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0篇文章
< 1 2 5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流域上游农牧交错带文旅融合发展的价值意蕴和路径探索
1
作者 方永恒 周雨婷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7-94,共8页
农牧交错带文旅融合发展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带来新机遇。黄河流域上游农牧交错带文化与旅游的良好融合有助于讲好“黄河故事”,推进乡村振兴,彰显生态保护的国家战略定位。但目前黄河流域上游农牧交错带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落... 农牧交错带文旅融合发展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带来新机遇。黄河流域上游农牧交错带文化与旅游的良好融合有助于讲好“黄河故事”,推进乡村振兴,彰显生态保护的国家战略定位。但目前黄河流域上游农牧交错带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文化资源发掘不充分、文旅产品品质不高、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农牧+文旅”融合发展。在充分挖掘农牧文化深层价值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引领、区域协同、产品提质、人才增量的文旅融合路径,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农牧交错带 文旅融合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区域农牧系统氮素流动特征及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2
作者 廖成松 贾瑞琴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3期115-118,共4页
农牧交错带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以及资源利用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而氮循环作为土壤物质流通环节的重要一环,氮素作为重要的养分来源,投入到农牧业中的数量日益增多,在满足人类对食物、畜产品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区域性... 农牧交错带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以及资源利用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而氮循环作为土壤物质流通环节的重要一环,氮素作为重要的养分来源,投入到农牧业中的数量日益增多,在满足人类对食物、畜产品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区域性氮环境污染问题。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不同区域氮素流动特征及环境效应的有关分析,在明确不同区域农牧系统氮素流动特征及其产生的环境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不同区域的氮素流动特征提出合理的优化策略,为北方农牧系统氮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 不同区域 氮素流动 环境效应
下载PDF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异特征
3
作者 赵唯茜 杜华明 +1 位作者 董廷旭 邢意珂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13-119,共7页
为了解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自然环境条件下的植被群落生产能力.基于2000—2020年的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光能利用率模型(CASA)估算了北方农牧交错带内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对时空特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北方农牧交错带内... 为了解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自然环境条件下的植被群落生产能力.基于2000—2020年的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光能利用率模型(CASA)估算了北方农牧交错带内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对时空特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北方农牧交错带内多年年均植被NPP,在东北部呈中间低四周高的分布;而在中南部植被NPP的分布呈现自南、东南向北、西北减少的分布特征.(2)2000—2020年北方农牧交错带单位面积年均植被NPP为234.33 gCm^(-2)a^(-1),年均植被NPP总量为167.90×10^(12)gCm^(-2)a^(-1).(3)研究时间段内植被NPP变化以波动增加为主,其变化范围190.91~284.09 gCm^(-2)a^(-1);与2000年相比,2020年NPP增加了42.05%.(4)植被NPP增加的区域占总面积的86.98%;减少的区域占总面积的2.06%.植被NPP的时空分布特征表明了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内植被生态系统整体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 生态环境监测 CASA模型 净初级生产力(NPP)
下载PDF
西部农牧交错带互助养老服务优化路径研究
4
作者 刘亚萍 朝乐门 《财经理论研究》 2024年第1期39-50,共12页
受到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劳动年龄人口外流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西部农村牧区养老问题严峻,老年人的养老环境及养老模式选择问题亟待各界关注。为解决养老问题,互助养老逐步在农村牧区兴起,并得到了广泛推广。本文通过对我国西部农牧交... 受到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劳动年龄人口外流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西部农村牧区养老问题严峻,老年人的养老环境及养老模式选择问题亟待各界关注。为解决养老问题,互助养老逐步在农村牧区兴起,并得到了广泛推广。本文通过对我国西部农牧交错带老年人互助养老服务现状进行田野调查,运用扎根理论解析这一特殊区域互助养老模式运行过程中的瓶颈,归纳出3个主范畴、8个副范畴和相对应的23个子范畴。研究发现,虽然互助养老模式在不同地区的实践中成效显著,但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着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主要存在互助服务空壳运行、基本养老资源匮乏与基层治理能力不足等三大问题范畴,范畴与范畴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不同维度又有各自的问题。研究认为,要从丰富互助养老服务内容、社会化运营互助养老幸福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涵养互助文化、养老政策向农村牧区倾斜、提升经济保障与增强服务提供等方面进行优化,从而实现西部农牧交错带互助养老服务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农牧交错带 互助养老 基层治理 扎根理论
