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农作方式红壤坡耕地土壤氮素流失特征 被引量:68
1
作者 袁东海 王兆骞 +2 位作者 陈欣 郭新波 张如良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7期863-866,共4页
采用径流小区法研究了 6种不同农作方式土壤N素的流失特征 .结果表明 ,同顺坡农作方式相比 ,其它农作方式均有明显控制土壤N素流失的作用 ,水平草带、水平沟、等高耕种、休闲、等高土埂等农作方式分别减少土壤N素流失量 4 3 .4 6 %、4 6... 采用径流小区法研究了 6种不同农作方式土壤N素的流失特征 .结果表明 ,同顺坡农作方式相比 ,其它农作方式均有明显控制土壤N素流失的作用 ,水平草带、水平沟、等高耕种、休闲、等高土埂等农作方式分别减少土壤N素流失量 4 3 .4 6 %、4 6 .5 5 %、71 .36 %、77.0 5 %和 87.92 % ,等高耕种、等高土埂、休闲等农作方式控制土壤N素流失优于水平沟和水平草带农作方式 .坡耕地土壤N素的流失途径主要为径流流失 ,约占土壤N素流失量 81 .9%~ 93 .4 % ,径流流失的N素中又以水溶态N素为主 ,约占径流流失N素的 78%~ 87.6 % .坡耕地土壤N素流失主要集中在 5~ 8月份 ,占全年流失量的 85 %~ 1 0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方式 坡耕地 红壤 N素流失
下载PDF
不同农作方式下红壤坡耕地土壤磷素流失特征 被引量:33
2
作者 袁东海 王兆骞 +2 位作者 陈欣 郭新波 张如良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1661-1664,共4页
研究了6种农作方式红壤坡耕地土壤P素流失特征.结果表明,红壤坡耕地土壤P素的坡面流失主要通过径流和推移质2种方式.顺坡农作处理径流流失P素的比例占土壤全P流失量的55.26%,通过推移质流失的P素和径流流失的P素基本相当,其它处理土壤... 研究了6种农作方式红壤坡耕地土壤P素流失特征.结果表明,红壤坡耕地土壤P素的坡面流失主要通过径流和推移质2种方式.顺坡农作处理径流流失P素的比例占土壤全P流失量的55.26%,通过推移质流失的P素和径流流失的P素基本相当,其它处理土壤P素的流失主要以径流方式流失,流失量占土壤全P流失量的67.59%~88.11%.在流失的土壤P素中,泥砂结合态占多数,其比例为57.79%~77,59%,其中有效P的流失基本上通过径流方式.与传统的顺坡耕作的坡耕地利用方式相比,其它5种不同农作措施均有控制和防治土壤P素流失的作用,能减少P流失总量40.73%~84.70%.水平土埂、等高农作措施、休闲措施效果优于水平草带、水平沟农作措施.土壤P素流失时间主要集中在5~8月,占全年土壤P素流失量的89.15%~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P素 坡耕地 水土流失 农作方式
下载PDF
土石山区不同农作方式下坡面径流氮素流失过程 被引量:5
3
作者 刘晓君 李占斌 +3 位作者 宋晓强 同新奇 张铁钢 龙菲菲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0-85,291,共7页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方法研究裸地(BL)、花生(PL)、50%裸地+50%花生(BP)、50%玉米+50%花生(CP)和秸秆覆盖(SC)5种农作方式下,丹江鹦鹉沟小流域坡面小区径流氮素流失规律。结果表明:地表径流总量表现为裸地BL〉SC〉CP〉BP〉PL...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方法研究裸地(BL)、花生(PL)、50%裸地+50%花生(BP)、50%玉米+50%花生(CP)和秸秆覆盖(SC)5种农作方式下,丹江鹦鹉沟小流域坡面小区径流氮素流失规律。结果表明:地表径流总量表现为裸地BL〉SC〉CP〉BP〉PL;随降雨时间延续,地表径流均呈不同程度增加趋势,其中BL小区增长速度最快,BP措施下出流时间最长(降雨后第6min),花生立地条件下每5min地表径流变化稳定在0.30-3.46L之间。径流中氮素流失浓度表现为BP〉CP〉PL〉BL〉SC,随时间呈波动增加趋势,沿坡面由上至下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加。受农作方式的影响,氮素流失在时间、空间上变化规律不同;总氮、硝态氮流失浓度最大增幅分别可达45.54%和55.79%,流失量分别在15.90-110.81mg/m2和15.58-90.33mg/m2之间;径流中氮素浓度的变异性略大于对应的地表径流。农作方式与硝态氮呈正相关,与总氮相关性不显著。在鹦鹉沟小流域农田养分流失不容忽视,需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秸秆覆盖措施既能有效保持土壤养分,又可保证入河径流量,是值得推荐的水保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降雨 农作方式 氮素流失 迁移过程
下载PDF
不同品种及农作方式对盐碱地甘薯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纪婧琦 夏志洁 +1 位作者 司红丽 戴美学 《山东科学》 CAS 2013年第1期22-27,共6页
为了探明甘薯种植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方法研究了不同品种及农作方式对盐碱地甘薯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薯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因品种不同而异,覆膜、适宜的种植密度(每亩约4 167株)、施加有机基肥均在不... 为了探明甘薯种植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方法研究了不同品种及农作方式对盐碱地甘薯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薯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因品种不同而异,覆膜、适宜的种植密度(每亩约4 167株)、施加有机基肥均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土壤的微生物量。钾肥追肥试验结果表明,页面喷洒追肥比沟施对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更显著,而钾肥以何种载体(K2HPO4或KNO3)施加对其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根际微生物 盐碱地 品种 农作方式
