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0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健康期望评估结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路慧 康立惠 +6 位作者 程宇彤 李莉 杨永红 付林艳 李艳玲 王月影 白峻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1282-1287,共6页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患者健康期望评估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安贞医院住院的108例CTO患者,收集其一般资料,患者使用自评多维健康测定量表(multidimensional health measureme...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患者健康期望评估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安贞医院住院的108例CTO患者,收集其一般资料,患者使用自评多维健康测定量表(multidimensional health measurement instruments system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MHIEC)评估其健康期望,以低于MHIEC评分平均值定义为健康期望偏低,以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其健康期望偏低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108例,其中男性93例(86.1%),平均年龄(56.5±11.4)岁。检出健康期望偏低者28例,检出率为25.9%;不同性别、职业、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及家庭经济状况健康期望偏低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饮酒、高脂血症、PCI史以及血清肌钙蛋白I(Troponin,TnI)、BNP、HDL-C、LDL-C、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水平与健康期望偏低有关(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酒史(OR=3.261,95%CI:2.512~7.549)、高脂血症病史(OR=3.368,95%CI:2.692~8.112)、PCI史(OR=3.025,95%CI:1.968~6.264),TnI(OR=2.525,95%CI:1.985~4.525)、BNP(OR=3.583,95%CI:2.302~9.346)、LDL-C(OR=2.154,95%CI:1.223~2.639)、HDL-C(OR=0.582,95%CI:0.421~0.711)、SAS(OR=0.667,95%CI:0.424~0.821)、SDS(OR=0.768,95%CI:0.238~0.932)、PSQI(OR=2.433,95%CI:2.107~3.596)评分为CTO患者健康期望偏低影响因素(P<0.05)。结论:饮酒史、高脂血症、PCI史、心肌损伤、不良习惯、情绪和睡眠质量为健康期望评估偏低影响因素,可将其作为切入加强干预提升其健康期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 健康期望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单支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血运重建后对心脏功能和预后的影响
2
作者 孙刚 张学芳 +3 位作者 莫兹清 林荣杰 梁永耀 张高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10期878-883,共6页
目的探讨单支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chronic total occlusions,CTO)病变进行血运重建后对心脏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江门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诊断为单支冠状动脉CTO病变(其他... 目的探讨单支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chronic total occlusions,CTO)病变进行血运重建后对心脏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江门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诊断为单支冠状动脉CTO病变(其他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70%不需要进行干预)且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患者共102例。根据介入处理结果分为成功组(74例)和失败组(28例)。分别收集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以内及术后12个月以后的检测指标,包括血红蛋白(HGB)、肌钙蛋白I(Tn I)、血清肌酐(Sc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相关指标,并统计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同时对成功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观察不同病变血管开通后对心功能的影响。结果成功组患者术后3个月以内和12个月以后的NT-pro BNP[(1731.00±1434.11)pg/ml比(2681.35±2576.17)pg/ml,P=0.002;(772±700.90)pg/ml比(2681.35±2576.17)pg/ml,P<0.001]和LVEF[(49.15±8.64)%比(45.99±9.31)%,P=0.032;(52.84±8.02)%比(45.99±9.31)%,P<0.001]较术前都有改善,术后3个月以内的LVEDD较术前改变没有差异,但术后12个月以后较术前明显减小[(49.81±6.45)mm比(54.72±7.44)mm,P<0.001];失败组术前与术后的NT-pro BNP、LVEDD和LVEF均没有差异。在亚组分析中,前降支(LAD)[BNP:(1727.04±1509.03)pg/ml比(3005.79±2556.64)pg/ml,P=0.016和(633±567.14)pg/ml比(3005.79±2556.64)pg/ml,P<0.001;LVEF:(45.74±6.90)%比(41.08±7.61)%,P=0.032和(50.65±7.27)%比(41.08±7.61)%,P<0.001;LVEDD:(48.75±6.40)mm比(55.87±8.22)mm,P=0.002]和右冠状动脉(RCA)[BNP:(1656.55±1487.10)pg/ml比(2649.89±2892.95)pg/ml,P=0.042和(616.35±528.40)pg/ml比(2649.89±2892.95)pg/ml,P<0.001;LVEF:(53.59±8.15)%比(47.24±9.15)%,P=0.003;LVEDD:(49.71±6.28)mm比(54.27±7.31)mm,P=0.004]开通后对心功能的改善有意义,左回旋支(LCX)开通对心功能改善没有意义。成功组和失败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和MACE的发生率没有差异,但成功组术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明显减少(χ^(2)=53.175,P<0.001)。结论冠状动脉CTO开通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并减少了心绞痛的发作,其中LAD和RCA开通意义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 心脏功能 介入治疗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与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比较
3
