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与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朱春临 高洁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279,共7页
近年来,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和代谢综合征(MetS)因对心血管造成不利影响而备受关注。CMD是导致心肌缺血的一种潜在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进展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MetS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CMD和... 近年来,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和代谢综合征(MetS)因对心血管造成不利影响而备受关注。CMD是导致心肌缺血的一种潜在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进展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MetS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CMD和MetS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了解两种疾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对于制订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至关重要。本文旨在综述二者的发展历程、MetS各组分与CMD之间的关系、疾病诊疗以及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心脏病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代谢综合征 综述 述评
下载PDF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病机与防治
2
作者 朱春临 苗丽娜 +1 位作者 魏康康 高洁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13-216,共4页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是缺血性心脏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与心血管疾病预后密切相关。“络病理论”作为中医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心血管领域的研究趋于成熟。本文基于络病理论探究CMD的病机与防治。从“络病”视角分析CMD发...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是缺血性心脏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与心血管疾病预后密切相关。“络病理论”作为中医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心血管领域的研究趋于成熟。本文基于络病理论探究CMD的病机与防治。从“络病”视角分析CMD发病机制可归结于气虚络瘀、痰瘀阻络和瘀毒内蕴,其中以气虚为本,瘀、痰、毒为标,瘀贯穿疾病始终,在治疗上应以补气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重视通补结合。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可以提供个性化和科学的诊疗方案,有望改善CMD最终的防治效果,以期为CMD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络病理论 中医 病机 防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早期临床预测技术研究
3
作者 王莉 吴春苑 +3 位作者 匡龙 宋佳贤 任骋 徐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9-44,50,共7页
目的 探讨左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联合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预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收治的AMI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失访10例,图... 目的 探讨左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联合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预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收治的AMI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失访10例,图像质量差筛除4例),最终纳入76例。术后48 h,患者接受左室心肌声学造影(MCE)技术检测。将患者根据冠状动脉微循环灌注情况分为非CMD组(n=53)及CMD组(n=23)。分析比较2组临床数据及超声心动图相关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MD发生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临床预测价值。结果 76例患者中,发生CMD 23例(30.26%)。CMD组的LVGLS、GRACE评分高于非CM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GLS、GRACE评分是急诊PCI术后AMI患者发生CMD的独立预测因子。LVGLS预测CMD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858(95%CI:0.769~0.948)。LVGLS联合GRACE评分预测CMD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891(95%CI:0.815~0.967)。结论 LVGLS是早期评估急诊PCI术后AMI患者CMD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其协同GRACE评分可以提高预测CMD发生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室整体纵向应变 心肌声学造影 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下载PDF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麝香保心丸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施治方义
4
作者 李慧茹 王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6期1143-1145,共3页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是诸多因素致心肌灌注不足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归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据阴阳气化失司立意,“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为CMD的核心病机,提出以“抚阳化气”为核心,“抑阴散凝”为重点而拓展的辨治框架,并基...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是诸多因素致心肌灌注不足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归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据阴阳气化失司立意,“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为CMD的核心病机,提出以“抚阳化气”为核心,“抑阴散凝”为重点而拓展的辨治框架,并基于此探讨麝香保心丸的施治方义,以期为临床多维度诊治CMD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阳化气 阴成形”理论 麝香保心丸 扶阳化气 抑阴散凝
下载PDF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诊疗进展
5
