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刺激鲫鱼小脑腹外侧区诱发的Mauthner细胞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被引量:3
1
作者 张英才 张淑华 +3 位作者 李效义 童学红 虞芬 张茂先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59-463,共5页
实验采用微电极胞内记录技术探查鲫鱼Mauthner细胞(M-细胞)对小脑刺激的电反应特征。电刺激鲫鱼小脑腹外侧部,可在双侧M-细胞胞体、腹侧树突和外侧树突近端记录到一种复合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小脑诱发性EPSP)。小脑诱发性EPSP潜伏期较短... 实验采用微电极胞内记录技术探查鲫鱼Mauthner细胞(M-细胞)对小脑刺激的电反应特征。电刺激鲫鱼小脑腹外侧部,可在双侧M-细胞胞体、腹侧树突和外侧树突近端记录到一种复合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小脑诱发性EPSP)。小脑诱发性EPSP潜伏期较短(0.63±0.09 ms),持续时间较长(5.49±1.13 ms),幅度分级和刺激频率依从等特征。以较高强度刺激小脑常引起M-细胞顺向激活。多点胞内连续穿刺实验显示小脑诱发性EPSP起源于腹侧树突远端。实验结果提示,小脑-M-细胞通路可能包含一组长短不等的神经元链,它们根据链的短或长,由近及远依次投射在腹侧树突远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utlmer细胞 小脑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腹侧树突 鲫鱼
下载PDF
低频刺激后海马CA1区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群体锋电位的变化 被引量:3
2
作者 梁华为 沈岳良 +1 位作者 陈志雄 夏强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31-434,共4页
在大鼠海马脑片上使用双电极在CA1区进行细胞外记录 ,观察低频刺激 (LFS)诱发同突触长时程抑制 (LTD)时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fEPSP)的斜率 (S EPSP)和群体锋电位 (PS)的幅值 (A PS)的变化。给予 90 0脉冲 1HzLFS后 ,S EPSP和A PS降低的... 在大鼠海马脑片上使用双电极在CA1区进行细胞外记录 ,观察低频刺激 (LFS)诱发同突触长时程抑制 (LTD)时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fEPSP)的斜率 (S EPSP)和群体锋电位 (PS)的幅值 (A PS)的变化。给予 90 0脉冲 1HzLFS后 ,S EPSP和A PS降低的幅度分别是 35 4± 5 3%和 6 8 0± 7 2 % ;而给予 4 5 0脉冲 1HzLFS后 ,S EPSP和A PS分别降低 14 3± 2 3%和 36 8± 6 7%。上述两组中A PS的变化率均显著大于S EPSP (P <0 0 1) ,而 90 0脉冲数组中两个指标的变化率均大于 4 5 0脉冲数组 (P <0 0 5 )。高Mg2 + (4mmol/L)使突触的传递活动减弱 ,但不影响LTD的诱发 ,在高Mg2 + 介质中 ,LFS引起的A PS变化率仍显著大于S EPSP (P <0 0 1)。结果表明 ,由LFS诱发同突触LTD的水平不仅与LFS的脉冲数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刺激 海马CAI区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可塑性 长时程抑制 群体锋电位
下载PDF
电针对大鼠海马兴奋性突触后电位长时程增强的作用 被引量:5
3
作者 马骋 闫丽萍 沈梅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69-171,共3页
目的 观察电针对麻醉状态下正常和东莨菪碱引起的学习记忆减退模型大鼠海马突触EPSP长时程增强 (LTP)的作用。方法 引导大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突触后兴奋性电位群 (EPSPs) ,强直刺激 (HFS)大脑皮层前穿质区引起海马突触LTP反应 ;... 目的 观察电针对麻醉状态下正常和东莨菪碱引起的学习记忆减退模型大鼠海马突触EPSP长时程增强 (LTP)的作用。方法 引导大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突触后兴奋性电位群 (EPSPs) ,强直刺激 (HFS)大脑皮层前穿质区引起海马突触LTP反应 ;用东莨菪碱制备学习记忆障碍模型 ;观察电针大椎和肾俞穴对正常和模型大鼠海马LTP的影响。结果 电针对HFS诱发的海马突触LTP效应 ,其作用强于未电针组 ,部分参数和时段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且维持时间长于后者 ;东莨菪碱i.p可显著抑制HFS诱发的海马突触LTP(P <0 .0 1) ,电针能显著对抗这一抑制作用 (P <0 .0 1;P <0 .0 5 )。结论 电针对HFS引起的海马突触LTP有一定的易化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长时程增强 学习记忆障碍 电针 动物实验
下载PDF
铃蟾肽介导的豚鼠肠系膜下神经节非胆碱能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被引量:2
4
作者 孔德虎 王刚 +4 位作者 王宏梅 柯道平 胡金兰 祝延 黄振信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88-394,共7页
