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1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的调查分析
1
作者 李旭 李兴隆 +3 位作者 王小梅 吴文婷 张代涛 何战英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65-68,共4页
对北京市1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确定感染来源,制定防控措施。收集病例就诊资料,在其感染地使用诱蛉灯开展白蛉监测、调查病犬信息,对病例和病犬骨髓液样本进行涂片、PCR检测、基因测序;对捕捉到的中华白蛉进行PCR检测。... 对北京市1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确定感染来源,制定防控措施。收集病例就诊资料,在其感染地使用诱蛉灯开展白蛉监测、调查病犬信息,对病例和病犬骨髓液样本进行涂片、PCR检测、基因测序;对捕捉到的中华白蛉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病例以间断性发热、乏力就诊,医院以骨髓液涂片可见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确诊为内脏利什曼病。感染地为门头沟王平镇,在该地区共捕获中华白蛉4520只,PCR结果阴性。病例、2只病犬骨髓液利什曼原虫PCR阳性,且基因序列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4.44%、95.6%、93.23%,病犬骨髓液涂片查见利什曼原虫。结果表明,确定门头沟王平镇存在婴儿利什曼原虫感染传播链。需进一步开展白蛉、病犬分布范围调查,开展病例监测,多部门联合采取防控措施,防止内脏利什曼病疫情继续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利什曼病 中华白蛉 婴儿利什曼原虫
下载PDF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儿童内脏利什曼病相关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中的应用价值
2
作者 康磊 郭芳 +3 位作者 李立方 白新凤 程彩云 徐梅先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94-598,共5页
目的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在儿童内脏利什曼病(VL)相关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确诊的VL-HLH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6例VL-HLH患儿,男4例、女2例,中位年龄20.0(9.8... 目的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在儿童内脏利什曼病(VL)相关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确诊的VL-HLH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6例VL-HLH患儿,男4例、女2例,中位年龄20.0(9.8~27.0)月;3例省外输入,3例本省病例。6例临床表现均有发热、脾大、血细胞减少、铁蛋白增高,5例合并高三酰甘油血症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4例NK细胞活性下降,3例sCD 25升高,2例骨髓穿刺见吞噬细胞。通过骨髓穿刺确诊2例,发病至确诊时间分别为62天和90天;通过mNGS确诊4例,从发病至确诊的时间为34.0(16.0~39.0)天。因延迟诊断接受激素治疗5例,化疗药物治疗3例,合并感染3例;2例早期行mNGS确诊VL-HLH患儿,避免应用化疗药物,且未合并感染。6例患儿均痊愈。结论VL-HLH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在非利什曼原虫流行地区早期确诊困难,mNGS可为VL-HLH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及时给予精准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内脏利什曼病 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儿童
下载PDF
表现为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儿童内脏利什曼病4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万怡 王永军 +3 位作者 刘东海 董雪梅 王文媛 韩茜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4-59,共6页
目的对表现为噬血细胞综合征(HPS,又称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的内脏利什曼病(VL)患儿资料分析总结,提高临床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1年3月于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住院治疗的4例儿童内脏利什曼病继发噬血细... 目的对表现为噬血细胞综合征(HPS,又称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的内脏利什曼病(VL)患儿资料分析总结,提高临床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1年3月于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住院治疗的4例儿童内脏利什曼病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与文献资料进行比较。结果4例患儿均表现为持续发热、脾脏增大、血细胞三系不同程度降低,结合相关检查,符合HPS诊断。考虑其流行病学因素,完善VL相关检查,4例患儿rK39试验均阳性,3例骨髓涂片检出杜利什曼原虫。予以锑剂治疗,结局良好。复习近5年内VLHLH相关文献发现,相比于原发性HLH,VL-HLH患儿可能更易出现铁蛋白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高;相比于VL,VL-HLH可能更易出现全血细胞降低、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血清铁蛋白血症以及单核细胞绝对值降低。对于VL-HLH的治疗,两性霉素B可能比葡萄糖酸锑钠更具有高效性和安全性。结论对于有疫区旅居史的患儿,在综合分析HPS原发病因时,应当考虑VL可能,同时行rK39试验和骨髓涂片检查,尽早准确给予对因治疗,以免病情加重及避免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利什曼病 噬血细胞综合征 儿童
