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冀中坳陷南部中—新生代构造转换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1
作者 王琦 孙永河 +4 位作者 付晓飞 张万福 李熹微 王有功 彭贤锋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7-460,共14页
为了分析冀中坳陷南部中—新生代构造转换机制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基于地震解释资料,对该区地质结构特征、构造演化及构造转换过程进行研究,并对其油气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冀中坳陷南部衡水调节带两侧地质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为了分析冀中坳陷南部中—新生代构造转换机制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基于地震解释资料,对该区地质结构特征、构造演化及构造转换过程进行研究,并对其油气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冀中坳陷南部衡水调节带两侧地质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北部为“双断-双向滑脱-背倾半地堑”结构,南部为“多断-单向滑脱-复式半地堑”结构;冀中坳陷南部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大致分为基底演化(中生代)、初始裂陷演化(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时期)、强裂陷演化(沙三段—沙二段沉积时期)、弱裂陷演化(沙一段—东营组沉积时期)及后裂陷演化(馆陶组沉积时期以来)5个阶段;冀中坳陷南部经历了基底NNE向构造体系向新生代NE向构造体系的转换,区域中—新生代以来应力场变化是冀中坳陷多方位复杂构造形成的原因;冀中坳陷南部构造转换作用通过影响洼槽迁移进而影响有效烃源岩分布,通过控制砂体入盆通道影响储层砂体展布,构造变换过程中主干断层位移梯度变化导致横向背斜形成指示油气富集的有利部位。构造体制转换形成的不同规模变换构造具有一定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冀中坳陷 断层活动性 构造转换 构造演化 油气分布
下载PDF
大地电磁测深法在冀中坳陷深部碳酸盐岩热储调查评价中的应用
2
作者 雷清 叶高峰 +6 位作者 吴晓飞 林星 马为 贾旭忠 刘桂梅 王身龙 韩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95-806,共12页
地热资源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双碳”背景下,其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探查渤海湾盆地的冀中坳陷深部碳酸盐岩的热储条件,笔者等利用3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进行了数据处理、分析和反演,获得可靠的二维电阻率模型和电阻率等深度... 地热资源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双碳”背景下,其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探查渤海湾盆地的冀中坳陷深部碳酸盐岩的热储条件,笔者等利用3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进行了数据处理、分析和反演,获得可靠的二维电阻率模型和电阻率等深度平面图。分析研究区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及主要断裂构造特征,同时根据基底隆起形成的高阻异常对深部碳酸盐岩分布和埋深进行了推断,并对冀中坳陷深部碳酸盐岩热储进行评价,以圈定地热异常远景区。分析认为:①研究区电性结构可以被划分为5层,其中第5电性层为高阻标志层,对应深部碳酸盐岩基底;②据此圈定了3类深部地热远景区:基岩埋深小于4000 m,如高阳低凸起地热远景区、黑龙口低凸起地热远景区(徐水凹陷)和河间潜山地热远景区(饶阳凹陷),基岩埋深4000~5000 m,如雁翎潜山地热远景区(霸县凹陷),基岩埋深5000~5500 m,如肃宁潜山地热远景区和留路潜山地热远景区;③大地电磁测深方法适用于冀中坳陷深部碳酸盐岩热储远景区的探查。深部热储远景区的圈定,可为后期的地热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建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中坳陷 大地电磁测深 电阻率模型 碳酸盐岩热储 热储远景区
下载PDF
冀中坳陷区域JZ04地热勘探井施工技术 被引量:1
3
作者 伍晓龙 杜垚森 +2 位作者 王庆晓 赵远 王晓赛 《钻探工程》 2023年第1期107-114,共8页
