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2篇文章
< 1 2 7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次妊娠间体重变化对妊娠期糖尿病再发的影响分析
1
作者 苏敏仪 王燕妮 +4 位作者 蒋文秀 张澳 郑丽娟 樊高杰 宋璐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5-640,共6页
目的探讨连续两次妊娠间体重变化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再发之间的关联。方法基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信息系统,选取2017年1月~2022年7月有2次分娩记录且第1次妊娠患有GDM的女性为研究对象。两次妊娠间体重变... 目的探讨连续两次妊娠间体重变化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再发之间的关联。方法基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信息系统,选取2017年1月~2022年7月有2次分娩记录且第1次妊娠患有GDM的女性为研究对象。两次妊娠间体重变化定义为第2次妊娠孕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减去前1次妊娠孕前BMI,并将其分为4组(<-1、-1~、1~、≥3 kg/m^(2)),将-1~kg/m^(2)组(体重稳定组)作为参照。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连续两次妊娠间体重变化与GDM再发及两次妊娠糖耐量试验血糖值变化的关联。结果在703名研究对象中,有326人(46.4%)再次发生了GDM。与妊娠间BMI变化-1~kg/m^(2)组相比,BMI变化1~kg/m^(2)和≥3 kg/m^(2)组再发GDM的风险增加,比值比(odds ratio,OR)[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分别为2.16(1.52~3.08)和2.56(1.44~4.56),GDM再发风险随着妊娠间BMI增加而增加(P-trend<0.01)。然而BMI变化<-1 kg/m^(2)组与GDM再发无显著关联,OR(95%CI)为0.95(0.57~1.57)。妊娠间BMI每增加1 kg/m^(2),空腹血糖升高、服糖后1 h血糖升高的风险增加,OR(95%CI)分别为1.15(1.05~1.26)和1.21(1.10~1.33)。结论有GDM史的妇女是GDM再发的高危人群,连续两次妊娠间体重增加可显著增加GDM再发的风险。该研究结果提示,应对有GDM患病史并有再次生育意愿的妇女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其对体重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减少GDM的再发生,保障母婴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 体重变化 再发 体质量指数
下载PDF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再发性子宫腺肌病的疗效观察
2
作者 许莉莉 黄静 +2 位作者 黄凤叶 张静 杨柳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8期647-650,共4页
目的应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再发性子宫腺肌病(AM),并观察其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于我院行HIFU消融治疗的再发性AM患者92例,应用超声造影观察病灶消融情况,计算即刻平均消融率。于消融治疗后3、6、12、18、24个月随访有无再发、... 目的应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再发性子宫腺肌病(AM),并观察其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于我院行HIFU消融治疗的再发性AM患者92例,应用超声造影观察病灶消融情况,计算即刻平均消融率。于消融治疗后3、6、12、18、24个月随访有无再发、痛经情况、子宫体积及是否妊娠。结果92例再发性AM患者HIFU消融治疗后即刻平均消融率为(76.67±6.22)%,且治疗期间均未见消融相关并发症。消融治疗后3、6、12、18、24个月痛经缓解率分别为88.04%、75.00%、55.43%、42.86%、32.97%;消融治疗后3、6、12、18、24个月痛经治疗有效的患者分别为81、69、51、40、31例,对应的子宫体积分别为(161.78±75.03)cm^(3)、(168.50±84.77)cm^(3)、(177.44±94.89)cm^(3)、(177.73±84.02)cm^(3)、(188.89±90.47)cm^(3)。随访期间发现有6例患者妊娠。消融治疗后6、12、18、24个月痛经再发率分别为13.18%、32.61%、45.05%、54.35%。结论HIFU治疗再发性AM安全、有效,尽管其长期复发率较高,但仍可作为年轻且希望保留子宫患者的一种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聚焦超声 子宫腺肌病 痛经 再发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再发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
3
作者 俞国军 伊力哈木江·克尤木 +4 位作者 刘正 艾克热木·吐尔逊 朱涛 霍强 张为民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的 总结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再发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再发Stanfor... 目的 总结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再发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再发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出院后均通过门诊或电话的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18~102个月。记录患者的治疗情况、随访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手术期无死亡。5例患者术后发生了主要并发症,包括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例,脑梗死2例,肾功能不全1例,切口感染1例。2例患者于术后1、13个月死于急性脑出血,1例患者于术后4年发生脑梗死。1例患者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后1年发现胸腹主动脉瘤样扩张,患者拒绝手术,选择长期密切随访。结论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ER术后再发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再发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手术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临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
4