下载PDF
中国犬源性和野生动物源性内脏利什曼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4
作者 金长发 洪玉梅 熊光华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227-230,共4页
我国内脏利什曼病在整个演化过程中反映出不同的流行病学特点,从原始野生动物经犬到人的三个演化阶梯,即野生动物源性内脏利什曼病、犬源性内脏利什曼病和人源性内脏利什曼病。我国陇南川北山区是内脏利什曼病自然疫源地和犬源性内脏... 我国内脏利什曼病在整个演化过程中反映出不同的流行病学特点,从原始野生动物经犬到人的三个演化阶梯,即野生动物源性内脏利什曼病、犬源性内脏利什曼病和人源性内脏利什曼病。我国陇南川北山区是内脏利什曼病自然疫源地和犬源性内脏利什曼病并存的疫区。人偶尔可直接从野生动物宿主经野生中华白蛉而感染,而更多的是野生动物宿主通过野生白蛉由犬再经白蛉传染给人。阐明这一传播关系,从理论上探讨内脏利什曼病的起源和演化规律,按其各自的特点和规律来制定计划,将对内脏利什曼病和媒介白蛉的预防与控制的实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源性内脏利什曼病 野生动物源性内脏利什曼病 犬源性内脏利什曼病 中华白蛉
下载PDF
全球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现状与防控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吴旭斌 刘昆 邵中军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23年第3期271-276,共6页
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 VL)是一种虫媒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世界96个国家存在,并在60多个国家流行。通过积极的预防控制,极大降低了全球疾病负担,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达到了消除标准。随着环境变化、生物活动增多等因... 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 VL)是一种虫媒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世界96个国家存在,并在60多个国家流行。通过积极的预防控制,极大降低了全球疾病负担,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达到了消除标准。随着环境变化、生物活动增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近些年全球的VL疫情出现回升,并在局部地区暴发流行;VL与艾滋病合并感染已然发展成为疾病防控的重要挑战。世界卫生组织发布2021—2030年被忽视热带病路线图,以期实现VL的全球消除,对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待掌握全球VL流行现状与防控进展,提高疾病的有效控制,早日实现疾病消除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利什曼病 全球健康 影响因素 流行
原文传递
新发现的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新疆民丰县Ⅰ.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8
6
作者 伊斯拉音·乌斯曼 金长发 +11 位作者 左新平 顾灯安 兰勤娴 童苏祥 李雄 张仪 茹孜古丽·朱马洪 牛新玲 阿不力米提 木合塔 阿布都外力 库尔班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8-131,共4页
目的对新疆民丰县一个新发现的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流行区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2007年6月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况调查相结合,对民丰县安迪尔乡所有居民进行逐户入户调查。内容包括家庭成员中20年来的健康状况、既往有无疑似内脏利... 目的对新疆民丰县一个新发现的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流行区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2007年6月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况调查相结合,对民丰县安迪尔乡所有居民进行逐户入户调查。内容包括家庭成员中20年来的健康状况、既往有无疑似内脏利什曼病史(包括已过世者),并对15岁以下儿童进行体查(触诊肝、脾);对部分居民进行利什曼素皮内试验和rk39免疫层析试条检测。结果共调查居民313人,未见现症病例。既往有疑似内脏利什曼病史者60例,其中13例已过世。171人进行利什曼素皮内试验检测,阳性率为99.4%(170/171),其中有疑似内脏利什曼病病史者的阳性率为96.6%(28/29)。197人进行rk39免疫层析试条检测,阳性率为10.2%(20/197),其中有疑似内脏利什曼病史者的阳性率为19.4%(6/31),追溯诊断为既往内脏利什曼病病例。结论新疆民丰县为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利什曼病(黑热) 流行 rk39免疫层析试条 利什曼素皮内试验 新流行区 新疆
