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进菱形切口在回肠造口关瘘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袁园园 刘刚磊 +1 位作者 王沙龙 袁联文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7年第4期261-264,共4页
目的改进回肠造口关瘘术切口的设计,观察菱形切口在回肠关瘘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6年12月~2017年3月我科应用菱形切口行5例肠关瘘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过原造瘘口圆心,垂直于腹部皮纹距离原造瘘口边缘1 cm的上下两点为A、C,... 目的改进回肠造口关瘘术切口的设计,观察菱形切口在回肠关瘘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6年12月~2017年3月我科应用菱形切口行5例肠关瘘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过原造瘘口圆心,垂直于腹部皮纹距离原造瘘口边缘1 cm的上下两点为A、C,平行于皮纹贴近原造瘘口边缘的两点为B、D,连接四点形成菱形ABCD,长对角线为4~5 cm,短对角线为2~3 cm;取AB、BC、CD、AD四条边的中点皮下依次进针,拉拢收紧使切口成十字,中间保留绿豆大小孔隙利于皮下引流。结果本组5例患者肠关瘘手术时间平均90(65~115)min。术后伤口疼痛轻微,无切口疝及感染发生,疤痕愈合满意。结论菱形切口关闭造瘘口操作简便,可降低术后感染,减少术后疼痛,并且外观美容效果好,较传统梭形切口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形切口 关瘘术 回肠造口 感染
下载PDF
七氟烷复合舒芬太尼在小儿关瘘术中的麻醉效果 被引量:3
2
作者 管锦生 陈小琳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13-115,共3页
目的 观察七氟烷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小儿关瘘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择期行小儿关瘘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麻醉诱导方法为静脉推注咪唑安定、丙泊酚,A组采用舒芬太尼,B组采用氯胺酮及罗库溴铵... 目的 观察七氟烷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小儿关瘘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择期行小儿关瘘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麻醉诱导方法为静脉推注咪唑安定、丙泊酚,A组采用舒芬太尼,B组采用氯胺酮及罗库溴铵,完成气管插管。术中麻醉维持采取吸入2%~4%七氟烷。观察两组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时(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进行50 min时(T3)、拔管时(T4)、拔管后10 min(T5)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同时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及术后烦躁、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 A组T4时的MAP、HR均高于T0时(P〈0.05),其他时间点的MAP、HR与T0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T2、T3、T4、T5时的MAP、HR均高于T0时(P〈0.05)。A组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B组,客观疼痛评分低于B组(均P〈0.05)。两组术后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烷复合舒芬太尼麻醉用于小儿关瘘术,效果确切,血流动力学状态稳定,能减少术后疼痛带来的烦躁,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烷 舒芬太尼 小儿 关瘘术
下载PDF
肠关瘘术前的营养评估与干预的效果评价
3
作者 刘欢华 曹莹 陈小燕 《全科护理》 2016年第33期3518-3520,共3页
[目的]肠评价关瘘术前的营养评估与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90例肠关瘘术前轻度、中度营养不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主观整体评估(PG-SGA)将其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8),对照组患儿术前给予常规治疗... [目的]肠评价关瘘术前的营养评估与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90例肠关瘘术前轻度、中度营养不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主观整体评估(PG-SGA)将其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8),对照组患儿术前给予常规治疗和基础护理,观察组术前给予营养支持干预,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营养指标及住院时间等。[结果]结束术前营养支持后,观察组前白蛋白、转铁白蛋白及维生素结合蛋白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2%明显低于对照组23.8%,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轻、中度肠关瘘术前营养不良患儿,要尽早给予及时有效的营养支持治疗,其可显著改善患儿围术期营养状况,降低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营养评估 关瘘术 营养干预
下载PDF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造瘘术后关瘘时机的选择 被引量:4
4
作者 储冬冬 毛建雄 肖东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20年第3期300-303,共4页
