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芪、三七促进骨髓干细胞体外转化并扩增血管内皮前体细胞(EPC)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杨博华 朱陵群 +2 位作者 张娟子 牛福玲 崔巍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2期1761-1763,共3页
目的:探讨黄芪、三七对骨髓干细胞体外转化并扩增EPC的促进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常规采集下肢缺血患者骨髓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不同条件下贴壁扩增细胞。镜下细胞的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细胞的百分比... 目的:探讨黄芪、三七对骨髓干细胞体外转化并扩增EPC的促进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常规采集下肢缺血患者骨髓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不同条件下贴壁扩增细胞。镜下细胞的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细胞的百分比。结果:细胞呈梭形,束状排列,间杂有少量圆形细胞。与对照组相比,黄芪中、低剂量组,三七中、高剂量组CD3+4细胞的百分比均显著增加。结论:黄芪、三七能促进EPC的转化和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三七 骨髓干细胞 CD34^+细胞 血管内皮前体细胞
下载PDF
脐血来源的人类内皮前体细胞培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怀勤 胡盛寿 +4 位作者 杨德业 张浩 周浩 黄晓燕 吴建波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56-457,共2页
目的 :探讨在体外细胞培养、增殖人类来源的内皮前体细胞的技术方法。方法 :从人脐血中获取单个核细胞 ,体外定向分化 ,并扩增内皮前体细胞。结果 :4× 10 7个脐血单核细胞经定向培养之后可以获得约 10 6个内皮前体细胞。从脐血中... 目的 :探讨在体外细胞培养、增殖人类来源的内皮前体细胞的技术方法。方法 :从人脐血中获取单个核细胞 ,体外定向分化 ,并扩增内皮前体细胞。结果 :4× 10 7个脐血单核细胞经定向培养之后可以获得约 10 6个内皮前体细胞。从脐血中分离并定向分化培养后 ,经流式细胞计数证实 (78 0 5± 1 16) %细胞呈内皮前体细胞表面抗体CD3 4和人类VE Cadherin双阳性 ;有 (79 69±1 5 3 ) %细胞摄取荧光低密度脂蛋白 ;免疫组化染色证实 (80 60± 2 5 2 ) %细胞Ⅷ因子染色阳性。结论 :使用定向诱导的方法 ,可以从人类脐带血中获取较多的具有内皮细胞潜能的前体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人类内皮前体细胞 实验 细胞培养 冠心病 血运重建
下载PDF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载内皮前体细胞CD34抗体涂层支架防治犬冠脉再狭窄的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刘斌 李淑梅 +1 位作者 张基昌 史永锋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7年第3期369-371,共3页
目的评估携带内皮前体细胞CD34抗体冠脉内支架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以多聚物为载体应用N-琥珀酰亚胺基-3-(2-吡啶二硫)-丙酸酯(SPDP)方法制成内皮前体细胞CD34抗体洗脱支架。以球囊扩张法建立犬冠状动脉狭窄... 目的评估携带内皮前体细胞CD34抗体冠脉内支架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以多聚物为载体应用N-琥珀酰亚胺基-3-(2-吡啶二硫)-丙酸酯(SPDP)方法制成内皮前体细胞CD34抗体洗脱支架。以球囊扩张法建立犬冠状动脉狭窄模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只,将紫杉醇支架、CD34抗体支架、裸支架分别植入到每组犬的冠状动脉狭窄段,4周后处死取出支架段血管行病理学观察及计算机图像分析血管总面积(TA)、内膜增生面积(IA)以及内膜增生面积百分比。结果CD34抗体支架组内膜增生面积及内膜增生百分比较裸支架组减低(P<0.05),紫杉醇支架组内膜增生面积及内膜增生百分比较裸支架组也减低(P<0.05),但较CD34抗体支架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生物可降解担载内皮前体细胞CD34抗体支架较裸支架,可明显加速内皮修复,明显降低再狭窄的发生,是一极具前景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前体细胞 CD54抗体 再狭窄 紫杉醇
下载PD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内皮前体细胞的动员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改玲 肖传实 +2 位作者 邱龄 赵文燕 李茂莲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334-337,i0013,共5页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不同时相对内皮前体细胞(EPC)的动员作用。方法:将16只体重为2~2.5kg的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两组,即正常对照组和GCSF组,每组8只。用药后1、2、3和4周测量外周血EPC含量。采用密度梯度离心...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不同时相对内皮前体细胞(EPC)的动员作用。方法:将16只体重为2~2.5kg的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两组,即正常对照组和GCSF组,每组8只。用药后1、2、3和4周测量外周血EPC含量。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瓶、板中,培养3d收集贴壁细胞,用流式细胞仪计数EPC,PECD34/FITCCD133双阳性细胞为EPC;荧光显微镜鉴定FITCUEA1/Dil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EPC。用药第3周测血清一氧化氮(NO)、血脂。结果:用药1、2、3和4周两组外周血EPC曲线:正常对照组为一低水平基线;GCSF组持续稳定于高水平,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第3周检测血清NO及血脂,两组血脂均在正常范围内,NO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GCSF对EPC有显著而持续的动员作用,该作用与血清NO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内皮前体细胞 动员
下载PDF
普伐他汀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心肌缺血小鼠内皮前体细胞动员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婷婷 米卫东 +2 位作者 王刚 李力兵 高长青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660-1662,共3页
