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聚落发展乡村旅游业探究——以浙江省慈溪市方家河头村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张丽娜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13期133-137,共5页
农业聚落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农业聚落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应该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利用,将古村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从乡村旅... 农业聚落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农业聚落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应该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利用,将古村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从乡村旅游与农业文化遗产角度梳理了浙江省慈溪市方家河头村历史沿革与现实发展情况,分析其保护与利用模式,探讨农业聚落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关键因素,提出了农业聚落发展旅游业的相关问题及针对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聚落 文化遗产 乡村旅游 方家河头村
下载PDF
浏阳大瑶镇非农业聚落与集镇发展研究
2
作者 刘新平 黄岚 章春华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83-186,共4页
本文以产业性质、产业构成为依据,将浏阳大瑶镇的非农业聚落划分为11类6型。讨论了大瑶镇非农业聚落的集聚与集镇发展的相互关系,提出:①大瑶镇商业聚落的中心集聚效应是非农业聚落在集镇中心和沿交通干线集聚的形成基础,是大瑶... 本文以产业性质、产业构成为依据,将浏阳大瑶镇的非农业聚落划分为11类6型。讨论了大瑶镇非农业聚落的集聚与集镇发展的相互关系,提出:①大瑶镇商业聚落的中心集聚效应是非农业聚落在集镇中心和沿交通干线集聚的形成基础,是大瑶集镇快速形成和发展的直接推动力;②大瑶镇工业聚落是非农业聚落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瑶镇 农业聚落 集镇发展
下载PDF
加快我国农业聚落文化遗产发展乡村旅游业的路径探讨 被引量:6
3
作者 王中华 《对外经贸实务》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84,共4页
众所周知,农业聚落文化遗产是非常珍贵的资源,它既具有悠久的历史,又在现代农村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历经时代的变迁但依然以活态的形式而存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视阈下,农业聚落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应当得到有效的... 众所周知,农业聚落文化遗产是非常珍贵的资源,它既具有悠久的历史,又在现代农村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历经时代的变迁但依然以活态的形式而存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视阈下,农业聚落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应当得到有效的保护利用,本文通过对世界农业聚落文化遗产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先进经验进行梳理,提出了我国农业聚落文化遗产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聚落文化遗产 发展乡村旅游 路径探讨
下载PDF
大旗头村———华南农业聚落的典型 被引量:4
4
作者 黄蜀媛 《华中建筑》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8-49,共2页
文章叙述了大旗头村———这一典型的华南农业聚落的环境。
关键词 大旗头村 华南地区 农业聚落 民居 建筑特点
下载PDF
古代中国农业聚落初探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小丁 钟文静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36-41,共6页
我们把聚落分成两个学术上的等级:一是由环境、血缘关系及人口增殖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聚落,简称为自然聚落;二是国家政府为了地域行政统治之目的在县以下以自然聚落为基础,创置并加以调整的社会单位,简称为行政聚落。从历史角度分析,前... 我们把聚落分成两个学术上的等级:一是由环境、血缘关系及人口增殖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聚落,简称为自然聚落;二是国家政府为了地域行政统治之目的在县以下以自然聚落为基础,创置并加以调整的社会单位,简称为行政聚落。从历史角度分析,前者早于后者;从逻辑角度分析,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发展。因此,先需要考察自然聚落的形成过程。一聚落,《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聚落 血缘关系 古代中国 形成过程 自然 国家政府 基层行政 文明时代 群团 人与人
