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出分层斑块的临床意义
1
作者 张阿莲 范例 +6 位作者 卓杨 王敏 范虞琪 顾俊 张家毓 王长谦 张俊峰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5年第3期155-162,共8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出分层斑块的相关风险因素、临床意义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并行...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出分层斑块的相关风险因素、临床意义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并行OCT检查的患者。根据分层斑块检出情况,分为分层斑块组和非分层斑块组。收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造影及OCT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层斑块及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Cox回归分析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入选172例患者,分层斑块组76例,非分层斑块组96例。校正传统危险因素后,男性(OR 2.415,95%CI 1.162~5.020,P=0.018)、糖尿病(OR2.505,95%CI1.137~5.525,P=0.023)和高脂血症史(OR3.590,95%CI1.478~6.333,P=0.003)是分层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且OCT分析示分层斑块组患者薄纤维帽斑块、巨噬细胞浸润、微血管化、血栓、斑块破裂和内膜夹层比例更高,脂质斑块长度更长,脂质斑块弧度、脂质斑块指数更大(均P<0.05)。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巨噬细胞浸润与分层斑块独立相关(OR 2.106,95%CI1.019~4.353,P=0.044)。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分层斑块组2年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高于非分层斑块组(Log-rank P=0.030)。Cox回归显示同时具有分层斑块和薄纤维帽斑块特征是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HR 5.165,95%CI 1.696~15.727,P=0.004)。结论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中,OCT检出分层病变多伴随其他不稳定斑块特征,提示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同时具有分层斑块和薄纤维帽斑块特征是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分层斑块 不稳定斑块
下载PDF
血流储备分数指导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的疗效
2
作者 辛宾宾 尹遇冬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5年第3期192-194,共3页
目的:探究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指导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焦作市人民医院2022年2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97例老年冠心... 目的:探究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指导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焦作市人民医院2022年2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97例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以抽签法分组。对照组48例在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指导下进行PCI治疗,观察组49例给予FFR下PCI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心绞痛分级以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心绞痛各分级、造影剂使用量、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置入支架数量、总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FR指导下PCI通过对老年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治疗,可有效减低造影剂使用量、置入支架数,提高预后,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储备分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冠心病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下载PDF
冠脉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诊断效能分析
3
作者 王树环 郭潇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5年第3期98-100,共3页
目的:探讨冠脉CT血管造影(CCTA)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4年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诊疗的80例疑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均实施CCTA、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以CAG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CCTA对... 目的:探讨冠脉CT血管造影(CCTA)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4年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诊疗的80例疑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均实施CCTA、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以CAG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CCTA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及其狭窄程度的诊断效能。结果:80例患者冠状动脉共316支,经CAG检查确诊251支(79.43%)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CCTA检查准确率为94.94%,灵敏度96.41%,特异度89.23%,阳性预测值97.19%,阴性预测值86.57%,与CAG检查一致性较高(Kappa值=0.847);CAG检查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结果显示,轻度狭窄121处,中度狭窄104处,重度狭窄26处,CCTA检查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率为94.82%(238/251)。80例患者经CCTA诊断共检出128个冠状动脉斑块,其中55个为无/轻度狭窄,73个呈中/重度狭窄,中/重度狭窄的非钙化斑块占比高于无/轻度狭窄,钙化斑块占比低于无/轻度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CTA检查能准确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及其狭窄程度,与CAG具有高度一致性,诊断价值较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冠脉CT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 诊断效能
下载PDF
基于定量血流分数评估不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影响
4
作者 崔启 张传奇 +7 位作者 袁晓鹏 王潇 吕纳强 李爽 郭鹏召 张静 高传玉 党爱民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0,共7页