作者 郝少飞 曹珺 +2 位作者 勾瑞恩 马玉斐 崔京福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349-353,371,共6页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后临近椎体再发骨折(adjacentvertebra...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后临近椎体再发骨折(adjacent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AVCF)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0年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行PVP或PKP手术治疗的148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临近椎体再骨折分成AVCF组(27例)和非AVCF组(121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初始骨折椎体数量、初始骨折部位(T10-L2、非T10-L2)、体重指数(BMI)、手术方式(PVP、PKP)、术前腰1椎体CT值、术后伤椎高度恢复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潜在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18mon,平均10 mon。148例中共发现AVCF 27例(18.2%)。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初次骨折椎体数、初次骨折部位、手术方式及BMI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VCF组腰1椎体CT值明显低于非AVCF组(P<0.05),而AVCF组伤椎高度恢复率明显高于非AVCF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腰1椎体CT值与伤椎高度恢复率与OVCF术后AVCF明显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腰1椎体CT值≤80 HU及伤椎高度恢复率是导致OVCF术后AVC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腰1椎体CT值伤椎高度恢复率是OVCF患者PVP或PKP术后AVCF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临近椎体再发骨折 相关危险因素
下载PDF
血清L-Arg和IL-4水平预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再发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
5
作者 刘懿 苏晓明 +1 位作者 王媛媛 巨涛 《检验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634-639,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L-精氨酸(L-Arg)和白细胞介素(IL)4水平预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再发缺血性脑卒中(IS)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1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延安大学咸阳医院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196例... 目的探讨血清L-精氨酸(L-Arg)和白细胞介素(IL)4水平预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再发缺血性脑卒中(IS)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1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延安大学咸阳医院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196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斑块性状和斑块新生血管密度相关参数[基线强度、峰值强度和时间-强度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TC)],并检测血清L-Arg和IL-4水平。对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根据是否再发IS分为再发组(35例)和未再发组(161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再发IS的危险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L-Arg和IL-4水平判断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再发IS的效能。结果再发组峰值强度、AUCTC、颈动脉狭窄率高于未再发组(P<0.001),血清L-Arg和IL-4水平均低于未再发组(P<0.05)。血清L-Arg和IL-4水平与峰值强度、AUCTC和颈动脉狭窄率均呈负相关(P<0.05)。L-Arg降低、IL-4降低、峰值强度增加、AUCTC增加、颈动脉重度狭窄、高血脂和易损斑块均是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再发I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L-Arg、IL-4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判断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再发IS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3、0.760、0.845。根据L-Arg和IL-4的最佳临界值将所有患者分别分为降低组和未降低组。L-Arg降低组和IL-4降低组易损斑块所占比例分别高于L-Arg未降低组和IL-4未降低组(P<0.001)。结论低水平L-Arg和IL-4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再发IS有关,或可作为IS再发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精氨酸 白细胞介素-4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缺血性脑卒中 再发
下载PDF
SUA、hs-CRP水平联合Tan评分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再发卒中的预测价值
6
作者 王合启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9期122-124,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尿酸(SU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联合CT血管造影(CTA)脑侧支循环(Tan)评分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再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于该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1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血尿酸(SU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联合CT血管造影(CTA)脑侧支循环(Tan)评分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再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于该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1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出院后随访12个月,根据患者是否再发卒中将其分为再发组和未发组。比较两组SUA、hs-CRP水平和Tan评分,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三者单独及联合检测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再发卒中的预测价值。结果:1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经静脉溶栓治疗后,31例再发卒中,再发率为24.60%(31/126);再发组SUA、hs-CRP水平均高于未发组,Tan评分低于未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UA、hs-CRP水平及Tan评分单项及联合检测预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再发卒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3、0.824、0.756、0.935,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最高,高于三者单项检测预测。结论:SUA、hs-CRP水平联合Tan评分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再发卒中的预测价值高于三者单项检测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再发卒中 血尿酸 超敏C反应蛋白 CT血管造影 脑侧支循环评分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椎体成形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
