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9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相邻椎体再骨折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1
作者 王晓鹏 钟容 +2 位作者 钟燕 林峰 叶书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6期5799-5804,共6页
背景:有关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研究较多,但其相关危险因素仍在争论中,如何将其风险直观地呈现以便于临床应用的研究较少。目的:分析影响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 背景:有关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研究较多,但其相关危险因素仍在争论中,如何将其风险直观地呈现以便于临床应用的研究较少。目的:分析影响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11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68例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后3个月根据是否发生相邻椎体再骨折分为研究组(发生相邻椎体再骨折,n=31)和对照组(未发生相邻椎体再骨折,n=237)。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独立风险因素,利用R软件“rms”包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的年龄、绝经年龄、体质量指数、骨折病史、术前骨折椎体数、骨水泥渗漏、骨密度、术后后凸畸形角度、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9岁)、绝经年龄(≤51岁)、体质量指数(>24.7 kg/m^(2))、骨折病史(有)、术前骨折椎体数(≥2)、术后后凸畸形角度(>13°)是影响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③Nomogram预测模型决策曲线结果显示,当风险阈值>0.09时,此预测模型可以提供显著额外的临床净收益;④结果表明,年龄较大、绝经年龄较低、体质量指数较高、有骨折病史、术前骨折椎体数较多、术后后凸畸形角度较大是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此构建的Nomogram预测模型可为此类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防治提供重要的策略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女性 相邻椎体再骨折 影响因素 列线图
下载PDF
骨密度联合骨代谢指标在胸腰椎PVP后再骨折中的应用进展
2
作者 张爱军 颜欢欢 崔照晨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8期195-198,共4页
胸腰椎骨折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可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需及时治疗。椎体成形术(vertebroplasty,PVP)是临床用于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常见技术,具有疗效高、术后康复快等优势。部分患者于术后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出现再骨折等情况... 胸腰椎骨折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可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需及时治疗。椎体成形术(vertebroplasty,PVP)是临床用于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常见技术,具有疗效高、术后康复快等优势。部分患者于术后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出现再骨折等情况,不仅影响远期预后,严重时可加重病情,增加手术治疗难度。因此,如何评估胸腰椎PVP后再骨折风险与治疗效果,分析影响胸腰椎PVP后再骨折的主要因素,加强高危人群管理,预防胸腰椎PVP再骨折发生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主要将骨密度、骨代谢相关指标作为预测胸腰椎PVP后再骨折的主要观察指标,能够有效预测再骨折发生率,同时还能用于疾病治疗后临床效果的评估,应用价值较高。文章主要从骨密度、骨代谢指标在胸腰椎PVP后再骨折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分析了骨代谢指标与骨密度在胸腰椎PVP后再骨折中的应用进展,此文的研究结果为骨密度、骨代谢指标后期标准制定提供了借鉴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PVP 骨密度 骨代谢 再骨折 预测 评估
下载PDF
绝经后女性椎旁肌退化与经皮穿刺椎体成形后再骨折的相关性 被引量:1
3
作者 杨策凯 蔡卓延 +5 位作者 陈明 刘昊 翁汭 崔健超 张顺聪 姚珍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14-1419,共6页
背景:目前关于绝经后女性椎旁肌退化程度对经皮穿刺椎体成形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再骨折的影响研究较少,此次研究旨在揭示二者之间的联系。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椎旁肌退化与经皮穿刺椎体成形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再骨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 背景:目前关于绝经后女性椎旁肌退化程度对经皮穿刺椎体成形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再骨折的影响研究较少,此次研究旨在揭示二者之间的联系。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椎旁肌退化与经皮穿刺椎体成形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再骨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1年3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1例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住院接受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治疗的绝经后女性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经皮穿刺椎体成形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再骨折分为2组,再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组39例,对照组42例。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椎体骨矿物密度、椎旁肌的横截面积及平均CT值(Hu)。结果与结论:①单因素分析提示,两组患者的年龄及腰大肌平均CT值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的体质量指数、椎体骨密度、椎旁肌横截面积及椎后肌群的平均CT值明显高于再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低椎体骨矿物密度(OR=0.004,95%CI:0.000-0.555,P<0.05)、低椎后肌群平均CT值(OR=0.940,95%CI:0.894-0.988,P<0.05)是绝经后骨质疏松性再发椎体压缩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③提示椎旁肌退化会导致经皮穿刺椎体成形后再骨折风险增高,其中椎后肌群平均CT值较低的绝经后女性,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后再发生椎体压缩骨折的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再骨折 椎旁肌 骨矿物密度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邻椎再骨折危险因素及与脊柱骨盆参数的关系研究
4
