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7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七胃康片辅助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疗效及对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王清华 王磊 +1 位作者 任亚娟 牛高丽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5期767-769,共3页
目的:探讨龙七胃康片辅助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早期胃癌(EGC)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94例EGC患者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和ESD组,ESD组实施ESD治疗,联合组在ESD组... 目的:探讨龙七胃康片辅助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早期胃癌(EGC)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94例EGC患者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和ESD组,ESD组实施ESD治疗,联合组在ESD组基础上给予龙七胃康片治疗。观察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对比术后1d、7d体液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A(IgA)、IgG、IgM]和肠黏膜屏障功能[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采用评估患者术后1d、3个月生活质量[癌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EORTCQLQ-C30)]。结果:联合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ESD组(P<0.05);术后7d两组IgA、IgG、IgM水平较术后1d升高,且联合组高于ESD组(P<0.05);术后7d两组DAO、D-乳酸水平较术后1d降低,且联合组低于ESD组(P<0.05);术后3个月联合组功能领域、总体健康状况评分高于ESD组,症状领域评分低于ESD组(P<0.05)。结论:龙七胃康片辅助ESD治疗EGC能改善免疫功能,促进肠黏膜屏障功能恢复,缩短术后恢复进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七胃康片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早期胃癌 体液免疫功能
下载PDF
抗血栓药物治疗对胃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术后出血影响的荟萃分析
2
作者 许松欣 李贵庆 吴健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2期196-200,共5页
目的通过荟萃分析评估抗血栓药物治疗对胃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术后出血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BSCO、HighWire、OVID和EMBASE截至2022年11月前所有已发表的英文文献,检索关键词为(antithrombotic OR antiplatelet OR anti... 目的通过荟萃分析评估抗血栓药物治疗对胃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术后出血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BSCO、HighWire、OVID和EMBASE截至2022年11月前所有已发表的英文文献,检索关键词为(antithrombotic OR antiplatelet OR anticoagulant OR aspirin OR warfarin OR heparin)AND(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ORESD)AND(bleeding OR hemorrhage),共纳入22项回顾性研究。结果无论是中断抗血栓药物(OR=2.01,95%CI 1.50~2.70,P<0.001)还是持续使用抗血栓药物(OR=6.05,95%CI4.88~7.51,P<0.001)均与ESD术后出血显著相关。中断抗血栓药物与不使用抗血栓药物的早期出血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OR=1.57,95%CI 0.91~2.74,P=0.11),但迟发性出血的风险增加(OR=2.57,95%CI1.95~3.39,P<0.001)。中断多种抗血栓药物患者的ESD术后出血的发生率(OR=5.45,95%CI 3.59~8.28,P<0.001)高于中断单一抗血栓药物患者(OR=1.74,95%CI 1.06~2.83,P=0.03)和口服单一抗血小板药物患者(OR=1.47,95%CI 0.75~2.91,P=0.27)。在1周以内恢复抗血栓药物使用的患者ESD术后出血发生率显著增加(OR=2.31,95%CI 1.88~2.83,P<0.001),而在1周后恢复抗血栓药物使用并未增加ESD术后出血发生率(OR=1.07,95%CI 0.67~1.71,P=0.79)。持续服用单药阿司匹林不会显著增加出血发生率(OR=0.90,95%CI 0.51~1.59,P=0.73)。结论抗血栓药物治疗中断不会降低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风险,中断多种抗血栓药物以及在1周内恢复使用抗血栓药物可显著增加ESD术后出血的风险,持续使用单一抗血小板药物并不会增加ESD术后出血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栓药物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后出血
下载PDF
经肛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直肠癌患者的效果观察
3
作者 吴鹏 杨鸿炜 李朝杰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7期1181-1185,共5页
目的探究经肛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直肠癌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许昌龙耀医院收治的92例早期直肠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经肛组和腹腔镜组,各46例。经肛组男25例,... 目的探究经肛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直肠癌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许昌龙耀医院收治的92例早期直肠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经肛组和腹腔镜组,各46例。经肛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57.88±5.03)岁,体质量指数(22.51±1.55)kg/m2,肿瘤长径(2.46±0.31)cm;腹腔镜组男23例,女23例,年龄(58.22±5.34)岁,体质量指数(22.69±1.71)kg/m^(2),肿瘤长径(2.51±0.33)cm。经肛组实施经肛门ESD治疗,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恢复情况、术前与术后炎性指标[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8、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724(carbohydrate antigen,CA724)]及预后情况。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经肛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9.43±5.22)min、(30.58±4.31)ml,均少于腹腔镜组的(82.77±7.35)min、(59.79±8.44)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560、20.905,均P<0.001)。