下载PDF
不同农作方式对阿克苏地区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丛小涵 王卫霞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123-2129,共7页
【目的】探索不同农作方式对阿克苏地区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方法】在阿克苏地区采集小麦地、单作枣园、枣麦间作园、荒地单作枣园、撂荒地等5种典型的农作方式下的土壤,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其主要物理特性。【结果】与农田... 【目的】探索不同农作方式对阿克苏地区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方法】在阿克苏地区采集小麦地、单作枣园、枣麦间作园、荒地单作枣园、撂荒地等5种典型的农作方式下的土壤,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其主要物理特性。【结果】与农田小麦地和撂荒地相比,枣园和枣麦间作园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孔隙度、团聚体稳定性、土壤含水量均有相应的提高;不同农作方式下土壤湿筛团聚体组成均以2~0.25 mm的中间团聚体为主,含量达38.95%~53.74%。农田改建为枣园或枣麦间作园后>0.25 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P<0.05),土壤MWD与GMD均表现为增加。撂荒地改建为枣园后,土壤粉+黏团聚体含量下降了5.25%~43.86%。土壤大团聚体、中间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含量则表现为上升,上升幅度分别为9.07%~64.92%、0.49%~4.19%和0.72%~20.11%。【结论】与农田小麦地和撂荒地相比,枣园和枣麦间作园均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稳定,可促进土壤形成良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方式 土壤容重 土壤孔隙度 土壤团聚体
下载PDF
北方土石山区不同农作方式下坡面径流氮素流失过程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安秉锋 《水利技术监督》 2018年第1期122-124,129,共4页
文章设定了5种农作方法,利用人工模拟降雨法探讨了大凌河锦州段某小流域的坡面氮素流失过程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农作方式下径流中氮素的流失浓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变化规律不同,氮素浓度沿坡面方向由下至上... 文章设定了5种农作方法,利用人工模拟降雨法探讨了大凌河锦州段某小流域的坡面氮素流失过程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农作方式下径流中氮素的流失浓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变化规律不同,氮素浓度沿坡面方向由下至上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氮素浓度在径流中的变异性略大于与其对应地表径流,且农作方式与总氮的相关性不明显而与硝态氮呈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方式 北方石质山区 坡面径流 氮素流失 迁移过程
下载PDF
论保靖古茶园传统农作方式的价值及推广措施
7
作者 杨睿 岁誉雅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第21期65-67,共3页
一直以来,茶园的病虫害问题是影响茶业发展的重要问题,而位于武陵山区的保靖古茶园却很少受到病虫害的影响,原因在于它的传统农作体系对于防治病虫害具有很高的价值,主要表现在茶树的栽培和茶园的管理两个方面。通过对于保靖古茶园传统... 一直以来,茶园的病虫害问题是影响茶业发展的重要问题,而位于武陵山区的保靖古茶园却很少受到病虫害的影响,原因在于它的传统农作体系对于防治病虫害具有很高的价值,主要表现在茶树的栽培和茶园的管理两个方面。通过对于保靖古茶园传统农作体系的价值研究,将其可以参考的部分提炼出来作为经验,为类似茶园提供借鉴,为不同类型的茶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靖古茶园 传统农作方式 价值 推广措施
下载PDF
常规与有机农作条件下土壤-植物系统磷素平衡及利用 被引量:9
8
作者 孟凡乔 李国学 史雅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64-66,共3页
分析了自然生态系统中P的形态、数量和循环方式,对常规和有机农作条件下土壤-植物系统P的来源、数量、输入、输出途径及特点进行了比较,并探讨了P的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有机农作方式下P投入水平低,输出与常规农作方式相当,系... 分析了自然生态系统中P的形态、数量和循环方式,对常规和有机农作条件下土壤-植物系统P的来源、数量、输入、输出途径及特点进行了比较,并探讨了P的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有机农作方式下P投入水平低,输出与常规农作方式相当,系统表现为负平衡,但P的利用效率高于常规农作方式,对减少P素的负效应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素 农作方式 利用效率 土壤-植物系统 分布 形态 数量 输入 输出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河套灌区湿地春小麦田杂草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慧敏 苏元红 +2 位作者 李有良 郝水源 宝格日乐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14期127-131,共5页