JZ04井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华北地区冀中坳陷区域部署的一口地热勘探井,设计井深4000 m,完钻井深4016.63 m,完钻井径215.9 mm。针对一、二开井眼直径大容易产生井内坍塌、漏失、埋钻卡钻等事故,开展了钻具组合和钻井液配比研究;针对目的... JZ04井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华北地区冀中坳陷区域部署的一口地热勘探井,设计井深4000 m,完钻井深4016.63 m,完钻井径215.9 mm。针对一、二开井眼直径大容易产生井内坍塌、漏失、埋钻卡钻等事故,开展了钻具组合和钻井液配比研究;针对目的层取心效率低开展了取心技术研究。JZ04井的施工经验可为后续施工提供经验指导。另外,对实物岩心资料、测井资料、抽水试验数据等分析,获取该区域深部热储层厚度、温度、岩性、渗透性、出水量等参数,为揭穿高阳低凸起中南部新生界和中—新元古界碳酸盐岩地层,研究高阳低凸起中南部碳酸盐岩储层分布特征和深部地热资源评价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勘探井 钻具组合 钻井液 取心技术 冀中坳陷
下载PDF
冀中坳陷地区地下热水氟分布特征及其风险评估和开发利用建议
4
作者 李曼 邢林啸 +3 位作者 王贵玲 张薇 赵佳怡 靳孟贵 《中国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57-1870,共14页
【研究目的】冀中坳陷地区地热资源丰富,地下热水中氟分布特征及其风险评估对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手段】本文以冀中坳陷地区地下热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砂岩热储层和碳酸盐岩热储层地热流体水化学数据,研究地热流体... 【研究目的】冀中坳陷地区地热资源丰富,地下热水中氟分布特征及其风险评估对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手段】本文以冀中坳陷地区地下热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砂岩热储层和碳酸盐岩热储层地热流体水化学数据,研究地热流体中氟的分布特征和富集规律,评价地热流体质量,提出地热流体开发利用相关建议。【研究结果】研究区地热流体以Na-Cl和Na-Cl-HCO_(3)型水为主,基本为碱性水,优势阳离子为钠离子,氟含量较高,尤其碳酸盐岩热储地热流体氟离子含量集中分布在7.5~9.5 mg/L,最高达13.9 mg/L;弱碱性环境、水温和水岩作用是影响研究区氟离子富集的主要因素,砂岩热储中氟离子浓度与Ca^(2+)、Mg^(2+)浓度呈显著负相关,而碳酸盐岩热储中其相关性并不显著。氟的富集受到萤石等含氟矿物的控制,砂岩热储地热流体萤石饱和指数全部小于零,而氟离子浓度较高的碳酸盐岩储层地热流体萤石饱和指数普遍分布在零附近。【结论】研究区高氟地热流体不能直接用于生活饮用水、农田灌溉和渔业用水,在进行地热资源综合梯级利用时解决地热尾水除氟问题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地热尾水除氟 碳酸盐储层 地热流体质量评价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冀中坳陷 河北省
下载PDF
冀中坳陷杨税务地区奥陶系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其对潜山内幕储集层的控制作用
5
作者 季汉成 陈亮 +3 位作者 孙予舒 史燕青 向鹏飞 杨志波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76-991,共16页
近年来,冀中坳陷杨税务地区潜山内幕油气勘探取得了显著成绩,而潜山内幕储集层形成受控因素多、成因较复杂,表现出较强的储集层非均质性。岩相古地理为潜山内幕储集层发育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对指导潜山油气藏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冀中坳陷杨税务地区潜山内幕油气勘探取得了显著成绩,而潜山内幕储集层形成受控因素多、成因较复杂,表现出较强的储集层非均质性。岩相古地理为潜山内幕储集层发育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对指导潜山油气藏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其研究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根据岩心和薄片观察、结合钻测井及油气生产数据,通过单因素综合分析,认为奥陶系为潮坪沉积,划分为潮下带、潮间带、潮上带3个沉积亚相及8个沉积微相类型,在垂向上沉积微相由于海平面升降变化频繁,空间亦相变快,以潮间—潮下带沉积微相为主。平面上优势沉积微相以潮下带灰坪、潮间带云灰坪、灰云坪及灰坪为主;不同沉积微相环境下的储集层孔隙度差异较大,结合油气生产,认为潮间—潮上带的云坪、灰云坪和云灰坪微相控制了有利储集层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中坳陷 杨税务地区 奥陶系 潮坪 沉积微相
下载PDF
岩石热导率校正对大地热流计算值的影响——以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宋嘉佳 王贵玲 +2 位作者 邢林啸 陆川 钱家忠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49-1364,共16页
