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6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粮食主产省区农业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
1
作者 宁静 李亚洁 +1 位作者 王震 陈凯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0-459,共10页
[目的]分析粮食主产省区农业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促进碳减排、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农用投入物质、农作物种植、畜禽业养殖、秸秆焚烧4类农业碳排放源测算2010—2020年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碳排放并采用TAPIO脱钩模型和L... [目的]分析粮食主产省区农业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促进碳减排、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农用投入物质、农作物种植、畜禽业养殖、秸秆焚烧4类农业碳排放源测算2010—2020年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碳排放并采用TAPIO脱钩模型和LMDI模型分析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2010—2020年粮食主产区碳排放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2010年的860.78 Mt增长至2020年的871.64 Mt,增加了10.86 Mt,增幅1.26%。2017年达到峰值927.68 Mt;农用投入物质为主要碳排放源。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省域最高碳排强度可达3.99 t/万元。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低排高产区为理想状态,目前,除河北省为低排高产区域,其余研究省域多数处于高排、低产区域。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的关系不断改善,2020年已有7省处于强脱钩状态。农业生产效率、地区产业结构、农村人口、农业产业结构是抑制碳排的主要因素。[结论]实现粮食主产区碳减排,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应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控制畜禽出栏量和存栏量等多方面协同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排放强度 TAPIO LMDI
下载PDF
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基于环境规制的调节效应研究
2
作者 张红凤 丁相江 +1 位作者 于法稳 刘淼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120,共9页
利用2003—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回归方程模型并运用协整检验、系统GMM方法研究了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以及环境规制所发挥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在国家层面,农业碳排放受到农业产业集聚的影响显现出“非线... 利用2003—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回归方程模型并运用协整检验、系统GMM方法研究了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以及环境规制所发挥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在国家层面,农业碳排放受到农业产业集聚的影响显现出“非线性关系”,即随着农业产业集聚程度的上升,农业碳排放总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并且在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中显著受到了环境规制的调节效应;而在地区层面,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业碳排放均受到农业产业集聚的影响显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但环境规制在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中的调节效应仅在东部和西部地区显著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农业碳排放 环境规制 调节效应
原文传递
物联网发展、科技创新与农业碳排放强度
3
作者 庞洪伟 刘鑫雨 +1 位作者 巩艳红 王正旺 《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7-83,共7页
农业生产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引发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研究物联网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机理,有助于农业农村能源转型和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基于2010—2021年我国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分... 农业生产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引发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研究物联网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机理,有助于农业农村能源转型和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基于2010—2021年我国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物联网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以及科技创新在此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物联网发展显著抑制了农业碳排放强度,并且存在显著异质性,在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科技创新水平有效提升了物联网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把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作为门槛变量,发现物联网发展和农业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当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跨越门槛值后,物联网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强。研究结论在推动数字化农业、促进科技与农业融合方面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联网 科技创新 农业碳排放强度 调节效应 门槛效应
下载PDF
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时空格局及空间分异机理
4
作者 田云 张蕙杰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182,共11页