下载PDF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中露天采砂石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阿鲁科尔沁旗为例
5
作者 丁青坡 李少东 韩术合 《西部资源》 2024年第1期36-39,共4页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是内蒙古北部农牧交错带典型区域,砂石资源丰富。但随着露天砂石矿的开采,草原植被破坏的面积增加,对自然草原植被破坏与土壤的污染较大,对其周围的植被与土壤产生明显的影响。目前,对于露天采砂石对生态系统影响的...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是内蒙古北部农牧交错带典型区域,砂石资源丰富。但随着露天砂石矿的开采,草原植被破坏的面积增加,对自然草原植被破坏与土壤的污染较大,对其周围的植被与土壤产生明显的影响。目前,对于露天采砂石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不多,大部分注重于河沙和海沙的研究,对于农牧交错带草原地区砂石开采对生态系统影响研究较少,故此,本文通过对阿鲁科尔沁旗赛罕塔拉等5个乡镇露天采砂石区域进行现状调查研究和适宜性评价,通过适宜性评价分析显示研究区域可复垦为林地、草地和耕地,通过复垦工程实施和生物技术复垦,尽量减少原生态系统的退化,一定程度维持生物多样性,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状况良好的双赢局面,对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露天采砂石 生态系统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生态与生产用地时空转换及其驱动因素分析——以张家口坝上地区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秦彦杰 武爱彬 +4 位作者 赵艳霞 唐守普 刘欣 沈会涛 张胜海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98-807,共10页
为实现农牧交错带生态用地与生产用地的协调发展,提升区域生态功能,以张家口坝上地区为例,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利用地理集中度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生态用地与生产用地时空变化、转换特征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张家... 为实现农牧交错带生态用地与生产用地的协调发展,提升区域生态功能,以张家口坝上地区为例,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利用地理集中度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生态用地与生产用地时空变化、转换特征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张家口坝上地区生态用地规模增加了5.41%,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生产用地规模减少了6.89%,表现为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2)生态用地和生产用地之间相互转换频繁,生产用地向生态用地转换了21.23×10^(4)hm^(2),转换数量逐渐减少,自然条件较好地区(降雨量多、海拔低和坡度缓等)的生产用地开始向生态用地转换;生态用地向生产用地转换了12.47×10^(4)hm^(2),转换数量逐渐增加,且自然条件较恶劣地区的生态用地开始向生产用地转变。(3)土壤有机质、人均耕地面积和坡度等是影响生产用地向生态用地转换的主要因素,土壤有机质与人均耕地面积的交互作用解释力最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人均耕地面积多、坡度6°~15°和年均降雨量低于400 mm的地区容易发生生产用地向生态用地转变。坡度、年均降雨量和人均耕地面积等是影响生态用地向生产用地转变的主要因素,坡度与地貌类型的交互作用解释力最大;在坡度2°~6°较缓区、年均降雨量大于400mm、人均耕地面积少的地区容易发生生态用地向生产用地转变。研究区近年来出现生态用地向生产用地的转换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地 生产用地 转换 驱动 农牧交错带 张家口坝上
下载PDF
退耕还林(草)工程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欣 查妮依 +3 位作者 王欣言 王维奇 王凯平 张云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6392-6405,共14页
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环境治理的目标,探究国家级生态修复项目退耕还林(草)工程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确定合理的生态环境恢复和资源管理策略,有助于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 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环境治理的目标,探究国家级生态修复项目退耕还林(草)工程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确定合理的生态环境恢复和资源管理策略,有助于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起一套包括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综合指标体系,评估了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利用Moran′s I分析退耕还林(草)工程和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的空间相关性,并从普通最小二乘法、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时间加权回归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中,选择最优回归模型,揭示退耕还林还草实施强度变化(△NDVI)对生态系统健康变化(△EHI)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区域整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和一般健康状态,健康状况逐渐转好。(2)全局双变量Moran′s I结果显示,在2000—2010年工程的开始和发展阶段,退耕还林(草)工程对生态系统健康呈现正相关影响关系,而2010—2015年间,两者之间变为负相关关系。(3)多种回归模型相比较,GTWR模型表现最优。在2000—2010年间,退耕还林(草)工程对研究区域东北部生态系统健康变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2010—2015年间,该区域由正向驱动变为负向驱动;中部地区则一直保持正向驱动;西南部地区则呈现“负向驱动—正向驱动—负向驱动”的波动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退耕还林(草) 北方农牧交错带 时空演变 空间相关性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下载PDF
