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9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昆虫源共生菌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1
作者 侯金丽 《工业微生物》 CAS 2024年第1期48-50,共3页
昆虫与共生菌的互利共生关系对于维持昆虫正常的生理功能和行为具有关键作用。研究共生菌对于理解昆虫生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开发新的生物制药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共生菌的多样性及其复杂的生态环境,对其鉴定提出了挑战。本研... 昆虫与共生菌的互利共生关系对于维持昆虫正常的生理功能和行为具有关键作用。研究共生菌对于理解昆虫生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开发新的生物制药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共生菌的多样性及其复杂的生态环境,对其鉴定提出了挑战。本研究回顾了从传统培养方法到先进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特别关注了基于16S r RNA基因的分子鉴定、分子生物学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昆虫源共生菌鉴定中的应用,旨在为深入了解该领域提供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源 共生菌 鉴定方法
下载PDF
蚊虫肠道共生菌功能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张辉红 张崇星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CAS 2024年第1期61-64,共4页
蚊虫肠道共生菌是指在蚊虫肠道内与其长期共同生活、维持肠道微生态稳定的菌群,其参与调控蚊虫生理功能的多个方面。本文简要综述了肠道共生菌的影响因素和其在蚊虫营养、免疫、繁殖以及抗药性等方面的功能,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蚊虫 肠道 共生菌 功能
下载PDF
新疆南疆番茄潜叶蛾生殖共生菌分子检测
3
作者 孙雨 梁静 +2 位作者 赵宇 杨晓东 杨明禄 《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212-218,共7页
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作为入侵害虫,危害程度极其严重,有报道该虫具有孤雌生殖现象。为了探讨其生殖现象,我们重点是分子检测可能与生殖异常有关的内共生菌,并确定其是否会发生孤雌生殖。加入特定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特异扩... 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作为入侵害虫,危害程度极其严重,有报道该虫具有孤雌生殖现象。为了探讨其生殖现象,我们重点是分子检测可能与生殖异常有关的内共生菌,并确定其是否会发生孤雌生殖。加入特定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特异扩增DNA样本,评估番茄潜叶蛾成虫或幼虫体内是否存在对应共生菌。在孤雌生殖试验中,对处女蛾产卵量、卵孵化率、寿命等数据进行记录,并将其结果与已配对雌性进行比较。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虫体中存在一种内共生菌(沃尔巴克氏菌);在所进行试验的番茄潜叶蛾种群中,并没有发现孤雌生殖现象,处女蛾只产不孕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潜叶蛾 生殖共生菌 沃尔巴克氏体 孤雌生殖
下载PDF
寄主转移对烟粉虱体内共生菌多样性的影响
4
作者 高欢欢 赵娜 +4 位作者 高中强 周仙红 庄乾营 张安盛 郑成民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89-95,102,共8页
为明确不同寄主上的烟粉虱体内共生菌多样性的差异,本研究构建了取食番茄和棉花的两个烟粉虱种群,利用PacBio测序平台对其体内共生菌的多样性及优势共生菌的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取食番茄的烟粉虱体内优势共生菌为Portiera、Rick... 为明确不同寄主上的烟粉虱体内共生菌多样性的差异,本研究构建了取食番茄和棉花的两个烟粉虱种群,利用PacBio测序平台对其体内共生菌的多样性及优势共生菌的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取食番茄的烟粉虱体内优势共生菌为Portiera、Rickettsia、Hamiltonella;寄主转为棉花后,共生菌的种类和扩增子序列变体(amplicon sequence variants, ASVs)数量明显减少,物种丰富度降低,优势菌群增加为Portiera、Rickettsia、Hamiltonella、Cardinium 4种,且相对丰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取食两种寄主的烟粉虱体内感染率最高的共生菌均为Protiera,其次为Rickettsia、Hamiltonella和Cardinium,并且以3~4种共生菌协同感染为主;寄主由番茄转为棉花后,共生菌协同感染的丰富度明显增加。由此可见,寄主转移对烟粉虱体内共生菌的多样性及感染形式均有显著影响,该结果可为研究烟粉虱-共生菌-寄主三者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粉虱 共生菌 棉花 番茄 寄主转移
