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农职业教育培训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杨延申 郭婷婷 +1 位作者 郭泉 张立中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4期36-39,共4页
基于中国土地经济调查数据(CLES),利用有序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实证分析非农职业教育培训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显示非农职业教育培训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这一结论经稳健性检验后... 基于中国土地经济调查数据(CLES),利用有序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实证分析非农职业教育培训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显示非农职业教育培训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这一结论经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中介效应检验显示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感知强度在非农职业教育培训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中存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比为13.68%,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 非农职业教育培训 政策感知 有序PROBIT模型 中介效应检验
下载PDF
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组态效应——基于秦岭国家公园周边农村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凤 路思祺 郭家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1-140,共10页
秦岭被誉为中国的中央水塔,以秦岭国家公园为抓手旨在保护秦岭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农户是当地生态环境的亲密接触者,该区域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情况直接关系到水源地土壤和水体质量,对守住秦岭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以及践行“一江清水送京... 秦岭被誉为中国的中央水塔,以秦岭国家公园为抓手旨在保护秦岭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农户是当地生态环境的亲密接触者,该区域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情况直接关系到水源地土壤和水体质量,对守住秦岭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以及践行“一江清水送京津”生态理念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解释框架,利用秦岭地区1431个农户访谈案例,研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试图探索多种因素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联合效应”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1)环保态度、社会信任和感知行为控制条件“多重并发”形成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多样化组态形式,高水平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可归为“感知拉动+信任驱动”“社会信任拉动”和“态度拉动+感知驱动”三类路径;(2)人际信任和污染感知程度是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重要牵引力,而环保态度是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重要内部驱动力;(3)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之间具有明显的互补关系,感知程度和制度信任均能有效弱化分类认知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 秦岭国家公园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计划行为理论
下载PDF
环境规制情境下亲环境意识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石志恒 于世捷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8-220,共13页
为厘清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主观影响因素,基于甘肃省795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在“意识—情境—行为”模型的框架下,通过构建有序Logit模型,探讨亲环境意识各维度及其交互效应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进一步分析约束型规制与引... 为厘清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主观影响因素,基于甘肃省795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在“意识—情境—行为”模型的框架下,通过构建有序Logit模型,探讨亲环境意识各维度及其交互效应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进一步分析约束型规制与引导型规制在“亲环境意识—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关系中存在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1)在亲环境意识的各维度中,环境情感和环境知识对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环境情感与环境知识、环境责任与环境态度的交互项对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有显著正向影响。3)约束型环境规制和引导型环境规制均在“意识—行为”关系中发挥调节作用,且调节作用的发挥因具体路径而异。亲环境意识和环境规制是影响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议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手段进行创新,有效提升农户的环境知识和环境情感;丰富宣传活动的形式,充分发挥亲环境意识内部各维度间的“放大器”作用;强化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潜移默化地带动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进一步优化环境规制政策,通过营造宽严相济的环境政策情境来促进农户更广泛和深入地参与到生活垃圾分类的实践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行为 垃圾分类 “意识—情境—行为”模型 亲环境意识 环境规制 有序LOGIT模型 调节效应
原文传递
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影响机理研究——基于双路径驱动与情境因素调节效应 被引量:3
4
作者 林影倩 庞明礼 陆帅坤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4-205,共12页
培养城市居民形成垃圾分类习惯对于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长沙市7个样本行政单元(区、县)20个社区1028份实地调研的居民数据,构建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影响机理模型,探讨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发生机制和行为转... 培养城市居民形成垃圾分类习惯对于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长沙市7个样本行政单元(区、县)20个社区1028份实地调研的居民数据,构建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影响机理模型,探讨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发生机制和行为转化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从影响机制来看,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是自主性驱动和习惯性驱动双路径驱动的行为过程,且习惯性驱动起主导作用,自主性驱动存在“态度→意愿→垃圾分类行为”“主观规范→意愿→垃圾分类行为”以及“感知行为控制→意愿→垃圾分类行为”三条作用路径。从情境变量的调节效用来看,人口统计特征、环境因素、政策因素对于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意愿向行为转化、习惯向行为转化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居民 生活垃圾分类 结构方程模型 影响因素 行为转化
原文传递
“双碳”背景下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5
作者 周燕华 《福建轻纺》 2025年第3期10-16,共7页