下载PDF
2004-2007年我国内脏利什曼病流行情况 被引量:12
7
作者 郑灿军 王立英 +2 位作者 许翔 朱雪花 伍卫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4-346,共3页
目的了解2004-2007年我国内脏内脏利什曼病的疫情状况。方法使用SPSS12.0软件,对2004-2007年中国疾病疫情监测信息网的内脏利什曼病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07年全国内脏利什曼病累计报告病例1334例,各年分别为351、320、281... 目的了解2004-2007年我国内脏内脏利什曼病的疫情状况。方法使用SPSS12.0软件,对2004-2007年中国疾病疫情监测信息网的内脏利什曼病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07年全国内脏利什曼病累计报告病例1334例,各年分别为351、320、281和382例。发病率居前3位的是新疆(47.5%,633/1334)、甘肃(33.2%,443/1334)和四川(16.9%,226/1334)。全年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51.27%,684/1334),3~8月份居多。男女病例之比为1.65∶1。报告病例的流行县由2004年的43个扩大到2007年的64个。结论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区范围呈扩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利什曼病 疫情 分布 中国
下载PDF
2005-2014年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流行情况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余大为 丁国武 +2 位作者 格鹏飞 冯宇 李凡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8-211,共4页
目的回顾分析2005-2014年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情况。方法收集甘肃省2005-2014年内脏利什曼病疫情报告资料,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4年甘肃省累计报告内脏利什曼病1 260例,自2005年(90例,占7.14%)起... 目的回顾分析2005-2014年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情况。方法收集甘肃省2005-2014年内脏利什曼病疫情报告资料,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4年甘肃省累计报告内脏利什曼病1 260例,自2005年(90例,占7.14%)起呈逐年增多趋势,至2011年达到高峰(168例,占13.33%),随后逐年下降,2014年为85例(占6.75%)。病例主要集中于陇南地区和甘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区。其中陇南武都区发病人数最多,累计506例,占40.16%(506/1 260);其次为文县,累计发病人数302例,占23.97%(302/1 260);甘南地区的舟曲县累计发病人数居第3位,为202例,占16.03%(202/1 260)。男女患者比例为1.46∶1。各年龄组中0~5岁年龄组人群病例数最多,占发病总人数的52.78%(665/1 260),随年龄的增高,病例数逐渐减少。全年均有发病,3~6月份为高发月份,累计病例数分别占10.48%(132/1 260)、13.33%(168/1 260)、12.86%(162/1 260)和11.67%(147/1 260)。结论 2005-2014年甘肃省陇南地区和甘南州部分地区为内脏利什曼病高发区,患者主要为5岁以下婴幼儿,3~6月份为高发月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内脏利什曼病 流行 回顾性分析
下载PDF
新发现的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新疆民丰县Ⅱ.传播媒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金长发 左新平 +11 位作者 顾灯安 伊斯拉音·乌斯曼 兰勤娴 张仪 童苏祥 李雄 茹孜古丽·朱马洪 阿不力米提 木合塔 阿不都外力 库尔班 牛新玲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在新发现的流行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民丰县调查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的媒介蛉种。方法在民丰县安迪尔乡雅通古斯村居民点和附近野外采集白蛉,经鉴定后计算蛉种组成和数量比例;定人、定点、定时观察白蛉数量统计密度;观察白蛉昼夜... 目的在新发现的流行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民丰县调查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的媒介蛉种。方法在民丰县安迪尔乡雅通古斯村居民点和附近野外采集白蛉,经鉴定后计算蛉种组成和数量比例;定人、定点、定时观察白蛉数量统计密度;观察白蛉昼夜活动的数量变动;解剖白蛉,分析雌蛉生殖营养周期;检查白蛉有无前鞭毛体自然感染。结果捕获白蛉1210只,其中99.17%(1200/1210)为吴氏白蛉;6月上中旬是该蛉季节消长的第一高峰;生殖营养周期分析表明吴氏白蛉为野生野栖蛉种,夜间活动的白蛉主要在户外吸血,有较强的亲人性;在2只白蛉体内查到自然感染前鞭毛体。结论塔里木盆地南缘民丰县安迪尔乡雅通古斯村存在内脏利什曼病传播媒介吴氏白蛉,并有利什曼前鞭毛体自然感染,表明当地存在内脏利什曼病自然疫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利什曼病(黑热) 吴氏白蛉 新流行区 新疆