目的:基于定量血流分数(QFR)评估探讨不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影响以及导致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存在... 目的:基于定量血流分数(QFR)评估探讨不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影响以及导致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存在临界病变,并至少于11个月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的219例患者,行离线QFR分析。根据随访时LDL-C水平将患者分为LDL-C达标组(LDL-C<1.8 mmol/L,148例患者191支血管)与LDL-C不达标组(LDL-C≥1.8 mmol/L,71例患者98支血管),比较两组间冠状动脉血管QFR和解剖相关指标如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最大直径狭窄百分比、最大面积狭窄百分比等的不同,进一步分析导致冠状动脉血管QFR改变的影响因素。结果:LDL-C达标组患者的血管QFR值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L-C未达标组患者QFR值较基线下降(P<0.05)。LDL-C达标组患者最大直径狭窄百分比和最大面积狭窄百分比更低,最小管腔直径和最小管腔面积更高(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体重指数>28 kg/m2、随访时LDL-C≥1.8 mmol/L、既往曾发生过心肌梗死是导致血管QFR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LDL-C达标组较LDL-C未达标组患者冠状动脉血管QFR、最小管腔直径和最小管腔面积更高,最大直径狭窄百分比和最大面积狭窄百分比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定量血流分数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残余血管病变及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应用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与单硝酸异山梨酯片的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郝一莼 曾谷雨 +12 位作者 赵立超 陈艳 宋莹 袁德山 汪沛志 宋雷 张茵 高立建 陈珏 刘海波 袁晋青 赵雪燕 许晶晶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6-391,共6页
目的:探讨长效硝酸异山梨酯和单硝酸异山梨酯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残余血管病变以及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22年7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PCI后残余血管病变以及冠心病临界病变... 目的:探讨长效硝酸异山梨酯和单硝酸异山梨酯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残余血管病变以及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22年7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PCI后残余血管病变以及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435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组(n=217)和单硝酸异山梨酯片组(n=218),分别口服两种药物20 mg每日两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2、3个月西雅图心绞痛问卷(SAQ)评分(包括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发作频率、治疗满意度、疾病认知度)以及治疗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脑卒中)、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等。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AQ五个部分评分以及SAQ总分等均显著增加(P_(trend)均<0.001),非劣效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SAQ评分无明显差异(P<0.001)。3个月后两组MAC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vs. 4.6%,P=0.067)。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均有头痛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组患者中低血压发生率低于单硝酸异山梨酯片组(0.9%vs. 4.1%,P=0.033),两组患者因不良反应所致的停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vs. 3.7%,P=0.916)。结论: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能有效改善PCI后残余血管病变以及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效果、MACCE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停药率等与单硝酸异山梨酯片相似,且低血压的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 单硝酸异山梨酯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绞痛 西雅图生活质量评分
下载PDF
基于CAD-RADS的高危斑块特征联合CT-FFR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预后的预测价值
6
作者 赵建春 龚沈初 +1 位作者 张凡 王司晔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1期53-58,共6页
目的:研究基于冠状动脉疾病报告和数据系统(coronary artery disease-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CAD-RADS)的高危斑块特征联合CT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 derived from CT,CT-FFR)对冠状动脉病临界病变患者预后的临床应... 目的:研究基于冠状动脉疾病报告和数据系统(coronary artery disease-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CAD-RADS)的高危斑块特征联合CT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 derived from CT,CT-FFR)对冠状动脉病临界病变患者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CAD-RADS结构式报告基础上,前瞻性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artery CT angiography,CCTA)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共301例临界病变患者纳入研究,影像观察指标包括CAD-RADS≥3、钙化积分≥100、斑块易损性特征、高危斑块、长病变、CT-FFR≤0.8,观察指标的组合包括CAD-RADS≥3 V、CAD-RADS≥3 V且CT-FFR≤0.8。研究终点为预后不良,包括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及计划外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ICA)、血运重建手术,研究样本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通过统计不同组间数据的差异,评价CAD-RADS高危斑块联合CT-FFR对临界病变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年龄、钙化积分、CAD-RADS类别、斑块易损性特征、高危斑块、长病变、CT-FFR在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D-RADS类别、高危斑块、CT-FFR是冠状动脉临界病变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CT-FFR≤0.8在CAD-RADS≥3组、钙化积分≥100组、不同斑块易损性特征组、高危斑块组、长病变组中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指标组合(CAD-RADS≥3 V且CT-FFR≤0.8)预测预后不良的特异性、准确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7.2%、85.7%、88.7%,AUC为0.795(95%CI:0.731~0.858)。结论:基于CAD-RADS的高危斑块特征联合CT-FFR能有效预测MACE及计划外ICA、血运重建手术,指导临床针对性干预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疾病报告和数据系统 高危斑块 斑块易损性 CT血流储备分数
下载PDF