作者 周清龙 高健 王福军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6期29-33,共5页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特殊类型,它是导致人们心绞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高,且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CMD的诊断方法大多数存在明显缺陷,因此在临床中容易出现误诊...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特殊类型,它是导致人们心绞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高,且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CMD的诊断方法大多数存在明显缺陷,因此在临床中容易出现误诊。目前,西医学界尚未确立CMD的确切治疗方案,临床上常常只能采用基于经验的治疗方法,然而大多数患者疗效未达到预期水平,但近年来中医治疗方式在该病治疗上显示出良好的疗效。本文旨在全面评述CMD的诊断技术及中西医治疗进展,以期为探索更有效的诊疗方法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微血管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发病机制及诊治现状
6
作者 张杭 郭航远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6期190-193,共4页
冠状动脉微循环在全身血流灌注和阻力调节方面起重要作用。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是由冠状动脉管壁狭窄、微血管重构、内皮功能障碍等结构和功能改变引起的,与许多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关,且广泛存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本文回顾CM... 冠状动脉微循环在全身血流灌注和阻力调节方面起重要作用。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是由冠状动脉管壁狭窄、微血管重构、内皮功能障碍等结构和功能改变引起的,与许多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关,且广泛存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本文回顾CMD的相关研究,并总结近年来关于CMD的发病机制、诊断技术以及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心血管疾病 内皮功能障碍
下载PDF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近况 被引量:4
7
作者 杨志华 葛昭 +2 位作者 刘洋希 任秋安 王贤良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207-210,共4页
近年来,溶栓及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发展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而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 dysfunction,CMD)问题则日渐突出,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CMD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现代医学尚缺... 近年来,溶栓及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发展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而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 dysfunction,CMD)问题则日渐突出,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CMD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现代医学尚缺乏针对CMD的治疗策略,中医辨证治疗显示出一定的临床疗效。该文重点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CMD的研究情况进行阐述,旨在为CMD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中医药 微血管性心绞痛 心肌缺血
原文传递
基于多模态影像学对山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实验研究
8
作者 宋佳敏 刘晓林 +1 位作者 周茂荣 孙凯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2期318-323,共6页
目的 探讨DECT-MPI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植入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建立山羊CMD模型,完成心脏CT、SPECT、PET及CMR检查。将图像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观察障碍心肌在四种检查方法中的分布区域,以病理学为金标准分... 目的 探讨DECT-MPI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植入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建立山羊CMD模型,完成心脏CT、SPECT、PET及CMR检查。将图像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观察障碍心肌在四种检查方法中的分布区域,以病理学为金标准分析不同检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测量主动脉、正常及障碍心肌的碘浓度,计算标准化碘浓度(NID),比较正常与障碍心肌碘浓度及NID的差异。结果 四种方法评估CMD的敏感性分别为56.8%、68.4%、94.4%、50.0%;特异性分别为98.0%、99.0%、98.0%、100%。障碍心肌组碘浓度和NID(-0.200±1.005和-0.027±0.133)均低于正常心肌组(1.578±0.936和0.204±0.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碘图、NID及二者联合分析障碍心肌AUC分别为81.7%、90.8%和93.6%。结论 多模态影像学中DECT在CMD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碘图、NID联合指标诊断CMD效能较好,为人体临床实验提供研究基础及影像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动物模型 多模态影像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陈东平 金娟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3年第9期1820-1825,共6页
冠状动脉狭窄与心肌缺血程度密切相关,很多胸痛患者去做冠脉造影检查时并未发现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这些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D)。CMD作为心肌缺血的另一重要机制,与心血管... 冠状动脉狭窄与心肌缺血程度密切相关,很多胸痛患者去做冠脉造影检查时并未发现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这些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D)。CMD作为心肌缺血的另一重要机制,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后密切相关,由于检查手段的局限性,该病在临床上具有知晓率低,诊治困难等特点。文章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现状进行综述,为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发病机制 治疗现状 中西医结合 综述
下载PDF
基于脉络营卫理论探讨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中医诊疗思路
10
