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4,08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职业农民经济权利的体系构建与法律保护
1
作者 邹世允 匡宏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7-88,共12页
保护新型职业农民的经济权利,对保护新型职业农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实现。目前,中国已经初步构建起新型职业农民经济权利法律保护体系,但仍然面临一些现实挑战。保护新型职业农民的经济权利... 保护新型职业农民的经济权利,对保护新型职业农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实现。目前,中国已经初步构建起新型职业农民经济权利法律保护体系,但仍然面临一些现实挑战。保护新型职业农民的经济权利,需要出台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专门法,并完善现代农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相关法律制度。行政机关出台的农业政策应符合法治精神,依法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应鼓励社会力量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法律咨询,开展法律宣传活动,并完善矛盾纠纷的调解解决方式。强化对经济权利的法律保护,要发挥新型职业农民自身的作用,并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技能教育和法制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业现代化 职业农民 农民职业化 经济权利 农民权利 人权保障
下载PDF
建构主义视角下农民集体行动研究——基于鄂北两村的调查
2
作者 罗峰 张一落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9-101,共13页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程度,关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村基层治理全局,也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与成效,而农民集体行动能力则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在动态关系中洞悉农民集体行动的生成机制与行...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程度,关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村基层治理全局,也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与成效,而农民集体行动能力则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在动态关系中洞悉农民集体行动的生成机制与行动逻辑,发现农民集体行动归根结底就是情境实践,即农民集体行动是在制度情境、本土情境、事件情境下,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促进成员组织化参与,在不同的主体互动中达成行动目标的共识,借助公共权威、社会信任、社会网络等建立协作配合的合作关系,构建起基层治理共同体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农民集体行动 建构主义 情境实践 现代化 土地流转 农民参与
下载PDF
从历史走向未来的农民集体发展权刍议
3
作者 许俊伟 马煜凯 《晋阳学刊》 2024年第2期71-83,共13页
新形势下农民集体发展权应时代变化要求而生,以更好因应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一直以来农民集体合作发展都有着悠久历史,发展权的集体人权意涵、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遵循、现代性下的农民个体困境更是构筑了当下农民集体发展权的新兴... 新形势下农民集体发展权应时代变化要求而生,以更好因应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一直以来农民集体合作发展都有着悠久历史,发展权的集体人权意涵、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遵循、现代性下的农民个体困境更是构筑了当下农民集体发展权的新兴逻辑。面向未来,农民集体发展权的主体必然是农民集体,并需依靠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升农村治理效能、优化农村社会保障来促进农民集体发展权的实现,以使农民能够在乡村振兴下跟上共同富裕的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集体发展权 集体 农民
下载PDF
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保护研究
4
作者 衡爱民 韦姣姣 何欣雨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5-81,共7页
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保护为视角,从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主体地位、农民意愿的表达、流转收益分配、农民经济利益和生活环境情况等方面展开分析。从权利理论视角对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保护情况进行探讨,基于理论和实证... 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保护为视角,从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主体地位、农民意愿的表达、流转收益分配、农民经济利益和生活环境情况等方面展开分析。从权利理论视角对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保护情况进行探讨,基于理论和实证的研究,从健全农村土地管理法规体系、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大力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协调流转和耕地保护的关系、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完善建议,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流转 土地承包经营权 失地农民 土地权益 农民权益
下载PDF
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5
作者 思雨 《中国食品》 2024年第3期98-99,共2页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探索联农带农机制,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国近400万个家庭农场、221.2万家农民合作社,带动农民、连接市场...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探索联农带农机制,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国近400万个家庭农场、221.2万家农民合作社,带动农民、连接市场、引领发展;107万个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服务小农户9100多万户;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稳定就业1400多万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各地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方面有何值得推广的经验?2024年又该如何进一步完善联农带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就业增收 农民合作社 家庭农场 小农户 稳定就业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社会化服务 农民增收
下载PDF
加强农民教育培训 促进乡村人才振兴
6
作者 张博 李东丽 《河南农业》 2024年第1期11-12,共2页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漯河市农业农村局以高素质农民培育为主渠道,以多种实用技术培训为补充,建立满足多种群体不同需求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扎实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努力为乡...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漯河市农业农村局以高素质农民培育为主渠道,以多种实用技术培训为补充,建立满足多种群体不同需求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扎实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努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一、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聚焦全面保障稳粮扩油和“菜篮子”产品稳定供给等五大重点领域,重点面向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和种养大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农民合作社 教育培训模式 农民教育培训 种养大户 人才保障 农民培育 实用技术培训
