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都平原成土母质和农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剖面氮素分布的影响
1
作者 冉敏 宋靓颖 +4 位作者 薛晶玲 张元媛 张浩 吴德勇 李启权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8-407,共10页
揭示农地土壤剖面氮素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区域氮肥管理和氮素面源污染防治。基于173个土壤剖面的1356个采样数据,运用地统计学和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成都平原农地土壤剖面氮素空间变异特征,探讨农地利用方式和成土母质对土壤氮素... 揭示农地土壤剖面氮素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区域氮肥管理和氮素面源污染防治。基于173个土壤剖面的1356个采样数据,运用地统计学和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成都平原农地土壤剖面氮素空间变异特征,探讨农地利用方式和成土母质对土壤氮素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0~100 cm土层全氮和碱解氮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从1.91 g·kg^(-1)和138.48 mg·kg^(-1)分别显著降低至0.55 g·kg^(-1)和25.39 mg·kg^(-1)。在水平空间上,各土层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空间分布格局一致,总体呈现出由中部向东北部和西南部递增的趋势。稻-蔬轮作地和稻-麦/油轮作地各土层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之间均无显著差异,而园林地表层(0~20 cm)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较稻-麦/油轮作地和稻-蔬轮作地2种方式低11.23%~15.78%(P<0.05)。就不同母质类型而言,与Q4灰色冲积物发育土壤相比,Q3老冲积物发育土壤0~40 cm土层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为其1.12~1.19倍(P<0.05),而>60~100 cm土层全氮含量仅为其0.89倍(P<0.05);Q4灰棕色冲积物发育土壤0~40 cm土层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为其1.14~1.21倍(P<0.05)。不同农地利用方式在Q3老冲积物发育土壤上4个土层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均无显著差别(P>0.05)。园林地的Q4灰色冲积物和Q4灰棕冲积物发育表层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低于其他2种用地方式,而>20~40 cm土层土壤整体高于其他2种用地方式。以上结果说明土壤氮素剖面分布特征受农地利用方式的影响,且这种影响与土壤母质类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氮素 土壤剖面 空间分布 农地利用方式 成土母质
下载PDF
成都平原农地利用方式转变下表层土壤速效钾变化特征
2
作者 宋靓颖 冉敏 +4 位作者 李呈吉 李文丹 董琴 李一丁 李启权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35-1442,共8页
为了掌握区域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在成都平原选择184个20世纪80年代第二次土壤普查时采集的样点数据和176个2016—2017年获得的样点数据,采用一般统计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ANOVA)探究了近40年成都平原农地表层(0~2... 为了掌握区域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在成都平原选择184个20世纪80年代第二次土壤普查时采集的样点数据和176个2016—2017年获得的样点数据,采用一般统计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ANOVA)探究了近40年成都平原农地表层(0~20 cm)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特征及其与农地利用方式转变和母质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农地表层土壤速效钾含量从44.44 mg·kg^(-1)增加至57.24 mg·kg^(-1),增幅为28.80%(P<0.05)。与20世纪80年代传统稻-麦/油轮作相比,2016—2017年稻-蔬轮作和稻-麦/油轮作表层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103.83%(P<0.05)和17.64%,而园林地表层土壤速效钾含量则减少了11.95%。不同母质类型上,灰棕冲积物发育的土壤表层速效钾含量增幅最高,为82.08%(P<0.05),其次是更新统老冲积物(25.48%)和灰色冲积物(9.82%)。与传统稻-麦/油轮作相比,稻-蔬轮作下灰棕冲积物发育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幅(135.97%,P<0.05)远高于更新统老冲积物(116.03%,P<0.05)和灰色冲积物(79.31%,P<0.05),而园林地灰棕冲积物和更新统老冲积物发育土壤的速效钾含量增加,灰色冲积物发育土壤的速效钾含量降低。研究表明,农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改变了研究区表层土壤速效钾累积特征,但其对累积规律的影响依赖于成土母质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效钾 农地利用方式转变 土壤母质 成都平原