目的比较普伐他汀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心肌缺血小鼠内皮前体细胞的动员效果并初步探讨其动员机制。方法96只雄性昆明小鼠,均分为四组(每组n=24),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盐水组、普伐他汀组及G-CSF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其... 目的比较普伐他汀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心肌缺血小鼠内皮前体细胞的动员效果并初步探讨其动员机制。方法96只雄性昆明小鼠,均分为四组(每组n=24),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盐水组、普伐他汀组及G-CSF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余三组采用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制作小鼠药物性心肌缺血模型后,分别注射生理盐水、普伐他汀和G-CSF5天。每组均于用药后第1、5、7、9天随机抽取6只小鼠,经球后静脉取血测定内皮前体细胞的数目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并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盐水组第1、5、7天内皮前体细胞的数目略有增加;与盐水组相比,普伐他汀组第5、7、9天内皮前体细胞水平有明显增高,而G-CSF组较普伐他汀组内皮前体细胞数目的增加在第5、7、9天更为显著;外周血VEGF的浓度盐水组、普伐他汀组及G-CSF组较对照组在第5、7、9天均有增加,其浓度增加由大至小的顺序为G-CSF组>普伐他汀组>盐水组>对照组;其中G-CSF动员内皮前体细胞的作用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成中度正相关而普伐他汀动员内皮前体细胞的作用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无相关性。结论心肌缺血能够诱导内皮前体细胞的动员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释放,普伐他汀与G-CSF均能增强缺血后内皮前体细胞的动员并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释放,G-CSF对内皮前体细胞的动员作用更强且动员机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伐他汀 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内皮前体细胞 动员
下载PDF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内皮前体细胞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骆益宙 秦叔逵 +3 位作者 王喜 钱建新 顾小强 王杰军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7-270,共4页
目的:了解骨髓来源的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关系。方法:通过分离、培养骨髓来源的EPCs,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GFP质粒以阳离子脂质体转染法将其导入EPCs,并检测其表达;建立小鼠Lewis肿瘤移... 目的:了解骨髓来源的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关系。方法:通过分离、培养骨髓来源的EPCs,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GFP质粒以阳离子脂质体转染法将其导入EPCs,并检测其表达;建立小鼠Lewis肿瘤移植模型,回输基因修饰EPCs,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肿瘤新生血管局部GFP表达情况并计数。结果:pcDNA3.1/GFP真核表达载体转染EPCs后,EPCs表达GFP片断。部分GFP标记的EPCs在肿瘤新生血管定位,计数结果提示约14.0%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来源于EPCs。结论:骨髓来源的EPCs参与肿瘤新生血管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前体细胞 绿色荧光蛋白 血管生成 肿瘤 骨髓
下载PDF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内皮前体细胞的动员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改玲 肖传实 +1 位作者 邱龄 赵文燕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06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在不同时相对内皮前体细胞(EPC)的动员作用。方法:将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阿托伐他汀2.5mg、5mg、10mg组。用药后1、2、3、4周分别测量外周血EPC含量。用流式细胞仪计数EPCs,PE-CD34/FIT...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在不同时相对内皮前体细胞(EPC)的动员作用。方法:将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阿托伐他汀2.5mg、5mg、10mg组。用药后1、2、3、4周分别测量外周血EPC含量。用流式细胞仪计数EPCs,PE-CD34/FITC-CD133双阳性细胞为EPC;荧光显微镜鉴定FITC-UEA-1/Dil-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EPC。用药第3周测血清一氧化氮(NO)、血脂。结果:用药后1、2、3、4周四组外周血EPCs的曲线:正常对照组为一低水平基线;阿托伐他汀5mg组、阿托伐他汀2.5mg组(按作用从大到小排列)为锯齿样曲线,第二周最低,第三周最高,第四周较第三周低;阿托伐他汀10mg组与正常组接近,仅第四周增高(P<0.05)。阿托伐他汀5mg组对EPCs有持续动员作用,于第三周时效果最佳,约为第一周的3倍,是正常组的近20倍;阿托伐他汀2.5mg组在第三、四周有作用。在第四周,三个用药组EPCs均较正常组高,且用药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与正常组相比,阿托伐他汀5mg组血清NO增高,阿托伐他汀10mg组NO降低。各组血脂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EPCs均有动员作用,其效果为:5mg组>2.5mg组>10mg组。阿托伐他汀5mg组在第三周效果最佳。阿托伐他汀对EPCs的动员可能与NO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内皮前体细胞 动员
下载PDF