下载PDF
创新经营模式 实现共同富裕——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采
7
《中国农民合作社》 2024年第4期30-31,共2页
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3月,是一家以农机作业服务为主、养殖业为辅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合作社有成员158户,服务带动周边5个村近1500多户农户;有大型农机具70台(套),固定资产达800多万元;流转土地6480亩,代... 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3月,是一家以农机作业服务为主、养殖业为辅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合作社有成员158户,服务带动周边5个村近1500多户农户;有大型农机具70台(套),固定资产达800多万元;流转土地6480亩,代耕代种5850亩,全程托管2370亩。2018年,合作社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当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2024年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机作业服务 大型农机具 合作社理事长 农民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固定资产 流转土地
下载PDF
农民集中居住政策的发展主义逻辑及转向 被引量:1
8
作者 胡东淼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22-133,共12页
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市民化及农民上楼问题的学术研究十分活跃,诸多研究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单一立场将农民集中居住视作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高效途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兴起及乡村振兴的政策转向背景下,以西方现代化模式为目标的发展主义政... 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市民化及农民上楼问题的学术研究十分活跃,诸多研究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单一立场将农民集中居住视作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高效途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兴起及乡村振兴的政策转向背景下,以西方现代化模式为目标的发展主义政策路径逐渐受到反思和质疑。借助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视角,结合Y村城郊开发区农民集中居住不同阶段的微观案例,揭示发展话语如何凭借现代城市替代传统乡村的发展真理性,对农民的传统生计进行边缘化建构和经济指标转译,从而使农民的主体生计诉求让位于集中上楼的政策规划。以此对农民集中居住政策及长期以来的乡村改造政策背后的发展主义逻辑进行理论追溯和反思,并探讨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乡村建设及城镇化的新发展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集中居住 农民上楼 发展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振兴
下载PDF
数字经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民增收的效应
9
作者 李静 李金阳 郑丹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期144-156,共13页
【目的】数字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对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可以丰富数字经济与农民收入的研究内容,充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证据,为加快数字乡村战略的实施进程提供启示。【方法】基于农业... 【目的】数字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对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可以丰富数字经济与农民收入的研究内容,充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证据,为加快数字乡村战略的实施进程提供启示。【方法】基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视角,运用2012—2021年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借助固定效应模型和最小二乘法(OLS)探究数字经济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运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农民增收的非线性溢出特征,最后借助分位数回归等方法分析数字经济对农民增收的异质性。【结果】(1)数字经济能够促进农民增收,经过工具变量法、改变样本容量等一系列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其中数字经济对农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产生显著促进效应,对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影响不显著。(2)数字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以及高级化水平,助推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3)数字经济的增收效应具有非线性特征,且该效应在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调节作用下得到进一步强化。(4)数字经济会长期带动农民收入增长;数字经济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民增收的影响效应呈“倒U型”,其中中等收入阶层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数字经济发展对中、西部农民增收的推动力明显强于东部地区。【结论】数字经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关键要素,基于此,提出加强数字经济建设力度、创新数字经济和农业产业结构融合发展机制、完善数字经济发展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及促进区域数字经济与农业产业结构统筹联动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农业产业结构 农民增收 中介效应 非线性溢出效应 异质性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生态美学素养现状特征研究
10
作者 章志琴 唐菲 王宛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252-257,261,共7页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农业农村的具体体现,农民生态美学素养决定乡村振兴的广度和深度。为了解我国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生态美学素养现状,以江南Y地区农民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美学政策认知、理论认知和践行度3个维度19...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农业农村的具体体现,农民生态美学素养决定乡村振兴的广度和深度。为了解我国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生态美学素养现状,以江南Y地区农民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美学政策认知、理论认知和践行度3个维度19个指标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层次分析法研究了农民生态美学素养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农民中,其总体的生态美学素养和3个维度的分值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农民中,70岁以上人群的生态美学政策认知、理论认知、践行度和总体的生态美学素养分值均显著(P<0.05)低于70岁以下农民,70岁以下人群的生态美学素养分值无显著差异;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中,其生态美学素养呈现政策认知、理论认知、践行度以及总体的生态美学素养分值随学历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不同职业人群的农民践行度分值无显著差异,退休农民的生态美学政策认知分值、理论认知分值和总体的生态美学素养分值均显著(P<0.05)低于其他人群。从生态美学素养标准分的均分来看,农民生态美学素养整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处于生态美学政策认知高水平区间的人群比例(57.83%)远高于生态美学理论认知高水平区间的人群比例(10.84%)和生态美学践行度高水平区间的人群比例(15.66%)。研究结果为农民生态美学素养特征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为制定农民生态美学素养提升策略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 生态美学素养 政策认知 理论认知 践行度