岩石热导率是计算大地热流的基础热物性参数,热导率的选取和校正是正确评估热流的基础。当前在冀中坳陷乃至渤海湾盆地的大地热流计算中,多以受季节性气温变化和地下水活动等因素影响较小的古近系和新近系砂泥质岩层作为大地热流的计算... 岩石热导率是计算大地热流的基础热物性参数,热导率的选取和校正是正确评估热流的基础。当前在冀中坳陷乃至渤海湾盆地的大地热流计算中,多以受季节性气温变化和地下水活动等因素影响较小的古近系和新近系砂泥质岩层作为大地热流的计算层位,岩石热导率也多参考区域内已有定值,而忽略了热导率对水饱和度、温度和压力的依赖性。笔者等从岩石热导率的温压校正和饱水校正角度出发,计算并比较了不同校正方法对热流值的影响。主要认识如下:(1)岩石热导率作为1个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热物性参数,其大小与岩性和矿物组分密切相关,同时通常与孔隙率呈负相关,而与密度呈正相关;(2)热导率高温实验结果显示,冀中坳陷砂岩样品热导率总体上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30~130℃的温度区间热导率降低了6.8%~11.3%,热导率下降率具有随热导率的降低而减小的趋势;由于砂岩和泥岩具有相对较浅的埋深和较低的原位温压条件,温压对热导率的正负效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抵消,对于热导率小于2 W/(m·K)的样品,温压对其的影响较小。(3)饱水校正后的冀中坳陷JZ03井和JZ04井古近系—新近系砂泥岩热导率的平均偏差分别高达43.0%、47.5%;(4)JZ03井和JZ04井古近系—新近系岩层热导率在未经任何校正、经含水率校正及经孔隙率校正情况下的大地热流值分别为43.05 mW/m^(2)、45.39 mW/m^(2)、61.64 mW/m^(2)和52.81 mW/m^(2)、59.81 mW/m^(2)、78.14 mW/m^(2);最终选取经几何平均模型饱水校正后的热导率计算得到的61.64 mW/m^(2)和78.14 mW/m^(2)两个热流值分别作为冀中坳陷牛北斜坡和高阳低凸起中部的大地热流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冀中坳陷 大地热流 热导率 温度校正 饱水校正
下载PDF
冀中坳陷HS1钻孔沉积物粒度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1
7
作者 东王刚 杨振京 +3 位作者 毕志伟 徐婉君 宁凯 赵元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7-331,共15页
对冀中坳陷HS1钻孔沉积物进行粒度分析,综合岩性、年代、生物标志等,探讨了3.5 Ma BP以来以冀中坳陷为代表的华北平原坳陷区的岩相古地理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在新构造运动长期震荡式下降和气候不断变化的条件下,经流水作用改造依次经历... 对冀中坳陷HS1钻孔沉积物进行粒度分析,综合岩性、年代、生物标志等,探讨了3.5 Ma BP以来以冀中坳陷为代表的华北平原坳陷区的岩相古地理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在新构造运动长期震荡式下降和气候不断变化的条件下,经流水作用改造依次经历了河流相与不稳定浅湖洼地相交替(上新世晚期)、河流相(早更新世)、河流相-片流相-短时洪泛相(中更新世)、河流相和泛滥平原相交替(晚更新世)、泛滥平原相(全新世)5个沉积演化阶段,且沉积物所处环境的水动力条件不断减弱,细颗粒组分不断增加。沉积物粒度颗粒组分含量与碳、氧同位素和孢粉所记录的气候变化具有同趋性,在寒冷干旱气候条件下细颗粒组分含量增加,而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粗颗粒组分含量增加;介于二者之间的气候条件下,沉积物的粒径变化较平缓,粒径区间范围较宽。粒度曲线反映的沉积环境的旋回性变化与孢粉、碳、氧同位素记录所划分的气候冷暖演化阶段耦合性较好,也与华北地区其他钻孔同时期相关记录较一致,这对重建区域古地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沉积环境 冀中坳陷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冀中坳陷束鹿潜山带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
8
作者 刘念 邱楠生 +4 位作者 秦明宽 蔡川 李振明 鱼占文 王元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97-910,共14页
近年来,束鹿潜山带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展现出冀中坳陷南部潜山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但是,潜山带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还未开展系统研究和总结,严重制约了研究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本论文基于大量的钻井、测录井、地球化学资料... 