田间杂草是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为明确不同耕作及秸秆还田方式对春小麦田杂草群落结构及作物生产的影响,设置免耕秸秆还田(no-till with residue retention,简称NT)、旋耕秸秆还田(rotary... 田间杂草是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为明确不同耕作及秸秆还田方式对春小麦田杂草群落结构及作物生产的影响,设置免耕秸秆还田(no-till with residue retention,简称NT)、旋耕秸秆还田(rotary tillage with residue incorporation,简称RT)、翻耕秸秆还田(plow tillage with residue incorporation,简称PT)、翻耕秸秆不还田(plow tillage with residue removed,简称PT0)4种耕作处理对春小麦田杂草种类、密度、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春小麦产量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河套灌区春小麦田杂草群落结构以野燕麦所占比例最大,平均占比达到80%;免耕处理各生育期杂草密度较翻耕处理显著提高54%~73%(P<0.05),而PT与PT0处理之间杂草密度差异不显著.NT和RT处理春小麦田2017年杂草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达0.453、0.342,较PT处理分别提高29.1%、19.3%,而春小麦生物产量较翻耕处理减少22.7%、10.3%.内蒙古河套灌区湿地免耕及秸秆还田技术具有促进春小麦田多年生杂草增生的特征,而翻耕具有降低一年生杂草密度的特征;杂草多样性与作物高产性相悖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灌区 春小麦 耕作方式 杂草群落 生物多样性 环境友好型 农作方式
下载PDF
浅议贵州多熟农作制度发展 被引量:8
10
作者 苏跃 管智能 《耕作与栽培》 2005年第3期14-15,61,共3页
分析了贵州农作制度状况与特点,多熟制度发展对粮食生产的贡献,指出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和稻田多熟制为粮食的增产、农民的增收以及农业的持续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旱地宽厢宽带多熟制将是今后重要的旱地农作方式,稻田多熟与少免耕... 分析了贵州农作制度状况与特点,多熟制度发展对粮食生产的贡献,指出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和稻田多熟制为粮食的增产、农民的增收以及农业的持续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旱地宽厢宽带多熟制将是今后重要的旱地农作方式,稻田多熟与少免耕覆盖栽培技术的结合是稻田农作制度的又一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制度 贵州 覆盖栽培技术 多熟制 粮食生产 分带轮作 推动作用 持续发展 农作方式 稻田 旱地 少免耕
下载PDF
双低油菜新品种苏油4号的选育 被引量:9
11
作者 许才康 孙华 蒋鹤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2701-2702,共2页
[目的]介绍适合现代农作方式的双低油菜新品种苏油4号。[方法]叙述苏油4号的选育经过、产量及抗性表现、主要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要点。[结果]苏油4号由太湖地区双低品系组配杂交,F2再用主体亲本回交而育成的,种子含油率40.48%,芥酸... [目的]介绍适合现代农作方式的双低油菜新品种苏油4号。[方法]叙述苏油4号的选育经过、产量及抗性表现、主要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要点。[结果]苏油4号由太湖地区双低品系组配杂交,F2再用主体亲本回交而育成的,种子含油率40.48%,芥酸含量0.425%,硫苷总量21.21μmol/g饼粉。江苏省油菜区域试验产量为2 692.2 kg/hm2,生产试验产量为2 719.5 kg/hm2,分别比对照苏油1号增产10.34%、7.49%。[结论]苏油4号适合江苏省及相邻地区采用传统的育苗移栽和稻茬浅耕晚直播现代农作方式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农作方式 双低油菜 苏油4号 选育
下载PDF
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动 被引量:1
12
作者 方齐云 《求是学刊》 CSSCI 1999年第4期44-47,共4页
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需求会发生结构转换,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也会有所发展。这种对农产品需求的变化必然引起农业生产结构的相应变动。本文从实证的角度,论证了农产品需求和农业生产结构变动之间的... 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需求会发生结构转换,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也会有所发展。这种对农产品需求的变化必然引起农业生产结构的相应变动。本文从实证的角度,论证了农产品需求和农业生产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在工业化过程中适应农产品需求结构的变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结构 工业化过程 净进口 农产品加工业 农产品生产 动物来源 种植业结构 人地比例 动物性食品 农作方式