下载PDF
137例内脏利什曼病患者临床分析 被引量:17
10
作者 高芹 刘焱斌 +1 位作者 钟册俊 吕晓菊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5-137,共3页
目的分析近十几年四川地区内脏利什曼病住院患者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2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内脏利什曼病患者137例的资料,回顾性分析流行病学、临床特点、治疗和转归。结果137例患者中,64.2%(88/137)居... 目的分析近十几年四川地区内脏利什曼病住院患者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2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内脏利什曼病患者137例的资料,回顾性分析流行病学、临床特点、治疗和转归。结果137例患者中,64.2%(88/137)居住在四川及周边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35.8%(49/137)有流行区逗留史。137例中,农村占84.7%(116/137),城镇占15.3%(21/137)。临床表现以发热,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和球蛋白明显增高为主。137例患者利什曼原虫rk39抗体试纸条检测均为阳性。诊断明确者用葡萄糖酸锑钠治疗,治愈118例(86.1%),脾切除4例(2.9%),复发9例(6.6%)。137例中首诊疑诊为内脏利什曼病者105例,误诊率为23.4%(32/137)。结论关注流行病学史、检测rk39抗体,以及尽早骨髓涂片或组织活检有助于早期诊治,葡萄糖酸锑钠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利什曼病 黑热 临床分析
下载PDF
喀什市某乡居民健康教育前后内脏利什曼病知晓率的改变 被引量:8
11
作者 伊斯拉音·乌斯曼 斯康德尔 +7 位作者 朱常忠 童苏祥 伍卫平 茹孜古丽·朱马洪 阿不都那比江 张松 付青 许翔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2004-2006年在新疆喀什市伯什克然木乡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的1、4、18和20村,通过发放宣传材料,张贴宣传画,开设健康教育课等方式,开展防治内脏利什曼病基本健康知识教育活动,使居民和中小学生对内脏利什曼病及其防治知识的知晓程度,由健... 2004-2006年在新疆喀什市伯什克然木乡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的1、4、18和20村,通过发放宣传材料,张贴宣传画,开设健康教育课等方式,开展防治内脏利什曼病基本健康知识教育活动,使居民和中小学生对内脏利什曼病及其防治知识的知晓程度,由健康教育前的0.7%和0提高到健康教育后的54.2%和70.7%。通过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了人群自觉防病的知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利什曼病 健康教育 知晓率
下载PDF
新疆伽师县内脏利什曼病媒介白蛉调查 被引量:6
12
作者 顾灯安 左新平 +5 位作者 伊斯拉音·乌斯曼 兰勤娴 金长发 周晓俊 危芙蓉 张仪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80-283,共4页
目的调查新疆伽师县的白蛉种类、季节消长等生态学特性。方法 2009年5月中旬至9月上旬,在伽师县卧里托克拉克乡的居民点和野外采集白蛉,鉴定后计算蛉种组成和性别比例,统计白蛉数量和密度,观察白蛉通宵活动情况。解剖白蛉,分析雌蛉生殖... 目的调查新疆伽师县的白蛉种类、季节消长等生态学特性。方法 2009年5月中旬至9月上旬,在伽师县卧里托克拉克乡的居民点和野外采集白蛉,鉴定后计算蛉种组成和性别比例,统计白蛉数量和密度,观察白蛉通宵活动情况。解剖白蛉,分析雌蛉生殖营养周期,检查白蛉体内利什曼原虫自然感染情况;以油纸、捕蛉罩等方法调查白蛉栖息地。结果捕获白蛉4540只,其中99.9%为吴氏白蛉,微小司蛉新疆亚种仅占0.1%。人房处在5月底6月初出现第1个密度高峰,8月中旬出现第2个密度高峰。白蛉的活动主要集中在22:00~次日4:00,午夜0:00达到活动最高峰。生殖营养周期分析表明吴氏白蛉为野生野栖蛉种,主要在户外吸血,有较强的嗜人血习性;在4只白蛉体内查到内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野外(3只)的自然感染率高于人房内(1只)。栖息地调查发现畜圈内墙壁缝隙等处是白蛉的栖息地。结论新疆伽师县的优势蛉种为吴氏白蛉,其每年有2个世代,主要栖息在各种隐蔽、恒温的洞穴和缝隙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利什曼病 吴氏白蛉 伽师县 生态
下载PDF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试点内脏利什曼病的人群感染状况调查 被引量:12
13
作者 付青 伍卫平 +4 位作者 童苏祥 伊斯拉音·乌斯曼 张松 伊斯康德尔 开塞尔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10期758-760,共3页