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内皮前体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周祥 尚建萍 +1 位作者 王海昌 宗小娟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90-792,共3页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对体外培养猪内皮前体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猪内皮前体细胞体外培养模型,在培养液中加入100μm o l/L过氧化氢及不同浓度(1、2、5m g/L)复方丹参注射液,测定细胞增殖活力(MTT法)、乳酸脱氢酶(L...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对体外培养猪内皮前体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猪内皮前体细胞体外培养模型,在培养液中加入100μm o l/L过氧化氢及不同浓度(1、2、5m g/L)复方丹参注射液,测定细胞增殖活力(MTT法)、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细胞凋亡率。结果:过氧化氢使细胞增殖活力下降,使LDH、MDA含量增加,细胞凋亡率上升,复方丹参注射液可使上述结果改变并呈浓度依赖性。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内皮前体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前体细胞 应激 创伤和损伤 复方丹参注射液 过氧化氢
下载PDF
慢病毒介导shRNA沉默E2-2基因促进内皮前体细胞增殖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晓丽 马阳 +3 位作者 梁源 喻杨 梁云华 王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2261-2266,共6页
目的构建小鼠转录因子基因E2-2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慢病毒载体,并观测其沉默E2-2基因对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增殖的影响。方法 SPF级昆明小鼠20只,雌雄不拘,4周龄,体质量18-20 g。分离、培... 目的构建小鼠转录因子基因E2-2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慢病毒载体,并观测其沉默E2-2基因对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增殖的影响。方法 SPF级昆明小鼠20只,雌雄不拘,4周龄,体质量18-20 g。分离、培养小鼠骨髓EPCs,并予以鉴定。针对E2-2基因mRNA序列,筛选3个siRNA干扰靶点并予以合成;将合成的siRNA导入EPCs,用RT-PCR法检测其对靶基因的抑制效果,以确定最佳siRNA。设计并合成针对最佳siRNA靶序列的shRNA,连入FT203-PLVX载体,构建慢病毒载体FT203-PLVX/E2-2shRNA,并予以测序鉴定。测序正确者经293细胞包装,形成具高效感染力的FT203-PLVX/E2-2shRNA慢病毒。将该重组慢病毒感染EPCs,倒置显微镜观测被感染细胞的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变化、CCK-8法检测被感染细胞的增殖情况;在mRNA和蛋白水平分别检测并定量分析被感染细胞的E2-2及核抗原PCNA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小鼠骨髓EPCs得以分离、培养与鉴定。筛检到E2-2基因的最佳干扰靶序列为CGTCAGCTAGTGTTTCTAA;测序证实,成功构建FT203-PLVX/E2-2 shRNA慢病毒载体。荧光观察显示,被慢病毒感染的EPCs明显表达GFP。CCK-8检测表明,与对照细胞比较,沉默E2-2的EPCs的增殖加快,48 h开始变得更为明显(P〈0.01);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E2-2 shRNA慢病毒能有效沉默EPCs的E2-2,并上调其核抗原PCNA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表达。结论小鼠骨髓EPCs得以分离、培养与鉴定;成功构建E2-2基因RNAi慢病毒载体,该载体能有效沉默EPCs的E2-2基因,促使EPCs的增殖并上调其核抗原PCNA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2-2基因 RNAI 内皮前体细胞 慢病毒
原文传递
骨髓源性血管内皮前体细胞与出生后生理性和病理性血管形成 被引量:3
10
作者 郑玮 杨向红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734-1738,共5页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 exist in bone marrow, umbilical cord blood and peripheral blood of adult mammals, including humans. Furthermore, the discovery of EPCs has led to the notion of adult vasculogenesis,...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 exist in bone marrow, umbilical cord blood and peripheral blood of adult mammals, including humans. Furthermore, the discovery of EPCs has led to the notion of adult vasculogenesis, in which bone marrow (BM)-derived EPCs home to and incorporate into sites of new blood vessel formation, where they differentiate into endothelial cell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postnatal vasculogenesis. It has become apparent that circulating BM-derived EPCs are involved in promoting physiologic and pathologic neovascularization, such as wound healing and tumor growth. They are of great clinical importance in pro- or anti-angiogenic therapies.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内皮前体细胞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新生血管化 生理性
下载PDF
内皮前体细胞与平滑肌细胞联合培养构建组织工程血管:最适比例验证 被引量:1
11
作者 谢尚喆 刘水 +3 位作者 方宁涛 高红阳 王松梅 潘銮凤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3826-3830,共5页
目的:由内皮前体细胞分化的内皮细胞与成熟平滑肌细胞联合培养可以为组织工程血管的形成提供更接近天然的条件。实验拟进一步证明两种细胞联合培养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以及两种细胞的最适比例。方法:实验于2006—01/2007-05在... 目的:由内皮前体细胞分化的内皮细胞与成熟平滑肌细胞联合培养可以为组织工程血管的形成提供更接近天然的条件。实验拟进一步证明两种细胞联合培养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以及两种细胞的最适比例。方法:实验于2006—01/2007-05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新鲜脐带取自国际第一妇婴保健医院,产妇知情同意。