作者 李涵 简立国 +5 位作者 刘士超 贾兴泰 李铮 贾梦奇 贵双俊 郭平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18期3361-3363,共3页
目的:观察药物涂层球囊(DCB)与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4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CTO的病人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DCB组(98例)和DES组(116例),... 目的:观察药物涂层球囊(DCB)与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4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CTO的病人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DCB组(98例)和DES组(116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预后[包括12个月后靶血管病变处再狭窄、再闭塞及靶病变血管血运重建(靶血管血运重建)率、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结果:两组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DCB组和DES组各61例。DCB组共78处CTO病变,其中5处进行补救性支架植入,共73处病变成功植入DCB;DES组共77处CTO病变。随访时,两组靶病变再狭窄、再闭塞及靶血管血运重建、靶血管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CB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DE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0%与9.84%,P<0.05)。结论:DCB治疗CTO病变中效果不劣于DES,出血事件概率低于DES,提示在CTO病变中单纯采用DCB治疗可行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完全闭塞性病 药物涂层球囊 药物洗脱支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下载PDF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血运重建前后体表心电图的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赵菁 王龙 +2 位作者 胡大一 王伟民 郭继鸿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97-499,共3页
目的评估体表12导联常规心电图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血运重建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本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有CTO病变并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154例,对其开通前及开通后12h心电图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PCI... 目的评估体表12导联常规心电图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血运重建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本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有CTO病变并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154例,对其开通前及开通后12h心电图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PCI术后,左回旋支、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各有61.1%、76.9%和72.9%在开通后发生相应改变。结论体表心电图可预测CTO病变行血运重建后心肌缺血病变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学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体表心电图 预测
下载PDF
PCI术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1
5
作者 季梅丽 茅文辉 杨阳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9年第31期3891-3892,共2页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病变患者行PCI术的护理体会。方法本院2007年3月—2008年1月共对261例CTO患者行PCI治疗,对其并发症及潜在的并发症进行护理。结果261例患者中2例出现心包积液,经心包穿刺引流后心包积液消失;1...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病变患者行PCI术的护理体会。方法本院2007年3月—2008年1月共对261例CTO患者行PCI治疗,对其并发症及潜在的并发症进行护理。结果261例患者中2例出现心包积液,经心包穿刺引流后心包积液消失;1例出现造影剂肾病,予以床边超滤后肾功能恢复。261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通过术前良好的护理干预及术后严密监测心电图、动态血压,给予抗凝治疗、鞘管护理、心理和生活护理等,可明显降低术后患者病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 介入术 护理
下载PDF
比伐芦定在老年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永 赵宏伟 +8 位作者 王成福 范春煜 张晓娇 罗德峰 朱宇 陈宝君 于国宁 侯爱洁 栾波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9年第11期1327-1329,1332,共4页
目的探讨比伐芦定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冠状动脉(冠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辽宁省人民医院就诊明确诊断CTO病变的老年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8例。随机... 目的探讨比伐芦定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冠状动脉(冠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辽宁省人民医院就诊明确诊断CTO病变的老年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8例。随机分为普通肝素(UFH)组(冠状动脉造影前给予2500 U,PCI前补充100 U/kg,每过1 h追加1000 U;66例)和比伐芦定组(0.75 mg/kg负荷量,续以1.75 mg/kg/h至术后4 h;52例)。主要有效性终点定义为住院期间及出院后6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安全性终点是PCI后任何出血或者术区相关并发症。结果比伐芦定组PCI后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3.8%vs.16.7%,P=0.037)、小出血发生率(17.3%vs.34.8%,P=0.039)均显著低于UFH组。住院期间,比伐芦定组PCI相关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UFH组(9.6%vs.25.8%,P=0.032);出院后6个月时间内,两组MACE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老年冠脉CTO病变患者PCI中使用比伐芦定抗凝治疗可降低无复流/慢血流和PCI相关急性心梗发生率,同时可降低术区出血相关并发症,不增加6个月MACE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比伐芦定 普通肝素