高校大学生是城市居民的重要群体,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其垃圾分类行为一定程度影响国家未来实施垃圾分类成功与否。文章基于解构计划行为理论和ABC理论,构建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理论模型,以F大学在校大学生为实证研究对象... 高校大学生是城市居民的重要群体,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其垃圾分类行为一定程度影响国家未来实施垃圾分类成功与否。文章基于解构计划行为理论和ABC理论,构建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理论模型,以F大学在校大学生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Stata12分析工具,利用个体心理因素和情境因素对大学生生活垃圾处理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个体心理因素和情境因素对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有较显著的影响,据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推进高校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 大学生 生活垃圾分类行为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家乡情怀、感知价值与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
6
作者 邓珍香 黄森慰 +1 位作者 辛俞静 徐嫚谦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81-88,共8页
基于“刺激—反应—行为”理论,将家乡情怀、感知价值纳入分析框架,利用福建省311份农村居民的实地调研数据,探究家乡情怀和感知价值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家乡情怀、感知价值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均有显... 基于“刺激—反应—行为”理论,将家乡情怀、感知价值纳入分析框架,利用福建省311份农村居民的实地调研数据,探究家乡情怀和感知价值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家乡情怀、感知价值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进一步探讨发现,感知生态价值和感知社会价值在家乡情怀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中起到积极的中介作用。鉴于此,提出加深农村居民的家乡情怀,营造关系紧密的乡村氛围;提升农村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感知价值水平,引导农村居民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提高农村地区垃圾分类参与度,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乡情怀 感知生态价值 感知社会价值 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 分类行为
下载PDF
农业院校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基于广州某农业高校大学生的调查
7
作者 张传明 梁慧姗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49-53,共5页
基于对广州某农业高校本科生的问卷调查,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借助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研究发现,意愿和知觉行为控制对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直接影响最大,主观规范通过意愿对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 基于对广州某农业高校本科生的问卷调查,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借助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研究发现,意愿和知觉行为控制对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直接影响最大,主观规范通过意愿对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行为产生的间接影响最大。生活垃圾分类与美化生活教育融合、与专业实践教育融合,完善校园生活垃圾配套设施,提高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便利性,加强日常监督,开设绿色账户等激励机制可促使大学生参与生活垃圾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院校 大学生 生活垃圾分类行为 影响因素 对策
下载PDF
政府政策、村规民约对农村居民自愿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刘长进 李川棨 +1 位作者 陆胤健 滕玉华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6-43,62,共9页
在对政府政策(沟通扩散型政策和服务型政策)、村规民约对农村居民不同类型自愿生活垃圾分类行为(自愿垃圾分类素养行为、自愿人际型分类行为和自愿公民型分类行为)的影响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政府政策与村规民约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对政府政策(沟通扩散型政策和服务型政策)、村规民约对农村居民不同类型自愿生活垃圾分类行为(自愿垃圾分类素养行为、自愿人际型分类行为和自愿公民型分类行为)的影响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政府政策与村规民约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政府政策对农村居民自愿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沟通扩散型政策对农村居民三类自愿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皆有正向影响;服务型政策仅对自愿垃圾分类素养行为和自愿人际型分类行为有促进作用。村规民约有利于促进农村居民实施自愿人际型分类行为、自愿公民型分类行为。在自愿垃圾分类素养行为中,沟通扩散型政策与村规民约呈现出替代效应;在影响自愿公民型分类行为中,服务型政策与村规民约表现出互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政策 村规民约 农村居民 自愿生活垃圾分类行为
下载PDF
居民生活垃圾分类“价值观-行为差距”实证研究
9
作者 熊蓓 《低碳世界》 2024年第7期10-12,共3页
为了对环境价值观与环境行为之间的差异现象进行验证并分析其产生原因,以北京市为例,研究影响居民生活垃圾分类“价值观-行为差距”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存在显著的“价值观-行为差距”现象。(2)环境价值观和环境... 为了对环境价值观与环境行为之间的差异现象进行验证并分析其产生原因,以北京市为例,研究影响居民生活垃圾分类“价值观-行为差距”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存在显著的“价值观-行为差距”现象。(2)环境价值观和环境行为二者一致与否受个性、责任与可行性等障碍因素影响。(3)个性、责任与可行性3组障碍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因此,克服生活垃圾分类“价值观-行为差距”需要全面考虑个体内部与外部环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垃圾分类 “价值观-行为差距” 结构方程模型
下载PDF
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影响
10
作者 宋豪琦 张艳荣 《管理科学与研究(中英文版)》 2024年第3期128-134,共7页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生态宜居”重大任务的核心内容,对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CLES2022的调研数据,以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为切入点,采用二元有序Log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实证分析了人...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生态宜居”重大任务的核心内容,对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CLES2022的调研数据,以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为切入点,采用二元有序Log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实证分析了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对农户参与垃圾分类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信任的两个维度四个变量在很大程度上正向影响农户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决策选择,农户的年龄、环境责任主体感知程度及家庭成员的情况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建议通过扩展农民的社会关系,健全乡村环保信息披露体系,提高农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任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农户参与
下载PDF
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卢因行为模型 被引量:20
11
作者 王瑛 李世平 谢凯宁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6-190,204,共6页
