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13篇文章
< 1 2 1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聚焦拉曼成像技术研究PE⁃LD/EVOH共混物的三维相结构
1
作者 张春波 刘宣伯 +4 位作者 姚雪容 苏萃 施红伟 张龙贵 张韬毅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共5页
利用共聚焦拉曼成像技术研究了低密度聚乙烯(PE⁃LD)/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共混物中各相在压塑样品水平方向、深度方向和三维空间的分布情况,首次获得了PE⁃LD/EVOH共混物的三维相结构,并直观地将相区与共混物化学成分相对应。结果表明... 利用共聚焦拉曼成像技术研究了低密度聚乙烯(PE⁃LD)/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共混物中各相在压塑样品水平方向、深度方向和三维空间的分布情况,首次获得了PE⁃LD/EVOH共混物的三维相结构,并直观地将相区与共混物化学成分相对应。结果表明,PE⁃LD/EVOH共混物为不相容体系;当EVOH的质量分数为20%时,其作为分散相,以较规则的圆柱体形态分散于PE⁃LD基体中,圆柱直径尺寸在3~6μm范围内。加入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PE⁃g⁃MAH)作为相容剂后,共混物的相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分散相形状由规则变为不规则,截面的平均尺寸减小到约2μm,这说明PE⁃g⁃MAH可显著增强PE⁃LD与EVOH两组分间的界面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成像 低密度聚乙烯 乙烯⁃乙烯醇 共混物 三维相结构
下载PDF
聚丁烯-1与聚烯烃弹性体共混物的结构与性能
2
作者 陆赵峻 刘宣伯 +3 位作者 张春波 高钰淇 王珅 张龙贵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5-203,共9页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丁烯-1(PB-1)与丙烯基聚烯烃弹性体(POE)共混物。利用共聚焦显微拉曼系统、拉伸仪以及DSC,WAXD,SAXS等方法研究了材料的相形态、拉伸机械性能、结晶与熔融行为、晶体结构、长周期及长周期与共混物组成的关系。实...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丁烯-1(PB-1)与丙烯基聚烯烃弹性体(POE)共混物。利用共聚焦显微拉曼系统、拉伸仪以及DSC,WAXD,SAXS等方法研究了材料的相形态、拉伸机械性能、结晶与熔融行为、晶体结构、长周期及长周期与共混物组成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PB-1和POE为不相容体系,所研究的共混物中均具有明显的分相结构,随着PB-1质量分数(wPB-1)的增加,PB-1由分散相变为连续相,且经历了相反转过程;POE的加入没有改变PB-1的晶型,对PB-1晶体的熔融行为影响不大;受相形态影响,当wPB-1较低时,双重结晶峰出现,且结晶温度较共混前发生显著降低;当POE为连续相时,材料的断裂伸长率高、模量低,当PB-1为连续相时,材料的模量较高,且随着wPB-1的增加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丁烯-1 聚烯烃弹性体 共混物 结构 性能
下载PDF
动态流变行为在三元乙丙橡胶/硅橡胶共混物形态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3
作者 陈大鹏 王灿 +2 位作者 熊其鹏 罗权焜 吴叔青 《合成橡胶工业》 CAS 2024年第1期22-28,共7页
利用开放式炼胶机制备了三元乙丙橡胶(EPDM)与硅橡胶(SR)混炼胶和单相硫化硅橡胶(v-SR)的共混胶,通过流变行为研究了组成比例、界面交联作用等对共混体系形态结构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两相剥离强度对形态结构的研究结果进行了... 利用开放式炼胶机制备了三元乙丙橡胶(EPDM)与硅橡胶(SR)混炼胶和单相硫化硅橡胶(v-SR)的共混胶,通过流变行为研究了组成比例、界面交联作用等对共混体系形态结构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两相剥离强度对形态结构的研究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动态流变行为成功预测了高黏度聚合物复合体系的形态结构。共混物中EPDM的用量在30~70份(质量,下同)时,EPDM/SR混炼胶的形态呈双相连续结构。用超过1份的过氧化物交联剂对EPDM用量为70份的EPDM/SR混炼胶中的SR进行单相交联,v-SR的连续结构发生了融合,转变成颗粒状结构,且颗粒结构的相畴随着交联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大,而高剂量的交联剂可以使两相形成共交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乙丙橡胶 硅橡胶 共混物 动态流变行为 形态结构 界面交联作用 界面相容作用