通过对中国30个省份农业碳排放效率进行了再测算,围绕其时空格局特点与空间分异机理展开探讨,发现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整体呈“东高西低”特征且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其中以北京为代表的12个地区处于最佳前沿面,余下18个地区则存在较大提高... 通过对中国30个省份农业碳排放效率进行了再测算,围绕其时空格局特点与空间分异机理展开探讨,发现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整体呈“东高西低”特征且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其中以北京为代表的12个地区处于最佳前沿面,余下18个地区则存在较大提高空间。2007年以来,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即存在增强且趋于稳定的空间集聚特征;同时,高—高集聚区与低—低集聚区包含的省份数量之和已占到省级行政区总数的73.33%,表明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亦存在明显的局部空间聚类现象。城镇化水平、农业发展水平、农业产业集聚和财政支农力度是影响农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且他们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增强关系。具体到不同区域,东部地区的主导因子为财政支农力度,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分别受农业发展水平、环境规制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排放效率 时空格局 空间分异 驱动因子
下载PDF
东北三省农业碳排放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关键驱动因素
5
作者 钱凤魁 王祥国 +2 位作者 顾汉龙 王大鹏 李鹏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40,共11页
推动农业低碳发展是应对气候威胁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IPCC和农用物资投入数据核算2000—2019年东北三省农业碳排放,利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通过LMDI指数分解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探究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及... 推动农业低碳发展是应对气候威胁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IPCC和农用物资投入数据核算2000—2019年东北三省农业碳排放,利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通过LMDI指数分解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探究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东北三省2015年农业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约为1759.66万t,较2000年(1048.19万t)增加67.88%,年均递增4.53%;研究期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态势,碳排放增量变动可划分为“波动上升期(2000—2009年)—过渡期(2010—2015年)—平稳下降期(2016—2019年)”3个阶段。化肥施用是主要碳源,占比75.12%。2)分解模型测算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劳动力规模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其碳减排比例分别为207.31%、21.56%、20.72%;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表现出较强的推动作用,实现349.59%的碳增量。3)相较于单因子来说,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业产业结构之间交互结果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呈非线性增强特征,农业劳动力规模与其他因素叠加均呈现出双因子增强的作用效果。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农业碳排放受周边地区影响且影响程度不断加强,同时碳排放关键驱动因素之间存在协同作用。本研究成果为推动农业低碳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政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时空特征 驱动因素 LMDI模型 地理探测器 东北三省
下载PDF
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影响——来自中国农业的经验证据
6
作者 曹俐 郭忠宇 闫周府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1-127,138,共8页
数字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表现出碳减排效应。理论上,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从而赋能农业碳减排。实际操作中,利用熵值法测度了2014—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指标,利用中介模型分析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 数字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表现出碳减排效应。理论上,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从而赋能农业碳减排。实际操作中,利用熵值法测度了2014—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指标,利用中介模型分析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数字经济影响农业碳排放的过程中的中介效应。在此基础上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业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均衡态势,东部的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数字经济能够显著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但是这种减排效应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西部地区减排效果明显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在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的过程中,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比为31.1%。这一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农业碳排放强度 中介效应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原文传递
城镇化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及其耦合关系研究
7
作者 耿亮 彭灵通 +1 位作者 魏玻 安彧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8-138,共11页
基于区域一体化视角,使用长江经济带2000—2020年面板数据,多维度构建城镇化和农业碳排放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进行指标赋权,采用偏最小二乘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二者的影响机制和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城镇化主导类... 基于区域一体化视角,使用长江经济带2000—2020年面板数据,多维度构建城镇化和农业碳排放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进行指标赋权,采用偏最小二乘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二者的影响机制和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城镇化主导类型呈现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生态环境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发展趋势。(2)农业碳排放空间差异显著,等级演变明显,唯安徽省和上海市一直处于最高级和最低级。(3)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城镇化是影响农业碳排放的四个重要维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教育经费、万元GDP能耗等7项指标是极重要因素。(4)城镇化与农业碳排放耦合关系呈增长态势,耦合度从磨合转向高水平耦合,耦合协调度由勉强协调发展为良好协调,说明二者共振性良好,趋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农业碳排放 偏最小二乘法 耦合协调度模型 长江经济带
