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对患者住院期间急性左心衰竭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王岚 马玉良 +6 位作者 王伟民 朱天刚 靳文英 赵红 曹成富 王静 姜柏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7-271,共5页
目的:评估已行血运重建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 dysfunction,CMD)的发生情况、临床特点,以及CMD对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入... 目的:评估已行血运重建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 dysfunction,CMD)的发生情况、临床特点,以及CMD对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入选2015年11月至2021年7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AMI住院,已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完成罪犯血管血运重建,并于住院期间完成心肌声学造影(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MCE)的患者145例,根据MCE结果分为CMD组及冠状动脉微循环正常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CE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急性左心衰竭的发生率。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探讨CMD患者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风险,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CMD对患者住院期间急性左心衰竭的预测价值。结果:145例已行PCI的AMI患者中有87例(60%)存在CMD。与正常组相比,CMD组患者肌钙蛋白I(troponin I,TnI)峰值更高[52.8(8.1,84.0)μg/L vs.18.9(5.7,56.1)μg/L,P=0.005],Killip分级更差(P=0.030),罪犯血管分布不同(P<0.001),且罪犯血管PCI术前心肌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3级者更多(65.1%vs.43.1%,P=0.025)。MCE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CMD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整体长轴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及室壁运动计分指数(wall motion score index,WMSI)更差(P均<0.001)。CMD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比例显著高于正常组(13.8%vs.1.7%,P=0.013),校正罪犯血管分布、罪犯血管术前TIMI血流及TnI峰值后,CMD组患者急性左心衰竭的风险依旧升高(OR=9.120,95%CI:1.152~72.192,P=0.036)。CMD预测已行血运重建的AMI患者住院期间急性左心衰竭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677(95%CI:0.551~0.804,P=0.035)。结论:AMI患者PCI术后依然有60%存在MCE检出的CMD,合并CMD的患者住院期间急性左心衰竭的风险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肌声学造影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心力衰竭
下载PDF
枳实总黄酮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模型大鼠心肌细胞功能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唐秀革 莫昌干 +1 位作者 韦颖 韦利元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2期120-123,共4页
探讨枳实总黄酮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模型大鼠心肌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购置健康SD大鼠60只,随机取10只为空白对照组;剩余50只大鼠采用左心室内注射月硅酸钠制备冠脉微循环障碍动物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缬沙坦组、小、中和... 探讨枳实总黄酮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模型大鼠心肌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购置健康SD大鼠60只,随机取10只为空白对照组;剩余50只大鼠采用左心室内注射月硅酸钠制备冠脉微循环障碍动物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缬沙坦组、小、中和大剂量枳实总黄酮组,每个组分大鼠10只。分组结束后,空白对照和模型组灌胃等剂量的蒸馏水,缬沙坦组要灌胃缬沙坦悬浊液,小、中和大剂量枳实总黄酮组要分别用0.5mL/100g、1.0mL/100g和2.0mL/100g枳实总黄酮灌胃干预,比较各组心肌细胞功能、氧化应激指标及Keap1/Nrf2/ARE信号通路。结果 缬沙坦组<小剂量枳实总黄酮组<中剂量枳实总黄酮组<大剂量枳实总黄酮组线粒体损伤减轻,心肌细胞排列整齐,Z线略平,闰盘正常;大剂量枳实总黄酮组干预后MDA、ROS低于模型组、缬沙坦组、中剂量枳实总黄酮组和小剂量枳实总黄酮组(P<0.05);SOD、GSH-Px及NO模型组、缬沙坦组、中剂量枳实总黄酮组和小剂量枳实总黄酮组(P<0.05);应激反应中剂量枳实总黄酮组<小剂量枳实总黄酮组<缬沙坦组;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表明,大剂量枳实总黄酮组干预后Keap1、Nrf2及ARE蛋白高于中剂量枳实总黄酮组>小剂量枳实总黄酮组>缬沙坦组(P<0.05)。结论 枳实总黄酮用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模型大鼠中,有助于提高心肌细胞功能水平,减轻机体内的氧化应激反应,其机制可能与Keap1/Nrf2/ARE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枳实总黄酮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心肌细胞功能 缬沙坦悬浊液 氧化应激 Keap1/Nrf2/ARE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中医药防治PCI术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宋雨晴 符德玉 +4 位作者 周训杰 桂明泰 郑韫霆 王明珠 马玉龙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5年第2期233-237,共5页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血运重建方式,但存在术后心绞痛反复发作的问题。现代医学多使用替罗非班、尼可地尔等药物或应用血栓抽吸等机械方法防治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然而不能达到满意疗效。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血运重建方式,但存在术后心绞痛反复发作的问题。现代医学多使用替罗非班、尼可地尔等药物或应用血栓抽吸等机械方法防治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然而不能达到满意疗效。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通过中药、针灸及功法等疗法,可显著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提高生活质量。综述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提供诊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胸痹心痛 综述