作者 刘宪翠 王路 徐浩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1期147-149,共3页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邻椎再骨折危险因素及与脊柱骨盆参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本院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共101例,根据术后随访1年邻椎是否再骨折分为骨折组(47例)和无骨折组...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邻椎再骨折危险因素及与脊柱骨盆参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本院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共101例,根据术后随访1年邻椎是否再骨折分为骨折组(47例)和无骨折组(54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法评估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邻椎再骨折发生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评估脊柱骨盆参数用于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邻椎再骨折风险预测临床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椎体骨密度、腰椎前凸角、胸腰椎后凸角、矢状面垂直轴偏移量及手术椎体局部后凸角均可能与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邻椎再骨折发生有关(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椎体骨密度较低、腰椎前凸角较小及矢状面垂直轴偏移量较大均是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邻椎再骨折发生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腰椎前凸角及矢状面垂直轴偏移量均可用于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邻椎再骨折风险预测,最佳cut-off值分别为40.1°、5.39 cm;同时两者联合预测AUC为0.90,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03%、85.48%,预测效能显著优于单一危险因素(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邻椎再骨折发生除与椎体骨密度有关外,还受脊柱骨盆参数直接影响;其中腰椎前凸角与矢状面垂直轴偏移量联合预测术后邻椎再骨折发生风险具有良好临床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后凸成形术 邻椎再骨折 危险因素 脊柱 骨盆
下载PDF
椎体成形术后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影像学评价
5
作者 胡克正 孙文省 +2 位作者 陶文静 邹士东 汪明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6期44-46,49,共4页
目的:分析总结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引起椎体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及影像学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3月在单县中心医院就诊的176例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再骨折,分为骨折组36例与非骨折组140例,记录... 目的:分析总结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引起椎体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及影像学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3月在单县中心医院就诊的176例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再骨折,分为骨折组36例与非骨折组140例,记录基本信息、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术后随访情况等,采用单、多因素回归分析再骨折的危险因素。以临床综合诊断为“金标准”,评估数字X射线摄影(DR)及磁共振成像(MRI)在骨水泥渗漏及新发骨折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骨折组年龄偏大(P <0.05)。骨折组术前骨密度T值为(-3.9±0.86)、非再发骨折组术前骨密度T值为:(-2.9±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骨折椎体后凸Cobb角纠正不当、骨质密度偏低均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病人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CT检查发现30个椎体35个部位发生骨水泥渗漏,其中椎旁静脉渗漏20个,椎管渗漏3个,椎间孔渗漏2个,椎旁软组织渗漏10个。DR发现23个部位发生骨水泥渗漏,MRI发现28个部位发生骨水泥渗漏;MRI诊断椎体成形术后椎体再骨折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DR检查,误诊率、漏诊率均低于DR检查,同临床综合诊断进行一致性分析,一致性良好(Kappa值=0.879)。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后有可能产生再发骨折,引发因素很多,可从多方面干预以减少椎体再发骨折的产生;DR应作为术后影像学评价必要的检查方法,MRI可以作为重要补充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骨折 PVP PKP 再骨折
下载PDF
重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康复指导,积极预防再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医诊疗指南》解读
6
作者 王卫国 赵建鹏 张晟恺 《中医正骨》 2024年第2期4-6,16,共4页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预防再骨折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的重点内容,也是治疗后康复的重中之重。《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医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关于预防再骨折的内容,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预防再骨折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的重点内容,也是治疗后康复的重中之重。《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医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关于预防再骨折的内容,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两大方面,对《指南》中预防再骨折的内容进行解读,旨在为临床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再骨折 指南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PVP术后水泥椎再骨折1例
7
作者 郝运兵 孔建军 《安徽医学》 2024年第1期128-129,共2页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0岁。因“弯腰搬重物后出现腰背部剧烈疼痛1周”,于2022年5月入院治疗。入院后追溯病史,3年前因轻微扭伤后出现腰背部疼痛,于本院行腰椎MR示L3/5椎体压缩变形伴骨髓水肿,诊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住院行L3单侧...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0岁。因“弯腰搬重物后出现腰背部剧烈疼痛1周”,于2022年5月入院治疗。入院后追溯病史,3年前因轻微扭伤后出现腰背部疼痛,于本院行腰椎MR示L3/5椎体压缩变形伴骨髓水肿,诊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住院行L3单侧、L5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后腰背部疼痛得到明显缓解,佩戴腰围可自主下地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骨水泥椎再骨折
下载PDF
PVP联合唑来磷酸治疗多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及对患者腰椎功能及再骨折率的影响
