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侧前脑束不同部位注射6-羟多巴胺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对比性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罗蔚锋 包仕尧 +4 位作者 刘春风 霍红梅 张志琳 韩旺 吴冠会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6-68,88,共4页
目的建立简单、易行、成功率高的制作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方法。方法注射同等剂量的6-羟多巴胺于内侧前脑束不同部位(第1组注射位点:位点1:前囟后1.8mm,右侧2.0mm,背腹8.0mm;位点2:前囟后1.8mm,右侧3.0mm,背腹7.5mm。第2组注射位点:位点1... 目的建立简单、易行、成功率高的制作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方法。方法注射同等剂量的6-羟多巴胺于内侧前脑束不同部位(第1组注射位点:位点1:前囟后1.8mm,右侧2.0mm,背腹8.0mm;位点2:前囟后1.8mm,右侧3.0mm,背腹7.5mm。第2组注射位点:位点1:前囟后1.8mm,右侧2.5mm,背腹8.0mm;位点2:前囟后1.8mm,右侧2.5mm,背腹7.5mm),造成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坏,运用阿朴吗啡诱发旋转试验及免疫组化检验模型是否成功。比较两组注射位点的成功率。结果采用第1组注射位点的成功率为51%,第2组注射位点的成功率为77%,显著高于第1组(P<0.01)。结论采用第2组注射位点制作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成功率高、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羟多巴胺 内侧前脑束 帕金森病 动物模型
下载PDF
黑质致密部和内侧前脑束注射6-OHDA制备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纹状体中DA含量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韩玲娜 常永丽 +1 位作者 郭晓姝 张翠英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334-337,共4页
目的:比较黑质致密部(SNc)损毁和内侧前脑束(MFB)损毁2种方法制备的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对纹状体中多巴胺(DA)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SNc损毁组(n=15)和MFB损毁组(n=1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 目的:比较黑质致密部(SNc)损毁和内侧前脑束(MFB)损毁2种方法制备的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对纹状体中多巴胺(DA)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SNc损毁组(n=15)和MFB损毁组(n=1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观察3组大鼠损毁侧纹状体中DA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较,SNc损毁组(P<0.001)和MFB损毁组(P<0.001)大鼠纹状体中DA含量均显著降低,与SNc损毁组相比较,MFB损毁组大鼠纹状体中DA含量下降更为显著(P=0.005)。结论:MFB损毁制备的PD大鼠模型对DA能神经元的损伤范围较SNc损毁有所扩大,为不同研究选择制备模型的方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 黑质致密部 内侧前脑束
下载PDF
单侧内侧前脑束注射6-羟基多巴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秦晓凌 黄文娟 +1 位作者 陈国芳 张侠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1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 6-羟基多巴(6-OHDA)两点单侧注射内侧前脑束建立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寻求简单高效的模型制备方法。方法 10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生理盐水对照组(n=20)和模型组(n=75)。模型组SD大鼠以立体定向两点单侧注射... 目的 6-羟基多巴(6-OHDA)两点单侧注射内侧前脑束建立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寻求简单高效的模型制备方法。方法 10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生理盐水对照组(n=20)和模型组(n=75)。模型组SD大鼠以立体定向两点单侧注射6-OHDA至内侧前脑束。术后不同时间点观察行为学改变,术后1周开始,每周1次腹腔注射阿朴吗啡(Apo)诱发大鼠旋转行为,连续4周,分别计数完全成功大鼠模型只数。此后2周1次Apo诱发大鼠旋转行为,记录转数。结果模型组大鼠最早于术后1周内可出现异常行为姿势。第1、2、3、4周成功模型只数分别为7、23、17、2只。第10周成功模型大鼠的旋转次数与4周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单侧内侧前脑束注射6-OHDA诱发大鼠的行为学改变与PD患者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PD大鼠模型诱发旋转次数较为稳定,随损毁时间延长有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羟基多巴 帕金森病 动物模型 内侧前脑束
原文传递
