试从“转型焦虑”的关注点出发,将“讽刺家巴特勒”还原为“预言家巴特勒”,以“罪病倒置”和“机器之书”两大核心情节为突破口,指出... 塞缪尔·巴特勒的《埃瑞璜》一直被视为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讽刺小说或“讽刺乌托邦”小说。笔者试从“转型焦虑”的关注点出发,将“讽刺家巴特勒”还原为“预言家巴特勒”,以“罪病倒置”和“机器之书”两大核心情节为突破口,指出《埃瑞璜》是巴特勒在转型焦虑中力求突破的建设性尝试,虽寄托了他对人类未来的思考和对共同体之“应然”的构建,但其实倾向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续篇《重返埃瑞璜》则是对前作的颠覆,宽恕、亲情与平和的“中道”成就了新生的乌有乡。《埃瑞璜》两部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精彩的样本,见证了巴特勒如何在社会转型期反复求索,最终走出迷惘、回归理性的共同体建构之路,其中对人和机器关系的思考,堪为当代人工智能的伦理困境探讨之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托邦 共同体形塑 “演化论” 人工智能
下载PDF
2016重访《美妙的新世界》 被引量:1
6
作者 陈丽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2-140,共9页
到2016年,《乌托邦》及其开创的乌托邦文学传统已有500周年。作为反乌托邦的经典著作之一,《美妙的新世界》对于乌托邦愿景在20世纪的翻转影响巨大。既往评论对该作品的开创意义探讨颇多,但却鲜有探讨其与英国文化批评传统的承继关系。1... 到2016年,《乌托邦》及其开创的乌托邦文学传统已有500周年。作为反乌托邦的经典著作之一,《美妙的新世界》对于乌托邦愿景在20世纪的翻转影响巨大。既往评论对该作品的开创意义探讨颇多,但却鲜有探讨其与英国文化批评传统的承继关系。19世纪以来,社会转型带来的文化焦虑和应对这种焦虑的文化努力便一直影响着英国的文化生产。将《美妙的新世界》置于这个框架内来看,该作品可被视为赫胥黎对英国文化批评传统的核心内涵"共同体形塑"和"愿景描述"的拓展,体现了20世纪初社会转型加速的新背景下,英国知识分子对其所秉承的文化价值观能否应对新挑战的反思和迷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胥黎 《美妙的新世界》共同体形塑 乌托邦 反乌托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