下载PDF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的介入治疗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正东 李平 《海南医学》 CAS 2009年第12期146-150,共5页
随着介入器械和介入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改进,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的手术成功率获得了很大的提高,但CTO病变仍然是目前介入治疗领域的难点和热点。本文就其相关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慢性完全闭塞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进展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再通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左室心肌重塑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杨波 邓云超 +3 位作者 谭利国 张蕾 唐俊明 王家宁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8年第4期410-413,417,共5页
目的探究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再通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左室心肌重塑的影响。方法纳入自2015年9月~2017年6月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确诊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同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目的探究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再通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左室心肌重塑的影响。方法纳入自2015年9月~2017年6月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确诊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同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再通成功的患者62例,对其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采集纳入对象的一般资料及再通前后的心脏彩超及血清学数据,应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基线水平相比,再通后1年患者体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295.25±468.90)pg/ml vs.(492.90±840.25)pg/ml,P=0.001]、低密度脂蛋白(LDL)[(1.94±0.65)mmol/L vs.(2.41±0.93)mmol/L,P<0.001]、三酰甘油(TG)[(1.33±1.02)mmol/L vs.(1.52±1.02)mmol/L,P=0.018]、总胆固醇(TC)[(3.25±0.79)mmol/L vs.(4.15±1.12)mmol/L,P<0.001]水平较前明显降低,其差距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基线水平相比,再通1年后单支血管病变亚组NT-pro BNP明显低于多支血管病变亚组[(254.9±381.6)pg/ml vs.(515.2±600.5)pg/ml,P=0.027]、无侧枝循环亚组NT-pro BNP值明显低于有侧枝循环亚组[(210.65±279.05)pg/ml vs.(457.65±559.48)pg/ml,P=0.040]。结论 PCI再通可明显改善冠状动脉CTO患者左室心肌重塑,提高患者心功能;单支血管病变、无侧枝循环的冠状动脉CTO病变患者更能从CTO-PCI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慢性完全闭塞 介入治疗 心室重塑 单支病 侧枝循环
下载PDF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经间隔支逆向PCI导丝不能通过的预测因素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罗德锋 栾波 +6 位作者 侯爱洁 王成福 赵宏伟 孟庆坤 张晓娇 李毅 王永 《疑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361-365,共5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经间隔支逆向介入治疗术导丝通过失败的预测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6月辽宁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治疗中心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为CTO病变,并且接受经间隔支逆向PCI患者167例,以手术是否...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经间隔支逆向介入治疗术导丝通过失败的预测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6月辽宁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治疗中心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为CTO病变,并且接受经间隔支逆向PCI患者167例,以手术是否成功分为成功组138例,失败组29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与手术失败相关的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经间隔支逆向PCI失败的可能预测因素。结果失败组患者LAD-CTO、侧支迂曲、Werner侧支评分0~1级、侧支入口<90°和侧支出口<90°比例均高于成功组(χ^(2)/P=10.441/0.002,20.053/<0.001,22.182/<0.001,17.660/<0.001,18.722/<0.001),失败组患者侧支无分支的比例低于成功组(χ^(2)/P=8.477/0.006);失败组患者造影剂使用剂量、X线暴露剂量和手术时间均高于成功组(t/P=12.624/0.012,10.254/0.032,13.054/0.021)。2组患者住院期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主要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侧支迂曲、RCA-LAD侧支、侧支入口<90°和侧支出口<90°是经间隔支逆向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5.311(1.219~10.354)、2.229(1.533~5.511)、1.621(1.032~3.024)、1.544(1.108~3.221)]。结论侧支循环迂曲、RCA-LAD侧支循环、侧支入口和出口<90°为经间隔支逆向PCI的CTO患者手术失败的主要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 逆向介入治疗 间隔支 预测因素
下载PDF