下载PDF
农业聚落活化发展与乡村旅游
6
作者 孔倩倩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48-52,共5页
为探究乡村旅游对于农业聚落的活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基于文献查阅通过对农业聚落文化遗产发展乡村旅游的构成因素以及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经验的介绍,以活化我国农业聚落文化遗产为目标,发现当前我国农业聚落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 为探究乡村旅游对于农业聚落的活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基于文献查阅通过对农业聚落文化遗产发展乡村旅游的构成因素以及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经验的介绍,以活化我国农业聚落文化遗产为目标,发现当前我国农业聚落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活化农业聚落文化遗产的策略和意见,为我国农业聚落文化遗产的活化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聚落文化遗产 乡村旅游 活化
下载PDF
乡土的图像:重庆传统聚落农业生计景观类型研究
7
作者 王平妤 李超越 《园林》 2024年第7期57-65,共9页
重庆乡村聚落蕴含人们适应山地生态自然系统的聚居智慧,呈现出不同农业生计景观形态。乡土景观图像反映了独特的生态美景现象。利用遥感影像和实地采集的点云数据与GIS信息,结合宏观地形区层级、中观流域层级、微观聚落单元层级的划分,... 重庆乡村聚落蕴含人们适应山地生态自然系统的聚居智慧,呈现出不同农业生计景观形态。乡土景观图像反映了独特的生态美景现象。利用遥感影像和实地采集的点云数据与GIS信息,结合宏观地形区层级、中观流域层级、微观聚落单元层级的划分,传统聚落生计要素的图像、景观指数分析,揭示了重庆不同区域传统聚落的乡村聚落人地关系特征,根据聚落与耕地之间的伴生关系、耕地分类模式,总结出农业生计景观中4种典型类型,提出生计景观类型的保护发展思路。研究聚落在自然环境中所形成的独特生活模式和视觉语言,对描摹重庆农业文化景观画像,推动和指导区域文化景观保护和发展,提升地方文化辨识度,塑造和美乡村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农业聚落 生计景观 乡土景观类型 景观图像 景观可视化
下载PDF
经济社会发展对海岛型农业聚落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以连云港西连岛村为例 被引量:5
8
作者 崔峰 李明 沈志忠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3-131,共9页
农业聚落作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村落,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江苏最具代表性的海岛型农业聚落文化遗产——连云港西连岛村的个案,通过对居民感知与态度的调查,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关... 农业聚落作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村落,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江苏最具代表性的海岛型农业聚落文化遗产——连云港西连岛村的个案,通过对居民感知与态度的调查,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西连岛村居民的遗产保护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及习俗、遗产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景观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居民对西连岛村总体保护状况的感知"一般",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旅游开发及居民改善居住、生活条件的驱动;作为多数遗产地的普遍做法,居民对西连岛村的旅游开发普遍持"赞成"态度;作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居民对参与保护西连岛村有较强烈的意愿。建议从提高公众遗产保护意识、协调农业聚落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构建合理的社区居民参与农业聚落文化遗产保护的利益机制、实行有限政府主导下的农业聚落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等方面,促进海岛型农业聚落文化遗产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社会发展 农业聚落文化遗产 保护 西连岛村
原文传递
汉代农业聚落形态的考古学观察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兴林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7-63,共7页