下载PDF
海产源多重耐药共生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吴书香 李丽倩 +6 位作者 姚琳 王联珠 曲梦 李风铃 谭志军 江艳华 王鹏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8-255,共8页
目的 对市售牡蛎和大黄鱼中分离的多重耐药共生菌进行耐药性分析、全基因组测序及耐药基因分析。方法 采用药敏纸片法进行耐药性分析,采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基因组框架图测序,通过与CARD数据库比对进行耐药基因分析。结果 菌株呈现高度... 目的 对市售牡蛎和大黄鱼中分离的多重耐药共生菌进行耐药性分析、全基因组测序及耐药基因分析。方法 采用药敏纸片法进行耐药性分析,采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基因组框架图测序,通过与CARD数据库比对进行耐药基因分析。结果 菌株呈现高度的多重耐药性,对10种或10种以上药物耐药,多重耐药系数大于或等于0.48,所有菌株对头孢唑啉、萘啶酸、四环素、复方新诺明及氯霉素耐药。分离菌株为水产品中常见共生菌,基因组差异显著。菌株含有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磺胺类、氯霉素类、消毒剂类等药物的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基本一致,部分菌含有对同一类药物具有不同耐药机制的多个基因。结论 牡蛎和大黄鱼中存在多重耐药共生菌,耐药基因丰富,如果耐药基因传播到致病菌会造成临床治疗失效,具有潜在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药性 耐药基因 共生菌 全基因组测序 牡蛎 大黄鱼
原文传递
共生菌Serratia symbiotica对豌豆蚜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月明 张永栋 +1 位作者 宫厚艳 吕志强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11-1318,共8页
【目的】明确抗生素处理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专性共生菌的影响,探究共生菌Serratia symbiotica对豌豆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诊断PCR检测试验所用绿色豌豆蚜成蚜中的兼性共生菌类型;通过注射和饲喂抗生素去除兼性共生... 【目的】明确抗生素处理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专性共生菌的影响,探究共生菌Serratia symbiotica对豌豆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诊断PCR检测试验所用绿色豌豆蚜成蚜中的兼性共生菌类型;通过注射和饲喂抗生素去除兼性共生菌,建立不含兼性共生菌的豌豆蚜品系;定量PCR检测含有和不含S.symbiotica的豌豆蚜成蚜中专性共生菌Buchnera aphidicola的特异性基因片段的拷贝数;记录含有和不含S.symbiotica的豌豆蚜体重、蜕皮率、死亡率和繁殖力。【结果】试验所用豌豆蚜成蚜中仅含有1种兼性共生菌S.symbiotica。使用注射抗生素的方法能够去除豌豆蚜成蚜中的兼性共生菌S.symbiotica,并且对豌豆蚜中专性共生菌B.aphidicola的含量没有影响。与含有兼性共生菌S.symbiotica的豌豆蚜成蚜相比,不含兼性共生菌的豌豆蚜体重增长缓慢,在出生后9 d时体重不到含有S.symbiotica的豌豆蚜成蚜体重的1/3;不含兼性共生菌S.symbiotica的豌豆蚜1龄若蚜历期延长、死亡率升高,且平均每头成蚜所产后代数降低。【结论】实验室绿色豌豆蚜品系携带共生菌S.symbiotica。去除豌豆蚜体内的S.symbiotica不会影响专性共生菌B.aphidicola的含量,但会对豌豆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造成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蚜 共生菌 生活史参数 抗生素注射
下载PDF
眼斑芫菁幼虫肠道共生菌的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易春燕 杜超 +4 位作者 杨明 刘昌华 郝员敏 雷应华 刘旭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68-875,共8页