目的了解喀什试点内脏利什曼病的人群感染状况。方法选择喀什市内脏利什曼病发病率较高的村为试点,在入户普查的同时开展人群血清学调查和利什曼素皮内试验,运用SA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不同年龄组之间皮试阳性率差异有统... 目的了解喀什试点内脏利什曼病的人群感染状况。方法选择喀什市内脏利什曼病发病率较高的村为试点,在入户普查的同时开展人群血清学调查和利什曼素皮内试验,运用SA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不同年龄组之间皮试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3,P<0.05),皮试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当地内脏利什曼病患者与既往隐性感染者之比为1∶9。试点地区曾感染过内脏利什曼病的免疫人群占36.15%(60/166),从未感染过内脏利什曼病的易感人群占61.45%(102/166),无临床症状的现感染人群占2.41%(4/166)。结论试点地区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状况仍然比较严重,无症状现感染者所占比例较高,具有潜在传染源的流行病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什试点 内脏利什曼病 人群感染状况
下载PDF
汶川地震灾区内脏利什曼病传播潜势初步评估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强 李石柱 +5 位作者 钱颖骏 汪俊云 伍卫平 王蓉蓉 王立英 周晓农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36-238,共3页
收集四川和甘肃两省2005年以来内脏利什曼病报告病例数并进行分析。2005-2007年和2008年1~6月,四川省分别报告内脏利什曼病59、49、77和30例,甘肃省分别报告内脏利什曼病92、106、162和83例。由于地震后内脏利什曼病传染源有增多趋势,... 收集四川和甘肃两省2005年以来内脏利什曼病报告病例数并进行分析。2005-2007年和2008年1~6月,四川省分别报告内脏利什曼病59、49、77和30例,甘肃省分别报告内脏利什曼病92、106、162和83例。由于地震后内脏利什曼病传染源有增多趋势,无主犬和易感人群大量增加,医疗诊治体系破坏严重,可能对利什曼病的流行产生影响、有增加传播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内脏利什曼病 传播潜势 评估
下载PDF
海南省首例输入性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报告 被引量:5
15
作者 蒋翡翎 邓碧兰 +1 位作者 逯军 卢孝东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1临床调查 患者,男,3岁,甘肃省陇南市人。2005年2月出现无明显诱因腹胀,呈进行性加重,伴有反复发热,体温最高达39℃,持续1d后自行缓解。无鼻衄、黑便及牙龈出血。2005年3月曾于当地住院治疗,诊断未明。2006年3月随父母来海南省海口市,2... 1临床调查 患者,男,3岁,甘肃省陇南市人。2005年2月出现无明显诱因腹胀,呈进行性加重,伴有反复发热,体温最高达39℃,持续1d后自行缓解。无鼻衄、黑便及牙龈出血。2005年3月曾于当地住院治疗,诊断未明。2006年3月随父母来海南省海口市,2006年7月16日以“肝脾肿大待查”收入海口市人民医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利什曼病 海南 例报告 海口市人民医院 输入性 进行性加重 临床调查 反复发热
下载PDF
防制中华白蛉对控制内脏利什曼病的效果追踪 被引量:6
16
作者 金长发 何生全 +1 位作者 洪玉梅 李国茹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38-339,共2页
目的 观察灭蛉与家犬药浴措施后对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的影响。 方法 在四川省南坪县野外洞穴用奋斗呐 (5 0mg/m2 )滞留喷洒灭蛉和药浴 (2 .5 %溴氰菊脂可湿性粉剂 2 5 0mg/L)家犬防治中华白蛉措施后 ,逐年进行野外洞穴白蛉密度观察和... 目的 观察灭蛉与家犬药浴措施后对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的影响。 方法 在四川省南坪县野外洞穴用奋斗呐 (5 0mg/m2 )滞留喷洒灭蛉和药浴 (2 .5 %溴氰菊脂可湿性粉剂 2 5 0mg/L)家犬防治中华白蛉措施后 ,逐年进行野外洞穴白蛉密度观察和当地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 野外洞穴白蛉密度得到有效控制。家犬药浴和白蛉密度降低后 ,对控制内脏利什曼病起到一定作用。 结论 在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 ,采取家犬药浴和野外洞穴药物滞留喷洒灭蛉措施 ,对预防和阻断内脏利什曼病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利什曼病 中华白蛉 野外 滞留喷洒 药浴 观察 奋斗呐 家犬 防制 可湿性粉剂
下载PDF
山西省1例新发内脏利什曼病病例调查 被引量:5
17
作者 蔡辉霞 左素俊 +3 位作者 徐文兴 伍卫平 李俊 徐克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8-190,共3页
2011年9月,山西省长治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报告1例幼儿内脏利什曼病新发病例。围绕该病例展开了相关的临床个案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患儿,2岁,山西省长治市黄碾镇人。临床检查示患儿肝脾肿大,血常规检查示全血细... 2011年9月,山西省长治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报告1例幼儿内脏利什曼病新发病例。围绕该病例展开了相关的临床个案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患儿,2岁,山西省长治市黄碾镇人。临床检查示患儿肝脾肿大,血常规检查示全血细胞呈持续性降低,骨髓病理涂片发现利杜体,rK39免疫诊断试条检测示强阳性,确诊为内脏利什曼病。患儿经葡萄糖酸锑钠治疗1个疗程(总剂量为150~200 mg/kg,分6 d注射,1次/d)后,症状明显好转。现场调查该病例所在地区无内脏利什曼病既往病例。居民家中犬和家养动物的数量较多。采用rK39免疫诊断试条对周围人群(17人)及部分家养动物(3只犬、1头羊和1只猫)血样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推测该地区存在内脏利什曼病潜在流行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利什曼病 山西省 新发