基于“玄府—气血—络脉”探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7
作者 张新钰 黄斌 +1 位作者 邢冬月 赵孟凡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1-3,共3页
玄府郁闭是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发病的始动因素,气血失和影响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进程,络脉瘀滞贯穿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病程。从“玄府—气血—络脉”探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病因病机,运用开玄府、行气血、通络脉的方法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玄府郁闭是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发病的始动因素,气血失和影响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进程,络脉瘀滞贯穿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病程。从“玄府—气血—络脉”探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病因病机,运用开玄府、行气血、通络脉的方法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可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府 气血 络脉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对血管内超声指导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预后的预测价值
8
作者 贾成高 谷凌云 +2 位作者 徐卓文 李伟章 张华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12期905-911,共7页
目的基于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应用列线图构建用于评估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预后的模型。方法纳入2017年12月—2023年1月在江阴市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和IVUS检查(检查相差时间不超过2周)... 目的基于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应用列线图构建用于评估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预后的模型。方法纳入2017年12月—2023年1月在江阴市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和IVUS检查(检查相差时间不超过2周)的264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收集临床资料进行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按照7∶3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采用Lasso回归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并以此构建列线图预后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决策曲线分析(DCA)对列线图预后模型进行综合评估。结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Gensini评分、CT-FF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载脂蛋白A1是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训练集的AUC值为0.795(95%CI:0.728~0.863),验证集的AUC值为0.697(95%CI:0.579~0.815)。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该模型χ2=6.400,P=0.603,提示拟合良好。训练集、验证集的DCA曲线显示该列线图预后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性。结论基于CT-FFR的列线图预后模型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个性化评估IVUS指导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预后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 预后模型 列线图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下载PDF
健康教育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中的应用
9
作者 程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156-0160,共5页
探究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MB)模型+任务驱动式健康教育对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影响。方法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期间,选取我院住院治疗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为冠状动脉狭窄50%~70%(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 探究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MB)模型+任务驱动式健康教育对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影响。方法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期间,选取我院住院治疗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为冠状动脉狭窄50%~70%(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8人。对照组给予常规心内科护理和健康教育,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IMB+任务驱动式健康教育。对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生存质量进行评测。结果 干预后的1个月、3个月、6个月实验组的冠心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心血管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IMB模型+任务驱动式健康教育有效提高了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有助于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IMB 任务驱动 健康教育
下载PDF
血清sST2、CRP及S1P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10
作者 姚方方 秦娟 +1 位作者 陈盼盼 周珊珊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13期67-70,I0006,共5页
目的:探究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C反应蛋白(CRP)以及1–磷酸鞘氨醇(S1P)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在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90例患者为观察... 目的:探究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C反应蛋白(CRP)以及1–磷酸鞘氨醇(S1P)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在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90例患者为观察组,另取同期心电图存在明确缺血性病变,但经冠状动脉造影示无狭窄的9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sST2、CRP及S1P水平差异,采用相关性分析探究观察组患者血清sST2、CRP、S1P水平与其Gensini评分关联。并将观察组患者按照是否出现功能性心肌缺血区分亚组,并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sST2、CRP及S1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sST2、CRP及S1P水平与其Gensini评分均呈正相关(r=0.3811,r=0.3788,r=0.6162,P均<0.001);观察组中缺血亚组患者血清sST2、CRP、S1P水平显著高于无缺血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sST2、CRP、S1P水平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心肌缺血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血清sST2、CRP、S1P水平有异常升高,与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狭窄程度相关,且血清sST2、CRP、S1P水平异常升高是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功能性心肌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 C反应蛋白 1–磷酸鞘氨醇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证候要素及其常见组合中医辨证诊断模型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超 高嘉良 +6 位作者 董艳 黄信生 林飞 李易 张振鹏 李军 王阶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3期104-110,共7页