垃圾分类处理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源头,也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论文基于陕、甘、冀三省598份农户调查数据,依托卢因行为模型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环境认知、... 垃圾分类处理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源头,也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论文基于陕、甘、冀三省598份农户调查数据,依托卢因行为模型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环境认知、环境技能、经济激励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的影响程度最为强烈,行为便利性的影响程度较小。据此提出:地方政府应加大垃圾分类处理的宣传力度,提升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方面的环境认知及技能,并有效利用激励政策鼓励农户积极参与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强垃圾分类设施配备,为农户实施分类处理行为提供便利,进而推进中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有效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垃圾 分类处理行为 农户 影响因素 结构方程模型
原文传递
农户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机理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张书赫 王成军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8-193,199,共7页
农户参与意向不高、有意向没行为现象是快速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的主要障碍。论文通过引入门槛效应、漏斗效应、异质性和两类特殊外部因素对计划行为理论进行拓展,构建出农户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决策模型。研究认为:意... 农户参与意向不高、有意向没行为现象是快速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的主要障碍。论文通过引入门槛效应、漏斗效应、异质性和两类特殊外部因素对计划行为理论进行拓展,构建出农户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决策模型。研究认为:意向与行为并不具有天然一致性,两者之间存在有门槛效应及漏斗效应,使得一部分参与意向并未转化为参与行为;知觉控制因子是农户参与行为实际控制条件的代理变量,但它只等价于可从主观衡量的那部分实际控制条件,并未包括隐性外部因素和突发性外部因素;异质性同样是引起参与意向与行为背离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生活垃圾分类 参与行为 计划行为理论
原文传递
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的差异性问题研究进展
13
作者 阮芳芳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4年第21期29-31,共3页
为了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水平,采用文献分析法,探究影响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与分类行为差异性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呈现“高意愿、低行为”的特征,约32%~57%的农村居民存在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与分类行为... 为了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水平,采用文献分析法,探究影响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与分类行为差异性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呈现“高意愿、低行为”的特征,约32%~57%的农村居民存在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与分类行为不一致的情况。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制度环境和互联网使用等有助于农村居民分类意愿向分类行为转化,一些个体和家庭特征与农村居民分类意愿和分类行为的一致性呈正相关。未来应该更多关注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有意愿无行为向有意愿有行为的转变,以激发农村居民的参与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 生活垃圾分类 意愿与行为 差异性
下载PDF
江苏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悖离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梁珍珍 张琴 宋燕平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23年第1期95-103,共9页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中农户分类意愿与行为的差异,制约着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乡村振兴战略进程。本研究以江苏13个地级市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为研究对象,基于二元Logit模型实证研究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中农户分类意愿与行为的差异,制约着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乡村振兴战略进程。本研究以江苏13个地级市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为研究对象,基于二元Logit模型实证研究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90%的农户有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但实际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农户仅占48%,悖离率高达42%;分类知识的了解程度、政府奖惩措施、垃圾分类改善作用、垃圾治理满意程度、村庄环境感知、其他村民环保态度以及农户性别、年龄是影响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悖离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悖离存在异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农村垃圾分类治理机制、提高农户垃圾分类认知水平、重视社会网络辐射带动作用、差异化制定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政策等建议,以期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垃圾分类 意愿 行为 悖离
下载PDF
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研究——基于闽皖陕调研数据 被引量:3
15
作者 毛馨敏 黄森慰 林晓莹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60-66,共7页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环境治理成为当务之急,公众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因其对政策可执行性的促进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跟踪福建、安徽、陕西三省农村环境调查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心理感知与环境干预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环境治理成为当务之急,公众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因其对政策可执行性的促进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跟踪福建、安徽、陕西三省农村环境调查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心理感知与环境干预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心理感知中对环境的评价和自身环保意识越强的农户们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可能性越大;环境干预是影响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的重要因素,环境宣传情况和环境处罚制度对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有促进作用。为切实推动农户选择环保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呼吁广大农户参与到农村环境治理,促进"乡村美"的目标实现,政府应加强宣传和引导,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推进农村的环境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心理感知 环境干预
下载PDF
数字素养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及行为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5
16
作者 朱红根 单慧 +2 位作者 沈煜 张利民 周焱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4期35-53,共19页