经肛组术后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与住院天数分别为(1.85±0.32)d、(2.01±0.28)d、(4.75±0.69)d,均短于腹腔镜组的(2.21±0.41)d、(2.35±0.37)d、(5.48±0.7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95、4.970、4.965,均P<0.001)。经肛组血清CRP、IL-6、IL-8水平术后24 h分别为(39.58±5.42)mg/L、(58.19±5.62)ng/L、(56.79±4.53)ng/L,术后72 h分别为(24.55±4.39)mg/L、(49.35±4.01)ng/L、(40.28±4.32)ng/L,均低于腹腔镜组[术后24 h:(44.76±6.13)mg/L、(63.77±7.18)ng/L、(60.48±4.42)ng/L;术后72 h:(28.47±5.13)mg/L、(55.73±5.24)ng/L、(48.76±4.11)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94、4.151、3.954、3.938、6.558、9.646,均P<0.001)。术后1年,经肛组CEA、CA724水平分别为(5.35±1.08)μg/L、(3.62±0.54)IU/ml,低于腹腔镜组的(5.83±1.11)μg/L、(3.88±0.58)I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02、2.225,P=0.038、0.029)。术后1年,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比4.35%(2/46);χ^(2)=0.511,P=0.474]。结论经肛门ESD治疗早期直肠癌患者能优化手术,降低出血量和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患者消化功能,缩短患者术后恢复进程,患者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腹腔镜手 炎症因子 肿瘤标志物 预后
下载PDF
叙事医学护理对食管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4
作者 黄连春 蔡秀真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63-166,170,共5页
目的:探讨叙事医学护理对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术后食管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癌因性疲乏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接受ESD术后的食管癌患者11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 目的:探讨叙事医学护理对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术后食管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癌因性疲乏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接受ESD术后的食管癌患者11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8)和观察组(n=59)。对照组患者给予食管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叙事医学护理,比较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癌症复发恐惧[采用疾病进展恐惧简化量表(FoP-Q-SF)]、癌因性疲乏[采用癌症疲乏量表(CFS)]及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的变化,并分析FoP-Q-SF、CFS、PSQ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干预前,2组FoP-Q-SF、CFS、PSQ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3个月,2组FoP-Q-SF、CFS、PSQI评分较本组干预前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干预后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oP-Q-SF、CFS、PSQI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呈正相关,且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叙事医学护理可以有效降低食管癌ESD术后患者的癌症复发恐惧和癌因性疲乏,提高睡眠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癌症复发恐惧 癌因性疲乏 睡眠质量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病变术后延迟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5
作者 刘卫华 姜海波 《哈尔滨医药》 2024年第1期89-91,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病变术后延迟出血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接受ESD治疗的消化道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相关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按是否发生术后延迟出血分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比较两组上述资料差...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病变术后延迟出血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接受ESD治疗的消化道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相关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按是否发生术后延迟出血分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比较两组上述资料差异,总结ESD术后延迟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并发症、既往是否服用抗凝药物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患者的病变大小与有表面溃疡占比高于未出血组(P<0.05)。两组患者整块切除情况比较(P>0.05);出血组的手术时间、术中明显出血占比高于未出血组(P<0.05)。病变大小、有表面溃疡、手术时间、术中明显出血均为影响消化道病变术后延迟出血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病变较大、有表面溃疡、手术时间长、术中明显出血的消化道病变患者术后迟发性出血风险较高,应及早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消化道病变 延迟出血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的消化道早癌患者实施医护一体化快速流程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6
作者 吴伟华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3期0182-0185,共4页