8
作者 李兴鑫 陈施展 +3 位作者 娄延举 张玉恒 贺勇杰 汪丙昂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69-73,共5页
目的探究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唑来磷酸治疗多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及对患者腰椎功能及再骨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0年8月西部战区空军医院收治的136例OVCF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 目的探究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唑来磷酸治疗多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及对患者腰椎功能及再骨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0年8月西部战区空军医院收治的136例OVCF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8例。对照组采用PVP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唑来磷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腰椎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骨密度、血清生化指标[血钙、血磷、血清骨钙素、骨碱性磷酸酶(NBAP)]及术后再骨折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有等级差异,研究组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ODI均低于治疗前,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研究组ODI为(51.76±5.69)分,显著低于对照组[(64.95±5.48)分],ADL评分为(87.19±7.4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5.66±7.6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腰椎L 1~5和股骨颈骨密度均高于治疗前,研究组腰椎L 1~5和股骨颈骨密度分别为(0.86±0.18)、(0.88±0.15)g/cm^(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77±0.16)、(0.74±0.17)g/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钙、血清NBAP均低于治疗前,两组血磷、血清骨钙素均高于治疗前,研究组骨钙素为(10.34±1.45)ng/mL,高于对照组[(8.16±1.56)ng/mL],研究组NBAP为(19.46±2.34)U/L,低于对照组[(25.94±2.38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研究组再骨折发生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16.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联合唑来磷酸治疗多椎体OVCF疗效满意,患者自理能力提高,骨密度及成骨细胞活性显著增加,无再骨折现象,临床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 唑来磷酸 腰椎功能 再骨折
下载PDF
术后整体护理干预对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邻近椎体再骨折的预防效果
9
作者 陈华彬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1期154-156,共3页
目的分析术后整体护理干预对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邻近椎体再骨折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于我院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术后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术后整体护... 目的分析术后整体护理干预对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邻近椎体再骨折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于我院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术后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术后整体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康复效果、疼痛程度(VAS)、腰椎功能(ODI)、心理状态(SAS、SDS)及并发症。结果研究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VAS、ODI、SAS及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邻近椎体再骨折1例(2.22%),对照组6例(13.33%);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开展整体护理,有利于提高康复效果,预防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邻近椎体再骨折 腰椎功能
下载PDF
建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再骨折预测模型
10
作者 施崭 范明星 +1 位作者 王祺龙 何达 《实用骨科杂志》 2024年第3期205-210,共6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术后再骨折风险,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确定有效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19例OVC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再骨...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术后再骨折风险,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确定有效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19例OVC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再骨折与否分为再发组和非再发组,其中再发组22例,男11例,女11例;年龄55~86岁,平均(72.02±5.58)岁。非再发组97例,男50例,女47例;年龄55~86岁,平均(70.79±6.81)岁。统计两组一般资料,采用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OVCF术后再发骨折自变量,采用赤池信息准则(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比较全变量Logistic回归、逐步Logistic、Lasso-Logistic回归预测效能,构建诺莫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校准曲线分析OVCF术后再发骨折诺莫图模型效能。结果术后随访8~20个月,平均(12.00±2.40)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再发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T值、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5b,TPACP-5b)、核因子kB受体激活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nuclear factor kappa B ligand,RANKL)、骨保护素(osteoprotegrin,OPG)、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长期糖皮质激素使用史、脊柱畸形指数(spinal deformity index,SDI)值、手术段Cobb角、后凸角度与非再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lambda.lse值0.049为最优模型,此时进入模型的变量涉及骨密度、SDI值、IL-17、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经BIC、AIC验证表明所构建模型拟合和预测效果相对较好;诺莫图模型的ROC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65,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5.45%、68.04%,且校准曲线显示,其预测效能与实际吻合较好。结论OVCF术后再骨折的发生受围手术期多方面影响,涉及骨密度T值、SDI值、IL-17、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基于以上因素可有效预测患者再骨折风险,为临床防治再骨折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畸形指数值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术后再骨折 风险 预测模型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再骨折的影响因素