【目的】研究眼斑芫菁幼虫肠道共生菌的多样性,并鉴定其相关功能,以探寻眼斑芫菁肠道共生菌在其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方法】分别以人工饲料、蝗卵为食物饲喂眼斑芫菁幼虫,饲养至不同龄期的眼斑芫菁为材料,按相应龄期收集试验所需幼虫,... 【目的】研究眼斑芫菁幼虫肠道共生菌的多样性,并鉴定其相关功能,以探寻眼斑芫菁肠道共生菌在其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方法】分别以人工饲料、蝗卵为食物饲喂眼斑芫菁幼虫,饲养至不同龄期的眼斑芫菁为材料,按相应龄期收集试验所需幼虫,提取眼斑芫菁幼虫肠道细菌基因组DNA,通过16S rDNA全长扩增子测序,分析其肠道细菌的多样性和相对丰度,并探究其肠道共生菌发挥的潜在功能。【结果】获得最终有效序列81 759条,聚类共获得230个OTUs,注释到17个门,27个纲,41个目,71个科,109个属。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3个组中的最优势门,各分组样品的优势菌属不相同,劳尔氏菌属为3个组的共同优势菌属。α多样性分析发现,蝗卵饲养的眼斑芫菁二龄幼虫(L.H2)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度比四龄幼虫(L.H4)高,且均高于转接入人工饲料饲养的四龄幼虫(L.S4);α与β多样性分析结果均显示眼斑芫菁肠道内共生菌多样性各组内差异大,组间有一定差异,但不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功能分析结果发现,L.S4在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环境适应、免疫系统等方面明显高于L.H4和L.H2,且L.S4的氨基酸代谢比L.H4显著增强(P=0.035)。【结论】明确了眼斑芫菁幼虫肠道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受食物影响,其肠道细菌在代谢功能上能协助宿主适应相应的食物。研究眼斑芫菁幼虫肠道细菌多样性与食物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眼斑芫菁肠道微生物变化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斑芫菁 肠道共生菌 16S rDNA 多样性 功能预测
下载PDF
牡蛎共生菌Talaromyces sp. ML-3发酵液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薛亚伟 孙丽 +3 位作者 韩旭 袁梦 王凤舞 申丽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4-151,共8页
为研究牡蛎共生菌Talaromyces sp. ML-3发酵液的化学成分,首先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Talaromyces sp. ML-3发酵液粗浸膏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再采用高分辨电喷雾质谱、核磁共振谱等现代波... 为研究牡蛎共生菌Talaromyces sp. ML-3发酵液的化学成分,首先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Talaromyces sp. ML-3发酵液粗浸膏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再采用高分辨电喷雾质谱、核磁共振谱等现代波谱技术及文献比对的方法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最后采用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的全球天然产物(GNPS)分子网络技术分析Talaromyces sp. ML-3发酵液的化学成分。结果从Talaromyces sp. ML-3发酵液粗浸膏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为emodin(化合物1)、3-indolethanol(化合物2)、ω-hydroxy-emodin(化合物3)和(22E,24R)-8,14-epoxyergosta-4,22-diene-3,6-dione(化合物4);通过LC-MS/MS分子网络分析,从菌株ML-3发酵液中识别出6类22个化合物,包括11个蒽醌类化合物(3个二蒽醌和8个单蒽核蒽醌)、3个脂肪酸类化合物、4个环二肽、2个香豆素类化合物、1个吲哚生物碱和1个麦角甾醇等。Talaromyces sp. ML-3发酵液中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是药物先导化合物的潜在来源,本研究为后续化合物的导向分离和新活性化合物的挖掘提供了研究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菌 次生代谢产物 分离纯化 结构鉴定 分子网络
下载PDF
2株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的分离与初步分类鉴定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永宏 张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74-180,184,共8页