近年来,束鹿潜山带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展现出冀中坳陷南部潜山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但是,潜山带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还未开展系统研究和总结,严重制约了研究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本论文基于大量的钻井、测录井、地球化学资料、样品测试分析以及盆地模拟的方法,系统剖析了束鹿潜山带不同类型潜山的油气成藏条件,揭示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并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束鹿潜山带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供烃条件、输导体系以及保存条件,其中供烃条件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油气成熟度与分布,输导体系控制了油气的运聚和规模,而保存条件控制了原油性质与富集。束鹿潜山带的洼中隆潜山经历了古近系沙河街组二段(Es2)沉积末期—东营期(Ed)和明化镇期(Nm)—现今两期油气充注过程,为近源断层输导断背斜聚集的油气成藏模式;而斜坡带潜山只经历了明化镇期(Nm)—现今一期低熟—正常原油充注过程,为远源不整合输导反向断块-高潜山聚集的油气成藏模式。研究成果可为研究区潜山带油气成藏机理的认识和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山油气藏 主控因素 成藏模式 束鹿潜山带 冀中坳陷
下载PDF
冀中坳陷奥陶系潜山油气藏形成条件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3
9
作者 张锐锋 田建章 +6 位作者 黄远鑫 田然 任艺 边滢滢 王元杰 陈令 卢山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5-54,共10页
冀中坳陷潜山是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奥陶系潜山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强、控藏因素复杂,因此一直制约着油气勘探的新发现。基于大量岩心、薄片、测井、地震及地球化学数据和地质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导杨税... 冀中坳陷潜山是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奥陶系潜山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强、控藏因素复杂,因此一直制约着油气勘探的新发现。基于大量岩心、薄片、测井、地震及地球化学数据和地质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导杨税务潜山、文安斜坡潜山勘探取得重要突破。研究表明:冀中坳陷发育古近系沙三段和沙四段以及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3套烃源岩,为潜山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明确了碳酸盐岩“云化-岩溶-断裂”三主因叠合控储机理,建立了岩溶孔洞型、断裂孔缝型和云岩孔隙型3种储层模式,拓展了勘探空间;受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多期构造作用叠加控制,形成了先隆后凹型和先凹后隆型两种成因潜山圈闭类型。通过奥陶系潜山成藏要素分析,总结出3种潜山油气成藏模式:低位构造-岩性复合准层状潜山成藏模式、中位古储古堵块状潜山成藏模式和高位古储新堵块状潜山成藏模式。综合评价,目前冀中坳陷北部低位构造-岩性复合准层状潜山成藏条件最为有利,泗村店潜山和新镇潜山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中坳陷 杨税务潜山 奥陶系 储层类型 油藏模式
下载PDF
冀中坳陷任丘潜山雾迷山组微生物白云岩储层特征及演化
10
作者 罗宁 薛辉 +5 位作者 李建敏 张军 朱萍 汤小琪 韩春元 叶大帅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4-156,共13页
综合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岩石薄片、测录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冀中坳陷任丘潜山雾迷山组微生物白云岩储层特征及类型开展研究,总结分析优质储层形成控制因素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雾迷山组主要发育微生物白云岩和与微生物相关的... 综合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岩石薄片、测录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冀中坳陷任丘潜山雾迷山组微生物白云岩储层特征及类型开展研究,总结分析优质储层形成控制因素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雾迷山组主要发育微生物白云岩和与微生物相关的颗粒白云岩,其中微生物白云岩包括叠层石、凝块石、层纹石和核形石白云岩,与微生物相关的颗粒白云岩主要为砂砾屑白云岩;储集空间分为孔隙、裂缝、溶洞3大类,储层整体物性较差,整体上属于孔洞缝复合型低孔低渗储层,可进一步划分为Ⅰ、Ⅱ、Ⅲ类储层。沉积环境是储层形成与演化的基础,溶蚀作用是形成多类型储集空间的关键,构造破裂作用是形成有效储集空间的重要补充。雾迷山组微生物白云岩储层演化经历沉积-同生成孔、Ⅰ期表生增孔、浅埋藏减孔、褶皱断裂改造-Ⅱ期表生增孔、深埋藏减孔等5个阶段,多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形成现今2%~5%的孔隙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白云岩 潜山 储层特征 控制因素 储层演化 雾迷山组 冀中坳陷