为使消化道早癌患者得到更有效地治疗,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本研究在对患者实施治疗时,采取了建立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的干预方案,研究旨在分析该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方法 文章所对应的研究时间是2022年2月-2023年6月,按照时间标准设置了... 为使消化道早癌患者得到更有效地治疗,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本研究在对患者实施治疗时,采取了建立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的干预方案,研究旨在分析该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方法 文章所对应的研究时间是2022年2月-2023年6月,按照时间标准设置了两个研究小组。科室先在2022年2月~2022年9月设置了对照组,在其中纳入45例早癌患者,在患者接受治疗时不额外采取护理措施。随后,科室在2022年10月~2023年6月设置了观察组,在该组也纳入46例病例。科室在为观察组的患者提供治疗时,先设置了一套医护一体化的护理模式,对患者实施快速流程护理干预。结果 在各项时间的对比上,术后观察组患者的恢复情况更理想(P<0.05)。术后对照组患者有着更重的焦虑和抑郁等情绪,观察组的不良情绪改善情况比较理想(P<0.05)。术后观察组的患者有着更好的生存质量,该组的生存评分明显比对照组更高(P<0.05)。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两组都出现了并发症病例,观察组的并发症病例明显更少(P<0.05);观察组对护理表示满意度的患者比对照组更多(P<0.05)。结论 临床治疗消化道早癌患者时,除了要做好手术治疗外,还应实施科学的护理手段,这样能使患者术后康复效果提升,让患者树立更强的信心,消除不良情绪,使其术后获得更高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消化道早癌 医护一体化快速流程 护理
原文传递
黏膜及黏膜下病变患者采用超声内镜结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的效果 被引量:1
7
作者 齐红敏 南忱 李胜昔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第2期91-93,共3页
目的 探讨和分析超声内镜结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收治入我院确诊为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进行超声内镜联合ESD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胃... 目的 探讨和分析超声内镜结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收治入我院确诊为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进行超声内镜联合ESD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胃镜联合ESD治疗,对两组的一般手术情况和随访记录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病灶切除率更高,随访复发情况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内镜结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黏膜及黏膜病变患者具有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病变 超声内镜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
下载PDF
8字环辅助结直肠困难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临床效果评价
8
作者 何振 秦达 +3 位作者 李鹏 朱圣韬 冀明 张澍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73-977,共5页
目的本文旨在评价8字环辅助结直肠困难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共纳入行8字环辅助ESD治疗的结直肠腺瘤或早癌患者42例。收集年龄、性别、病变形态及病变大小等基线数据。通过分... 目的本文旨在评价8字环辅助结直肠困难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共纳入行8字环辅助ESD治疗的结直肠腺瘤或早癌患者42例。收集年龄、性别、病变形态及病变大小等基线数据。通过分析操作时间、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并发症等情况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42例患者平均操作时间为(60.26±37.77)min,整块切除率为98%(41/42),完全切除率为93%(39/42),术后病理结果显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3例,侵犯黏膜下层8例。并发症方面:术中出现穿孔3例,术后出血0例,均予结肠镜下治疗好转。随访期间未出现复发、肠腔狭窄及排便困难等并发症。结论应用8字环辅助ESD治疗结直肠病变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字环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安全性 有效性 完整切除
下载PDF
早期结直肠病变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发生电凝综合征的高危因素
9
作者 陈佳 侯向红 +2 位作者 石铭鸿 杨洁 姜瑞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23期147-150,共4页
目的:分析早期结直肠病变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后发生电凝综合征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6例行ESD治疗的早期结直肠病变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其术后电凝综合征的发生率,根据是否发... 目的:分析早期结直肠病变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后发生电凝综合征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6例行ESD治疗的早期结直肠病变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其术后电凝综合征的发生率,根据是否发生电凝综合征将患者分为发生组(n=21)和未发生组(n=105),另收集两组的年龄、性别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SD后发生电凝综合征的高危因素。结果:行ESD治疗的早期结直肠病变患者中术后有21例发生电凝综合征,发生率为16.67%(21/126)。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性别、体重指数(BMI)、文化程度、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年龄>60岁、病变直径≥5 cm、结肠病变、恶性肿瘤、广基息肉、分块切除患者占比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β=1.928,OR=6.875,95%CI:2.428,19.468)、病变直径≥5 cm(β=2.033,OR=7.639,95%CI:2.573,22.679)、结肠病变(β=1.973,OR=7.192,95%CI:2.257,22.918)、恶性肿瘤(β=1.525,OR=4.595,95%CI:1.644,12.843)、广基息肉(β=1.705,OR=5.500,95%CI:2.013,15.027)、分块切除(β=2.491,OR=12.073,95%CI:3.984,36.586)为早期结直肠病变患者ESD后发生电凝综合征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ESD后发生电凝综合征的风险较高,而年龄>60岁、病变直径≥5 cm、结肠病变、恶性肿瘤、广基息肉、分块切除等是早期结直肠病变患者ESD后发生电凝综合征的高危因素,临床需予以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病变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电凝综合征 高危因素
下载PDF
预警管理在预防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出血的护理效果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倩倩 汪玲玲 何池义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195-197,共3页