11
作者 赵胜江 《临床研究》 2024年第1期41-43,共3页
目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再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月苏州市吴中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OVCF患者142例,均接受PKP治疗,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比较... 目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再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月苏州市吴中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OVCF患者142例,均接受PKP治疗,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比较术前、术后7 d伤椎Cobb角变化、疼痛程度、椎体骨折压缩程度,统计术后再骨折发生情况,并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探索术后再骨折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7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伤椎Cobb角、椎体骨折压缩程度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2例PKP治疗OVCF患者术后再骨折38例,发生率为26.76%。再骨折组年龄≥70岁、术前骨密度T值1.0~2.5 S、使用糖皮质激素、术前骨折椎体数≥2个的患者较未发骨折组占比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70岁(OR=2.657)、术前骨密度T值1.0~2.5 S(OR=4.024)、使用糖皮质激素(OR=5.137)、术前骨折椎体数≥2个(OR=3.276)是影响PKP治疗OVCF患者术后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VCF患者采用PKP治疗具有显著临床效果,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伤椎Cobb角、椎体骨折压缩,年龄、术前骨密度T值、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及术前骨折椎体数均与再骨折发生存在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临床效果 术后再骨折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危险因素策略探讨
12
作者 刘智超 常德海 +1 位作者 侯作保 郭二鹏 《智慧健康》 2024年第2期91-94,共4页
目的 分析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出现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出现对侧髋部再骨折情况,分别记作骨折康复组(n=30)、骨折危险组(n=70),统计侧髋部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制... 目的 分析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出现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出现对侧髋部再骨折情况,分别记作骨折康复组(n=30)、骨折危险组(n=70),统计侧髋部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制定科学的预防方案,促进患者更好康复。结果 骨折危险组患者年龄均值(80.23±4.28)岁,术后不能及时进行功能训练有71例患者、占比73.3%,属于骨质疏松有19例、占比63.3%,伴随内科病症有23例、占比76.7%,依从性差为17例、占比56.7%,末次观察髋关节功能评分均值(82.03±2.40),各个项目数据和骨折康复组患者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比较多,有高龄、骨质疏松、伴随内科病症、术后没有及时进行功能训练、依从性差、末次观察髋关节功能评分。结论 对髋部骨折术干预的老年患者,医护工作者应针对性实施干预工作,预防患者有骨质疏松、设计科学的功能训练方案、动态了解髋关节功能表现,有效开展术后指导,避免患者在术后出现侧髋部再骨折问题,保障患者康复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髋部骨折 侧髋部 再骨折 危险因素 相关策略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PLC损伤患者术后再骨折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庆伟 孔祥清 孟纯阳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9期37-40,共4页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患者术后再骨折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的68例OVCF合并PLC损伤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是否...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患者术后再骨折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的68例OVCF合并PLC损伤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是否发生再次骨折分为再骨折组(32例)和对照组(36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骨水泥量、骨密度、手术方式、穿刺方法、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1.4个月。再骨折组32例(34个椎体),发生在手术椎体相邻节段椎体25例(26个椎体),手术椎体非相邻节段椎体7例(8个椎体),再骨折率为47.06%(32/68)。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骨水泥量、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骨折组ODI评分(36.19±5.69)分高于对照组的(32.09±7.32)分,骨密度(3.04±0.42)g/cm^(2)小于对照组的(3.52±0.47)g/cm^(2),Cobb角(37.56±6.61)°大于对照组的(33.15±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骨折组PVP 24例、PKP 8例,单侧穿刺22例、双侧穿刺10例;对照组PVP 9例、PKP 27例,单侧穿刺15例、双侧穿刺21例。两组患者手术方式及穿刺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方式、穿刺方法、Cobb角、ODI评分和骨质疏松严重程度是OVCF合并PLC损伤患者术后再骨折的影响因素。行PKP、双侧穿刺、Cobb角越小,OVCF合并PLC损伤患者术后发生椎体再骨折的几率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 再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下载PDF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再骨折的风险列阵图构建与验证 被引量:1
14
作者 田烨 袁秋文 胡梁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2294-2299,共6页