7
作者 童奕博 李明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41-1246,共6页
背景: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率较高,但其发生原因仍存在争议。目的:探究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就... 背景: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率较高,但其发生原因仍存在争议。目的:探究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江汉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武汉市第五医院,由X射线片、MRI检查确诊为新发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且行经皮椎体成形的患者210例,随访时间大于18个月。收集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骨折节段位置、骨折天数、骨折造成原因、是否伴有糖尿病、是否伴有肾脏甲状腺功能障碍、入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术后指标(椎体前缘恢复率、骨水泥弥散程度、骨水泥有无渗漏、是否使用骨材料、骨水泥单双侧注入方式、伤椎中柱术后恢复率、伤椎术后局部Cobb角)。根据术后邻近椎体是否再发骨折将其分为2组,A组(术后邻近椎体未再发骨折组)190例,B组(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组)20例。将术后伤椎邻近椎体有无再发骨折作为因变量,术前一般资料及术后指标等分类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①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患者邻近椎体再发骨折与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后椎体前缘恢复率、骨水泥弥散程度、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性别、骨折时间、骨折造成方式、是否伴糖尿病或肾脏疾病或甲状腺疾病、初次椎体骨折节段位置、骨水泥注入方式、伤椎局部Cobb角度、伤椎中柱恢复率、骨组织的使用与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椎体前缘恢复率、渗漏是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③提示年龄、术后椎体前缘恢复率、骨水泥渗漏是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影响因素;而骨水泥弥散程度、伤椎局部Cobb角度等因素与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之间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邻近椎体 再发骨折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于影像组学构建2型糖尿病脑梗死后再发脑梗死的风险预测模型
8
作者 孙欣 魏东升 +3 位作者 许允发 刘婧 安杨 张兰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1-265,共5页
目的使用机器学习及影像组学构建2型糖尿病脑梗死后再发脑梗死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中风病区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按7:3的比例划分90例患者... 目的使用机器学习及影像组学构建2型糖尿病脑梗死后再发脑梗死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中风病区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按7:3的比例划分90例患者为训练组(63例,3年内未再发脑梗死26例,3年内再发脑梗死37例)与测试组(27例,3年内未再发脑梗死17例,3年内再发脑梗死10例),使用3D-slicer软件提取脑梗死区域图像影像组学特征。使用主成分分析可视化初次梗死及再梗死影像组学特征分布情况。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分析及支持向量机递减特征消除进行特征筛选,使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构建预测模型,在训练组与测试组中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对模型进行验证,评价影像组学特征鉴别糖尿病脑梗死与再发脑梗死的效能。最后使用Spearman相关系数进行鉴别特征与临床理化数据的相关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初发与再发两组间舒张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及糖化血红蛋白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D-slicer软件共提取出837个影像组学特征。主成分分析中PC1和PC2共解释了87.1%的总体变异,两组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分离趋势。LASSO模型筛选出10个特征,SVM-RFE筛选出5个特征,两种机器学习共有5个交集影像组学特征,使用5个影像组学特征用于构建2型糖尿病脑梗死后再梗死的风险预测模型。训练组中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42,测试组中AUC为0.639。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风险特征与糖化血红蛋白、舒张压、甘油三酯、胆固醇、血糖具有显著相关性(r_(s)>0.5,P<0.05)。结论基于机器学习及影像组学构建2型糖尿病脑梗死后再梗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鉴别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糖尿病脑梗死 再发脑梗死
下载PDF
结肠镜下结直肠腺瘤切除术后再发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9
作者 张君 孙百合 +3 位作者 方雅丽 张瑜 刘家铭 庄坤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496-502,共7页
目的:分析结肠镜下结直肠腺瘤切除术后再发的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预测结直肠腺瘤切除术后再发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西安市中心医院消化科2012年01月至2021年12月于结肠镜下行结直肠腺瘤切除术且在术后有结肠镜随访结果的患... 目的:分析结肠镜下结直肠腺瘤切除术后再发的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预测结直肠腺瘤切除术后再发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西安市中心医院消化科2012年01月至2021年12月于结肠镜下行结直肠腺瘤切除术且在术后有结肠镜随访结果的患者968例,其中496例组成建模组,472例组成验证组。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直肠腺瘤切除术后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结直肠腺瘤切除术后再发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然后进行验证。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27,95%CI:1.007~1.048)、腺瘤数目(OR=1.232,95%CI:1.123~1.353)、病理分型(OR=2.442,95%CI:1.342~4.441)为影响腺瘤术后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纳入上述指标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在建模组和验证组中进行验证。建模组与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0 (95%CI:0.622~0.718)和0.735(95%CI:0.691~0.780),模型区分度良好。两组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的预测值和实际观察结果一致性良好。决策曲线显示该模型的临床净收益也较好。结论:我们的研究基于年龄、腺瘤数目、腺瘤病理分型这3项独立危险因素,建立了预测结直肠腺瘤切除术后再发风险的列线图模型,该模型纳入的指标均是内镜医师非常容易获取的,便于内镜医师快速简便地预测腺瘤术后再发风险,临床实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腺瘤 术后再发风险 危险因素 列线图