青海省农牧交错带饲草产业发展建议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延红 拉旦 《青海草业》 2023年第2期21-24,共4页
通过分析青海省农牧交错带现状,探讨区域内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草地生态保护建设双赢途径,为青海省农牧交错带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饲草产业 生态保护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与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
9
作者 张晓虹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4-119,共6页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历史虽然长期是学术界争论的重点问题,但经过近百年传世文献和考古发现的相互印证,尤其是各个时期不同地区的重大考古发现极大地推动了我们对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认识,一元多体的观点逐渐转变,认为多元一体才是早期...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历史虽然长期是学术界争论的重点问题,但经过近百年传世文献和考古发现的相互印证,尤其是各个时期不同地区的重大考古发现极大地推动了我们对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认识,一元多体的观点逐渐转变,认为多元一体才是早期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1))然而在从满天星斗的多源文明到具有统一国家组织形态的华夏文明的形成历史过程中,一些特定的地理区域及生态环境发挥了关键作用,其中,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就是这样一个地理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考古发现 华夏文明 中华文明 地理单元 农牧交错带 多元一体 生态环境 学术界争论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牧系统养分流动特征及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10
作者 廖成松 翁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4期22-24,共3页
北方农牧交错带跨度大、范围广、农牧兼有,是研究北方农牧业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养分流动直接反应养分循环状况,是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表征之一,研究农牧系统养分流动对于发展可持续农牧业,减少环境养分负荷等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农... 北方农牧交错带跨度大、范围广、农牧兼有,是研究北方农牧业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养分流动直接反应养分循环状况,是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表征之一,研究农牧系统养分流动对于发展可持续农牧业,减少环境养分负荷等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农牧系统氮、磷、钾3种主要养分流动特征及其环境效应,提出了农牧系统养分循环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方向,以期为后续农牧系统养分循环的理论研究、提高养分利用率技术手段的研发以及环境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 农牧系统 养分流动 环境效应
下载PDF
基于熵权物元模型的陕北农牧交错带草地生态安全评价
11
作者 俞靓 杨波 +4 位作者 李军保 李联队 李群 樊华烨 谢治国 《陕西林业科技》 2023年第2期49-54,共6页
针对农牧交错带草地生态系统的特点,以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为基础,采用熵权法和物元模型构建草地生态安全综合评判模型,对陕北农牧交错带榆林地区12县(区)草地生态安全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19年陕北农牧交错带草地... 针对农牧交错带草地生态系统的特点,以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为基础,采用熵权法和物元模型构建草地生态安全综合评判模型,对陕北农牧交错带榆林地区12县(区)草地生态安全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19年陕北农牧交错带草地生态安全等级总体上北部高于南部,神木市草地生态安全等级最优;草地生态安全保护治理措施是研究区草地生态安全等级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建议实行分区域生态调控;熵权物元模型在陕北农牧交错带草地生态安全评价中模拟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草地资源 生态安全 熵权法 物元模型
下载PDF
基于LUCC的甘肃省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梁赟亮 李杰 +1 位作者 陆燕花 李广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26,共14页