下载PDF
冀中坳陷深井-超深井井控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 被引量:1
11
作者 崔树清 刘九忠 +3 位作者 徐光波 王建云 刘冰洁 马涛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23年第11期60-64,共5页
冀中坳陷地质构造复杂、钻遇岩性复杂、多套压力系统等特点,给深井-超深井钻井井控安全带来严峻挑战。论述了冀中坳陷复杂断块深井-超深井钻井中储层保护、井身结构优化与井控安全之间的矛盾,以及安全密度窗口窄、地层可钻性差、事故复... 冀中坳陷地质构造复杂、钻遇岩性复杂、多套压力系统等特点,给深井-超深井钻井井控安全带来严峻挑战。论述了冀中坳陷复杂断块深井-超深井钻井中储层保护、井身结构优化与井控安全之间的矛盾,以及安全密度窗口窄、地层可钻性差、事故复杂频发等技术难点对井控风险的影响。结合该区实钻经验,提出技术应对措施:(1)基于钻前预测与随钻监测相结合的地层压力预测方法;(2)利用先导试验确定“必封点”位置;(3)依托工程技术确保井控安全;(4)强化一线员工井控技能提升。上述技术措施在冀中坳陷深井-超深井钻探过程中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实现了井控“零”事故,对同类地区的井控技术应用与管理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井-超深井 井控技术 地层压力预测 井身结构优化 冀中坳陷
下载PDF
冀中坳陷深部碳酸盐岩热储调查评价JZ04井
12
《钻探工程》 2023年第2期F0004-F0004,共1页
为紧密结合京津冀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缓解大气污染现状、实现节能减排为目标,面向宏观决策与工程应用需求,为京津冀地区冬季供暖提供清洁能源支撑,在冀中坳陷地区开展深部碳酸盐岩热储调查评价,探测深部碳酸盐岩热储层的结构特征... 为紧密结合京津冀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缓解大气污染现状、实现节能减排为目标,面向宏观决策与工程应用需求,为京津冀地区冬季供暖提供清洁能源支撑,在冀中坳陷地区开展深部碳酸盐岩热储调查评价,探测深部碳酸盐岩热储层的结构特征,查明地热流体的水热循环条件,明确深部地热成因机制;开展深部碳酸盐岩热储改造与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相关技术研究,实现深部碳酸盐岩热储资源量的分层评价,形成沉积盆地区深部碳酸盐热储勘查开发技术支撑体系,为冀中坳陷区深部碳酸盐岩热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示范,助力实现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清洁供暖规划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中坳陷 碳酸盐岩热储 水热循环 沉积盆地 京津冀一体化 成因机制 调查评价 地热流体
下载PDF
冀中坳陷老第三纪湖盆演化与油气 被引量:94
13
作者 张文朝 崔周旗 +5 位作者 韩春元 郭永军 王洪生 李莉 王海潮 李新坡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45-54,共10页
根据冀中坳陷大量钻井岩性剖面、地震测线和实验室分析等资料 ,以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和石油地质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指导 ,深入研究冀中坳陷老第三系区域地质特征、层序地层特征、沉积环境变迁、沉积相带展布和油气分布状况。将冀中坳陷老... 根据冀中坳陷大量钻井岩性剖面、地震测线和实验室分析等资料 ,以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和石油地质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指导 ,深入研究冀中坳陷老第三系区域地质特征、层序地层特征、沉积环境变迁、沉积相带展布和油气分布状况。将冀中坳陷老第三纪划分为断陷分割充填期、断陷扩张深陷期、断陷萎缩期、断坳扩展期和断坳抬升消亡期五大演化阶段。最终把区内 12个凹陷划分为继承型、早盛型、过渡型、偏移型和沉降型 5种类型湖盆 ,并对它们进行了含油气评价。指出廊固和坝县凹陷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是今后油气勘探的主攻方向 ;饶阳凹陷东部、晋县和束鹿凹陷 ,要立足小断块 ,不断发现小油藏 ,保证冀中油气长期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中坳陷 老第三纪 湖盆演化 油气 勘探方向
下载PDF
冀中坳陷古近系沉积构造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 被引量:48
14
作者 张文朝 杨德相 +3 位作者 陈彦均 钱铮 张超文 刘会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103-1112,共10页
