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冠状动脉CTA老年人冠状动脉硬化斑块及易损斑块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李涛 臧海英 +6 位作者 卢红 臧雪芳 周海坤 王超 李伟娜 张晗 杨卫东 《河北医药》 CAS 2015年第12期1833-1835,共3页
目的研究老年人冠状动脉硬化斑块及易损斑块的特点,为冠心病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60岁以上患者及健康体检者105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统计各型斑块数量及受累节段,单支及多支病变数量,将易损斑块与稳定型斑块远端是否存在代偿性扩张... 目的研究老年人冠状动脉硬化斑块及易损斑块的特点,为冠心病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60岁以上患者及健康体检者105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统计各型斑块数量及受累节段,单支及多支病变数量,将易损斑块与稳定型斑块远端是否存在代偿性扩张及侧支循环血管进行对比。结果硬化斑块总数587个,钙化斑块、混合型斑块、软斑块及易损斑块各占斑块总数的比例是57.2%、37.3%、5.5%、37.9%。能观察到易损斑块组远端血管存在代偿性扩张的斑块数量与稳定型斑块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1)。观察到易损斑块组远端侧支循环血管的斑块数量与稳定型斑块组之间明显差异(P>0.05)。结论 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能够在筛查老年人群冠状动脉硬化斑块及易损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A 老年人群 冠状动脉硬化斑块 易损斑块
下载PDF
普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硬化斑块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吴宗贵 陈金明 +4 位作者 黄佐 赵君 黄高忠 张家友 宋维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1-163,共3页
目的 :观察普伐他汀 (10 m g/ d)对动脉硬化斑块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方法 :5 7例冠心病患者 (4 4例男性、13例女性 ) ,年龄 (5 8.4± 11.3)岁 ,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在冠脉造影当晚起口服普伐他汀 10 mg/ d,经平均 7.3个月随访 ,... 目的 :观察普伐他汀 (10 m g/ d)对动脉硬化斑块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方法 :5 7例冠心病患者 (4 4例男性、13例女性 ) ,年龄 (5 8.4± 11.3)岁 ,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在冠脉造影当晚起口服普伐他汀 10 mg/ d,经平均 7.3个月随访 ,复查冠脉造影和血脂。 结果 :(1)普伐他汀具有明显调脂作用 ,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 DL - C)和甘油三酯 (TG)分别下降 15 .0 % (P<0 .0 1)、18.0 % (P<0 .0 1)和 6 .0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 C)升高 10 .6 % ;对照组 TC和 L DL - C有下降趋势 ,但无统计学意义。(2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直径无明显变化。(3)治疗组急性心肌梗死、需行 PTCA或 CABG的反复心绞痛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 (P<0 .0 5 )。 (4 )普伐他汀对心率、血压和左室射血分数无明显影响。结论 :普伐他汀能稳定斑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这一作用可能与其调脂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伐他汀 心血管事件 调脂作用 冠状动脉硬化斑块 冠心病
下载PDF
应用冠状动脉CTA研究中年人群冠状动脉硬化斑块性质及分布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涛 臧海英 刘素佳 《河北医药》 CAS 2014年第13期2035-2036,共2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有年轻化,低龄化的趋势。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对中年人群是一重要杀手,所以了解中年人群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的性质及分布特点对早期指导治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A 中年人群 冠状动脉硬化斑块
下载PDF
冠状动脉狭窄行经皮冠状动脉硬化斑块旋磨成形术32例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5
4
作者 吴红彦 王明英 曹允芳 《齐鲁护理杂志(下半月刊)(外科护理)》 2008年第4期3-4,共2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狭窄行经皮冠状动脉硬化斑块旋磨成形术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为32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硬化斑块旋磨成形术,并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患者术后血管狭窄程度、侧支循环积分、左心...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狭窄行经皮冠状动脉硬化斑块旋磨成形术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为32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硬化斑块旋磨成形术,并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患者术后血管狭窄程度、侧支循环积分、左心室射血分数与术前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行冠状动脉硬化斑块旋磨成形术,并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硬化斑块旋磨成形术 冠状动脉狭窄 围术期护理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硬化斑块旋磨成形术的护理
5
作者 孙健美 李丽莉 侯瑞 《哈尔滨医药》 2003年第6期83-83,共1页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硬化斑块旋磨成形术 护理 冠心病 手术治疗
下载PDF
冠状动脉硬化斑块影像学测定以及相关的近期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施丽波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15期186-188,共3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硬化斑块 影像学技术 影像测定 疾病治疗方法 硬化治疗 动脉粥样 心血管 动脉
下载PDF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逆转临床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于浩森 史博意 +2 位作者 史青博 赵振舟 李牧蔚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4年第6期757-760,765,共5页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指出,我国目前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升高,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管腔狭窄或阻塞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的主要原因...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指出,我国目前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升高,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管腔狭窄或阻塞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的主要原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血运重建方法是其有效治疗方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术后并发症[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运重建 健康与疾病 心血管病 公共卫生问题