应用细胞内记录技术,对铃蟾肽(bombesin,BOM)在豚鼠离体肠系膜下神经节(inferior mesenteric ganglion,IMG)非胆碱能兴奋性突触传递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重复电刺激突触前结肠神经,有74.3%(52/70)IMG细胞可诱发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ls... 应用细胞内记录技术,对铃蟾肽(bombesin,BOM)在豚鼠离体肠系膜下神经节(inferior mesenteric ganglion,IMG)非胆碱能兴奋性突触传递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重复电刺激突触前结肠神经,有74.3%(52/70)IMG细胞可诱发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ls-EPSP)。在可引出ls-EPSP的细胞中,22%(4/18)细胞同时对BOM和SP敏感。用BOM持续灌流IMG,可明显抑制对BOM敏感细胞的ls-EPSP,对BOM不敏感细胞的ls-EPSP则无影响,且BOM受体与SP受体间无交叉脱敏。BOM受体阻断剂tyT^4[D-phe^(12)]bombesin能明显可逆性地抑制BOM敏感细胞的ls-EPSP和去极化,但对BOM不敏感细胞则无影响。研究结果提示,BOM可能是介导豚鼠IMG细胞ls-EPSP的一种递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铃蟾肽 P物质 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肠系膜下神经节 豚鼠
下载PDF
He-Ne激光对大鼠离体颈上神经节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莫华 何萍 +1 位作者 梁爱宣 莫宁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1期25-30,共6页
本文应用细胞内生物电记录技术,观测不同功率、不同照射时间的He—Ne激光(脉冲频率为1 Hz、波长为632.8nm)对大鼠离体颈上神经节后神经元的膜电导和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EPSP)的影响,以研究He—Ne激光对突触传递过程的作用机制。实验结... 本文应用细胞内生物电记录技术,观测不同功率、不同照射时间的He—Ne激光(脉冲频率为1 Hz、波长为632.8nm)对大鼠离体颈上神经节后神经元的膜电导和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EPSP)的影响,以研究He—Ne激光对突触传递过程的作用机制。实验结果:(1)节后神经元快兴奋性突触传递过程对照射的He—Ne激光功率密度和照射时间的长短有选择性;(2)功率密度为2 mW/cm2的He—Ne激光对膜电导和f-EPSP的影响呈两个阶段:在照射初期(头2分钟内)引起膜电导增大(P<0.05),同时f-EPSP幅值增大(P<0.05),甚至能产生动作电位;在激光照射后期(后3至10分钟)引起膜电导减少,f—EPSP幅值下降至低于照射前,并持续稳定较长一段时间;(3)功率密度为5 mW/cm2的He—Ne激光照射期f-EPSP幅值持续下降,不出现两阶段;(4)功率密度为2 mW/cm2的He—Ne激光的照射可降低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阈值,增加其发放频率。实验结论:(1)功率密度为2 mW/cm2,脉冲频率1 Hz的He—Ne激光短时间照射可提高突触后膜上Na+、K+离子通透性,使膜电导增大而导致神经细胞突触过程的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幅值增加;(2)在功率密度为2mW/em2的He—Ne激光调节交感神经节快兴奋传递的过程中存在两时相效应,即激光照射初期的短时间增强效应和激光照射后期的长时间减弱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NE激光 大鼠 离体颈上神经节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交感神经 作用机制
下载PDF
电针对大鼠海马兴奋性突触后电位长时程增强的作用(英文) 被引量:5
6
作者 马骋 闫丽萍 沈梅红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13期2587-2589,共3页
背景:海马长时程增强(long-termpotentiation,LTP)与行为学研究相结合,已被广泛用于包括中医药在内的改善学习记忆功能和治疗老年性痴呆的研究。目的:观察电针对麻醉状态下正常和东莨菪碱引起的学习记忆减退模型大鼠海马兴奋性突触后电... 背景:海马长时程增强(long-termpotentiation,LTP)与行为学研究相结合,已被广泛用于包括中医药在内的改善学习记忆功能和治疗老年性痴呆的研究。目的:观察电针对麻醉状态下正常和东莨菪碱引起的学习记忆减退模型大鼠海马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EPSP)LTP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材料:SD大鼠40只,体质量270~310g,单纯随机分成为:对照组、电针组、模型组和模型+电针治疗组,每组10只。干预:引导大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突触后兴奋性电位群(EPSPs),强直刺激大脑皮质前穿质区引起海马突触LTP反应;用东莨菪碱制备学习记忆障碍模型;电针(疏密波3~5mA,30min)大椎和双侧肾俞穴;观察电针对正常和模型大鼠海马LTP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强直刺激前和强直刺激诱发后0,60,120minLTP群发电位信号(PS),PS的EPSP潜伏期,PS锋值潜伏期,EPSP的斜率,PS锋值和PS锋面积(PSa)。结果:①电针对强直刺激诱发的海马突触LTP效应的作用强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EPSP潜伏期明显缩短犤相对于强直刺激前的变化率对照组与电针组分别为(-7.8±2.6)%比(-14.4±7.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681,P<0.05)犦;EPSP的斜率增加(t=2.4364,P<0.05);PS锋面积增大(t=2.7508~2.9909,P<0.05),且维持时间长于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大鼠 海马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海马长时程增强 老年痴呆 学习记忆功能
