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语》“兴于诗”章与乐感的培育、融通及升华
1
作者 李科毅 《衡水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23-128,共6页
《论语》“兴于诗”章的诠释颇有争议,古今学者常理解为教(学)之序、政之序,后转向乐教、立德、成人、情感、人格培养的理解。如此便仅关注了“兴于诗”的方法义,实际应当还有境界义,即情志与经典的统一,乃至天人合一的境界。方法上,诗... 《论语》“兴于诗”章的诠释颇有争议,古今学者常理解为教(学)之序、政之序,后转向乐教、立德、成人、情感、人格培养的理解。如此便仅关注了“兴于诗”的方法义,实际应当还有境界义,即情志与经典的统一,乃至天人合一的境界。方法上,诗礼乐本质上在兴发、培育人的乐感,再融通美善悦朝人外部方向的社会层面发展,最后又回到人的心性层面升华为贯穿人的一种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兴于诗 乐感 乐性 天人合一
下载PDF
英译《论语》“兴于诗”章的诠释研究
2
作者 李科毅 王凤英 《巢湖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35-141,共7页
《论语》“兴于诗”章的诠释研究因争议过多而难有定论,即便其相关的古注已汗牛充栋,此章仍存在解读的空间。目前的诠释研究偏向于古典注疏,甚少结合海外的英译进行展开。古今中外的注疏和译本都有一个缺陷,多侧重于该章的方法义,忽略... 《论语》“兴于诗”章的诠释研究因争议过多而难有定论,即便其相关的古注已汗牛充栋,此章仍存在解读的空间。目前的诠释研究偏向于古典注疏,甚少结合海外的英译进行展开。古今中外的注疏和译本都有一个缺陷,多侧重于该章的方法义,忽略其所蕴含的境界义。研究结合海外学者的英译本《论语》的解释和孔子诗乐思想,提出“兴于诗”章借“诗”感兴乐感,来培育人的音乐秉性(方法义),以实现儒家君子情感意志与经典的统一(境界义),乃至天人合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译 《论语》 兴于诗 乐感 境界义 天人合一
下载PDF
“兴于诗”:儒家君子人格养成的逻辑起点——孔子文学教育思想探论之一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齐洲 李晓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0-71,共12页
孔子所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前人有过许多讨论,理解各不相同,以程颐、朱熹之说影响最大。然而,将此章理解为"大学终身所得之难易先后浅深",也仍义有未洽。"诗"、"礼"、"乐"无... 孔子所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前人有过许多讨论,理解各不相同,以程颐、朱熹之说影响最大。然而,将此章理解为"大学终身所得之难易先后浅深",也仍义有未洽。"诗"、"礼"、"乐"无论在学校教学还是在文化生活中,并没有难易之分,先后之次,深浅之别,三者原本相互配合、相须为用。传世文献里的"诗"、"礼"、"乐"其实有两个层面,一是"数术"层面,一是"义理"层面。作为"数术"层面的"诗",不仅包括《诗》文本,也包括用于歌咏的声乐、器乐和指导诗、乐的礼仪。而"义理"层面的"诗",不能局限于诗义,而应该是全部"新六艺"所体现的君子之"志"。这种"志"既包含了意志,也包含了情感,可以是"见贤思齐"的好善之德,也可以是"见不善而知自省"的恶恶之心。这是学者"立身成德"的第一步,是基础,也是起始,《诗》则是实现这一起始目标的代表性媒介。因此,"兴于诗"是孔子对弟子进行人格培养的起始路径,它既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的文学观念,同时又是儒家君子人格养成的逻辑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君子人格
下载PDF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内涵新探 被引量:6
4
作者 彭玲 刘泽民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8-132,共5页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核心要旨不是探讨立身成德、为政次序和为学次第等问题,而是探讨"人生在世"问题。"兴于诗"指人生发动于诗化状态,做人要凭本真情感状态来做,不问因果,不计得失;"立于礼&qu...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核心要旨不是探讨立身成德、为政次序和为学次第等问题,而是探讨"人生在世"问题。"兴于诗"指人生发动于诗化状态,做人要凭本真情感状态来做,不问因果,不计得失;"立于礼"是指人将本真情感用纹饰化的方式由亲及疏、由近而远地推己及人,做到自己把握自己而又能涵融群体的生活;"成于乐"是指人摆脱了对象化、现成化的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随情而动,中节而行,从而体验到一种缘自最深天性的"人(仁)生"快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人生在世 爱亲情感
下载PDF
“兴于诗”与“诗可以兴”辨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彭玲 刘泽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2-157,共6页