下载PDF
基于心主神明论治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4
作者 朱永锋 唐可清 《河南中医》 2025年第4期514-518,共5页
人之心脏连脉,心是脉的中心,脉的功能活动正常全赖于心的健全。血液的正常流动,除了依赖心气的推动,也赖于血脉的通利。心主脉,心气既推动血液运行,也维持脉道通利。心主神明,总辖一切,血脉与心体相连,直接受心神的调控和支配,同时,心... 人之心脏连脉,心是脉的中心,脉的功能活动正常全赖于心的健全。血液的正常流动,除了依赖心气的推动,也赖于血脉的通利。心主脉,心气既推动血液运行,也维持脉道通利。心主神明,总辖一切,血脉与心体相连,直接受心神的调控和支配,同时,心神又有赖于血的濡养,心主神明与心主血脉,生理互用。冠状动脉作为直接为心脏本体提供营养物质的血脉系统,不但负责存养心神,更是濡养心脏本体的关键。冠状动脉微循环作为冠状动脉的远端微细结构,可以视为心脉之孙络。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且气滞引起的浊聚、痰凝,均可阻滞脉络,所谓不通则痛,因此有益气、养血、行气、活血、化痰、祛浊、通络等治法。心不静,则神不明,神不明,则使道闭塞,形体乃伤。血脉和利,神有归养,心神爽明,又能调气和脉。宁神致远汤以酸枣仁为君,人参、川芎、丹参为臣,瓜蒌、薤白、琥珀为佐,甘草为使,诸药共用,宁神以使神明,神明而使令慧,令慧而气血脉各安其职,血脉和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心主神明 心主血脉 宁神致远汤
下载PDF
血脂康通过PI3K/Akt/eNOS通路防治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疾病
5
作者 黄日康 张丽媛 +8 位作者 臧子叶 梁五林 张明倩 成璐 高佳慧 谭琪玲 黄芷珊 葛东宇 张硕峰 《中国现代中药》 2025年第2期282-295,共14页
目的:探索血脂康预防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VD)的药效与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通过文献记载及多个数据库筛查分析,对交集靶点进行富集分析。随后使用高血脂合并月桂酸钠注射法制备CMVD大鼠模型,检测氧... 目的:探索血脂康预防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VD)的药效与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通过文献记载及多个数据库筛查分析,对交集靶点进行富集分析。随后使用高血脂合并月桂酸钠注射法制备CMVD大鼠模型,检测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内皮功能、组织形态变化,以及预测通路上相关蛋白质表达,研究血脂康防治CMVD的疗效,验证其机制。结果: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血脂康治疗CMVD的223个交集靶点,并筛选出43个关键靶点,这些靶点涉及蛋白质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正向调节,调节炎症反应等方面,聚类分析发现通路主要聚集于心肌损伤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通路]。动物实验表明,血脂康可以降低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心肌带(CK-MB)和1型乳酸脱氢酶(LDH 1)水平,有效改善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水平异常情况,纠正CMVD大鼠体内血管内皮调节代谢物一氧化氮(NO)与内皮素-1(ET-1)异常现象,减少CMVD大鼠血栓素B2(TXB2)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产生,抑制血小板凝聚。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血脂康可以减轻心肌缺血坏死面积,减少血栓形成。蛋白质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血脂康可显著促进PI3K与Akt活化并明显促进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蛋白质表达。结论:血脂康可有效预防CMVD导致的内皮功能障碍与心肌损伤,其机制与活化PI3K/Akt/eNOS通路,进而促进NO生成、维持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栓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血脂康 网络药理学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通路 内皮功能
下载PDF
Apelin/APJ系统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在防治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蒋虎刚 刘爱 +3 位作者 唐演 刘凯 赵信科 李应东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18,共7页
血管内皮细胞是冠状动脉微血管的结构基础,其分泌功能参与调节微循环的多种功能,而内皮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开放可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细胞凋亡。Apelin/APJ系统是内皮细胞膜跨膜信号转导的重要靶点,其具有抗氧化、抑制细胞凋... 血管内皮细胞是冠状动脉微血管的结构基础,其分泌功能参与调节微循环的多种功能,而内皮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开放可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细胞凋亡。Apelin/APJ系统是内皮细胞膜跨膜信号转导的重要靶点,其具有抗氧化、抑制细胞凋亡和促进血管生成等作用。因此,Apelin/APJ系统抑制MPTP开放是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潜在干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Apelin/APJ系统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 血管内皮细胞
下载PDF
负荷动态CT心肌灌注成像联合心脏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价值分析
7
作者 林新江 邵波 +1 位作者 李吕明 王怡欣 《现代实用医学》 2025年第1期74-77,共4页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指冠状动脉的微循环结构和功能受影响后出现的一系列异常临床症状^([1])。CMD与其相关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增加有关^([2])。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3]),高血压患者在无心外...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指冠状动脉的微循环结构和功能受影响后出现的一系列异常临床症状^([1])。CMD与其相关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增加有关^([2])。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3]),高血压患者在无心外膜阻塞性CMD情况下表现为心绞痛时,心脏负荷后心肌血流量(MBF)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明显减少,这可能与CMD导致的心肌缺血相关^([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荷动态CT心肌灌注成像 心脏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 高血压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早期临床预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王莉 吴春苑 +3 位作者 匡龙 宋佳贤 任骋 徐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9-44,50,共7页