目的基于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证候要素及其常见组合的中医辨证诊断模型。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多中心收集814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中医四诊信息,由专家对证候要素及其组合进行判定,采用二进制位标识数据... 目的基于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证候要素及其常见组合的中医辨证诊断模型。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多中心收集814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中医四诊信息,由专家对证候要素及其组合进行判定,采用二进制位标识数据,“有”赋值为“1”,“无”赋值为“0”,建立数据库。基于BP神经网络构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证候要素及其常见组合的中医辨证诊断模型,随机从数据库中抽取70%数据作为训练集以建立模型,30%数据作为验证集用于验证模型准确性,同时计算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以评估模型优劣。结果建立血瘀、气滞、痰浊、热蕴、气虚、阴虚和阳虚7种证候要素的BP神经网络中医辨证诊断模型,训练集准确率均超过90%,验证集准确率均超过85%,训练集平均准确率为94.51%,验证集平均准确率为88.29%,模型平均AUC为0.953。对5种常见证候要素组合形式气虚+血瘀、气虚+气滞、气滞+血瘀、气虚+阴虚、气虚+血瘀+气滞构建BP神经网络中医辨证诊断模型,训练集准确率均超过98%,验证集准确率均超过90%,训练集平均准确率为99.47%,验证集平均准确率为94.34%,模型平均AUC为0.996。结论通过BP神经网络算法,可形成准确率较高且符合临床实际的证候要素及其常见组合的中医辨证诊断模型,为规范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证候要素 常见组合 辨证诊断模型
下载PDF
药物洗脱支架与金属裸支架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远期疗效 被引量:11
12
作者 袁晋青 徐波 +12 位作者 高润霖 陈纪林 杨跃进 秦学文 乔树宾 姚民 刘海波 吴永健 陈珏 尤士杰 戴军 吴元 李建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评估药物洗脱支架与金属裸支架对于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远期疗效。方法:自身冠状动脉首次介入治疗病变(在线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分析50%≤管腔狭窄直径≤70%)的患者入选本研究,共计151例患者分为药物洗脱支架组(n=102)和金属裸支架... 目的:评估药物洗脱支架与金属裸支架对于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远期疗效。方法:自身冠状动脉首次介入治疗病变(在线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分析50%≤管腔狭窄直径≤70%)的患者入选本研究,共计151例患者分为药物洗脱支架组(n=102)和金属裸支架组(n=49),两组的基本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和随访6~12个月时进行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分析,并在住院期间、30天和6~12个月时观察严重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结果:151例患者支架置入成功率均为100%。住院期间严重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在药物洗脱支架组和金属裸支架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和2.0%,P=0.15)。在随访30天时,两组均无死亡和支架内血栓形成。6~12个月随访期间,药物洗脱支架组和金属裸支架组比较①严重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3.9%vs8.1%,P=0.97),②靶病变重复血管重建率(2.9%vs6.1%,P=0.39),③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1.96%vs2.04%,P=0.9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个月时药物洗脱支架组和金属裸支架组比较,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和病死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1.96%vs0%,P=0.34;0%vs4.08%,P>0.05)。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分析显示:远期管腔丢失药物洗脱支架组明显低于金属裸支架组[(0.23±0.73)mmvs(0.95±0.94)mm,P=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支架内再狭窄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9%vs25.0%,P=0.34)。结论:药物洗脱支架和金属裸支架对于治疗自身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安全有效,两组远期严重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药物洗脱支架 金属裸支架
下载PDF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心肺运动试验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国栋 唐丽 +3 位作者 刘杰 林伟 张焱 左雪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33-840,共8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心肺运动试验的临床特点和功能能力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博爱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同期行心肺运动试验测试的患者,其中冠脉临界病变组184例,非冠心病组73例。比较两组症状... 目的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心肺运动试验的临床特点和功能能力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博爱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同期行心肺运动试验测试的患者,其中冠脉临界病变组184例,非冠心病组73例。比较两组症状、基线资料、实验室和超声心动图数据、心肺运动试验结果,并观察1年内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与非冠心病组相比,冠脉临界病变组男性比例显著升高(χ^(2)=15.857,P<0.001),有吸烟史(χ^(2)=9.067,P=0.003)、高血压病史(χ^(2)=15.087,P<0.001)、高脂血症病史(χ^(2)=13.507,P<0.001)的比例明显升高;糖化血红蛋白(Z=2.431,P=0.015)和超敏C-反应蛋白(Z=2.108,P=0.035)水平偏高;达到无氧阈比例明显偏低(χ^(2)=10.702,P=0.001);无氧阈时的心率和呼吸交换率降低(Z>2.156,P<0.05);两组1年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1.000)。结论冠脉临界病变患者心肺功能有所降低,应控制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心肺运动试验 心率 摄氧量 无氧阈