作者 胡岚清 李晓雅 +2 位作者 于宗良 陈纪烨 刘龙涛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1期83-87,共5页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D)是指冠状动脉微血管结构和/或功能受损,导致心肌血流灌注下降。目前国际指南尚未明确其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建立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缺血基础上。循环系统逐级分布,微循环为...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D)是指冠状动脉微血管结构和/或功能受损,导致心肌血流灌注下降。目前国际指南尚未明确其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建立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缺血基础上。循环系统逐级分布,微循环为最末层分支,脉络系统中孙络与其形态相似。孙络主渗灌气血,交互营卫,与微循环维持血供、物质交换的基本生理功能相通。此外,络脉与微循环均在疾病初期受累,病变表现不典型,且多轻微缓和、隐匿迁延。综上,基于孙络与微循环在形态、生理、病理层面的相似性,认为CMD病位在孙络。营卫借孙络交互生化,营卫病变内涵可从中医角度阐释CMD现代医学病理机制,故认为CMD病机属营卫失调。初步提出中医药治疗CMD应通络联合调和营卫,灵活使用虫蚁类及风药以搜剔络脉,并重视以桂枝汤为代表的调和营卫类方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中医药 孙络 营卫 诊疗思路
原文传递
非阻塞性冠心病合并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病人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麝香保心丸对其临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洋洋 任磊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3期487-491,共5页
目的:探讨非阻塞性冠心病(NOCAD)合并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病人的危险因素及麝香保心丸对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4月本院收治的NOCAD病人82例,将心肌灌注储备(MPR)≥2.0作为非CMD组(n=42),将MPR<2.0作为CMD组(n... 目的:探讨非阻塞性冠心病(NOCAD)合并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病人的危险因素及麝香保心丸对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4月本院收治的NOCAD病人82例,将心肌灌注储备(MPR)≥2.0作为非CMD组(n=42),将MPR<2.0作为CMD组(n=40);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CMD组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常规药物治疗、心血管内科常规护理、健康教育、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比较两组病人MPR、左室射血分数(LVEF)、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峰值速度/舒张早期二尖瓣瓣环峰值速度(E/e′)、心电图临床效果、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M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治疗后观察组SAQ各项评分、MPR、LVEF、心电图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E/e′比值、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高血压史≥20年、糖尿病史≥15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12 mmol/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90 mL/(min·1.73 m 2)均是CMD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 mmol/L是其保护因素。结论:女性、高血压史≥20年、糖尿病史≥15年、LDL-C≥3.12 mmol/L、eGFR<90 mL/(min·1.73 m 2)均是引起CMD的危险因素,HDL-C≥1.0 mmol/L是其保护因素;麝香保心丸能改善CMD病人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阻塞性冠心病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麝香保心丸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丹参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张元 陈会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4期0004-0006,共3页
随着对冠状动脉疾病研究的深入,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疾病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诊治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常规西药治疗没有特异性疗效,但传统中药在这方面具有显着的优势。特别是有活血祛瘀功效的中药丹参具有舒张冠状动脉微血管,介导氧化... 随着对冠状动脉疾病研究的深入,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疾病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诊治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常规西药治疗没有特异性疗效,但传统中药在这方面具有显着的优势。特别是有活血祛瘀功效的中药丹参具有舒张冠状动脉微血管,介导氧化应激的药理机制,抗炎症损伤能力,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离子通道,促冠状动脉微血管生成的作用。因此本综述致力于研究丹参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希望能够为今后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丹参 研究进展 综述
下载PDF
PCI术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机制及诊断新进展
13
作者 曹伟 莫云秋 《大众科技》 2023年第5期71-74,187,共5页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而冠心病患者接受PCI术后容易发生冠脉微循环障碍(CMD),有研究表明罹患CMD的PCI术后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心源性猝死等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使患者生活质量下...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而冠心病患者接受PCI术后容易发生冠脉微循环障碍(CMD),有研究表明罹患CMD的PCI术后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心源性猝死等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威及患者健康与生命。文章通过对PCI术后导致CMD的发生机制和常用的诊断方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PCI术后 发生机制
下载PDF
麝香通心滴丸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赵健 梁春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11期2003-2005,共3页
综述麝香通心滴丸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是重要的致心肌缺血病因,影响病人预后,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麝香通心滴丸可通过抗氧化应激、抗炎和促进血管新生等多种机制发挥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综述麝香通心滴丸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是重要的致心肌缺血病因,影响病人预后,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麝香通心滴丸可通过抗氧化应激、抗炎和促进血管新生等多种机制发挥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作用,且安全性良好,是潜在的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重要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麝香通心滴丸 综述