下载PDF
CCTA评估FAI指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8
作者 杨启楠 张雪瑞 白汉林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11期69-71,共3页
目的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评估脂肪衰减指数(FAI)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于我院接受CCTA检查的120例患者资料,根据冠状动脉有无斑块将其分为有斑块组(n=73)和无斑块组(n=47),基于CCT... 目的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评估脂肪衰减指数(FAI)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于我院接受CCTA检查的120例患者资料,根据冠状动脉有无斑块将其分为有斑块组(n=73)和无斑块组(n=47),基于CCTA图像使用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测量冠状动脉周围FAI,分析有斑块组相应节段血管斑块特征及血管周围FAI值,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二者间的关系。结果相较于无斑块组,有斑块组男性较多、年龄较大,且同时患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血脂的占比更高(P<0.05);两组体重指数和吸烟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左前降支FAI值均高于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FAI值(P<0.05),且有斑块组左前降支FAI值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有斑块组中共有122支冠状动脉内存在斑块,斑块多为单发(55.74%)、钙化(49.18%)、局限性病变(84.43%),且多数血管狭窄程度超过50%(69.67%);不同斑块类型、病变范围间的血管周围FAI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斑块数量及血管狭窄程度的血管周围FA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斑块的分布血管、斑块类型和斑块病变范围均为影响FAI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5)。结论基于CCTA可定量评估FAI、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参数及血管狭窄程度,且斑块的分布血管、类型和病变范围可明显影响血管周围FAI值,临床中应加强对这类患者斑块进展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脂肪衰减指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炎症 影像学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腔内影像学指导下旋磨联合血管内碎石术治疗重度冠状动脉钙化病变1例
9
作者 胡司淦 高大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7-339,共3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76岁,因“发作性胸痛半年余,加重1周”入院。查体:脉搏74次/min,血压138/73 mm Hg(1 mm Hg=0.133 k Pa),口唇无发绀,肝颈静脉反流征阴性,双肺呼吸音清。心界正常,心率74次/min,律齐,无杂音。心电图检查示V1-5导联ST-T... 1临床资料患者男,76岁,因“发作性胸痛半年余,加重1周”入院。查体:脉搏74次/min,血压138/73 mm Hg(1 mm Hg=0.133 k Pa),口唇无发绀,肝颈静脉反流征阴性,双肺呼吸音清。心界正常,心率74次/min,律齐,无杂音。心电图检查示V1-5导联ST-T变化。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cTn)I 2.46μg/L,诊断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罪犯病变前降支近中段弥漫性重度钙化狭窄,最重处95%狭窄(图1(1)),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3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化斑块 血管内超声 经皮冠状动脉硬化斑块旋磨术 血管内碎石术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显示粥样硬化斑块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10
作者 唐远雪 焦欢 +2 位作者 李奎 吴蕾 丁红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3年第12期1043-1050,共8页
[目的]探讨胸部计算机断层成像(CT)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P)列线图模型的构建及斑块稳定性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将2020年1月—2021年10月接受CT扫描的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资料进行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收集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 [目的]探讨胸部计算机断层成像(CT)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P)列线图模型的构建及斑块稳定性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将2020年1月—2021年10月接受CT扫描的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资料进行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收集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等)、既往史、合并疾病、血压、血生物化学指标等方面的信息。根据CT显示冠状动脉情况分为有CAP和无CAP两组。LASSO回归交叉验证法对数据降维,构建列线图模型并验证,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应用价值,最优尺度回归分析评估CAP-CT值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分析的CAP患者240例,非CAP患者52例;调节参数(λ+1se)后,年龄、尿酸、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为非零特征的变量,有统计学意义的年龄及eGFR构建列线图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59(95%CI:0.691~0.828)、灵敏度为73.8%、特异度为71.2%;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模型拟合度较好(χ2=11.846,P=0.158),预测准确性为82.2%;Bootstrap重抽样内部验证平均绝对误差为0.029,校正曲线与理想曲线基本拟合,决策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在风险阈值为0.10~0.40时有良好的净获益;合并糖尿病和β2微球蛋白(β2-MG)是影响CAP-CT值的独立风险因素(均P<0.05),重要性分别为0.121、0.564。[结论]重视肾脏功能的保护及血糖达标将有利于降低CAP的形成及增加CAP稳定性,尤其在选择用药时,应该更多关注肾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计算机断层成像 糖尿病 年龄 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 Β2微球蛋白