下载PDF
踝泵运动联合下肢运动指导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血栓再发的效果观察
10
作者 卜楠 姜海英 +1 位作者 缪苏宇 章希炜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18期2813-2816,共4页
目的分析踝泵运动联合下肢运动指导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术后血栓再发的效果。方法本次进行对照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江苏省人民医院普外血管外科住院并接受介入手术的DVT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调取各项资料,使用随机摸球... 目的分析踝泵运动联合下肢运动指导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术后血栓再发的效果。方法本次进行对照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江苏省人民医院普外血管外科住院并接受介入手术的DVT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调取各项资料,使用随机摸球法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给予系统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踝泵运动联合下肢运动指导。干预前后对2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分析,对比2组的护理满意度及随访6个月的血栓再发率。结果干预后,2组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流峰值和血流量均上升(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护理满意率为86.36%,低于观察组的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血栓再发率为15.91%,高于观察组的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泵运动联合下肢运动指导对于下肢DVT术后血栓再发有预防效果,可以改善下肢血流动力学,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泵运动 下肢运动指导 下肢深静脉血栓 术后血栓再发
下载PDF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血清PTX3、Sema4d对术后骨折再发的预测价值
11
作者 顾伏龙 姜江 +1 位作者 沈水杰 王盛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1期1343-1347,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OPF)患者血清中正五聚蛋白3(PTX3)和信号素4D(Sema4d)对术后骨折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于该院就诊的168例老年OPF患者,根据术后骨折是否再发将患者分成非再发组(116例)和再发组(52例...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OPF)患者血清中正五聚蛋白3(PTX3)和信号素4D(Sema4d)对术后骨折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于该院就诊的168例老年OPF患者,根据术后骨折是否再发将患者分成非再发组(116例)和再发组(5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的PTX3、Sema4d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骨折再发的影响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PTX3水平与Sema4d水平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TX3、Sema4d水平对术后骨折再发的预测价值,Z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再发组与非再发组营养供给不足、穿刺部位、骨密度T值、骨折程度及血清中PTX3、Sema4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T值是术后骨折再发的独立保护因素,骨折程度及血清中PTX3、Sema4d水平是术后骨折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再发组患者血清中PTX3水平与Sema4d呈正相关(r=0.415,P<0.001);PTX3、Sema4d二者联合诊断术后骨折再发的AUC为0.910(95%CI 0.857~0.949),优于血清PTX3、Sema4d单独诊断(Z_(二者联合-PTX3)=3.129、Z_(二者联合-Sema4d)=3.123,均P=0.002)。结论老年OPF术后骨折再发患者血清中PTX3、Sema4d水平升高,PTX3、Sema4d联合诊断老年OPF患者术后骨折再发具有较高价值,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正五聚蛋白3 信号素4D 骨折再发
下载PDF
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KP术后再发骨折的风险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3
12
作者 孙雷 王星宇 谢水华 《解剖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1期98-104,共7页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再发骨折的风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1月行PKP治疗的18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3年持续跟踪随访,...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再发骨折的风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1月行PKP治疗的18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3年持续跟踪随访,根据术后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再发骨折组(n=36)与无再发骨折组(n=146)。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计量指标行接受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分析;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KP术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R语言软件4.0“rms”包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校正及决策曲线对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及临床预测效能评估。结果两组患者在骨密度、损伤椎体数、单节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分布类型、骨水泥渗漏、PKP术前后椎体高度差、后凸角变化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损伤椎体数、单节骨水泥注入量、PKP术前和术后椎体高度差、后凸角变化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2、0.732、0.722、0.801、0.813,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1、2个、3.9 ml、0.4 mm、8.7°。