从陕西杨凌采集的昆虫病原线虫S teinernem a sp.YL 001和S teinernem a sp.YL 002肠道内分别分离到1株具有较高杀虫和抑菌活性的共生菌菌株YL 001和YL 002,并对其从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及生理生化特征等方面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YL 001... 从陕西杨凌采集的昆虫病原线虫S teinernem a sp.YL 001和S teinernem a sp.YL 002肠道内分别分离到1株具有较高杀虫和抑菌活性的共生菌菌株YL 001和YL 002,并对其从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及生理生化特征等方面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YL 001和YL 002菌株分别为嗜线虫致病杆菌(X enorhabdus nem a toph ila)和伯氏致病杆菌(X enorhabdus bov ien i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病原线虫 共生菌 共生菌分离 共生菌鉴定
下载PDF
三种昆虫病原线虫非生物胁迫耐受特性及其共生菌抑菌作用
10
作者 陈澄 侯新强 +5 位作者 詹发强 杨蓉 包慧芳 王宁 史应武 龙宣杞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072-3079,共8页
【目的】研究三种6株系不同昆虫病原线虫对温度、盐浓度耐受特性,筛选出对非生物胁迫耐受性较好的株系,并测定其对大蜡螟幼虫的致病力,分析其共生细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为拮抗病原微生物提供更多新型拮... 【目的】研究三种6株系不同昆虫病原线虫对温度、盐浓度耐受特性,筛选出对非生物胁迫耐受性较好的株系,并测定其对大蜡螟幼虫的致病力,分析其共生细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为拮抗病原微生物提供更多新型拮抗菌资源。【方法】采用稀释法统计线虫总数量,分析不同线虫的繁殖能力;分别运用水浴加热法和盐浓度梯度法分析线虫的耐热性、耐盐性;利用梯度稀释法测定其不同剂量对大蜡螟幼虫的致病力;通过涂布法和打孔法测定不同时间段共生菌上清液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从6种线虫中筛选得到一株繁殖和耐受性综合能力较强的菌株小卷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carpocapsae)XJ-94,每条大蜡螟体内产出的线虫数量为4.96×10^(4)IJs/larva,大蜡螟幼虫产出线虫数量平均为1.24×10^(4)IJs/g;40℃下,处理5 h后,线虫XJ-94存活率为33%,其余株系线虫均已死亡;在17%盐浓度下,处理3 h后,仍有68%的线虫存活。该线虫对大蜡螟幼虫具有较高的致病力,在48 h时,线虫剂量为160 IJs/larva和200 IJs/larva的校正死亡率达到100%。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a)XJ-94共生菌发酵上清液在48 h时的抑菌效果最好,对大肠杆菌(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沙门氏菌(Salmonella)。【结论】筛选得到一株繁殖能力和非生物胁迫耐受性较好的昆虫病原线虫株系,该线虫对大蜡螟幼虫具有较高的致病力,其共生菌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病原线虫 致病力 共生菌 病原 作用
下载PDF
我国不同地区草地贪夜蛾内共生菌感染和耐寒能力差异研究
11
作者 胡慧 王娜 +3 位作者 牛洪涛 张志春 赵冬晓 郭慧芳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09-1416,共8页
本研究旨在明确我国不同地区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共生菌感染差异和耐寒能力差异。采用16S或23S rDNA等定性检测方法,鉴定草地贪夜蛾共生菌种类并测定其感染率,通过邻接法(Neighbor-joining)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共生菌系统... 本研究旨在明确我国不同地区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共生菌感染差异和耐寒能力差异。采用16S或23S rDNA等定性检测方法,鉴定草地贪夜蛾共生菌种类并测定其感染率,通过邻接法(Neighbor-joining)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共生菌系统发育分析。从我国8个地区采集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中鉴定出2种内共生细菌,分别为Arsenophonus和Cardinium。