下载PDF
CCTA与ICA评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特征及其与心肌缺血性损伤的相关性 被引量:6
11
作者 杨喆 叶刚 王高生 《西部医学》 2023年第7期1083-1088,共6页
目的 使用冠状动脉CT造影(CCTA)与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ICA)分析评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特征,并探究其与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性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临床疑似或确诊冠心病患者,患者均接受CCTA... 目的 使用冠状动脉CT造影(CCTA)与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ICA)分析评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特征,并探究其与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性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临床疑似或确诊冠心病患者,患者均接受CCTA与IC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情况的差异,并根据ICA检查血流储备分数(FFR)值分为心肌缺血性损伤组(FFR<0.8,n=39)和无心肌缺血性损伤组(FFR≥0.8,n=31),比较两组CCTA检查斑块特征参数指标钙化积分、斑块总体积、钙化斑块体积、斑块负荷、重建指数和病变长度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CTA斑块特征参数指标与心肌缺血性损伤的关系。结果 检出的556段冠状动脉节段中,CCTA诊断冠状动脉轻度、中度和重度狭窄分别为147段、52段和28段,ICA诊断轻度、中度和重度狭窄分别为94段、57段和54段,CCTA与I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一致性良好(Kappa值=0.864,P>0.05);CCTA在冠状动脉节段水平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53%(520/556)、96.59%(198/205)、91.74%(322/351)、87.22%(198/227)和97.87%(322/329);心肌缺血性损伤组患者钙化积分、斑块总体积、斑块负荷、重建指数和病变长度均明显高于无心肌缺血性损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钙化斑块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钙化积分、病变长度是影响心肌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CCTA能有效评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析冠状动脉斑块特征,各斑块特征参数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缺血性损伤情况,钙化积分、病变长度是影响心肌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对于指导临床筛选高危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造影 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心肌缺血性损伤
下载PDF
NAFLD合并CAP患者肝脾CT比值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性质的统计学关系初步研究
12
作者 刘勇 张兴强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7期71-73,共3页
目的采用初步统计学方法探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合并冠状动脉硬化斑块(CAP)患者肝脾CT比值变化及其与斑块类型、性质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NAFLD合并CAP患者72例作为病例组,另按照2:1原则选取单纯NAFLD患者3... 目的采用初步统计学方法探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合并冠状动脉硬化斑块(CAP)患者肝脾CT比值变化及其与斑块类型、性质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NAFLD合并CAP患者72例作为病例组,另按照2:1原则选取单纯NAFLD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尿酸(UA)]水平、肝(L)脾(S)CT比值(L/S比值),评价L/S比值与血脂指标、肝功能指标相关性,分析NAFLD合并CAP的影响因素,比较病例组不同L/S比值患者斑块类型、性质分布情况,分析L/S比值与斑块类型、性质的关系。结果两组BMI、吸烟、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血清TC、TG、HDL-C、LDL-C、ALT、AS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L/S比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比值与血清TC、TG、LDL-C、ALT、AST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P<0.05);BMI、吸烟、合并糖尿病、高血压、UA、L/S比值是NAFLD合并CAP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不同L/S比值患者斑块类型、性质分布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比值与斑块稳定性、性质呈负相关(P<0.05)。结论L/S比值、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等多因子与NAFLD合并CAP有关,但L/S比值可为临床评估NAFLD合并CAP风险及斑块特征提供量化参考,对指导早期制定干预策略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冠状动脉硬化斑块 血脂 谷丙转氨酶 甘油三脂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13
作者 高连辉 徐冰 宋微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2年第16期3028-3031,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检查的10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心脏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冠状...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检查的10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心脏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观察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冠脉狭窄程度诊断准确率及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辨别准确率。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冠脉狭窄程度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6.96%、96.10%、94.00%,Kappa值为0.831,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脉狭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7,P>0.05)。100例患者中67例患者为稳定型心绞痛,33例患者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灵敏度、准确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55%、78.79%、86.00%,Kappa值为0.683,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1,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心脏病患者,可有效诊断冠脉狭窄程度及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心脏病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冠脉狭窄程度 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血清胱抑素C、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的关系 被引量:17