下载PDF
三七总皂甙对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周燕 莫宁 +2 位作者 何萍 林自忠 田磊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 :探讨三七总皂甙 (PNS)对大鼠星状神经节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用细胞内生物电记录技术 ,测定 PNS对大鼠星状神经节 (SG)的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f- EPSP)、膜电位、膜电阻及对外源性乙酰胆碱引起的膜除极化反应... 目的 :探讨三七总皂甙 (PNS)对大鼠星状神经节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用细胞内生物电记录技术 ,测定 PNS对大鼠星状神经节 (SG)的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f- EPSP)、膜电位、膜电阻及对外源性乙酰胆碱引起的膜除极化反应的影响。结果 :PNS在 0 .10~ 0 .16 g/ L 浓度范围内可使 f- EPSP可逆性减小 (P <0 .0 1) ,但对膜电位、膜电阻及外源性氯化乙酰胆碱 (Ach)引起的膜除极反应均无显著的影响。结论 :PNS对大鼠星状神经节 f- EPSP有可逆性抑制作用 ,抑制是通过突触前机制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总皂甙 星状神经节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细胞内生物电记录
下载PDF
铃蟾肽、P物质受体脱敏对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柯道平 孔德虎 +2 位作者 王刚 祝延 黄振信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201-202,F003,共3页
目的 :探讨豚鼠肠系膜下神经节 (IMG)细胞铃蟾肽 (bombesin ,Bom)、P物质 (substanceP ,SP)受体间相互作用及对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ls EPSP)的影响。方法 :离体细胞内记录 ,并观察细胞的去极化、ls EPSP的时程、幅度。结果 :SP受体... 目的 :探讨豚鼠肠系膜下神经节 (IMG)细胞铃蟾肽 (bombesin ,Bom)、P物质 (substanceP ,SP)受体间相互作用及对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ls EPSP)的影响。方法 :离体细胞内记录 ,并观察细胞的去极化、ls EPSP的时程、幅度。结果 :SP受体脱敏可使SP敏感细胞的ls EPSP阻抑 ,但对Bom去极化无影响 ;Bom受体脱敏可使Bom敏感细胞的ls EPSP阻抑 ,但对SP受体去极化无影响。结论 :Bom、SP可通过各自的突触后膜受体形成ls EPSP ,无交互脱敏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铃蟾肽 P物质 受体脱敏 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神经节 生理学
下载PDF
豚鼠交感神经节非胆碱能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蛙皮素、P物质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刘芳 柯道平 孔德虎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7-31,共5页
运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 ,观察豚鼠 (Caviaporcellus)离体肠系膜下神经节 (IMG)细胞非胆碱能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ls EPSP)与蛙皮素 (BOM)、P物质 (SP)的关系 ,以探讨肽类神经递质在外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结果显示 ,SP去极化、... 运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 ,观察豚鼠 (Caviaporcellus)离体肠系膜下神经节 (IMG)细胞非胆碱能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ls EPSP)与蛙皮素 (BOM)、P物质 (SP)的关系 ,以探讨肽类神经递质在外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结果显示 ,SP去极化、BOM去极化与ls EPSP具有相关性 ;SP受体脱敏使SP敏感细胞的ls EPSP减弱或消失 ,但不影响BOM引起的去极化 ;BOM受体脱敏使BOM敏感细胞的ls EPSP减弱或消失 ,但不影响SP引起的去极化。大部分ls EPSP阳性细胞对SP、BOM敏感 ,而对SP、BOM均不敏感的细胞多数不出现ls EPSP。结果提示 ,BOM、SP通过IMG细胞膜上相应受体参与了ls EPSP的形成 ,受体间无交互脱敏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感神经节 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蛙皮素 P物质