两种共生菌在不同地理种群中的感染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Arsenophonus感染率总体较低,云南保山种群感染率最高,为20.0%,其次是广西南宁种群(15.5%),贵州贵阳和江苏盐城的种群感染率均为1.7%,而广东广州、江苏无锡以及湖北宜昌和孝感种群中均未发现Arsenophonus的感染;Cardinium感染以江苏无锡种群最高,达96.7%,云南保山和广东广州种群感染率分别为93.3%和86.7%,贵州贵阳种群为53.3%,湖北孝感和宜昌感染率则分别为30.0%和18.3%,江苏盐城种群感染率也为18.3%,而广西南宁种群中未发现该共生菌。对8个地区草地贪夜蛾的耐寒能力比较表明,江苏盐城和湖北孝感种群耐寒能力最弱,-6℃下死亡率分别为76%和69%,显著高于其它6个种群,后6个种群间无显著差异,死亡率在35%~49%之间。我国不同地区草地贪夜蛾在共生菌感染和耐寒能力上均存在差异,但未发现共生菌感染与耐寒能力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ARSENOPHONUS CARDINIUM 共生菌感染 耐寒能力
下载PDF
共生菌Rickettsia响应宿主烟粉虱成虫日龄的免疫基因表达调控作用
12
作者 赵冬晓 张志春 +1 位作者 牛洪涛 郭慧芳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52-1559,共8页
【目的】共生菌与宿主昆虫先天免疫有效协同是维持其与宿主互惠关系的重要生理基础。Rickettsia是烟粉虱Bemisia tabaci体内的优势共生菌,本研究旨在探索Rickettsia对烟粉虱不同日龄成虫免疫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利用qRT-PCR检... 【目的】共生菌与宿主昆虫先天免疫有效协同是维持其与宿主互惠关系的重要生理基础。Rickettsia是烟粉虱Bemisia tabaci体内的优势共生菌,本研究旨在探索Rickettsia对烟粉虱不同日龄成虫免疫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利用qRT-PCR检测和比较100%感染、45.83%感染和不感染共生菌Rickettsia的烟粉虱品系成虫中免疫关键因子溶菌酶基因BtLyz1和防御素基因Btdef的表达量;利用qRT-PCR检测100%感染Rickettsia的初羽化24 h内成虫、3-7日龄以及大于15日龄成虫中BtLyz1和Btdef及细胞凋亡基因BtCaspase和Rickettsia 16S rRNA基因的表达量;分析烟粉虱不同日龄成虫中Rickettsia 16S rRNA基因表达量与BtLyz1和Btdef表达量的相关性。【结果】与不感染共生菌Rickettsia的烟粉虱成虫相比,感染Rickettsia的烟粉虱成虫中BtLyz1和Btdef表达量显著提高。感染Rickettsia的大于15日龄烟粉虱成虫中BtCaspase表达量最高;在3-7日龄烟粉虱成虫中Rickettsia 16S rRNA基因、BtLyz 1和Btdef表达量显著高于初羽化24 h内和大于15日龄成虫中的。烟粉虱初羽化24 h内和3-7日龄成虫中Rickettsia 16S rRNA基因表达量与BtLyz 1和Btdef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大于15日龄成虫中Rickettsia 16S rRNA基因表达量与BtLyz 1和Btdef表达量无相关性。【结论】共生菌Rickettsia能够上调宿主烟粉虱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但宿主机体开始衰老后该调控作用即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粉虱 共生菌 免疫基因 酶基因 防御素基因
下载PDF
动物寄生性线虫与其共生菌相互关系
13
作者 周璇 谢跃 陈舜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14-923,共10页
动物寄生性线虫与其共生菌的相互关系是防控该类寄生虫的关键和基础。随着宏基因组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细菌分离培养技术的不断发展,动物寄生性线虫与其共生菌间的复杂关系正逐渐被人们揭示。研究表明,动物寄生性线虫与其共生菌群... 动物寄生性线虫与其共生菌的相互关系是防控该类寄生虫的关键和基础。随着宏基因组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细菌分离培养技术的不断发展,动物寄生性线虫与其共生菌间的复杂关系正逐渐被人们揭示。研究表明,动物寄生性线虫与其共生菌群间存在诸如营养互济、免疫互作、生态位效应等密切关系,这些互利互惠关系促进二者在宿主体内的共存。然而受目前试验目的、实验技术、宿主与动物寄生性线虫种类不同等因素影响,有关动物寄生性线虫与其共生菌相互关系的研究十分零散,缺乏系统、全面的归纳、分析和总结。为此,本论文拟结合现有最新文献知识,对动物寄生性线虫与其共生菌关系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增加人们对该领域的认识和了解,并为发现新的寄生虫疾病干预措施提供信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寄生性线虫 共生菌 相互关系 寄生-互惠 干预措施
下载PDF
橘小实蝇、瓜实蝇和南亚实蝇卵共生菌多样性及差异分析
14
作者 敖国富 贾平凡 +1 位作者 季清娥 郑敏琳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29-437,共9页