目的 探讨左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联合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预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收治的AMI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失访10例,图... 目的 探讨左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联合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预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收治的AMI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失访10例,图像质量差筛除4例),最终纳入76例。术后48 h,患者接受左室心肌声学造影(MCE)技术检测。将患者根据冠状动脉微循环灌注情况分为非CMD组(n=53)及CMD组(n=23)。分析比较2组临床数据及超声心动图相关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MD发生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临床预测价值。结果 76例患者中,发生CMD 23例(30.26%)。CMD组的LVGLS、GRACE评分高于非CM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GLS、GRACE评分是急诊PCI术后AMI患者发生CMD的独立预测因子。LVGLS预测CMD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858(95%CI:0.769~0.948)。LVGLS联合GRACE评分预测CMD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891(95%CI:0.815~0.967)。结论 LVGLS是早期评估急诊PCI术后AMI患者CMD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其协同GRACE评分可以提高预测CMD发生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室整体纵向应变 心肌声学造影 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下载PDF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与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朱春临 高洁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279,共7页
近年来,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和代谢综合征(MetS)因对心血管造成不利影响而备受关注。CMD是导致心肌缺血的一种潜在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进展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MetS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CMD和... 近年来,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和代谢综合征(MetS)因对心血管造成不利影响而备受关注。CMD是导致心肌缺血的一种潜在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进展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MetS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CMD和MetS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了解两种疾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对于制订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至关重要。本文旨在综述二者的发展历程、MetS各组分与CMD之间的关系、疾病诊疗以及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心脏病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代谢综合征 综述 述评
下载PDF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发病机制及诊治现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杭 郭航远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6期190-193,共4页
冠状动脉微循环在全身血流灌注和阻力调节方面起重要作用。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是由冠状动脉管壁狭窄、微血管重构、内皮功能障碍等结构和功能改变引起的,与许多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关,且广泛存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本文回顾CM... 冠状动脉微循环在全身血流灌注和阻力调节方面起重要作用。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是由冠状动脉管壁狭窄、微血管重构、内皮功能障碍等结构和功能改变引起的,与许多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关,且广泛存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本文回顾CMD的相关研究,并总结近年来关于CMD的发病机制、诊断技术以及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心血管疾病 内皮功能障碍
下载PDF
基于脉络学说探讨糖尿病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中医病机及临床治疗
11
作者 滕燊医 客蕊 +2 位作者 王贺 符佳美 刘艺涵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4年第17期2408-2413,共6页
糖尿病患者长期、慢性的高血糖状态会使机体形成代谢记忆,通过氧化应激等方式破坏微血管内皮细胞,诱发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根据脉络学说,以及孙络与微血管的相关性,认为糖尿病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中医病机为:患者禀赋不足,脾胃虚弱,... 糖尿病患者长期、慢性的高血糖状态会使机体形成代谢记忆,通过氧化应激等方式破坏微血管内皮细胞,诱发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根据脉络学说,以及孙络与微血管的相关性,认为糖尿病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中医病机为:患者禀赋不足,脾胃虚弱,虚火内生导致的络气虚滞和长期情志不遂所致的络气郁滞,致使机体伏邪于内;糖脂内生,邪聚成毒,痰瘀阻于脉络,导致营卫不通,营卫失调导致脉络绌急。治疗方面,以全程治络为基础,调和营卫为重心,络气虚滞者以益气活血、调和营卫为主;络气郁滞者重在理气活血,以畅达脉络;毒损脉络者施以活血化瘀、祛痰宣痹之法;脉络绌急者辅以虫类药,以其搜风解痉之用,缓解脉络绌急痉挛的病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糖尿病 脉络学说 营卫理论 伏邪理论 微血管病变
下载PDF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病机与防治
12