我国以“兴”论诗解诗的悠久传统,可以追溯到先秦。先秦以“兴”论诗,又以《论语》中的“兴于诗”(《泰伯》)和“诗可以兴”(《阳货》)二语最为明确。对“兴于诗”和“诗可以兴”的理解和阐释,古今学者多有分歧。综观学术界现有... 我国以“兴”论诗解诗的悠久传统,可以追溯到先秦。先秦以“兴”论诗,又以《论语》中的“兴于诗”(《泰伯》)和“诗可以兴”(《阳货》)二语最为明确。对“兴于诗”和“诗可以兴”的理解和阐释,古今学者多有分歧。综观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其一,认为“兴于诗”与“诗可以兴”表达的是相同或相近的意思,两处的“兴”都与诗的审美特质相距甚远,而是以诗为背景及旨归,强调“诗三百”在修身、为政等方面的社会功用;其二,认为“兴于诗”与“诗可以兴”指向不同,涉及的问题亦有差异,“兴于诗”强调的是《诗》在修身过程中具有启发作用,其最终目标指向修身成仁;“诗可以兴”强调的是周代贵族学《诗》、用《诗》的目的所在,其最终目标指向“事父事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于诗 诗可以兴 论诗 诗三百 古今学者 审美特质 解诗 阳货 感发 立于礼
下载PDF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本义管窥 被引量:5
6
作者 康宁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5-88,共4页
《论语·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句,因省略主语,关于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其中以何晏的"修身立德说"、朱熹的"为学次第说"影响最大。但前说有偷换主语进行解释之嫌,后说则与先秦礼制不符。结... 《论语·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句,因省略主语,关于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其中以何晏的"修身立德说"、朱熹的"为学次第说"影响最大。但前说有偷换主语进行解释之嫌,后说则与先秦礼制不符。结合先秦礼乐思想及孔子的为政理想,可推知孔子所言应是"为政之次序",即"因诗观风,依俗制礼,国治乐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本义
下载PDF
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诗与乐的融合——以筝·乐·诗《陆游与唐婉》的演绎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闵林秀 赵星 《北方音乐》 2020年第15期236-237,共2页
21世纪的中国音乐由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而有所变化,随着西方音乐的不同体裁和形式的渗入,西为中用的思想逐渐在近现代国内作曲家的作品中有所体现,民乐更成为典型代表,致使浮夸浮躁、忘本除根的风气弥漫。本文以筝·乐·... 21世纪的中国音乐由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而有所变化,随着西方音乐的不同体裁和形式的渗入,西为中用的思想逐渐在近现代国内作曲家的作品中有所体现,民乐更成为典型代表,致使浮夸浮躁、忘本除根的风气弥漫。本文以筝·乐·诗《陆游与唐婉》为例,论证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内涵融入到现代创作曲中的演绎。希望通过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梳理和举例,使广大民乐学者重新诠释和演绎好中国本土的乐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美学 融合
下载PDF
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天地未画前——论孔子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被引量:1
8
作者 赵妍妍 《龙岩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83-87,共5页
自境界上言,诗上即有礼、乐,礼与乐也相互融摄。诗"兴"处自然之情即有礼之"立"、乐之"成"。这在语源学、训诂学上亦可得一印证。但只说诗礼乐乃一事,于工夫上却不免失之笼统。自然之情的展现是"立于... 自境界上言,诗上即有礼、乐,礼与乐也相互融摄。诗"兴"处自然之情即有礼之"立"、乐之"成"。这在语源学、训诂学上亦可得一印证。但只说诗礼乐乃一事,于工夫上却不免失之笼统。自然之情的展现是"立于礼"的过程,人能近取譬而于日用常行间尽伦、敬事,方可展现自身"是他"的可能性。这根本性的人我之"和",是上至源头通于诗情善乐的"兴"、下至日用伦常间达于成"人"践德之"难"的枢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象征的文化心灵演进具有日用伦常间的超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自然之情 能近取譬
下载PDF
孔子审美感受的三种境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释解 被引量:2
9
作者 黄广华 《齐鲁学刊》 CSSCI 1993年第6期76-81,共6页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载于《论语·泰伯》篇,它与上下文都没什么内在的联系,所以蔡尚思先生在《孔子思想体系》一书中说:“乍看起来,这三句话有点没头没脑,因而法家有种种不同解释。”这很符合实际。但一般认为,孔子在这里是...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载于《论语·泰伯》篇,它与上下文都没什么内在的联系,所以蔡尚思先生在《孔子思想体系》一书中说:“乍看起来,这三句话有点没头没脑,因而法家有种种不同解释。”这很符合实际。但一般认为,孔子在这里是说的人完成道德修养,成为仁人君子的完善过程,诗、礼、乐就是完成这个过程的手段。这种解释应该是有根据、有道理的,符合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积极用世思想。不过我总觉得其中还有点深层的东西没挑明的,因为,只是从理性上逻辑推理地叫人承认,而不是从感性上让人领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于诗 成于乐 立于礼 音乐作品 艺术形式 艺术特征 孔子思想体系 三种境界 审美感受 美学特征