目的 探讨影响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患者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于南昌市洪都中医院180例行手术治疗的OVCF患者,依... 目的 探讨影响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患者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于南昌市洪都中医院180例行手术治疗的OVCF患者,依据患者是否发生再骨折将其分为再骨折组和未再骨折组,对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列线图风险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 180例行手术治疗的OVCF患者中,术后再骨折的发生率为22.78%。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骨水泥渗漏、术后低骨密度、高骨水泥注射率和术后后凸Coob角度是OVCF术后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术后长期抗骨质疏松治疗、高BMI是独立保护因素(P <0.05)。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979(95%CI:0.957~1.000, P <0.001),灵敏度为92.70%,特异度为96.40%,最大约登指数为0.891,模型校正曲线总体趋势接近理想曲线。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为表现为正的净效益。结论 OVCF患者术后再骨折的发生受多重因素共同影响,根据危险因素建立的风险预警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手术 再骨折 风险预警模型
下载PDF
腰椎压缩性骨折行PVP术后再骨折人群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凯 杨武燕 +1 位作者 张金盼 张英民 《河北医药》 CAS 2023年第13期2002-2004,2008,共4页
目的分析腰椎压缩性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再骨折危险因素以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择骨科2018年8月至2022年8月接受PVP手术治疗的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216例,根据PVP术后是否发生再骨折分组,将52例再骨折患者设为观察组,164例未发生... 目的分析腰椎压缩性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再骨折危险因素以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择骨科2018年8月至2022年8月接受PVP手术治疗的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216例,根据PVP术后是否发生再骨折分组,将52例再骨折患者设为观察组,164例未发生再骨折的患者设为对照组,统计患者基本信息、临床特征、影像学参数、术后其他并发症等,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VP术后腰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性别、合并基础病、年龄、体重指数(BMI)、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注入方式、伤椎椎体恢复高度、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既往椎体骨折病史、骨密度、伤椎数、Cobb角、骨水泥渗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椎体骨折病史、骨密度、伤椎数、Cobb角、骨水泥渗漏是PVP术后腰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PVP术后腰椎再骨折的风险仍旧较高,影像学特征以Cobb角增高为主,既往椎体骨折病史、骨密度降低、伤椎数多、Cobb角增加、骨水泥渗漏均是诱发腰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临床应针对以上危险因素,及早给予针对性处理,最大限度降低腰椎再骨折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再骨折 危险因素 影像学
下载PDF
血清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预测绝经后女性股骨粗隆间骨折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周围再骨折的价值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超 宋矿朋 刘向林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3年第10期1209-1212,共4页
目的 观察血清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omplement-C1q/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protein 3,CTRP3)对绝经后女性股骨粗隆间骨折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后周围再骨折的预测价值... 目的 观察血清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omplement-C1q/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protein 3,CTRP3)对绝经后女性股骨粗隆间骨折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后周围再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河北省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115例绝经后女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年内患者周围再骨折情况分为再骨折组25例和正常组90例。统计血清CTRP3、骨代谢[I型原胶原氨基端延长肽(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I procollagen,P1NP)、I型胶原C端肽β降解产物(β-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CTx)]、性激素[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素、雌二醇]指标及骨密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价血清CTRP3对患者PFNA内固定术后周围再骨折的预测价值。结果 再骨折组血清CTRP3、雌二醇水平、股骨颈骨密度与腰椎骨密度低于正常组,血清P1NP、β-CTx、促卵泡激素水平高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促黄体生成素差异无显著性(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FNA内固定术后周围再骨折患者血清CTRP3与雌二醇、股骨颈骨密度与腰椎骨密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清P1NP、β-CTx、促卵泡激素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将血清CTRP3作为检验变量,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CTRP3预测患者PFNA内固定术后周围再骨折AUC=0.832,具有一定预测价值;cut-off值取80.385 ng/ml时,可获得最佳检测效能,敏感度为0.760,特异度为0.744,约登指数为0.504。结论 血清CTRP3水平与绝经后女性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周围再骨折患者骨代谢、性激素及骨密度有关,血清CTRP3水平可作为绝经后女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内固定术后周围再骨折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绝经 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 内固定术 再骨折
下载PDF
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术后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17
作者 刘四海 王飞 +2 位作者 崔志刚 刘克敏 韩新祚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2-414,共3页