原文传递
浙江农业碳排放时序特征:总量、强度与结构
8
作者 戚迪明 杨紫丽 《辽宁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21-26,共6页
利用公开数据,从农业能源利用、农用物资投入、水稻种植和畜禽养殖4个层面构建碳排放量的测度指标体系,对浙江省及其各市域2010~2020年农业碳排放量进行测度,并对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源内部结构进行时序分析,研究发现全省或市域范围农业... 利用公开数据,从农业能源利用、农用物资投入、水稻种植和畜禽养殖4个层面构建碳排放量的测度指标体系,对浙江省及其各市域2010~2020年农业碳排放量进行测度,并对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源内部结构进行时序分析,研究发现全省或市域范围农业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均呈下降趋势,从排放源内部结构来看,多数地市以畜禽养殖为主要碳排放源,不同市域碳排放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的政策涵义在于制定碳减排政策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市农业产业结构的差异,水稻种植、农用物资投入和农业能源利用应成为今后一定时期浙江农业碳减排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排放结构 排放强度 时序特征
下载PDF
广东省农业碳排放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9
作者 李航飞 魏少彬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8期56-61,共6页
基于2007—2021年统计数据,测度广东省农业碳排放量;利用Tapio脱钩模型和多元线性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探讨广东省农业碳排放与其经济发展间的脱钩关系及影响广东省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农业碳排放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 基于2007—2021年统计数据,测度广东省农业碳排放量;利用Tapio脱钩模型和多元线性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探讨广东省农业碳排放与其经济发展间的脱钩关系及影响广东省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农业碳排放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宽“V”字型特征,整体上有下降态势,可分为2个明显阶段;碳排放量及排放强度地市差异显著;广东省农业生态生产效率较高,各年份基于处于强脱钩或弱脱钩状态;各地市则都处于强脱钩或弱脱钩状态;影响广东省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有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农业产业结构及财政支农比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时空演化 脱钩特征 影响因素 广东省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分析
10
作者 高国生 王奇珍 支海兵 《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65,共9页
农业碳减排关系着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基于2011—2020年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显著抑制农业碳排放强度,实证结果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 农业碳减排关系着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基于2011—2020年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显著抑制农业碳排放强度,实证结果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方面,不同维度和不同区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对于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果不同。作用机制方面,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促进农地流转来抑制农业碳排放强度,且农地流转发挥着完全中介效应。非线性效应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存在双重门槛,其不同发展程度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呈现出“缓—增—缓”的变化特征。因此,为促进农业碳减排应进一步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同时还应加强政策引导,继续推动农地流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农业碳排放强度 农地流转
下载PDF
湖南省农业碳排放特征及碳达峰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邓维忠 许中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6-217,共12页
了解湖南省农业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可为湖南省绿色低碳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统计年鉴对作物种植面积、农业物资投入量及畜禽养殖量进行数据整合,利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经典碳排放计算理论计算湖南省2007—2020年... 了解湖南省农业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可为湖南省绿色低碳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统计年鉴对作物种植面积、农业物资投入量及畜禽养殖量进行数据整合,利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经典碳排放计算理论计算湖南省2007—2020年间农业碳排放量。以2007年为基期年,采用Kaya碳排式和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以下简称LMDI)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引入灰色预测模型[gray forecasting model,以下简称GM(1,1)]预测湖南省2021—2040年间碳排放量。计算结果表明,湖南省农业碳排放量呈现出三段式变化:因2008年特大冰雪灾害对农业产生严重影响,农业碳排放量在2007—2008年间呈下降趋势;2009—2015年稳步上升并于2015年达到峰值(6550万t);2015—2020年间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与此同时,不同地市间存在明显差异:长沙、湘潭、衡阳、邵阳、岳阳、常德、益阳于2015年前后达峰,而其他地市,如株洲、张家界、郴州、永州、怀化、湘西在2018年前均有一段平稳上升期,娄底波动上升,因此难以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湖南省各地市农业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2007年农业碳排放强度越大的地市其在后续年份中农业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越大。2007—2020年间各地市农业碳排放量平均变异系数为42%,农业碳排放强度平均变异系数为20%,说明地市之间的农业碳排放量差异程度远大于农业碳排放强度差异程度。农业碳排放源排放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农田土地利用>畜禽养殖>农资投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水平和农村总用电量对增加农业碳排放量起主要作用,其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村总用电量是主要影响因素;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地区产业结构、农村居民人均用电量的倒数在农业碳排放量减少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各地因地制宜地推动绿色创新、加强政府职能等建议,以期为湖南省农业碳减排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排放强度 时空特征 达峰 减排 LMDI模型 灰色预测模型 湖南省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12