在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背景下,垃圾分类对于缓解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压力、推进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苏南农村地区的微观调查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并进一步使用工具变量、倾向得分匹配法控制内生性,系统考察了农户数字素养对生... 在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背景下,垃圾分类对于缓解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压力、推进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苏南农村地区的微观调查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并进一步使用工具变量、倾向得分匹配法控制内生性,系统考察了农户数字素养对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与分类行为的影响,并探讨了数字素养对分类意愿与分类行为差异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农户数字素养水平总体偏低,生活垃圾分类意愿较高,且高于分类行为。数字素养不仅显著提升了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意愿,还促进了农户积极践行垃圾分类行为。而且,提升数字素养水平有助于缩小农户垃圾分类意愿与分类行为之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素养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分类意愿 分类行为 乡村振兴 农户
下载PDF
基于农户视角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以新疆昭苏县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阿衣包塔.塞尔克 高雅 杨立敏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5期39-43,共5页
本文以新疆昭苏县农户为例,采取随机抽样调查,在统计描述基础上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研究了个人特征、个人态度意识、生活垃圾治理公共服务三方面共15个自变量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个人态度意识、生活垃圾治... 本文以新疆昭苏县农户为例,采取随机抽样调查,在统计描述基础上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研究了个人特征、个人态度意识、生活垃圾治理公共服务三方面共15个自变量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个人态度意识、生活垃圾治理公共服务影响显著。鉴于此,为新疆农户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提供了政策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活垃圾 分类行为 影响因素 新疆昭苏县
下载PDF
意愿与行为的悖离: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机制研究 被引量:221
18
作者 陈绍军 李如春 马永斌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8-176,共9页
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对破解"垃圾围城"困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延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应对国家能源短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宁波市6区2 036户社区居民实地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城... 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对破解"垃圾围城"困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延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应对国家能源短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宁波市6区2 036户社区居民实地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意愿和行为的因素及其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垃圾分类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意愿和行为存在较大的差异,愿意参与垃圾分类的比例(82.5%)明显高于实际参与垃圾分类行为的比例(13%),较高的分类意愿并不必然会产生较高的分类行为;其次,影响垃圾分类意愿和行为的因素有差别,垃圾分类行为的实现取决于情境因素/便利性、认知和态度,垃圾分类意愿则主要受认知和态度、个体特征、推动措施的影响:第三,垃圾分类意愿和行为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有差别,垃圾分类行为受情境因素/便利性影响较大,垃圾分类意愿受个体特征等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认知和态度对分类意愿和行为都具有重要影响;垃圾分类试点的成效对分类行为影响更大,分类意愿影响不显著。根据实证结果,本丈提出促进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一些建议:首先,垃圾分类设施的便利性是阻碍垃圾分类的首因,必须加快完善垃圾分类设施和服务供给体系;其次,通过加强居民分类知识普及和垃圾分类责任感/价值观培养,促进垃圾分类意愿;第三,通过建立垃圾分类行为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的关联机制,合并垃圾分类的内在过程和外部条件,共同促进垃圾分类行为习惯的形成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垃圾分类 分类意愿 分类行为 悖离 情境因素 个体特征
下载PDF
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 被引量:31
19
作者 尹昕 王玉 +1 位作者 车越 杨凯 《环境卫生工程》 2017年第2期10-14,共5页
在计划行为理论基础上,融入政策宣传和情境因素变量,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和政策宣传变量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主观规范和情境因素对... 在计划行为理论基础上,融入政策宣传和情境因素变量,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和政策宣传变量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主观规范和情境因素对行为意向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划行为理论 生活垃圾分类 行为意向 结构方程模型
下载PDF
社区融合对北京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41
20
作者 廖茂林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8-126,共9页
当今中国正处于城市化调速提质、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特殊历史时期,随之而来的是深刻的社会转型。在人口流动频繁、城市空间重构与户籍制度造成的二元分割客观存在的社会大背景下,研究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将有助于从新的视角增进对这一... 当今中国正处于城市化调速提质、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特殊历史时期,随之而来的是深刻的社会转型。在人口流动频繁、城市空间重构与户籍制度造成的二元分割客观存在的社会大背景下,研究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将有助于从新的视角增进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和把握。在新的历史时期,社区已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主要场域,也成为其表达价值观、态度和采取相应行为的重要载体。在全球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城市社区面临快速的转型和重构。传统的街坊和单位社区开始瓦解,商品房、保障房等新型社区大量涌现,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加剧,同时也带来了社区同质化、基层社会管理缺位、邻里关系淡薄、社区感丧失等问题。北京市的生活垃圾分类活动多以社区为单位,触及每位居民的私人生活方式,因此,社区融合程度将不可避免地对其产生影响。本文采用计划行为理论(TBP)作为分析框架,从心理学、社会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视角探讨了社区融合如何影响社区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研究发现:社区融合程度可以从社区认同、社区参与和社区支持三个维度来考察,而社区融合的程度则通过信任态度、环境责任感、垃圾分类效能感为完全中介对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行为产生影响。同时,这三个中介变量与垃圾分类行为之间的关系受到该社区垃圾分类设施与服务体系完善程度的影响。本研究整合了多个学科领域对垃圾分类行为的研究成果,丰富了垃圾分类行为的前因研究,有助于推动对垃圾分类行为产生机制的整体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社区融合 生活垃圾分类行为 计划行为理论 信任态度 环境责任感 垃圾分类效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