骨密度、损伤椎体数、单节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PKP术前后椎体高度差、后凸角变化是影响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KP术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校正曲线与原始曲线及理想曲线接近,C-index为0.818(95%CI:0.762~0.883),模型拟合度高;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阈值>0.22,可提供临床净收益,且临床净收益均高于独立预测因子。结论骨密度、损伤椎体数、单节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PKP术前和术后椎体高度差、后凸角变化是影响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KP术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了预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KP术后再发骨折的列线图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再发骨折 列线图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血清SDF-1α、CXCR4水平与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KP后再发骨折的关系
13
作者 武美荣 马志强 +1 位作者 杨倩 邢金芳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0期76-79,共4页
目的 探讨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血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趋化因子受体4(CXCR4)水平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再发骨折的关系。方法 选取144例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骨折组,同期选取本院健康体检者145例为对照组。用E... 目的 探讨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血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趋化因子受体4(CXCR4)水平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再发骨折的关系。方法 选取144例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骨折组,同期选取本院健康体检者145例为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SDF-1α、CXCR4,并用Pearson法分析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血清SDF-1α、CXCR4水平的相关性;收集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临床和手术资料;随访3年,根据PKP后是否再发骨折分为再发骨折组23例、未再发骨折组121例。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KP后再发骨折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SDF-1α、CXCR4对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KP后再发骨折的预测价值。结果 骨折组血清SDF-1α、CXCR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骨折组血清SDF-1α、CXCR4水平呈正相关(r=0.499,P<0.05)。术前腰椎L2~4骨密度(T值)水平低、骨水泥注入量水平高、有骨水泥渗漏、血清SDF-1α水平高、血清CXCR4水平高均为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KP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血清SDF-1α、CXCR4、二者联合预测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KP后再发骨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8、0.854、0.932,二者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单独预测的曲线下面积(P均<0.05)。结论 血清SDF-1α、CXCR4水平升高的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KP后易再发骨折,二者联合检测对PKP后再发骨折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压缩性骨折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 趋化因子受体4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再发骨折 老年人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成败及再发脑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14
作者 张玉玺 于亮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4年第5期724-726,共3页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成败及再发脑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7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取介入治疗,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90d随访,应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价其介...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成败及再发脑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7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取介入治疗,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90d随访,应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价其介入治疗成败,将mRS评分≥3分的20例患者分为无效开通组,将mRS<3分的60例患者分为有效开通组,对比两组患者一般情况,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进行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无效开通的多因素分析。随后将60例有效开通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2个亚组,将7 d内出现再发脑出血的患者分为脑出血组10例,将其余患者分为非脑出血组50例,分析两组一般情况,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进行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再发脑出血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无效开通组与有效开通组患者年龄、术前NIHSS评分、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脑白质病变、合并脑萎缩、合并脑水肿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年龄、术前NIHSS评分、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脑萎缩、合并脑水肿情况为介入治疗无效开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脑出血组与非脑出血组患者术前NIHSS评分、合并高血压、mRS评分、房颤史、介入前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合并高血压、mRS评分、房颤史、介入前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情况为介入治疗再发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术前NIHSS评分、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脑萎缩、合并脑水肿情况为介入治疗无效开通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高血压、mRS评分、房颤史、介入前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情况为介入治疗再发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临床针对此类患者需早期采取措施预防介入治疗开通失败与再发脑出血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介入治疗 再发脑出血 改良Rankin评分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再发风险因素分析与预防性护理对策