下载PDF
开展农地利用方式变化规律研究 探讨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 被引量:35
3
作者 张凤荣 孔祥斌 徐艳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8-22,共5页
调查研究农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变化的驱动力 ,农地利用方式变化带来的水土资源质量变化及其社会经济效应 ,分析农地利用方式变化引发的水土资源质量变化及其社会经济效应对农地利用的反作用 ,可以从深层次上揭示农地利用变化规律 ,探索... 调查研究农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变化的驱动力 ,农地利用方式变化带来的水土资源质量变化及其社会经济效应 ,分析农地利用方式变化引发的水土资源质量变化及其社会经济效应对农地利用的反作用 ,可以从深层次上揭示农地利用变化规律 ,探索出科学可行的农地可持续利用模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利用模式 农地利用方式 变化规律 土地
下载PDF
贵州省农地利用方式变化的碳效应特征与空间差异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林潼 舒英格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15期3630-3637,共8页
农地利用方式变化既是重要的碳源,同时也是最主要的碳汇。探寻一条适合贵州农地利用碳减排的道路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灌溉、翻耕6个主要方面的碳源,测算了贵州省1995-2012年及其9个地市州2012年农地利用碳... 农地利用方式变化既是重要的碳源,同时也是最主要的碳汇。探寻一条适合贵州农地利用碳减排的道路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灌溉、翻耕6个主要方面的碳源,测算了贵州省1995-2012年及其9个地市州2012年农地利用碳排放量。结果表明,1995-2012年贵州农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强度年均分别增长2.21%、2.48%;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灌溉、翻耕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年均分别增长2.90%、3.93%、8.51%、8.35%、4.70%、1.27%。2012年各地市州碳排放测算结果表明,受资源禀赋、耕地总量、耕地结构等因素影响,贵州省9个地市州农地碳排放量存在明显差异,遵义、毕节较高,六盘水、贵阳则相对较低;2001-2012年林地碳汇呈现"增长—下降—增长"的趋势,而草地碳汇则呈现不规则波动。2012年贵州省9个地市州林地、草地碳汇情况差异较大,林地碳汇最多的是黔南州,最少的是六盘水;草地碳汇主要集中在黔西南州、黔东南州、黔南州和铜仁。农地利用方式变化的碳效应来看,2001-2012年贵州省因生态退耕产生的碳汇总体呈下降趋势,因建设用地所引发的碳排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农地利用变化的碳效应呈现区域差异,生态退耕碳汇效应最大是遵义,最小的是安顺;因建设占用耕地导致碳排放效应最大的是铜仁,最小为六盘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效应 农地利用方式 生态退耕 建设占用 贵州省
下载PDF
农村空心化对农地流转及农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丰翠 陈英 +1 位作者 谢保鹏 裴婷婷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2-78,共7页
为探讨农村空心化对农地流转及农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影响,文中以农户家庭为单元,构建'农村空心化-农地流转-农地利用方式'的理论框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农村空心化对农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村空心化是以... 为探讨农村空心化对农地流转及农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影响,文中以农户家庭为单元,构建'农村空心化-农地流转-农地利用方式'的理论框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农村空心化对农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村空心化是以人口空心化为核心,进而演化为经济、农地乃至服务空心化的渐进过程。(2)农村人口、经济、农地和服务空心化对农地流转存在正向影响,其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522、0.281、0.111和0.296。(3)农村空心化的各维度直接影响着农地利用方式,其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583、0.107、-0.043和0.040;并通过农地流转的间接作用影响农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其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160。而且,人口空心化对农地利用方式变化的总效应最大,其值为0.595。本研究为积极转变农地利用方式,切实解决空心化问题和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空心化 农地利用方式 结构方程模型 古浪县