②实验方法及评估:从人脐动脉中用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并原代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免疫荧光方法鉴定其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中的内皮前体细胞,经体外定向诱导分化和免疫荧光方法鉴定其表型;无菌条件下制作Ⅰ型胶原凝胶,在其上以3:1~4:1的比例混匀联合培养内皮前体细胞与平滑肌细胞,并观察两种细胞联合培养时的形态,分析两种细胞最合适的种植比例:免疫荧光方法观察在Ⅰ型胶原凝胶联合培养中CD31、vWF的表达以及内皮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①原代培养的平滑肌细胞呈典型“波峰谷”形态,荧光染色平滑肌肌动蛋白呈阳性。②脐血来源的内皮前体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后,呈现出“铺路石”样形态,表达CD31、vWF,结合荆豆凝集素,提示具备成熟内皮细胞特性。③在Ⅰ型胶原凝胶上两种细胞增殖力均旺盛,与平滑肌细胞以3:1~4:1的比例种植在Ⅰ型胶原凝胶培养一段时间后,内皮前体细胞可从平滑肌细胞处得到支持,形成血管样网络结构。④共培养1周后,CD31与vWF阳性细胞即内皮前体细胞分化而来的内皮细胞互相连接,形成环形结构。结论:内皮前体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以3:1~4:1共培养的模式可以促进微血管样结构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前体细胞 平滑肌细胞 联合培养 Ⅰ型胶原凝胶 血管组织工程
下载PDF
低浓度过氧化氢对内皮前体细胞的损伤效应及复方丹参注射液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祥 王海昌 +1 位作者 宗小娟 程康 《心脏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414-416,421,共4页
目的观察低浓度过氧化氢(H2O2)对内皮前体细胞(EPC)的损伤效应及复方丹参注射液(ISM)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猪EPC体外培养模型,在培养液中加入低浓度H2O2(100、200、300、400μmol/L)及5 mg/L ISM,测定细胞增殖活力(MTT法)、乳酸脱氢酶(L... 目的观察低浓度过氧化氢(H2O2)对内皮前体细胞(EPC)的损伤效应及复方丹参注射液(ISM)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猪EPC体外培养模型,在培养液中加入低浓度H2O2(100、200、300、400μmol/L)及5 mg/L ISM,测定细胞增殖活力(MTT法)、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细胞凋亡率。结果H2O2使细胞增殖活力下降,使LDH、MDA含量增加,细胞凋亡率上升,并呈浓度依赖性,ISM可减轻上述变化。结论ISM对低浓度H2O2造成的EPC损伤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前体细胞 过氧化氢 复方丹参注射液 损伤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钙对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前体细胞水平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郭文静 李晓燕 +2 位作者 张红明 韩淑芳 康玲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6期596-598,共3页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钙片对冠心病患者外周血CD34与VEGF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2)共同标记的血管内皮前体细胞CD34+/VEGFR-2+EPCs水平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他汀类的非调脂作用。方法选取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的冠心病患者112例,按结...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钙片对冠心病患者外周血CD34与VEGF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2)共同标记的血管内皮前体细胞CD34+/VEGFR-2+EPCs水平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他汀类的非调脂作用。方法选取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的冠心病患者112例,按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37例)、双支病变组(36例)、三支病变组(39例),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10mg1/晚)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月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4+/VEGFR-2+EPCs在全血中所占的比例。结果 1)瑞舒伐他汀钙片干预1月后,血浆中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与干预前相比均有显著性下降(P<0.001),甘油三酯(TG)与干预前相比,呈下降趋势(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2)随着冠脉病变加重,外周血CD34+/VEGFR-2+EPCs含量逐渐减少(P<0.05);3)在冠状动脉同一病变程度上,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CD34+/VEGFR-2+EPCs水平较用药前明显上升(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除具有较好的调脂作用外,还可以提升外周血中循环内皮前体细胞的数量,有利于减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CD34+/VEGFR-2+血管内皮前体细胞 流式细胞 瑞舒伐他汀钙片
原文传递
自体内皮前体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微血管新生及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泮思林 邢泉生 +4 位作者 孙龙 荣佑宝 曹倩 纪志娴 武钦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39-141,I0005,I0006,共5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来源的内皮前体细胞自体移植,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微血管新生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SD大鼠外周动脉血,应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应用含有VEGF和bFGF的特定培养基体外培养,得到内皮前体细胞;结扎SD大... 目的探讨外周血来源的内皮前体细胞自体移植,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微血管新生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SD大鼠外周动脉血,应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应用含有VEGF和bFGF的特定培养基体外培养,得到内皮前体细胞;结扎SD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然后将得到的自体内皮前体细胞植入缺血心肌局部区域。对照组动物注入细胞培养液。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心功能明显改善,心肌收缩力显著优于对照组;梗死心肌微血管新生更为明显。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心肌局部移植外周血来源的自体内皮前体细胞,能够促进血管新生;对局部梗死心肌组织结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可在不同时点不同程度恢复心肌收缩力,显著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前体细胞 细胞移植 心肌收缩 心肌缺血