下载PDF
酸酐化LLDPE/PS增容母料对PLA/LLDPE/PS共混物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黎官羽 何松迪 +2 位作者 陈佳敏 缪培峰 徐建平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3-90,共8页
在聚乳酸(PLA)/聚苯乙烯(PS)/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质量比40:30:30)共混物中加入酸酐化LLDPE/PS(质量比50:50)增容母料,考察增容母料用量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热性能、动态流变性能、微观形貌和孔径分布的影响。红外分析表明,共混体... 在聚乳酸(PLA)/聚苯乙烯(PS)/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质量比40:30:30)共混物中加入酸酐化LLDPE/PS(质量比50:50)增容母料,考察增容母料用量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热性能、动态流变性能、微观形貌和孔径分布的影响。红外分析表明,共混体系加入酸酐化增容母料后有(LLDPE-g-PS)-g-PLA接枝共聚物生成;力学性能测试表明,在加入质量分数10%的增容母料后,相较于简单共混物,其拉伸强度提高了160.5%,断裂伸长率提高了184%,继续增大增容母料用量,力学性能提升并不明显;热性能分析表明,共混物中的PLA相结晶规整度提高,加入10%增容母料后,PLA的熔点(Tm)上升了2.03℃,LLDPE的结晶温度(TC)上升了1.23℃;动态流变测试结果表明,随着增容母料用量的增大,共混物的储能模量(G')、损耗模量(G'')和复数黏度(η*)均有上升,损耗因子(tanδ)下降;扫描电镜分析表明,加入增容母料使共混物相分散均匀、相尺寸减小;压汞仪测试表明,共混物经正庚烷、环己烷抽提后,遗留的“PLA”形成了分级多孔结构,增容母料的加入,使“PLA”孔径缩小,比表面积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共混物 相容化 分级多孔结构
下载PDF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5
作者 刘灿强 张公正 张莹莹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4,11,共5页
分别介绍了评价非晶/非晶聚合物共混物、结晶/非晶聚合物共混物、结晶/结晶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的方法及研究进展,并对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的评价方法作了简要的讨论。
关键词 非晶/非晶聚合共混物 结晶/非晶聚合共混物 结晶/结晶聚合共混物 相容性
下载PDF
反应挤出制备CDP/PA6共混物:相容性改善及其机理研究
6
作者 叶骐瑜 马小珺 +1 位作者 姚臻 胡激江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3-239,共7页
针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酰胺6(PA6)共混后相容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以苯磺酸盐改性PET(CDP)和PA6为原料,在双螺杆挤出机中制备CDP/PA6共混物。结果表明,所得到的共混物分散相尺寸小、形状不规则,两相相容性远好于PET/PA6共混物... 针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酰胺6(PA6)共混后相容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以苯磺酸盐改性PET(CDP)和PA6为原料,在双螺杆挤出机中制备CDP/PA6共混物。结果表明,所得到的共混物分散相尺寸小、形状不规则,两相相容性远好于PET/PA6共混物。相容性改善机理为:CDP链中引入的苯磺酸基团是酯-酰胺交换反应的有效催化剂,其与PA6的酰胺键一步反应,快速生成聚酯/聚酰胺接枝共聚物,在短短几分钟内大大提高了聚酯与聚酰胺的相容性。当CDP/PA6共混物中CDP与PA6的质量分数相近时,聚酯与聚酰胺互相渗透程度大大提高,并形成双连续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挤出 CDP/PA6共混物 苯磺酸盐改性PET 相容性改善机理
下载PDF
3D打印TPU/PCL共混物食管支架在食管内的生物力学性能
7
作者 于鹏 韦归鸿 +3 位作者 黄圣华 张麒麟 冯军 曾博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3-129,共7页