下载PDF
内脏利什曼病患者骨髓及血内病原体特异性kDNA片段PCR扩增用于诊断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胡孝素 杨文天 +4 位作者 马莹 陈建平 何生全 许庭玺 谢孝全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 :建立简易、准确的诊断内脏利什曼病和病原体鉴定技术。方法 :采用作者设计的杜氏利什曼原虫 ( L.d.)种特异引物 和 ,经 PCR扩增样品内病原体 k DNA2 97bp片段 ,检测 2 2例确诊内脏利什曼病 ( VL )患者骨髓、血、血清共 55份样品... 目的 :建立简易、准确的诊断内脏利什曼病和病原体鉴定技术。方法 :采用作者设计的杜氏利什曼原虫 ( L.d.)种特异引物 和 ,经 PCR扩增样品内病原体 k DNA2 97bp片段 ,检测 2 2例确诊内脏利什曼病 ( VL )患者骨髓、血、血清共 55份样品和 4例临床疑诊为黑热病患者的骨髓 (共 2 6例 ,59份样品 )。结果 :( 1) PCR法与骨髓涂片镜检符合率为 96.2 % ( 2 5/2 6) ;( 2 ) PCR法检测骨髓、血及血清的总阳性率为 95.4 % ( 2 1/2 2 ) ;( 3) PCR法检测 2 2例骨髓、 16例血样品及 17例血清样品 ,阳性率分别为 91% ( 2 0 /2 2 )、 68.8% ( 11/16)及 2 9.4 % ( 5/17)。 15例骨髓对照样品得自 9例白血病患者及 6例健康人。血及血清对照样品各得自 5例健康人。全部对照未见扩增产物 ,均为阴性。结论 :采用引物 和 进行 PCR扩增检测血内 k DNA特异片段诊断内脏利什曼病有较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利什曼病 诊断 骨髓 血清
下载PDF
内脏利什曼病、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及马内菲青霉菌病的诊断和鉴别 被引量:24
19
作者 桂希恩 管立人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9-72,共4页
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VL)、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progressive disseminated histoplasmosis,PDH)和马内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MAR)均为人兽共患的感染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以及骨髓或淋巴结等穿刺物涂片镜... 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VL)、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progressive disseminated histoplasmosis,PDH)和马内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MAR)均为人兽共患的感染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以及骨髓或淋巴结等穿刺物涂片镜检的病原体形态相似,故易造成误诊,并常导致严重后果。为此,本文对上述3种疾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其处理原则等进行简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利什曼病 组织胞浆菌 马内菲青霉菌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双氢青蒿素治疗鼠内脏利什曼病疗效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6
20
作者 马莹 陆小军 +1 位作者 陈静先 胡孝素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39-740,共2页
目的 观察双氢青蒿素治疗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的鼠内脏利什曼病的疗效。方法 以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腹腔感染金地鼠 ,两周后分为小剂量治疗组 (n=5 )、大剂量治疗组 (n=5 )及对照组 (n=5 ) 3组开始治疗。小剂量治疗组每天每... 目的 观察双氢青蒿素治疗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的鼠内脏利什曼病的疗效。方法 以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腹腔感染金地鼠 ,两周后分为小剂量治疗组 (n=5 )、大剂量治疗组 (n=5 )及对照组 (n=5 ) 3组开始治疗。小剂量治疗组每天每只给予双氢青蒿素 2 5 m g/ kg,大剂量治疗组每天每只 5 0 mg/ kg,对照组给予植物油 ,口服途径给药 ,每天一次 ,3组均持续治疗 14 d。治疗结束后 7d剖杀 3组金地鼠 ,通过有限稀释法及 L DU计数法计算各鼠肝、脾内寄生的虫数。结果 双氢青蒿素小剂量治疗组及大剂量治疗组治疗鼠内脏利什曼病的有效率均为 80 % ;有限稀释法显示 ,小剂量治疗组的脾脏抑虫率为 79.11% ,肝脏抑虫率为 86 .2 1% ;大剂量治疗组的脾脏抑虫率为 83.77% ,肝脏抑虫率为 87.13%。L DU计数法获得的结果与有限稀释法的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脾脏和肝脏的抑虫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利什曼病 双氢青蒿素 金地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