目的:探讨预警管理在预防消化道内镜下黏膜剥离(ESD)术后出血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10月在弋矶山医院接受ESD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及观察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 目的:探讨预警管理在预防消化道内镜下黏膜剥离(ESD)术后出血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10月在弋矶山医院接受ESD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及观察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预警管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出血、焦虑、再入院率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出血率和再入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出院当天)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均较术前(入院第2天)降低(P<0.05),且观察组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率(96.00%)高于对照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警管理可以预防和及时处理ESD术后出血,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预警管理 出血 期焦虑 再入院率
下载PDF
胃黏膜病变活检病理诊断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病理诊断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11
作者 王帆荣 许婷婷 +4 位作者 胡书娅 李韬 伏阳燕 陈俐巧 周宁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3年第18期2645-2649,共5页
目的探讨胃黏膜病变活检病理诊断与内镜下黏膜剥离(ESD)术后病理诊断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1月在该院行胃镜活检并行ESD术的23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根据活检病理诊断与ESD术后病理诊断的差异,将其分... 目的探讨胃黏膜病变活检病理诊断与内镜下黏膜剥离(ESD)术后病理诊断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1月在该院行胃镜活检并行ESD术的23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根据活检病理诊断与ESD术后病理诊断的差异,将其分为降级组、一致组、升级组,分析导致不一致的影响因素。结果ESD术后病理诊断升级率为23.3%(54/232),降级率为10.3%(24/232)。3组在性别、年龄、病灶部位、Hp感染情况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病灶最大径、活检次数、肉眼分型、有无溃疡、病灶数量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有溃疡及肉眼分型为浅表凹陷型是ESD术后病理诊断升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病灶最大径<1 cm是ESD术后病理诊断降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肉眼分型为浅表凹陷型或伴有溃疡的病灶,需警惕ESD术后病理诊断升级的可能,该类患者需积极进行内镜下治疗;而对于病灶最大径<1 cm的病灶,则需要警惕ESD术后病理诊断降级的可能,建议对该类患者进行临床密切随访和复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 病理 诊断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下载PDF
老年早期食管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延迟性出血高危因素及干预 被引量:1
12
作者 梁素花 范学科 +3 位作者 孟丽英 唐进亮 王鹏帅 张晶晶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5173-5175,共3页
目的分析老年早期食管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后延迟性出血的高危因素及干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实施食管癌ESD治疗的老年早期食管癌患者118例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顺利完成治疗,且术后进行为期1个月的随访,按照是否发生术后延迟性出... 目的分析老年早期食管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后延迟性出血的高危因素及干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实施食管癌ESD治疗的老年早期食管癌患者118例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顺利完成治疗,且术后进行为期1个月的随访,按照是否发生术后延迟性出血分为出血组(n=21)及未出血组(n=87),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先后采取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ESD术后延迟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出血组与未出血组相比术中出血者、浸润深度达到M3者、合并存在2型糖尿病患者所占比例较高,2型糖尿病病程较长,存在糖尿病并发症患者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出血组相比,出血组不同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术中是否使用肾上腺素、是否合并心血管疾病、是否合并高血压、既往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史、病理类型、肿瘤位置、肿瘤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见,术中出血、合并存在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病程、存在糖尿病并发症被认为是诱发老年早期食管癌ESD术后延迟性出血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老年早期食管癌患者实施ESD治疗后存在一定延迟性出血发生风险,其中术中出血、合并存在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病程、存在糖尿病并发症被认为是诱发老年早期食管癌ESD术后延迟性出血的高危因素,临床工作者需引起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食管癌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后延迟性出血
下载PDF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护理中的应用
13