15
作者 张花 王佩佩 周爱华 《齐鲁护理杂志》 2024年第5期43-46,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发的风险因素,并提出相关预防性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98例AMI患者PCI术后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再发分为再发组12例、无再发组86例,比较两组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发的风险因素,并提出相关预防性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98例AMI患者PCI术后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再发分为再发组12例、无再发组86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将有差异资料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得出AMI患者PCI术后再发的各类风险因素后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再发组的年龄≥60岁、吸烟史、糖尿病、术前Killp分级Ⅱ~Ⅳ级、术前LVEF≥40%、多支病变、用药依从性低比例均高于无再发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吸烟史、糖尿病、术前Killp分级Ⅱ~Ⅳ级、术前LVEF≥40%、多支病变、用药依从性低均是PCI术后AMI患者再发的风险因素,OR值均>1。结论:AMI患者PCI术后的风险因素较多,主要包含年龄≥60岁、吸烟史、糖尿病、术前Killp分级Ⅱ~Ⅳ级、术前LVEF≥40%、多支病变、用药依从性低等,需要临床强化有关预防性护理,通过健康指导和药物干预等有效防控措施,以降低术后的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术后再发 风险因素 预防性护理
下载PDF
抗血小板二级预防后再发脑梗死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16
作者 刘欣 杨艳丽 《贵州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898-900,共3页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二级预防治疗后再发脑梗死情况及导致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患者均经治疗后出院,并予以抗血小板行二级预防治疗。随访3年,统计患者再次发生脑梗死的情况,根据患者是否再发脑梗死分...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二级预防治疗后再发脑梗死情况及导致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患者均经治疗后出院,并予以抗血小板行二级预防治疗。随访3年,统计患者再次发生脑梗死的情况,根据患者是否再发脑梗死分为再发组和正常组。分别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特征信息并比较,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sitic危险因素分析。结果100例患者3年随访期间内,再发脑梗死者共计41例,再发率为41.00%;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抗血小板二级预防治疗的相关因素为年龄、受教育程度、合并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合并冠心病、服药依从性差、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颅内动脉狭窄(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影响抗血小板二级预防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再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吸烟、合并冠心病、服药依从性差、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颅内动脉狭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二级预防后再发脑梗死几率较高,影响再发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指导患者改善生活习惯、增强规范用药意识,改善糖脂代谢,以期降低患者再发脑梗死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抗血小板二级预防 再发脑梗死调查 相关因素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首次非诱发性痫性发作后再发风险预测研究进展
17
作者 郑佳玉 于明星 +3 位作者 张娜娜 陈春燕 何雨萱 喻良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163-166,共4页
首次非诱发性痫性发作后再发风险的预测较困难,导致癫痫的早期诊断存在难度。本文就近年来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发现脑电图异常如慢波增加、双侧不对称或正常睡眠波消失、癫痫样放电,神经影像学异常如白质软化、胶质增生、脑软化、任何灰质... 首次非诱发性痫性发作后再发风险的预测较困难,导致癫痫的早期诊断存在难度。本文就近年来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发现脑电图异常如慢波增加、双侧不对称或正常睡眠波消失、癫痫样放电,神经影像学异常如白质软化、胶质增生、脑软化、任何灰质病变、肿块病变、出血、血管病变、海马异常,睡眠时首次痫性发作,癫痫家族史等均可显著增加再发风险,同时发现一些可能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如血清催乳素、S100B、白细胞介素-6等对首次非诱发性痫性发作后再发风险的预测具有一定价值,对癫痫的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预测 再发风险 脑电图 首次非诱性痫性
下载PDF
血清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结合MRA与 脑梗死再发的关系研究
18