通过静态和动态的有限元数值模拟及体外力学试验,研究不同组分比的3D打印热塑性聚氨酯(TPU)/聚己内酯(PCL)共混物支架与食管模型之间的生物力学特性,实现对支架植入后食管生物力学表征的预测。采用Abaqus软件对支架植入释放、吞咽收缩... 通过静态和动态的有限元数值模拟及体外力学试验,研究不同组分比的3D打印热塑性聚氨酯(TPU)/聚己内酯(PCL)共混物支架与食管模型之间的生物力学特性,实现对支架植入后食管生物力学表征的预测。采用Abaqus软件对支架植入释放、吞咽收缩和动态迁移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结合力学试验,对食管模型的收缩率、抗迁移力和管壁应力等指标进行量化、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支架具有良好的径向性能,能在吞咽压力下保持正常形状且无较大变形,而且比商用食管支架对食管产生的最大等效应力小,可以缓解患者的不适。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度较好。使用有限元方法结合3D打印技术可以快速模拟支架的生物力学性能,并反馈到支架的设计上,优化3D打印共混物支架的制造参数。通过有限元模拟真实的生物力学环境,可以更直观地体现支架植入的治疗效果,为支架的设计和临床选择提供科学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法 3D打印 共混物食管支架 力学
下载PDF
SEBS/PPO/KN三元共混物的相态结构与性能研究
8
作者 储俊峰 李红霞 张立群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4-127,133,共5页
将不同配比的氢化聚苯乙烯-聚丁二烯-聚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BS)、聚苯醚(PPO)、KN树脂通过双螺杆挤出机进行熔融共混得到SEBS/PPO/KN三元共混物。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不同配比的三元共混物的相态结构,并研究其热力学性能、力学性能和... 将不同配比的氢化聚苯乙烯-聚丁二烯-聚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BS)、聚苯醚(PPO)、KN树脂通过双螺杆挤出机进行熔融共混得到SEBS/PPO/KN三元共混物。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不同配比的三元共混物的相态结构,并研究其热力学性能、力学性能和流变性能。结果表明,随着KN树脂用量的增加,分散相越容易结晶,熔点逐渐升高,单位热焓也逐渐升高,材料的拉伸强度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断裂伸长率逐渐增加,熔融指数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当KN树脂用量小于40份时,三元共混物的相态结构为“海岛结构”;当KN树脂用量为40份时,SEBS/KN二元共混物的相态形成“双连续”相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共混物 KN树脂 相态结构
原文传递
共混橡胶门尼粘度均一化对橡胶共混物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范玉超 陈小霞 +3 位作者 吕康辉 孙学杰 陈雪梅 王锋 《轮胎工业》 CAS 2023年第9期560-562,共3页
研究共混橡胶门尼粘度均一化对橡胶共混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改变配方的前提下,通过对橡胶分别进行塑炼,减小了各橡胶的门尼粘度差异,改善了共混物中橡胶相的相容性,从而提高了共混物的综合性能:胶料的门尼粘度降低,加工性能提高... 研究共混橡胶门尼粘度均一化对橡胶共混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改变配方的前提下,通过对橡胶分别进行塑炼,减小了各橡胶的门尼粘度差异,改善了共混物中橡胶相的相容性,从而提高了共混物的综合性能:胶料的门尼粘度降低,加工性能提高;胶料的Payne效应减弱,填料分散性显著提高;硫化胶的损耗因子峰峰值增大,拉伸性能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共混物 门尼粘度 生胶塑炼 相容性 加工性能 理性能
下载PDF
废弃聚乙烯/废弃聚丙烯共混物功能化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
10
作者 张文才 郝晓刚 +1 位作者 裴强 亢小丽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0-47,共8页