下载PDF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加中药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冠心病患者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孙立刚 杨庭树 +4 位作者 金琴花 陈韵岱 刘宏斌 陈练 孙志军 《中国医刊》 CAS 2011年第3期40-42,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或加中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临界病变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31例心绞痛或非ST抬高的AMI冠心病患者,经冠脉造影证实非介入干预血管或血管段存在冠脉狭窄临界病变者,除常规治疗外,随机分为3组:阿...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或加中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临界病变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31例心绞痛或非ST抬高的AMI冠心病患者,经冠脉造影证实非介入干预血管或血管段存在冠脉狭窄临界病变者,除常规治疗外,随机分为3组:阿托伐他汀40mg/d(强化降脂组,即A组);阿托伐他汀20mg/d+中药穹芍胶囊组(常规剂量+中药组,B组);阿托伐他汀20mg/d(常规剂量组,C组)进行干预。随访12个月内各组心血管事件、血脂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A组心肌梗死发生率、血脂改善方面优于另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A、B两组在降低典型心绞痛发生率方面优于C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能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进一步改善血脂,且相对安全;常规阿托伐他汀加中药治疗,在降低典型心绞痛方面优于单纯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调脂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阿托伐他汀 穹芍胶囊
下载PDF
MSCT在血管内超声判断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及斑块性质准确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亚伟 许巧玲 +3 位作者 张欣欣 邸杰 杨蕾 许倩 《中国医学装备》 2017年第8期47-49,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在64排螺旋CT判断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及冠状动脉斑块性质准确性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0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378个冠状动脉节段)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血管内超声(IVUS)组(5...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在64排螺旋CT判断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及冠状动脉斑块性质准确性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0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378个冠状动脉节段)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血管内超声(IVUS)组(50例,189个冠状动脉节段)和64排螺旋CT(MSCT)组(55例,189个冠状动脉节段),对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VUS组患者的189个冠状动脉节段中,临界病变99处;在108个斑块中有39个为钙化斑块,40个为纤维斑块,29个为脂质斑块。MSCT诊断钙化斑块的灵敏度显著高于脂质斑块、纤维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2,x^2=7.38;P<0.05),诊断脂质斑块、纤维斑块的灵敏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1,P>0.05);MSCT诊断脂质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的特异度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1.32,P>0.05)。钙化斑块的CT值显著高于脂质斑块、纤维斑块,而纤维斑块的CT值又显著高于脂质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3,t=3.182,t=2.776;P<0.05)。结论:IVUS在MSCT判断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及冠状动脉斑块性质准确性的评价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64排螺旋CT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冠状动脉斑块性质 准确性
下载PDF
心肌血流储备分数指导下药物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的远期疗效 被引量:12
16
作者 刘华云 何蕾 +3 位作者 鄢华 汪敏 宋丹 苏晞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3年第4期220-222,共3页
目的研究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下药物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的安全性。方法 2010年4月至2011年9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介入中心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临界病变同时行冠状动脉内压力导丝测定FFR≥0.8的连续15例患者,规范冠心病二级... 目的研究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下药物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的安全性。方法 2010年4月至2011年9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介入中心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临界病变同时行冠状动脉内压力导丝测定FFR≥0.8的连续15例患者,规范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随访≥1年,包括主要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再次靶病变血运重建术、卒中)及再发心绞痛、再次住院、出血发生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平均(61±7.49)岁。其中男性7例(46.7%),冠状动脉造影病变平均(1.2±0.5)支。15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提示19处临界病变:左前降支15处、回旋支3处,右冠状动脉1处;其中单支病变者11例(73.3%),双支病变者4例(26.7%),均合并前降支病变;FFRmyo均值(0.88±0.06)。15例患者平均随访(23.6±5.67)个月,其中1例(6.7%)失访。2例(13.3%)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访期间出现心绞痛,症状较前无明显加重,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余心肌梗死、再次靶病变血运重建术、卒中、全因死亡、再次住院率、出血等不良事件无发生。对入选患者心绞痛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做生存分析,FFR术后平均再发心绞痛时间为术后(29.12±0.67)个月。结论初步验证了FFR指导下药物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血流储备分数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药物治疗
下载PDF
双源CT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评价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被引量:15
17