电刺激前脑内侧束对运动疲劳大鼠纹状体神经元诱发电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刘晓莉 吴迪 +1 位作者 乔德才 侯莉娟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2-77,共6页
目的通过电刺激前脑内侧束(medial forebrain bundle,MFB),观察运动疲劳大鼠纹状体(striatum,STR)神经元诱发放电变化特征,揭示黑质(substantia nigra,SN)-STR多巴胺(dipamine,DA)能神经通路对运动疲劳调控的机制。方法雄性健康SD大鼠32... 目的通过电刺激前脑内侧束(medial forebrain bundle,MFB),观察运动疲劳大鼠纹状体(striatum,STR)神经元诱发放电变化特征,揭示黑质(substantia nigra,SN)-STR多巴胺(dipamine,DA)能神经通路对运动疲劳调控的机制。方法雄性健康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ontrol group,CG)和运动疲劳组(fatigue group,FG),每组16只,建立递增负荷运动疲劳模型。电刺激大鼠MFB并微量注射多巴胺Ⅰ型受体(D1 dopamine receptor,D1DR)拮抗剂氟哌啶醇(HAL),采用玻璃微电极观察运动疲劳对SN-STR神经通路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运动疲劳后,诱发大鼠STR神经元产生最大兴奋性反应的刺激频率较CG明显增大(P<0.05),抑制性反应单位比例增多,HAL对抑制性反应单位有敏感的阻断作用。结论运动疲劳后,STR诱发放电的频率达到最大值的刺激阈强度增加,SNc区的DA能神经系统主要通过D2DR的作用对STR的电活动进行调节,提示SN-STR DA能神经通路参与了运动疲劳的中枢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 前脑内侧 运动性疲劳 纹状体 电活动
原文传递
毁损前脑内侧束对精神分裂症大鼠认知行为的影响
5
作者 姚小卫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9年第27期3284-3285,3293,共3页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大鼠模型前脑内侧束毁损后学习记忆能力变化。方法用苯环己哌啶(PCP)建立精神分裂症大鼠模型,并分成模型组和毁损组,采用Sams-Dodd对刻板行为的评分,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搜索实验来对行为和学习记忆过程...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大鼠模型前脑内侧束毁损后学习记忆能力变化。方法用苯环己哌啶(PCP)建立精神分裂症大鼠模型,并分成模型组和毁损组,采用Sams-Dodd对刻板行为的评分,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搜索实验来对行为和学习记忆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毁损组大鼠刻板行为明显减低,Morris水迷宫潜伏期缩短。结论精神分裂症的动物模型伴有明显的刻板行为和学习记忆能力的下降,通过毁损MFB可以改善大鼠的行为和学习记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前脑内侧 刻板行为 学习记忆 大鼠
下载PDF
破坏前脑内侧束对精神分裂症大鼠神经递质的影响
6
作者 姚小卫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27期8-9,共2页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大鼠前脑内侧束毁损后神经递质的变化。方法用苯环己哌啶(Phencyclidine,PCP)建立精神分裂症的动物模型。将动物分成模型组和毁损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方法在体检测两组大鼠额叶皮层、杏仁核及海马中...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大鼠前脑内侧束毁损后神经递质的变化。方法用苯环己哌啶(Phencyclidine,PCP)建立精神分裂症的动物模型。将动物分成模型组和毁损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方法在体检测两组大鼠额叶皮层、杏仁核及海马中神经递质DA和5-HT的含量。结果显示模型组和毁损组大鼠DA和5-HT的含量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精神分裂症的动物模型与神经递质DA和5-HT密切相关,通过毁损前脑内侧束可以调节神经递质DA和5-HT的释放,缓解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苯环己哌啶 前脑内侧 神经递质
下载PDF
百可利对6-羟多巴胺不同注射位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0
7
作者 何国荣 穆鑫 +5 位作者 李晓秀 王月华 方莲花 孙岚 吕扬 杜冠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23-630,共8页
目的观察百可利对6-羟多巴胺(6-OHDA)内侧前脑束(MFB)和纹状体尾壳核(CPu)两个不同注射位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两个注射位点模型分别记为:MFB-M,CPu-M。方法运用6-OHDA两点注射法,损毁大鼠左侧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制备PD... 目的观察百可利对6-羟多巴胺(6-OHDA)内侧前脑束(MFB)和纹状体尾壳核(CPu)两个不同注射位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两个注射位点模型分别记为:MFB-M,CPu-M。方法运用6-OHDA两点注射法,损毁大鼠左侧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制备PD模型。