目的调查分析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术后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再骨折提供参考意见。方法将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后顺利出院的20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纳入,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术后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再骨折提供参考意见。方法将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后顺利出院的20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纳入,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根据患者术后随访1年内是否发生再骨折情况将其分为病例组(术后再骨折)、对照组(术后未发生再骨折),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术后随访1年发现,有57例患者发生再骨折,再骨折发生率为28.50%。单因素分析发现,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初发骨折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术后Harris评分、术后功能锻炼、骨质疏松症、脑血管病变、视物困难、晕厥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75岁、术后Harris评分<80分、术后功能锻炼不规范、骨质疏松症、脑血管病变、视物困难、晕厥是导致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受到高龄、术后Harris评分过低、术后功能锻炼不规范、骨质疏松症、脑血管病变、视物困难、晕厥等因素的影响,易发生再骨折,临床上应根据上述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髋部骨折 再骨折 手术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影响强化椎弓固定治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椎体再骨折结果的因素
18
作者 王勇平 汪卫 +1 位作者 姚高文 刘进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3年第11期1344-1346,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强化椎弓固定治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椎体再骨折结果的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20年4月在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86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椎体再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术后恢复情况分为良好组62例[(Oswestr... 目的探讨影响强化椎弓固定治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椎体再骨折结果的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20年4月在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86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椎体再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术后恢复情况分为良好组62例[(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JOA)较治疗前改善程度≥50%或其中两项评分较治疗前改善程度≥50%]与不良组24例(ODI评分、VAS评分、JOA评分较治疗前改善程度<50%或其中两项评分较治疗前改善程度<0)。结果8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3个月的相邻椎间隙高度、固定节段Cobb角、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访12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不良组与良好组在性别、伤椎位置、术前相邻椎间隙高度、术前固定节段Cobb角等资料比较中,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良组年龄≥65岁、高血压、糖尿病、骨水泥形态偏侧分布、骨水泥渗透等构成比高于良好组,而骨密度低于良好组(P<0.05)。以是否发生临床结果良好与不良的二分变量为因变量,以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骨水泥形态、骨水泥渗透为自变量,以骨密度为协变量的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模型分类能力为86.00%,经卡方检验模型有效(χ^(2)=41.835,P<0.001)。结论年龄、糖尿病、骨水泥形态和渗漏、骨密度是影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椎体再骨折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椎体再骨折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再骨折与药物依从性的关系
19
作者 宫德峰 吴昊 +1 位作者 刘冲 曾浩 《吉林医学》 CAS 2023年第9期2409-2413,共5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后椎体再骨折与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及药物依从性的关系。方法:以2018年6月~2020年6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行手术治疗后,能定期随访的患者103...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后椎体再骨折与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及药物依从性的关系。方法:以2018年6月~2020年6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行手术治疗后,能定期随访的患者103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术后是否遵医嘱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用药种类,用药持续时间,是否规律用药,有无药物副作用,停止用药的原因。是否出现腰背部疼痛,影像学检查有无新的骨折等。按术后1年有无椎体再骨折分成两组,比较两组抗骨质疏松治疗的用药差异,筛选出椎体再骨折与抗骨质疏松治疗之间的相关因素,并分析用药的合理性及药物依从性。结果:随访12~24个月,平均13.8个月。其中18例术后1年内发生椎体新发骨折,占随访患者的17.48%。骨折组(85例)以及再骨折组(18例)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钙剂和维生素D及衍生物的用药持续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双膦酸盐、降钙素、中成药等的用药持续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抗骨质疏松治疗主要用钙剂和维生素D及衍生物分别为36.4%及34.1%,再骨折组分别为66.7%及16.7%;两组双膦酸盐使用率不到20%,骨折组为15.3%,再骨折组为16.7%。两组药物依从性均比较差,骨折组服用钙剂和维生素D及衍生物超过3个月为34.1%,再骨折组为16.7%。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的发生,与钙剂和维生素D及衍生物的用药持续时间有关,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椎体成形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不规范,药物依从性差,有必要开展多学科“骨折联络服务”,以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减少再骨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椎体成形术 椎体再骨折 药物依从性 骨折联络服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