依据冀中坳陷的沉积构造演化特征、地层发育和油气成藏特点,把冀中坳陷划分出12个凹陷和7个凸起。认为冀中坳陷古近纪经历了5个沉积演化阶段,发育两大成湖期和多种类型的储集体,形成了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沉积构造格局。认为东西分带... 依据冀中坳陷的沉积构造演化特征、地层发育和油气成藏特点,把冀中坳陷划分出12个凹陷和7个凸起。认为冀中坳陷古近纪经历了5个沉积演化阶段,发育两大成湖期和多种类型的储集体,形成了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沉积构造格局。认为东西分带的沉积格局控制东富西贫的油气分布特点,源岩母质类型控制南油北气的分布特点,洼槽类型控制油气资源潜力和油气勘探前景,次级构造带控制油气藏类型、油气贫富程度和油气聚集带形成,以古潜山为主体的复式油气聚集带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形式。最终指出,冀中坳陷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和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深化老区勘探是华北油田找油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中坳陷 构造单元 沉积构造特征 油气藏 复式油气聚集带 勘探前景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现今地热特征 被引量:63
15
作者 常健 邱楠生 +7 位作者 赵贤正 许威 徐秋晨 金凤鸣 韩春元 马学峰 董雄英 梁小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03-1016,共14页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是我国最典型的潜山油气藏富集区.本文借助117口钻井地层测温资料和45块实测岩石热导率数据系统研究了冀中坳陷现今地温梯度、大地热流、热岩石圈厚度、岩石圈热结构等地热特征参数.研究表明,冀中坳陷0~3000m统一深...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是我国最典型的潜山油气藏富集区.本文借助117口钻井地层测温资料和45块实测岩石热导率数据系统研究了冀中坳陷现今地温梯度、大地热流、热岩石圈厚度、岩石圈热结构等地热特征参数.研究表明,冀中坳陷0~3000m统一深度现今地温梯度为20.8~41.0℃·km^-1,平均值为31.6℃·km^-1,比未校正值减小1~3℃·km^-1;现今大地热流介于48.7~79.7mW·m^-2,平均值为59.2mW·m^-2.平面上,冀中坳陷现今地温梯度和热流由西向东(从盆地边缘向内部)逐渐增大,并且凸起区地温梯度和热流相对较高,而凹陷区则偏低,与基底地形起伏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同时,冀中坳陷腹部高热流凸起区广泛分布地热田.冀中坳陷现今热岩石圈厚度为98~109km,其岩石圈热结构为一典型的"冷壳热幔"型.本研究不仅对冀中坳陷油气勘探与地热能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为深部岩石圈研究(华北克拉通破坏科学问题)提供了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中坳陷 地温梯度 大地热流 岩石圈热结构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冀中坳陷古近纪的伸展构造 被引量:57
16
作者 杨明慧 刘池阳 +1 位作者 杨斌谊 赵红格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8-67,共10页
冀中坳陷的构造格架是新生代的伸展构造系统。该系统以大兴、保定—石家庄拆离滑脱断层为主体,与牛东—河东、马西、宁晋、新河等伸展断层以及徐水—安新变换带和衡水、宝坻—桐柏镇变换断层等组合而成。据平衡剖面和基底沉降曲线分析,... 冀中坳陷的构造格架是新生代的伸展构造系统。该系统以大兴、保定—石家庄拆离滑脱断层为主体,与牛东—河东、马西、宁晋、新河等伸展断层以及徐水—安新变换带和衡水、宝坻—桐柏镇变换断层等组合而成。据平衡剖面和基底沉降曲线分析,冀中坳陷古近纪伸展作用过程持续发育,具幕式特点,以沙三期伸展作用最为强烈。地壳的快速伸展作用与火山活动强度之间缺乏耦合关系。冀中坳陷的动力学成因与伸展背景下的剪切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构造系统 变换构造 伸展作用 冀中坳陷 新生代 剪切作用
下载PDF
冀中坳陷斜坡带奥陶系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被引量:31
17
作者 苏立萍 罗平 +2 位作者 邹伟宏 史卜庆 郑宪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1-196,共6页