下载PDF
活血通络方联合问诊辨证施治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冠心病患者心肌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15
作者 龚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第4期10-14,共5页
目的探究活血通络方联合问诊辨证施治对冠心病患者心肌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112例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活血通络方... 目的探究活血通络方联合问诊辨证施治对冠心病患者心肌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112例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活血通络方联合问诊辨证施治。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心肌微循环[心肌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储备(CFVR)]、血液流变学改变情况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21%,高于对照组的83.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MR(15.62±1.42)U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25±1.33)U,CFVR(4.29±1.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3±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分别为(4.01±0.54)mPa·s、(8.18±1.04)mPa·s、(1.07±0.35)mPa·s、(2.14±0.21),对照组分别为(4.76±0.87)mPa·s、(9.63±1.26)mPa·s、(1.63±0.41)mPa·s、(2.72±0.32)。两组患者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胸闷、心悸、胸痛、气短、神疲乏力及面色白评分分别为(0.42±0.04)、(0.35±0.02)、(0.38±0.04)、(0.39±0.03)、(0.24±0.02)、(0.27±0.01)分,对照组分别为(0.93±0.15)、(0.91±0.13)、(0.94±0.05)、(0.96±0.07)、(0.76±0.03)、(0.79±0.02)分。两组患者胸闷、心悸、胸痛、气短、神疲乏力及面色白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胸闷、心悸、胸痛、气短、神疲乏力及面色白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通络方联合问诊辨证施治可有效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冠心病患者心肌微循环及血流变学情况,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且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下降幅度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活血通络方 心肌微循环 血液流变学 辨证施治
下载PDF
心可舒片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16
作者 栾绍华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8期0070-0073,共4页
观察心可舒片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疗效,以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电脑随机法均分2021年1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患者60例为对照、实验两组,均予以基础治疗,实验组+心可舒片治疗,并就疗效展开对比。结果... 观察心可舒片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疗效,以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电脑随机法均分2021年1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患者60例为对照、实验两组,均予以基础治疗,实验组+心可舒片治疗,并就疗效展开对比。结果 实验组临床疗效(96.67%)高于对照组(80.00%),平板试验阳性率(20.00%)低于对照组(46.67%),对比x2=4.043、4.800,P均<0.05。心绞痛发作频率(2.05±0.62次/周)少于对照组(4.37±0.79次/周),对比t=12.653,P<0.05。实验组NO指标水平( 52.14±6.12μmol/L)较对照组( 39.84±7.47μmol/L)更高,ET-1水平( 64.38±6.61ng/L)较对照组( 75.84±6.97ng/L)更低,对比t=7.778、14.141,P均<0.05。结论 心可舒片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疗效显著,不仅有助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同时还可以降低心绞痛发作频率,对疾病预后意义影响较为积极,具备进一步运用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可舒片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临床疗效 血管内皮功能 心绞痛
原文传递
心肌声学造影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运重建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 被引量:21
17
作者 王岚 马玉良 +7 位作者 王伟民 朱天刚 靳文英 赵红 曹成富 张前 王静 姜柏林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85-990,共6页
目的:应用心肌声学造影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运重建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入选2016年6月至2021年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及非ST段抬... 目的:应用心肌声学造影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运重建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入选2016年6月至2021年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于住院期间完成心肌声学造影的患者113例,根据心肌声学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组(CMD组,n=78)及微循环功能正常组(正常组,n=35)。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及血运重建情况以及心肌声学造影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MD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113例患者中CMD的发生率为69.0%。女性(OR=4.065,P=0.034)、陈旧性心肌梗死史(OR=13.364,P=0.021)、STEMI(OR=3.248,P=0.031)、术前罪犯血管TIMI血流<3级(OR=3.535,P=0.007)是CMD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有患者在心肌梗死急性期行心肌声学造影后未出现并发症。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CMD发生率较高,女性、陈旧性心肌梗死史、STEMI及术前罪犯血管TIMI血流<3级是CMD的预测因素。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行心肌声学造影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肌声学造影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下载PDF