下载PDF
刺激迷叶诱发的鲫鱼Mauthner细胞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10
作者 童学红 李效义 +3 位作者 张丽娟 侯晓莉 崔茜 郝刚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2008年第12期37-41,共5页
采用微电极胞内穿刺技术探查鲫鱼Mauthner细胞(M-细胞)对迷叶刺激的电反应特征。电刺激鲫鱼迷叶背面中央外侧区,可在双侧M-细胞胞体,腹侧树突和外侧树突近端记录到一种复合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迷叶诱发性EPSP)。迷叶诱发性EPSP表现较短... 采用微电极胞内穿刺技术探查鲫鱼Mauthner细胞(M-细胞)对迷叶刺激的电反应特征。电刺激鲫鱼迷叶背面中央外侧区,可在双侧M-细胞胞体,腹侧树突和外侧树突近端记录到一种复合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迷叶诱发性EPSP)。迷叶诱发性EPSP表现较短潜伏期(0.584±0.16 ms),较长持续时间(6.20±2.13 ms),幅度分级和刺激频率依从等特征,并可引起M-细胞顺向激活。多点胞内连续穿刺实验显示迷叶诱发性EPSP起源于腹侧树突远端。实验结果提示,迷叶—M-细胞通路可能包含一组长短不等的神经元链,它们依链的短或长,由近及远依次投射在腹侧树突的限定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UTHNER细胞 迷叶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腹侧树突 鲫鱼
下载PDF
大鼠星状神经节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变化与三七总皂甙的影响(英文)
11
作者 周燕 田磊 莫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5期5044-5046,共3页
背景:有研究显示,三七总皂甙能明显增强大鼠的学习与记忆能力,但其对外周神经系统的作用仍需进一步观察。目的:观察三七总皂甙对大鼠星状神经节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作用。设计:观察对照实验。单位:广西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材料:实验... 背景:有研究显示,三七总皂甙能明显增强大鼠的学习与记忆能力,但其对外周神经系统的作用仍需进一步观察。目的:观察三七总皂甙对大鼠星状神经节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作用。设计:观察对照实验。单位:广西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5-01/2006-02在广西医科大学实验中心药理实验室完成。选用30只健康雄性清洁级SD大鼠,体质量(220±20)g,由广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SEN-7203数字式三通道刺激器、MEZ8301型微电极放大器为日本NIHONKOHDEN公司产品,玻璃微电极拉制仪、微电极操纵仪均为日本Narishige公司产品。三七总皂甙(为云南昆明雅阁臣药业公司产品批号020802)氯化乙酰胆碱(Ach)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方法:大鼠麻醉后迅速处死,打开胸壁,在显微镜下将星状神经节离体并将标本迅速移至灌流浴槽,剥去神经节外层结缔组织膜,用金属细针固定其边缘。用含体积分数0.95O2与体积分数0.05CO2混合气体和pH为(7.4±0.05)的Kreb's持续、恒温(34.0±0.5℃)灌流神经节,同时采用质量浓度范围0.08~0.16g/L三七总皂甙对神经节进行灌流和培养。①用内充3mmol/LKCl的玻璃微电极穿刺离体星状神经节神经元,记录细胞内突触后膜除极反应的幅度。②选用三七总皂甙可逆性抑制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最高浓度0.16g/L直接灌流,观察三七总皂甙对外源性Ach(1mmol/L,1min)引起的突触后膜除极反应幅度和时程的影响。③选用三七总皂甙可逆性抑制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最高浓度0.16g/L直接灌流,观察三七总皂甙对膜性质(膜电阻和膜电位)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①细胞内突触后膜除极反应的幅度。②最高浓度0.16g/L三七总皂甙对外源性Ach引起的突触后膜除极反应幅度和时程及对膜性质(膜电阻和膜电位)的影响。结果:纳入大鼠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三七总皂甙对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影响:三七总皂甙在0.10~0.16g/L范围内可逆性抑制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使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幅度减小,或使顺行动作电位变成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三七总皂甙质量浓度越高,对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抑制作用越明显。