记录大鼠后肢肌电(EMG)信号频率观察肌肉震颤;测定大鼠自主活动;电化学法检测纹状体内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内酪氨酸羟化酶(TH)、OX-42表达;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给药3周后,两个注射位点的模型组行为改变趋势一致,百可利在两个注射位点的模型动物上药效表现不同,在CPu-M组可明显提高PD大鼠自主活动数(P<0.05)。EMG信号分析显示,在MFB-M组,给予百可利,肌电频率降低55%;在CPu-M组,给予百可利,肌电频率降低60%。EMG时效研究表明,在CPu-M组,百可利药效持续420 min以上。纹状体递质水平显示,两个注射位点的模型组DA递质水平差异很大,在CPu-M组,百可利能够明显升高DA水平(P<0.05)。两个注射位点的模型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趋势一致,在CPu-M组,百可利有更明显神经元保护作用(P<0.05),在MFB-M组,百可利抑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作用更强(P<0.01)。结论不同注射位点制备的PD模型能够反映不同时期PD的病理变化,百可利可通过抑制炎性介质生成和释放、保护残存神经元、恢复神经元功能等机制改善PD不同发病时期模型动物的行为学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可利 帕金森病 6-羟多巴胺 黑质纹状体通路 内侧前脑束 纹状体尾壳核 神经保护
下载PDF
高效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建立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谢金鹿 耿希文 +6 位作者 何婷婷 李敏 张晓 类成东 侯亚兵 张圣强 王敏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9-163,共5页
为了探索高效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通过黑质致密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SNc)、中脑腹侧背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双位点注射和内侧前脑束(medial forebrain bundle,MFB)单位点注射6-羟基多巴胺2种方法... 为了探索高效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通过黑质致密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SNc)、中脑腹侧背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双位点注射和内侧前脑束(medial forebrain bundle,MFB)单位点注射6-羟基多巴胺2种方法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术后连续4周运用阿朴吗啡旋转试验鉴定模型是否成功,并用免疫组化方法验证大鼠的SNc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毁程度。结果表明:SNc-VTA组造模后1周成功率为12%,4周后成功率为72%,MFB组造模后1周成功率即达到84%,2周后的成功率则达到92%;采用2种方法均可成功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但MFB单位点注射法在短时间内具有更高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羟基多巴胺 帕金森病 大鼠模型 内侧前脑束 黑质
下载PDF
高频电针刺激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贾军 李博 +4 位作者 孙作厘 潘艳丽 王昊闵 汪璇 王晓民 《北京中医药》 2009年第12期972-975,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线刀损毁单侧内侧前脑束建立P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0Hz、2Hz、100Hz电针治疗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治疗对旋转行为的...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线刀损毁单侧内侧前脑束建立P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0Hz、2Hz、100Hz电针治疗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治疗对旋转行为的影响,组化染色观察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率,Western-blot检测中脑部位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的蛋白表达变化,并用Real-time PCR检测P物质mRNA的水平。结果100Hz电针治疗可有效缓解模型大鼠的异常旋转行为,减缓黑质部位神经元数目的丢失,增加中脑部位TH蛋白的表达;而0Hz与2Hz治疗并未产生明显的效果。100Hz电针治疗能逆转MFB损伤导致的中脑SP的基因表达的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频电针治疗对PD大鼠具有明确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加中脑P物质的mRNA的水平而起到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高频电针 内侧前脑束 SP mRNA 神经保护 大鼠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行为学改变与黒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存活率之间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丽敏 李博 +3 位作者 孙作厘 贾军 汪璇 王晓民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0年第5期394-397,I0005,共5页