作者 邓凤珍 张利 熊燕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8期122-126,共5页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fast track surgery,FTS)理念的护理干预在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行ESD治疗的74例患者,采用随机数...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fast track surgery,FTS)理念的护理干预在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行ESD治疗的74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7)和观察组(n=37)。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FTS护理,干预至患者出院。比较两组术后康复情况、疼痛情况、心理状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36-item short-form,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康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VAS、SAS评分、SD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SF-36各维度评分、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ESD治疗患者接受基于FTS护理,能够加快患者术后康复速度,降低术后疼痛感,有效减轻患者消极情绪,降低并发症率,促进生活质量改善,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快速康复外科 后康复 疼痛 心理状况 生活质量
下载PDF
浅析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上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
14
作者 张娴慧 王大东 +2 位作者 韦坚 廖莎 罗显克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5期0046-0048,共3页
对上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选取2018.01.01-2022.07年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早癌患者及癌前病变患者(N=95例)进行分析,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为:试验组(N=53例):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治疗方式的... 对上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选取2018.01.01-2022.07年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早癌患者及癌前病变患者(N=95例)进行分析,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为:试验组(N=53例):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治疗方式的选择,对照组(N=42例):常规外科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将并发症发生率、全切除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住院费用等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得出结论。结果 试验小组的并发症发生率(5.66%)与对照组(30.95%)相比较低,且存在差异,P<0.05。测试小组完全切除率(96.23%)与对照组完全切除率(95.24%)无差异P>0.05。试验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较对照组低,并存在P<0.05的差异。两组病人的治疗总有效率相差不大,P>0.05。结论 选择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治疗对消化道早癌和癌前病变患者有较好的效果、较高的完整切除率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对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有有效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上消化道 早癌 癌前病变
下载PDF
食管早期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
15
作者 姬朝霞 孟倩倩 刘安祥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23年第2期133-136,共4页
目的 分析食管早期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后发生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安阳市肿瘤医院接受ESD治疗的180例食管早期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情况将其分为狭窄患者和非狭窄患者,收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 目的 分析食管早期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后发生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安阳市肿瘤医院接受ESD治疗的180例食管早期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情况将其分为狭窄患者和非狭窄患者,收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年龄、性别、手术时间、体重指数、病理学类型、病灶位置、病变位置环周直径、病灶纵向长径、组织浸润深度、术后创面>3/4食管周径、固有肌层损伤),并分析患者发生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180例食管早期癌患者有21例发生术后狭窄,发生率为11.67%。狭窄患者鳞癌占比76.19%(16/21)、病变位置环周直径(38.02±5.62)mm、病灶纵向长径(44.83±8.65)mm、组织浸润深度m_(3)+sm_(1)占比76.19%(16/21)、术后创面>3/4食管周径占比61.90%(13/21)、固有肌层损伤占比33.33%(7/21),均高于非狭窄患者的50.31%(80/159)、(27.34±5.37)mm、(31.65±7.29)mm、27.67%(44/159)、30.19%(48/159)、6.92%(11/1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990,P=0.025;t=8.520,P<0.001;t=7.614,P<0.001;χ^(2)=19.650,P<0.001;χ^(2)=8.329,P=0.003;χ^(2)=14.389,P<0.001)。病理学类型(OR=1.425,95%CI:1.201~3.616,P=0.027)、病变位置环周直径(OR=2.063,95%CI:1.375~4.911,P<0.001)、病灶纵向长径(OR=1.958,95%CI:1.481~5.196,P=0.008)、组织浸润深度(OR=2.347,95%CI:1.826~5.845,P<0.001)、术后创面>3/4食管周径(OR=2.024,95%CI:1.425~6.844,P=0.001)、固有肌层损伤(OR=2.335,95%CI:1.640~5.951,P<0.001)为患者发生术后食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食管早期癌患者实施ESD术后发生食管狭窄与病理学类型、病变位置环周直径、病灶纵向长径、组织浸润深度、术后创面>3/4食管周径、固有肌层损伤有关,临床可根据上述因素筛选高危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早期癌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食管狭窄 危险因素
下载PDF
50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的护理体会
16