下载PDF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略论孔子的审美人生建造工程
10
作者 吴廷玉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3期70-75,共6页
孔子将自己一生的思考和实践精练为一个范式,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以下出自《论语》的引文只注篇名)这是一个审美人生建造工程。出发点“兴于诗”,立足性灵的解放,归宿点“成于乐”,实现精神的超越,饱含着... 孔子将自己一生的思考和实践精练为一个范式,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以下出自《论语》的引文只注篇名)这是一个审美人生建造工程。出发点“兴于诗”,立足性灵的解放,归宿点“成于乐”,实现精神的超越,饱含着诗意。而“立于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建造工程 人生理想 思无邪 泰伯 子大叔 感发 三百篇
下载PDF
怎样从“兴于诗"到“成于乐”——加强边疆音乐教育之浅见
11
作者 曹云华 《民族音乐》 2005年第3期41-42,共2页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提倡音乐教育的宗师——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注)意思是:对人的教育应该从学唱诗歌开始,建立起为人处世的规范,最后完成于音乐。换言之即是说:受教育者知书达礼,还必须接受音乐教育的熏陶...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提倡音乐教育的宗师——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注)意思是:对人的教育应该从学唱诗歌开始,建立起为人处世的规范,最后完成于音乐。换言之即是说:受教育者知书达礼,还必须接受音乐教育的熏陶,才能算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孔子时代虽然已经越过2500年,请看我们今天幼儿园的孩子们,刚刚呀呀学语,就是学唱“排排坐,吃果果”以及“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之类的童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教育思想 兴于诗 成于乐 我国古代 立于礼 音乐美 宗师 音乐教学 孔子 受教育者
下载PDF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福州市鼓楼第二中心小学的艺术教育特色
12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11年第9期101-101,共1页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在孔子看来,乐是塑造一个完人的关键环节。艺术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促进校园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近年来。
关键词 中心小学 兴于诗 成于乐 校园文明建设 立于礼 学生文化素质 艺术教育 文化交流 那霸
下载PDF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礼乐之美
13
作者 张小曼 《美术教育研究》 2015年第8期56-57,共2页
张小曼的雕塑作品是儒家文化中"仁、智、礼、义、信"的外化形象。人物着宽大的锦袍,或作引颈高歌状,或作翩翩起舞状,或抚古琴于膝上,或呻吟、颂读而沉思,这些富于古典文化气息的特点,处处体现在雕塑的每一个动态之中。
关键词 兴于诗 成于乐 雕塑作品 立于礼 儒家文化 古典文化 张小曼 膝上 乐之
下载PDF
从兴于诗到兴喻说:兴义结构演变探 被引量:1
14
作者 曲宁 杨冬 《求索》 CSSCI 2012年第1期192-194,共3页
兴,是古代文论史上涵义最为含混不清的术语之一,近年来,有诸多学者追溯作为原始宗教仪式的"兴祭"本义,以此作为厘清兴论的根据。但对兴已经消亡的本义的执著,往往会造成对其后各种缠夹变体独立价值的贬低。笔者希望从"兴... 兴,是古代文论史上涵义最为含混不清的术语之一,近年来,有诸多学者追溯作为原始宗教仪式的"兴祭"本义,以此作为厘清兴论的根据。但对兴已经消亡的本义的执著,往往会造成对其后各种缠夹变体独立价值的贬低。笔者希望从"兴"字本身的词义结构中找到依据,开拓一个新的研究角度,既能在众多缠夹的兴义变体中发现一致处,又便于分析各个变体自身的独特性。本文即截取兴论在孔子"兴于诗"到汉代"兴喻说"的发展阶段,运用兴义结构剖析其中变化,以此验证这一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义结构 兴于诗 兴喻说
原文传递
幼儿园全景式“美的教育”实践研究
15