目的探讨线刀损毁内侧前脑束建立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行为学改变与黒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存活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可伸缩线刀切断大鼠内侧前脑束建立单侧损伤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皮下注射阿朴吗啡后测试大鼠的旋转行为;取中脑黑... 目的探讨线刀损毁内侧前脑束建立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行为学改变与黒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存活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可伸缩线刀切断大鼠内侧前脑束建立单侧损伤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皮下注射阿朴吗啡后测试大鼠的旋转行为;取中脑黑质切片进行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通过计数黑质致密部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的数目得到多巴胺能神经元存活率。结果模型组大鼠损伤侧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的数目明显下降,而由阿朴吗啡诱导的旋转行为明显增加。结论线刀损毁术后4周,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由阿朴吗啡诱导的旋转行为和黒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存活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内侧前脑束 阿朴吗啡 多巴胺能神经元
下载PDF
一种改良帕金森大鼠模型的制作
11
作者 苏平 李艳华 +4 位作者 郑敏 管利东 王韫芳 陆兵勋 裴雪涛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947-949,共3页
目的建立一种改进的帕金森(PD)大鼠模型制作方法,并对模型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选取Wistar大鼠60只,分别制作右侧中脑黑质致密部(SNc)和中脑内侧前脑束(MFB)两点6-OHDA毁损传统PD大鼠模型及中脑内侧前脑束(MFB)单点6-OHDA毁损改良PD大鼠模... 目的建立一种改进的帕金森(PD)大鼠模型制作方法,并对模型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选取Wistar大鼠60只,分别制作右侧中脑黑质致密部(SNc)和中脑内侧前脑束(MFB)两点6-OHDA毁损传统PD大鼠模型及中脑内侧前脑束(MFB)单点6-OHDA毁损改良PD大鼠模型;检测大鼠行为及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化。结果改良组大鼠死亡率低于传统组和对照组,行为学检测和免疫组化检测与传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注射侧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显著减少(P<0.01)。结论本实验方法可快速简便地建立稳定的PD大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大鼠模型 多巴胺能神经元 黑质致密部 内侧前脑束
下载PDF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行为学评价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谭磊琦 刘亚松 +4 位作者 沈富春 张慧民 任梦 刘长青 郭俣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7年第18期2109-2112,共4页
目的建立高效、稳定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通过行为学测试和病理学检测对模型成功率和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为实验后期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从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中,随机挑选20只作为正常组,另外30只纳入P... 目的建立高效、稳定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通过行为学测试和病理学检测对模型成功率和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为实验后期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从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中,随机挑选20只作为正常组,另外30只纳入PD模型组,采用6-羟基多巴胺单侧两点注射法,进行内侧前脑束脑立体定位损伤,分别于术后1周、2周、3周腹腔注射阿朴吗啡检测旋转行为,转圈数≥210 r/30 min为成功帕金森病模型。分别采用旷场实验、露台水迷宫实验评价模型组大鼠与正常组的行为学差异。模型组与正常组大鼠随机选取2只,采用4%多聚甲醛心脏灌注后取脑制作冰冻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和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模型组与正常组大鼠脑黑质神经元的变化情况。