为理清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效应,基于甘肃省农牧交错带2000、2010、2020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数据,运用改进的当量因子定量评估甘肃省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究各乡镇级单... 为理清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效应,基于甘肃省农牧交错带2000、2010、2020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数据,运用改进的当量因子定量评估甘肃省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究各乡镇级单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2000-2020年甘肃省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草地、耕地、林地为主,其中,草地、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而耕地和湿地面积减少。2)2000-2020年甘肃省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11.2358×10^(8)元,调节服务在各时期占主导地位,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大,草地和林地在维持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服务价值方面作用重大,是维持甘肃省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关键土地利用类型。3)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呈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在空间上整体表现为显著的集聚分布格局,高值集聚区和低值集聚区的空间演变保持平稳。研究结果可为甘肃省农牧交错带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政策、建立生态保护修复的长效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演变特征 甘肃省农牧交错带
下载PDF
晋北农牧交错带草地生物量对短期放牧强度的响应 被引量:1
13
作者 武帅楷 郝杰 +5 位作者 刁华杰 居新 宁亚楠 苏原 董宽虎 王常慧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446-2454,共9页
放牧是草地的主要利用方式之一,适度放牧可维持草地的生产和生态功能。为探究不同放牧强度如何影响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生物量,本研究依托2016年在山西典型农牧交错带建立的草地放牧试验平台,采用收获法监测了不同放牧强度干扰下植物群... 放牧是草地的主要利用方式之一,适度放牧可维持草地的生产和生态功能。为探究不同放牧强度如何影响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生物量,本研究依托2016年在山西典型农牧交错带建立的草地放牧试验平台,采用收获法监测了不同放牧强度干扰下植物群落优势种赖草生物量(Leymus secalinus Tzvel.biomass,L.s.B)、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和地下生物量(Belowground biomass,BGB)指标。结果表明:放牧降低了该地区群落地上现存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P<0.01),提高了群落的根冠比(P<0.05);放牧影响优势种赖草生物量在群落地上生物量中的占比,与不放牧相比,轻度放牧和重度放牧对赖草生物量的影响大,而中度放牧的影响小。因此,放牧降低了群落的地上、地下生物量,但中度放牧对优势种赖草生物量的影响小,符合中度干扰假说,为农牧交错带草地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强度 赖草 地上生物量 地下生物量 农牧交错带
下载PDF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北方农牧交错带定西市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陆燕花 闫丽娟 +2 位作者 李广 马维伟 梁赟亮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7-265,共9页
为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安全问题,以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代表区域定西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对该区域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长时间序列研究。研究发现:1995—2019年间定西市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从0.61 hm^(2)·人^(... 为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安全问题,以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代表区域定西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对该区域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长时间序列研究。研究发现:1995—2019年间定西市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从0.61 hm^(2)·人^(-1)增加到0.75 hm^(2)·人^(-1),人均能值生态足迹从1.22 hm^(2)·人^(-1)增加到1.60 hm^(2)·人^(-1)。从人均能值生态足迹的构成组分来看,耕地人均能值生态足迹对定西市人均能值生态足迹的贡献最大,其次是草地人均能值生态足迹。25年间,定西市始终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万元GDP生态足迹从11.92 hm^(2)·万元^(-1)下降到1.09 hm^(2)·万元^(-1),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由0.92变化到1.44,生态协调系数从1.34变化到1.33,生态压力指数由2.01上升到2.15,发展能力指数由1.12变化到2.32,生态安全等级在危险和不安全之间变化,生态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生态足迹模型 生态安全评价 北方农牧交错带 定西市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及障碍因子 被引量:4
15
作者 崔潇 王永生 施琳娜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6-217,共12页
