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消软脉汤对ApoE^-/-小鼠解耦联蛋白1依赖性脂解通路、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可彬 李贺 吴圣贤 《环球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期2-7,共6页
目的研究“内消软脉汤”对ApoE^-/-小鼠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并探究其是否与解耦联蛋白1依赖性脂解有关。方法将48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内消软脉汤”低剂量组、“内消软脉汤”高剂量组,每组12只。采用高脂饲... 目的研究“内消软脉汤”对ApoE^-/-小鼠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并探究其是否与解耦联蛋白1依赖性脂解有关。方法将48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内消软脉汤”低剂量组、“内消软脉汤”高剂量组,每组12只。采用高脂饲养的方法复制高脂血症小鼠模型,造模后各组予相应药物灌胃,连续给药60天后处死小鼠,并取血清用于生化法检测血脂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高敏C反应蛋白,用HE染色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肩胛区棕色脂肪组织、腹股沟皮下白色脂肪组织、附睾内脏白色脂肪组织等脂肪组织中解耦联蛋白1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甘油三酯、高敏C反应蛋白略有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内消软脉汤”低剂量组、高剂量组的甘油三酯、高敏C反应蛋白均下降(P<0.05),解耦联蛋白1的表达随药物呈剂量依赖性升高(P<0.05)。结论“内消软脉汤”可降低ApoE^-/-小鼠的炎症及血脂水平,此作用的实现可能与激活解耦联蛋白1依赖性脂解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敏C反应蛋白 甘油三酯 化痰散结法 内消软脉汤 解耦联蛋白1 脂肪组织活化
下载PDF
内消软脉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回顾性研究
2
作者 李贺 姬寒蕊 +1 位作者 苏文全 吴圣贤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19期12-15,75,共5页
目的评价内消软脉汤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二科并口服内消软脉汤3个月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50例,针对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的纵... 目的评价内消软脉汤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二科并口服内消软脉汤3个月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50例,针对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的纵切厚度、横切厚度及面积的变化进行疗效评价并根据斑块性质及是否合并他汀类药物治疗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总有效率为72.00%;斑块纵切厚度、斑块横切厚度及斑块面积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下降百分率分别为22.06%、16.15%、27.40%。不同斑块性质组比较,低回声斑疗效最为明显(P>0.05)。是否合并他汀类药物治疗对于疗效未见明显影响(P>0.05)。结论内消软脉汤可有效控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面积 斑块厚度 粥样硬化 内消软脉汤
下载PDF
内消软脉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苏文全 武荣荣 +3 位作者 高树彪 李贺 杜雅薇 吴圣贤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233-6237,共5页
目的:在不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情况下,评价内消软脉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方法,纳入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且未服用降脂药物的患者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 目的:在不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情况下,评价内消软脉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方法,纳入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且未服用降脂药物的患者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18例。治疗组给予内消软脉汤颗粒剂,对照组给予安慰剂,两组连续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rouse积分、总斑块面积、总内中膜厚度(IMT)、最大斑块厚度和面积、血脂,并评价两组患者的斑块逆转有效率、中医证候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rouse积分、总斑块面积、总IMT、最大斑块厚度及面积均显著下降(P<0.01,P<0.05)。治疗组的斑块逆转有效率为61.11%(11/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11%(2/18,P<0.01)。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为94.44%(17/18),优于对照组的55.56%(10/18,P<0.05)。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未见严重不良事件,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变化。结论:在不降低LDL-C的情况下,内消软脉汤在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改善临床症状中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消软脉汤 化痰散结法 生痰核 粥样硬化斑块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内消软脉汤2号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痰瘀互结证的实用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李贺 吴圣贤 +4 位作者 姬寒蕊 樊钦华 石乃欣 杜雅薇 高树彪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1853-1858,共6页