抑制作用多在三七总皂甙灌流3~10min内出现,0.16g/L三七总皂甙起效最快,通常在3~4min内就使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明显下降。停止三七总皂甙灌流后,用正常Kreb's冲洗15~20min可使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基本恢复至给药前的对照水平。②三七总皂甙对外源性Ach引起膜除极反应的影响:用0.16g/L三七总皂甙灌流前后Ach除极反应的幅度和时程分别为(15.5±2.4)mV,(256.1±21.5)s,与给三七总皂甙后无明显差异[(14.3±1.9)mV,(228.6±24.5)s,P>0.05]。③三七总皂甙对膜性质的影响:给药前后平均膜电位差异不明显[-(55.5±12.1),-(54.3±10.4)mV,P>0.05]。平均膜电阻亦无明显差异[(53.9±5.1),(55.1±4.8)MΩ,P>0.05]。结论:三七总皂甙对大鼠星状神经节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有可逆性抑制作用,抑制可能是通过突触前机制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总皂甙 星状神经节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细胞内生物电记录
下载PDF
刺激皮肤诱发的鲫鱼Mauthner细胞复合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动作电位 被引量:3
12
作者 冯逵 张淑华 张英才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09-514,共6页
目的研究皮肤感觉传入信息对Mauthner细胞M细胞兴奋性的影响。方法电刺激皮肤并结合M细胞多点胞内穿刺技术记录胞体及腹侧树突的电反应。结果刺激躯干部皮肤在国产鲫鱼M细胞上记录到3组复合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a组EPSP幅度最... 目的研究皮肤感觉传入信息对Mauthner细胞M细胞兴奋性的影响。方法电刺激皮肤并结合M细胞多点胞内穿刺技术记录胞体及腹侧树突的电反应。结果刺激躯干部皮肤在国产鲫鱼M细胞上记录到3组复合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a组EPSP幅度最低潜伏期和时程也最短,分布在胞体及胞体附近的腹侧树突上,耐受≥1Hz的刺激。b组EPSP幅度最高,时程最长,潜伏期介于a、c两组之间不耐受≥1Hz的刺激从胞体到腹侧树突末梢端幅度逐渐增大;在b组EPSP基础上可爆发动作电位。c组EPSP的特点是需要较强(伤害性)刺激≥100V才可出现,潜伏期最长幅度介于a、b两组之间,不耐受≥1Hz的刺激。上述3组EPSP上均叠加有代表电突触活动的尖峰样瞬变电位。结论(1)皮肤感觉传入信息可使M细胞爆发动作电位,这与以往观点不同;(2)皮肤伤害性刺激可使M细胞产生一个迟发性EPSP(3)从皮肤投射到M细胞的神经通路可能是由含有不同突触接替次数和不同突触种类的神经链群组成,它们在M细胞上的投射部位各异;4在上述通路上有可能皆存在电和化学突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UTHNER细胞 腹侧树突 皮肤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鲫鱼
下载PDF
中枢兴奋性传递的突触后电位小波熵分析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爱华 顾建文 郑崇勋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28-431,共4页
采用细胞内记录方法提取了离体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应用小波熵研究了EPSP所包含的信息.在计算了EPSP的小波熵、幅度、上升和下降相速率等参数并对其进行相关矩阵分析后,发现EPSP小波熵与其幅度、上升和... 采用细胞内记录方法提取了离体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应用小波熵研究了EPSP所包含的信息.在计算了EPSP的小波熵、幅度、上升和下降相速率等参数并对其进行相关矩阵分析后,发现EPSP小波熵与其幅度、上升和下降相速率等参数均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是EPSP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特征参数.进而分析了大黄酸对中枢兴奋性传递的作用,发现神经元在灌流大黄酸前后小波熵参数值变化显著.研究表明,小波熵能较全面地表征EPSP信号特征,比传统参数更具代表性,并能较灵敏地反映神经元兴奋性改变,较好地反映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小波熵 海马 神经元
下载PDF
双耳声刺激对小鼠中脑下丘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林涛 何娜 +1 位作者 刘秀萍 鄢俊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117-121,共5页