下载PDF
人外周血内皮前体细胞的分离、培养及流式细胞仪动态检测 被引量:1
15
作者 秦宏伟 肖东杰 +4 位作者 刘杰 胡安拉 马晓丽 汪运山 张红卫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197-1201,共5页
目的:建立人外周血内皮前体细胞(EPCs)分离、诱导的方法,并利用流式细胞仪鉴定人内皮前体细胞的培养效果,为血管生成的细胞治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提取单个核细胞(MNCs),接种在人纤连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上,培养于EGM-... 目的:建立人外周血内皮前体细胞(EPCs)分离、诱导的方法,并利用流式细胞仪鉴定人内皮前体细胞的培养效果,为血管生成的细胞治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提取单个核细胞(MNCs),接种在人纤连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上,培养于EGM-2MV中,4 d后,粘附细胞用Dil-AC-LDL和FITC-UEA-1染色,采用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第4天到第7天,应用流式细胞仪动态检测粘附细胞表面标志CD34、CD31、KDR。结果:MNCs培养4 d后,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下可观察到Dil-AC-LDL和FITC-UEA-1双阳性的粘附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D34、CD31、KDR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2.50±1.47)%(、5.72±1.66)%(、36.24±3.24)%。第5、6和7天,CD34和CD31阳性细胞阳性率分别为(8.45±3.97)%、(22.52±3.86)%,(14.13±2.79)%、(42.76±3.67)%,(21.14±2.91)%、(54.67±3.44)%。结论:外周血中确实存在EPCs,并且在体外能被诱导分化为成熟的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前体细胞 细胞培养 表面标志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对外周血内皮前体细胞的影响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改玲 肖传实 +1 位作者 邱龄 赵文燕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95-398,共4页
目的观察高蛋氨酸饮食对外周血内皮前体细胞数量的影响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该影响的干预作用。方法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同型半胱氨酸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同型半胱氨酸+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正常对照组及... 目的观察高蛋氨酸饮食对外周血内皮前体细胞数量的影响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该影响的干预作用。方法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同型半胱氨酸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同型半胱氨酸+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正常对照组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普食,同型半胱氨酸及同型半胱氨酸+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两组饲以1%蛋氨酸饮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同型半胱氨酸+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予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0μgd,腹腔注射。观察1、2、3、4、8、12周外周血内皮前体细胞数量的变化。第12周测血清一氧化氮、同型半胱氨酸。结果①外周血内皮前体细胞数量变化:正常对照组基本稳定于低水平;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相对稳定于高水平;同型半胱氨酸组前4周呈下降趋势,第8、12周升高,但与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同型半胱氨酸+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呈下降趋势,前2周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第2周开始低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P<0.01)。②血清一氧化氮值:同型半胱氨酸组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同型半胱氨酸+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高于同型半胱氨酸组(P<0.05)。③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值:同型半胱氨酸组和同型半胱氨酸+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P<0.01)。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开始使内皮前体细胞下降,随后升高;并可致血清一氧化氮下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前2周可升高同型半胱氨酸组内皮前体细胞,以后不增高;并可拮抗同型半胱氨酸引起的一氧化氮下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改善同型半胱氨酸引起的内皮功能损害,可能与其动员内皮前体细胞有关。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同型丰胱氨酸 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内皮前体细胞 一氧化氮 内皮修复 动员
下载PDF
人动员外周血成体干/祖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前体细胞的免疫表型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靳海杰 王菲菲 +4 位作者 高晓宁 靖彧 刘景华 高春记 于力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09年第3期148-151,共4页