通过双螺杆挤出分区加料技术制备三元共混改性剂(TBM),其中废弃聚乙烯/废弃聚丙烯/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RPE/RPP/PP-g-MAH)质量比为6/4/0.7;以AC-20基质沥青混合料质量的0.4%添加TBM,研究了不同湿拌和时间、不同拌合温度对AC-20改性沥青... 通过双螺杆挤出分区加料技术制备三元共混改性剂(TBM),其中废弃聚乙烯/废弃聚丙烯/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RPE/RPP/PP-g-MAH)质量比为6/4/0.7;以AC-20基质沥青混合料质量的0.4%添加TBM,研究了不同湿拌和时间、不同拌合温度对AC-20改性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影响,分析了不同拌合时间对TBM在改性沥青混合料中的形态变化的影响,比较了0、0.2%、0.3%、0.4%、0.5%TBM含量(以AC-20基质沥青混合料质量计)对AC-20改性沥青混合料高低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拌和工艺条件下,干拌和时间30 s,湿拌和时间不低于180 s且湿拌和温度为170℃时高温性能最佳,且TBM改性AC-20中其最佳含量为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聚乙烯 废弃聚丙烯 共混物 改性沥青合料 性能
下载PDF
基于人工神经元网络的PA6/POE/POE-g-MAH共混物力学性能预测
11
作者 冯婷婷 赖元文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1-75,99,共6页
将人工神经元网络与全析因实验设计相结合,预测了PA6/POE/POE-g-MAH三元共混物的拉伸和缺口冲击强度,研究了注塑温度、注射速度、注射时间和冷却时间对共混物以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三元共混物质量比为74.5/20/5/0.5时,材料的... 将人工神经元网络与全析因实验设计相结合,预测了PA6/POE/POE-g-MAH三元共混物的拉伸和缺口冲击强度,研究了注塑温度、注射速度、注射时间和冷却时间对共混物以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三元共混物质量比为74.5/20/5/0.5时,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均大于95 kJ/m^(2),POE分散相粒径约为200~400 nm。通过析因实验设计发现,注塑温度、注射速度以及两者的交互效应对共混物拉伸强度影响显著,注塑温度、冷却时间以及两者的交互效应是影响冲击强度的显著因素。采用4-14-1的ANN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三元共混物拉伸强度和缺口冲击强度,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回归曲线的斜率均大于97%。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相比,ANN模型预测性能明显更佳,其Pearson相关系数大于0.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龙三元共混物 人工神经元网络 全析因实验设计 拉伸强度 缺口冲击强度
原文传递
聚乳酸基共混物相容性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金保彦 禹宝庆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24,共10页
共混是聚乳酸(PLA)改性最简单且经济有效的方法,然而大部分聚合物与PLA不相容或相容程度低,因此需对其进行增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聚乳酸基共混物增容的最新进展,概述了增容机理和增容技术,分析了不同增容方法对PLA基共混物的界面... 共混是聚乳酸(PLA)改性最简单且经济有效的方法,然而大部分聚合物与PLA不相容或相容程度低,因此需对其进行增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聚乳酸基共混物增容的最新进展,概述了增容机理和增容技术,分析了不同增容方法对PLA基共混物的界面黏合力、结晶度、力学性能、热稳定性等性能的影响,系统地比较了各种增容方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增容改性PLA基共混物的发展前景。其中纳米粒子增容对共混物性质无特异性,能够准确定位到界面,甚至赋予材料新的性能,是新颖且有前途的增容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共混物 相容性 界面张力 性能
下载PDF
不同因素对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共混物的性能影响研究
13
作者 刘杭忠 邱丽清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63-169,共7页