不同程度侧支循环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段娜 栾波 +1 位作者 侯爱洁 罗德锋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第8期24-28,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侧支循环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辽宁省人民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血管完全闭塞并成功开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10例,根据...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侧支循环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辽宁省人民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血管完全闭塞并成功开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10例,根据Rentrop分类将患者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0级或1级)和侧支循环良好组(2级或3级);收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N端脑钠肽前体指标、6 min步行试验、超声心动图评价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NT-proBNP水平均低于术前(P<0.05);侧支循环不良组术后1个月NT-proBNP水平低于术前,术后6个月水平低于术后1个月(P<0.05);侧支循环良好组术后1个月NT-proBNP水平低于术前(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侧支循环与不同时间点NT-proBNP指标存在交互效应(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6个月LVEDD水平均低于术前,LVEF值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存在交互效应(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6个月6 min步行试验距离明显长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不同程度侧支循环与不同时间点6 min步行试验距离存在交互效应(P<0.05)。结论侧支循环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术前心功能及活动耐量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并且对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成功开通闭塞血管后的心功能改善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 冠状动脉 侧支循环 心功能
下载PDF
旋转DSA技术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丁志伟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7年第3期59-60,64,共3页
目的观察旋转DSA技术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5-01~2017-01就诊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100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旋转DSA技术进行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 目的观察旋转DSA技术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5-01~2017-01就诊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100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旋转DSA技术进行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诊治,对照组采用常规DSA造影技术进行诊治,比较两组成像质量及检测出左、右冠状动脉中段完全性闭塞的例数。结果应用旋转DSA技术诊治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可避免血管的重叠,能显示最佳的角度、分叉处的病变及冠脉血管的全貌,可观察冠脉血管的整体形态。对诊治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有很大的价值。结论旋转DSA技术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诊治过程中具有空间分辨率与图像分辨率较高的特点,可提供准确的病变信息,对介入手术的成功具有较大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DSA技术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疾病 介入治疗
下载PDF
女性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及PCI疗效
12
作者 麦晓燕 韩雅玲 +3 位作者 郭亮 荆全民 李毅 张效林 《心脏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320-322,326,共4页
目的分析女性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的临床特点以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方法将2005年1月~12月CTO的连续病例,按性别分为男性和女性两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冠脉造影资料、PCI成功率以及院内并发症。结... 目的分析女性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的临床特点以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方法将2005年1月~12月CTO的连续病例,按性别分为男性和女性两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冠脉造影资料、PCI成功率以及院内并发症。结果与男性相比,女性患者年龄大[(69±7)岁vs(59±11)岁,P〈0.01],住院时间长[(11±5)dm(8±3)d,P〈0.01],糖尿病,高血脂以及高血压发生率比男性多(42% vs 29%,51%vs 42%,54%vs41%,均P〈0,05),心功能不全明显高于男性(31%vs11%,P〈0,01),且CTO闭塞时间超过12个月比例明显高于男性(57%vs39%,P〈0,01)。典型心绞痛表现较男性少(58%vs76%,P〈0.01),男性患者多有吸烟史和饮酒史(15%vs47%,18.1%vs32%,均P〈0.05)。女性患者多支病变、病变残端刀切状,闭塞端≥15mm,病变近端及病变处钙化比例均高于男性组(42%vs20%,42%vs29%,19%vs10%,均P〈0.05)。女性CTO患者行PCI术成功率低于男性组(83%vs92%,P〈0.01)。女性组CTO患者术后1年无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生存率(MACCE)低于男性组(P〈0.05)。结论女性CTO患者人群年龄偏大,易感因素多,病变特征比较复杂,手术成功率低,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慢性完全闭塞 女性