目的评价内消软脉汤2号及其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痰瘀互结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实用性随机对照方法,纳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痰瘀互结证患者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8例。治疗组给予内消软脉汤2号颗粒剂... 目的评价内消软脉汤2号及其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痰瘀互结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实用性随机对照方法,纳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痰瘀互结证患者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8例。治疗组给予内消软脉汤2号颗粒剂,每日1剂分2次冲服;对照组在治疗组的基础上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每次20 mg,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24周。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颈动脉最大斑块的横切厚度、斑块面积,计算颈动脉狭窄率并评价临床疗效;检测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检测安全性指标肝功能[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肾功能[包括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并记录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有效率为66.67%(12例/18例),对照组为77.78%(14例/18例),对照组较治疗组提高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最大斑块横切厚度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最大斑块面积、颈动脉狭窄率、LDL-C、TG、TC、HDL-C、ALT、BUN及C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AST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两组患者在用药期间均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内消软脉汤2号及其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均可有效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厚度,但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可能会导致AST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粥样硬化 斑块 痰核 内消软脉汤 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化痰散结法对ApoE-/-小鼠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李贺 姬寒蕊 +1 位作者 杜雅薇 吴圣贤 《天津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0期1313-1319,共7页
[目的]探讨化痰散结方剂内消软脉汤2号对ApoE-/-小鼠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30只ApoE-/-小鼠平均分为3组,通过高脂饮食喂养16周以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同步给予蒸馏水、内消软脉汤2号低剂量[2.1 g/(k... [目的]探讨化痰散结方剂内消软脉汤2号对ApoE-/-小鼠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30只ApoE-/-小鼠平均分为3组,通过高脂饮食喂养16周以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同步给予蒸馏水、内消软脉汤2号低剂量[2.1 g/(kg·d)]、高剂量[4.2 g/(kg·d)]灌胃处理16周,生化法检测血脂4项,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主动脉斑块、肩胛脂肪组织及肝脏的形态学,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肩胛脂肪组织解偶联蛋白1(UCP1)及肝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的表达情况,以评估内消软脉汤2号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及降脂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内消软脉汤2号低剂量及高剂量组主动脉斑块面积均减少,低剂量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升高趋势(P>0.05);高剂量组血清LDL-C及TC呈下降趋势(P>0.05)、HDL-C呈升高趋势(P>0.05)。油红O染色结果表明,低剂量与高剂量组的肝脂肪变性均明显改善。HE染色结果表明,低剂量与高剂量组的肩胛脂肪组织被活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均可使肝脏LDLR和肩胛脂肪组织的UCP1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痰散结法可改善ApoE-/-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脂血症,其潜在作用机制可能为上调肝脏LDLR及肩胛脂肪组织UCP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粥样硬化 高脂血症 化痰散结法 内消软脉汤2号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受体 解偶联蛋白1
下载PDF
从“脉生痰核”论治动脉粥样硬化 被引量:15
6
作者 苏文全 吴圣贤 杜雅薇 《中医学报》 CAS 2019年第8期1617-1620,共4页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过程中'痰'贯穿始终,以'痰核'为特点,而其核心病机为宿痰失道,脉生痰核。因此需着眼于'痰核',当以化痰散结作为大法,兼顾健脾、行气、化瘀、清热、解毒。在'脉生痰核'理论指导下...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过程中'痰'贯穿始终,以'痰核'为特点,而其核心病机为宿痰失道,脉生痰核。因此需着眼于'痰核',当以化痰散结作为大法,兼顾健脾、行气、化瘀、清热、解毒。在'脉生痰核'理论指导下将动脉粥样硬化分为6期:①痰核始生期(内中膜增厚期):病机为宿痰失道,此时'痰核'始结脉壁,给予顺气匀血汤加减治疗,以期气血顺畅,气机条达,化湿消痰;②痰核已成期(稳定斑块期):病机为宿痰失道,兼有血瘀,此时痰瘀互结,给予内消软脉汤加减,以期斑块消退,遏制病情发展;③痰核坚化期(斑块钙化期):病机为宿痰失道,兼有瘀热,此时积病已久,郁而化热,伤津耗气,痰核坚化,斑块钙化形成,给予内金钙化散加减,清痰散结、化石消癥;④痰核腐化期(易损斑块期):病机为宿痰失道,毒聚不散,气血衰败,易损斑块形成,给予托里稳斑汤加减,解毒为先,补气治本;⑤痰核溃破期(斑块溃破期):病机为瘀毒壅盛,化腐成脓,斑块破溃,给予四妙勇安汤加减,解毒祛腐,活血通脉;⑥痰核复生期(再狭窄期):病机为外伤血瘀,给予加味复原汤为主,后用内消软脉汤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痰核 生痰核” 粥样硬化 化痰散结法 内消软脉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