作者 朱春临 苗丽娜 +1 位作者 魏康康 高洁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13-216,共4页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是缺血性心脏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与心血管疾病预后密切相关。“络病理论”作为中医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心血管领域的研究趋于成熟。本文基于络病理论探究CMD的病机与防治。从“络病”视角分析CMD发...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是缺血性心脏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与心血管疾病预后密切相关。“络病理论”作为中医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心血管领域的研究趋于成熟。本文基于络病理论探究CMD的病机与防治。从“络病”视角分析CMD发病机制可归结于气虚络瘀、痰瘀阻络和瘀毒内蕴,其中以气虚为本,瘀、痰、毒为标,瘀贯穿疾病始终,在治疗上应以补气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重视通补结合。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可以提供个性化和科学的诊疗方案,有望改善CMD最终的防治效果,以期为CMD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络病理论 中医 病机 防治
下载PDF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麝香保心丸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施治方义
13
作者 李慧茹 王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6期1143-1145,共3页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是诸多因素致心肌灌注不足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归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据阴阳气化失司立意,“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为CMD的核心病机,提出以“抚阳化气”为核心,“抑阴散凝”为重点而拓展的辨治框架,并基...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是诸多因素致心肌灌注不足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归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据阴阳气化失司立意,“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为CMD的核心病机,提出以“抚阳化气”为核心,“抑阴散凝”为重点而拓展的辨治框架,并基于此探讨麝香保心丸的施治方义,以期为临床多维度诊治CMD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阳化气 阴成形”理论 麝香保心丸 扶阳化气 抑阴散凝
下载PDF
多模态影像评价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杨佳敏 刘晓林 《中国医疗设备》 2024年第8期165-170,共6页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 Dysfunction,CMD)指在多种致病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冠状小动脉结构或功能异常所导致的心肌缺血临床综合征。存在CMD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发生率会显著增加。心肌灌注成像是评价心肌...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 Dysfunction,CMD)指在多种致病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冠状小动脉结构或功能异常所导致的心肌缺血临床综合征。存在CMD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发生率会显著增加。心肌灌注成像是评价心肌微循环和判断心血管疾病预后及不良事件的重要无创性检查方法。目前常用的影像检查技术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心脏磁共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经胸多普勒超声等方法,这些方法评估心肌缺血具有较高的准确性。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组学也在临床诊断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提供了可能。本文通过综述不同影像学技术在CMD诊断中的应用,探讨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不同作用,并展望影像组学在CMD评估中的潜在价值,通过对比分析,旨在为临床提供更全面的CMD诊断策略,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影像 冠心病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心肌灌注 无创诊断
下载PDF
肖长江基于心脾同治辨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15
作者 罗艺铃 杨文丽 +2 位作者 邹君芳 曹晨露 肖长江(指导)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第3期187-190,共4页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易引发冠状动脉微血管栓塞及功能障碍,中医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临床疗效显著。肖长江教授以心脾同治为核心,辨治PCI术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治疗以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为法,将加味三参汤作为基本方,并依...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易引发冠状动脉微血管栓塞及功能障碍,中医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临床疗效显著。肖长江教授以心脾同治为核心,辨治PCI术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治疗以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为法,将加味三参汤作为基本方,并依据证型加减方药,临床疗效显著。本文总结肖教授辨治PCI术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经验,并附医案一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脾同治 PCI术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加味三参汤 肖长江
下载PDF
活血化瘀中药防治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16
作者 张园园 高媛 +6 位作者 赵御凯 董正 陈济川 李岩松 赵智博 司健美 陈会君 《中医药导报》 2024年第12期83-87,共5页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是指冠状动脉微循环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冠状动脉血流量受损,最终导致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中中医多以活血化瘀中药治疗CMD。活血化瘀中药可通过多种分子机制对CMD发挥治疗作用,包括改善微血管内皮舒缩功...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是指冠状动脉微循环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冠状动脉血流量受损,最终导致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中中医多以活血化瘀中药治疗CMD。活血化瘀中药可通过多种分子机制对CMD发挥治疗作用,包括改善微血管内皮舒缩功能、促进微血管新生、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与迁移、抑制炎症反应、调控心脏细胞的凋亡、抑制氧化应激、改善血小板活化和聚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分子机制 中药 活血化瘀 信号通路