通过挤出和注塑制备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C/PET)共混物,探究成核剂对PC/PET共混物的结晶形态、热行为、形貌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此外,对相容剂添加量和PC/PET质量配比等变量也做了性能影响分析。最佳条件为:相容剂添加0.5%、P... 通过挤出和注塑制备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C/PET)共混物,探究成核剂对PC/PET共混物的结晶形态、热行为、形貌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此外,对相容剂添加量和PC/PET质量配比等变量也做了性能影响分析。最佳条件为:相容剂添加0.5%、PC/PET=3/7、成核剂TiO_(2)添加1%。适量粒径均匀、细小的TiO_(2)作为成核剂能很好地分散在PC/PET基体内,得到的PC/PET共混物形貌平整光滑,拉伸强度、弹性模量及冲击强度分别为40.5MPa、7654.0N/mm^(2)及14.3J/m,在DSC曲线上出现明显的冷、热结晶峰,热结晶的结晶温度均高于冷结晶,且DMA结果显示成核剂的加入使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不相容PC相和PET相的Tg不断靠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PET共混物 成核剂 结晶形态 热性能 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聚合物共混物脆韧转变性能研究 Ⅲ.分散相形态参数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3
14
作者 刘浙辉 朱晓光 +3 位作者 张学东 漆宗能 蔡忠龙 王佛松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2-38,共7页
为了研究形态(特别是分散状态)对聚合物共混物韧性的影响,建立了准网络形态模型,定义了分散相分布系数(ξ,0<ξ1),并给出其物理意义,推导了基体层厚度的计算公式,研究了形态参数的变化对基体层厚度的影响.对于常见的无... 为了研究形态(特别是分散状态)对聚合物共混物韧性的影响,建立了准网络形态模型,定义了分散相分布系数(ξ,0<ξ1),并给出其物理意义,推导了基体层厚度的计算公式,研究了形态参数的变化对基体层厚度的影响.对于常见的无规形态,ξ≈1.对于准网络形态,ξ<1,并且不是常数.计算结果表明,减小ξ和分散相粒径及其分布、增大其体积分数有利于减小基体层厚度.从理论上证明了准网络形态比无规形态更有利于减小基体层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共混物 脆韧转变 分散相 分散状态 共混物
下载PDF
聚合物共混物脆韧转变性能研究 Ⅱ准韧性聚合物共混物脆韧转变的几何模型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浙辉 朱晓光 +3 位作者 张学东 漆宗能 蔡忠龙 王佛松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7,共7页
给出了分散相粒间基体层厚度T与分散相粒径(d)、粒径分散度(σ)和分散相体积分数()的定量关系式.发现σ对T的影响与有关,不仅T随σ的增大而增大,而且越大,这种影响越显著.用计算机图像分析仪直接测定了聚氯乙烯/... 给出了分散相粒间基体层厚度T与分散相粒径(d)、粒径分散度(σ)和分散相体积分数()的定量关系式.发现σ对T的影响与有关,不仅T随σ的增大而增大,而且越大,这种影响越显著.用计算机图像分析仪直接测定了聚氯乙烯/丁腈橡胶、聚丙烯(PP)/三元乙丙橡胶、PP/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共混物的T,发现这三种共混物的T近似于对数正态分布.理论预示与实验结果很好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共混物 基体层厚度 共混物 脆韧转变
下载PDF
聚合物共混物的原位成纤复合 被引量:15
16
作者 黎学东 陈鸣才 +1 位作者 黄玉惠 丛广民 《高分子通报》 CAS CSCD 1998年第1期26-32,共7页
综述了近年来原位成纤复合材料的研究成果,简要论述了原位成纤机理,介绍了原位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力学性能、形态及形态分布、结晶熔融行为以及影响形态、性能的因素。
关键词 原位复合材料 成纤 聚合共混物 共混物
下载PDF
PTFE/PA6和PTFE/PA66共混物的吸水性及流变行为 被引量:4
17
作者 肖华明 罗文波 +1 位作者 吴国忠 赵荣国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9-182,186,共5页
通过浸水实验、缺口冲击断裂实验和动态流变测试,考察了PTFE含量对PTFE/PA6和PTFE/PA66共混物的吸水率、冲击断裂强度及熔体黏度的影响以及熔体黏度随温度和频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PTFE/PA6和PTFE/PA66共混物的吸水率均随着PTFE含量... 通过浸水实验、缺口冲击断裂实验和动态流变测试,考察了PTFE含量对PTFE/PA6和PTFE/PA66共混物的吸水率、冲击断裂强度及熔体黏度的影响以及熔体黏度随温度和频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PTFE/PA6和PTFE/PA66共混物的吸水率均随着PTFE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即PTFE的加入抑制了共混物的吸水性。