为探究橘小实蝇、瓜实蝇和南亚实蝇卵共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在不同种群间的差异,利用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技术分析3种实蝇不同种群卵共生菌的16S rDNA V3-V4高变区序列。结果表明,7个种群的实蝇卵共生菌序列共注释3 495个操... 为探究橘小实蝇、瓜实蝇和南亚实蝇卵共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在不同种群间的差异,利用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技术分析3种实蝇不同种群卵共生菌的16S rDNA V3-V4高变区序列。结果表明,7个种群的实蝇卵共生菌序列共注释3 495个操作分类单元(OTUs),注释到界、门、纲、目、科和属水平的比例分别为96.08%、76.37%、74.48%、70.99%、61.09%和41.46%。放线菌门细菌主要在南亚实蝇卵中聚集,拟杆菌门细菌主要在橘小实蝇卵中聚集,而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细菌在3种实蝇卵中均有聚集。从3种实蝇实验室种群和橘小实蝇福州种群6~10代卵共生菌中筛选到相对丰度存在差异的细菌属为沙雷氏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漫游球菌属、Cosenzaea、米勒氏菌属、乳球菌属和肠球菌属,其中,沙雷氏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肠球菌属和乳球菌属为3种实蝇卵共生菌的优势属。此外,橘小实蝇安顺种群与橘小实蝇福州种群第10代、南亚实蝇安顺种群、南亚实蝇实验室种群的卵共生菌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差异显著。本研究可为3种实蝇引诱活性菌筛选及其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蝇 共生菌 群落结构
下载PDF
共生菌差异性调节恶性肿瘤放疗反应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赵爽彦 段小钰 +1 位作者 扈婷婷 蔡宏懿 《癌症进展》 2023年第19期2094-2097,共4页
恶性肿瘤一直是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一大难题,怎样在现有肿瘤治疗手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增大恶性肿瘤对各种治疗的敏感性,成为近几年研究的新方向。生理性微生物菌群在人体的正常定植,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消化道是人类大部分微生物群定... 恶性肿瘤一直是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一大难题,怎样在现有肿瘤治疗手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增大恶性肿瘤对各种治疗的敏感性,成为近几年研究的新方向。生理性微生物菌群在人体的正常定植,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消化道是人类大部分微生物群定植的部位,采用微生物菌群的相互作用来调节恶性肿瘤对放疗反应的敏感性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研究报道称共生细菌真菌对恶性肿瘤放疗敏感性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共生细菌真菌可通过调节其相关产物或者相关下游因子来调节恶性肿瘤对放疗的敏感性。本文现就共生菌差异性调节恶性肿瘤放疗反应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可以为微生物组在恶性肿瘤放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菌 差异性调节 恶性肿瘤 放疗
下载PDF
昆虫内共生菌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38
16
作者 杨义婷 郭建洋 +2 位作者 龙楚云 刘怀 万方浩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1-122,共12页