下载PDF
县域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用机理、现实困境与策略选择
11
作者 庄天慧 邱峰 杨浩 《改革》 2024年第3期127-141,共15页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难点在农村。县域一头连着乡村,一头连着城镇,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是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现实选择。县域富民产业是能在长期内显著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现代化产业集群,其在空间维度、组织...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难点在农村。县域一头连着乡村,一头连着城镇,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是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现实选择。县域富民产业是能在长期内显著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现代化产业集群,其在空间维度、组织维度和价值维度上具有独特的内涵特征。县域富民产业在产业发展端通过凝聚竞争优势提高产业效益;在农民参与端通过带动农民发展生产、实现农民就近就业和共享资产收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实践中,发展县域富民产业仍然面临产业集群培育不足、辐射带动效应不强,产业同质化突出、结构不优,产业生产经营主体能力不足,产业联农带农机制不健全等困境。加快培育县域富民产业、有效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应依托特色资源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生产经营主体产业支撑能力、持续完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富民产业 农民共同富裕 利益联结机制
下载PDF
共同富裕背景下劳动力回流对农民福祉的影响——来自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的经验证据
12
作者 罗明忠 岳凤姣 邱海兰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0-46,共17页
坚持在发展中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保障社会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基于2016年和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两期数据,采用OLS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劳动力回流对农民福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劳动力回流对... 坚持在发展中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保障社会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基于2016年和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两期数据,采用OLS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劳动力回流对农民福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劳动力回流对农民福祉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劳动力回流通过促进创业对农民福祉产生积极作用;社会网络则强化了劳动力回流对农民福祉的正向影响。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劳动力回流对福祉水平处于下50%分位数、中西部地区以及转出土地的农民的影响更明显。因此,开放村庄,疏通劳动力“城-乡”流动渠道;优化环境,激励回流劳动力开展包容性创业;搭建平台,健全回流劳动力的社会网络链条,最大限度地发挥回流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及社会资本优势,并与本地资源禀赋有效对接,是保障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选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回流 农民福祉 共同富裕 创业 社会网络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杨凌示范区以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13
作者 淡新昌 杨静 李佳昕 《新西部》 2024年第3期96-99,共4页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产业振兴则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从产业振兴带动农民增收的机理来看,杨凌示范区的乡村产业振兴主要是通过“五联一抓”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组织形式发展壮大新...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产业振兴则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从产业振兴带动农民增收的机理来看,杨凌示范区的乡村产业振兴主要是通过“五联一抓”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组织形式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运用“党建+”推动土地流转等多措并举的方式来带动农民增收。目前,杨凌示范区的产业发展已具规模,但就农民人均收入而言,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联性并不明显。本文总结和分析杨凌地区产业发展的现状,针对杨凌在农民增收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如何促进该区农民增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 土地流转 一二三产业融合 特色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杨凌示范区 农民人均收入
下载PDF
高素质农民职业使命培育研究
14
作者 唐开鹏 张军 《农业经济》 2024年第1期105-106,共2页
高素质农民是新兴的“绿领”阶层,培育高素质农民是基于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实践基础而作出的科学决策,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高素质农民要适应时代需求,必须把绿色安全的责任意识、科学发展的现代理念、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作为神圣的职... 高素质农民是新兴的“绿领”阶层,培育高素质农民是基于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实践基础而作出的科学决策,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高素质农民要适应时代需求,必须把绿色安全的责任意识、科学发展的现代理念、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作为神圣的职业使命,致力把高素质农民这个新兴职业从“飞鸽牌”打造成“永久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高素质农民 职业使命 职业精神
下载PDF
群体比例逐年递减 城市定居意愿强烈 新生代农民工发展新特点调查
15
作者 邓希泉 郭元凯 《人民论坛》 2024年第1期54-59,共6页
在青年人口结构变化、零工经济兴起、青年群体内部差异性增强等综合影响下,新生代农民工在群体样态、群体需求、群体意识、群体行为等方面呈现出新特征。通过对该群体进行两次全国范围的问卷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发展具有五方面的特征... 在青年人口结构变化、零工经济兴起、青年群体内部差异性增强等综合影响下,新生代农民工在群体样态、群体需求、群体意识、群体行为等方面呈现出新特征。通过对该群体进行两次全国范围的问卷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发展具有五方面的特征:群体比例逐年递减,务工年龄不断提高;城市定居意愿强烈,家庭迁徙现象增加;就业“脱实向虚”,身份向新型产业从业者转变;生活方式不断更新,价值观念更加趋于多元;自主意识不断增强,阶层诉求日益增多。同时面临着就业稳定性整体不高、生育意愿低、住房保障覆盖较低、心理融入难、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等问题。建议从系统谋划新生代农民工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研判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及就业走向、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家庭变量和基本公共服务、畅通社会阶层双向流动渠道、加大媒体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等方面精准施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 青年高质量发展 调查研究