目的探讨双侧声刺激对小鼠下丘单个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及其潜在的神经回路。方法给予对侧和同侧声刺激,记录左侧下丘单个神经元特征频率(CF)和最低阈值(MT)。对侧刺激即为右侧单耳声刺激,同侧即为左侧单耳声刺激。设置声刺激频率为CF-对... 目的探讨双侧声刺激对小鼠下丘单个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及其潜在的神经回路。方法给予对侧和同侧声刺激,记录左侧下丘单个神经元特征频率(CF)和最低阈值(MT)。对侧刺激即为右侧单耳声刺激,同侧即为左侧单耳声刺激。设置声刺激频率为CF-对侧,声音幅度为MT-对侧以上10 dB或20 dB,活体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小鼠下丘单个神经元分别对同侧耳、对侧耳声刺激的单侧反应、以及双侧声音同时刺激下的整合反应,比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变化。结果共记录到95个双耳兴奋性神经元,在双耳声刺激下可产生抑制、易化和无整合3种不同效应,其比例分别为37.9%(36/95)、21.1%(20/95)和41.0%(39/95)。在抑制组中,单耳对侧-EPSP和双侧-EPSP波幅分别为(12.37±7.3)mV和(6.54±5.1)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侧-EPSP比较,双侧-EPSP波幅降低21.4%~89.8%,平均降低49.1%。在易化组中,单耳对侧-EPSP和双侧-EPSP波幅分别为(7.32±4.3)mV和(11.77±6.3)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侧-EPSP比较,双侧-EPSP波幅增高20.8%~179%,平均增高56.8%。在无整合组中,对侧-EPSP与双侧-EPSP的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耳整合可能发生在上橄榄核复合体,双侧下丘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参与了下丘神经元双耳特性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丘 双耳神经元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双耳整合
原文传递
大鼠海马兴奋性突触传递的表观受体动力学分析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郑瑞璇 陶宜楠 +2 位作者 石玉含 张环环 汪萌芽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103-106,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离体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刺激强度依赖性及表观受体动力学性质。方法:应用成年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不同强度电刺激Schaffer侧支诱发的EPSP的变化,并分析其表观受... 目的:观察大鼠离体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刺激强度依赖性及表观受体动力学性质。方法:应用成年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不同强度电刺激Schaffer侧支诱发的EPSP的变化,并分析其表观受体动力学特性,以及在LTP中的变化。结果:(1)电刺激Schaffer侧支诱发EPSP的幅度与刺激强度呈正相关(r=0.9251,P<0.01),表观解离速率常数K2和表观平衡解离常数KT均随刺激强度增强而降低,对应的相关系数r=-0.9725和-0.9483(P均<0.01)。(2)给予Schaffer侧支的强直刺激在6个测试神经元中的3个细胞诱发出LTP,对LTP过程中的EPSP表观受体动力学分析显示强直刺激后10 min时K2和KT值减小(P<0.01)。结论:大鼠海马CA1锥体神经元EPSP的表观受体动力学参数具有刺激强度依赖性,表观受体动力学分析方法亦可用于海马LTP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长时程增强 受体动力学
下载PDF
经颅磁声电刺激下皮层钙信号及突触传递特性的仿真与实验分析
16
作者 赵清扬 张帅 +1 位作者 杜文静 徐亦豪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0-319,共10页
为了探究经颅磁声电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o-acoustic-electrical stimulation,TMAES)不同磁场强度和超声功率强度对工作记忆信息编码相关的皮层神经元钙信号及突触传递特性的影响,首先通过搭建基于磁声电效应改进的皮层锥体神经元模... 为了探究经颅磁声电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o-acoustic-electrical stimulation,TMAES)不同磁场强度和超声功率强度对工作记忆信息编码相关的皮层神经元钙信号及突触传递特性的影响,首先通过搭建基于磁声电效应改进的皮层锥体神经元模型,引入钙依赖神经递质释放的计算方法以计算TMAES引起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以EPSP作为评价指标来评估不同TMAES磁场强度和超声功率强度下突触传递的短时程可塑性.随后使用光纤光度检测技术实时记录TMAES下小鼠前额叶皮层神经集群的钙信号,以揭示TMAES下钙依赖神经信息传递机制.仿真结果表明:TMAES不同磁场强度和超声功率强度对突触后响应的大小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其中,突触传递产生的短时程增强和抑制是由于TMAES下胞内钙浓度的变化引起的囊泡释放和囊泡耗竭.实验结论表明:TMAES对前额叶皮层神经元集群钙信号幅度和频率均有明显的调节作用,TMAES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钙浓度进而影响突触间的信息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声电刺激 钙离子浓度 突触传递 短时程可塑性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下载PDF