作者 潘云霞 《早期教育(幼教·教育教学)》 2024年第2期16-18,共3页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美的教育对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及:“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美的教育对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及:“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美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的教育 社会文化生活 成于乐 幼儿园 幼儿艺术 立于礼 学习与发展 兴于诗
下载PDF
儒家成人视阈中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被引量:3
16
作者 魏冰娥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4-84,共11页
儒家成人视阈中的"兴于诗"兴起"好善恶恶"、自信多样的真情主体,"立于礼"挺立含情节情、履言范行的文理主体,"成于乐"完成大气仁爱、自由和乐的情理主体,"兴于诗"→"立于礼&qu... 儒家成人视阈中的"兴于诗"兴起"好善恶恶"、自信多样的真情主体,"立于礼"挺立含情节情、履言范行的文理主体,"成于乐"完成大气仁爱、自由和乐的情理主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属主体起情→守理→合情理之自我挺成与社会共生。其中,"兴于诗"先于"立于礼"与"成于乐","立于礼"把持"兴于诗"与"成于乐","兴于诗"与"成于乐"内置"立于礼","成于乐"统摄"兴于诗"与"立于礼",三者一体有分,交融互进,相须为用,圆融挺成主体之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成人
原文传递
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广华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6-21,共6页
关键词 “兴” 兴于诗 立于礼 孔子思想 “成于乐” 音乐 不确定性 具体性 审美感受 《乐记》
原文传递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18
作者 彭景华 《深交所》 2020年第1期54-56,共3页
2019年12月13日下午,主题为“歌祖国华诞颂时代乐章”的深交所致敬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员工合唱大赛在上市大厅举行,来自各部门及下属公司的干部员工逾500人参加。我作为一名刚刚退休的老员工,也有幸参与其中,亲历全过程,开启了我退休生... 2019年12月13日下午,主题为“歌祖国华诞颂时代乐章”的深交所致敬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员工合唱大赛在上市大厅举行,来自各部门及下属公司的干部员工逾500人参加。我作为一名刚刚退休的老员工,也有幸参与其中,亲历全过程,开启了我退休生涯的华彩乐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于乐 华彩乐章 立于礼 下属公司 兴于诗 深交所 退休 干部员工
原文传递
重建内在性——读于坚新诗集《漫游》
19
作者 赵凡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7-63,共7页
文。错画也。象交文。——《说文解字》我像原始人那样破坏秩序重组混沌颠倒黑白混淆阴阳……——《厨房巫师》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①这标识出文学的位置。教开始于诗,而诗也是一种开启。“诗可群”与“兴”中之“同”可作沟通... 文。错画也。象交文。——《说文解字》我像原始人那样破坏秩序重组混沌颠倒黑白混淆阴阳……——《厨房巫师》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①这标识出文学的位置。教开始于诗,而诗也是一种开启。“诗可群”与“兴”中之“同”可作沟通,乃成为礼乐政教的基础、触发点或内在性②。思想之风动与时代之变化,常以文学尤其是文体的变化为先,如唐代古文运动,就为宋代儒学复兴奠定了文体的基础;更不用说“五四”文学革命,前所未有地开放了“文”的各种趋向,为新文化之成立提供了形式上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集 儒学复兴 文学革命 成于乐 触发点 《说文解字》 兴于诗 立于礼
下载PDF
美育有助于人们理解与敬畏秩序
20
《前线》 2023年第1期I0001-I0001,共1页
中华文明主要发轫于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在春播、夏锄、秋收、冬藏中逐渐形成具有农耕文明特色的四时节令以及“信奉天道”的文化秩序。从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倡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器以藏礼”的钟鼎簋爵到寓意吉祥的岁朝清供... 中华文明主要发轫于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在春播、夏锄、秋收、冬藏中逐渐形成具有农耕文明特色的四时节令以及“信奉天道”的文化秩序。从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倡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器以藏礼”的钟鼎簋爵到寓意吉祥的岁朝清供,都不失为中华传统美育的有效载体与畅达路径。正是在这些充满艺术与人文之美的诗乐、器物和礼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明 成于乐 立于礼 兴于诗 有效载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