下载PDF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支数对PCI后心电复极化及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史习良 陈莲 +2 位作者 刘刚 程坚 郑启东 《浙江医学》 CAS 2022年第16期1777-1780,共4页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病变支数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电复极化及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余姚市人民医院成功行PCI的CTO患者164例,按照主要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不同分为...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病变支数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电复极化及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余姚市人民医院成功行PCI的CTO患者164例,按照主要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不同分为单支病变组114例和多支病变组50例。比较不同病变支数患者PCI前后心电复极化指标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采用Rentrop分级法评估)。结果 不同病变支数患者PCI前心电复极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CI后,多支病变组患者校正QT间期(QTc)明显小于单支病变组(P<0.05),T波异常比例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而心率、QT离散度(QTd)、QTc、T波尖峰-T波末尾时间(Tp-Te)、病理性Q波或碎裂QRS波比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病变支数患者Rentrop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O病变支数对PCI后QTc、T波异常有影响,但对其他心电复极化指标及侧支循环建立基本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慢性完全闭塞性病 心电图 复极化
下载PDF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逆向介入治疗失败的发生率和预测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杜旭 王永 +1 位作者 吴天兵 栾波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1年第10期891-895,共5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逆向介入治疗术中导丝和微导管寻径成功后手术未能成功的发生率和预测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310例经逆向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CTO患者。在导丝和微导管寻径成功后,根据最终手术成功与...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逆向介入治疗术中导丝和微导管寻径成功后手术未能成功的发生率和预测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310例经逆向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CTO患者。在导丝和微导管寻径成功后,根据最终手术成功与否,将患者分为两组:成功组(n=278)、失败组(n=32)。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方法探讨手术失败的相关因素和预测因素。结果10.3%(32/310)患者在导丝和微导管寻径成功后手术未能成功。失败组Werner侧枝循环CC0-1级、病变血管钙化、病变长度>20 mm、手术时间、造影剂使用剂量和X线暴露剂量显著高于成功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病变血管钙化、病变长度>20 mm和侧枝迂曲与逆向介入治疗失败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变血管钙化是逆向介入治疗失败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逆向介入治疗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失败的主要预测因素为冠状动脉血管钙化。改善钙化血管处理策略和器械可提高逆向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慢性完全闭塞性病 逆向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预测因素 血管钙化
下载PDF
ECMO辅助下高危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凡凡 兰江 +1 位作者 蔡粤 肖竹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9年第5期319-319,321,共2页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是经皮冠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尚未完全攻克的最后堡垒[1]。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可改善缺血心肌的灌注,保护心功能,减少缺血相关心律失常,增加...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是经皮冠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尚未完全攻克的最后堡垒[1]。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可改善缺血心肌的灌注,保护心功能,减少缺血相关心律失常,增加冠状动脉供血能力的储备,在其他血管发生闭塞时可以提供代偿。但是CTO-PCI 是一类复杂手术,有可能因并发症而给患者带来风险[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完全闭塞性病 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ECMO 患者 护理 高危 经皮冠脉介入
下载PDF
低剂量替格瑞洛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PCI后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赵宏伟 栾波 +6 位作者 侯爱洁 王永 张晓娇 王成福 孟庆坤 朱宇 崔春生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0年第1期58-61,共4页
目的比较小剂量替格瑞洛(120 mg负荷量,序贯60 mg 2/d,口服)与常规剂量氯吡格雷(300 mg负荷量,序贯75 mg 1/d,口服)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研究共入选35... 目的比较小剂量替格瑞洛(120 mg负荷量,序贯60 mg 2/d,口服)与常规剂量氯吡格雷(300 mg负荷量,序贯75 mg 1/d,口服)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研究共入选357例成功接受PCI的CTO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接受小剂量替格瑞洛组175例和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组182例,详细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及随访1年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与出血事件。结果低剂量替格瑞洛组在住院期间MACCE与标准剂量氯吡格雷组无显著差异(2.3%vs.4.4%,P=0.381)。住院期间低剂量替格瑞洛组小出血风险显著低于标准剂量氯吡格雷组(2.3%vs.7.7%,P=0.027),大出血方面均无显著差异(0.6%vs.0.5%,P=1.00)。随访至1年,低剂量替格瑞洛组MACCE显著低于标准剂量氯吡格雷组(2.3%vs.7.1%,P=0.045),其中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TVR)比例显著低于标准剂量氯吡格雷组(5.1%vs.11.5%,P=0.03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低剂量替格瑞洛组1年无MACCE生存率显著高于标准剂量氯吡格雷组(P=0.005)。随访至1年,低剂量替格瑞洛组小出血风险显著低于标准剂量氯吡格雷组(4.6%vs.11.0%,P=0.030),大出血方面均无显著差异(1.1%vs.2.2%,P=0.685)。结论中国人CTO患者PCI后接受小剂量替格瑞洛较常规剂量氯吡格雷,可显著降低TVR和复合MACCE事件,同时降低小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剂量替格瑞洛 氯吡格雷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诊治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2