人地系统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探究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耦合协调特征及障碍因素,对适时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牧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人地系统类型结构,从农牧业、村庄、乡域、城镇4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 人地系统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探究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耦合协调特征及障碍因素,对适时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牧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人地系统类型结构,从农牧业、村庄、乡域、城镇4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人地系统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程度及人地系统协调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性和空间非均衡性,农牧业、村庄子系统发展相对滞后,乡域子系统发展水平增幅明显;人地系统耦合度基本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协调度稳步提高,整体由轻度失调衰退向勉强协调发展转变,空间上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格局;阻碍人地系统协调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为乡村人均草地面积、人均GDP、乡村人均肉产量,且障碍程度不断增强;子系统障碍度顺序为农牧业>村庄>城镇>乡域,农牧业、村庄子系统障碍作用突出,乡域子系统障碍作用明显减弱。综上,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稳步提升,但仍面临农牧结构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三产融合发展等诸多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系统 耦合协调 障碍度 乡村振兴 北方农牧交错带
下载PDF
川西农牧交错带“三生”空间冲突演变特征分析及模拟预测——以阿坝州四县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董兆蓉 苑全治 +1 位作者 王紫晨 任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6243-6256,共14页
川西农牧交错带处于我国第一、第二阶梯的交替地带,是西部生态脆弱典型区,地势起伏显著,地形及生态环境复杂,积极开展川西农牧交错带“三生”空间冲突(生活、生产、生态)研究,将有助于川西农牧交错带生态安全保障与社会经济协调良性发... 川西农牧交错带处于我国第一、第二阶梯的交替地带,是西部生态脆弱典型区,地势起伏显著,地形及生态环境复杂,积极开展川西农牧交错带“三生”空间冲突(生活、生产、生态)研究,将有助于川西农牧交错带生态安全保障与社会经济协调良性发展。研究区域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四县(马尔康、理县、黑水、松潘),以2005—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通过CLUE-S软件模拟了未来的土地利用模式;将研究区域“三生”空间分为生活生产空间、生态生产空间、生产生态空间、生态空间4种类型,并建立空间冲突测算模型,对研究区域2005—2025年四期空间冲突水平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2005—2025年四县域面积所占比重最大的是生态生产空间,之后依次为生态空间、生产生态空间、生活生产空间。生活生产、生产生态空间面积连续上升,仅生态生产空间面积减少,生态空间面积以波动变化为主。(2)2005—2025年该区域以中等空间冲突为主。(3)2005—2025年,总体而言空间冲突值的高-高聚集区主要位于四县域的农牧交错带、生活生产空间的交叉区域且表现明显,高-高聚集区在松潘县和马尔康县的农牧交错带有逐渐扩大的趋势,黑水县和理县集聚区面积先减少后轻微扩张;空间冲突值的低-低集聚区主要位于以生态生产空间为主与生态空间的交叉区域;集聚不显著的区域以生态空间为主。(4)整体来看,川西农牧交错区域“三生”空间中生态生产空间冲突强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农牧交错带 CLUE-S模型 三生空间 空间冲突
下载PDF
粮食单产视角下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粮食安全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孔德明 郝丽莎 +1 位作者 夏四友 李红波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82-792,共11页
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粮食安全和粮食单产的重要性出发,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带内粮食单产的空间分异及演化特征,作为划分农牧业发展地域的依据,进而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控制单产分异的主导因子及其交互作用,藉此探讨提高带内粮食... 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粮食安全和粮食单产的重要性出发,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带内粮食单产的空间分异及演化特征,作为划分农牧业发展地域的依据,进而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控制单产分异的主导因子及其交互作用,藉此探讨提高带内粮食单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带内粮食单产呈现相对稳定的集聚分布态势,自然环境分异大势是其基础性控制因素,社会生产条件及其耦合水平则强化了粮食单产的空间分异特征。(2)单产热点区主要集中在带内东北部平原地区和西南部河湟谷地,冷点区分布在中部水土流失区和丘陵地区,次热和次冷点区则围绕热、冷点形成圈层结构;依据该格局可将热点区划分为宜农区,将次热和次冷区划分为农牧耦合区,将冷点区划分为生态修复区,以因地制宜地促进带内农牧业协调发展。(3)2000—2020年带内粮食单产的增长模式从以劳动力为主导转变为以现代农业技术为主导,但出现了劳动力与耕地、现代农业技术之间过度解耦,以及各种现代农业技术之间的耦合性不足等问题,因而提出了以“人-地-技”耦合发展促进粮食单产健康增长、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粮食单产空间分异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
下载PDF
东北农牧交错带啮齿动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影响因素初探 被引量:1
18
作者 甘伟冬 吴涌珍 +2 位作者 俞皓淳 魏万红 殷宝法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30,共9页