作者 王飚 杨力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2期76-80,共5页
农业碳排放是我国第二大碳排放来源,深入分析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的积极影响,是实现我国农业碳减排和“双碳”目标的关键。文章以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为考察对象,构建2011-2020年面板数据,首先构建了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 农业碳排放是我国第二大碳排放来源,深入分析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的积极影响,是实现我国农业碳减排和“双碳”目标的关键。文章以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为考察对象,构建2011-2020年面板数据,首先构建了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算出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平,再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和区域异质性,最后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的作用路径。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高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抑制农业碳排放,且农业生产效率在其中起到了不完全的中介作用;分区域看,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抑制各区域农业碳排放,但对东部地区农业碳排放的抑制作用不如中西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农业碳排放 农业产业结构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江西省农业碳排放量测算、影响因素分析与预测研究
13
作者 黄和平 李紫霞 +2 位作者 黄靛 谢美辉 王智鹏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9-190,共12页
农业是中国的立国之本,也是重要的碳排放源,发展低碳农业有助于中国总体碳减排目标的实现。选择农资投入、农田利用、畜禽养殖及秸秆焚烧4类碳源,利用IPCC碳排放模型对江西省2000—2020年的农业碳排放量予以测算,利用LMDI模型进行影响... 农业是中国的立国之本,也是重要的碳排放源,发展低碳农业有助于中国总体碳减排目标的实现。选择农资投入、农田利用、畜禽养殖及秸秆焚烧4类碳源,利用IPCC碳排放模型对江西省2000—2020年的农业碳排放量予以测算,利用LMDI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解,并运用XGBoost模型预测2021—2050年碳排放量。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江西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波动趋势,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农业碳排放强度逐年降低。农业碳排放源中农田土壤利用贡献率最高,其次为畜禽养殖、农资投入和秸秆焚烧。2000—2020年江西省11个地级市农业碳排放量及排放强度均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且差异不断扩大,其中宜春市的农业碳排放量和平均碳排放强度均居于首位。(2)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率的增加是导致农业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而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地区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对碳减排的作用比较有限。(3)预测结果显示,2030年前江西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及11个地级市农业碳排放量已达到峰值。其中,新余市在2005年最早达到峰值,景德镇市和赣州市在2016年最晚达到峰值。2020年后,江西省碳排放量在经历一段时间攀升后呈现出震荡回落的趋势,其中宜春市和新余市震荡幅度较大,南昌市、抚州市及九江市碳排放量有上升趋势,其他地区均在一段时间后趋于较小振幅的回落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达峰 排放强度 XGBoost模型 减排
下载PDF
农业现代化水平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
14
作者 田佳琳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77-184,共8页
构建了农业现代化水平指标体系,并利用2005—2021年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现代化水平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通过了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 构建了农业现代化水平指标体系,并利用2005—2021年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现代化水平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通过了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农业现代化发展通过促进农业技术创新可以抑制农业碳排放强度,而土地规模化经营在农业现代化抑制农业碳排放强度的过程中发挥了遮掩效应,最后提出了在农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农业碳排放强度 “双”目标 农业技术创新 农业规模化经营
下载PDF
新疆兵团农业碳排放特征及达峰路径研究
15
作者 王彦 《经济师》 2024年第1期17-20,共4页
为了厘清新疆兵团农业碳排放的现状,找出新疆兵团农业实现碳达峰的路径,使用碳排放测算模型对新疆兵团的农业碳排放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基于经典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对新疆兵团农业碳达峰的路径展开研究。结果表明:2001年以来,新... 为了厘清新疆兵团农业碳排放的现状,找出新疆兵团农业实现碳达峰的路径,使用碳排放测算模型对新疆兵团的农业碳排放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基于经典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对新疆兵团农业碳达峰的路径展开研究。结果表明:2001年以来,新疆兵团的农业碳排放呈增长态势且区域分布不均衡,新疆兵团的农业碳排放将于2025年实现达峰。研究表明,为了实现新疆兵团农业的碳达峰,应继续实施“一控两减三基本”政策,不断推动大中型农机具的开发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达峰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达峰路径
下载PDF
甘肃农业碳排放脱钩分析及趋势预测
16
作者 乔宇佳 吕剑平 《科技与经济》 2024年第2期66-70,共5页