下载PDF
农用地分等定级中标准耕作制度的确定 被引量:23
13
作者 安萍莉 张凤荣 陈阜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5-48,共4页
标准耕作制度的确定是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基础性工作。该文提出了标准耕作制度的定义 ,探讨了标准耕作制度的确定原则和确定方法 。
关键词 农用地分等定级 标准耕作制度 可持续发展 农作方式 作物
下载PDF
县域土壤有机质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8
14
作者 刘云慧 宇振荣 +2 位作者 张风荣 宋春梅 刘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4-301,共8页
本文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采用1980年和1999年两次全县的土壤肥力监测以及农户调查数据和统计数据,系统分析了过去20年中土壤有机质的动态及其与之相关的农作管理方式的变化。结果显示,在过去的近20年间,曲周县土壤表层的有机质含量呈现... 本文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采用1980年和1999年两次全县的土壤肥力监测以及农户调查数据和统计数据,系统分析了过去20年中土壤有机质的动态及其与之相关的农作管理方式的变化。结果显示,在过去的近20年间,曲周县土壤表层的有机质含量呈现增长的趋势,导致这种变化的农作管理方式有化肥施用量的大幅度提升、秸秆还田量的增加、盐碱地的开垦利用、灌溉面积和复种指数的提高以及主要种植模式和种植作物的土壤有机质处于正平衡状态。然而当前的生产管理方式尽管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实施保护性耕作、降低化肥用量、提高秸秆还田量和有机肥的用量成为今后农业生产管理方式调整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农作管理方式 土壤肥力
下载PDF
美国有机生态农业的发展动向 被引量:2
15
作者 程序 《农业现代化研究》 1986年第2期57-58,共2页
自从美国农业部1980年提出《关于有机农业的推荐和报告》以来,已有1%左右的美国农场在不同程度上实施着这种体系。近来,情况有了某些变化。有些“有机农业”的代表人如上述报告的作者之一G.Younzberg,转而变成“替代农业”(Alternative... 自从美国农业部1980年提出《关于有机农业的推荐和报告》以来,已有1%左右的美国农场在不同程度上实施着这种体系。近来,情况有了某些变化。有些“有机农业”的代表人如上述报告的作者之一G.Younzberg,转而变成“替代农业”(AlternativeAgriculture)的发起人。“替代农业”已开始成为议会和赠地学院的议题。1984年,在密执安州立大学的一次会议上获悉:替代农业比有机农业更为身负债务,为摆脱困境而寻求降低生产成本的农民所欢迎。随着时间的推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代农业 有机农业 发展动向 生态农业 国有 农场 农民 农作系统 美国农业部 农作方式
下载PDF
赞比亚比姆巴地区的轮垦制度 被引量:2
16
作者 皮特.斯特隆加德 邓虹 刘壮已 《农业考古》 1989年第1期179-186,共8页
在《农业考古》的前几期中,我们拜读了一系列有关中国境内少数民族地区现存的“刀耕火种”农业的研究文章。本文介绍的是非洲南部赞比亚比姆巴地区的一种称为特殊的原始农耕制度。作者从生态系统、耕作与迁徙过程、食物的构成以及劳力... 在《农业考古》的前几期中,我们拜读了一系列有关中国境内少数民族地区现存的“刀耕火种”农业的研究文章。本文介绍的是非洲南部赞比亚比姆巴地区的一种称为特殊的原始农耕制度。作者从生态系统、耕作与迁徙过程、食物的构成以及劳力的分配等方面对这种农作方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这对我们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早期农业的发展阶段及耕作过程的比较研究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译自丹麦国家博物馆英文杂志《工具与耕作》一九八五年二月号(总第五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赞比亚 农作方式 木薯 耕地面积 农业制度 刀耕火种 耕作 地区 小米 土地
下载PDF
枣粮间作的优化模式 被引量:1
17
作者 吉明金 韩建平 李双全 《山西农业》 2001年第5期7-8,共2页
枣粮间作是枣树与粮、棉、菜等作物长期间作的立体农作方式,从1990年开始,我们以枣树布局和田间光照等因素为主体,探索了枣粮间作的优化模式.
关键词 优化模式 枣粮间作 枣树 作物 光照 农作方式 立体 因素 探索 布局
下载PDF
可持续发展农业梦想抑或成真
18
作者 皮埃尔·安东尼奥斯 张小强(译) 《四川农业科技》 2005年第12期10-10,共1页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农业 农作方式 自然资源 人类利用 地下水 森林 捕捞
下载PDF
农业研究与推广
19
《中国农业教育信息》 1996年第3期32-41,共10页
关键词 研究与推广 农业科技 项目评估 农业技术 推广机构 信息系统 技术创新 农业科研 农作方式 合作社
下载PDF
浙江实施养鱼稳粮增收工程成效显著
20
《科学养鱼》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3-73,共1页
稻田养鱼是浙江省传统农作方式,2010年以来,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养鱼稳粮增收工程”,把水产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起来,将稻鱼共生等传统的生态种养技术推广到平原粮食主产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关键词 稻田养鱼 浙江省 工程 水产养殖业 粮食主产区 农作方式 技术推广 生态种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