14
作者 李庆 王聪霞 +7 位作者 董新 韩振华 魏瑾 张春艳 张岩 路艳 张荣 丁抗宁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研究血清胱抑素C(Cys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CAPB)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因拟诊冠心病而行冠脉造影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Gensini积分法对冠心病患者主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定量评估,应用Sulli... 目的研究血清胱抑素C(Cys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CAPB)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因拟诊冠心病而行冠脉造影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Gensini积分法对冠心病患者主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定量评估,应用Sullivan提出的方法对CAPB进行评估,并对CysC、hs-CRP与Gensini积分及CAPB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血清CysC水平相比稳定性心绞痛组明显升高(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血清CysC、hs-CRP水平与CAPB密切相关(P<0.05)。结论血清CysC、hs-CRP水平与CAPB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判断急性冠脉事件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胱抑素C 高敏C反应蛋白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
下载PDF
核因子-κB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及与病变进展的关系 被引量:6
15
作者 白玉 王中群 +2 位作者 姚文健 赵卫星 孙雷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2420-2422,共3页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核因子-κB(NF-κB)、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两因子间的潜在关系。方法从55例尸检标本中获得55个冠状动脉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NF-κB、ICAM-1在各组冠脉中的...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核因子-κB(NF-κB)、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两因子间的潜在关系。方法从55例尸检标本中获得55个冠状动脉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NF-κB、ICAM-1在各组冠脉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冠状动脉NF-κB、ICAM-1不表达,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NF-κB、ICAM-1表达均增加(P<0.05),且两者在内膜中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738,P=0.000)。结论 NF-κB、ICAM-1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演进。NF-κB作为引发炎症的关键转录因子有可能上调了ICAM-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核因子-ΚB 细胞间黏附分子-1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冯民 陈琛 +3 位作者 梁艳胜 王佳 王建 徐会圃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18期102-106,共5页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常用治疗方法。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是分辨率高达10μm的腔内影像学技术。在PCI术前,应用OCT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明确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检测斑块破裂、斑块糜烂...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常用治疗方法。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是分辨率高达10μm的腔内影像学技术。在PCI术前,应用OCT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明确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检测斑块破裂、斑块糜烂、微通道形成、钙化结节和巨噬细胞浸润情况;O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夹层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高;OCT还可用于冠状动脉复杂性病变(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诊断。PCI术前得到的OCT数据可指导PCI术中支架型号选择,确定PCI支架着陆点。OCT可用于评价PCI术后植入支架膨胀和贴壁情况、观察支架边缘夹层、组织脱垂或支架内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情况。PCI术后随访中可采用OCT观察PCI术后支架表面内皮修复情况,评估PCI治疗后支架内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明确PCI支架植入失败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冠状动脉狭窄
下载PDF
心外膜脂肪体积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5
17
作者 郝星 龙仙萍 +3 位作者 王正龙 刘西平 石蓓 陈文明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33期47-49,共3页