观察动员后的人外周血成体干/祖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前体细胞(EPC)的免疫表型特征及变化。采用健康成人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后的外周血成体干/祖细胞,经贴壁培养法定向分化为EPC,之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EPC表... 观察动员后的人外周血成体干/祖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前体细胞(EPC)的免疫表型特征及变化。采用健康成人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后的外周血成体干/祖细胞,经贴壁培养法定向分化为EPC,之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EPC表型。结果显示,培养后的贴壁细胞具有内皮细胞特征,能够与I型荆豆凝集素(UEA-I)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UEA-I结合率为92.1%,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KDR、CD62E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而粒-巨噬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GM)及CD34表达明显减低,表明诱导分化后细胞的免疫表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体干/祖细胞 血管内皮前体细胞 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下载PDF
内皮前体细胞功能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亚莉 汪燕 陆彤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5-548,共4页
从骨髓释放的循环血内皮前体细胞(EPCs)具有内分泌、血管内皮修复和血管再生功能,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然而,循环内皮前体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明显下降。这些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不仅受许多生理和病理因... 从骨髓释放的循环血内皮前体细胞(EPCs)具有内分泌、血管内皮修复和血管再生功能,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然而,循环内皮前体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明显下降。这些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不仅受许多生理和病理因素的影响,包括衰老、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也与个人的生活方式,如:运动、体质量、吸烟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密切相关。本文着重讨论循环血内皮前体细胞的功能及影响因素,并对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前景作一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前体细胞 心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 治疗应用
原文传递
阿托伐他汀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病人内皮前体细胞及血管功能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周叶萍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471-473,共3页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对于改善心肌缺血损伤病症的临床疗效,同时对给药前后病人外周血中内皮前体细胞及心肌血管功能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入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均行常规PCI术...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对于改善心肌缺血损伤病症的临床疗效,同时对给药前后病人外周血中内皮前体细胞及心肌血管功能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入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均行常规PCI术,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做参照。以患者胸部疼痛症状变化、心电图ST段值、心肌酶峰值变化及再灌注心律失常症状为标准,判断两组患者冠脉再通情况;检测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扩张反应(FMD),判断血管内皮功能变化情况;检测患者外周血中内皮前体细胞的含量。结果:阿托伐他汀观察组患者冠脉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心律失常症状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给药2、24、48、72h后,观察组患者肱动脉FMD、外周血中内皮前体细胞数目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给药治疗可以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引发的血管功能障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对内皮前体细胞的调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并发症 阿托伐他汀钙 再灌注损伤 @内皮前体细胞
下载PDF
内皮前体细胞移植:冠心病治疗的新策略 被引量:1
20
作者 季亢挺 张怀勤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4年第1期67-69,共3页
干细胞研究的进展和基因治疗技术在心血管的应用为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基因修饰后内皮前体细胞移植既补充了功能不良且数量不足的内皮前体细胞又诱导并促进了局部新血管的生成 ,展示了美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回顾了近几... 干细胞研究的进展和基因治疗技术在心血管的应用为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基因修饰后内皮前体细胞移植既补充了功能不良且数量不足的内皮前体细胞又诱导并促进了局部新血管的生成 ,展示了美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回顾了近几年来缺血性心脏病治疗的新概念 ,重点介绍了国外内皮前体细胞及其基因修饰应用的新进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前体细胞 血管新生 血管形成 基因治疗 冠心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