目的多数具有手术指征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需要行坏死肠管切除+肠造瘘术。而对于术后多长时间关闭造瘘口较为合适,目前尚无共识。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明确NEC造瘘术后关瘘的理想时机。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深圳市儿童... 目的多数具有手术指征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需要行坏死肠管切除+肠造瘘术。而对于术后多长时间关闭造瘘口较为合适,目前尚无共识。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明确NEC造瘘术后关瘘的理想时机。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深圳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2010年8月至2019年1月之间因NEC行坏死肠管切除+肠造瘘术并在术后一段时间后行关瘘术的患儿资料。为便于分析,我们将早期关瘘(EC)定义为造瘘术后8周内(含8周),而晚期关瘘(LC)定义为造瘘术后8周后。结果在58例患儿中,男35例,女23例。手术指征为气腹40例、保守治疗无法控制的感染18例,其中27例为早期关瘘(EC),31例为晚期关瘘(LC)。关瘘术后EC组有18例患儿需要呼吸机支持(66.67%),而LC组为10例(32.26%)(P<0.05);EC组比LC组需要更长时间肠外营养支持;而且EC组的住院时间远高于LC组;共有13例患儿因粘连性肠梗阻的并发症接受了再次手术(其中EC组7例,LC组6例);4例EC组患儿术后出现切口愈合不良,2例EC患儿因败血症死亡,1例EC患儿因短肠综合征和严重的营养不良死亡,而LC组患儿术后切口均恢复良好,无一例死亡。结论本研究提示,NEC肠造瘘术后晚期关瘘比早期关瘘能为患儿带来更大的益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肠造 关瘘术
下载PDF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造瘘术后肠衰竭相关性肝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广 张艳平 +5 位作者 张英娜 韩金宝 余梦楠 刘钢 黄柳明 张珊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2年第5期360-364,共5页
目的 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造瘘术后肠衰竭相关性肝病(intestinal failure associated liver disease,IFALD)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31日在... 目的 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造瘘术后肠衰竭相关性肝病(intestinal failure associated liver disease,IFALD)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31日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收治的初诊为NEC并行肠造瘘及还纳手术的7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是否合并IFALD分为未合并IFALD组(n=51)与合并IFALD组(n=27)。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术后发生IFALD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t检验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合并IFALD组与未合并IFALD组的早产儿比例分别为[92.6%(25/27)与72.5%(37/51),χ^(2)=4.084,P=0.043];低出生体质量儿比例分别为[88.9%(24/27)与70.6%(36/51),χ^(2)=4.722,P=0.030];造瘘术后剩余小肠长度<40 cm的比例分别为[37.0%(10/27)与5.9%(3/51),χ^(2)=12.764,P=0.001];并发脓毒血症发生率分别为[37.0%(10/27)与11.8%(6/51),χ^(2)=7.456,P=0.039],合并IFALD组均高于未合并IFALD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合并IFALD组与未合并IFALD组患儿的术后开奶天数分别为[(10±5)与(9±4)d,t=-1.241,P=0.021];达到全肠道喂养所需平均天数分别为[(50±19)与(27±13)d,t=3.341,P<0.001],合并IFALD组均长于未合并IFALD组。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达到全肠道喂养所需天数与IFALD发生呈正相关(OR=1.075,P=0.001),并发脓毒血症与IFALD发生呈正相关(OR=5.427,P=0.027)。结论 NEC小肠造瘘术后患儿,待病情稳定后早日达到全肠道喂养,积极预防感染是改善IFALD结局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肠衰竭相肝病 关瘘术 短肠综合征 肠内营养
下载PDF
新生儿小肠造瘘术后肠衰竭相关性肝病的营养管理、关瘘手术时机和结局 被引量:6
6
作者 邢国栋 黄柳明 +3 位作者 刘钢 张璟 谢华伟 申州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1年第1期55-59,共5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小肠造瘘术后肠衰竭相关性肝病营养管理和关瘘手术的相关问题,并评估结局。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附属八一儿童医院基础外科18例诊断为肠衰竭的高位肠造瘘合并肠衰竭相关性肝病新生儿的... 目的探讨新生儿小肠造瘘术后肠衰竭相关性肝病营养管理和关瘘手术的相关问题,并评估结局。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附属八一儿童医院基础外科18例诊断为肠衰竭的高位肠造瘘合并肠衰竭相关性肝病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于小肠造瘘术后予以营养支持,并尝试逐步向肠内营养过渡。但均未成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静脉营养支持,并合并肠衰竭相关性肝病。按照欧洲儿科胃肠病学、肝病学和营养协会指南和本中心临床经验进行个体化营养管理,患儿肝功能损伤及胆汁淤积呈进行性加重趋势,无法进一步肠外营养,体重增加困难,被迫提前行关瘘术。结果关瘘术后,16例可过渡至完全肠内营养,脱离静脉营养,达到出院标准,随访至术后2~6个月,患儿胆红素、肝功能均恢复至正常,体重追赶理想。4例患儿出现并发症,1例因出现粘连性肠梗阻于保守治疗期间出现感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而死亡;1例出现吻合口狭窄,多次加奶后出现腹胀等不全性肠梗阻表现,于肠造瘘还纳术后2个月再次行手术治疗,切除狭窄吻合口,重新行肠吻合术,术后1个月患儿恢复良好,目前肝功能、胆红素已降至正常。出院患儿中,1例患儿因回盲部及结肠大部分切除出现腹泻症状,需间断住院改善脱水症状。结论新生儿肠造瘘术后肠衰竭相关性肝病患儿,采取合理的营养支持策略和恰当的关瘘时机,可以改善患儿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造 肠衰竭相性肝病 营养支持 关瘘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