昆虫内共生菌与宿主之间的互作关系已逐渐成为昆虫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昆虫内共生菌具有协助宿主营养代谢、逃避天敌攻击和增强抗药性等功能:通过协助宿主营养代谢,提供食物中缺乏的营养物质来弥补食物中营养物质的不足;分泌抗菌肽、毒... 昆虫内共生菌与宿主之间的互作关系已逐渐成为昆虫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昆虫内共生菌具有协助宿主营养代谢、逃避天敌攻击和增强抗药性等功能:通过协助宿主营养代谢,提供食物中缺乏的营养物质来弥补食物中营养物质的不足;分泌抗菌肽、毒素等物质以增强对外源寄生物等的防御能力,抑制对宿主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可以增强宿主抗逆性,调控植物生理反应,抑制植物对宿主的不利影响;利用对抗逆性基因精确的表达调控来增强宿主抗药性等。因此,内共生菌介导的宿主生物学性状的改变,扩大了宿主昆虫的生态位,成为昆虫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调控因子。目前,昆虫内共生菌的功能往往是通过研究宿主感染共生菌前后性状的变化而证实。近几年,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等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内共生菌与宿主昆虫共生机制研究的发展。通过研究内共生菌及其功能基因在昆虫种群动态中的作用,特别是内共生菌感染对宿主生殖、存活、适应环境能力的影响,将有利于揭示内共生菌与宿主的共生机制,并最终为开发新的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针对昆虫内共生菌的功能进行了综述,并对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提供了研究昆虫内共生菌与宿主互作关系的方法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 共生菌 初生内共生菌 次生内共生菌 互惠共生 生物学性状 宏基因组
原文传递
次生共生菌对红色型豌豆蚜有性世代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17
作者 李杨 杨燕芬 陈明丽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012-2019,共8页
为研究次生共生菌对红色型豌豆蚜有性世代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使用同时感染Hamiltonella和Regiella的红色型豌豆蚜作为初始蚜虫,首先运用抗生素喂食法得到未感染克隆,再制备3个人工感染克隆。将各克隆置于短日照环境下调查性比,再使用性... 为研究次生共生菌对红色型豌豆蚜有性世代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使用同时感染Hamiltonella和Regiella的红色型豌豆蚜作为初始蚜虫,首先运用抗生素喂食法得到未感染克隆,再制备3个人工感染克隆。将各克隆置于短日照环境下调查性比,再使用性蚜制作9个交配组合,统计各组合中性蚜交配后寿命、单雌产卵数和受精成功率,并调查受精卵的孵化历期和孵化率。结果发现:感染Hamiltonella或Regiella后,豌豆蚜性比会变得偏雌,且性蚜寿命也会减短;当性雌蚜感染时,其单雌产卵数显著减少,而雄蚜感染会导致受精成功率下降;虽然次生共生菌对受精卵孵化历期无影响,但是感染次生共生菌的受精卵孵化率显著上升;同时感染Hamiltonella和Regiella后并未发生相加效应。因此,尽管Hamiltonella和Regiella对豌豆蚜性蚜寿命有负面影响,但它们能通过调节性比、提高受精卵孵化率的方式来增强宿主适合度。Hamiltonella和Regiella之间可能存在竞争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蚜 次生共生菌 有性世代 发育 繁殖
下载PDF
清除肠道共生菌群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18
作者 朱琳 蒯铮 +3 位作者 宋乐 胡予 沈锡中 张丹瑛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20-828,共9页
目的 利用四联抗生素清除肠道内微生物群,探讨肠道共生菌群对不同饮食喂养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ApoE^(-/-)小鼠作为动物模型,分别给予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分为对照组和抗生素组,抗生素组用四联抗生素(万... 目的 利用四联抗生素清除肠道内微生物群,探讨肠道共生菌群对不同饮食喂养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ApoE^(-/-)小鼠作为动物模型,分别给予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分为对照组和抗生素组,抗生素组用四联抗生素(万古霉素+甲硝唑+硫酸新霉素+氨苄青霉素)干预14周。用油红O染色评估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情况,用ELISA测定血清脂代谢指标及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的水平,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小鼠回肠及结肠上皮细胞中炎症因子及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结果 