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对患者远期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王岚 马玉良 +5 位作者 王伟民 朱天刚 靳文英 赵红 曹成富 王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6-141,共6页
目的:评估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的情况,并探讨其对患者远期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入选2016年8月至2021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前壁STEMI住院并于住院期间完成心肌声学造影(MCE)的患... 目的:评估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的情况,并探讨其对患者远期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入选2016年8月至2021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前壁STEMI住院并于住院期间完成心肌声学造影(MCE)的患者73例。根据MCE结果分为CMD组(n=54)及对照组(n=19)。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超声心动图资料及初步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73例前壁STEMI患者中MCE证实存在CMD者54例(74.0%),与对照组相比,CMD组患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峰值水平更高[80.0(30.0,124.0)ng/ml vs.22.4(1.4,67.2)ng/ml,P=0.002]。对患者中位超声心动图随访3.6(2.5,6.0)个月,总回访率67.1%,校正cTnI峰值后,随访时CMD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50.1±11.8)%vs.(61.3±8.0)%,P<0.001],LVEF<50%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48.6%vs.8.3%,P=0.013),中位随访10.9(5.7,22.4)个月,对照组和CMD组的总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壁STEMI后发生CMD可影响患者远期心功能,亟待加强关注及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前壁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随访 心功能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对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岚 马玉良 +7 位作者 王伟民 朱天刚 靳文英 赵红 曹成富 张前 王静 姜柏林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80-1185,共6页
目的:评估急性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情况,并探讨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入选2015年11月至2021年7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并在住院期间完成心肌声学造影(M... 目的:评估急性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情况,并探讨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入选2015年11月至2021年7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并在住院期间完成心肌声学造影(MCE)的患者162例。根据MCE结果分为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组(CMD组)及微循环功能正常组(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及血运重建情况以及超声心动图资料。评估两组患者住院期间MACE(包括急性左心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机械并发症、再发心肌梗死、脑卒中、死亡)情况。结果:1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MCE证实存在CMD者100例(61.7%),与对照组相比,CMD组患者B型利钠肽(BNP)水平更高[268(91,671)ng/L vs.190(57,459)ng/L,P=0.006],Killip分级更差(P=0.017);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更低[55.0(44.3,63.0)%vs.60.5(54.0,66.3)%,P<0.001],左心室整体长轴应变(GLS)下降更为显著[-11.8(-9.2,-16.0)%vs.-13.9(-10.7,-17.0)%,P<0.001],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RWMA)发生率更高(93.0%vs.64.5%,P<0.001),室壁瘤发生率更高(18.0%vs.3.2%,P=0.005)。CMD组患者住院期间总MACE发生率为23.0%,校正混杂因素后显著高于对照组8.1%(OR=3.405,95%CI:1.221~9.500,P=0.019),住院期间MACE以急性左心衰竭最多见,CMD组患者急性左心衰竭发生率为17.0%,校正混杂因素后显著高于对照组4.8%(OR=5.205,95%CI:1.138~23.801,P=0.033)。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CMD可增加患者住院期间MACE发生风险,尤其是急性左心衰竭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声学造影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下载PDF
尼可地尔对梗阻性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官兵 苏杨 +1 位作者 韦旭斌 张莹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68-75,共8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CAD)患者口服尼可地尔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腺苷负荷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压力/温敏导丝检查确定心肌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检出伴有CMD的CAD患者[≥50%狭窄、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0.8],... 目的探讨冠心病(CAD)患者口服尼可地尔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腺苷负荷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压力/温敏导丝检查确定心肌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检出伴有CMD的CAD患者[≥50%狭窄、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0.8],并且这些患者未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将患者随机分为尼可地尔组(n=12和对照组(n=9),尼可地尔组口服尼可地尔5mg,3次/d;对照组口服硝酸异山梨酯5mg,3次/d。180 d后,复查腺苷负荷IMP以及行腺苷负荷心肌首过磁共振灌注成像(CMR)测定磁共振心肌灌注储备指数(MPRI),并比较2组腺苷负荷IMP及MPRI的差异。结果尼可地尔治疗组IM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尼克地尔组的平均腺苷负荷MPRI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尼可地尔可改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可地尔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微血管性心绞痛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