重点研究甘肃农业碳排放时序结构特征及未来碳排放趋势,以期为甘肃农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参考。采用排放因子法对甘肃2005—2021年的农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采用Tapio脱钩模型研究甘肃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基于扩展STI... 重点研究甘肃农业碳排放时序结构特征及未来碳排放趋势,以期为甘肃农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参考。采用排放因子法对甘肃2005—2021年的农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采用Tapio脱钩模型研究甘肃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基于扩展STIRPAT模型结合岭回归分析方法预测甘肃2022—2030年农业碳排放量。结果表明,甘肃农业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但增速下降,农业碳排放强度先增加后降低;畜牧业对农业碳排放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翻耕、化肥、农膜;甘肃农业碳排放脱钩弹性类型主要为弱脱钩、弱负脱钩、强脱钩3种状态,其中弱脱钩为主要类型;2022—2030年甘肃农业碳排放将持续降低,未来应继续巩固种植业固碳减排、畜牧业减排降碳、提升各农业主体的低碳意识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时序特征 Tapio脱钩模型 STIRPAT模型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和脱钩弹性研究
17
作者 褚迎港 曹海艳 《特区经济》 2024年第3期51-55,共5页
本文基于农业物资、能源利用、水稻种植、禽畜养殖四个维度11种碳源,测算了长三角地区2012年至2021年26个城市的农业碳排放总量。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农业碳排放总量年均下降1.32%;农业碳排放总量地区差异较大,传统农业区和非传统农业区... 本文基于农业物资、能源利用、水稻种植、禽畜养殖四个维度11种碳源,测算了长三角地区2012年至2021年26个城市的农业碳排放总量。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农业碳排放总量年均下降1.32%;农业碳排放总量地区差异较大,传统农业区和非传统农业区农业碳排放差异较大;盐城的农业碳排放总量一直居于首位,2021年高达160.89万吨,是农业碳排放总量最小地区铜陵的11.58倍。本文利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了农业碳排放和农业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从横向角度来看,绝大多数城市已经实现了农业碳排放脱钩;从纵向角度来看,2012年至2020年脱钩效应显著,2021年部分地区农业碳排放类型由强脱钩转变成衰弱脱钩甚至是弱脱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时空特征 脱钩弹性 排放脱钩 长三角地区
原文传递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18
作者 李国志 江梦滢 颜诗旋 《甘肃金融》 2024年第3期8-14,共7页
文章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对2015—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有效减少农业碳排放量。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均能显著降低农业碳排放量,但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对... 文章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对2015—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有效减少农业碳排放量。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均能显著降低农业碳排放量,但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对农业碳排放量的影响并不显著。相比粮食主产区,非粮食主产区内数字普惠金融降低农业碳排放量的效果更加明显。相比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碳排放量的抑制效果更显著。为进一步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农业低碳发展的效果,应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实施差异化的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农业碳排放 异质性
下载PDF
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19
作者 刘娇 张汝飞 《保定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1-20,共10页
准确把握农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特征对促进农业低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中国2009—2020年省级农业碳排放效率,利用修改的引力矩阵计算省际间引力值,构建空间关联网络引力矩阵,最后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 准确把握农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特征对促进农业低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中国2009—2020年省级农业碳排放效率,利用修改的引力矩阵计算省际间引力值,构建空间关联网络引力矩阵,最后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QAP模型对空间关联网络的网络结构特征和驱动因素进行探索分析。结果表明:1)农业碳排放效率在研究期间呈现下降趋势且存在区域差异性。2)农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紧密、稳定性强、关联性强,森严的网络等级关系逐渐缓和。北京、上海、浙江等为网络中心,影响并控制着省际农业碳排放效率关联。3)交通运输水平、信息化水平、劳动力人均产值、科技水平等对空间关联形成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应根据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充分发挥地区的中心影响和中介作用,最终形成省际间互动协作的减排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效率 超效率SBM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法 空间关联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西南地区农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20
作者 熊宇辰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24年第6期160-162,共3页
数字经济与农村发展紧密结合,为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机遇。论文通过深入分析2011-2021年西南地区47个州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数字经济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碳排放产... 数字经济与农村发展紧密结合,为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机遇。论文通过深入分析2011-2021年西南地区47个州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数字经济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碳排放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其影响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西南地区农业低碳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加大对数字经济的支持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农业碳排放 西南地区 固定效应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