腺苷对大鼠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传递的影响
17
作者 刘静 汪萌芽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511-515,共5页
目的:观察腺苷对新生大鼠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MN)突触传递,特别是脊髓内在通路和下行激活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新生SD大鼠(8~14 d)制备脊髓横切片,应用离体脊髓MN细胞内记录技术,记录电刺激(单脉冲,波宽0.1~0.3 ms,10次/分钟,15~100 V... 目的:观察腺苷对新生大鼠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MN)突触传递,特别是脊髓内在通路和下行激活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新生SD大鼠(8~14 d)制备脊髓横切片,应用离体脊髓MN细胞内记录技术,记录电刺激(单脉冲,波宽0.1~0.3 ms,10次/分钟,15~100 V)同侧腹外侧索(iVLF)和同侧中央管周围区(iPCC)在MN诱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即iVLF-EPSP和iPCC-EPSP,灌流50μmol/L腺苷,观察其对脊髓MN iVLF-EPSP和iPCC-EPSP的影响。结果:①在10个稳定记录的MN,灌流50μmol/L腺苷15 min,使MN去极化(P<0.01)并伴随膜电阻增大(P<0.05),AP幅度减小(P<0.01)。②在5个记录到自发放电的MN,灌流50μmol/L腺苷15 min,降低MN的自发放电频率(P<0.01)。③在8个MN,灌流50μmol/L腺苷15 min,可观察到iVLF-EPSP和iPCC-EPSP的幅度、曲线下面积均减小(P<0.05)。表观受体动力学分析显示iVLF-EPSP和iPCC-EPSP的表观结合速率常数K 1、表观解离速率常数K 2和表观平衡解离常数K T均无明显改变(P>0.05)。④在6个MN记录到iVLF电刺激诱发的iVLF-EPSP,给予10、50、250μmol/L腺苷各累积灌流15 min,可观察到浓度依赖性减小iVLF-EPSP的幅度(P<0.01);在5个MN记录到iPCC电刺激诱发的iPCC-EPSP,给予10、50、250μmol/L腺苷各累积灌流15 min,可观察到浓度依赖性减小iPCC-EPSP的幅度(P<0.01)。结论:腺苷可以浓度依赖性通过抑制脊髓内在调控通路和下行激活通路向MN的突触传递而调控脊髓运动控制的输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苷 脊髓 运动神经元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下行激活 中央管周围区
下载PDF
5-HT_(1P)受体介导的交感神经节慢突触传递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烈成 祝延 +3 位作者 何延龙 胡金兰 黄振信 马如纯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74-577,共4页
目的 在豚鼠肠系膜下神经节 (IMG)细胞上观察不同 5 羟色胺 (5 HT)受体亚型拮抗剂对非胆碱能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LS EPSP)的作用。方法 应用离体细胞内记录技术。结果 赛庚啶 (cyproheptadine ,5 HT1/ 2 受体拮抗剂 )及BRL 2 4... 目的 在豚鼠肠系膜下神经节 (IMG)细胞上观察不同 5 羟色胺 (5 HT)受体亚型拮抗剂对非胆碱能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LS EPSP)的作用。方法 应用离体细胞内记录技术。结果 赛庚啶 (cyproheptadine ,5 HT1/ 2 受体拮抗剂 )及BRL 2 492 4(5 HT1P受体拮抗剂 )可逆的阻抑 5 HT敏感细胞的LS EPSP ,而mianserin(5 HT2 受体拮抗剂 ) ,MDL72 2 2 2 (5 HT3 受体拮抗剂 ) ,spiperone(5 HT1A受体拮抗剂 )对LS EPSP无显著影响 ;用MCPP(5 HT1P受体激动剂 )持续灌流IMG使 5 HT敏感细胞脱敏后可逆的阻抑LS EPSP的发生。结论  5 HT敏感细胞的LS EPSP是由 5 HT1P受体介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羟色胺 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LS-EPSP 受体
下载PDF
可视膜片钳法记录初级传入纤维介导的脊髓背角神经元突触后电流(英文) 被引量:1
19
作者 万业宏 王玉英 +1 位作者 戴飞 胡三觉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50-557,共8页