汉代农业聚落形态统指汉代小农的各种聚居方式。文献记载中的小农聚居形式称为"里",多经过周密规划,内部管理体系完备;考古发现则揭示汉代有另外两种自发形成的聚居形式:一是河南内黄三杨庄遗址发现的散居式的自然聚落,一是... 汉代农业聚落形态统指汉代小农的各种聚居方式。文献记载中的小农聚居形式称为"里",多经过周密规划,内部管理体系完备;考古发现则揭示汉代有另外两种自发形成的聚居形式:一是河南内黄三杨庄遗址发现的散居式的自然聚落,一是辽阳三道壕遗址发现的相对集中的聚落。聚落中"田"(小家的田地)与"宅"(小家聚居处)的空间布局呈现两种特征:三杨庄式的汉代农业聚落中"田"、"宅"相连,文献记载中的"里"与三道壕式聚落中"田"、"宅"不相连属。文献中常见的"田宅"一词只是在于强调"田"与"宅"对于国家和人们生活的重要性,本身并不表示二者在地理位置上相连。研究者应该在汉代农业聚落形态多样性的认识之下,结合具体的环境讨论聚落遗址的形成和存在价值,用考古发现的聚落遗存去丰富文献中农业聚落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农业聚落 田宅
原文传递
聚落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评价探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莹 李明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6年第3期45-48,共4页
聚落类农业文化遗产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型,是农业文化遗产最具“活态性”传承的代表,其价值评价对于其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聚落类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价值基础上,结合聚落类农业文化遗产现状思考,对不同的研究... 聚落类农业文化遗产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型,是农业文化遗产最具“活态性”传承的代表,其价值评价对于其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聚落类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价值基础上,结合聚落类农业文化遗产现状思考,对不同的研究理论比较分析,从评价原则、评价方法、评价内容方面探讨了聚落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聚落 价值 价值评价
下载PDF
农业文明与史前宗教礼仪性建筑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锦山 《农业考古》 1998年第3期193-208,共16页
关键词 宗教礼仪 农业文明 历史文化区 红烧土 祭坛 新石器时代遗址 农业聚落 农业经济 中华文明 遗迹
下载PDF
徐州新沂东聂墩遗址西周时期聚落的农业活动
12
作者 吴文婉 原丰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5-203,共9页
炭化植物大遗存的分析结果显示,东聂墩遗址西周时期聚落以农业生产为主,采集野生植物资源作为补充。农作物包括粟、黍、稻、小麦和大豆,属于稻旱混作模式。其中以小麦为代表的旱作成分占据更高的比重,水稻和粟作为补充,这种旱地作物为... 炭化植物大遗存的分析结果显示,东聂墩遗址西周时期聚落以农业生产为主,采集野生植物资源作为补充。农作物包括粟、黍、稻、小麦和大豆,属于稻旱混作模式。其中以小麦为代表的旱作成分占据更高的比重,水稻和粟作为补充,这种旱地作物为主、水稻为辅的格局在该聚落中从西周中期至晚期持续发展并得到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聂墩遗址 植物大遗存 西周 聚落农业 小麦
原文传递
清至民国时期天山北麓地理景观的变化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2-70,共9页
18世纪中叶以后,天山北麓地区随着农业人口的迁入,土地开发的不断拓展,使这一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农业聚落和绿洲农业为主要特征的地理景观。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在清政府的努力经营下,农业绿洲迅速扩展,农业聚落迅速增多;19世纪六七... 18世纪中叶以后,天山北麓地区随着农业人口的迁入,土地开发的不断拓展,使这一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农业聚落和绿洲农业为主要特征的地理景观。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在清政府的努力经营下,农业绿洲迅速扩展,农业聚落迅速增多;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战争的影响下,农业聚落和农业绿洲衰废;19世纪80年代以后,天山北麓重新进入一个和平发展时期,农业聚落和农业绿洲逐步恢复。到1949年之前,天山北麓形成了与天山平行的东西向断续分布的绿洲带,成为此后农业绿洲发展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北麓 农业聚落 绿洲农业 地理景观
下载PDF
城市起源之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淳 《文物世界》 1998年第2期59-65,共7页
城市起源之研究陈淳(复旦大学文博学院)概念与标准城市起源常常被认为是国家和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我国的史前研究中,在对一些大型遗址发掘和分析时,判断该遗址是否是最早的城市,往往是国家起源探索的主要途径。然而,由于... 城市起源之研究陈淳(复旦大学文博学院)概念与标准城市起源常常被认为是国家和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我国的史前研究中,在对一些大型遗址发掘和分析时,判断该遗址是否是最早的城市,往往是国家起源探索的主要途径。然而,由于早期城市完全不同于现代城市(它们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起源 国家起源研究 手工业 早期城市 早期国家 文明起源 夏文化 农业聚落 器物类型 前古典期