作者 高立 袁旭春 +3 位作者 聂伟霞 刘晓景 胡国栋 陈琴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年第3期53-55,59,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于评价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33例(共41个冠状动脉病变)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为临界病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于一周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并行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测。将41个冠状动脉临...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于评价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33例(共41个冠状动脉病变)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为临界病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于一周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并行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测。将41个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按FFR检测值分为FFR?0.80组和FFR≥0.80组;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两组间斑块负荷和血管重构指数的差异,及其与FFR检测值的相关性。结果 FFR<0.80组与FFR≥0.80组血管重构指数有明显统计学差异(F=16.45,P<0.05),两组间斑块负荷无明显统计学差异(F=0.53,P>0.05),FFR与RI之间显著正相关(r=0.502,P>0.05)。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临界病变血管重构可能提示血流动力学变化。应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有助于临床制定治疗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血流储备分数 斑块负荷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结合血流储备分数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松 吴志华 +2 位作者 林茴 吴剑胜 张东辉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联合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检查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深... 目的研究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联合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检查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为UA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62例,根据FFR及IVUS检查结果指导临床治疗。结果 62例患者中,22例FFR≤0.75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23例FFR>0.75且IVUS检查提示存在不稳定性斑块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17例FFR>0.75且IVIS显示稳定性斑块患者接受药物保守治疗。3组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FR结合IVUS对于判断UA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是否需要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能够避免不必要的介入操作,改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血管内超声 血流储备分数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压力导丝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处理中的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彭长农 王小庆 +1 位作者 廖志勇 冼展超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12期1811-1814,共4页
目的:评价压力导丝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处理中的意义。方法:62例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患者,分为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指导治疗组(FFR组)及根据术者以往治疗经验指导治疗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支架置入例数及支架置入数量,... 目的:评价压力导丝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处理中的意义。方法:62例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患者,分为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指导治疗组(FFR组)及根据术者以往治疗经验指导治疗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支架置入例数及支架置入数量,同时观察两组患者1年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上无明显差异,其中FFR组共有42处冠脉狭窄病变,有8例患者行冠脉介入术治疗,置入支架12枚。对照组共有56处冠脉狭窄病变,有15例患者行冠脉介入术治疗,置入支架26枚。差异有显著性(P<0 05)。术后平均随访11.2月,两组MACE发生率(0%vs 0%,P>0.05)无显著差异。结论:在FFR指导下决定行冠脉介入术治疗是安全的。由FFR指导植入的支架数量显著减少,医疗费用也相应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导丝 冠脉造影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下载PDF
PAPP-A水平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斑块显像特征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5
20
作者 费玲 张军 +2 位作者 牛和平 付金国 马晓丽 《中国医药导刊》 2015年第7期657-658,共2页
目的:探讨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经过量化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狭窄处于临界病变的冠心病患者110例,分为介入组(A组)58例和非介入组(B组)52例,用血管内超声(IVUS)定量检测两... 目的:探讨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经过量化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狭窄处于临界病变的冠心病患者110例,分为介入组(A组)58例和非介入组(B组)52例,用血管内超声(IVUS)定量检测两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斑块显像指标;入选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C组)50例。用ELSLA法测定三组血清PAPP-A水平,比较血清PAPP-A水平与IVUS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A组血清PAPP-A水平明显高于B组及C组(P均<0.01),有统计学差异。IVUS显示A组病变血管的斑块面积和血管重构指数、斑块负荷和偏心指数均显著大于B组,P均<0.05;最小管腔面积明显小于B组(P<0.05)。A组斑块多为不稳定性斑块,血清PAPP-A水平与斑块偏心指数、血管重构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最小管腔面积成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PAPP-A与IVUS测定的斑块易损指标相关,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PAPP-A 血管内超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