本文描述了用明胶半包埋法制备带背根脊髓薄片的实验步骤,和在脊髓背角记录由初级传入纤维介导的突触后电流的可视膜片钳法。手术制备一段带背根的脊髓标本,并用20%的明胶包埋在琼脂块上,再用振动切片机切片获得带背根的脊髓薄片。通... 本文描述了用明胶半包埋法制备带背根脊髓薄片的实验步骤,和在脊髓背角记录由初级传入纤维介导的突触后电流的可视膜片钳法。手术制备一段带背根的脊髓标本,并用20%的明胶包埋在琼脂块上,再用振动切片机切片获得带背根的脊髓薄片。通过红外线可视的引导,在脊髓背角神经元上建立全细胞封接模式。在钳制电压为-70mV条件下,记录自发的和背根刺激引起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以传入纤维的传导速度与刺激阈值为指标,可以区分A样纤维与C样纤维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在钳制电压为0 mV条件下,记录自发的和背根刺激引起的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用5 μmol/L的士宁或20μmol/L的荷包牡丹碱分离出γ-氨基丁酸能或甘氨酸能的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用可视膜片钳方法可以准确测量脊髓背角神经元的突触后电流,从而研究初级传入突触的传递过程。更重要的是,在红外线可视观察的帮助下,建立膜片钳封接的成功率显著提高,同时也使记录研究脊髓背角深层神经元变得更加容易。本研究为探索初级传入突触传递过程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片钳技术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初级传入突触 脊髓 背角 大鼠
下载PDF
小鼠视觉发育前关键期视皮层神经元反应特性与突触可塑性 被引量:1
20
作者 史学锋 赵堪兴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98-304,共7页
背景人类及哺乳动物的视觉发育主要是在生后关键期内完成的,但此期并非是哺乳动物接受视觉经验刺激的最早期。小鼠等哺乳动物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前还存在前关键期。目前,前关键期视皮层神经元的反应特性及突触可塑性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 背景人类及哺乳动物的视觉发育主要是在生后关键期内完成的,但此期并非是哺乳动物接受视觉经验刺激的最早期。小鼠等哺乳动物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前还存在前关键期。目前,前关键期视皮层神经元的反应特性及突触可塑性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目的探讨小鼠前关键期视皮层神经元的反应特性及突触可塑性特点。方法选择生后13~17d的C57BL/6J小鼠48只,分别采用在体膜片钳全细胞记录及离体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法记录小鼠视皮层第Ⅳ层神经元的电生理反应。在体记录在小鼠麻醉下进行,在电流钳模式下给予步阶电流刺激,测量其在体膜反应特性。给予最优刺激参数的移动光棒刺激,测量其视觉诱发反应特性。完成在体实验后行离体实验,分别测量神经元离体膜反应特性及白质-第Ⅳ层通路刺激条件下的诱发反应特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成4个组,各组雌雄比例分配均匀。每组测定12个细胞,按照刺激频率的不同分别行低频刺激(LFS)和高频刺激[0波脉冲刺激(TBS)]模式训练,按照刺激时序的不同进行突触前一后(pre-post)模式和突触后-前(post—pre)模式训练,在-70mV电压钳制下分别记录训练前后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s)。采用pClmap10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采用Matlab2008a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体成功记录的细胞数为39个,离体记录48个。在体和离体条件下视皮层第Ⅳ层神经元稳态平均发放动作电位(AP)个数分别为1.01±0.03和1.01±0.05,AP阈值分别为(-40.2±3.2)mV和(-39.6+2.0)mV,阈电流水平分别为(126.7±17.4)pA和(129.6±17.5)p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P数:t=0.512,P=0.610;AP阈值:t=-1.074,P=0.286;阈电流:t=-0.776,P=0.440)。在体最优视觉刺激条件下平均膜电位峰值幅度为(7.3±4.3)mV,鲜见AP;离体最强通路刺激条件下平均膜电位峰值反应幅度为(6.4±2.8)mV,未见AP,在体与离体记录的平均膜电位峰值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4,P=0.221)。离体条件下,LFS训练前后EPSCs幅度分别为(138.1±51.9)pA和(76.1±34.8)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37,P=0.001),而TBS训练前后EPSCs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6,P=0.466),pre—post训练前后EPSCs幅度分别为(122.4±62.2)pA和(78.55±46.7)pA,postpre训练前后分别为(131.9±48.0)pA和(74.35±30.7)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re—post:t=3.558,P=0.004;post—pre:t=4.283,P=0.001)。结论前关键期小鼠视皮层第Ⅳ层已完成神经回路的基本构建,但神经元的膜反应性以及突触连接仍未成熟。在低频或高频突触前后时序差异性输入条件下,突触功能受到抑制,而在高频输入条件下突触功能得到继续保持。前关键期小鼠视觉神经系统的发育具有不同于关键期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皮层/生长和发育 神经可塑性/生理 突触传递/生理 动作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近交系C57BL小鼠 膜片钳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