啮齿动物(Rodentia)是农牧交错区的主要有害动物类群之一,能传播多种疾病,严重威胁当地农牧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为探究环境因子与啮齿动物群落结构组成的关系,分别于2020年和2021年7—8月,在东北农牧交错带利用铗夜法调查草地、草地... 啮齿动物(Rodentia)是农牧交错区的主要有害动物类群之一,能传播多种疾病,严重威胁当地农牧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为探究环境因子与啮齿动物群落结构组成的关系,分别于2020年和2021年7—8月,在东北农牧交错带利用铗夜法调查草地、草地—农田交错区和农田3种生境类型中啮齿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室内测定调查点土壤和啮齿动物肾脏内的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捕获的717只啮齿动物包含10个种,优势种为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占捕获总个体数的44.35%;草地生境中啮齿动物的捕获率(14.88%)和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海拔、植被指数影响啮齿动物群落的优势度指数与丰富度指数;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和黑线姬鼠的铗捕率以及啮齿动物的物种数和均匀度均受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黑线仓鼠肾脏器官内重金属富集水平与土壤中重金属浓度呈显著正相关,随着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增加,黑线仓鼠的种群密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齿动物 农牧交错带 群落结构 重金属富集 冗余分析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甘肃农牧交错带春小麦种植区划的影响
19
作者 逯玉兰 李广 +5 位作者 闫丽娟 董莉霞 燕振刚 聂志刚 李杰 王钧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44-152,共9页
为探索气候变化对甘肃农牧交错带春小麦种植区划的影响,科学合理地调整春小麦种植格局。该研究以甘肃农牧交错带30个气象站点1971—2020年的气温和降水时序数据为基础,用BP神经网络对异常和缺失数据进行了插补,依据春小麦生长关键期和... 为探索气候变化对甘肃农牧交错带春小麦种植区划的影响,科学合理地调整春小麦种植格局。该研究以甘肃农牧交错带30个气象站点1971—2020年的气温和降水时序数据为基础,用BP神经网络对异常和缺失数据进行了插补,依据春小麦生长关键期和整个生育期对光、热和水的需求选取了年均温(温度因子)、年均降水量(水分因子)和≥0℃积温(热量因子)作为春小麦种植适宜性区划指标。采用线性倾向率法、累计距平法及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对3个区划指标进行了时间变化特征分析及突变检验,运用ArcGIS技术对区划指标进行了空间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多年年均温为6.84℃,年均温以0.56℃/10 a的速率增加,增温趋势明显,于1998年发生突变;年降水量以6.10 mm/10 a的速率呈略微增加趋势,1980年发生突变;≥0℃积温以155.41℃/10 a的速率呈显著升温趋势,≥0℃积温没有发生突变现象。从空间分布来看,年均温和≥0℃积温呈现出西部地区气温低,其他地区气温高的空间格局,而年均温倾向率和≥0℃积温倾向率则呈现出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步递增的变化趋势;年降水量表现为由南向北逐步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而年降水量倾向率则呈现出自南向北逐步递增的趋势。气候变化导致甘肃农牧交错带春小麦可种植区海拔提升了565 m,使适宜春小麦种植的范围显著扩大,空间上向南、西扩展,总面积增加到1.66×10^(6)hm^(2),比1998年前增加了8.10×10^(4)hm^(2),占总耕地面积的5.06%,其中最适宜区范围扩大最为显著,增加了24.44个百分点。同时,春小麦种植适宜程度区划的区域分配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1998年后甘肃农牧交错带春小麦种植最适宜区耕地面积较1998年前增加了4.18×10^(5)hm^(2),适宜区缩小了2.20×10^(5)hm^(2),次适宜区缩小了1.17×10^(5)hm^(2),不适宜区缩小了6.80×10^(4)hm^(2)。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甘肃农牧交错带春小麦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区域决策,制定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策略,以促进甘肃农牧交错带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春小麦高产优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区划 气候变化 Mann-Kendall突变检验 春小麦 甘肃农牧交错带 时空分布
下载PDF
不同生态类型区对人类活动净氮输入的影响——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
20
作者 刘欢 雷秋良 +5 位作者 杜新忠 安妙颖 刘晓彤 邱卫文 武淑霞 刘宏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468-5476,共9页
为探究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不同生态类型区人类活动对净氮输入的影响,基于人类活动净氮输入模型(NANI),以北方农牧交错带7省、23地级市的统计数据及相关参数,分析1985~2020年NANI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85~2020年研究区N... 为探究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不同生态类型区人类活动对净氮输入的影响,基于人类活动净氮输入模型(NANI),以北方农牧交错带7省、23地级市的统计数据及相关参数,分析1985~2020年NANI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85~2020年研究区NANI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河北省贡献最高.黄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与北方农牧交错带NANI年际变化一致、京津冀水源涵养区和长城沿线沙化退化区NANI年际变化值呈上升趋势.空间分布呈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的趋势.从输入组分来看,研究区最大贡献源为氮肥施用(30.34%~56.29%),其次是大气氮沉降(31.20%~47.23%),黄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主要输入组分为氮肥施用和食品/饲料氮输入(累计76.46%~85.14%).对北方农牧交错带NANI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为人口密度和畜禽量.因此,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农业结构调整需结合分区进行管控,调整氮肥使用策略和畜禽养殖模式,促进区域农牧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 净人为氮输入 人类活动 氮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