结果 6-羟基多巴胺单侧两点注射内侧前脑束法成功获得21只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旷场实验结果显示PD模型组大鼠的直立次数和运动总距离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PD模型组的中央格停留时间明显长于正常组(P<0.01);与正常组相比,PD模型组的露台水迷宫寻台时间明显延长,寻台速度明显下降(P<0.01);HE染色结果显示,PD模型组大鼠右侧黑质区域神经元胞体形态不规则、结构不清、数量明显低于正常组;TH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D模型组大鼠右侧黑质区TH阳性表达明显减少。结论实验表明6-羟基多巴胺单侧两点注射内侧前脑束是一种有效的建立帕金森大鼠模型的方法。为后期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提供了高效、稳定的模型基础,即有利于客观、有效评价细胞移植治疗效果,又是探索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大鼠 内侧前脑束 旷场实验 露台水迷宫
下载PDF
电刺激多巴胺能神经纤维或末梢对纹状体多巴胺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谢俊霞 唐明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CSCD 1999年第1期20-26,共7页
采用快速周期伏安法,以碳纤维微电极在体研究了电刺激黑质-纹状体多巴胺(DA)能神经通路前脑内侧束(MFB)或刺激纹状体内的神经纤维末梢对纹状体DA释放量的影响。结果如下:电刺激MFB与刺激纹状体诱发纹状体的DA释放量... 采用快速周期伏安法,以碳纤维微电极在体研究了电刺激黑质-纹状体多巴胺(DA)能神经通路前脑内侧束(MFB)或刺激纹状体内的神经纤维末梢对纹状体DA释放量的影响。结果如下:电刺激MFB与刺激纹状体诱发纹状体的DA释放量明显不同。二者的DA释放量取决于所用的刺激强度、脉冲和频率;当给予2.0mA,200次脉冲,125Hz电刺激DA能神经纤维MFB时,可诱发纹状体(21.56±5.77)μmol/L的最大DA释放量,而在nomifensine存在的前提下,给予0.10mA,30次脉冲,20Hz电刺激纹状体DA能神经末梢时,仅诱发(9.02±2.72)μmol/L的最大DA释放量。以上结果表明,尽管刺激强度、脉冲、频率均构成影响DA释放的相关因素,但刺激DA能神经纤维和末梢诱发的DA释放量及所用刺激参数均不相同,提示在刺激不同部位的实验研究中,应重视适宜刺激参数的选择和应用,以便获得更好的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状体 前脑内侧 多巴胺 电刺激 伏安法
下载PDF
快速周期伏安法在体研究引起尾壳核多巴胺释放的刺激参数 被引量:2
14
作者 谢俊霞 唐明 +1 位作者 Oertel WH Earl CD 《青岛医学院学报》 1996年第1期28-31,共4页
①目的研究刺激多巴胺神经纤维引起纹状体尾壳核(CPu)多巴胺(DA)释放的最佳刺激参数。②方法用快速周期伏安法,以碳纤维微电极直接在体研究不同参数刺激大鼠黑质-纹状体DA能神经通路前脑内侧束(MFB)对尾壳核DA释放... ①目的研究刺激多巴胺神经纤维引起纹状体尾壳核(CPu)多巴胺(DA)释放的最佳刺激参数。②方法用快速周期伏安法,以碳纤维微电极直接在体研究不同参数刺激大鼠黑质-纹状体DA能神经通路前脑内侧束(MFB)对尾壳核DA释放浓度的影响,对结果行单、双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学处理。③结果当给予0.3~2.5mA的刺激强度时(60Hz,40次脉冲,0.2ms波宽方波),以1.5~2.0mA引起DA释放浓度最高;当给予5~250次脉冲串刺激时(60Hz,2.0mA,0.2ms波宽方波),以200~250次脉冲引起DA释放达最大量;当给予10~500Hz频率的刺激时(2.0mA,200次脉冲,0.2ms波宽方波),引起DA释放的最大刺激频率为125Hz.④结论方波电刺激大鼠MFB引起的纹状体尾壳核DA释放有强度、脉冲和频率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周期伏安法 多巴胺 纹状体 前脑内侧
原文传递
柔肝化瘀中药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免疫炎性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鲍远程 方向 张波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5年第4期360-362,共3页
目的:探讨柔肝化瘀中药对帕金森病(PD)大鼠作用机制。方法:采用6-Hydroxydopamine立体定向注射人右侧中脑腹侧被盖和前脑内侧束,建立PD大鼠模型。随机选取经过行为测试成功的PD模型大鼠分为模型组、柔肝化瘀中药组、左旋多巴组3组,每组1... 目的:探讨柔肝化瘀中药对帕金森病(PD)大鼠作用机制。方法:采用6-Hydroxydopamine立体定向注射人右侧中脑腹侧被盖和前脑内侧束,建立PD大鼠模型。随机选取经过行为测试成功的PD模型大鼠分为模型组、柔肝化瘀中药组、左旋多巴组3组,每组10只。另设正常组10只。各组分别给予相应处理,共45d。给药期间及给药结束后均进行行为学测试。给药结束后随机选取每组各2只大鼠,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其余每组取剩余8只大鼠检测黑质纹状体区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一氧化氮(NO)、活性氧(ROS)的水平。结果:柔肝化瘀中药组对阿朴吗啡诱发PD大鼠旋转行为有一定的改善作用(P<0.05);和模型组相比较,柔肝化瘀中药组黑质纹状体区NO和ROS水平明显降低(P<0.01),GFAP阳性细胞表达减少(P <0.05)结论:柔肝化瘀中药能部分改善PD大鼠旋转行为,降低黑质纹状体区NO和ROS水平,减少GFAP阳性细胞表达。其机制可能在抑制PD大鼠脑部的异常免疫炎性反应,减轻免疫炎性产物的损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炎性反应 柔肝化瘀 帕金森病 中药对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Β 鼠旋转行为 立体定向注射 PD大鼠模型 组织化学观察 纹状体区 GFAP 前脑内侧 行为学测试 中药组 作用机制 模型大鼠 左旋多巴 一氧化氮 改善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