作者 刘娜 彭爱妮 +2 位作者 吴晶 徐寿成 于明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99-203,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结合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与脑梗死再发的相关性及预测作用。方法选取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3例,测定患者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MRA评估血管... 目的探讨血清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结合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与脑梗死再发的相关性及预测作用。方法选取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3例,测定患者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MRA评估血管狭窄评分、侧支循环充盈评分,对患者进行1年随访,其中34例脑梗死再发患者作为脑梗死再发组,107例脑梗死未再发患者作为脑梗死未再发组,排除其他各种原因失访12例患者,并绘制各指标用于预测患者脑梗死再发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脑梗死再发组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明显高于脑梗死未再发组(P<0.05);脑梗死再发组血管狭窄评分、侧枝循环充盈评分均低于脑梗死未再发组(P<0.05)。患者脑梗死再发与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血管狭窄评分、侧枝循环充盈评分均有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血管狭窄评分、侧枝循环充盈评分预测患者脑梗死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75、0.889、0.935,三者联合预测患者脑梗死再发的AUC为0.994,显著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患者脑梗死复发的AUC。结论血清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结合MRA血管狭窄评分、侧支循环充盈评分诊断脑梗死再发效能较高,对脑梗死再发具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 磁共振血管造影 血管狭窄评分 侧支循环充盈评分 脑梗死再发
下载PDF
PKP术后骨水泥分布对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影响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廖昌和 朱古鑫 马航展 《实用骨科杂志》 2024年第3期232-237,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术后骨水泥位置分布对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影响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收集2021年8月至2023年5月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收治的112例单一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术后骨水泥位置分布对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影响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收集2021年8月至2023年5月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收治的112例单一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行PKP治疗的患者,根据是否出现再发骨折分为再发骨折组及未骨折组,其中再发骨折组20例,男6例,女14例;年龄60~90岁,平均(77.50±7.34)岁;骨折节段:胸段12例,腰段8例。未骨折组92例,男24例,女68例;年龄51~91岁,平均(72.59±8.29)岁;骨折节段:胸段43例,腰段49例。记录相关临床数据,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s回归模型对再发骨折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引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析危险因素及骨水泥分型对术后再发骨折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患者随访时间为12~17个月,再发骨折组平均随访(13.05±0.89)个月,未骨折组平均随访(12.33±2.20)个月。PKP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发生率为17.86%,再发骨折患者发病时间为首次PKP术后(27.00±12.33)周。两组患者在年龄、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骨水泥弥散形态、骨水泥渗漏、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弥散形态、术后未抗骨质疏松治疗、骨水泥渗漏是PKP术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骨水泥位置分布分型中,骨水泥分布Ⅰ型较Ⅱ~V型术后再发骨折的风险较高(OR=12.764,P<0.05)。骨水泥位置分布分型预测PKP术后出现再发骨折AUC为0.277,灵敏度5.00%,特异度72.80%。结论骨水泥分布I型较其余分型再发骨折风险较高。骨水泥弥散形态、术后未行骨质疏松治疗、骨水泥渗漏均是PKP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水泥分布 再发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下载PDF
椎体成形术后再发椎体骨折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20
作者 王恩杰 李庆辉 陈允震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3期1594-1604,共11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行椎体成形术后1年内再发椎体骨折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将2020年至2022年期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因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接受椎体成形术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并进一步将其分为训练队列和...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行椎体成形术后1年内再发椎体骨折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将2020年至2022年期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因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接受椎体成形术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并进一步将其分为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利用单因素分析和基于Akaike信息准则(AIC)的逐步logistic回归法分析分析椎体成形术后1年内再发骨折的影响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以列线图的形式将其可视化。我们通过Brier评分、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校正曲线、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和临床影响曲线(CIC)对模型的性能进行了评估和验证。结果:经排除后,共有780名患者入选。年龄、性别、吸烟史、用药情况、佩戴支具情况、日照情况、β胶原降解产物、总I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9个因素是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行椎体成形术后1年内再发椎体骨折的影响因素;预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C指数分别为训练队列0.851,验证队列为0.820,Brier评分为0.090,证明模型的判别能力及准确度较高。临床决策分析和临床影响曲线结果表明,预测模型可为患者带来临床获益。结论:吸烟、不规范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术后佩戴支具时间不足、每日平均日照时间不足等可增加椎体成形术后1年内再发椎体骨折的风险,该模型可以较准确地预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椎体成形术后1年内再发椎体骨折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再发椎体骨折 椎体成形术 列线图 预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