作者 杜丽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4期0180-0182,共3页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50例进行护理干预。收集患者的术后出血、穿孔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护理干预措施的执行情况,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出护理干预措施对并发...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50例进行护理干预。收集患者的术后出血、穿孔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护理干预措施的执行情况,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出护理干预措施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在50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中,共有4例出现了出血,经过护理干预及时得到了控制;3例出现了穿孔,其中2例经过护理干预成功治愈,1例需要手术治疗;2例出现了感染,经过护理干预及时得到了治疗。结论 护理干预措施对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显著影响,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出血、穿孔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消化内科 护理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间质瘤的疗效及安全性
17
作者 张毅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23年第1期33-35,共3页
目的探究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效果。方法收集GIST患者70例,按手术方案不同分成ESD组(n=35)和腹腔镜手术组(LAP组,n=35)。比较2组手术指标、手术前后胃肠激素指标[胃动素(MTL)、胃泌素(GAS)]、凝血功能指... 目的探究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效果。方法收集GIST患者70例,按手术方案不同分成ESD组(n=35)和腹腔镜手术组(LAP组,n=35)。比较2组手术指标、手术前后胃肠激素指标[胃动素(MTL)、胃泌素(GAS)]、凝血功能指标[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应激反应指标[去甲肾上腺素(NE)、醛固酮(ALD)]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LAP组相比,ESD组术中失血量更少,手术耗时、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均P<0.001);与LAP组相比,ESD组术后1和3 d血清MTL和GAS水平更高,D-D、FIB、NE和ALD水平更低(均P<0.001);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P与ESD治疗GIST患者手术安全性相当,但后者于优化手术指标方面更具优势,且对机体胃肠功能、应激反应及凝血功能影响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间质瘤 凝血功能
下载PDF
路径式健康教育配合饮食干预对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围术期疾病认知、自我管理能力、并发症的影响
18
作者 杨燕 胡敏 黄文娟 《吉林医学》 CAS 2023年第12期3573-3576,共4页
目的:探讨路径式健康教育配合饮食干预对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患者围术期疾病认知、自我管理能力、并发症影响。方法:在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2019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行ESD治疗的患者中抽取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色球法随机分为对... 目的:探讨路径式健康教育配合饮食干预对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患者围术期疾病认知、自我管理能力、并发症影响。方法:在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2019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行ESD治疗的患者中抽取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色球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行常规健康教育与常规饮食干预,研究组接受路径式健康教育及饮食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疾病认知水平、自我管理能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2 h、术后3 d,研究组患者ESD相关知识认知水平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8.33%)显著低于对照组(3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路径式健康教育配合饮食干预可有效提高ESD患者围术期疾病认知水平与自我管理能力,减少饮食不当所导致的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径式健康教育 饮食干预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疾病认知 自我管理能力 并发症
下载PDF
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
19
作者 王丽娅 王艳 李毅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14期2593-2597,共5页
目的探讨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早期胃癌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开封市中心医院内镜诊疗中心进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的130例合并Hp感染的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早期胃癌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开封市中心医院内镜诊疗中心进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的130例合并Hp感染的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术后均接受连续24个月的随访,以随访期间胃癌复发作为终点事件。患者术后接受含铋剂四联疗法治疗,以随访期间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使用Cox分析影响患者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研究中期因未完成术后随访脱落2例,128例患者获得6~24个月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4.00(22.25,24.00)个月。36例患者在术后24个月内相继复发,占比为28.13%(36/128);另92例患者24个月内未见复发,占比为71.88%(92/128)。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Hp转阴失败、Ki-67阳性、Th17水平方面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分析结果显示,Hp转阴失败、Ki-67阳性、Th17水平是影响早期胃癌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合并Hp感染的早期胃癌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为Hp转阴失败、Ki-67阳性及Th17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早期胃癌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复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