普通饲料喂养下,抗生素组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比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6),血清IL-1β及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05,P=0.021),小鼠回肠组织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的表达显著升高(P=0.003,P=0.007),肠上皮组织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高脂饲料喂养下,抗生素组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40);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下降(P<0.001),血清LPS水平降低(P=0.003),小鼠肠道组织的炎症因子TNF-α(回肠:P=0.030,结肠:P=0.029)、IL-6(回肠:P=0.040,结肠:P=0.001)和IL-1β(回肠:P=0.004,结肠:P=0.017)的表达均明显降低,而肠上皮组织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并没有变化。结论 清除ApoE^(-/-)小鼠肠道内微生物群可上调系统性炎症水平,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由此推测正常的肠道共生菌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共生菌 动脉粥样硬化 系统性慢性炎症 肠道屏障 小鼠
下载PDF
稻飞虱体内的类酵母共生菌及其营养功能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国超 傅强 张志涛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3-357,共5页
类酵母共生菌(yeastlikesymbiotes,YLS)是稻飞虱体内的一种共生菌,存在于稻飞虱的脂肪体细胞中,出芽生殖,通过卵直接传给后代,其数量随飞虱的生长发育而增加,但对于单位鲜虫重而言,基本保持恒定;系统进化研究结果显示,YLS在分类上属于... 类酵母共生菌(yeastlikesymbiotes,YLS)是稻飞虱体内的一种共生菌,存在于稻飞虱的脂肪体细胞中,出芽生殖,通过卵直接传给后代,其数量随飞虱的生长发育而增加,但对于单位鲜虫重而言,基本保持恒定;系统进化研究结果显示,YLS在分类上属于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核菌纲(Pyrenomycetes),其基因组大小与自由生活的酵母菌类似;共生体系中YLS可能为宿主提供必需氨基酸、蛋白质和固醇类等营养物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深入研究稻飞虱和类酵母共生菌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从基因水平证明二者的相互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飞虱 类酵母共生菌 营养 共生菌 酵母 营养功能 体内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基因组大小 子囊亚门
下载PDF
共生菌在褐飞虱致害性变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35
20
作者 吕仲贤 俞晓平 +3 位作者 陈建明 郑许松 徐红星 陶林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97-204,共8页
研究了不同虫源和致害性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种群体内共生菌数量动态及其对褐飞虱在抗虫品种上的取食选择、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氨基酸转移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褐飞虱田间种群的致害性与其体内共生菌数量有关。广西南宁种群雌... 研究了不同虫源和致害性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种群体内共生菌数量动态及其对褐飞虱在抗虫品种上的取食选择、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氨基酸转移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褐飞虱田间种群的致害性与其体内共生菌数量有关。广西南宁种群雌成虫体内的共生菌数量显著地高于浙江杭州和龙游两个虫源的雌成虫体内共生菌数量 ,而已纯化的 3个不同致害性生物型体内的共生菌数量无显著差异。取食抗性品种能显著减少生物型Ⅰ雌成虫体内的共生菌数量。缺乏共生菌时 ,生物型Ⅰ、Ⅱ若虫对水稻品种TN1和ASD7的选择性增大 ,而对Mudgo的取食选择性下降。尽管缺共生菌的 3个生物型在已适应的和不适应的感虫和抗虫品种上的若虫存活率和雌成虫产卵量均下降 ,若虫历期明显延长 ,但在已适应品种上的变化程度明显小于在不适应的抗虫品种上的变化程度。共生菌还明显影响成虫体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共生菌 致害性 抗性水稻品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