下载PDF
耦合与嵌入:社会工作介入超龄农民工就业转型问题的路径探析
16
作者 周克刚 黄文佳 李贺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9-42,共4页
目前很多地区的建筑工地发布超龄农民工清退令,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实现超龄农民工的就业转型和保障他们的劳动权益,不仅关系到面临“退场”的超龄农民工往后的生计,更关系到新生代农民工的未来。社会工作是一门运用专业理论和... 目前很多地区的建筑工地发布超龄农民工清退令,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实现超龄农民工的就业转型和保障他们的劳动权益,不仅关系到面临“退场”的超龄农民工往后的生计,更关系到新生代农民工的未来。社会工作是一门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帮助弱势群体的学科,更应该积极参与超龄农民工就业转型问题,呼吁社会对超龄农民工进行救助,推动他们进行就业转型并将他们纳入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专业方法与超龄农民工就业转型问题的解决具有耦合性,作为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认知嵌入、关系嵌入和资源嵌入,帮助他们实现“可进可退”的优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龄农民 就业转型 路径 社会工作介入
下载PDF
高素质农民数字素养探析:框架体系及培育路径
17
作者 李宣 桂敏 王赛月 《教育与职业》 2024年第3期91-97,共7页
在综合数字素养概述、我国高素质农民数字素养现状的基础上,参考《欧洲公民数字素养框架2.2》,构建了包含数字化素养基础、数字化核心素养和数字化道德素养三个维度的我国高素质农民数字素养框架。据此提出高素质农民数字素养培育路径:... 在综合数字素养概述、我国高素质农民数字素养现状的基础上,参考《欧洲公民数字素养框架2.2》,构建了包含数字化素养基础、数字化核心素养和数字化道德素养三个维度的我国高素质农民数字素养框架。据此提出高素质农民数字素养培育路径:以厚植数字化意识为基座,激发学习内生动力;以塑造数字化学习能力为前提,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以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为基座,打造数字化培育环境;以数字化核心素养为重点,培育关键技术技能;以内化数字伦理为保障,绘就道德规范图景;以完善全过程监督为目标,健全培育评价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素质农民 数字素养 数字化核心素养 数字化道德素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阈下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研究
18
作者 乔德华 秦春林 陈文杰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17-122,共6页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必由之路。乡村振兴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这个社会基本矛盾的战略性举措,产业振兴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抓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必由之路。乡村振兴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这个社会基本矛盾的战略性举措,产业振兴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抓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已成为新阶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力军,但规模较小、带动力弱的问题比较突出。鉴于此,结合农民合作社规范提质行动,建议通过强化人才引领与产业支撑、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产业化联合体、推行“村社合一”模式、创新土地流转方式等举措,以有效促进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 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对策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与农民工就业质量提升
19
作者 王宝顺 刘刚 蒋飞 《西部论坛》 2024年第1期32-46,共15页
数字乡村建设一方面通过新业态新模式创造出更多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通过拓宽信息渠道促进农民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积累,增强农民工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和议价能力,因而可以赋能农民工高质量就业。将2018年的县域数字乡村指... 数字乡村建设一方面通过新业态新模式创造出更多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通过拓宽信息渠道促进农民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积累,增强农民工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和议价能力,因而可以赋能农民工高质量就业。将2018年的县域数字乡村指数数据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进行匹配,从客观和主观两个维度综合评价农民工的就业质量,检验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显著提高了农民工就业质量,该结论在内生性处理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依然成立;数字乡村建设具有显著的信息改善效应,可以通过拓宽信息渠道、促进人岗匹配、增强社会信任等路径来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质量;数字乡村建设对女性农民工、在婚农民工、中青年农民工、学历较高的农民工和已接入互联网的农民工具有更显著的就业质量提升作用。因此,应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充分发挥其各种积极效应,并有效缩小城乡间和农村地区内部的数字鸿沟,促进数字乡村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农民 就业质量 信息渠道 人岗匹配 社会信任 互联网 乡村振兴
下载PDF
返乡农民工乡村旅游创业动机对创业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基于链式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
20
作者 王耀斌 李颖 +3 位作者 赵瑞涛 姚蓉 李汶霖 吴若雪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03-115,共13页
返乡农民工旅游创业为乡村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使得乡村活力不断增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贡献和价值.该研究通过对321位返乡旅游创业农民工进行的调查问卷,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和Bootstrap中介检验方法,对返乡农民工乡村旅游创业动机... 返乡农民工旅游创业为乡村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使得乡村活力不断增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贡献和价值.该研究通过对321位返乡旅游创业农民工进行的调查问卷,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和Bootstrap中介检验方法,对返乡农民工乡村旅游创业动机如何影响创业幸福感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返乡农民工乡村旅游创业幸福感和创业自我效能感均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创业动机能够显著提升创业幸福感;创业环境和创业自我效能感是创业动机提升创业幸福感的中介变量,二者存在链式中介效应;返乡农民工的乡村旅游生存性创业动机对创业幸福感是完全中介效应,社会性创业动机对创业幸福感是部分中介效应,社会性创业动机比生存性创业动机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幸福感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乡农民 乡村旅游 创业动机 创业幸福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