原文传递
成都平原近40年来表层土壤全磷变化及其与农地利用方式转变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呈吉 张元媛 +7 位作者 方红艳 邓茜 冉敏 宋靓颖 李艾雯 张露心 王昌全 李启权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7-194,共8页
【目的】掌握农地土壤全磷含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合理制定田间磷肥管理措施和科学防控面源污染。【方法】基于1980s第二次土壤普查时获得的160个样点数据和2016~2017年采集分析获得的175个样点数据,采用一般统计和方差分析探... 【目的】掌握农地土壤全磷含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合理制定田间磷肥管理措施和科学防控面源污染。【方法】基于1980s第二次土壤普查时获得的160个样点数据和2016~2017年采集分析获得的175个样点数据,采用一般统计和方差分析探讨了近40年来成都平原农地表层(0~20 cm)土壤全磷(P)含量变化特征及其与农利用方式转变和母质类型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农地表层土壤全磷含量从0.48 g kg^(−1)增加到0.95 g kg^(−1),增加了97.92%(P<0.01)。与1980s传统稻-麦/油轮作相比,2016~2017年稻-麦/油轮作、稻-蔬轮作和园林地土壤全磷含量分别增加了79.17%、150.00%和85.42%(P<0.01)。不同母质类型上,更新统老冲积物发育的土壤全磷含量增幅最高,为147.06%(P<0.01),其次分别是灰棕冲积物(115.56%,P<0.01)和灰色冲积物(81.82%,P<0.01)。与传统稻-麦/油轮作相比,稻-蔬轮作下更新统老冲积物发育的土壤全磷累积量增幅(132.35%,P<0.01)远高于灰棕冲积物(68.88%,P<0.01)和灰色冲积物(49.09%,P<0.01),而园林地只增加了更新统老冲积物发育土壤的全磷累积量增幅,降低了灰棕冲积物发育的土壤上全磷累积量增幅,对灰色冲积物发育的土壤则影响不大。【结论】这表明,农地利用方式转变改变了研究区表层土壤全磷累积特征,但农地利用方式转变对表层土壤全磷累积的影响依赖于成土母质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全磷 农地利用方式转变 母质类型 成都平原
原文传递
南京都市农业农地利用碳排放测算及趋势预测 被引量:7
7
作者 王琦 黎孔清 朱利群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4期288-294,302,共8页
[目的]测算南京市都市农业农地利用碳效应,为发展都市农业的其他城市提供可借鉴的低碳经验。[方法]基于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灌溉、翻耕6个主要方面的碳源,测算南京市1996—2014年的农地利用碳排放量,综合林地、草地、园地3个... [目的]测算南京市都市农业农地利用碳效应,为发展都市农业的其他城市提供可借鉴的低碳经验。[方法]基于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灌溉、翻耕6个主要方面的碳源,测算南京市1996—2014年的农地利用碳排放量,综合林地、草地、园地3个主要方面的碳汇变化特征,探索农地利用方式变化导致的碳效应。并基于灰色GM(1,1)模型预测南京市农地利用碳排放量趋势。[结果]1996—2014年南京农地利用碳排放量总体呈现"上升—波动—平稳下降"的3阶段特征,纵向来看,2005—2014年林地碳汇、草地碳汇有所下降,但变化趋势不同。横向来看,由于各区承载的城市功能不同,区域碳汇差异较大。从农地利用方式变化的碳效应来看,2000—2008年南京市因生态退耕产生碳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建设占用导致的碳排放量变化趋势呈现Z字形上升。基于灰色GM(1,1)模型采用等维递补预测方法,预计到2020年该市农地利用碳排放量为1.11×105 t。[结论]南京市农地利用碳排放的变化趋势与经济发展和都市农业发展进程密切相关。林地、草地面积的减少降低了原本不高的碳汇效应,并且由于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需要,持续上升的建设占用碳排放对南京市碳效应影响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利用方式 碳排放 灰色GM(1 1)模型 南京市都市农业
下载PDF
说“田”(上)——中国土地文化系列之一 被引量:1
8
作者 闰土 《中国土地》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3-45,共3页
古汉语中,有三个词与“土地”悉悉相关,分别是地、土、田。地与天相对,是指人们脚下的山川大地,现代术语叫作地球表层;土是指大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物质,即自然生成的土壤;田是指人们开发利用土地所形成的耕作地块,今天又称为耕... 古汉语中,有三个词与“土地”悉悉相关,分别是地、土、田。地与天相对,是指人们脚下的山川大地,现代术语叫作地球表层;土是指大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物质,即自然生成的土壤;田是指人们开发利用土地所形成的耕作地块,今天又称为耕地或农田。地、土、田三个概念,其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文化 农地利用方式 圩田 架田 开发利用方式 山地利用 梯田 坡地利用方式 我国古代 畲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