下载PDF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诊疗进展
17
作者 周清龙 高健 王福军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6期29-33,共5页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特殊类型,它是导致人们心绞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高,且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CMD的诊断方法大多数存在明显缺陷,因此在临床中容易出现误诊...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特殊类型,它是导致人们心绞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高,且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CMD的诊断方法大多数存在明显缺陷,因此在临床中容易出现误诊。目前,西医学界尚未确立CMD的确切治疗方案,临床上常常只能采用基于经验的治疗方法,然而大多数患者疗效未达到预期水平,但近年来中医治疗方式在该病治疗上显示出良好的疗效。本文旨在全面评述CMD的诊断技术及中西医治疗进展,以期为探索更有效的诊疗方法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微血管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非阻塞性冠心病合并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病人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麝香保心丸对其临床疗效的影响
18
作者 马慧敏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1期021-024,共4页
探讨NOCAD合并CMD患者的危险因素,并就麝香保心丸在NOCAD的使用进行分析。方法 从入院的NOCAD患者中选取200例开展研究,期限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将患者按照是否合并CMD分成两组,其中CMD组(n=96),非CMD组(n=104)。完善入院调查、检查... 探讨NOCAD合并CMD患者的危险因素,并就麝香保心丸在NOCAD的使用进行分析。方法 从入院的NOCAD患者中选取200例开展研究,期限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将患者按照是否合并CMD分成两组,其中CMD组(n=96),非CMD组(n=104)。完善入院调查、检查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等,并将有显著差异的结果带入Logistic回归分析中,探讨导致CMD的危险因素。采用抽签法将CMD患者分成两组,各48例。对照组常规对症方案治疗,观察组加用麝香保心丸治疗,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结果 女性、高血压史≥15年、糖尿病史≥15年、LDL-C升高、eGFR降低是导致NOCAD患者发生CMD的危险因素。经治疗,观察组LVEF、SAQ评分高于对照组,E/e'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6.25%(3/48),对照组不良反应率4.17%(2/48),组间对比(P>0.05)。结论 女性、高血压史>15年、糖尿病史>15年、LDL-C升高、eGFR下降是NOCAD患者出现CMD的危险因素;麝香保心丸治疗CMD效果良好,对心功能指标有积极影响,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阻塞性冠心病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危险因素 麝香保心丸 心血管病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19
作者 石川 《科学生活》 2024年第6期30-31,共2页
门诊时常有患者来心内科询问:“医生,我经常感觉胸闷、气促,偶尔有胸痛,但是心电图和心肌酶的检查都正常,这是什么原因呢?”“医生,我冠状动脉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都做了,检查结果都是正常的,但为什么还是有胸闷的症状?”胸闷、胸痛是... 门诊时常有患者来心内科询问:“医生,我经常感觉胸闷、气促,偶尔有胸痛,但是心电图和心肌酶的检查都正常,这是什么原因呢?”“医生,我冠状动脉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都做了,检查结果都是正常的,但为什么还是有胸闷的症状?”胸闷、胸痛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常见的心绞痛症状。十几年前,心内科医生的关注点还在因大血管的阻塞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的冠心病上面,认为冠状动脉大血管里的粥样硬化斑块是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粥样硬化斑块 心内科医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胸痛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冠状动脉狭窄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心肌酶
原文传递
心肌声学造影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运重建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 被引量:28
20
作者 王岚 马玉良 +7 位作者 王伟民 朱天刚 靳文英 赵红 曹成富 张前 王静 姜柏林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85-990,共6页
目的:应用心肌声学造影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运重建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入选2016年6月至2021年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及非ST段抬... 目的:应用心肌声学造影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运重建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入选2016年6月至2021年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于住院期间完成心肌声学造影的患者113例,根据心肌声学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组(CMD组,n=78)及微循环功能正常组(正常组,n=35)。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及血运重建情况以及心肌声学造影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MD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113例患者中CMD的发生率为69.0%。女性(OR=4.065,P=0.034)、陈旧性心肌梗死史(OR=13.364,P=0.021)、STEMI(OR=3.248,P=0.031)、术前罪犯血管TIMI血流<3级(OR=3.535,P=0.007)是CMD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有患者在心肌梗死急性期行心肌声学造影后未出现并发症。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CMD发生率较高,女性、陈旧性心肌梗死史、STEMI及术前罪犯血管TIMI血流<3级是CMD的预测因素。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行心肌声学造影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肌声学造影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