下载PDF
河南登封南洼遗址二里头到汉代聚落农业的植物考古证据 被引量:45
15
作者 吴文婉 张继华 靳桂云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9-117,共9页
本文采用植物考古方法,系统研究了南洼遗址二里头、殷墟、春秋及汉代土样中浮选到的炭化粟、黍、稻、小麦、大豆、藜科等农作物和一些杂草的种子以及少量果核残块。结果表明南洼遗址从二里头文化到汉代延续了中国北方的旱作农业传统,从... 本文采用植物考古方法,系统研究了南洼遗址二里头、殷墟、春秋及汉代土样中浮选到的炭化粟、黍、稻、小麦、大豆、藜科等农作物和一些杂草的种子以及少量果核残块。结果表明南洼遗址从二里头文化到汉代延续了中国北方的旱作农业传统,从二里头文化晚期到殷墟时期,中耕除草技术可能有所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洼遗址 聚落农业 植物考古
原文传递
地貌学与考古学 被引量:1
16
作者 秦建明 程音 《文博》 1998年第1期67-73,共7页
一 前言 地貌是地球表面在内外应力作用之下形成的各种不同的起伏形态,研究地貌的专门学科,称之为地貌学。历史上地貌在形成和变化过程中,除了自然因素参与外,也包含有人类介入下发生的一些影响,考古学所研究的古代人类活动遗迹遗物,大... 一 前言 地貌是地球表面在内外应力作用之下形成的各种不同的起伏形态,研究地貌的专门学科,称之为地貌学。历史上地貌在形成和变化过程中,除了自然因素参与外,也包含有人类介入下发生的一些影响,考古学所研究的古代人类活动遗迹遗物,大都分布在地球表面各种地形地貌之中,因此,如何通过地貌和其中的古代人为地貌形态为考古科学服务,总结前人的经验,开拓新的研究方法,便成为当代考古学面临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学研究 自然地貌 地形地貌 地形图 考古研究 平面形状 地貌信息 黄河下游 农业聚落 地貌形态
下载PDF
三杨庄遗址汉代聚落的耕作环境与方法 被引量:1
17
作者 符奎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23,共9页
三杨庄遗址汉代聚落位于黄河河滩地上,聚落居民修筑了民堤以保护自身的安全,一般的季节性洪水泛滥对汉代聚落及其农业生产活动并不构成威胁。三杨庄遗址汉代文化层的土壤以粉砂质粘土和粉砂质壤土为主,粉砂含量相对较高,透水性较好,在... 三杨庄遗址汉代聚落位于黄河河滩地上,聚落居民修筑了民堤以保护自身的安全,一般的季节性洪水泛滥对汉代聚落及其农业生产活动并不构成威胁。三杨庄遗址汉代文化层的土壤以粉砂质粘土和粉砂质壤土为主,粉砂含量相对较高,透水性较好,在正常雨量下,不易形成长期内涝和地面径流的情况。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三杨庄遗址的气候正处于干冷期,且持续时间较长,降水量相对较少。在这样的耕作环境下,三杨庄遗址汉代农田甽畝相间的形态,可能是与代田法类似的种植于甽内的抗旱保墒技术体系,而不是为排涝设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杨庄遗址 汉代 农业聚落 代田法
原文传递
从“文”“物”保护到聚落整体保护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金德 《政协天地》 2018年第4期72-72,共1页
《天有丰年——福建农业文化遗产综览》一书限于篇幅,书中著录的传统农业聚落数量十分有限,有的闻名遐迩,有的名不见经传,却正是基于福建传统农业聚落类型丰富性、案例代表性衡量抉择的结果。名气从来都不是考虑的因素。
关键词 农业聚落 整体保护 “物” “文” 农业文化遗产 传统农业 聚落类型 丰富性
原文传递
中国西部的新石器时代 被引量:18
19
作者 安志敏 《考古学报》 1987年第2期133-151,共19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部,在行政区划上包括新疆、西藏、青海等省或自治区,甘肃和内蒙古的西部以及宁夏、四川、云南的部分地区,也可划入这个范围。从地理概念上来看,甘肃省的首府兰州位于全国的中心,兰州以西的广大地区,应属于广义的中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部,在行政区划上包括新疆、西藏、青海等省或自治区,甘肃和内蒙古的西部以及宁夏、四川、云南的部分地区,也可划入这个范围。从地理概念上来看,甘肃省的首府兰州位于全国的中心,兰州以西的广大地区,应属于广义的中亚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石器 新石器时代遗址 黄河流域 仰韶文化 中国西部地区 大地湾文化 马家窑文化 农业聚落 新石器文化 细石叶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
20
作者 段宏振 《华夏考古》 CSSCI 2004年第1期77-89,共13页
城市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文明诸因素的综合表现 ,也是文明时代物化的最集中概括。城市发生进程或者说城市化进程也就是文明发生、文明化的进程。最早的文明社会应该在最早的城市里出现。是城市这种凝聚的大型聚落形式 ,将发生文明的各种... 城市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文明诸因素的综合表现 ,也是文明时代物化的最集中概括。城市发生进程或者说城市化进程也就是文明发生、文明化的进程。最早的文明社会应该在最早的城市里出现。是城市这种凝聚的大型聚落形式 ,将发生文明的各种因素集结起来 ,最终迸发文明生活之花。城市向周边乡村的扩展与渗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文明 中国古代 农业聚落 龙山文化 莫角山遗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