17
作者 段青顺 《实用医技杂志》 2019年第6期741-743,共3页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CTO)疾病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最终阶段,该类疾病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已达到100%,其血流TIMI级别为0级,闭塞血管已无灌注或无血流迹象[1]。临床虽可通过介入治疗血管狭窄、闭塞的症状,使得血管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CTO)疾病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最终阶段,该类疾病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已达到100%,其血流TIMI级别为0级,闭塞血管已无灌注或无血流迹象[1]。临床虽可通过介入治疗血管狭窄、闭塞的症状,使得血管重新恢复灌注,但针对CTO患者而言,其血管闭塞情况较为复杂,且闭塞病变时间较长,从而增加了介入治疗的难度、风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完全闭塞性病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冠状动脉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性 诊治 介入治疗 狭窄程度 TIMI
下载PDF
三种影像学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介入治疗中的运用
18
作者 范凯伦 刘坤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4期188-193,共6页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血运再通治疗可明显改善CTO患者的心绞痛等症状,CTO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成功实施很大程度上需依赖各种影像学手段进行术前术后的评估及...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血运再通治疗可明显改善CTO患者的心绞痛等症状,CTO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成功实施很大程度上需依赖各种影像学手段进行术前术后的评估及术中的引导。本文主要对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三种影像学手段在CTO-PCI术前、术中、术后的应用价值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 血管内超声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对比研究
19
作者 王锡峥 杨毅 +3 位作者 齐弘炜 赵建刚 陈楠 袁彪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5年第8期1096-1099,1105,共5页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这2种治疗方法在实现完全血运重建、改善心功能及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3年...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这2种治疗方法在实现完全血运重建、改善心功能及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3年5月该院收治的86例CTO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A组(n=43)和B组(n=43)。A组给予CABG治疗,B组实施PCI治疗。比较2组术后完全血运重建情况[搏动指数(PI)、血管血流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前1 d与术后7 d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以及术后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A组血管血流量、住院费用均高于B组,住院时间长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 2组LVEF高于术前1 d, LVEDD、LVESD均小于术前1 d, NT-proBNP水平低于术前1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 2组LVEF、LVEDD、LVESD与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各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BG和PCI在治疗CTO方面的效果和安全性较为一致,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CABG在实现完全血运重建方面更具优势,而PCI则有助于加快术后恢复并减轻经济负担,二者在临床应用中均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 心功能指标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指导中的应用
20
作者 吴晓明 王波 +1 位作者 崔晓剑 舒锦尔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0-144,共5页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指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ICA)证实的CTO患者300例,患...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指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ICA)证实的CTO患者300例,患者术前均接受CCTA检查。记录CCTA形态学参数闭塞段近端形态、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血管线样强化、闭塞段内血管钙化情况、闭塞段内血管钙化面积≥横截面50%、病变走行迂曲(>45°)、侧支血管情况、血管开口病变,并分析以上参数与PCI治疗结果的关系。结果300例CTO患者病变共325处,PCI治疗成功227处(69.85%),PCI治疗失败98处(30.15%);失败组闭塞段近端钝形、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血管钙化面积≥横截面50%、病变走行迂曲(>45°)明显高于成功组(P<0.05),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明显低于成功组(P<0.05),两组其余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OR=1.975,95%CI:1.306~2.988)、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OR=3.831,95%CI:1.332~11.017)、闭塞段内线样强化(OR=1.702,95%CI:1.007~2.879)是预测PCI治疗成功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CCTA评价冠状动脉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其中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是预测PCI治疗成功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形态学 介入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