两种共混物的冲击强度比纯PA明显降低,但是吸收水对两种共混物冲击强度的影响不显著。随着PTFE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熔体的黏度先减小后增加,说明适量的PTFE可以改善共混物的成型加工特性。共混物熔体的黏度随加载频率的增大而降低,符合假塑性流体流动规律。有趣的是,对于PTFE/PA6共混物的黏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而PTFE/PA66共混物黏度随着温度升高近似成指数规律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FE/PA6共混物 PTFE/PA66共混物 吸水率 冲击强度 复黏度
下载PDF
溶剂分子透过HDPE/MPA层状共混物的扩散模型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车礼 承民联 裘兆蓉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160-1163,共4页
建立了溶剂分子透过聚合物层状共混物的扩散模型 ,给出了溶剂分子相对有效扩散系数D0 /D与分散相体积分数、不可透薄片形状参数α以及薄片接头缺口参数δ之间的关系式 .经采用不同值及α值共混物得到的实验数据证明 。
关键词 溶剂分子 层状共混物 聚合共混物 HDPE/MPA 阻透性能 层状结构 扩散模型 改性尼龙 高密度聚乙烯
下载PDF
聚氯乙烯/丁腈橡胶共混物的均匀性 被引量:3
19
作者 盛京 吕晓龙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1992年第S1期93-98,共6页
用扫描式激光小角散射仪测定聚氯乙烯/丁腈橡胶共混物散射强度,计算了体系的相关距离,并由散射强度估计了积分不变量Q的变化。提出用共混物瑞利比评价体系均匀性的经验方程,用此方程研究了共混物的均匀性。用相差显微镜观察了体系两相分... 用扫描式激光小角散射仪测定聚氯乙烯/丁腈橡胶共混物散射强度,计算了体系的相关距离,并由散射强度估计了积分不变量Q的变化。提出用共混物瑞利比评价体系均匀性的经验方程,用此方程研究了共混物的均匀性。用相差显微镜观察了体系两相分布,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共混物断面的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共混物 聚合的光散射 共混物的均匀性
下载PDF
PMMA/PS共混物薄膜中Voronoi结构的形成 被引量:2
20
作者 宗骐 谢续明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17-620,共4页
Thin films of poly(methyl methacrylate)/polystyrene (PMMA/PS 80/20 W/W) blend prepared on glass substrate by spin-coating from a cosolvent, chloroform were studied. The formation of regular Voronoi patterns was found ... Thin films of poly(methyl methacrylate)/polystyrene (PMMA/PS 80/20 W/W) blend prepared on glass substrate by spin-coating from a cosolvent, chloroform were studied. The formation of regular Voronoi patterns was found under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y (PCM).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re were clear concave boundaries in the PCM images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Although the sample was annealed at 220℃ more than 7 h, no changes of the Voronoi pattern occurred, implying that the phase separation structure in the Voronoi pattern was almost complete during spin-coating process. It was believed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is pattern was due to the convection during spin-coating proced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共混物 Voronoi结构 对流 旋转涂膜 自然结构 VORONOI 共混物薄膜 PMMA PS 17世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