研究工作依据实际资料和新的地质认识,对冀中坳陷文安斜坡和杨村斜坡奥陶系潜山带的构造格局及古潜山油气藏的形成条件进行了剖析。该区发育有正向和反向正断层,奥陶系地层形成一个地垒状潜山带,上覆石炭—二叠系地层,具有新生—古生—... 研究工作依据实际资料和新的地质认识,对冀中坳陷文安斜坡和杨村斜坡奥陶系潜山带的构造格局及古潜山油气藏的形成条件进行了剖析。该区发育有正向和反向正断层,奥陶系地层形成一个地垒状潜山带,上覆石炭—二叠系地层,具有新生—古生—古储—中堵的成藏条件。石炭—二叠系煤系和下第三系泥岩为供烃源;不整合面、断面及北西向断裂为供油通道。油气成藏的主力因素储层的发育明显受白云石化、岩溶和构造破裂作用的控制,喜马拉雅期的岩溶作用是由活动断层导入岩溶水而得以进行的,因此,孔隙、裂隙相对富集的岩层与活动断层的匹配是潜山储层形成的关键地质条件。潜山古风化壳并不是制约储层发育的唯一因素。对该类储层的评价应构造分析与地层分析相结合。储集条件影响了油气的富集,长期活动的大断裂控制了油气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中坳陷 奥陶系 油气藏 形成条件 成藏条件 喜马拉雅期 岩溶作用 活动断层
下载PDF
冀中坳陷潜山内幕油气藏的多样性与成藏控制因素 被引量:33
18
作者 高先志 吴伟涛 +4 位作者 卢学军 崔周旗 孔令武 贾连奇 王海潮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35,共5页
潜山内幕油气藏是指位于潜山顶面不整合面以下、分布于潜山腹内的油气藏,它与潜山顶不整合覆盖油气藏的区别在于其圈闭多与潜山顶面不整合面无关。对近几年来冀中坳陷潜山油气最新勘探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探讨潜山内幕油气藏的类型及其... 潜山内幕油气藏是指位于潜山顶面不整合面以下、分布于潜山腹内的油气藏,它与潜山顶不整合覆盖油气藏的区别在于其圈闭多与潜山顶面不整合面无关。对近几年来冀中坳陷潜山油气最新勘探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探讨潜山内幕油气藏的类型及其成藏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潜山内幕油气藏具有多样性,其圈闭包括内幕断层圈闭、内幕地层岩性圈闭以及内幕单斜构造圈闭等不同类型;潜山内幕油气藏多表现为层状,这不同于潜山顶面油气藏多为块状的特点;潜山内幕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受控于输导条件和潜山内幕隔层,其中输导条件主要为潜山边界断层和不整合面,渗透率降低导致油气运移受阻是油气被迫进入潜山内幕的重要原因,而内幕隔层的形成主要受内幕地层泥质含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山油气藏 潜山内幕隔层 油气输导 冀中坳陷
下载PDF
河流相沉积储层地震精细预测方法研究与应用——以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古近系河道砂为例 被引量:29
19
作者 崔永谦 秦凤启 +1 位作者 卢永和 杜维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68-672,共5页
河流相沉积砂岩是陆相断陷常见的储层类型。由于河流改道频繁,砂、泥岩交互发育且横向变化快,造成地震反射连通性差,加之受分辨率限制,储层预测难度较大。以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中部研究区为例,进行了层位的精细标定和等时地层对比下的... 河流相沉积砂岩是陆相断陷常见的储层类型。由于河流改道频繁,砂、泥岩交互发育且横向变化快,造成地震反射连通性差,加之受分辨率限制,储层预测难度较大。以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中部研究区为例,进行了层位的精细标定和等时地层对比下的精细解释,进行优选提取地震属性并进行三维可视化立体雕刻;研究薄层的调谐频率,并利用分频研究结果预测河道平面分布;构建合理的地质模型,优选参数进行拟声波反演取得较高精度的预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谐频率 地震属性 地震反演 储层预测 河道砂岩 冀中坳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冀中坳陷苏桥—文安地区混源油定量识别模式研究——典型原油混合实验及混源油识别模式 被引量:19
20
作者 梁宏斌 张敏 +3 位作者 王东良 孟凡成 朱翠山 冯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89-693,共5页
通过典型原油混合实验及其产物的地球化学剖析,揭示当煤成油和下第三系原油混合时,随着下第三系原油的增加,C19三环萜烷,C24四环萜烷,C30重排藿烷,C29甾烷和重排甾烷逐渐变小;而姥鲛烷和植烷,伽马蜡烷和C27甾烷含量则逐渐增加。利用饱... 通过典型原油混合实验及其产物的地球化学剖析,揭示当煤成油和下第三系原油混合时,随着下第三系原油的增加,C19三环萜烷,C24四环萜烷,C30重排藿烷,C29甾烷和重排甾烷逐渐变小;而姥鲛烷和植烷,伽马蜡烷和C27甾烷含量则逐渐增加。利用饱和烃生物标志物和芳烃化合物绝对浓度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冀中坳陷苏桥—文安地区混源油定量识别模式图版。根据混源油识别的模式,判断苏49井的混源油是由10%的下第三系原油和90%的煤成油混合而成;相反文1021井混源油则是由90%的下第三系原油和10%的煤成油混合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源油 原油 煤成油 下第三系 冀中坳陷 定量识别 图版 甾烷 地球化学 饱和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