目的探讨心外膜脂肪体积(EATV)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冠心病126例(冠心病组),根据疾病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49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31例;按照斑块... 目的探讨心外膜脂肪体积(EATV)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冠心病126例(冠心病组),根据疾病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49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31例;按照斑块稳定类型分为稳定型46例和不稳定型80例;根据斑块成分分为软斑块40例、混合斑块39例和钙化斑块47例。另外选择同期性别、年龄匹配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72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类患者EATV和血清MMP-2水平,分析冠心病患者EATV和MMP-2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EATV增大,血清MMP-2水平升高(P均<0.05)。与稳定型斑块患者相比,不稳定型斑块患者EATV增大,血清MMP-2水平升高(P均<0.05)。SA、UA、AMI患者EATV逐渐增大,血清MMP-2水平逐渐升高,软斑块,混合斑块、钙化斑块患者逐渐EATV增大,血清MMP-2水平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EATV大小与血清MMP-2水平呈正相关(r=0.752,P=0.019)。结论冠心病患者EATV增大,血清MMP-2水平升高,且EATV增大及血清MMP-2水平升高程度与冠心病的类型、斑块稳定性及斑块成分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心外膜脂肪体积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下载PDF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MMP2、MMP9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宇 高阅春 +2 位作者 任学军 李海宴 陈方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38-40,43,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关系及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的水平变化。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患者72例,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40例,稳定型心绞痛(SA)...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关系及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的水平变化。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患者72例,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40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3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血清MMP2及MMP9水平,并比较ACS、SA患者治疗前后MMP2及MMP9水平的变化。结果:(1)治疗前ACS组患者MMP2和MMP9的水平高于SA组(P<0.05);(2)ACS和SA患者治疗前后MMP2和MMP9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CS组患者冠脉斑块主要为Ⅱ型,而SA组患者冠脉斑块主要为Ⅰ型和Ⅲ型;(4)冠脉斑块中Ⅱ型斑块较Ⅰ、Ⅲ型斑块的MMP2及MMP9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P2及MMP9的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ACS、SA患者经过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清MMP2及MMP9水平明显降低,以达到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 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 阿托伐他汀
下载PDF
核因子-κB与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及其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5
19
作者 白玉 李晋 +1 位作者 王璐 赵卫星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144-147,共4页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在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及其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从48例尸检标本中获得48个冠状动脉前降支标本。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病理特征将标本分为正常对照组、稳...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在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及其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从48例尸检标本中获得48个冠状动脉前降支标本。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病理特征将标本分为正常对照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F-κB、VCAM-1在各组冠状动脉内膜中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NF-κB、VCAM-1不表达,在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NF-κB、VCAM-1表达增加(P<0.05),且不稳定斑块组表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NF-κB、VCAM-1在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内膜区域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401,P<0.05)。结论NF-κB、VCAM-1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并与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NF-κB作为引发炎症的关键转录因子可能上调VCAM-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核因子-KB 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下载PDF
血清胱抑素C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蒋小晶 陈新云 +3 位作者 陈航 秦方 刘童 闫亚飞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6年第5期99-101,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疑似冠心病患者233例,比较不同动脉狭窄程度、血管病变、斑块性质患者的胱抑素C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血管轻度、中度、重度狭...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疑似冠心病患者233例,比较不同动脉狭窄程度、血管病变、斑块性质患者的胱抑素C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血管轻度、中度、重度狭窄患者的胱抑素C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双支、三支血管病变患者的胱抑素C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斑块、稳定性斑块、不稳定性斑块患者的胱抑素C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狭窄程度(r=0.723,P=0.021)、血管病变(r=0.698,P=0.017)、斑块性质(r=0.710,P=0.028)与胱抑素C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年龄>65岁、糖尿病、血清胱抑素C≥1.40 mg/L、血清内脂素≥1.50μg/L是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状况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胱抑素C水平越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多支血管病变及斑块不稳定性风险越高,可作为评估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胱抑素C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关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